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训练试题共23页.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562047 上传时间:2023-03-19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2.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训练试题共23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中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训练试题共23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中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训练试题共23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中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训练试题共23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中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训练试题共23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训练试题共23页.docx

《中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训练试题共23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训练试题共23页.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训练试题共23页.docx

中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训练试题共23页

小说部分

(一)拾荒

万吉星

  ①深秋的凌晨,天气已经转凉,离天亮还有一个多小时,大街上冷冷清清的,昏黄的路灯把王婆婆孤单的身影拉得又细又长,她沿街仔细翻找着每一个垃圾箱,将凡是能卖钱的东西统统装进那用了多年的破旧编织袋。

  ②她有些吃力地拖着那个鼓鼓囊囊沉重的袋子,从垃圾桶旁直起佝偻的身躯,用一只手握成拳头用力地捶打着酸痛的腰。

这时隐隐约约听到一阵断断续续、细小而无力的哭声,她循着声音,目光不由自主地瞄到了不远处路灯杆下的一个小纸箱,以及被几件旧衣物包裹着只露出一个头的婴儿,环顾四周,除了阴冷的风吹着地上的落叶到处乱跑,鬼影子都没有一个。

她小心翼翼地抱起来,发现婴儿脸色青紫,气若游丝,柔弱得像一只筋疲力尽的流浪猫。

  ③王婆婆解开自己的衣襟,把婴儿贴身捂在怀里,一股透心的凉从皮肤瞬间直达五脏六腑,她不禁打了一个寒战,内心涌起一丝悲凉。

 ④全家人的生活被这个从天而降的弃婴彻底打乱了,本来就过得十分拮据的日子更是雪上加霜。

不到一周,儿媳就给她下最后通牒:

“这日子没法过了,要么你把婴儿扔了,要么我走,人家亲生父母都不愿养,你操哪门子心,说不定孩子有什么绝症。

  ⑤“好歹也是一条命啊!

”王婆婆叹息着,但面对争吵,最后还是不得不妥协,带着弃婴寄居到一个拾荒老乡那儿。

  ⑥好景不长,真应了儿媳的那句话,孩子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得赶紧做手术。

王婆婆摸了摸缝在贴身衣兜里的两千块钱,这可是她这些年来起早贪黑拾荒换来的棺材钱啊!

可一看到孩子那清澈的眼神,她心一横牙一咬,撕开了衣兜,双手颤抖着揭开一个用塑料布一层又一层包裹着的小袋子,就像一层层剥开自己的心。

  ⑦倾其所有,只够三天。

第四天,医院通知续费,说手术费还差得多。

王婆婆打电话给儿子,可还没说完,儿子就不耐烦地说:

“我看你是吃饱了撑的,没事找事。

  ⑧王婆婆抱着婴儿独自一人精神恍惚地坐在医院悠长的走廊上,不禁老泪纵横。

一束阳光从窗户里斜射进来,像舞台上的追光灯,正好打在她蓬乱、花白的头发上。

这一场景,引起了一个年轻人的注意,他悄悄举起相机,迎着走廊的侧逆光,按下了快门。

  ⑨第二天,当地晚报发出了一条《七旬拾荒老人拾弃婴,身患疾病盼救助》的新闻报道,随后,电台记者来了,电视台也扛着摄像机来了,越来越多的陌生人来了……,铺天盖地的爱心向老人和这个弃婴涌来,短短一周,30多万元的爱心捐款就送到了王婆婆的手上。

  ⑩然而,这浓浓的爱心并没有挽留住孩子幼小的生命。

一个月后,在付出10多万元的医疗费之后,孩子还是走了。

  ⑪在王婆婆心痛欲绝的时候,儿子儿媳来医院找到她,态度诚恳地向她承认错误,还把她接回了家,破天荒地做了一大桌丰盛的菜肴,并不停地往她碗里夹菜,饭后,儿媳向她诉起苦来:

“妈,你看孩子们渐渐大了,长期租房也不是个事儿,听说下月房租又要涨了,我看不如我們直接买一套60平方米的房子吧,首付也就10多万元,你那儿不是还剩......” 

