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12 古代诗歌阅读.docx
《考点12 古代诗歌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点12 古代诗歌阅读.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考点12古代诗歌阅读
考点12古代诗歌阅读
一、(2014·新课标全国卷I)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阮 郎 归
无名氏①
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
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
讳愁无奈眉②。
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③。
【注】①作者一作秦观。
②讳愁:
隐瞒内心的痛苦。
③劫:
围棋术语。
1.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
请结合内容分析。
(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首词的上半阕主要是景物描写,景物描写的作用主要是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等。
春天风雨交加,枝残花落,为凄凉惨败之景,再加上残日西斜、寒水自碧,让人对诗歌抒发的情感有了初步感受。
答案:
奠定了词的情感基调。
春风吹雨,残红满地,词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接下来写风雨虽停,红日却已西沉,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暗淡的暮色。
【评分标准】答出奠定情感基调的,给2分;结合内容分析的,给3分。
2.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
是如何表现的?
请简要阐述。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本题,要注意标题、注释和诗歌表情达意的重点词语。
答题时注意是词的末尾两句。
写出了词人因愁而无心下棋,但又想通过下棋摆脱愁苦,但思绪烦乱,落子犹豫不决。
抓住动作,结合前句进行合理联系,即可得出答案。
答案:
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思绪纷乱、无法排遣的愁情,是通过人物自身的动作来表现的。
回身整理残棋并想续下,借以转移愁情,可又因心事重重,以致犹豫不决,落子迟缓。
【评分标准】答出表现纷乱愁绪的,给2分;答出通过动作表现并作简要阐述的,给4分。
二、(2014·新课标全国卷Ⅱ)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
含山店梦觉作
[唐]韦庄①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宿 渔 家
[宋]郭震②
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
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注】①韦庄(约836~910):
字端己,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曾流离迁徙于汴洛、吴越等地。
②郭震:
字希声,成都人。
生卒年及生平不详。
1.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
请简要分析。
(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和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题干是“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实质问的是抒情手法。
本诗后两句是抒情,最后一句“惆怅起来山月斜”,是作者梦醒之后,站起身来,看到窗外的月亮。
“山月”勾起了诗人浓重的思乡之情,诗人越发孤独寂寞惆怅。
而诗的前两句写诗人“惯别家”“等闲挥袂”,似乎对漂泊毫不在意,这样与后文写思乡之情形成了反衬。
答案:
诗人是用衬托的方法来表现感情的。
诗人虽然到处漂泊,但好像对此并不在意,认为这是“等闲”之事;而客中一觉梦醒,思家乡、念亲人的惆怅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评分标准】答出“衬托”手法2分,结合诗句具体分析3分,大意对即可。
2.两首诗都写到“灯前”,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和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题干要求我们对比鉴赏两首诗在相同之处的不同情感。
两首诗都有“灯前”,从韦庄诗中出现的“流离”“客天涯”“江南梦”“惆怅”“山月斜”这些词传达出的信息可看出,韦庄的情感是惆怅的、孤独的。
从郭震诗中出现的“芦花”“笑说”“明月随船送到家”这些词句传达出的信息可读出,郭震的情感是喜悦的、乐观的。
答案:
韦诗中,“灯前”表现了诗人旅途漂泊中的凄清、失神、怅惘之情;郭诗中,“灯前”表现了诗人住宿在渔家所感到的温暖、愉悦之情。
【评分标准】两处“灯前”各3分,感情明确是重点,大意对即可。
【规律方法】诗歌需要在大致读懂的前提下才能鉴赏、进而把题答好,要做好“五读”——读题目、读作者、读注释、读意象、读感情。
注意课内外的结合,特别是学过的诗歌中出现过的意象要很快联系起来,古代诗歌,很多意象和感情是直接联系着的,这需要长期积累,还要在训练中强化。
三、(2014·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点绛唇·访牟存叟南漪钓隐
周 晋
午梦初回,卷帘尽放春愁去。
昼长无侣,自对黄鹂语。
絮影
香,春在无人处。
移舟去。
未成新句,一砚梨花雨。
1.“卷帘尽放春愁去”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何妙处?
请结合词句赏析。
(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午梦初回,卷帘尽放春愁去。
”春天的天气,催人欲睡,词人午后醉入梦乡,醒来后,又觉室内异常清静,空气似乎凝滞了一般。
这种环境,使人愁闷。
于是词人卷起帘子,明媚的阳光伴随清新的空气涌入室内,心情为之一畅。
“卷帘尽放春愁去。
”春愁乃无形之物,帘儿一卷,它竟像鸟儿一样被放了出去。
这句写得富有特色,作者成功地赋予抽象之物以形象的感觉。
答案:
此句采用了比拟(拟物)的手法,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春愁变得形象、生动。
【评分标准】共有两个要点。
要点①为所用的表达技巧是比拟(拟物)手法,答对得2分;要点②需要分析所用表达技巧营造的艺术效果,答对得3分。
2.此词写春,有人读出了愁,有人读出了喜,请结合全词谈谈你的理解。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本词可做三种解读,分别为:
(一)全词写愁。
上片:
移舟访友,融入自然,心情似乎变轻松了。
但又转而发现,寂寞的自己,只有与黄鹂相对而语。
恼人春色日初长,在长长的白天里,词人没有诗朋酒侣,极感无聊。
从而烘托出无侣之孤寂,反映出闲愁之仍在,前面所谓“尽放春愁去”,其实并未放尽。
下片:
自己看到暮春时节,柳絮纷飞,着意寻春春不见,原来春天却在这里。
但又愁新句未成,故而惆怅。
(二)全词写喜。
上片:
移舟访友,发现春天,喜悦之情溢于言外,心情一下子变轻松了。
无人陪伴时,正好可与黄鹂相对而语,悠然之情可见。
下片:
暮春时节,柳絮纷飞,在阳光映照下,境界极美。
在那飘着絮影、沁着
香的地方,自己找到了春意。
一腔喜悦溢于言外。
梨花飘到墨中,使写出的文章也带梨花之香,这本身何尝不是一首美丽的诗呢?
