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论腹泻慢性肠炎.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573770 上传时间:2023-03-19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4.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名家论腹泻慢性肠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名家论腹泻慢性肠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名家论腹泻慢性肠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名家论腹泻慢性肠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名家论腹泻慢性肠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名家论腹泻慢性肠炎.docx

《名家论腹泻慢性肠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名家论腹泻慢性肠炎.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名家论腹泻慢性肠炎.docx

名家论腹泻慢性肠炎

名家论腹泻(慢性肠炎)

名家论腹泻

慢性腹泻,可见于过敏性结肠炎、非特异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和慢性肠炎等。

其病在于大肠。

便检往往见红、白细胞或粘液,结肠镜检见溃疡和充血、水肿。

一、刘树农(1895~1986,上海中医学院教授,名老中医):

本病叠进健脾燥湿益气补中无效。

清利湿热、佐以活血化瘀:

银花、红藤、公英、夏枯草、败酱、黄芩、黄连清热利湿;丹参、红花活血;苡仁利湿;二活、荆防等风能胜湿,以为痛泻之法,凡久泻而腹胀痛,里急后重较甚者,皆可用之;木香、槟榔、白芍理气行滞并可加消导之品。

有寒象者,可予附桂、炮姜之属;其间可少用伏龙肝、赤石脂、山萸秦皮诃子粟壳等以涩之。

二、陈继明(1919~1990,南通市中医院主任医师):

肝气横逆者,以痛泻要方,如柴枳香附保和丸等。

如伤阴者,酸苦泄热、酸甘化阴:

沙参乌梅木瓜牡蛎白芍左金川楝石斛等;脾肾阳虚者,用四神丸加鹿霜巴戟菟丝羊藿当归小茴苓术姜草赤石脂等颇效。

寒甚阳衰用真武汤消导药合硫磺(硫磺与豆腐同煮至豆腐呈黑绿色,去豆腐阴干研末入胶囊。

每服1.5克,日二次;瘀滞者,反复发作,痛而有粘液(结肠炎),可予芎归丹赤桃红枳草香附元胡等。

三、焦树德(1922~,中日友好医院专家室副主任):

脾肾两虚以理中汤真武汤四神丸加伏龙肝诃子粟壳效好。

但需坚持10付以上,其间加少许辨证药即可。

肝郁乘脾用痛泻要方加朴苏升柴香附秦皮泽泻。

四、丁光迪(1918~,南京中医学院教授):

脾肾阳虚以四神丸无效者,改升阳止泻法:

用羌活胜湿汤加升柴荷。

痛而有粘液者,为湿积阻滞气机虚中挟实,用芩连芍二陈吴萸木香等。

有以半夏治粘液者,粘冻较多者,必用苍术。

泄燥交加者,加枳术或归桃;善后以参术芍芎红花。

五、程焕章(1930~,程门雪之子,上海龙华医院副主任医师):

粘冻较多者,必用苍术并以马齿苋白头翁香连丸。

本病常寒热并见,故可温清并用。

冷痛甚者,加附桂干姜姜黄。

粪便干结如羊矢外裹粘冻脓血者,当养阴血,以归杏桃等。

有粘冻之时,不宜收涩。

但有的药既能收涩,又能清热化湿:

秦皮椿根皮石榴皮乌梅五倍子等可用之。

对病情反复者,三七亦可用之。

六、孟景春(1922~,南京中医学院教授):

慢泻药对:

参芪、药豆、二术、二姜、苓泽苡、羌防、瓜梅芍。

七、王少华(1929~,兴化市中医院院长,副主任医师):

少量大黄3~6克与粟壳为药对,以大黄附子汤加减。

以连附为药对。

八、衣震寰(1913~,鸡西中医院副主任医师):

甘遂半夏汤治肿泻,泻后舒,有粘液。

甘草10,半夏10,白芍15,甘遂3.5,蜂蜜150。

先煎草夏芍,取汤100毫升合蜜,将甘遂研末兑入,再微火煎沸,空腹顿服。

可至痛泻。

泻后即愈。

但宜久泻它法无效且有上证之人用之。

此法要点:

