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教案21 古诗词三首.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582297 上传时间:2023-03-1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4.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教案21 古诗词三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教案21 古诗词三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教案21 古诗词三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教案21 古诗词三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教案21 古诗词三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教案21 古诗词三首.docx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教案21 古诗词三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教案21 古诗词三首.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教案21 古诗词三首.docx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教案21古诗词三首

21古诗词三首

教材分析

这篇精读课文包括两首古诗《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和一首词《渔歌子》。

《乡村四月》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

前两句着重写景,后两句写人。

整首诗就像一幅色彩明亮的图画,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也表现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四时田园杂兴》描写了乡村农人耕织以及儿童学着大人的样子耕种田地的情景,展现了农家夏忙时热烈的劳动场面,塑造了农村儿童天真、勤劳、可爱的形象,尤其是后两句写的意趣横生,意味深远。

《渔歌子》的作者是唐代的张志和,张志和既是诗人,又是画家,因此他笔下是一片画意诗情。

全诗动静结合,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地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学情分析

作为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了不少的古诗,能基本正确地进行朗读,结合注释内容粗知大意,具备了初步的认知水平。

怎样让学生更深入地对古诗词的语言的美和所表现的内容的美去品味和体会,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是教师要引领学生达到的。

因此,要把体会诗词的意思,想象诗词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热爱乡村风光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作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学会本课的生字;有感情地朗诵、背诵、默写古诗词。

2.指导学生体会古诗词的内容,想象古诗词中所描绘的景物,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乡村四月》这首古诗。

课时目标

 1.体会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景物,体

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培养阅读古诗的兴趣和对古诗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

重点:

理解诗意,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难点:

根据诗句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查阅有关古诗的资料以及诗人的生平和创作情况。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1.同学们,本单元我们领略了中外的田园风光,体会到了自然、质朴、和谐、静谧的乡情。

今天,我们再来走进古代诗人为我们描绘的田园美景。

学习《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渔歌子》这三首古诗词,大家也一定会陶醉其中的。

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古诗《乡村四月》。

板书诗题:

《乡村四月》,齐读诗题。

2.读了题目,你了解到什么?

你知道吗,这四月就是指江南农村春末初夏的时候,这正是江南农民春耕的时节。

二、初读古诗

1.久居江南的南宋诗人翁卷,如何用诗句记下这时的情景呢?

让我们自由读读这首古诗。

读的时候,注意读准字音。

课件出示:

翁卷(生卒年不详),字续古,一字灵舒,宋柳川(今柳市区)人,其诗作虽多吟山咏水、唱和应酬之作,然不乏关心时事和民生疾苦的佳作。

2.指名朗读古诗,正音,齐读。

3.读好:

“蚕”“桑”的平舌音。

板书:

蚕桑。

指导书写:

天虫为“蚕”,第一笔是横,不可写成撇;“桑”要想把它写得美观,上面的三个“又”就要讲究穿插,写得富有变化,给人高低错落之感。

4.刚才我们学写了生字,读通了诗句。

我们已经学了很多古诗,回忆一下,我们学习古诗要掌握哪些步骤?

课件出示自学方法:

借助注释,疏通字词。

读通诗句,了解诗意。

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下面我们借助注释,疏通字词,了解诗意,如果还有不懂的地方请做上记号。

5.借助注释,你知道哪些词的意思

理解“山原”“白满川”“子规”“了”的意思。

课件出示:

山原:

山陵和原野。

白满川:

指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空的光辉。

川,平地。

子规:

杜鹃鸟。

了:

结束。

大家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字词吗?

交流解决。

三、研读古诗

1.古诗第一、第二句写乡村美景,第三、第四句写四月的农人。

那么四月乡村的人

又在做什么呢?

理解“蚕桑”的意思——刚才我们借助注释知道“了”是结束的意思,再把“蚕桑”放进句中读一读──刚刚结束蚕和桑叶又插秧,通吗?

“蚕桑”该做什么讲?

谁能借助注释,再说说第三、第四句诗的意思?

农人们每天每月都在从事农活,真是一个——

课件出示:

()

的乡村四月。

乡村人家多忙呀!

难怪诗人说:

“乡村四月——闲人少”,这里的“闲”是什么意思呢?

你能组词说一说吗?

(清闲、悠闲、空闲、休闲。

哪些词的解释放在这最合适?

你能说说原因吗?

(你们说得言之有理,老师总结一下你们的说法,其实你们都想说,乡村每个人都很忙,没有人闲着呀!

由此可见,他们就是这样勤劳。

让我们赞一赞勤

劳的人吧!

