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的世界.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560221 上传时间:2023-03-1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88.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运动的世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运动的世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运动的世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运动的世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运动的世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运动的世界.docx

《运动的世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运动的世界.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运动的世界.docx

运动的世界

第1章《走进实验室》

1、学习物理时,同学们应学习科学家的研究方法。

在科学探究中,要学会问,学会猜,学会做,学会想,还应学会相互合作。

科学探究的主要要素:

提出问题,

猜想与假设,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分析与论证,

评估,

交流与合作。

2、在科学探索之路上,有众多科学巨人披荆斩棘,铺路架桥,为后人留下了丰硕的知识园地、科学方法和不朽的科学精神,他们也是我们中学生学习的榜样,通过学习和你的感受,书中介绍了对你印象最深的科学家是__哥白尼_、___伽利略__、牛顿 、爱因斯坦、玻尔等。

3、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测长度的工具是刻度尺;测时间的工具是钟表

4、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用符号:

m表示,我们走两步的距离约是1米,课桌的高度约0.75米(注:

光年是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光年是长度单位)。

时间的国际单位是秒,用符号S表示.

5、长度的单位还有:

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它们关系是:

1Km=103m;1m=10dm=102cm=103mm=106μm=109nm

时间的单位还有:

小时(h)、分钟(min)毫秒(ms)微秒(μS)

它们关系是:

1h=60min1min=60S1s=103ms1ms=103μS

6、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1).使用前要观察它的零刻线、量程和分度值;

(2).用刻度尺测量时,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的一端,并紧靠被测量的物体;(3).读数时视线正对被测物末端所对的刻度线(或与尺面垂直¬);(4).读数时,读出准确值和估计值。

注:

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5)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7、误差:

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

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它只能尽量减少,而不能消除,常用减少误差的方法是: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第2章《运动与能量》

1、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2、参照物:

在研究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3、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例:

我们常说的“旭日东升”是以地球为参照物,我们唱的歌“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月亮“行”是以云为参照物。

4、匀速直线运动:

快慢不变、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

这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5、速度用来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速度。

速度的国际单位是:

m/s;常用单位有Km/h。

1m/s=3.6km/h,人步行的速度约是1.2m/S;自行车约是5m/S;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是3×108m/S。

6、在变速运动中,用总路程除以所用的时间可得物体在这段路程中的快慢程度,这就叫平均速度。

第3章《声》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声音能传播信息和能量。

人发出声音是由声带的振动产生的。

例:

在常州天宁寺,我们发现停止对大钟的撞击后,大钟仍“余音未止”。

其主要原因是大钟还在振动。

2、声音靠介质传播。

声音在介质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声波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反射回来,遇到多孔和柔软的物体会被吸收。

真空不能传声。

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例如:

把一个手机放在密封的真空玻璃瓶中,当手机来电时,我们能看见手机上的灯在闪(因为光可在真空中传播),但却听不到手机铃声(因为真空不能传声)。

3、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同时还会受到温度的影响。

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

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即:

V因体>V液体>V气体)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

回声到达人耳的时间比原声滞后0.1S以上,人耳就能把回声与原声区分出来,要听到回声,障碍物到发声体的距离至少在17m以外。

5、乐音的三个特征:

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

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

物体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f),频率的单位是HZ。

频率越高(或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

(2)响度:

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增大响度的方法:

增大振幅,例如:

用力喊话时声带振幅变大,则响度就增大;

减少声音的发散,例如把手做成喇叭状喊话,可增大响度;

缩短声源和听者的距离,例如,医生使用听诊器能缩短听者和发声体的距离,从而增大响度;

使原声和回声混合,例如在室内说话比旷野声音大就是这个原因。

(3)音色(音品,音质),音色不同是由发声体的材料、结构和振动方式不同造成的。

(辨别是什么物体发声靠音色)

6、典型例题:

例1、“震耳欲聋”反映了声音的响度很大,“掩耳盗铃”是在人耳处减弱声音的。

7、弦乐器(例如吉它、小提琴等)是靠琴弦的振动发声的;演奏前,演奏者都要通过拧紧或放松琴弦进行调节,这主要是调节琴声的音调(因为在同样的条件下,细琴弦比粗琴弦振动的频率高,因此,琴声的音调也高);管乐器(如笛子、小号等)是靠乐器里面的空气振动发声的,它是靠改变空气柱的长度来改变音调,因为同样条件下,空气柱越短,则振动越快(或频率越大)音调就越高。