久泻,多晨泄,脘腹或胀或痛,泻后痛减,减而腹满,脉沉或伏或弦或细或滑。

临床见此脉证,悉投此方,不必疑虑。

药后泻下脓痰水液样便,便见转机,稍事调理即可。

亦有此法后再用先法取效者。

九、洪哲明(1903~1990,吉林省名老中医):

水湿不除,泻终难止,先予控涎丹,再议运中州。

以控涎丹一丸(五克)后,再以理中丸善后。

本方由十枣汤演化而来,用其治阳萎理亦如此。

药用甘遂、大戟、白芥子。

本方治久泻的指征,只要是温补不效,有痰饮见症,苔滑腻,正气可支者,均可用之。

若久泻兼见痞满或血瘀征象者,可以附子泻心汤治之,效好:

大黄10,黄连10,附子15。

大黄、黄连沸水渍过,浸一夜取汁,附子煎汁,合而服之。

十、严苍山(1898~1968,上海名老中医):

以三物备急丸治寒结肠中的慢性腹泻。

大黄、干姜、巴豆。

本方峻猛必须用于腹痛或拒按,便下不畅,声壮体实,苔白,脉沉迟的寒结证。

每次可服四分至六分,得畅下七八行或十数行,若无其它不良反应,积去痛失,即可健脾和中善后。

十一、朱良春(1917~,南通市中医院主任医师):

附桂等益火之品用量宜小,因久泻不仅伤阳,又可伤阴。

宜3~5克,或另以鹿霜菟丝补骨脂赤石脂等品。

以仙桔汤治本病久泻便溏,粘冻,肠鸣腹胀腹痛:

仙鹤草30,桔梗6,乌梅炭5,白术10,木香6,白芍10,槟榔2,甘草5。

其中仙鹤除止血外,有治痢强壮之功。

能促进肠吸收功能的恢复;桔梗排脓,对大便粘冻甚效。

白芍乌梅五倍子酸甘化阴,治泄而缓腹痛,腹痛甚者可加大白芍甘草的用量。

槟榔小量则善于行气消胀,对泄泻而腹胀较甚者颇效。

十二、秦家泰(1920~,广西中医学院教授):

虚实互见者,以半夏泻心汤:

半夏参芩草,黄连加姜枣。

里虽不急而后重者,加大黄消积导滞。

脾虚较甚而泻下水多者,用连理汤;脾虚者,以理中汤为主:

参术姜草。

若胃中有寒饮而呕吐清涎者,用吴茱萸汤加赤石脂。

肾虚者,以附桂理中汤合赤石脂禹余粮汤。

善后以香砂六君汤。

十三、时振声(1930!

~,中医研究院主任医师):

迁延不愈而为时尚不太长者,消补同用。

以资生丸、香砂六君子汤送服保和丸,参苓白术散加香砂枳术丸等。

兼肝郁以柴芍六君汤合香砂枳术丸、痛泻要方合参苓白术散加消导药。

对久泻呕吐之噤口痢时逸人用消补同用法:

莲子山药苡仁山楂谷芽而愈,用其治久泻,疗效亦佳。

温涩同用:

如人参乌梅汤另附子理中汤

桃花汤等。

寒热并进:

连理汤合补中益气汤乌梅丸生姜泻心汤。

腹痛甚合用芍药甘草汤,芍药量必大,里急后重少佐木香槟榔。

手足不温加附桂。

泻多伤阴加当归阿胶白芍;湿热甚加白头翁秦皮。

食宜清淡、软食易化者,忌厚味煎炸滋腻。

十四、李寿山(1922~,大连市中医院主任医师):

治久泻三字法:

健、疏、导:

脾虚湿困以健运止泻汤:

参术姜酒军炭乌梅草,久泻后重感或脱肛者去大黄加升麻黄连。

五更泄加四神;脾虚气滞以疏运止泻汤:

四逆汤加酒大黄炭木香白术。

反复发作加乌梅木瓜;里急后重加薤白黄连;脾虚热瘀以导运止泻汤:

