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史与名作欣赏北京大学.docx
《中国书法史与名作欣赏北京大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书法史与名作欣赏北京大学.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书法史与名作欣赏北京大学
中国书法史与名作欣赏笔记整理
第一部分、中国书法艺术审美范畴
§2书法线条的质感美——抽象性与具体性
一、抽象性
领悟艺术上的质感美,大巧若拙,朴拙的美。
艺术之美在于:
1作品2理论
哲学理念转化到艺术中,艺术家用高度抽象理性思维创造美,哲学与艺术相脱离则无法称之为真正的艺术理论。
艺术家要发现旁人所不能认识的美。
中国艺术受道家影响很大,例如老子“玄之又玄”的观点。
(赵传声音的质感与穿透力,每一句的韵味很足。
“字如其人”,音乐也是一样,包含了一切美感。
只有沙哑的嗓音不行,还要有内容。
就如同金庸、梁羽生小说总的武林高手,一出手即知程度高低。
)
朴拙之美:
①朴—自然,天然无修饰。
艺术创作上最高的法为无法之法。
②拙—本真的内涵,形式背后的东西,一种存在。
“真在内者,神动于外。
”
天然的自我呈现—康德:
好的艺术家为自然立法。
柏拉图:
美是难的,无论发现美还是传达美都是难的。
庄子:
真者,精诚之至也。
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真在内者,神动于外,真之至也。
真的指向:
①作品中的真性情
②作为客体的宇宙中的万事万物的存在
1是指生理上无意识的内在潜能,由有天赋的艺术家呈现,是无畏自然,超凡脱俗的个性。
例如齐白石的水墨画,达到人与物的统一,给出一种对物的感应,妙手偶得,超水平的组合表现。
水墨画的墨韵不可修饰,具有丰富的表现力,是硬笔无法达到的。
朴素、自然地流露出人的本性。
艺术本体(艺术家的审美理念)与客体(客观的自然规律)统一,才产生美,使创作的东西升华。
“既雕既拙,复归于朴。
”——庄子《山墨篇》
“宁率真,毋安排。
”
“素也者,谓其无所与杂也;纯也者,谓其不方其神也。
”
都体现出具有美学内涵的氛围,最终达到天人合一,实现精神上的“逍遥游”。
二、书法艺术的节奏感——具体性
1.节奏在音乐中通过音节长短轻重等表现。
在书法笔法墨色、线条粗细变化、结构变化,枯笔与润笔的对比上体现出来。
笔断意连,体现书法家整体上的控制力。
“造化”背后的“境界”
疾笔:
用笔迅捷,下笔果断,体现出“意”。
感觉不羁不厉,风规自远。
涩笔:
用笔迟缓,下笔沉稳,书法中忌“飘”“浮”,用力恰到好处就会出现凝重、苍劲、老辣、质朴、劲健、有张力的作品。
“笔势欲行,如有物拒之。
”
“疾涩二法俱备,书妙尽矣。
”——蔡邕
2.线条质感的意象化与抽象化
①意象化:
审美角度的升华
②抽象化:
用智慧完成,艺术的指向性
线条要打破横平竖直的传统,但要有“度”,不可曲解,不可破坏汉字的结体,要合“法”。
注意空间感,疏密得体,印章位置可起支撑作用。
★如何鉴别书法艺术美与不美
(1)造型美
书法家研究作品中每一个字的点、划,在书法用笔基础上研究汉字结体的疏密、大小、高低、开合、粗细等。
方法:
汉字结体形式上要有一定变化,但重心平稳,和谐统一。
平衡协调即是要求书法家从不平稳中求得平稳,从各种不协调中求得协调。