例如:

往水瓶内装开水时,瓶内水位上升,里面的空气柱变短,振动变快,所以音调越来越高,我们就可以知道开水是否要满了。

8、噪声是由物体的无规则振动产生的。

噪声的大小用声级来表示的,声级的单位是dB。

把人们刚刚能听到的声音定为0dB。

1540dB是较好的生活环境,超过70dB就难以长时间忍受了。

例如:

从下图的波形上看,下列波形图中是噪声的为C

 

9、减弱噪声的途径:

(1)在声源处减弱;

(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10、声音的频率在2020000HZ范围内才能引起人们的听觉。

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称为超声波。

低于20HZ的声波叫次声波。

11、超声波有两个特点:

一是传播能量大,二是沿直线传播,并且在水中能传播得很远。

应用有声呐(又叫超声雷达);“B超”生成声学图像;探伤仪;清除细小物品表面的污物;击碎人体内胆结石。

12、回声定位原理:

超声波遇到障碍物时会反射回来,产生回声,根据回声到来的方位和时间来确定目标的位置和距离。

13、人耳听不到次声。

火山爆发、地震、风暴、海啸、核爆炸、导弹发射等都能产生次声波。

能量很大的次声波具有极大的破坏力。

但由于人耳无法听见,所以在生产等活动中要防止次声的产生,尽量远离次声源。

14、双耳效应:

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因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步调亦不同,可由此判断声源方位的现象(听见立体声);

第4章《在光的世界里》

1、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自然光源:

太阳、莹火虫等,人造光源:

电灯等。

月亮不是光源。

2、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

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

(1)小孔成像:

像的形状与小孔的形状无关,像是倒立的实像(树阴下的光斑是太阳的像)

(2)取直线:

激光准直(挖隧道定向);整队集合;射击瞄准;

(3)限制视线:

坐井观天(要求会作有水、无水时青蛙视野的光路图);一叶障目;

(4)影的形成:

影子;日食、月食(要求知道日食时月球在中间;月食时地球在中间)

3、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是3×108m/s。

例1:

在进行百米赛跑时,终点计时员应看到发令枪冒烟时就开始计时;如听到枪声才开始计时,在运动员的比赛成绩比真实成绩少:

t=S/v=100/340=0.29秒。

4、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这些物体反射的光射入了我们的眼睛。

5、光的反射定律:

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注:

光路是可逆的,当光线垂直射到镜面时,入射角和反射角都是00)

6、两种反射:

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1)镜面反射:

平行光射到光滑的反射面上时,反射光仍然被平行的反射出去;

(2)漫反射:

平行光射到粗糙的反射面上,反射光将沿各个方向反射出去;(3)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相同点:

都是反射现象,都遵守反射定律;不同点是:

反射面不同(一光滑,一粗糙),一个方向的入射光,镜面反射的反射光只射向一个方向(刺眼);而漫反射射向四面八方;(下雨天向光走走暗处,背光走要走亮处,因为积水发生镜面反射,地面发生漫反射,电影屏幕粗糙、黑板要粗糙是利用漫反射把光射向四处,黑板上“反光”是发生了镜面反射)。

目前光污染越来越严重,其中白亮污染是最普遍的一类光污染。

建筑物的玻璃幕墙、釉面砖墙、磨光大理石等都能造成白亮污染,形成白亮污染的主要原因是光的反射。

7、平面镜应用:

(1)成像

(2)改变光路。

平面镜成像特点:

(1)像与物体大小相同

(2)像到镜面的距离等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3)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4)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平面镜成像的实质是光的反射,水中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

8、在“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某同学利用一块玻璃代替平面镜,并将玻璃板竖直架在一把直尺上,

(1)直尺的作用便于比较物与像的距离关系;