枳术药楂元胡五灵脂酒大黄炭。

赤白粘冻加黄连秦皮,腹冷痛加姜桂茴。

酒大黄炭苦寒之性已去,小量(2克)变消导为收敛,导滞而不破,泻中有补,为治疗久泻的具有双向调节作用的药物。

十五、林鹤和(1928,~,萍乡市中医院副主任医师):

一号方:

太子参白头翁白芍木香秦皮山楂厚朴芩连术附桂草。

二号方:

参术苓草木香炮姜芪药莲。

二号方主要是善后固疗效,服药时间应6月以上。

十六、马新云(1919~,河北中医学院教授):

以钱乙七味白术散或益黄散:

苓术药陈皮木香丁香诃子。

中气下陷者另升柴,肾虚合四神,食滞加枳术或消导。

木香炒用理气消胀止痛,多用则有破气之虞,小儿慎用。

诃子虽固涩止泻,但久泻便下味臭,肛门潮红灼热不可宜用。

十七、朱进忠(1933~,山西中医研究所主任医师):

寒热夹杂者,证见胃脘痞满,食欲不振,吃冷、硬、肉食后加剧。

其中热多者痞满而不痛,时见腹中雷鸣,用生姜泻心汤,胃脘压痛者加枳实;吃肉食后另重者加山楂;寒多者,时见脐腹冷痛,或饮冷遇寒时腹痛,用连理汤。

手足冷加附桂;恶心脉弦者,宜黄连汤;阴虚者,时见口舌生疮,五心烦热,舌质红而少苔,吃辛辣则口舌痛,用缩脾饮加减:

陈皮木瓜菖蒲连翘乌梅炭砂仁炙甘草。

十八、谷振声(1919~,温州医学院教授):

有小儿疳积经验方,不敢自秘,愿公诸于世:

莲子草(长萼鸡眼草)、儿童草(地胆草)、谷精草、夜明砂、望月砂、赤芍、蝉衣、焦谷芽、生甘草。

施之临床,治数千例,每获奇效。

本方多为平肝泻火之品。

其治泄之理在于:

泻肝重于补脾,肝火一平,脾土不受贼。

若再加木香诃子黄连与上方同用,效果更佳。

十九、陈景河(1917~,齐齐哈尔中医院副主任医师)治泻三法:

1、补脾固肠法:

黄芪建中汤加味(芪芍桂姜草连升槟枣赤石脂);2、补命门扶少火法:

附桂参芪鹿药二萸泽肉蔻羌防;3、补心阳煦水土,清肠中郁滞法:

参附桂补骨脂芡药术苓肉蔻。

二十、任继学(1925~,辽宁中医学院教授):

我治慢泄之反复发作者,常从肝肺入手,用危氏和安散:

前胡、桔梗、川芎、木香、青皮、柴胡、当归、甘草、茯苓、莲肉。

久服不效者,加乳汁浸三日荜拨,其效显著。

二十一、陆永昌:

(1917~,山东中医学院教授)用刘惠民法:

“温补命火以生土,暖脾固肠以止泻”。

参术诃味砂芍萸泽曲豆草楂木香。

用之不效者,加炒米壳肉豆蔻;虚寒腹痛加附姜并重用参术。

二十二、张志秋(1909~,上海龙华医院名老中医,主任医师):

痛泻要方为基础方:

术芍皮防。

外感加荆桂;内寒加萸姜;寒湿加朴苍半砂;虚寒合附子理中汤去芍;热泻加芩连翁葛,去术;实热加知柏;热结旁流加军楂;小便短少加前仁六一散;腹痛加玄胡重白芍草;肾阳虚加四神硫磺;粘冻加马齿苋头翁秦皮;入泻不止加赤石脂。

二十三、

徐景藩(1927~,南京中医学院教授):

术芍连脂为主干随证配伍。

术芍宜炒用。

补骨脂与黄连比例为7:

1;久泻粪质甚稀用补骨脂配益智仁。

可加良姜与炮姜。

仙鹤草可治痢。

可配散剂:

炒二术苓药草研极细末过筛,加2倍米粉及少许白糖,每次用药粉20克,

米粉40克。

亦可加用灌肠方:

