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开一中高一年级语文学教稿记念刘和珍君.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558148 上传时间:2023-03-1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7.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临开一中高一年级语文学教稿记念刘和珍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临开一中高一年级语文学教稿记念刘和珍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临开一中高一年级语文学教稿记念刘和珍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临开一中高一年级语文学教稿记念刘和珍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临开一中高一年级语文学教稿记念刘和珍君.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临开一中高一年级语文学教稿记念刘和珍君.docx

《临开一中高一年级语文学教稿记念刘和珍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临开一中高一年级语文学教稿记念刘和珍君.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临开一中高一年级语文学教稿记念刘和珍君.docx

临开一中高一年级语文学教稿记念刘和珍君

临开一中高一年级语文学教稿编号

课题:

记念刘和珍君(第一课时)

制作人:

李春燕审核人:

高一语文组时间:

2012年10月

学习目标:

1、了解鲁迅的生平及本文的时代背景。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内容。

学习重点:

目标1、2

学习难点:

理清总体思路和局部思路,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一、导入新课

二、阅读课文注释①,并筛选文中提及的有关“三·一八”惨案的信息,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1926年3月18日,为抗议日军军舰炮击天津大沽口的侵略行径,北京各界人士和爱国学生五千余人集会在天安门前游行示威,会后结队赴段祺瑞执政府请愿。

女师大师生是由学生会组织上街的,领队的就是年仅22岁的学生自治会主席刘和珍。

行进在队伍前面的还有张静淑、杨德群等,都高举着纸旗,呼喊着口号。

当来到铁狮子胡同附近时,段祺瑞执政府命令卫队向志愿队伍开枪射击,并用大刀、铁棍乱砍猛打。

打死打伤两百余人,刘和珍走在前头,首当其冲,中弹倒下。

张静淑和杨德群先后前去搀扶,也相继中弹。

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

 惨案发生后,反动政府走狗文人诬蔑请愿群众为“暴徒”,是“自蹈死地”等等;并将杀人的罪责推在他们所说的“民众领袖”身上,说“民众领袖”“犯了故意引人去死的嫌疑”,“罪孽当然不下于开枪杀人者”。

噩耗传来时,鲁迅正在写杂文《无花的蔷薇之二》。

称这一天是“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此后在《死地》《空谈》等文中,连续猛烈地抨击了中外反动派“诱杀”青年的“禽兽”行为,揭穿“流言家”的谎言,哀悼和歌颂爱国青年。

1926年4月1日,鲁迅再次写下了这篇悼念性散文《记念刘和珍君》

三、复习回顾初中学过的有关鲁迅的作品,并了解鲁迅。

鲁迅(1881.9.25—1936.10.19),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为豫才,浙江绍兴人。

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1918年5月)始以“鲁迅”为笔名。

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等16部。

  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等,已成为家喻户晓的艺术形象小说《祝福》、《阿Q正传》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

北京、上海、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等,同时他的作品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

鲁迅以笔为武器,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现代文学的旗帜,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是世界十大文豪之一。

毛泽东评价他是中华文化革命的主将。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

四、检查预习

1、读准字音

徘徊长歌当哭菲薄

踌躇桀骜不逊黯然

噩耗肆无忌惮喋血

攒射屠戮和蔼

浸渍殒身不恤赁屋

洗涤绯红尸骸

2、词语解释

长歌当哭:

广有羽翼:

惊心动魄:

殒身不恤:

桀骜不驯:

五、速读课文,整体感知,把握线索:

1、给课文每一小节拟一个小标题。

(1)

(2)

(3)

(4)

(5)

(6)

(7)

2、内容归纳:

第一、二小节写的是;第三、四、五小节写的是;第六、七小节写的是。

五、速读课文,理清思路:

师指导:

文章的思路,显示的是对布局谋篇的安排。

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抓住作者悲愤感情线索的基础上,理清全文思路。

思考:

作者为什么从追悼会写起而不是以时间为序从惨案写起?

 

六、小结

七、布置作业

预习第一、二部分

临开一中高一年级语文学教稿编号

课题:

记念刘和珍君(第二课时)

制作人:

李春燕审核人:

高一语文组时间:

2012年10月

学习目标:

1、理清一、二部分的写作思路。

2、根据思路,探索语句的含义和作用,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目标1、2

学习难点:

探索语句的含义和作用,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

一、默读第一、二部分

思考:

作者的笔触涉及哪几类人?