这要求书法家有过人的胆魄和眼界,险中求稳,奇而不怪。
动态中的对比和谐必须在一定的限度内,在自身的调节中运动中产生一线生机。
如枯润对比,张力带来的“险”、“绝”。
例1:
“水侵沙路断,车压土桥危。
”
上下联衔接,用笔一致,“沙”为虚,枯笔;“路”为实,润笔。
楷书用比较单一,多为实,而行草书变化较多。
书写法则:
“违而不犯,和而不同。
”——《书谱》
“同”则“俗”,“犯”则无“法度”,实际就是求“变”,即创新。
参照、继承方法,但也要有发展与创新,在参差错落中体现书法的艺术情调。
例2:
“难得糊涂”
字的内联,内收,用笔提按顿挫通篇一致,一气贯通,瞬间流露,要求有很多很高的技艺,长期磨练。
造型美是书法艺术中最低的标准,只是“能品”层次,而妙品、神品、艺品则更进一步。
(2)形质美
①形:
构成作品的物质基础,最基本的表现形式,有高度的审美抽象性和意向性。
曲直、方圆、藏露变化
②质:
书法家通过笔艺、笔法、墨法等表现审美感悟和生命情趣
代表:
王镛。
形式背后有本真,意到、心到、手到。
“笔笔有活趣”。
宗白华:
“中国字写得好,用笔得法非常重要。
”
例3“野水碧玉草,桃花红照人。
”
具有疏野美,天真自然。
写书应玩味前人佳作,临法帖,悟到前人的精神。
内在与外形共同形成形质美,既有韵律、力度,又有外形变化。
(3)力度美
驾驭笔的技巧,书法家有无功力的集中体现。
无论何种风格都需要有力度,否则甜美变得俗艳,而甜俗的作品是禁不起推敲的;质朴的作品若无力度就会变得荒率,要“美的野”,而非“丑的野”。
有力度的作品通过“筋”与“骨”两方面来表现其美,例:
颜筋柳骨。
筋是阴柔之美,细腻而有强度,是书法线条中的“气穴”。
骨是阳刚之美,果敢而有力度,是书法线条中的构架。
有时两者同时出现,有时或偏筋或偏骨,刚中带柔,柔中带刚,意在笔前,意在笔先。
例如黄庭坚吸纳颜筋柳骨,又有自己的独特张力和伸缩性,有辐射性外延。
筋骨内含则自然神采外溢。
(4)气势美
整幅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神貌、丰韵,由笔势、体式、行气、章法等因素构成。
“一笔书”最能体现“气”的运用,“势”能产生“气”。
点划协调在于:
①笔随心运——有法阶段
②心随笔运——无法之法,即兴,哲学
要做到心随笔运需要书法家抛开一切其他思想,随笔处所到,随笔而出,是直觉的诞生。
无气势的作品滞顿而无生机,有气势则神采飞扬。
§3书法的意蕴美
意:
作者的情感、理念等集中的存在表现,及作品蕴含着书法家全部的精神风貌和个性的流露,是形式背后的抽象,但又是一种存在。
“意”是理念,理性化的,“蕴”为“意”添加色彩,只有在运动中才能引起观赏者的共鸣。
(1)笔意:
书法家在其笔调或笔法当中蕴含的一种情调。
书法中包含的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通过书法的笔意表现。
意,即艺术上的情感通过笔法呈现,如庖丁解牛般瞬间完成。
用笔之意其内涵十分丰富,例如张旭狂草即是笔意的表现。
“略有点划处,意态自足。
”——苏轼称张旭的草书有“神意”
(2)书意:
书法家运用其独特的书法技法和表现手段,通过整幅作品所展现出的以汇总深层美。
(注意不是局部表现,而是整体面貌)
例:
张旭草书如风驰电掣,变化意态百出;颜真卿楷书端庄雄伟,表现出其正直的个性。
“横风斜雨,落纸云烟。
”
(3)立意:
