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CT语文阅读理解真题精选.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579058 上传时间:2023-03-1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6.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GCT语文阅读理解真题精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GCT语文阅读理解真题精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GCT语文阅读理解真题精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GCT语文阅读理解真题精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GCT语文阅读理解真题精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GCT语文阅读理解真题精选.docx

《GCT语文阅读理解真题精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GCT语文阅读理解真题精选.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GCT语文阅读理解真题精选.docx

GCT语文阅读理解真题精选

2005年

(二)阅读下面短文,回答下列五道题。

何谓文化?

向来狭义的解释,只指学术技艺而言,其为不当,自无待论。

说得广的,又把一切人为的事都包括于文化之中,然则动物何以没有文化呢?

需知文化正是人之所以异于其他动物的。

其异点安在呢?

凡动物,多能对外界的刺激而起反应,亦多能与外界相调适。

然其与外界相调适,大抵出于本能,其力量极有限,而且永远不过如此。

人则不然。

所以人所处的世界,与动物所处的世界,大不相同。

人之所以能如此,

(一)其有特异的脑筋,能想出种种法子。

(二)其手和足的作用分开,能制造种种工具,能遂行其计划。

(三)又有语言以互相交通,而其扩大的即为文字。

此人之所知、所能,可以传之于彼;前人之所知、所能,并可以传之于后。

因而人的工作,不是个个从头做起的,乃是互相接续着做的。

不像赛跑的人,从同一地点出发,却像驿站上的驿夫,一个个连接着,向目的地进行。

其所走的路线自然长,而后人所达到的,自非前人所能知了。

然则文化,是因人有特异的禀赋,良好的交通工具而成就的控制环境的共业。

动物也有进化,但它的进化,除非是改变其机体,以求与外界相适应,这是要靠遗传上变异淘汰等作用才能达到目的的,自然非常迟慢。

人则只需改变其所用的工具和其对付事物的方法。

我们身体的构造,绝无以异于野蛮人,而其控制环境的成绩,却大不相同,即由其一为生物进化,一为文化进化之故。

人类学上,证明自冰期以后,人的体质无大变化。

埃及的尸体解剖,亦证明其身体构造,与现今的人相同。

可见人类的进化,全是文化进化。

恒人每以文化状况,与民族能力,并为一谈,实在是一个重大的错误。

遗传学家,论社会的进化,过于重视个体的先天能力,也不免为此等俗见所累。

至于有意夸张种族能力的,那更不啻自承其所谓进化,将返于生物进化了。

从理论上说,人的行为,也有许多来自机体,和动物无以异的,然亦无不披上文化的色彩。

如饮食男女之事,即其最显明之例。

所以在理论上,虽不能将人类一切行为,都称为文化行为,在事实上,则人类一切行为,几无不与文化有关系。

可见文化范围的广大。

能了解文化,自然就能了解社会了。

人类的行为,源于机体的,只是能力。

其如何发挥此能力,则全因文化而定其形成。

(选自吕思勉《中国文化史·绪论》,《中国通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36.本文的主旨在于:

A.解释文化的范围和重要性B.强调人与动物的不同

C.突出人类社会的文化进化D.证明遗传学家的错误

37.根据本文的意见,人区别于动物在于:

A.动物不能适应和改变环境B.人类个体的先天能力很强

C.人类有良好的交通工具D.文化的进化和承继使人类能力剧增

38.按照本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语言文字是人类的文化能力B.饮食男女之事与文化无关

C.动物适应环境往往出于本能D.了解文化也就能了解社会

39.按照本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人类行为都是文化行为B.制造工具和制订计划,使人类优于动物

C.人类的进化主要体现在文化的继承上D.现代人的身体构造因文化而优于野蛮人

40.按照本文,种族论者的思想错误在于:

A.不承认人能制造工具和制订计划B.不承认人具有控制环境的能力

C.否认遗传上的变异淘汰等作用D.将种族的能力归因于生物进化

2008年

(一)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有位意大利的朋友告诉我说,除了脏一点、乱一点,北京城很像一座美国的城市。

