《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考练习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58292 上传时间:2022-10-1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2.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考练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考练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考练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考练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考练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考练习题.docx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考练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考练习题.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考练习题.docx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考练习题

《孟子两章》中考习题集锦

2004年四川省遂宁市

文言文阅读(每小题2分,共10分)

(一)孟子曰: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三),,,;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四)故曰: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选文横线上应填的文字正确的一项是()

A、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M粟非不多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B、池非不深也,城非不高也,兵革非不坚利也,M粟非不多也。

C、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M粟非不多也。

D、池非不深也,城非不高也,M粟非不多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2、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环而攻之而不胜(环:

包围)

B、池非不深也(池:

水池)

C、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

通“叛”,背叛)

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

这里是“限制”的意思)

3、对下面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B、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方圆三里那样的小城和方圆七里的大城)

C、委而去之(弃城而逃)

D、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不能只靠武力强大来震慑天下)

4、下面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孟子》相传是孟子及其弟子所作。

B、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模式。

C、文章第(四)段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

D、本文骈散结合,读来琅琅上口,朗读时要注意节奏正确。

比如“城/非不高也”、“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5、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文中与“得道者”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君子”。

B、作者在论述战争的三个要素时,着重强调了“人和”。

C、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D、文章集中反映了孟子“仁政”、“法治”的思想。

 

2005年芜湖市

(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

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M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地利不如人

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

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20、解释下列加上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2分)

(1)委而去之 委:

   

(2)亲戚畔之 畔:

21、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标示正确的一项是(  )

A、天时/不如地/利B、必有/得天时/者矣C、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2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

23、对“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在军事上的不同作用,作者持怎样的看法?

(用文中句子回答)(2分)

答:

24、文章的结论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请道坊蛳质担僖桓稣庋睦印#?

分)

答:

2006年四川省攀枝花市

阅读《〈孟子〉二章》,完成8-10小题(6分,每小题2分)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M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8、下列加点的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

区域、地域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

通“叛”背叛

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

被选拔,被起用D、必先苦其心志苦:

使……受苦

9、下列四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属予作文以记之

B、环而攻之而不胜杜少府之任蜀州

C、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曹操比于袁绍

D、择其善者而从之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10、选择对文章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作者强调了在治理国家中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B、《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中心论点。

C、遭腐刑而著《史记》的司马迁,幼年丧父发奋读书的欧阳修,身残志坚的张海迪等三人的故事不能证明“生于忧患”的道理。

D、《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

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练,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

三、把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文。

(9分,每小题3分)

1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译文:

       

12、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

       

1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译文:

       

2007年天津市(人教四年制)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语文试卷

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15分)

阅读下面两个文言文语段,回答18~22题。

(15分)

[甲]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孟子曰:

“桀、纣①之失下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得天下有道:

得其民,斯得天下矣。

得其民有道:

得其心,斯得民矣。

得其心有道:

所欲与②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③。

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④也。

注释:

①指夏桀、商纣,古代的暴君。

②与:

同“为”,替的意思。

③尔也:

而已。

④圹(kuàng):

原野。

18.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具体含义。

(4分)

(1)寡助之至()

(2)亲戚畔之()

(3)所恶勿施尔也()(4)兽之走圹()

19.甲文认为“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的结果是怎样的,将这个句子写在下面,并加以翻译。

(3分)

句子:

翻译:

20.甲文说的“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的情形,在乙文中有形象的描绘。

乙文中的这个句子是:

(2分)

21.乙文中说到的“桀、纣”,其失天下的原因,用甲文的句子来解释就是:

(2分)

22.甲文说“得道者多助”,乙文说“得天下有道”。

这两个“道”的意思一样吗?

说说你的理解。

(4分)

答:

2007年浙江丽水

(二)(11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4分)

(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4)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

17、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4分)

(1)饿其体肤。

译文:

(2)人恒过然后能改。

译文:

18、作者认为一个国家走向衰败灭亡的原因是“”。

(用原文回答)(3分)

2008年浙江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湖州市)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19越。

(8分)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M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1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3分)

①池非不深也

②兵革非不坚利也

③委而去之

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2分)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译文:

19.结合现实,谈谈你对“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理解。

(3分)

答:

(二)

[甲]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M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子奇治县

子奇年十六,齐君使治阿①。

既而君悔之,遣使追。

追者反曰:

“子奇必能治阿,共载皆白首页。

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决之②,必能治阿矣!

”子奇至阿,铸库兵以作耕器,出仓廪③以赈贫穷,阿县大治。

魏闻童子治邑,库无病,仓无粟,乃起兵击之。

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2分)

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②追者反曰

7、下列句中加点的“以”与“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中的“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B.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C.夫以老者之智D.属予作文以记之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2分)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子奇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使“阿县大治”?

(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答:

10、乙文中“”一句,形象地印证了甲文中“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的道理。

(2分)

2008年四川省内江市初中毕业会考暨高中阶段升学考试试卷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一一9题.(9分)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M粟非不多也。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7、对下面文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有错的一项是()(3分)

A、委而去之(到……地方去)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背叛)

C、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兵器)D、以天下之所顺(用、靠)

8、文中画线句“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是地利不如人和也”论证的观点是:

文中最能表达“人和”意思的一句话是:

(4分)

9、翻译下面句子。

(3分)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