1创作前构思2作者所追求的审美理念在作品中的昭示。
(即不仅指创作前的构思,也指作者最终指向的一种创作目标)
如果诗作内容本身灵动有禅意则笔法立意也不得粗犷。
“意在笔前”,写前对作品的横竖幅,字的位置,落款等都构思好。
写前需要养心,不可浮躁,应安闲恬适,默对素幅,凝神养性;待书性偶动,只凭感觉信手写来。
可见有扎实基本功才可做此无法之法。
郑板桥:
“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
”
定则指用笔果断,坚定;趣指作品的精神神采,在技艺、技法之外。
感觉——感悟——感应
立意五合:
神怡务闲——一合
感惠循知——二合
神合气润——三合
纸墨相帮——四合
偶然欲书——五合
艺术创作如春蚕吐丝,不能时时欲书。
“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
”“力运”指刻意为之。
“品高则下笔妍雅,不落尘俗”,“胸罗万涌,书卷之气自然溢与行间”。
★学书由“不工”到“工”到“不工”
工:
古人法度;法度精道,一笔一划十分规矩,创作态度严谨,能达到能品、妙品的境界。
第二个“不工”:
无法之法;无意为之,一笔一划间笔意洒脱,不求完美但求意到,是无意之法,自然之美,能达到神品、艺品的境界。
例:
汉简中毛笔写在竹片上的写法,轻快明爽。
§4感受逸韵
品位要有高度和深度,体现美的意念。
艺术作品就是高妙哲学玄思的实证,有形的是作品,无形的是作品背后的东西。
(1)逸品
逸:
逸品,逸格,逸气。
是作者的提炼,对色彩等的把握。
韵:
气,神,氛围。
①“笔简形具”
“心随笔运,取象不惑”,感觉非常准确,直觉好。
②“得之自然”
天然造化,非凭修饰。
不刻意,纯于天真,体现出高超的技艺。
③“皆可楷模”
画无定法但物有常理,其动静变化,机趣无方,出之于笔,乃臻神妙。
“出于意表”
别构灵性,达到一种超然的境界。
意表:
艺术家的感觉。
心中有悦适,宽快,巧手妙意,洞然其中。
例:
王镛,林散之。
(2)神品
天机迥高,妙合化权,达到高妙神奇,天然造化的意境。
有创意,立体。
(3)妙品
“自心付手,曲尽玄微”,微妙即高妙神奇。
“落墨无他,惟在洁净”。
洁净是指天真纯粹,无修饰。
一味研究技法而无自身洁净是不行的。
幽雅的音色之美,敏感,给人带来胸襟爽快之感,提升人生境界。
“音中有画,画中有音,声音一道,未尝不与画通。
”音之清浊如画之气韵,音之品节如画之间架,音之出落如画之笔墨。
第二部分、中国古代书法史
§1商周、春秋、战国时期——书法艺术的开端
一、该时期的线条是什么样的
1.第一类:
简单,但也各种形式都有。
6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的线条,从一笔两笔到五六笔,简单但是是有线条来完成的。
非毛笔,而是树枝、石头等硬物。
这种线条是抽象性的,有内涵,后来经过简约和抽象,演变成汉字的点线艺术,具有很强的可识性。
在演变过程中从实用逐步走向唯美,即书法艺术。
2.第二类:
更为复杂的线条组成画面。
距今四五千年的大汶口遗址中的文字,像画,但仍是线条,无色彩地刻在陶面上的线条。
这种线条是形象性的,法找到后来的绘画艺术,形成色彩、画面。
这两种线条都是符号,但是是两条不同的路。
二、商周春秋战国时期——拉开书法艺术的序幕
当时出现很多文字符号,称之为“仓颉作书”,记载于《荀子》《韩非子》,将仓颉视作书法文化的代表人物。