)齐读第三、第四句诗。

2.第三、

第四句写人赞人,凸显了四月农忙的

景象。

而第一、第二句写景,这几句里你们还有哪些词理解有困难?

(1)读读第一、第二句,说说你看见了哪些颜色,听见了什么声音?

绿——漫山遍野都是绿色,凸显春天的勃勃生机。

绿遍山原就像什么?

放眼望去,山陵和原野满是绿色,这绿色像给大地铺上了一层碧绿的毛毯。

就像……

在大好的春光下,这绿绿得怎样?

到处都是绿色,有

深有浅,有明有暗,绿得鲜亮,绿得耀眼,绿得充满了生机。

白——白亮的水面映着天空的光辉。

平地的稻田之中一片白色。

凸显农田密布,农事繁忙。

子规声——杜鹃又称“布谷鸟”。

声声啼叫仿佛催促农人快快下田。

也从侧面描绘了乡村四月农忙景象。

(2)理解“雨如烟”:

雨像烟雾一样又轻又小。

用你的话连起来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3)仿照第一联,用上颜色、声音和比喻的手法说一说四月还有哪些景色?

课件出示:

四月的乡村有,有,还有。

四月的乡村,像一样。

在你们和诗人的合力描述下,我仿佛看到一块块明镜似的水田,泛着点点银光,使乡村绿得更纯,如同无瑕的翡翠。

你们丰富的想象,让我听到了杜鹃鸟清脆的鸣声,和

着沙沙的雨声,让这幅画卷充满生机,这真是一首动听和谐的春之曲呀!

让我们充满感情地再来读一读诗句。

3.现在或许你对诗人笔下的乡村四月有些新的认识。

乡村四月有声有色,有静有动,色彩鲜亮,充满生机,多美的田园风光!

合上书,闭上眼,想象着画面,读出你的感受。

(学生齐背)

4.春天是万物复苏的时节,是农家耕种的时节,看着乡村四月大好的春光,看着家家户户忙碌的身影,我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

“一年之计在于春”,你能体会乡下人家此时的心情吗?

(他们享受着大好的春光,憧憬着幸福的生活,忙碌并快乐着。

5.诗人就这样饱含赞美之情,写下了这充满活力的乡村美景,放声朗读,

读出你心中的情感吧!

(齐背全诗)

6.对着画面,配上音乐,再吟一吟诗吧。

(齐背、抽背)

四、课堂小结

多么精炼的字词,多么优美的画卷,那么短小的诗句,那么丰富的情感,让我们背诵后写下来,回家推荐给你的朋友吧!

刚才学的这首诗描绘的是春末夏初江南人家的生活画面,《四时田园杂兴》又写的什么时候的田园生活呢?

下节课接着学习。

五、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全诗。

结合注释解释全诗。

2.试着也写一写春天或是乡村的景色。

3.预习《四时田园杂兴》。

板书设计

乡村四月

[宋]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

子规声里雨如烟。

声色皆美

乡村四月闲人少,闲少——忙多

才了蚕桑又插田。

勤劳忙碌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四时田园杂兴》这首古诗。

课时目标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体会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景物。

3.体会诗中作者的情感。

重点难点

重点:

背诵并默写这首诗,体会诗的内容。

难点:

体会诗中作者的情感。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的诗词是语言的精华。

学习诗词,要反复朗读,体会诗词的韵律美,体会诗人的感情,达到与诗人心灵相通、感情交融的地步,才会更好地领悟诗词。

今天,咱们来学习一首古诗,题目叫《四时田园杂兴》。

2.介绍作者:

(1)你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

以前我们曾学过他写的诗,你还记得吗?

你能为大家介绍一下范成大吗?

(让学生自由说,可根据以前知道的或课前搜集到的资料知道多少就说多少)

(2)课件出示:

“范成大简介”:

范成大,南宋诗人。

字致能,号石湖居士。

吴郡(今江苏苏州)人。

范成大是一个关心国事、同情人民疾苦的诗人。

范成大的诗,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图景的作品成就最高。

范成大晚年作的组诗《四时田园杂兴》,是他田园诗的代表作品。

3.释题:

“四时”“杂兴”各是什么意思?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并猜想一下诗文会写些什么内容?

《四时田园杂兴》共60首。

分“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组。

二、初读古诗

1.指导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1)说说诗应该怎样读。

(2)明确古诗的朗读方法:

朗读古诗,要求正确、流利、读出诗的节奏。

(3)听范读。

(4)个人自由朗读。

指名读,评议。

2.读了这首诗,你能简单结合注释说说诗中写什么情景吗?