作者对每一类人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采取方式:

①筛选信息。

②同桌交换意见。

③小组讨论。

④展示讨论结果。

 

教师设疑:

贯穿全文的作者的感情线索可以概括为什么?

二、合作探究

1、学生再读课文一、二部分:

课文一、二部分两次写“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如何理解这句话?

作者为什么一再强调?

 

2、齐读第二节后考虑:

第2节写了什么?

思路是怎样的?

局部思路不仅包括各个层次间的思路,也包括各个层次段落中句与句之间的思路。

 

三、语段精析

1、理解下面加点字在文中的含义

(1)“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一句中“它们”指什么人?

“快意于我的苦痛”怎么理解?

 

(2)“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这是怎样的幸福者和哀痛者?

”一句,“真的猛士”指什么?

“惨淡的人生”什么意思?

“哀痛者和幸福者”分别指什么人?

2、追悼会那一天,“我”为何独自在礼堂外徘徊?

3、作者反复说“只能如此而已”,又称自己献上的只是“菲薄的祭品”,这说明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我已经出离愤怒了”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七、课堂小结——现代文阅读方法指导:

⒈整体把握文意(重点是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和局部思路)。

⑴理清脉络。

⑵把握主旨。

⒉回答问题时尽量在文中找到关键语句。

八、布置作业

  背诵第2小节。

临开一中高一年级语文学教稿编号

课题:

记念刘和珍君(第三课时)

制作人:

李春燕审核人:

高一语文组时间:

2012年10月

学习目标:

 1、理清局部思路,了解本文刻画人物的表现手法。

 2、写作技巧分析及借鉴,积累写作素材。

学习重点:

目标1、2

学习难点:

探索语句的含义和作用,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

一、速读课文三、四、五小节,探讨分析

1、这一部分是按照怎样的思路布局的?

 

2、速读课文,找出刘和珍的事迹,并分析总结刘和珍的品质。

事迹品质

 

二、语段精析

1、第四节“卫队居然开枪”的“居然”二字说明了什么?

“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一句中的“中国人”指什么人?

如何理解这句话?

 

2、第四节中“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中的“缘由”指什么?

 

3、第五节作者怎样写府门喋血的?

为什么详写府门喋血?

 

4、第五节中“伟大”“伟绩”“武功”均使用了什么修辞?

有何作用?

 

三、合作讨论

本文是一篇回忆性的写人的文章。

鲁迅先生没有详写刘和珍的生平,也没有详写惨案的本身,人物形象却可亲、可敬,关键是作者写出了人物的个性。

如何写出人物的个性,请讨论作者运用的手法。

 

四、写作素材积累

⒈积累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⒉课内经典:

⑴警示句:

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对偶句: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⑵创新句:

我已经出离愤怒了。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

⒊相关经典:

鲁迅散文《战士和苍蝇》:

叔本华说过这样的话:

要估定人的伟大,则精神上的大和体格上的大,那法则完全相反。

后者距离愈远即愈小,前者却见得愈大。

正因为近则愈小,而且愈看见缺点和创伤,所以他就和我们一样,不是神道,不是妖怪,不是异兽。

他仍然是人,不过如此。

但也惟其如此,所以他是伟大的人。

战士战死了的时候,苍蝇们所首先发见的是他的缺点和伤痕,嘬着,营营地叫着,以为得意,以为比死了的战士更英雄。

但是战士已经战死了,不再来挥去他们。

于是乎苍蝇们即更其营营地叫,自以为倒是不朽的声音,因为它们的完全,远在战士之上。

的确的,谁也没有发见过苍蝇们的缺点和创伤。

然而,有缺点的战士终竟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竟不过是苍蝇。

去罢,苍蝇们!

虽然生着翅子,还能营营,总不会超过战士的。

你们这些虫豸们!

五、作业布置:

背诵第四节

临开一中高一年级语文学教稿编号

课题:

记念刘和珍君(第四课时)

制作人:

李春燕审核人:

高一语文组时间:

2012年10月

学习目标:

1、揣摩文中重点语句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总结全文。

学习重点:

目标1、2

学习难点:

探索语句的含义和作用,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一、检查背诵第4节

二、导入新课

许广平曾说:

“《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真是一字一泪,是用血泪写出了心坎里,同声一哭。

”下面我们就用心去解读语句,用心去感受先生的悲愤之情吧!