而汉字在演变中不断得到提纯和升华,加上书写工具的改善,文字运用日益频繁,书法成为艺术,得到美化。
到战国时书法已呈现多姿的态势。
1.商周为开始
★甲骨文:
是在龟甲和兽骨上用尖利的工具契刻完成的。
由于龟甲兽骨面较坚硬,所以以直线为主,而且线条尖细,而在甲骨上偶尔也能见到用类似毛笔所写的墨书或朱书文字。
当然,由于使用工具的变化,在殷商后期,有些甲骨文也比较粗壮,也出现一些弧形线条增强其美感。
但甲骨文线条无论粗细,都强调遒劲而有立体感,反映出契刻之人运刀如笔,具有熟练技巧,所以形成的甲骨文一定的表现力。
有些字以及其简练的线条就能模拟出某种情态,更有美感,有些契刻后用朱砂涂红。
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档案文书,是商周皇家记录档案的文字,在中国是现在能见到的最早的书法,反映了商周时期的书法。
除此之外,上周开始冶炼青铜,钟鼎文和铭文刻在青铜制成的钟或鼎上。
例1:
司母戊方鼎
与甲骨文不同,其线条变成圆形。
线条粗犷,圆浑厚重,有力度,文字象形性明显,但文字较少。
例2:
小臣余尊铭
字数增多,文字象形性被逐渐剔除,文字越来越抽象。
例3:
大盂鼎铭
文字291个,体现变化中的字形。
文字笔画组合丰富了,但依然保留商代圆浑厚重的特征。
这些铭文统称篆书,属于西周时较为成熟的书法,拙朴。
影响到后来的行楷书的力度,“力透纸背”。
例4:
散氏盘
有隶书朴拙的特点,线条自在率真,有野趣美,放大局部看每个字都非常有神态。
19行19个字,有古厚、朴拙的气息。
例5:
虢季子白盘铭
行距字距加宽,较疏朗,使字突出,更美观、庄重、典雅。
笔划间距均匀,线条粗细一致,但字大小有差别。
例6:
毛公鼎
流畅自如的线条,字数多,有章法,方圆兼备
2.春秋时期
例1:
栾书缶铭
线条非常圆浑有立体感,是规范的隶书。
西周时期出现锉金工艺,即古人在青铜器凹下去刻有文字的地方涂上金或银。
字的形体更加修长,该工艺使书法更具审美视觉效果。
例2:
侯马盟书
春秋晚期,刻在玉石片上,有墨迹,是晋国公联盟的文书。
用毛笔书写,字迹有少量墨色,运笔轻重缓急。
后发展成为汉简的笔法,宽扁的较多。
刻字的材质:
甲骨,钟鼎,陶器,玉石片,石片(即碑文)。
例3:
国差缶詹
线条精细,不多见,构成强烈的疏密对比,结构上注重造型美,一改篆书只有圆浑厚重的写法,变得遒劲细腻。
3.战国时期
篆书:
纵向笔法,弯曲圆浑
隶书:
横向笔法,直线
例1:
信阳楚简
楚简写在木器、简牍上,产生与楚国强盛时期。
信阳楚简是隶书汉简的原型,笔法平入顺出,平入指毛笔中未藏锋起笔(汉简中就有了藏锋),也未提笔收回。
线条两头尖,运笔顺畅,不做刻意的顿挫提按。
线条有力量,字结构紧密,呈方扁形。
这种变化说明隶书向篆书变化,从实用性到审美性。
例2:
石鼓文
明显的小篆体,比大篆体更简洁,被称为中国书法史上的“第一刻石”。
结体方正,略显纵势,笔法圆遒有力度,不拘均乘,气势浑厚古朴。
★本节总结
商周春秋战国时期,文字从实用走向艺术性,为中国书法艺术奠定了基础,是中国书法的发源。
该时期大量文字遗物是我国书法艺术的珍宝。
§2秦汉时期的书法艺术
书法的重要性、艺术性显著增强,文字不仅起到信息传播的作用,还有视觉美效果。
书法的金石味和线条的质感自古有之。
线条不是单一的线条,而是充满意味的。
★为什么说秦汉时期书法艺术的变化与发展对后世书法艺术产生了重大影响?