(乡村人们忙碌的情形。

课件出示:

昼:

白天。

耘:

除草。

耘田:

在田里除草。

绩麻:

把麻搓成线。

各当家:

各人都担负起一定的家庭责任。

未解:

不懂。

供:

参加。

耕织:

耕田织布。

傍:

靠近。

桑阴:

桑树下。

3.小声自读,边想边画:

诗中都写了哪些人物?

他们分别在干什么?

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引导学生回答上面的问题,并小结板书:

村庄儿女───耘田织布

童孙─────学种瓜

三、研读古诗

师:

了解了诗中乡村生活的人物和他们各自所做的事,你能说说全诗的大意吗?

大意:

白天除田草,夜里搓麻条,村里的男女都当家。

幼童不懂耕田织布,也在桑树荫下学着种瓜呢!

1.赏析“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1)诗的一、二句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

农民劳动的繁忙景象。

(2)想象:

昼和夜分别指什么?

农民在忙些什么呢?

想象农民们除了“耘田绩麻”还要干些什么活?

(插秧、收割、犁地、积肥……)

想象诗人范成大见此情景会对“村庄儿女”说些什么?

(辛苦、勤劳、各有各的本事……)

(3)结合想象诵读(读出敬重之情,读出诗的节奏)。

反复读:

自由读、指读、评读、教师读、学生再读、做着动作竖着大拇指来读、齐读。

说明:

让学生在想象中体会农民的忙碌和艰辛。

最后是指导有感情地读,读出农人的勤劳,读出作者对农人的钦佩、赞美之情。

2.赏析“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引导学生观察图画,描述画面内容。

(抓住儿童神态、动作、想象其语言)

你们喜欢这些小孩子吗?

(天真、勤劳、不怕苦、好学、可爱、爱劳动。

品析后指导诵读,带着作者对那些儿童的喜爱之情来读。

读出小孩子的调皮可爱,读出小孩子的聪明好学,读出自己的喜爱之情……

四、复习巩固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指导背诵。

2.小结:

这首诗风格清新自然,语言亲切朴实,富有泥土气息。

描写了紧张而又愉快的劳动场面和田园生活的美好。

五、课堂小结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诗词歌赋更是其中的灿烂奇葩,同学们在课后可以多收集一些田园诗的名篇佳作,希望在不远的将来,同学们可以成为像范成大、李白一样的大诗人。

老师期待着你们的大作。

好吗?

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

六、布置作业

1.《四时田园杂兴》还有60首,田园诗人还有很多,孟浩然、王维、陶渊明……

感兴趣的同学请多收集一些相关的田园诗歌。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的意思,再把你叙述的画面画一画,写一写。

3.预习《渔歌子》。

板书设计

四时田园杂兴

昼耘田夜绩麻(辛勤劳动)

各当家(赞美)

未解供耕织

学种瓜天真可爱(喜爱)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渔歌子》。

课时目标

1.理解词意,想象画面。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词。

 3.体会这首词表达的情趣,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

重点:

理解《渔歌子》的词意,背诵这

首词。

难点:

会这首词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搜集关于词的知识和有关作者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前两节课,我们领略了两位宋代诗人为我们展现的田园风光,使我们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质朴。

谁能想象画面,再来背诵一下这两首诗?

(请学生背诵)

谁还记得我们第一课学的一首词?

你们还能背背吗?

(学生背《忆江南》)

说说你们对“词”有哪些了解。

(学生举手回答)

 这节课,我们学习唐代张志和的一首词《渔歌子》。

二、初读,学习生字新词

 1.(教师范读《渔歌子》)你能感受到什么?

(学生初步感受景色之美;与古诗的不同之处)

 2.这首词的作者是唐朝诗人张志和,他16岁时考取进士,努力学习,给皇帝上了一份折子,里面提到很多治理国家的好办法。

于是皇帝封他做了官,并赐名张志和。

后来他隐居在江湖上,自称“烟波钓徒”。

这首词是作者借表现渔夫生活来再现自己隐居生活的乐趣。

 3.请大家自由读读本首词,要求:

把字音读准确,注意词中需停顿的地方。

 4.生字词学习,识字与注意停顿。

 

(1)记住“鹭、鳜、笠、蓑”四字的读音和写法。

 

(2)“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需注意停顿。

三、细读,走进田园生活

 1.请学生借助已有的经验,回顾理解词意的方法。

 2.请学生自主学习,理解整首词的意思,并在小组内交流自主学习中的见解。

 3.学生反馈汇报对词意的理解。

 

(1)这首词写了哪些景物?