(2)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是便于观察像;(3)将相同未点燃的蜡烛放在像的位置并与像重合目的是观察物与像的大小关系;(4)我们要在点燃的蜡烛的一侧透过玻璃来观察像,而在另一侧却看不到像或用光屏接不到像,是因为平面成的像是虚像;(5)如果玻璃放倾斜了就有可能观察不到像,因为物与像相对于平面镜对称;(6)在玻璃板的同侧,该同学通过玻璃板看到了同一个蜡烛的两个像,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光在玻璃的前后两个面上发生了两次反射;因此,最好选比较薄的玻璃来做实验;(7)在实验时,如果只靠2-3组数据就得出结论是不合理的,因为数据太少。

9、光的折射: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发生变化的现象。

10、光的折射规律:

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入射角和折射角都是00。

(折射光路也是可逆的)

11、海市蜃楼实质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无论人在水中或岸上看,看到的物体(虚像)都比实际的位置高。

斜放入水中的筷子,水中的筷子向上翘;河水变浅;天上的星星眨眼睛;夏天热浪中的车发颤或眼前的景物晃悠悠的等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12、右图中,OA、OB和OC是射到空气和玻璃界面上的入射线、反射线和折射线三条光线,则NN/是法线,反射角为30度,折射角60度,MM/的右侧是玻璃。

在图中用箭头标出光线的传播方向。

13、光通过三棱镜折射后形成一条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光带的现象叫光的色散现象。

说明白光不是单色光,而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14、红、绿、蓝被称为光的“三基色”,实验表明:

红、绿、蓝这三种颜色的光是无法用其他颜色的光混合而成的,而其他颜色的光都可以通过红、绿、蓝这三种颜色的光适当混合而得到。

彩电呈现出的各种颜色都是由红、绿、蓝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15、、得到白光的方法:

七种色光混合;

红、绿、蓝三种色光混合。

16、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透过的色光决定的,例如红玻璃只能让红光透过。

能让所有色光透过的玻璃就是我们说的白玻璃。

17、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能反射的色光决定的。

例:

白色物体则说明它能反射所有色光;

黑色物体则说明它不反射(或吸收)所有的色光;

绿色的树叶则说明树叶只能反射绿色光,而其他色光则被吸收了,如果把它放在暗室中用红光照射它,则它呈现黑色,因为红光被吸收了。

18、红、黄、蓝被称为颜料的“三原色”,红、黄、蓝三种颜料均匀混合得到黑色。

19、凸透镜:

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它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所以也叫会聚透镜。

凹透镜:

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它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所以也叫发散透镜。

穿过透镜光心的光线传播路线不变.例如三条特殊光线(要求会画):

20、焦距越小的透镜,会聚(或发散)的作用越明显,即

厚凸透镜的焦距小,对光线的会聚能力较强;

薄凸透镜的焦距大,对光线的会聚能力较弱;粗略测量凸透镜焦距的方法:

使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太阳光是平行光,使太阳光平行于凸透镜的主光轴),下面放一张白纸,调节凸透镜到白纸的距离,直到白纸上光斑最小、最亮为止,然后用刻度尺量出凸透镜到白纸上光斑中心的距离就是凸透镜的焦距。

21、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透镜

焦距

物体到凸透镜

的距离(物距u>)

像到凸透镜

的距离(像距v)

像的情况

应用

正立、倒立

放大、缩小

虚像、实像

 

f

u>2f

f

倒立

缩小

实像

如照相机

u=2f

V=2f

倒立

等大

实像

f

v>2f

倒立

放大

实像

如幻灯机

u

/

正立

放大

虚像

放大镜

u=f

不成像

说明:

一倍焦距是成虚像和实像的分界点;二倍焦距是成放大和缩小的像的分界点;实像与物体在透镜的两侧且倒立;虚像与物体在透镜同侧且正立。

当成虚像时,物、像的左右一致,上下一致;当成实像时,物、像的左右相反,上下相反。

物和像移动方向一致,例如,放幻灯片时,要使屏幕上的像大一些,应当使凸透镜与幻灯片的距减小,同时使屏幕远离透镜。

照像时若要使底片上的像大一此,应当减小物距增大像距。

22、人的眼睛相当于照像机,晶状体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眼晴能自动根据物距的大小改变晶状体的弯曲程度,从而调节焦距,使物体的像总能落在视网膜上。

眼晴虽然是一个变焦距系统,但它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正常眼观察近处物体最清晰而又不疲劳的距离,大约是25cm,叫做明视距离。

