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学习效率.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559398 上传时间:2023-03-1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9.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提高学习效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提高学习效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提高学习效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提高学习效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提高学习效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提高学习效率.docx

《提高学习效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提高学习效率.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提高学习效率.docx

提高学习效率

提高学习效率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许多同学学习成绩不佳,往往起因于学习效率不高。

学习效率不高往往是由多因素造成。

较低的学习兴趣、不良的学习习惯、身体的疾病等都能影响学习效率。

下面主要从几个方面来谈谈怎样提高学习效率:

一、学习问题自我评价

每一个学习不良者并不一定真的了解自己的问题之所在,要想对症下药,解决问题,对学习问题进行自我评价便尤其显得重要了。

对学习问题可主要从如下几方面进行自我评价:

l.时间安排问题

学习不良者应该反省下列几个问题:

(1)是否很少在学习前确定明确的目标,比如要在多少时间里完成多少内容。

(2)学习是否常常没有固定的时间安排。

(3)是否常拖延时间以至于作业都无法按时完成。

(4)学习计划是否是从来都只能在开头的几天有效。

(5)一周学习时间是否不满10小时。

(6)是否把所有的时问都花在学习上了。

2.注意力问题

(1)注意力完全集中的状态是否只能保持10至15分钟。

(2)学习时,身旁是否常有小说、杂志等使我分心的东西。

(3)学习时是否常有想入非非的体验。

(4)是否常与人边聊天边学习。

3.学习兴趣问题

(1)是否一见书本头就发胀。

(2)是否只喜欢文科,而不喜欢理科。

(3)是否常需要强迫自己学习。

(4)是否从未有意识地强化自己的学习行为。

4.学习方法问题

(1)是否经常采用题海战来提高解题能力。

(2)是否经常采用机械记忆法。

(3)是否从未向学习好的同学讨教过学习方法。

(4)是否从不向老师请教问题。

(5)是否很少主动钻研课外辅助读物。

一般而言,回答上述问题,肯定的答案(回答“是”)越多,学习的效率越低。

每个有学习问题的学生都应从上述四类问题中列出自己主要毛病,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

例如一个学生毛病是这样的:

在时间安排上,他总喜欢把任务拖到第二夫去做;在注意力问题上,他总喜欢在寝室里边与人聊天边读书;在学习兴趣上,他对专业课不感兴趣,对旁系的某些课却很感兴趣;在学习方法上主要采用机械记忆法。

这位学生的病一列出来,我们就能够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了。

二、自我改进法

1.SQ3R法

罗宾生(Robinson)提出的SQ3R法是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好方法。

SQ3R是由Survey,Question,Read,Recite,Review几个单词的第一个字母缩写成的。

(1)概览(Survey):

即概要性地阅读。

当你要读一本书或一段文章时,你必须借助标题和副标题知道大概内容,还要抓住开头,结尾及段落问承上启下的句子。

这样一来,你就有了一个比较明确的目标有利于进一步学习。

(2)问题(Question):

即在学习时,要把注意力集中到人物、事件、时间、地点、原因等基本问题上,同时找一找自己有哪些不懂的地力。

如果是学习课文,预习中的提问可增加你在课堂上的参与意识。

要是研究一个课题时你能带着问题去读有关资料,就能更有的放矢。

(3)阅读(Read):

阅读的目的是要找到问题的答案,不必咬文嚼字,应注重对意思的理解。

有些书应采用快速阅读,这有助于提高你的知识量,有些书则应采用精该法,反复琢磨其中的含义。

(4)背诵(Recite):

读了几段后,合上书想想究竟前面讲了些什么,可以用自己的语言做一些简单的读书摘要,从中找出关键的表达词语,采用精炼的语言把思想归纳成几点,这样做既有助于记忆、背诵或复述,又有助于提高表达能力,且使思维更有逻辑性。

这种尝试背诵的方法比单纯重复多遍的阅读方法效果更好。

(5)复习(Review):

在阅读了全部内容之后,回顾一遍是必要的。

复习时,可参考笔记摘要,分清段落间每一层次的不同含义。

复习的最主要作用是避免遗忘。

一般来说,及时复习是最有效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复习可逐渐减少,但经常性地复习有助于使学习效果更巩固,所谓“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即是此意。