(写了“山、水、花、鸟、鱼、人、风、雨”。

 

(2)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地方?

什么季节的景物?

从哪儿可以看出?

(“西塞山”,在今浙江省湖州市西面;春季;桃花。

 (3)哪位同学能说说“西

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是什么意思?

(在美丽的西塞山前,几只白鹭飞上天空。

河边粉红色的桃花正在盛开,清澈见底的河水中有肥美的鳜鱼在游动。

 (4)“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又是什么意思呢?

(头戴青斗笠,身披绿蓑衣,斜风细雨中垂钓的人儿不想回家。

 (板书:

白鹭飞 桃花红

鳜鱼肥 流水长

斜风  细雨)

四、赏读,触摸“眷恋之心”

 1.教师配乐范读,请学生谈感受,让学生初步感受诗人的“不须归”。

 2.由“不须归”切入,让学生交流汇报诗人“不须归”的原因。

 

(1)景美中感悟“不须归”。

 ①请学生了解词中描写的景物。

 ②教师配乐范读,让学生想象词中的画面。

 ③学生交流想象的内容

教师紧扣画中的色彩及“飞”字进行点拨,并引导学生用其他词语来形容春景。

让学生通过多元品读,继而诵读,感悟画面的和谐与动态之美。

 ④回读“斜风细雨不须归”,初步感悟诗人“不须归”的原因。

 

(2)鳜鱼肥中感悟“不须归

”。

 ①引导学生关注“肥”字,让学生交流从“肥”字仿佛看到了什么。

 ②让学生品读前两句词,感悟诗人用词的精妙。

 ③回读“斜风细雨不须归”,进一步感悟诗人“不须归”的原因。

 (3)箬笠、蓑衣中感悟“不须归”。

 ①学生感悟“斜风细雨”,引导学生用其他的词语形容春雨的特点。

 ②学生品读,继而诵读第三、四句词,感受春

景的宁静之美。

 3.这样吧,我来当张志和的哥哥,你们来当弟弟张志和。

咱们来一次问答好不好?

 弟弟啊,你为何不归?

(生:

哥哥,因为这里景色太美了;我不想去做官了,这里生活那么舒服,不用跟那些官场上的人争斗了;看到那些官场上的人那么明争暗斗,我实在不想跟他们在一起,在这里,我天天钓鱼,多舒服啊。

 兄弟啊,听说你是直钩垂钓,不放鱼饵,你钓

到什么啦?

(生:

我钓的是自己悠闲的生活,我钓的是自由自在的生活。

 4.教师小结:

正因为张志和有这样清闲飘逸的心,所以才会“斜风细雨不须归”,才会写出这样的千古绝唱。

五、诵读,达到情感升华

 1.请学生根据自己对词的理解,融进自己的情感,自由诵读。

 2.指名诵读,教师适时点拨。

教师的指导要注意:

 

(1)第三句中的“青”“蓑衣”为平声,读的时候可适当延长,而“箬笠”“绿”均为去声,读的时候可略短、稍重些。

 

(2)第一、三句读时声音要向上扬,而第二、四句则要平一些。

 3.学生自由诵读,进一步感受词中所描绘的优美景色。

六、课堂小结

 1.《渔歌子》这首词有鲜明的湖光山色,有渔翁闲适的形象,是一幅用词写成的山水画。

希望同学们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热爱自然,用心去感受身边的一草一木。

 2.学习了三首古诗词后,你对乡村生活又有了什么新的感受?

(环境清新自然,让人心情舒畅;劳动人民勤劳质朴、自得其乐,值得我们学习。

七、布置作业

1.我是拼写小能手。

(1)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cánsāng(    )又插田。

(2)zhòu(  )出yúntián(   )夜jì(  )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3)西sài(  )山前báilù(   )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2.识别双胞胎。

(辨字组词)

   

3.我知道加点字和诗词句的意思。

(1)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川:

      子规:

      

句意:

                                    

(2)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未解:

      供:

      傍:

      

句意:

                                    

(3)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蓑衣:

      归:

      

句意:

                                    

4.预习《麦哨》,搜集相关资料。

板书设计

渔歌子

水乡风光

西塞山前白鹭飞,

景色优美

悠闲自在

桃花流水鳜鱼肥。

渔翁垂钓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我强调了古诗词的朗读方法,需注意韵律、节奏、语调等,之后进行范读,让学生在模仿中懂得该如何去把握。

读熟之后,我适时讲述诗人的写作背景来帮助学生理解,在解决重点词句的前提下,让学生说说自己对诗词句的理解。

最后,我着重引导学生抓关键字或诗词句来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