  ⑫王婆婆没有说话,苦笑了一下,然后头也不回地走出了家门。

  ⑬一年后,老家大山深处的那所乡村小学新教学楼落成,孩子们兴高采烈地从四面漏风的危房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教室。

王婆婆依然在这个陌生的城市,拖着一个破旧的编织袋,捡拾垃圾,以及人们在不经意间丢弃的某些东西……

             (选自《2017年中国小小说精选》,有修改)

  1.参照下面的表述,将小说情节补充完整。

  凌晨拾荒,捡养弃婴→①___________→为救弃婴,倾其所有→无助之中,八方相助→子辈相求,决然离去→②___________   

 

2.小说第⑫段中写到“王婆婆没有说话,苦笑了一下,然后头也不回地走出了家门”,请你描写此刻王婆婆的心理活动。

3.阅读第⑥段画线句,从描写或修辞两个角度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

  可一看到到孩子那清澈的眼神,她心一横牙一咬,撕开了衣兜,双手颤抖着掲开一个用 料布一层又一层包裹着的小袋子,就像一层层剥开自己的心。

  

4.小说②③段王婆婆捡弃婴的情节,时间很短却用了大量的篇幅来描述,⑬段仅用“一年后”三个字一笔带过这一年发生的事情。

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5.小说最后一句写到王婆婆“捡拾垃圾,以及人们在不经意间丢弃的某些东西……”,结合小说具体分析,文中的人们在不经意间丢弃了哪些不应该丢弃的东西?

(二)最后一堂语文课

⑴对于我们这些家电专业的学生,语文课颇有点儿像火锅边放的瓜子,可有可无。

但黄老师并不这么看,他说:

“即使你今后是一个修电视机收音机的,多知道一点儿祖先传下来的文字之美,也是没有坏处的!

⑵这句话与其说是开导学生,倒不如说是在开导自己——作为一位老语文教师,他像一个上错了船的游客,明明是要到上海,却被拉到了湖北,那种不安与不甘可想而知。

⑶黄老师上课,可以用一个“酷”字来形容。

他通常是左手捻一本语文书,右手揣在裤兜里,上半身最常穿的,是一件蓝底却洗得灰白,看着旧却很齐整的中山装,头发散着灰白的光泽。

老师年轻时,应该是帅气的,这种帅气,穿透岁月,留在他的眉眼、言词和举手投足之间。

⑷黄老师上课,通常是不怎么看课本的。

他要讲的课文早已烂熟于心,张口即吟,抬手即写,举手投足间,有一种不容阻断的气韵,即使平常最不喜欢学习的同学,在那抑扬顿挫的诵读和讲解中,也体会到了文字的美感与魅力。

⑸然而,走得最急的总是最美的时光。

当我们度过漫长的暑假升到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发现,我们喜爱的语文课,已离开了课程表。

⑹关于语文课的取消,有多种传说。

有说是因为新近要开电工基础等专业课程,有说是因为黄老师的语文课有喧宾夺主之嫌,还有阴谋论说学校教导主任原来也是教语文的,想来接手过把瘾。

不管哪一种原因,都指向了我们并不情愿的结果。

于是我们展开了一场有声的反抗,开学第一堂课,不知是谁发起,整个教室里哼起了国际歌的旋律,就像某电视剧里苏联战俘们在德国军官视察时的场景,不动嘴,只是让声音在喉头低沉地哼。

这种声音整齐地汇聚在一起,其震撼和共鸣的感覺可想而知,无怪乎电视里那位不可一世的德国将军,感到了无比的恐惧。

⑺我们那位无辜的不知就里的电工基础老师,神经当然没有将军那么粗,被墙一样厚重的歌声一挡,仿佛头撞在岩壁上的小鹿,负痛仓皇逃去。

不一会儿,班主任、教导主任、副校长闻风而来,消防车一般匆忙而焦急。

⑻从校领导到班主任,一个个轮番上阵,从学校的办学宗旨,到专业课程设置的紧迫性,再到黄老师的健康等,都做了苦口婆心的解释。

为了增加可信度,还特意安排黄老师回学校一趟。

⑼那天,黄老师依旧穿着那件熟悉的旧衣服,只是头发和脸上的皱纹似乎更白更深了些。

9月的阳光,在他身后,把他镀成了一个披满金光的雕塑。

他几乎是以背诵的样式,重述了学校希望我们的一二三四。

同样的内容,被他一说,我们毫无排斥感地完全接受了。

⑽接下来,他又说:

“同学们,听到你们为挽留语文课……所做的,我感到……万分……荣幸。

我很荣幸,你们通过我,看到了文字之美文化之美。

但我的学养有限,只给你们开了一扇小小的窗,你们通过这扇窗,看到一点一滴的星空与苍穹,那是一个你完全想象不到的广阔世界。

一辈子很长,有很多东西需要坚持!

即使你是一个修收音机的师傅……”

⑾那是黄老师最后一次在讲台上说话,也是我的最后一堂语文课。

⑿但那又是一个新的开始,是让我把语文和写作,不再当成一门课程,而是将它当成望向世界的小窗的开始。

从那天起,三十多年时间,没有一天止息。

(作者:

曾颖,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1.小说分两个部分写黄老师的课,请分别概括其特点。

平时的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后一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两个句子特别有趣味,请选择一句简要赏析。

①对于我们这些家电专业的学生,语文课颇有点儿像火锅边放的瓜子,可有可无。

②不一会儿,班主任、教导主任、副校长闻风而来,消防车一般匆忙而焦急。

3.如果对第⑨段作如下批注,请摘录出与之对应的句子。

①写出了黄老师的不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看得出黄老师的不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完全文,你觉得黄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

5.下面是小说结尾删减的一段,请结合对小说的理解,接着写几句。

我的同学里,多年以后,他们有人成了央视主持,有的成了书法家或画家,还有的成了公务员、商人或工人,不管当下在做什么,。

(三)暖

李德霞

  ①大清早,马兰花从蔬菜批发市场接了满满一车菜回来。

车子还没扎稳,邻摊卖水果的三孬就凑过来说:

“兰花姐,卖咸菜的麻婶出事了。

  ②马兰花一惊:

“出啥事啦?

”三孬说:

“前天晚上,麻婶收摊回家后,突发脑溢血,幸亏被邻居发现,送到医院里,听说现在还在抢救呢。

  ③马兰花想起来了,难怪昨天就没看见麻婶摆摊卖咸菜。

三孬又说:

“前天上午麻婶接咸菜钱不够,不是借了你六百块钱吗?

听说麻婶的女儿从上海赶过来了,你最好还是抽空跟她说说去。

  ④整整一个上午,马兰花都提不起精神来,不时地瞅着菜摊旁边的那块空地发呆。

以前,麻婶就在那里摆摊卖咸菜,不忙的时候,就和马兰花说说话,聊聊天,有时买菜的人多,马兰花忙不过来,不用招呼,麻婶就会主动过来帮个忙……

  ⑤中午,跑出租车的男人进了菜摊。

马兰花就把麻婶的事跟她男人说了。

男人说:

“我开车陪你去趟医院吧。

一来看看麻婶,二来把麻婶借钱的事跟她女儿说说,免得日后有麻烦。

  马兰花就从三孬的水果摊上买了一大兜水果,坐着男人的车去了医院。

  ⑥麻婶已转入重症监护室,还没有脱离生命危险。

门口的长椅上,麻婶的女儿哭得眼泪一把,鼻涕一把。

马兰花安慰了一番,放下水果就出了医院。

男人撵上来,不满地对马兰花说:

“我碰你好几次,你咋不提麻婶借钱的事?

  ⑦马兰花说:

“你也不看看,那是提钱的时候吗?

”男人急了:

“你现在不提,万一麻婶救不过来,你找谁要去?

”马兰花火了:

“你咋尽往坏处想啊?

你就肯定麻婶救不过来?

你就肯定人家会赖咱那六百块钱?

啥人啊!

”男人铁青了脸,怒气冲冲地上了车。

一路上,男人把车开得飞快。

  ⑧第三天,有消息传来,麻婶没能救过来,昨天她女儿火化了麻婶,带着骨灰连夜飞回了上海。

男人知道后,特意赶过来,冲着马兰花吼:

“钱呢?