我想了一下,觉得这是实情——北京城里到处是现代建筑,缺少历史感。

在我小的时候就不是这样的,那时的北京的确有点与众不同的风格。

举个例子来说,我小时候住在北京的郑王府里,那是一座优美的古典庭院,眼看着它就变得面目全非,塞满了四四方方的楼房,丑得要死。

郑王府的遭遇就是整个北京城的_______。

顺便说一句,英国的牛津城里,所有的旧房子,屋主有翻修内部之权,但外观一毫不准动,所以那座城市保持着优美的旧貌。

所有的人文景观属于我们只有一次。

假如你把它扒掉了,再重建起来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这位意大利朋友还告诉我说,他去过山海关边的老龙头,看到那些新建的灰砖城楼,觉得很难看。

我小时候见过北京城的城楼,还在城楼边玩耍过,所以我不得不同意他的意见。

真古迹使人留恋之处,在于它历经沧桑直至如今,在它身边生活,你______会觉得历史至今还活着。

________可以随意翻盖,__________会把历史当作可以随意捏造的东西,一个人尽可夫的娼妇;这两种感觉真是大不相同。

这位意大利朋友还说,意大利的古迹可以使个感到自己不是属于一代人,而是属于一族人,从亘古到如今。

他觉得这样活着比较好。

他的这些想法当然是有道理的,不过,现在我们谈这些已经有点晚了。

谈过了城市和人文景观,也该谈谈乡村和自然景观——谈这些还不晚。

房龙曾说,世界上最美丽的乡村就在奥地利的萨尔兹堡附近。

那地方我也去过,满山枞木林,农舍就在林中,铺了碎石的小径一尘不染……还有荷兰的牧场,弥漫着精心修整的人工美。

牧场中央有放干草的小亭子,油漆得整整齐齐,像是园林工人干的活;因为要把亭子造成那个样子,不但要手艺巧,还要懂得什么是好看。

让别人看到自己住的地方是一种美丽的自然景观,这也是一种做人的态度。

我前半辈子走南闯北,去过国内不少地方,就我所见,贫困的小山村,只要不是穷到过不下去,多少还有点样。

到了靠近城市的地方,人也算有了点钱,才开始难看。

家家户户房子宽敞了,院墙也高了,但是样子恶俗,而且门前渐渐和猪圈狗窝相类似。

到了城市的近郊,到处是乱倒的垃圾。

进到城里以后,街上是干净了,那是因为有清洁工在扫。

只要你往楼道里看一看,阳台上看一看,就会发现,这里住的人比近郊区的人还要邋遢得多。

总的来说,我以为现在到处都是既不珍惜人文景观,也不保护自然景观的邋遢娘们邋遢汉。

这种人要吃,要喝,要自己住得舒服,别的一概不管。

我的这位意大利朋友是个汉学家。

他说,中国人只重写成文字的历史,不重保存在环境中的历史。

这话从一个意大利人嘴里说出来,叫人无法辩驳。

人家对待环境的态度比我们强得多。

我以为,每个人都有一部分活在自己所在环境中,这一部分是不会死的,它会保存在那里,让后世的人看到。

在海德堡,在剑桥,在萨尔兹堡,你看到的不仅是现世的人,还有他们的先人,因为世世代代的维护,那地方和会像现在这样漂亮。

(节选自王小波《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载《沉默的大多数》,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

31.根据上下文,在第一自然段横线处填入最恰当的词语:

A.代表B.缩影

C.写照D.遭遇

32.根据上下文,在第二自然段横线处依次填入最恰当的关联词语:

A.才要是那就B.才即使也

C.就要是那就D.就即使也

33.根据文中内容,人文景观的宝贵之处首先在于

A.古迹的优美与典雅B.古迹的不可再生性

C.与现代的明显不同D.本身是活着的历史

34.根据文中内容,重建的古迹让人感到难看是因为

A.不如真正的古迹建造精英B.无法完全再现原有建筑风格

C.与现代化的城市环境不和谐D.缺乏历经沧桑的历史真实感

35.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北京城原有历史面貌的破坏令人惋惜B.生活的富裕并不意味着文明程度的提高

C.只有用文字记录下来的历史才值得珍惜D.对自然美的营造可以反映人的生活态度

(二)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落叶

人说自己的作品是结成的果实,我却觉得,我的作品像一片落叶。

一年年落叶。

一阵阵落叶。

春天,叶芽萌发,渴望生长,汲取养分,迎接阳光。

夏天,日趋丰满,摇曳自语,纷披叠翠,自在茁壮。

而小树成为大树,老树就靠了这些树叶而呼吸,而做梦,而伸展自己的向往。

等到秋天,一片树叶又有一片树叶犹豫不决地与树干商量:

我完成了么?