秦汉时期是中国文字变迁最为激烈的一个时期,这个时期篆书中的大篆体经过了省改创造出了小篆体字。
通常来讲,秦之前的篆书铭文笔划繁琐,为大篆。
自秦开始,李斯创小篆。
隶书出现并发展成熟,草书进入其初级阶段即章草。
随着隶书和草书的发展,行书、楷书出现萌芽。
同时从此时起,书法被当作艺式来对待,技艺发展变化,随之而来书法家大量出现。
因此我们说秦汉时期书法艺术的变化与发展对后世书法艺术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秦
例1:
和石權
篆隶二体同时出现,演绎中的不成熟的字体,圆浑。
篆纵隶横,由于书写者不满足于圆浑字体,而出现方式字体。
例2:
始皇椭圆铭
疏朗,书写者随意地做出一种书法上的构成。
例3:
秦诏版
秦皇统一度量衡是发的诏书,铸在铜版上,四周圆圈为钉钉处。
有刀刻痕迹,字大小不一,方折的笔法透出雅气,与浑厚的笔法形成鲜明对比。
小篆的出现对提高书法技艺有重要作用。
例4:
泰山刻石
李斯代表作。
庄重圆浑,方整有气魄。
字体匀称,笔法单纯。
例5:
睡虎地秦简
竹简、木牍作品,是古隶书的见证。
写于战国晚期,用笔趋于横向,书写技艺纯熟。
用毛笔完成,字迹清楚,比小篆更简洁易辨认,而且更漂亮。
省略了很多繁琐的隶书写法,与现在的字较接近,是推进的简化。
出现风格:
清新典雅,结体变化丰富,圆笔方笔并用。
(篆→古隶)
其他例:
琅琊台刻石,峄山刻石,秦瓦当(“羽阳千秋”装饰性的变化)
二、西汉
例1※:
鲁孝王刻石(五凤刻石)
多年风化后,去掉了人为的火气,最终呈现出其优点,由于距离感而妙于刻碑之时。
①有法度。
法:
承袭古隶书笔法;度:
恰到好处的拉伸长度,过短则无性情,过长则无度。
②有“石味”。
朴拙。
石门铭石门颂中也有此种造型。
又如王镛的作品吸收古人作品中的巧妙构成,加上自己的笔法。
★为什么说“五凤刻石”是西汉古隶书的代表作,备受明清书家的推崇?
从艺术上看,中国书法在其字体演绎中从篆到隶的一个阶段即为古隶书。
五凤刻石特点:
1笔划平直,无坡挑
2从字体上看,亦篆亦隶,是典型的古隶书
3优点为气韵高古,线条雄浑朴拙,有力量。
例2:
居延汉简
蚕头雁尾,笔末有坡挑,是“柳公权之捺”,一波三折。
字体扁,宽博。
例3:
武威汉简
用笔外拓,笔姿凝重,顿笔非圆浑,字体又趋方。
由隶书横向用笔迅捷所致即是章草。
章草(汉)→晋草(晋·王羲之)→狂草(唐)→某草(现代),不可脱离“度”,亦需前人之“法”。
例4:
莱子侯刻石
有界栏无界格(纵为栏橫为格),书写自然,性情注入,闲散而有古意盎然之美。
刻苍劲简直,古朴简洁,已达到最高境界。
杨守敬称,“汉隶之存者,为最古,亦为最高。
”
现代人要写出此种“金石味”(金:
铭文;石:
汉代石刻),一方面要学古人,另一方面要有自己的艺术风采。
只有前者,也易使作品呆滞死板。
即便无师,只要翰墨功多,做到“疾势”,也能“妙合古人”造妙境。
隶书用笔讲究藏头护尾,力在字中。
力非僵硬的力,而是灵动的,飘逸有神采的力。
“下笔用力,肌肤之丽”强调技巧性;“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遇”,可谓妙手偶得。
第一个“势”指感觉,第二个“势”指书法艺术中表现出的效果。
蔡邕提出“道法自然”,“书肇于自然,阴阳生焉。
阴阳既出,形势出矣。
”感悟的理念渗透进书法艺术。
还提出工具的重要,“唯笔软则奇怪生焉”。
现代人造出各种工具,大小笔,长短笔,著名的有软羊毫等。
三、东汉
清代人评汉书,“隶法以汉(东汉)为籍,每碑各出一奇,莫有同者”,足见汉代盛行刻碑立书。
★东汉碑文分类——三种艺术风格形态
(1)端庄秀丽,疏朗典雅,精整严密
例:
乙瑛碑,郑固碑,礼器碑,史晨碑,孔宙碑,曹全碑,韩仁铭
①乙瑛碑:
与曹全碑、张迁碑共称东汉隶书中的三大经典。