麻婶的女儿还你了吗?

老子就没见过你这么傻的女人!

”男人离开时,一脚踢翻一只菜篓子,红艳艳的西红柿滚了一地。

马兰花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

  ⑨从此,男人耿耿于怀,有事没事就把六百块钱的事挂在嘴边。

马兰花只当没听见。

一天,正吃着饭,男人又拿六百块钱说事了。

男人说:

“咱都进城好几年了,住的房子还是租来的,你倒好,拿六百块钱打了水漂儿。

  ⑩马兰花终于憋不住了,眼里含着泪说:

“你有完没完?

不就六百块钱吗?

是个命!

就当麻婶是我干妈,我孝敬了干妈,成了吧?

”男人一撂碗,拂袖而去,把屋门摔得山响。

  ⑪日子水一样流淌。

转跟,一个月过去。

  ⑫这天,马兰花卖完菜回到家。

一进门,就看见男人系着围裙,做了香喷喷的一桌饭菜,马兰花呆了,诧异地说:

“日头从西边出来啦?

”上小学二年级的女儿嘴快,说:

“妈妈,是有位阿姨给你寄来了钱和信,爸爸高兴,说是要犒劳你的。

”马兰花看着男人说:

“到底咋回事?

”男人挠挠头,嘿嘿一笑:

“是麻婶的女儿从上海寄来的。

”“信里都说了些啥?

  ⑬男人从抽屉里取出一张汇款单和一封信,说:

“你自己看嘛。

  ⑭马兰花接过信,就着灯光看起来。

信中写道:

“兰花姐,实在是对不起了。

母亲去世后,我没来得及整理她的东西,就大包小包地运回上海了。

前几天清理母亲的遗物时,我意外地发现了一个小本本,上面记着她借你六百块钱的事,还有借钱的日期,根据时间推断,我敢肯定,母亲没有还这笔钱。

本来母亲在医院时,你还送了一兜水果过来,可你就是没提母亲借钱的事。

还好我曾经和母亲到你家串过门,记着地址。

不然麻烦可就大了。

汇去一千元,多出来的四百块算是对大姐的一点心意吧。

还有一事,我听母亲说过,大姐一家住的那房子还是租来的,母亲走了,房子我用不上,一时半会儿也卖不了,大姐如果不嫌弃,就搬过去住吧,就当帮我看房子了,钥匙我随后寄去。

  ⑮马兰花读着信,读出满眼的泪水……

1.选文中马兰花的三次流泪表达了不同的情感,请根据提示填空。

(①)——气愤的泪——(②)

2.选文第④段画线部分运用了插叙,有什么作用?

3.马兰花是一个怎样的人?

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

4.选文第⑦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人物描写方法?

有什么作用?

5.选文第⑭段详细地叙述了麻婶女儿来信的内容,有什么作用?

6.马兰花、麻婶两家的故事温馨感人,她们虽是生活中最平凡、最普通的人,但她们身上却闪耀着人性的光辉,请你用抒情的笔调赞美她们,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方法。

(四)大青衣

胡玲

①原本宁静的村庄突然热闹了,乡亲们雀跃着欢呼着,纷纷奔走相告:

今晚李大户家请柳月如来唱戏。

②说起柳月如,在当地可谓声名赫赫,她是县剧团的名角,能听她唱戏,一睹她的风采,是很多人的梦想。

③日落黄昏,乡亲们潮水般涌向李大户家,青莲好奇地跟在人群后。

李大户家院里,灯火通明,高高的戏台前挤满了人,他们昂着头,瞪着眼,屏住呼吸,焦急地等待柳月如出场。

青莲猫起身子,铆着劲儿朝前钻,像一尾滑溜的小鱼儿,钻到了人群最前面。

④锣鼓铿锵,乐声四起,柳月如一袭飘逸的青色长裙,款款从幕布后走出来,身姿婀娜,莲步轻移,宛如踩在云端的仙女。

喧闹的人群瞬间寂静。

柳月如眼波流转,一跷兰花指,一抖水袖,行云流水,灵动自如。

柳月如轻启朱唇,黄鹂一样清脆婉转的声音脱口而出。

人们看呆了,听痴了,像木头人立在当地。

青莲尚小,看不懂剧情,听不懂戏文,可柳月如仿佛带着一股子魔力,深深诱惑着青莲,让青莲的目光无法从她身上移走。

她哭,青莲跟着哭;她笑,青莲也笑。

⑤戏散,柳月如谢幕退下,乡亲们依依不舍地离去。

青莲不走,她悄悄来到后台。

⑥柳月如对镜卸妆,从镜子里看到了身后的青莲。

小丫头,怎么还不回家?

青莲紧盯柳月如,紧闭双唇不语。

柳月如回头,上上下下打量着青莲,见青莲面容清秀,身形纤细,眼神里有股子坚毅倔强劲儿,说,真是个唱青衣的好坯子。

可不管柳月如说什么,青莲就是不说话。

最后,柳月如问,愿意跟我学戏吗?

青莲终于开口,愿意,我要唱戏,像你一样。

⑦青莲跟着柳月如学戏,大家都说青莲家祖坟冒青烟了,要知道,柳月如不轻易收徒的。

柳月如对青莲很严,唱念做打,手把手教青莲,青莲学得稍有不佳,必然受罚。

名师出高徒,十年勤学苦练,青莲成了剧团最出色的青衣。

她扮相清丽端庄,音色清澈圆润,表演细腻庄重,秦香莲、白素贞、王宝钏,所有青衣角色被她演绎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⑧不知从何时起,看戏的人少了。

台上,青莲卖力表演;台下,看客寥寥无几。

青莲的满腔激情,在日积月累中慢慢消散。

⑨一天,一个打扮时尚的男人来剧团找青莲。

青莲小姐,我们公司正在包装歌星,以你的形象和唱功,绝对能够火,你可有兴趣?

青莲想也没想,说,我没兴趣!

男人说,传统戏在本地已经没市场了,现在还有谁看戏?

说着,男人把一张名片放在桌上。

青莲小姐,走阳关大道,还是在一棵歪脖树上吊死,由你自己决定。

说完,男人离开了。

⑩那天,男人的话不断在青莲脑子里回荡,令她坐立难安。

她去找柳月如。

师傅,有人说我可以做歌星。

柳月如说,咱们是唱戏之人,并非戏子。

青莲说,没人爱看戏了,我想另寻出路。

柳月如说,即使台下只有一个观众,我们也要唱下去。

青莲脱下戏服,说,不,我再也不唱独角戏了。

柳月如说,你出了剧团,咱们的师徒缘分也就尽了。

青莲含着泪,头也不回地走出了剧团的大门。

⑪青莲果然火了,唱歌、走穴、商演,她春风得意。

热闹精彩的生活,使她早就淡忘了剧团和柳月如。

⑫五年后的一天,青莲和老板在咖啡厅商谈演出事宜,青莲去得早,点了杯咖啡喝起来。

不远处,有几个年轻人望着她窃窃私语。

作为明星,她早已习惯了人们对她的关注和议论。

看,那不是歌星青莲吗?

她唱歌挺好听的。

听说她以前是唱青衣的。

她的唱功、动作、神态都有传统戏的影子。

原来她以前是唱戏的啊,怪不得她唱歌有种与众不同的味道。

他们的话飘进青莲耳朵里。

⑬老板来了。

青莲说,有个问题我一直想问你,你当初为什么觉得我能唱出来?

老板一笑,因为你有戏剧底子,唱得有特色,要不然,你怎么会红?

要知道,现在会唱歌的人一抓一大把。

青莲内心如同被投进一块大石头,波涛汹涌。

⑭晚上,青莲做了一个梦。

梦里,柳月如和青莲唱《白蛇传》,柳月如演白蛇,青莲反串法海,两人对打起来,青莲一剑刺穿了柳月如的胸膛,柳月如倒在戏台上,鲜血染红了她的白衣。

青莲从梦中惊醒。

⑮第二天,青莲取消所有活动,赶到县剧团,却发现大门紧闭,向周围人打听,才知道,剧团生意冷清,半年前已经倒闭了。

⑯青莲找到柳月如家里,看到的是柳月如的灵位。

守灵的老太太说,我是月如的表姑,你是青莲吧?