我可以走了吗?

我渴望乘风飞去,海阔天空,被心爱的知音拿去珍藏。

我又怕我们去了,使母亲树干凄凉。

树干说:

去吧,去吧。

我已经尽到了我的力量。

你们是无法挽留的啊,纵然与你们告别使我神伤。

你们应该去接受命运的试量。

一片又一片的落叶落下了,它们曾经是树的。

现在也还是树的,却又不是树的了。

它们是它们自己。

是树的过往的季节,过往的尝试,过往的儿女。

又是大地的新客人,新的星外来客,新的友人。

它们也许因陌生而受疑惑的冷眼。

它们也许因平凡而受不经意的遗忘。

它们也许被认为枯干而被一根火柴点燃,点燃中发出短暂的烟和光。

它们也许被认为美丽而藏在情人的心上。

它们也许跌入烂泥而遭受践踏,终于肥了土地。

它们也许被一阵大风吹入异乡。

它们也许进了科学家的实验室,被做成切片,浸入药液,再放到显微镜下观察分析。

而过多的树叶也许会引起清洁工的烦腻,用一柄大扫帚通通地把它们扫到大道旁。

太多的树叶会不会成为自己的负担呢?

太多的树叶会不会使树干弯腰低头,不好意思,黯然神伤?

太多的树叶会不会使树大发奇想:

我为什么要长这么多的树叶呢?

它们过分地消耗了我的精力和思想。

如果在我这棵树上长出的不是平凡的树叶而是匕首、外汇券、奶油或者甲鱼,是不是能够派更多的用场?

树不会愿意处在自己落下的树叶的包围之中,树不会愿意再看自己早年落下的树叶。

树又不能忘怀她们,不能不怀着长出新的树叶的小小的愿望。

1988年秋10月在苏州,我问陆文夫兄:

“当你看自己的旧作的时候,你有什么感想?

可像我一样惆怅?

他回答说:

“我根本不敢看哟……”

落叶沙沙,撩人愁肠。

(选自《中华散文珍藏本·王蒙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36.“落叶”一词,在文中比喻:

A.已经完成的作品B.正在构思的作品C.作家的旧作D.一切劳动的成果

37.“它们是它们自己”一句,在文中是指:

A.作品一旦完成,就有了独立的生命B.读作品不必理会作者的情况

C.树叶凋落,树已经无能为力D.作家是作家,作品是作品

38.根据上下文,“树不会愿意处在自己落下的树叶的包围之中”的原因是:

A.作家创作信奉宁缺勿滥的原则B.作家创作必须追求新的突破

C.作家悔其少作D.不愿为自己的崇拜者所包围

39.本文借树干和树叶的关系,形象地表达了:

A.作者对自己劳动成果的珍惜之情B.作者对自己作品的惆怅之感

C.作者对自己作品的复杂的情感和态度D.作品虽属作者,却也自有独立的生命

40.下列对文中内容的概括或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作家创作的孕育构思犹如春夏树叶的萌发、生长

B,“太多的树叶会不会成为自己的负担呢”一句中,“自己”指树叶而非树干

C.树上能长出“匕首、外汇券、奶油或者甲鱼”,比喻文学创作可以有多种收获

D.全文以“落叶”作比,抒发作者对自己作品的复杂心情

(三)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在下列情况下使用作品,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不向其支付报酬,但应当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称,并且不得侵犯著作权人依照本法享有的其他权利:

(一)为个人学习、研究或得欣赏,使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

(二)为介绍、评论某一作品或得说明某一问题,在作品中适当引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人品;

(三)为报道时事新闻,在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中不可避免地再现或者引用已经发表的作品;

(四)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刊登或者播放其他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已经发表的关于政治、经济、宗教问题的时事性文章,但作者声明不许刊登、播放的除放;

(五)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刊登或者播放在公众集会上发表的讲话,但作者声明不许刊登、播放的除外;

(六)为学校课堂教学或者科学研究,翻译或者少量复制已经发表的作品,供教学或者科研人员使用,但不得出版发行;

(七)国家机关为执行公务在合理范围内使用已经发表的作品;

(八)图书馆、档案馆、纪念馆、博物馆、美术馆等为陈列或者保存版本的需要,复制本馆收藏的作品;

(九)免费表演已经发表的作品,该表演未向公众上取费用,也未向表演者支付报酬;