隶书中带坡挑的技艺,是隶书成熟的标志。
(行书转折灵巧,楷书坡折,草书流畅。
)结构上对称严整,排列上有序、规范、端庄,能方能圆,笔法明辨又遒劲有力。
②郑固碑:
疏朗典雅的典型。
在一个字当中,收与放都非常突出,密理,纵横兼有之,称古隶第一。
结体方整,笔划向中心内收,坡挑与横划很开张,有伸展性和雍容华贵之气。
③礼器碑
笔划细且健,极细处像一根线,劲且精细的线条丰富了隶书多样性。
结体因字而异,有的长有的偏窄,或开张或紧联,显露其神奇。
④史晨碑
工稳平整,点画有度,章法规矩,有行有列,舒服透气。
中锋用笔,圆浑又端庄肃穆。
⑤孔宙碑:
汉碑之最醇美者
精整严密,用笔圆浑淳厚,中锋用气,线条内收有力量。
⑥曹全碑:
相对于张迁碑为“阴”
隶书非常成熟的一种,用笔娴熟,线条粗细有致,有阴柔之美和运动感。
高贵典雅,细腻轻盈。
⑦韩仁铭:
以疏秀胜
雅致精确,内联,多密笔运用,字体偏长。
(2)雄强古朴,气韵浑厚,粗犷豪放
例:
张迁碑,孟广宗碑,衡方碑,西狭颂,封龙山颂
①张迁碑:
相对于曹全碑为“阳”
方笔为主,粗犷。
字体有方正结体,有阳刚之美,古朴自然,有高古之气。
②孟广宗碑
线条粗犷又圆浑沉稳,凝重古朴。
③西狭颂
点全是圆点,方笔完成,有秦诏版笔法,结体舒张。
④封龙山颂:
汉隶气魄之大,无逾于此
很有力量,坡折不是蚕头雁尾那么明显。
字体宽博,豪放雄强。
(3)天真自然,放任本性,不加修饰
例:
杨淮表纪,石门铭石门颂,褒斜道刻石,刘平国碑,蔡邕《究势》
①杨淮表纪
原始味道,线条无坡挑,中锋用笔。
②石门颂:
流畅舒秀一派,皆由此处。
字体总体较自然,野鹤闲云。
杨守敬认为“其行笔真如野鹤闲鸥,飘飘欲仙。
”王羲之的秀美飘逸受其影响。
§3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晋尚韵
一、魏晋玄学思潮对书法的影响
这段时期出现行书和草书,以及早期不成熟的楷书,书法艺术在艺术表现上达到一个高峰,笔法与汉之前反差很大。
行书多角度变化,乃至无法之法。
书法完全来自于书法家内心感悟和情怀,无法——有法——无法之法,即为书法艺术的表现过程。
无法之法之例:
杨丽萍的舞蹈,恩雅的音乐,古典即兴曲,《兰亭序》
这些作品有共同的特点:
1强调主体自我,有独立人格;2回归自然,遵循自然法道。
“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
”——钟繇
★为何称赞这一时期书法为“晋尚韵”?
魏晋时期书法成为真正的艺术,魏晋人对自己非常自信,同时感叹人生,注重情怀,执着于精神与现实的同样追求。
作诗不再歌功颂德,多抒发情怀,纵情自然,传达高标的情致;作字不再刻碑立传,流传千古,而是为表达审美观照。
书法以抽象的形式,以形写神,以像写意,将其审美外化,形成所谓的“魏晋风度”。
因为称赞这一时期书法为“晋尚韵”。
具体表现在两方面:
(1)注重写意。
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注重写意,在对书艺品评的基础上对作品和技艺阐释自己的观点。
而这种品评将书法难以言传的意象之美(主观)与自然物象(客观)以通感(感悟)的形式连接起来,对书法从风格的总体上进行把握,做出较好的品评与把握,为中国书法艺术的欣赏提供了最初的方法,而这种方法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例:
卫恒《四体书势》,索靖《草书势》,王羲之《书论》,王僧虔《笔意赞》《论书》
魏晋玄学来源于老庄哲学思想,庄子提出“爱使其形者,非爱其形也。
”爱:
感觉,内在意象;形,外在表现。
“入虚出玄”,虚是高妙的理性化内涵,体现了玄学和老庄思想的浸润。
内→无→通感→形而上,高妙的理性
魏晋玄学崇尚清谈,追求自由放达的风气,直接影响到魏晋士大夫们的追求。