三、语段精析

1、第六节中“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情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一句话运用了什么手法?

有何作用?

 

2、作者反复提到了刘和珍的“微笑”“和蔼”有何目的?

 

四、小结全文

鲁迅先生的这篇文章,内容是较深的,要通过反复诵读来加深领会。

刘和珍等烈士牺牲已经半个多世纪了,有多少有志的青年,为了国家和民族的解放而血战前行、前仆后继,他们是永远值得我们纪念的,他们的精神应该扩大到我们这一代,这也是鲁迅先生写这篇文章的希望所在。

五、探究主旨,品味情感

切入点:

结尾“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

”如何理解作者的情感?

 

六、课外拓展

⒈试分析刘和珍形象在今天的意义。

 

⒉请愿能增加政府的压力,扩大影响,鲁迅为什么要否定学生的请愿,谈谈你的看法。

 

⒊杨荫榆女士是一位爱国者,后死于日本人的屠刀之下,而本文中她的形象很不光彩,网上有人据此要为女士平反,否定这篇文章,甚至否定鲁迅先生,你怎样看这件事。

 

七、结束语

今天我们和鲁迅先生一起记念刘和珍君,同时也是记念伟大的鲁迅先生,让我们把最诚挚的敬意奉献在逝者的灵前:

长歌当哭,控诉卑劣行径;热血为证,鼓舞奋勇之士。

希望是有的,真的猛士,将更奋然前行。

八、布置作业

  ⒈继续诵读全文。

⒉完成课后练习。

 

记念刘和珍君答案

第一课时

四、1、给课文每一部分拟一个小标题。

①写作缘起,纪念死者。

②唤醒庸人,牢记血债。

③刘和珍概况。

④刘和珍遇害。

⑤刘和珍遇害经过。

⑥“三·一八惨案”教训。

⑦惨案的意义。

2、内容归纳:

表明写作目的的是第一、二部分;追忆烈士和惨案真相的是第三、四、五部分;总结教训和意义的是第六、七部分。

3、提示:

悲痛──愤怒──理智的思考。

五、提示:

从追悼会写起,自然地交代写作用意:

一是“将此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即为死者;二是提醒人们不要忘却烈士,即为生者。

这便是文章的一、二节。

纪念类文章少不了对纪念对象往事的回忆。

这即文章的三、四、五节。

内容有二:

女师大风潮中的刘和珍;“三一八”惨案中的刘和珍。

纪念类文章的叙事是为抒情与议论奠定基础。

就本文而言,作者着重从历史的高度总结刘和珍等烈士死难的意义:

一是人们不会忘记烈士;二是显示中国女子勇毅精神不死。

这便是文章的六、七节。

上述三部分都紧扣“记念刘和珍”这一中心,将记叙、议论和抒情自然地融和在一起。

第二课时

一、1、一类是爱国青年,突出了刘和珍;还有其他“四十余被害的青年”;扩大一点是数百死伤者;再扩大一点是请愿的群众。

作者对他们的感情是:

沉痛地悼念、奉献尊敬。

第二类是反动势力,包括段祺瑞政府,“几个所谓学者文人”(或流言家、有恶意的闲人)。

作者控诉其暴行,痛斥其无耻流言。

第三类是处在中间状态的所谓“庸人”(“无恶意的闲人”),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痛心民族的衰亡和衰亡民族的默无声息的感情,作者渴望并呼唤他们“爆发”。

2、提示:

悲痛──愤怒──理智的思考。

二、1、提示:

第一,“必要”说的是悼念遇害者刘和珍,奉献作者最大的哀痛和尊敬,控诉段政府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的阴险论调。

第二,“必要”在于唤醒“庸人”,使人们牢记这笔血债。

两次强调“必要”,突出了写作动机,旗帜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爱憎。

这部分是按照由爱到憎的逻辑顺序来安排思路的。

2、提示:

第1段共5个句子,第1句说明什么人是“真的猛士”。

第2句紧承第一句是作者的评价和认识;第3、4句是写庸人的态度,将其与“真的猛士”比照,这样“真的猛士”就成了立在庸人面前的一面镜子;第5句是作者的感叹。

第2段是写我们应该采取的正确做法。

所以本节思路流程应该定位为:

面对惨案“真的猛士”的态度—庸人的态度──我们的态度。

三、1、

(1)“它们”指反动派。

“快意于我的苦痛”实际是警告反动派别高兴的太早,总有一天血债必将血偿!