(十)对设置或者陈列在室外公共场所的艺术作品进行临摹、绘画、摄影、录像;

(十一)将中国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已经发表的以汉语言文字创作的作品翻译成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作品在国内出版发行;

(十二)将已经发表的作品改成盲文出版。

前款规定适用于对出版者、表演者、录音录像制作者、广播电台、电视台的权利的限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22条)

41.下列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22条的概括,最合适的是

A.权利的限制B.权利的保护

C.权利的强制许可D.权利的计划许可

42.下列对文中“适当引用”的理解,错误的是

A.“适当引用”可以是全文引用B.“适当引用”只能针对已经发表的作品

C.“适当引用”只能适用于介绍被引用作品D.“适当引用”应当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称

43.下列使用作品的行为,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且不向其支付报酬的是

A.某剧团在义演中表演他人已发表的剧本,并将获得的门票收入捐助灾区

B.某大学为教学需要,将他人编写的教材复制后发给学生,收取工本费

C.某作家请好友对自己未发表的小说提意见,好友在发表评论时引用未发表的文章片段

D.某摄影师将公共广场的雕塑作品摄影后,制作成摄影集出版发行

44.下列使用作品的行为中,属于侵犯他人知识权的行为是

A.甲未经作家乙许可,未支付报酬,将乙发表的小说改编为电影剧本,但没有发表

B.丙未经权利人许可,未支付报酬,将电视台直播的奥运节目复制一份供其儿子观看

C.某大学学报未经作者丁许可,未支付报酬,转载了丁发表在期刊上的关于中国宏观经济思考的理论性文章,丁未声明不许刊登、播放

D.某公益组织未经权利人许可,未支付报酬,将著名作家老舍的作品《茶馆》改成盲文后在国内出版

45.英籍留学生杰克在中国某大学就读期间,用汉语创作小说一篇,发表在国内的一文学杂志上,发表时未作声明。

下列使用者的行为,符合本要规定的是

A.使用者甲未经杰克同意也未支付报酬,将小说翻译成英文在英国出版发行

B.使用者乙未经杰克同意也未支付报酬,将小说翻译成蒙文在中国出版发行

C.使用者丙未经杰克同意也未支付报酬,将小说改变成盲文在中国出版发行

D.使用者丁未经杰克同意也未支付报酬,将小说放到其个人网站上供人阅读

(四)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有记忆的金属

1963的,美国海军研究所在研究镍钛合金时,发现一种奇怪的现象:

一些已经被拉直了的镍钛合金丝,无意中被火烘烤后,又恢复到原来的弯曲形状。

这一现象说明这种镍钛合金具有一种形状记忆功能。

所谓形状记忆功能,就是指合金能“记住”它在某一特定温度下的形态,以后不管经过什么样的温度变化,只要出现那一特定的温度,它便能立即恢复原来的形状。

现在,世界各国已研制出几十种具有“记忆”能力的合金。

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由51%的镍和49%的钛组成的镍钛合金。

那么,形状记忆合金的“记忆”奥秘何在呢?

原理是这样的:

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合金内部有一种特殊的可逆性结构化。

形状记忆合金受到很大的外力作用时,内部的金属原子可以暂时离开自己原来的位置,被迫迁到邻近的位置上,并暂时留在那个位置上。

这时,我们可以看到形状记忆合金改变了它们的形状。

如果把这变了形的合金加热(浇热水或用强光照射),那么,金属原子由于获得了运动所需的足够能量,同时在原结构合力的作用下,就又重新回到原来的位置上,合金便回复了原来的形状。

1970年美国首先将形状记忆合金用于制作宇宙飞船天线,成为形状记忆合金应用最杰出代表。

在此之前,占用空间大、形状不规则的太空天线的搭载一直是困扰航天界的一大难题。

用形状记忆合金在较高温度下将天线压制成型,然后在低温下压制成致密形状。

它随航天器发射到达太空后,由于阳光照射温度升高到成型温度,天线变形完全消失,并恢复到变形前高温状态下的形状。

经过压缩的新天线比原来的太空天线大大减小了运载空间,也不容易损坏,恢复原状后,自然可以“精神百倍”地投入工作了。

在医学上,形状记忆合金被制成金属片或夹钳,装在人造肢体的关节处,或用来压合严重破裂的碎骨及矫正弯曲的脊椎,有时也用作骨板和保持动脉畅通的内部支撑结构。

其原理都是利用它的记忆功能,先在_______下把它加工成所需的形状,再在较低温度下将其制成便于植入人体的简单形状并送入人体指定部位,在人体内合金会自动恢复初始形状,实现矫正或支撑的功能。