2.自我塑造法

上面介绍的SQ3R法是一种学习方法,仅可解决因方法缺乏而引起的学习上的问题。

对于因其他原因而引起的学习问题,则还需综合考虑运用其他方法,自我塑造法即是一种综合法。

(1)选择一个目标。

经过对学习效率低的原因分析,你已经找出自己的症结所在,但对改变它你不可性急,而应该首先选择其中较为可行的一项进行重点突破。

我们常观到某些学生在接受长辈一顿训斥后,立即制定一个宏大的学习计划,其实这种计划十有八九是执行不下去的。

我在学英语时,有一天忽然下决心要从阅读原版小说入手,结果我借了一世界名著《马丁.伊登》,并且向朋友宣布,我要花一个月时间啃下此书。

结果呢,我连第一页都没能读完,因为里面的生词查不胜查。

后来我选择了比较适中的学习目标,先从世界名著简写本入手,结果越读兴趣越浓,不再视英语为畏途了。

(2)实行新的学习程序,如果你的症结是行为拖拉,为克服这个缺点你就应该给自己订一个规则,每天不完成预订的任务不睡觉。

如果你的赞美是注意力不集中,那么你应分析不集中的原因。

在寝室读书不集中,则应责令自己到教室里去读。

如果读半小时后不集中,则应略为休息一下,或改变一下学习内容。

如果原因是对读书不感兴趣,则首先努力去读自己有兴趣的书或改变单调枯燥的读书方法,将读书与工作、娱乐、陶冶性情结合起来,或给自己的学习以一定的奖励。

坚持一段时间后,随着良好习惯的形成,学习兴趣就会逐渐浓厚。

二、今天对照时寒冰先生的读书心得,反思一下自己的读书经历。

首先,很惭愧的是我在读书上走了太多的弯路,少年时期看得最多的书是武侠和爱情小说(虽然父亲不喜欢我看这些,却没教我要看什么书,所以都是偷偷地看),现在想想,真是疯了。

我不知道有没有人是看这种书而成才的?

但从我和一位同村的小时候高材生的发小的经历来看,看太多或者只看武侠爱情小说对自己的知识结构是非常有害的,那很容易让人沉醉在一个虚构的世界当中,而我的那发小后来也只能高中勉强毕业,我也因为贫瘠的知识结构不能读自己理想的大学,当我意识到这些后,我才开始恶补我的阅读,至今才找到一点点读书的感觉。

我们还是来看看“高手”是怎么阅读的吧。

(一)高效率的读书方式

读书是获取知识、活跃思维、提高自我的捷径。

我从小读书深受表哥的影响,以古今文学名著为主。

那个时候差不多能够读到的书,也基本上都是文学类的(文学是那个时候的主流,作家最吃香,连人找对象都强调自己“爱好文学”)。

由于借的书往往催得紧,书读得也快,我读书快很大程度上是这种“倒逼机制”所致。

如果不能按时还书,失去信誉,以后借书就会面临很大困难。

所以,必须高效率地吸收书中的知识。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很快,时间显得很宝贵,如何在短时间内高效率地读书,尤为重要。

(左岸:

文学类书很能提高写作的文笔吧!

现在,我基本上保持每周两本书的阅读量。

乘坐飞机的之前,我喜欢就近买本书,上机后阅读,等飞机降落基本也就看完了。

(左岸:

高手的阅读量永远那么的惊人!

怎么读书呢?

每个人的情况不同,适合自己的方式可能也有所区别,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可能还是比较接近的。

我读书是这样的:

拿到书的时候,根据题目,先想想:

这本书如果我写,大概会是怎样的观点,会以怎样的思路展开。

然后,看一下简单的介绍及序言等,如果介绍的主要观点与自己的想法相同,章节的布局也没有新鲜之处,那么,这本书就可以不读或者只是粗略地看翻一下。

反之,就买下来阅读。

如果作者观点新颖,或者观点与自己接近但章节中体现出来的思路,有比自己深入、系统和完善之处,也买下来,重点读那些体现出作者深入思考的章节。

(左岸:

这个方法可以用来克服重复不必要的阅读,自然也试用于那些毫无新意的电视剧。

所以,我读书的时候,一般都会先看目录。

目录是提纲挈领,是作者思路的高度概括。

通过目录,知道作者的一个大概思路,沿着作者的思路一路走下去,会让你的思路和逻辑越来越系统、严谨和清晰。

因为,读书不仅获取知识,开阔视野,更重要的是,开打思路,学会更深入地、更多角度的思考。

带着一个清晰的框架去读书的时候,你会发现,你不仅在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在和作者一起思考和洞悉事物的本质,甚至,你是在和作者一起写作。

这会让你更清晰地感受到作者的独到之处,也帮你发现作者的不足或欠缺之处。

这样,你读一本书,远远超过以普通方式读十本书获取的收益。

由于此前已经知道哪些部分是自己最关注的,也就知道了哪些应该粗读、哪些应该细读(当然,我现在基本上不分那么清楚了,因为读书效率高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这种选择已经不需要了,在阅读中就可以自动做这种筛选),就可以更好地分配时间。

读书的时候,一定要有一支笔,把精彩的观点或阐述划上线,或把自己的感受随时写下来。

因为,看别人观点的同时,实际上是在与作者对话,注意,读书是与作者对话!