青莲一惊,你怎么知道?

老太太说,月如说过,你迟早会来的。

青莲问,师傅怎么走了?

老太太说道:

月如是个戏痴啊,爱戏的人越来越少,懂戏的人越来越少,她整日郁郁寡欢,剧团倒闭后,她大病一场。

昨晚,她走了。

临终前,她叮嘱我把一样东西交给你。

说着,老太太拿出一个盒子递给青莲。

青莲打开,是一套青衣的戏服,正是她初次看师傅唱戏时穿的那套。

⑰师傅!

青莲怆然泪下,跪倒在柳月如灵前。

⑱没多久,县剧团重新开张。

剧团的老板不是别人,正是青莲。

锣鼓铿锵,乐声四起,青莲一袭飘逸的青色长裙,款款从幕布后走出来……

1.小说围绕青莲写了哪几件事?

2.简析第④段和第⑯段画线句子在塑造柳月如形象中的作用。

3.赏析第⑬段画线句子。

4.简述小说最后一段的作用。

5.小说以“大青衣”为题好在哪里?

6.在戏曲文化进校园的今天,读完这篇文章,你有何感想?

(五)飘逝的风筝

徐国平

三月的暖风一吹,鹞爷就一大早儿拿起那只风筝,迈出了家门。

那是一只“年年有余”的风筝。

鹞爷有个习惯,扎风筝从不重复,每年都要出新一个花样。

若在过去,扎糊这种风筝,再简单不过,用不了一天工夫。

如今却不行了,整整折腾了半月。

不是技不如前,是自己老了,两眼发花,双手也发抖。

此刻,整个村庄像被掏空了身子一样,甚至连声犬吠鸡鸣都听不到。

鹞爷一边走着,一边四下观望着。

若在以往,身后总会尾随着一群欢天喜地的孩子,一个个抢夺着他手中的风筝。

唉,娃们一个个都去哪儿了?

鹞爷心里猜想着,整个人就显得失魂落魄,无精打采。

是啊,一个人放风筝,还有啥意思啊?

一路上,那些残墙断壁、破砖瓦砾、树林和那些废弃的打麦场,被风吹过,尘土飞扬,凌乱不堪。

两台从早到晚狂叫不止的挖掘机,正一口口地蚕食着那一排排早已空无一人的院落。

鹞爷瞧着心痛,就像被抽筋剥皮一般难受。

很快,自家那三间旧屋也难逃一劫了,只是满屋子的风筝,又将栖身何处?