在日常生活中,形状记忆合金大多被用来制作温度控制开关或电热驱动装置。

煮咖啡的最佳温度是90摄氏度,利用形状记忆合金制作咖啡壶的温控开关,使它高于90度的时候自动断开,低于该温度时又自动接通。

同样道理,形状记忆合金被广泛用于领域恒温器、自动干燥库、电磁炉、净水器等。

英国一家公司研制的窗户弹簧开启器,白天气温高,它会自动打开窗户,晚上天气凉,它便自动关窗,可谓“体贴入微”。

工业生产中,通过各种“形状记忆”元件的互相配合,可以实现各工序间甚至整个生产过程的自动控制。

(载《科学奇迹》,灵犀工作室编著,青岛出版社,2007。

个别文字有改动)

46.下列关于记忆合金能“记忆”的原理,说法不准确的是:

A.在特定温度范围内,记忆合金内部能产生可逆性的结构变化。

B.在获得热能后,记忆合金内部的原子会发生被迫迁移。

C.记忆合金内部的原子获得运动所需的足够能量,可以回到迁移前的位置。

D.记忆合金内部的原子的迁移和回位是其可以变形和恢复的原因。

47.对美国将记忆合金用于制作宇宙飞船天线的主要原因,下列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A.形状记忆合金形状通常是规则的。

B.形状记忆合金能“记住”低温下压缩的致密形态。

C.形状记忆合金不易损坏。

D.形状记忆合金可以在特定环境下伸缩。

48.根据文章对记忆合金原理的描述,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适当的文字。

A.高温环境B.低温环境C.常温环境D.体温环境

49.根据文章对记忆合金原理的描述,下列对记忆合金应用的说法,不准确的是:

A.记忆合金可以用作温度控制开关、电热驱动装置等。

B.记忆合金制成的咖啡壶开关可以使咖啡温度维持在90℃上下。

C.用记忆合金制造的窗户弹簧开启器可以根据温度变化自动开关。

D.在工业生产中,各工序中所用到的记忆合金必须使用同一种材料,并在相同温度下制造。

50.纵观全文,文章没有进行详细阐述的方面是:

A.记忆合金的发现B.记忆合金的原理

C.记忆合金的组成D.记忆合金的应用

2009年

(一)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2009年罗马游泳世锦赛尘埃落定,高科技泳衣成为本届世锦赛的焦点话题,以至于比赛本身反而被忽略了。

可实际上,泳衣问题并不是2009年才出现的,只不过Speedo的垄断格局被颠覆,或者说聚亚安酯材料被竞争对手Jaked01和ArenaX-Glide引进,才使得泳坛天下大乱,运动员们不得不把大量精力放在挑选最能提供动力的泳衣上。

“鲨鱼皮泳衣”顾名思义是按照仿生学原理模仿鲨鱼的皮肤制造出的泳衣。

生物学家发现,鲨鱼皮肤表面粗糙的V形皱褶可以大大减少水流的摩擦力,使身体周围的水流更高效地流过,鲨鱼得以快速游动,在接缝处模仿人类的肌腱,为运动员向后划水时提供动力;在布料上模仿人类的皮肤,富有弹性,实验表明可以减少3%的水阻力。

而国际泳联1999年作出了一个重大决定,那就是允许Speedo鲨鱼皮泳衣在比赛中使用。

不知道是出于厂商利益和泳联让比赛提速的美好愿望,抑或是2000年悉尼奥运会东道主澳大利亚的暗中要求,总之这种泳衣在悉尼奥运会改变了世界泳坛格局,澳大利亚大脚鱼雷索普穿着连体紧身泳衣劈波斩浪,拿到400米自由泳、4×100米自由泳接力和4×200米自由泳接力三块金牌,澳大利亚游泳的全面崛起,很大程度上归功于鲨鱼皮的应用。