23、近视眼产生的原因:

是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使来自远处某点的光会聚在视网膜前,到达视网膜时已经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模糊的光斑了。

矫正方法:

利用凹透镜使光线发散的特点,在眼睛前放一个凹透镜(近视眼镜),就能使来自远处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

(注:

近视眼能看清近处的物体,而看不清远处的物体)。

24、远视眼产生的原因:

是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太弱,因此来自远处的光还没有会聚成一点就到达视网膜了,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模糊的光斑。

矫正方法:

利用凸透镜使光线会聚的特点,在眼睛前放一个凸透镜(老花眼镜),就能使来自远处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

(注:

远视眼能看清远处的物体,而看不清近处的物体)

25、眼镜的度数等于D(D=1/fⅹ100,凸透镜f取正值,凹透镜f取负值,f必须用米作单位)。

26、照像机和眼睛的区别:

照像机是通过改变像距(即:

镜头伸则像距变大,镜头缩则像距变小)来获得清晰的像;

眼睛是靠改变晶状体的焦距来获得清晰的像。

27、显微镜是将近处的物体通过物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然后目镜(相当于放大镜)再将这个实像变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28、望远镜通过物镜将远处的物体“拉近”到目镜的附近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然后目镜(相当于放大镜)再将这一实像变成一个正立、放大的虚像。

(注:

以上物镜和目镜均指凸透镜)

29、凸面镜和凹面镜:

1、以球的外表面为反射面叫凸面镜,以球的内表面为反射面的叫凹面镜;

2、凸面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可增大视野(汽车上的观后镜);凹面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太阳灶,利用光路可逆制作电筒)

第5章《物态变化》

1、固体、液体、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2、熔化:

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

要吸热。

3、凝固:

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

要放热.

4、熔点和凝固点:

晶体熔化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熔点;晶体凝固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凝固点。

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5、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

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

6、熔化和凝固曲线图:

(晶体熔化和凝固曲线图)(非晶体熔化曲线图)

上图中AD是晶体熔化曲线图,晶体在AB段处于固态,在BC段是熔化过程,吸热,但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CD段处于液态;而DG是晶体凝固曲线图,DE段于液态,EF段落是凝固过程,放热,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FG处于固态。

7、汽化:

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的方式有蒸发和沸腾。

都要吸热。

8、蒸发:

是在任何温度下,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9、沸腾:

是在一定温度(沸点)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液体沸腾时要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叫沸点。

10、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

(1)液体温度;

(2)液体表面积;(3)液面空气流动快慢。

11、液化:

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液化要放热。

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

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

(液化现象如:

“白气”、雾、等)

12、升华和凝华:

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要吸热;而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要放热。

第5章《熟悉而陌生的力》

1、什么是力: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力,即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是同时存在的)。

例如:

在水中划船时,人用桨往后划水,桨对水施加一个向后的作用力,因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与此同时水对桨施加一个向前的反作用力,使船前进。

3、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符号N。

托起两只鸡蛋或一袋方便面的力约为1牛顿;物理课本重约2N。

4、力的作用效果: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还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5、力的三要素是:

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6、力的示意图是一根带有箭头的线段,其中用线段的起点表示力的作用点,箭头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

若同一个图中有几个力,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7、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产生的力,叫做弹力。

拉力、压力属于弹力。

8、在一定范围内拉伸弹簧时,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量就越大,弹簧测力计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9、弹簧秤的使用方法:

(1)了解弹簧测力计的量程,使用时不能测量超过量程的力。

(2)观察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3)校正零点:

将弹簧测力计按测量时所需的位置放好,检查指针是否在零刻度处,若不在,应校零。

(4):

测量时,要使测力计内弹簧的轴线方向跟所测力的方向在同一直线上;观察时,视线必须与刻度盘垂直

10、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重量),重力的大小简称为物重。

符号“G”,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规则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

(牛顿认为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存在相互作用的力,这个力叫万有引力,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部分);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11、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与它的质量成正比,两者之间的关系是G=mg,其中常数用“g=9.8N/Kg”表示:

质量为1千克的物体所受的重力是9.8牛顿。

12、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利用这个特点可制成重垂线或水平仪。

13、接触面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统称为摩擦力,物体将要运动时,接触面上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叫静摩擦力;物体滑动过程中,接触面上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叫滑动摩擦力。