鹞爷忧心忡忡,步履沉缓,一直走出村外,老半天也没碰上一个人,甚至连一只鸡和狗都没撞见。

只有一些像是找不着窝栖落的麻雀,唧唧喳喳在他四周焦躁不安地飞过。

村外的那大片麦地,整整荒废了一个冬天,听说要建飞机场。

倒是一些不敢寂寞的春草早早破土,钻出一棵棵嫩芽。

鹞爷站在地头,先舒展开双臂,又抻了一下脖颈。

沉重了一个冬天的身子,都有些迈不动脚步了。

这时,一阵春风拂来,那只风筝有些急不可待地拽紧了他的手。

鹞爷浑身上下顿然觉得轻飘飘的,如同要离开地面飞起来一样。

若在过去,鹞爷早就手脚利落地将风筝放飞起来,心也随着风筝,飞到天上去了。

如今,鹞爷却攥紧风筝,迟迟不肯撒手。

鹞爷又想到过去。

他自幼就跟师傅扎风筝。

这辈子,连他自己也数不清扎了多少只风筝。

每只风筝经过他的手,都活灵活现。

一到阳春,方圆百里的天空,都会飘曳着他扎的风筝,千姿百态,五花八门。

那些走在归途上的人老远瞅着,就觉得离家近了,浑身的疲惫便飞到九霄云外。

后来,鹞爷成了民间艺人,还上过电视报纸,甚至大洋彼岸的一些老外都来参观他的手艺。

只是,他手艺慢慢失传了,现在的年轻人谁还学这些费事的玩意。

而且,大都跑到城里,一走就像断了线的风筝,心也收不回来了。

最初,儿子大龙还跟他学扎风筝。

可刚刚学了个皮毛,便被一帮记者吹捧成风筝世家的传人。

大龙心高气燥,觉得小村子施展不开,跑到城里开了一家风筝作坊。

好几次,大龙苦口婆心劝他也搬到城里去赚大钱,鹞爷却一口回绝了,他知道儿子无非让他去做招牌,糊弄人。

唉,不想这么多了,趁着天暖风轻,还是放风筝吧。

很快,天上飞起一只风筝。

风儿似乎有些飘忽不定,那只风筝像只失群的孤雁,在空中东一头西一头地上下乱窜。

鹞爷仰着脖梗,望着蔚蓝的天空,正专心致志地操弄着风筝,突然,一声嫩生生的童音传来,老爷爷,放风筝好玩吗?

鹞爷低头一看,不知何时,身边多了一个男孩,正一脸好奇地望着他。

终见有人陪了,鹞爷的心情豁然开朗起来。

他连忙将手中的风筝线递给男孩,有些蛊惑地说“你玩一下,就知道了。

男孩怯生生地接过风筝线,有些不知所措。

鹞爷在一旁吆喝着,拽紧线,快跑起来啊!

男孩立马牵着那只风筝在麦地里奔跑起来,风筝越飞越高。

鹞爷远远地望着,眼前一会儿闪过儿子的影子,一会儿又闪过孙子的影子。

突然,男孩像是被脚下的什么东西给绊倒了,风筝线随之撒手松开。

男孩爬起来,紧追了几步,却没有拽住随风筝渐渐升起的风筝线,只好哭着跑回鹞爷跟前。

鹞爷没有责备,一脸温和地劝慰着男孩,没关系,风筝早晚要飞走的。

男孩用手抹了一下眼角的泪,问,风筝还能飞回来吗?

鹞爷望着那只风筝摇了摇头,没有吱声。

男孩撅着小嘴,有些难过。

许久,鹞爷才开口问男孩,你家在哪里,怎么一个人跑出来了?

男孩晃了晃脑壳说,他的家在很远的城里,学校放假,父亲开车带他回来寻根祭祖的。

说着,男孩伸手指了指麦地远处。

果真,有一辆轿车,停在一块老坟地前,几个人正在里面烧香焚纸。

鹞爷心一动,随口问,告诉爷爷,根是啥?

男孩一脸迷茫,摇头不知。

鹞爷就仰头指了指天上的风筝说,根是啥?

根就是你手中的那根风筝线,人就是天上的风筝。

有根线扯着还能落回来,如果那根线断了,就四处漂泊,永远也飞不回来了。

男孩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此刻,就见那只摆脱了束缚的风筝有些飘摇不定地朝下沉落了一会儿,最后猛然折了一个方向,有些留恋地渐渐飞高了,飞远了,最终淡出了鹞爷的视线。

(选自《时代文学》2017年第11期,有删改)

1.阅读全文,完成了下面的填空。

这篇小小说以为线索,以一位民间艺人——鹞爷为主人公,以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具有强烈现实意义的故事。

2.文中写到“鹞爷又想到过去”,鹞爷想到了哪些事情?

小说写这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请概括并分析。

3.下面的语句耐人寻味,请结合加点的词语进行品析。

整个村庄像被掏空了身子一样,甚至连声犬吠鸡鸣都听不到。

4.陈之藩在《失根的兰花》中写道,“国,就是根,没有国的人,是没有根的草”。

文中鹞爷所说的“根”又有哪些内涵?

5.小说借塑造“鹞爷”这一人物,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

(六)刷子李

冯骥才

  天津卫的人,全是硬碰硬。

手艺人靠的是手,手上就必得有绝活。

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没能耐的,吃素,发蔫,靠边呆着。

这一套可不是谁家定的,它地地道道是码头上的一种活法。

自来唱大戏的,都讲究闯天津码头。

天津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