2004年雅典奥运会第二代鲨鱼皮闪亮登场,在面料的表面加上颗粒状的小点,目的是减少30%的水的阻力,整体功能比第一代提升7.5%。

而索普这个时候已经被阿迪达斯高价从Speedo挖走,阿迪达斯专为其定做的“喷气概念”泳衣,跟第二代鲨鱼皮针锋相对。

“喷气概念”由莱卡布料制成,它的弹性增加了选手动作的精确性,就像是第二层皮肤一样贴身,在减低阻力的同时选手也觉得很舒适。

荷兰飞鱼霍根班德对竞争死敌索普的泳衣合法性提出了质疑:

“索普在穿上这件泳衣后表现得异常优异,和他只穿着泳裤比赛时截然不同。

”然而国际泳联的理事长科勒尔说:

“对于这些高科技的泳衣,我还没有看到有科学的证据证明这些泳衣真的有利于选手成绩的提高。

第三代鲨鱼皮由防氧弹性纱和特细尼龙纱组成,2007年推出后被选手广泛用于墨尔本世锦赛。

它的弹性比同类产品高15%,可以减少肌肉振动和能量损耗。

当年运动员身穿第三代鲨鱼皮先后21次打破世界纪录。

第四代鲨鱼皮由极轻、低阻、防水和快干性能LZRPulse面料组成,是全球首套以高科技熔接生产的无皱褶比赛泳装,北京奥运会上这款泳衣大放异彩,见证了菲尔普斯的八金神话。

不过,由于当时不少运动员都穿这种泳衣,再加上菲尔普斯实力确实强,对他的质疑并不多。

但是从Speedo设计最新款的LZR式泳衣的初衷来看,并不一定适合亚洲选手。

对于身材修长、灵活的中国和日本等亚洲选手而言,其实最需要的并不是所谓的减少身体在水中所产生的阻力,而是要在增加手腕、臂力等动作的协调和划力上下足功夫,只有这样才会如夺得巴塞罗那游泳金牌的岩崎恭子一样争夺金牌。

然而,到了2009年格局发生了变化,各种厂商明争暗斗互相拆台,法国名将贝尔纳世锦赛前打破100米自由泳世界纪录,却因泳衣问题不被承认。

但同样有问题的Jaked01和Arenax—Glide却被网开一面。

正是由于聚亚安酯材料制作的这两种泳衣大幅提升浮力,SpeedoLZR才会相形见绌。

泳衣问题何曾有过公平?

蝶泳皇后钱红说得好,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澳大利亚名将身着鲨鱼皮的时候,可否有人想到了这对中国游泳是否公平?

说到底,一切都是各方利益博弈的结果。

(选自http:

//sports.QQ.Com,2009年8月3日,作者:

苍穹之泪,有删改。

31.根据文章的介绍,比赛中使用过两代以上“鲨鱼皮泳衣”的游泳名将是

A.菲尔普斯

B.岩崎恭子

C.索普

D.贝尔纳

32.对于文章最后一段理解恰当的是:

A.高科技泳衣使用,不利于中国游泳的发展。

B.游泳项目不公平的原因是厂商之间明争暗斗互相拆台。

C.通过各方的博弈,可以使游泳项目趋于公平。

D.高科技泳衣问世,游泳项目的公平性受到影响

33.高科技泳衣竞争愈演愈烈,甚至抢了比赛本身的风头。

根据文意,对于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东道主的暗中要求B.泳联希望比赛更加精彩

C.泳衣厂商的利益驱使D.参赛选手希望成绩有突破

34.以下各项,概括本文主旨最适当的是:

A.多人次打破世界纪录,不穿高科技泳衣是傻子

B.高科技泳衣违背体育精神,疯狂罗马注定无法超越

C.回溯高科技泳衣发展史,从来就没有真正的公平

D.高科技泳衣谁最强,多少比赛因此而改变

35.根据文意,以下不属于“鲨鱼皮泳衣”优点的是:

A.减少水的摩擦B.增加动作协调性

C.提高动作精确性D.大幅提升浮力

2010年

(一)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正如罗素先生所说,近代以来,科学建立了一种理性的权威——这种权威和以往任何一种权威不同。

科学的道理不同于“夫子曰”,也不同于红头文件。

科学家发表的结果,不需要凭借自己的身份来要人相信。

你可以拿一支笔,一张纸,备几件简单的实验器材,马上就可以验证别人的结论。

,这是一百年前的事。

验证最新的科学成果要麻烦得多,这种原则一点都没有改变。

科学和人类其他事业完全不同,它是一种平等的事业。

真正的科学没有在中国诞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