你不自然地会有一些感悟,把它记录下来非常非常重要。

当你养成这种习惯,你会发现你的获取知识的速度会更快,效率会更高,思维会更加活跃。

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拒绝你非常厌恶的观点,只要对方能够自圆其说,你不妨也了解一下。

中国人的局限性是:

会认为与自己观点差异大的观点是荒谬的!

往往从道德层面加以谴责,而完全不理会对方的逻辑关系。

其实,荒谬的观点不一定没有道理。

我们应该学会通过交流和辩论,让道理越来越清晰,而不是通过情绪化的宣泄让本来可以讨论的话题变得越来越模糊。

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存在这个问题。

我也在努力修正自己的这个缺点。

我在证券报社工作,证券行业是一个大熔炉,本职工作中不仅涉及证券、投资、理财、财务、兼并重组等方面的知识,还牵涉到宏观经济、微观经济;金融、财政、税收、福利、房地产、建筑、土地、工业、农业、人口学、新能源、贸易、交通、资源、环境、社会、人文、历史等等方面的知识,这逼着我广泛阅读,并且以高效率的方式阅读。

(左岸:

看来只有单一结构知识的人的眼光往往有很大的局限性,诸子百家应该要有一种大融合,而不是分庭抗争。

我现在多采用组合阅读的方式。

即把几本甚至十几本关于同一问题的书,摆放在一起阅读。

这样,如同召开一次座谈会,每个作者分别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些权威人士的观点互相碰撞或者补充,让你更深入地更全面地洞悉这一问题的实质。

这种阅读方式是我的最爱!

但出行的时候不方便,毕竟,一摞书是很沉重的。

(左岸:

也许电子书的发展可以提供这种便利,只是我们还很不习惯或者太喜欢纸质书的感觉。

读书是极其重要的。

尤其对于当今在校生而言。

说实在话,中国的大学毁人不倦,很多优秀的孩子到了这样的环境也就慢慢被抹杀了。

目前的教育方式和腐败、堕落的环境,在加剧优秀人才的毁灭。

因此,我所知道的几位国内有影响的人,都没有把孩子送到这样的环境中遭受摧残,而是自己教育孩子,或者把孩子送到国外读书。

这种悲凉而无奈的选择,是当今现实的一个缩影。

如何克服这一点?

读书!

如果一个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能够坚持读书,在书海中畅游,那么,他就会变得更优秀而不是被毁灭掉。

(左岸:

所以家长们一定不要认为把孩子往重点学校一送就万事大吉了,这是一种很不负责任的做法。

知识是硬件。

再好看的学历如果没有真才实学作为基础,也只是一张纸而已。

相对而言,在国外受过教育的孩子,更知道学习的重要性。

在我最近的几次演讲中,每次都遇到从国外赶来的研究生,他们通过这种交流的方式,获取经过提炼和高度概括的知识。

这也是一种捷径。

当然,在这个浮躁的时代,劣质书籍满天飞。

选书也非常重要。

我特别讨厌动辄引用领导人讲话证明自己观点正确的表述方式,在中国的经济类图书中,这样的表述非常普遍。

这其实是知识分子堕落的一种表现。

经济学可以为决策者提供新的思路、参考或指导,但绝不可以通过领导人的讲话来论证经济学的正确。

这本身就是一种本末倒置。

因为,很多领导干部其实并不懂经济学,甚至完全逆着最基本的经济学原理蛮干。

经济学家本应指出其荒谬,引导其回归正途,但是当今的经济学家更多的是附和,通过自己掌握的经济学知识来论证领导的决策是英明的有远见的和正确的。

一味溜须拍马的结果是,一些错误越走越远。

堕落为阿谀奉承之徒,是这个时代知识分子奴才化的一个可悲标志。

(左岸:

读书常常面临着很多的局限性。

关键问题是,我们看到的书都是不同时代的产物,很多细节往往被遮掩或忽略。

我们现在能够挑选的图书,大都是前半本,甚至前半本也是精心修剪过的,这注定了我们所能得到的信息是不完整的甚至是被扭曲的。

读书,不能只读半本,尤其历史,如果不读后半本,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被引入歧途,就无法客观地看待和评价历史。

有的人越读书越傻,就是因为老是在前半本书里面晃悠,既没有深入思考,也没有寻找后半本书去读。

因此,我更喜欢读外国人写的书。

他们的学术研究大都比较独立——至少相对我们而言是非常独立的——写的书观点也非常鲜明。

读那样的书是一种非常愉悦的享受。

但是,我后来知道,即使翻译来的书,也是被动过手脚的。

比如,一本讲经济原理的书,提到中国的煤矿矿难的例子,就被删除了。

我们看到的大多是净本(即被阉割过的)。

不得不感叹:

学好外语尤其英语很重要啊!

那样的话可以很方便地读原版书。

而且,说外语在这个国家比讲母语备受尊敬。

(左岸:

这对很多人来说是比较困难的,怎么办呢?

边阅读边联系生活中真实的例子吧。

(二)让儿童喜悦读书

对于家长们来说,现在的孩子不愿意读书是一件非常头痛的事情。

孩子们更喜欢看电视、电影,既有对话又有画面。

一些家人认为,孩子们通过这种方式就能获取全部知识,不读书也行。

这是非常非常错误的一种认识。

读书和电影、电视绝不可互相替代!

孩子们的特长是什么?

精力饱满,想象力丰富,思维跳跃性强无拘无束。

电影、电视的确能够帮助孩子们认识外部世界,但它的局限性也非常明显——它在一定程度上容易扼杀或者限制孩子们最需要激活和成长的想象力,因为,画面中已经给了孩子们一切,不需要去想象了。

而想象是孩子培养思考能力的关键前提!

电影、电视应该作为孩子汲取知识、开阔视野的一种途径,而非全部。

记得小时候,去外地做工的父亲带回了一个收音机。

那台收音机为我打开了一个丰富的世界。

收音机中播出的故事、评书等,没有电视中的画面,但在听的时候,脑海里会自然浮现出相对应的画面和场景。

比如,收听《岳飞传》的时候,甚至连那些激烈地战争场面都能浮现出来。

听到的信息,对孩子们的想象、思维等能力是非常有益的。

我小学的时候作文就比较好,跟我听书、读书的习惯不无关系。

(左岸:

我们最丰富的阅读感官除了显性的眼、耳、手……还有隐性的想像,神奇的思维,电视跳跃太快,常常没来得及思考,画面就过去了。

孩子在画画,或者玩的时候,或者睡前,打开音响,播放故事等,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吸取营养。

孩子的想象力会弥补文字和声音的缺陷。

等听几次,孩子甚至能够完整地把听到的故事讲下来,连语气都很惟妙惟肖。

这种听书的方式,对于孩子语言和逻辑能力的培养和记忆力的培养都是极其有益的。

当然,当孩子完美复述听来的故事的时候,一定要给予足够的赞美。

赞美不能太虚伪,一定要真诚。

读书也一样。

书不一定非常华丽才好,只要有注音,孩子能够慢慢读下来就行了。

对于孩子而言,再美的画面也没有他自己想象出来的完美啊!

对于孩子们读的书,家长绝不可以抱着无所谓的态度。

应该非常重视,至少在孩子觉得你非常重要。

你应该在孩子读书以前提前通读一遍,以便与孩子交流心得。

这种对话不仅可以开阔孩子的视野,提升孩子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素质,也可以提高孩子的兴趣,同时,对家长而言也是一种快乐啊。

孩子们的一些观点由于不受任何局限而常常语出惊人,令人感叹!

现在想想,我多么感恩我的父母亲和爷爷奶奶,他们无论多忙,都不会忽略我的问题,尽管他们的知识有限,但他们朴实的思想和平和、善良的为人之道,让我受益终生。

(左岸:

再次证明言传不如身教。

千万不要买几本书丢给孩子,给孩子布置任务,要求他在多少天内读完。

这种对待成人的方式,除了导致孩子的强烈反感外,没有任何益处。

孩子的学习效率完全源于兴趣。

家长如果希望孩子读什么书,应该在买书以前,就多次在孩子面前“意外”谈到那本书,当孩子的好奇心被吊起来,剩下的事情你就不用管了。

现在的儿童非常可怜,分数老早就扼杀了他们的天性,同时也扼杀了他们的童年、快乐和前途。

在孩子面前谈论分数是毁灭孩子的最快方式!