地榆30,菖蒲20,白芨10。

煎成159~200亳升,每晚大便后取右侧卧,药液保持40度,以每分钟60滴速度徐徐滴灌,灌肠后臀部垫高约20厘米。

右侧卧-平卧-左侧卧,各5分钟,然后平卧,能保留8小时以上,每晚期次连续5天,停2天后再灌5天,持续2月,效果好。

二十四、谢昌仁(1919~,南京中医院主任医师):

驱风胜湿。

风药有抗过敏作用,慢泄多与结肠过敏有关。

基本方:

羌防苓泽苡仁楂曲连姜苏藿梗。

中阳不运加香砂;脾气不足加参术;腹痛加皮芍;大便不畅加枳壳以除后重;湿化热加芩军;粘液多加地槐榆炭并与炮姜炭同用(三炭合用为余验方)。

二十五、王祖雄(1919~,贵阳中医学院副教授):

痛泻要主面较窄,宜加朴青皮木香刺力牛膝及药豆;坠胀加升葛根,且需连服十剂以上。

若泻下酱色热臭粘滞者,金铃子散合左金丸加栀芩香郁柴。

二十六、赵绍琴(1916~,北京中医学院教授):

虚用参苓白术散;陷用补中益气汤加诃蔻赤粟蛎;伤阴左金荆芍草瓜豆斛苡防;夹滞用香砂枳术丸合保和丸。

用药量宜轻灵,切忌大剂量,量大反不利于病。

二十七、董建仁(1932~,天津中医院主任医师):

运脾用二术药豆楂皮;温肾用姜茴毕拨澄茄,附桂椒吴萸少用或不用;收涩用粟诃榴莲益智仁赤石脂芡;伤阴用乌梅冬斛玉竹沙参;养阴生津药可加重腹泻,但关键在于配伍剂量:

麦冬15合榴皮10;沙参30合粟壳10;玉竹15合诃子10;生地12合莲子15;石斛15合榴皮6。

再加姜茴二术药豆,治伤阴久泄效好(有人以芩连芍翁胶鸡子黄治愈伤阴泻者)。

二十八、周鸣岐(1917~,大连第三医院主任医师):

湿热用地榆清化汤:

地榆30,酒10,苦参15,黄连10,木香10,当归15,白头翁15,滑石20,白芍15,焦三仙各15,诃子5。

脾虚寒湿用二术健脾汤:

炒白术25,苍术15,党参20,炒山药15,苡仁20,茯苓15,干姜5,砂仁5,红花7.5,生麦芽15,陈皮10,诃子10,赤石脂15。

脾肾虚寒用温肾固肠汤:

附15,补骨脂20,干姜5,炒白术20,肉蔻10,五味子10,熟地15,山药15,党参15,山萸5,丹参10,炙甘草5。

清热化湿最好用地榆酒军;地榆量大宜30克。

诃子为涩肠固脱之圣药;久病便黑有瘀,加桃红丹参。

二十九、俞尚德(1919~,杭州第四医院主任医师):

秦桂汤为基础方:

沙党参二术葛桂翁秦皮木香。

排便时多转矢气加诃子;晨醒即便加肉蔻附子;排便如挤牙膏加桔梗黑丑;腹胀加炒槟榔枳壳;小腹有索条状作痛加炙甘草白芍;苔腻先予酒军黄连肉桂黑丑,或枳实导滞丸加肉桂,服二三剂,俟腻苔渐化,再予秦桂汤。

三十、赵金铎(1916~,中医研究院教授):

本病又称“克隆氏病”,用薏苡附子败酱散治。

脾虚者先健中运,用香砂六君;胃肠寒热不调者辛开苦降,用半夏泻心汤或六泰丸;肝脾不调用痛泻要方。

而后再用薏苡附子败酱散。

三十一、董廷瑶(1903~,上海静安中心医院主任医师):

用乌梅丸治非特异性结肠炎:

必服数十剂方能收功。

伤寒谓主蛔厥,又主久痢。

徐灵胎谓其为治久痢圣方。

舌淡苔薄加吴萸;苔厚腻加朴楂苍术;无热象粘冻去连柏;腹痛重芍;大便滑利加赤石脂;粘冻多加马齿苋;胃脘不舒加香砂皮。

三十二、顾丕荣(1919~,上海第四医院主任医师):

食后即泄,苔腻者,乃脾虚湿滞,清阳不举之候,应予东垣升阳除湿汤加参术治之:

参术皮芽朴升柴羌防二苓泽草;食后即泄,苔薄净者,用补中益气汤;久泻不止,腰膝酸软为脾肾两虚,用脾肾双补丸:

参苓白术散加芡蔻益智四神;伤阴者用术芍乌梅瓜斛冬葛,如无效则用傅青主阴虚下陷方:

生地山药山萸五味肉桂茯苓白术升麻。

久治不效用乌梅丸;加减:

痛泻合痛泻要方;粘冻加蛇舌草苡仁,泻下杂红加当归阿胶或三七地榆炭;溃疡性结肠炎合苡附败酱散;肠结核加夏枯草、牡蛎。

最后以参苓白术散善后。

三十三、冉雪峰(1877~1962,中医研究院著名中医学家):

加减桃花汤治非特异性结肠炎:

桃花汤方制奥秘,解人难索,从来多认为是温摄,治滑脱。

痢疾区域在大肠下行部,轻的发炎,重的溃烂,是热不是寒,何来寒证需温化,何来虚证需补涩;金匮云:

赤痢后重者,白头翁汤主之,明系大肠发炎。

下痢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明系大肠溃烂。

病延至此,多正气大伤,脉搏低微,皮肤冷汗,很容易认为寒,认为虚。

赤石脂排脓血,疗溃伤,生肌,试读本经主治便知。

干姜既可斡旋已败中气,又可杀灭残余的病原。

加苡仁瓜瓣,排脓生肌。

本方度试之临床效如桴鼓,不忍自秘,因公诸同仁:

赤石脂60,炮姜3,苡仁30,瓜瓣(冬瓜仁)12。

(可加桔梗白芷排脓)三十四、秦进修(1918~,河南中医学院副教授):

用桃花理中汤治,常获显效。

党参干姜白术赤石脂山药炙甘草大枣。

三十五、陈泽霖(1931~,上海医科大学教授):

对各种慢性腹泻的通用方:

藿苏梗各9,大腹皮9,梗通草9,苍白术各9,茯苓12,炙甘草9,赤白芍各15,厚朴9,二芽各15,木香9。

有血性大便者,加乳没各9,白头翁汤锡类散灌肠。

慢性菌痢加连柏秦皮;粘液多为结肠过敏或肠功能紊乱,加柴防。

三十六:

谢海洲(1919~,中医研究院研究员):

锡类散治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锡类散又名烂喉痧方,用于口腔疾病。

用其灌肠有良效。

口服亦可,初时服半瓶,后服一瓶:

西牛黄,冰片,珍珠,青黛,人指甲,牙屑,壁钱。

【教学参考】  从肺论治小儿秋季腹泻  关键词:

小儿秋季腹泻;清肺润燥止泻汤;肺与大肠  小儿秋季腹泻属于小儿肠炎的一种。

是小儿的常见病之一。

既往中医治疗此病,不管是外感时邪,还是内伤乳食所致,最后均责之于脾,总以为是由于外感六淫,内伤乳食,脾胃虚弱导致运化失常所致。

从而从脾论治,临床常用参苓白术散类方药,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是由于该病早期常有鼻流浊涕、咳嗽及发烧等外感症状,致使参苓白术散类从脾论治方药的疗效受到限制。

为此笔者特自拟了清肺润燥止泻汤治疗该病63例,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  共观察63例,均为门诊患儿。

其中,男性32例,约占50.8%;女性31例,约占49.2%,男性略高于女性。

年龄最小的2个月,最大的3岁6个月。

将全部病例分为1岁以内、1~2岁、3岁以上3个年龄组。

63例患儿中,病程最短的1天,最长的2周。

其中病程在3天以内者52例,约占82.5%;病程在3~7天者8例,约占12.7%;病程在8~14天者3例,约占4.8%。

1.2病例选择标准  参照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小儿内科学》、《中医儿科学》等有关小儿肠炎的诊断标准制定病例选择标准如下:

(1)大便次数在每日5次以上;

(2)大便性状为水样式蛋花汤样;(3)大便镜检"每高倍视野的红、白细胞数分别在3个以下";(4)脱水程度不超过中度;(5)无明显的代谢性酸中毒;(6)无明显的低血钾及低血钙症状;(7)患儿的一般精神状况较好;(8)无小儿肺炎、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

2治疗方法  清肺润燥止泻汤的基本方药:

黄芩10克,桔梗3克,陈皮6克,诃子3克,马兜铃3克,五味子10克,防风6克,葛根10克,升麻10克,寒水石15克,车前子10克,桑叶10克。

如果鼻塞症状较重者加辛夷3克,苍耳子10克;发烧不重者去寒水石;腹痛明显者加元胡10克,川楝子10克;腹胀明显者加广木香3克;阴液大伤者去车前子加乌梅10克。

全部病例均采用中药饮片加水煎服,每日1剂,多次少量服用。

3天为1个疗程,一般观察3个疗程。

此外,全部患儿均停止食用一切不易消化的食物,而大量服用米汤,以保证肌体对营养的需求。

对于脱水患儿则主要采用口服补液疗法来纠正其脱水。

3疗效观察3.1疗效标准  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拟定:

⑴痊愈:

大便次数恢复到每日2次以内,或恢复到腹泻前的状态;大便性状转为成型便,或恢复到腹泻前的状态;脱水症状完全纠正,尿量恢复正常;伴随的呼吸道症状如咳嗽等症状完全消失;其它伴随症状如腹胀等亦消失。

⑵好转:

大便次数明显减少;大便性状接近正常;脱水症状有明显好转,尿量基本恢复正常;呼吸系统症状明显减轻;其它伴随症状也明显好转。

⑶无效:

大便次数减少不明显或反而有所增加,或次数虽减而便量反而增加者;大便性状无明显改变者;脱水未纠正或反加重者,而尿量增加不明显,或反而减少者;呼吸道症状及其它伴随症状减轻不明显,或反见加重。

3.2治疗结果  以3天为1疗程来判断。

服1个疗程后,痊愈37例,占58.7%;好转23例,占36.5%;无效3例,占4.7%。

总有效率为84.4%。

服药6天,即2个疗程。

痊愈56例,占88.9%;好转6例,占9.5%例;无效1例,占有1.6%。

总有效率为98.4%。

4讨论  腹泻属于祖国医学"泄泻"范畴。

传统看法认为六淫之中风、寒、暑、湿、火五种邪气皆可引起腹泻,而独燥邪不能引起腹泻,因脾喜燥而恶湿,由此把腹泻的发生单纯地责之于脾,经过临证治疗证明,这种看法是不全面的,燥邪亦可致泻。

  秋季燥邪与风、寒、暑、湿同为外邪,外邪伤人由表及里,可以循经传变。

因此燥邪伤肺可以循经下传于小肠,使大肠传导失职而致泻。

我们从小儿秋季腹泻早期先出现的流涕、咳嗽、喉中痰鸣、发热等秋燥伤肺的症状,继而出现腹泻的临床特点分析,说明存在着邪由肺传及大肠的病理过程,为此拟定了清肺润燥止泻汤。

  清肺润燥止泻汤方中黄芩清泻肺热,兼清大肠;桑叶、桔梗清宣肺气,诃子、马兜铃清肺润燥化痰;陈皮理气;五味子止咳;防风祛风解表;藿香辟秽解表;葛根发散风热;升麻解毒升清,寒水石清热利尿。

全方重在清肺解表,润燥止咳化痰,兼以清解大肠,虽未用涩肠止泻之品,然而收到了良好的止泻效果。

  随着肺系症状的消除,腹泻也停止这一临床事实说明,小儿秋季腹泻系感受燥邪所发之病,应从肺加以调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