(2)“真的猛士”指真正勇敢的革命者。

“惨淡的人生”指反动派统治下的黑暗现实。

“哀痛者和幸福者”分别指看到黑暗现实,哀痛于国家和人民而无力改变的人和敢于正视黑暗现实,为国为民敢于斗争敢于牺牲的人。

这句话是对烈士的热情讴歌。

真正勇猛的革命志士,能严肃对待反动统治下的血腥屠杀,毫不回避,奋然而起,前仆后继,为推翻黑暗的反动统治而英勇斗争。

他们为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人民的悲惨命运而哀痛,以勇往直前、奋斗、献身为最大的幸福。

这是何等的伟大,何等的崇高。

2、作者无法承受追悼会的悲痛,独自徘徊沉思。

3、表达作者认为未能以更好的方式悼念死者,深感歉意。

对所谓学者文人的极端愤怒之情。

第三课时

一、1、明确:

先回忆与刘和珍的最初相识,再细述其遇难的经过。

叙述遇难又分两步,从事件概况到遇害细节,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安排思路的。

2、⑴生前爱看鲁迅文章;

⑵生活虽艰难,毅然预定了全年的《莽原》;

⑶成为学生自治会成员;

⑷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⑸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

⑹不屈势力,反抗反动校长;

⑺“欣然前往”参加请愿运动;

⑻中弹牺牲。

总之,刘和珍是一个进步青年学生。

文章对刘和珍的描写不多,但可以看出她向往革命,渴求真理,追求进步;她有组织能力,有威信;她本性善良,为人谦和;她有很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她嫉恶如仇,勇于反抗;她热心政治运动,勇赴国难,不惧牺牲。

二、

1、“居然”二字说明一是出乎意料,二是反映了敌人的凶残。

“中国人”指反动派,意思是敌人的凶残远远超出我的意料。

2、缘由指敌人残暴凶杀的暴力统治和反动文人用反动舆论进行的思想统治,屠刀加钳口术的专制性统治,它使得我们的民族更加衰亡。

3、

喋血过程:

请愿→中弹→未死→头胸被猛击两棍→死掉。

一是揭露了敌人的凶残,证明那简直就是虐杀,二是赞扬了三个女子临难从容、互相救助的精神。

4、反语。

赞颂了刘和珍等人的勇敢行为和不怕牺牲的精神。

讽刺执政府对爱国青年的屠杀。

三、合作讨论

⑴选取有意义的小事来表现人物性格。

⑵善于抓细节来抒发感慨。

如反复强调刘和珍“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⑶运用人物的肖像描写。

⑷运用反衬手法。

如用刘和珍的善良可爱反衬反动派的凶残和反动文人的下劣。

⑸记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综合运用,思想深刻,感情强烈。

第四课时

三、语段精析:

1、运用了比喻的手法,“煤的形成“比喻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大量的木材”比喻残酷的流血斗争,“一小块”比喻前进一小步。

作者以“煤的形成”作比喻,深刻阐明“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往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才能前进一小步,而且“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由此,沉痛地指出这次惨案的经验教训,意在告诉国民认清反动统治者吃人的本性,吸取血的教训,改变战斗方法。

2、表达对刘和珍的怀念,同时这样一个微笑温和的大学生却遭到反动派的屠杀和反动文人的污蔑,又反衬出反动势力的凶残和卑劣,表露出作者对反动势力无比的痛恨。

五、“此”的内容包括:

   ⑴对爱国者的崇敬;

   ⑵对执政府的愤怒;

   ⑶对反动文人的憎恨;

   ⑷对麻木民众的失望;

   ⑸对社会现状的忧愤;

   ⑹作者奋然前行的决心和歉疚之情;

   ⑺对社会未来寄予希望……

杨荫榆(1884-1938)中国第一位女性大学校长,1924年春就已开始担任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

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侵占苏州,侵华日军要杨荫榆出任伪职,遭到她的严词拒绝。

1938年1月1日,两名日军以司令部传见为借口,把杨荫榆诱出家门,行至盘门外吴门桥突然开枪击杨,并抛入河中,因见杨荫榆晃动手臂,又开数枪将其射杀,次年安葬于苏州灵岩山绣谷公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入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