14、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的大小无关,它的方向跟物体运动方向相反。

物体间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物体对接触面的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把滑动变为滚动,物体间的摩擦力变小。

15、生活中的摩擦很多,卷笔刀卷铅笔是滑动摩擦;鞋底制有花纹目的是增大摩擦,采用的方法是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脱粒时张紧皮带、刹车时握紧刹把目的是通过增大压力来增大摩擦;机器相对滑部分加润滑油目的是通过使接触面分开来减小摩擦;安装滚珠轴承目的是把滑动变为滚动来减小摩擦。

自行车中摩擦力方向是前轮向后,后轮向前。

16、气垫船和磁悬浮列车使用使接触面分开的方法减小摩擦的。

第6章《力与运动》

1、英国物理学家牛顿在伽利略等科学家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

内容为: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推理和概括出来的,因而不能用实验来证明这一定律)。

2、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牛顿第一定律也叫做惯性定律。

惯性不是力,惯性大小仅仅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的速度、运动方向等都无关;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例1:

坐在汽车车箱内靠左侧车窗的乘客,车突然开动时,身体将后倾,当汽车刹车时,身体将前倾,当向右转弯时,身体将左倾,转弯时乘客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惯性。

例2:

用力拍衣服,衣服上灰尘就掉下来是因为在拍衣服前,衣服和灰尘处于静止状态,当用力拍衣服时,衣服由于力的作用而运动起来,而灰尘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所以灰尘与衣服分离而掉下来。

例3:

我国新交通法规定:

坐在小型汽车前排的驾驶员和乘客都应在胸前系上安全带.这主要是为了减轻紧急刹车时可能对人体造成的伤害。

例4:

如右图所示,水平桌面上放置一个气泡水平仪,当水平仪突然向右运动时,水平仪内的气泡相对水平仪将静止不动。

3、二力平衡:

物体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

4、二力平衡的条件:

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并且在同一直线上。

5、物体在不受外力或受到平衡力作用下都会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6、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7、合力:

如果一个力产生的效果跟两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两个力的合力。

求两个力的合力叫二力的合成。

8、同一直线二力合成:

合方向与两力相同。

方向与较大的力F1相同

例如:

作用在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合力大小为12N,若其中一个分力的大小为15N,则另一个分力的大小为3N或27N。

9、二力平衡:

物体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

10、二力平衡的条件:

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并且在同一直线上。

11、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只要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它所受到的力的合力为0。

12、物体在不受外力或受到平衡力作用下都会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13、例题:

用一个弹簧秤拉一个物体,使物体沿水平方向向东做匀速直线运动,弹簧秤的示数是10N,则物体所受到的摩擦力的大小为10N,方向是向西,拉力和摩擦力的合力为0;如果把拉力的大小增加到20N,则物体所受合力的大小为10N,方向向东。

14、例题:

一个墨水瓶静止放在水平桌面上,那么竖直方向受到的一对平衡力重力和支持力。

投掷出去的铅球在空中做曲线运动是受到重力的作用(空气阻力不计)。

一个物体被压在墙面上静止不动时,竖直方向上受到的平衡力是重力和摩擦力。

踢出去的足球在空中继续向前运动是由于惯性。

15、例题:

起重机提起2t重的重物,当重物静止在空中时,钢索中的拉力F1为2×104_N;当重物以1m/s的速度匀速上升时,钢索中拉力F2为_2×104_N;当重物以0.5m/s的速度匀速下降时,拉力F3为2×104_N。

(g=10N/Kg)

16、例题:

物体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当它持续受到一个沿水平向右的力的作用时,它的速度将越来越快,撤去此力后,它的将匀速直线运动。

17、例题:

下表是某探究小组做“研究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记录

实验次数

接触面的材料

压力/N

摩擦力/N

1

木块与木板

4

0.8

2

木块与木板

8

1.6

3

木块与毛巾

8

3.4

4

小轮与毛巾

8

0.3

(1)、分析比较序号1与2的实验数据,得出的结论是:

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压力越大,摩擦力就越大。

(2)、分析比较序号2与3的实验数据,得出的结论是:

压力相同时,接触面越粗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