永远不要在孩子面谈谈分数。

这会严重扭曲孩子的内心,使其承受能力变得越来越脆弱。

孩子们都很好强,不谈论分数他们一般也会很努力,他们厌学往往是不堪压力的结果。

家长们更应该与孩子一起分享快乐,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知识。

我翻阅了20多本外国专家写的儿童教育方面的著作,无不强调快乐学习的重要性。

甚至,他们认为孩子的专职就是快乐,如何玩得开心、快乐,才是教育的根本。

这一点国人很难理解。

国外初中的教材(比如数学)还没有我们小学五年级的难,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培养出大量的世界顶级人才,而我们这些善于考试的人才在走向世界的时候是那么的无所适从。

应试教育让我们这个民族的思维越来越受局限,越来越僵化,加之“唯物”论到“唯钱唯权”观的主流思想的过渡,在房地产为核心的投机体系的助推下,彻底毁灭了我们这个民族的创造能力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孩子们是非常可怜的。

智慧的家长不应继续给孩子增加压力,与外力合伙戕害孩子的成长,而应该尽可能地为孩子营造一个相对宽松的成长环境。

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们会慢慢对读书产生兴趣的。

另外,行万里路破万卷书,暑假带孩子出去走走,开阔眼界,也是非常有益的。

旅游的时候也不要仅仅是照相而已,要注意感受美景,开阔眼界,多与孩子交流心得。

美国人Joshua曾写过一篇文章让我非常感触。

他写道:

“中国人旅游的时候似乎不愿意或不懂得去感受美景,到达一个景点后,他们都会相互拍照……然后迅速离开。

中国人好像是为了‘去那里做事’而不是去欣赏美景。

”中国人越来越不会享受生活了。

在这点上,应该学学孩子。

孩子们会很开心地欣赏和玩耍,过多的拍照会让他们反感。

(左岸:

我们确实有样一种感觉,过多的照片让我们的旅游很无趣,只有有故事的照片,才值得留念和记忆。

古语云,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如果有机会带孩子接触一些大家或在某领域内有特长和影响的人士,让孩子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也是非常难得的方式。

这种良好的气场带给孩子的影响,可能持续一生。

孩子们更容易产生向接触过的人学习并超越他的动力。

这正是“孟母三迁”的原因!

当然,带孩子过多地接触一些习惯不好的人,也会让孩子不自觉地接受那些坏气场的影响,这种影响同样可能伴随孩子一生。

那些随意带孩子接触人而不加辨别和筛选的家长,应该特别注意这一点。

人的气场是一种难以用科学证明的东西,但很多人的确在受此影响。

对于孩子们而言,读书的问题其实不在读书本身,而在社会。

而这是本文无法解决的。

三、

、当直觉和书本知识冲突,是最好的学习机会

这是在他初接触物理知识时,遇到直觉和书本讲解不同,百思不得其解,后来努力学习悟到的一点。

我想这个在我们每个人在学习物理时都应该遇到过吧。

我自己在这方面就特别笨,导致高一的物理刚开始的考试就有不及格的记录,好在后来拼命努力才有小小开窍。

可能这一点太自然,所以我注意到的不是这个。

我在他分享时看到了这样几点:

∙一个人眼界的高低,某种程度上决定了这个人将来成就的大小。

这一点,我觉得很重要很重要。

杨振宁教授的爸爸杨武之是大学老师。

他是我国早期从事现代数论和代数学教学与研究的学者,上世纪20年代初期,他第一个将现代数论引入中国。

杨教授演讲中提到,在他读大学和硕士的时候,他爸爸在某些时候给了必要的启发和指导,比如给了一些论文或者书籍。

哪怕他爸爸不懂物理,但是其中在数学上的那么一丝启蒙和帮助,在我看来都是极其重要的。

而且毕竟是大学老师,在眼界/视野上对于杨振宁的帮助,虽然杨教授没有明确提及,但是我相信绝对是不可或缺的。

∙做学问不要钻牛角尖,懂得取舍。

杨教授说了这么一段话:

Oneshoulddevotemostofone’stimetoattacksimplepracticalproblemsratherthandeepfundamentalones.他在国外遇到过很多非想做一番大研究但是无果而发疯的人。