“羲之雅好,俯拾养性,……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
”
尚意的基本思想:
心随笔端,笔随心运,影响到草书行书
“点划之间皆有意”,将感觉情怀注入点划。
“自有言所不尽,得其妙者。
”好作品有深度,体现境界。
“意在笔前。
”——王羲之
“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
兼有者,亦可超于古人。
”——王僧虔
“魏晋人风神潇洒,不滞于物。
”——宗白华
魏晋人找到一种最适于表达自己内心的书法,即行草书。
“百态横生之行草书体,照耀一世。
”“书之气,必达乎道,同混元之理。
”道,理为客观存在。
书法家要“把笔抵锋,照乎本性”,要非常清楚地点出书法的目的。
这就完成了由注重外形到注重意的革命。
行草书“意存于法中”,意又多于法,展现出一派生机,体现意趣。
(2)崇尚神韵
老子云:
“恬淡为上,胜而不美。
”这种玄运,这种清新自然,来源于他“道法自然”的思想。
“崇尚天然之美,任情放达。
”脱俗,强调一种自由精神。
例1:
汉章草:
闲散自由,不拘于法。
例2:
“楷书之父”钟繇。
代表作“四表”《贺捷表》《力命表》《宣示表》《荐季直表》。
字体规整,内联,略有距今,体现的魏晋风还较少。
例3:
陆机《平复帖》。
称为“天下第一法帖”,里面有很多草法,可以看出什么叫做“入虚出玄”,每一笔划都有很好的感悟在里面。
笔法凝练简洁,高妙洒脱。
例4※:
王羲之《姨母帖》《快雪时晴帖》《频有哀祸帖》《初月帖》
《十七帖》:
字与字联属关系不多,但不够舒展,而线条纯熟。
《兰亭集序》:
“天下第一行书”。
特点:
①结构:
宽和疏朗,飘逸洒脱,俊秀率真
②笔法:
一气呵成,即豪放劲健,又严谨简洁
③章法:
布局纵有行,横无列,横体上富有丰富变化
此时行草书更加任性自然,笔法转折婉转,偏锋侧锋运用。
例5:
王献之《鸭头丸帖》,行笔流畅流动,多用偏侧锋。
《中秋帖》,中锋用笔,下笔果断,王献之式的“一笔书”。
例6:
王珣《伯远帖》,字与字很少联结,追求字字完美。
今人很少有超越,可见魏晋行书影响之大。
王羲之的《书论》
十迟五疾:
体势、气势的规律性总结
十曲五直:
曲,柔美,变化多,线条有看头;直,刚美,横平竖直,有重心感。
十藏五出:
藏,内联,含蓄;出,有笔锋,露锋。
十起五伏
起藏曲迟不足,则“久味无力”。
“起书之时,不可尽其形势。
一遍正手脚,二遍少得形势,三遍微微似本,四遍加其遒润(力度,神韵),五遍兼加抽拔(作品有艺术表现力,有拓展性,创新性,具有一定的高度)……不得计其遍数也,偶得妙作品。
”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名家名作赏析
例1:
大爨碑
方笔,线条硬朗,有点怪异但气势不俗,结体精密。
朴茂古厚,奇姿百出。
郑板桥有类似笔法。
例2:
小爨碑
更胜于大,率真古朴,奇肆浑穆
例3:
好太王碑
线条无坡折,平和。
平正宽博的形体,有朴拙之气。
例4:
瘗鹤铭
用笔浑厚,意态舒展,承上启下。
“大字无过瘗鹤铭”,可见书大字之难。
“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
”
例5:
石门铭
线条有逸书,瞬间当中体现出这个书法家的意态,自然无修饰,简洁中达到一种不可模仿的高度。
例6:
郑文公碑
分上下两碑。
下碑属内联笔法,平和含蓄,深藏不露,外柔内刚,内动外静。
形若楷书之端庄,又有隶书的笔意,康有为称其有“隶楷之极则”。
例7:
张猛龙碑
字体俊秀修长,也被称为“隶楷之极则”。
例8:
姬伯度墓志
民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