要多变通,从小的可以实现的,也是现实的某些问题入手。

∙做人要低调与厚道。

杨教授在分享中介绍了很多位他认识的著名老师。

其中有著名的费米与奥本海默,我想没人会这两人陌生吧。

相比之下,费米给杨教授留下的印象就非常好,低调、高效、友善……,但是相比之下,奥本海默就显得有点太骄傲了,喜欢显摆自己的聪明,所以之后也遭遇到了一些也许叫“不公平”的待遇。

我姑且相信这是杨教授的一面之词,因为我知道这里面有很多说不清楚的事情。

一个人评价另外一个人,站在不熟悉这两人的第三方的角度上,很难知道是否客观。

这和做学问不一样。

不过费米的和善与奥本海默的孤傲(我觉得孤傲也许更合适吧),虽然都是人的个性,但是在这个社会上,不论做什么事情,还是和善厚道点好。

孤傲也许不是错,但是多少容易莫名地引来一些不好的事。

∙推演法(理论–>现象)与归纳法(现象–>理论)

这是中西方典型的不同的教学方法。

前者是中国绝大多数学校的教学方法,上课就讲理论,推导,做题,做完了几十上百道,对理论滚瓜烂熟,但是不知道为啥要掌握这个理论,掌握了又能怎么用,完全都不清楚。

我觉得这也是老师的教学水平有关。

直到最后真的接触实际,才明白,哦,理论原来是这么个用途。

而国外,杨教授提了他所在的芝加哥大学就不同。

他们是做实验,发现问题,从出现一个又一个的新现象来归纳总结,从而得到理论,这样的学习,从感性到理性,也许会记忆更深刻吧。

我个人觉得,中国的教育方式导致学习曲线是一个陡坡,美国的是一个平缓的坡,高度一样。

很多人在中国为什么没成为很优秀的人才,我觉得就是陡坡直接把很多人都吓傻了,半途而废的不计其数,坚持到最后的也许都没什么研究兴趣,中国的博士真正对研究感兴趣的我想10%都不到吧。

但是为何中国人坚持到国外就开窍发达了呢?

我想是因为中国人的这种推演思维,在国外结合归纳思维,两者的结合会比任何单一的方法产生更好的效果,从而得到突破。

∙不成熟的想法也要乐于同他人交流讨论,保持豁达的心态。

杨教授提到了泰勒(Teller)教授喜欢与人交流,哪怕是自己不成熟的想法,也常常与人讨论。

哪怕别人在其中发现破绽,说得不太好听,泰勒也不会不高兴,心态豁达。

这点让我联想起陶哲轩教授,他的wordpress博客也经常会放上自己不成熟的想法,这在整个研究界都是很少见的。

谁愿意自己的好点子被别人抢先发表呢?

杨教授在这里提到了中国古代的话: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其实说的就是要明确自己已知和未知的,清晰定位。

但是泰勒其实并不这么认为,因为很多东西是在不太懂的情况下慢慢发酵,这是一种渗透性的学习方法。

这种状态刚好处于“知”与“不知”之间,其实也算“不知”。

这种状态不能简单地一刀切。

我想任何现在会熟练操作计算机的人应该有深刻感触吧。

二、注重新现象,新方法。

少注重书本上的知识

如果我讲座笔记没错的话,芝加哥大学在1948-1950年间的PhD,最后有四位得到了诺贝尔奖。

这可不是件简单的事情。

当时杨教授说每周一次colloquium,几次seminars,氛围非常活跃。

当时很多人醉心于物理学中的“四大力学”,忽视其他的小问题,杨教授说,四大力学如同物理学的骨骼,但是仅有骨骼,物理学是死的,还需要血和肉,这样,有血有肉有骨骼的物理学才是一个活的系统。

所以要注重新现象与新方法。

见木不见林自然不好,见林忽视木也是不对的。

三、自己找题目

杨教授还是挺会找自己方向的。

实验水平不够,二十个月实验生活直接宣告这个方向走不通。

于是自己找理论题目。

三个题目,每个都研究了好几个月,都是想法似有道理,但越算越复杂,只好放弃IsingModel,Bethe’sworkd,GaugeInvariance,不过幸运的是,终于算是从这里面找到理论研究的方向(核反应中的角分布),将其他领域的一个知识搬过来为本领域所用,在当时是创新(我个人并不懂其中的具体情况)。

可创新与突破并未让他自信。

因为一直想从实验中寻找突破,现在却在理论中寻找到了突破,多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