看似新句未成,实则新句已跃然纸上了。
(三)愁喜参半。
上片写恼人春色日初长,却无诗朋酒侣相伴,只能独对黄鹂,极感无聊,春愁犹在。
所谓“尽放春愁去”,其实并未放尽。
下片写暮春时节,柳絮纷飞之美景,春意盎然。
喜悦之情溢于言外。
梨花飘到墨中,所写诗文犹带梨花香,此情此景便为一首美丽的诗。
看似新句未成,实则新句已跃然纸上了。
至此,那无尽春愁,才真正被放了出去。
答案:
(示例一)此词主要表达了春色恼人的孤独惆怅之感。
上片抒发了卷帘放愁愁仍在的无奈、缺少诗朋酒侣而自对鸟语的寂寞之情,下片抒发了大好春光无人欣赏的惋惜、吟诗而未成的遗憾、梨花飘落如雨的怅惘之情。
(示例二)此词主要表达了春景无限的欣悦自得之情。
上片抒发了卷帘放去春愁的畅快、虽无友人却独对鸟语的悠然之情,下片抒发了飘飘絮影脉脉
香春在无人处的惊喜、梨花飘落如雨诗意盎然的沉醉之情。
(示例三)此词既有孤独惆怅的春愁,又有春景无限的欢欣自得。
例如上片有午梦初回浓浓的春愁,也有自对鸟语趣味横生的悠然;例如下片有春在无人处的惊喜,也有梨花飘落如雨的怅惘。
【评分标准】共两个要点。
要点①,概括出表达之情;要点②,结合具体诗句分析为何喜悦,为何忧愁。
四、(2014·山东卷)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回答问题。
(8分)
寻诗两绝句
陈与义
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
无人画出陈居士①,亭角寻诗满袖风。
爱把山瓢②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
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
【注】①居士:
指文人雅士。
②山瓢:
天然粗陋的酒器。
1.“园花经雨百般红”与“乔木峥嵘明月中”两句所描写的景色特点有何不同?
请作简要分析。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鉴赏诗歌的景物特点能力。
概括景色特点关键是寻找句中能体现景色特点的词语,并结合语境进行分析,然后用精练的词语表述出来。
分析景色,就是要搞清楚景色的具体内容:
写了什么具体景物,特别要指出什么时间、地方的景物,还要分析景物整体所呈现出的特点、氛围、意境等。
“园花经雨百般红”的关键词是“红”,是写雨后的花,根据语境,就可以概括出艳丽、鲜艳、红艳等词语;“乔木峥嵘明月中”的关键词是“峥嵘”,是写月光下乔木的身影,根据语境,就可以概括出清幽、清净、幽静、宁静等词语。
答案:
①艳丽 ②清幽
①“园花经雨百般红”描写的是雨后园林的美景,一场雨后,园中姹紫嫣红,色彩艳丽。
②“乔木峥嵘明月中”描写的是月夜下的美景,明月高照,树木高耸峭拔,意境清幽。
2.诗中“陈居士”的形象特点是什么?
请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概括诗歌人物形象特点首先应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如果是陌生的诗人,要注意题目给的注释。
注释①对“居士”的解释为“文人雅士”,据此就首先可以概括“陈居士”具有“文雅”的特点。
其次,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诗句,特别是描写人物的神态、动作、心理的词语,来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的特点,通过“爱喝酒”而且“爱把山瓢”喝酒,可以看出“陈居士”行事不拘小节、洒脱,性格豪爽;通过“亭角寻诗”“醒来寻诗”,可以看出“陈居士”热爱诗歌,情趣高雅,是一个十足的文人雅士。
答案:
①行为洒脱 ②情趣高雅
①“楚酒困人三日醉”“爱把山瓢莫笑侬”,从陈居士喜欢喝酒可以看出他洒脱的性格特点。
②“亭角寻诗满袖风”“醒来推户寻诗去”,白天寻诗,夜晚寻诗,表现了陈居士沉迷于诗歌创作的高雅情趣。
【评分标准】第1问,“艳丽”1分,简要分析1分;“清幽”1分,简要分析1分。
第2问,形象特点2分;结合诗歌分析2分,不结合诗歌扣1分。
检索号14
五、(2014·广东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7分)
望 江 怨
送 别
[清]万树
春江渺,断送扁舟过林杪①。
愁云青未了,布帆遥比沙鸥小。
恨残照,犹有一竿红,怪人催去早。
【注】①杪:
树梢。
1.这首词的前四句描写了怎样的送别场景?
(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语言的鉴赏能力。
对场景画面题的描述主要关注重点意象的梳理与概括,此题的重点意象是象征愁绪的江水,指示离别的扁舟以及空虚暗沉的无根浮云和孤单的沙鸥,抓住这些,送别场景的凄清落寞之感就可以得出了。
答案:
描写了一幅春天江水迷蒙,友人的扁舟渐行渐远直至被树梢遮蔽、浮云沉如愁绪无穷无尽,而友人的扁舟之帆渐渐成点的凄清缠绵悱恻的送别场景。
【评分标准】对春江、扁舟、愁云、布帆四个意象中任意描写三个即可得3分,每个意象1分。
描写不得当、不合理、脱离诗句意境不得分。
2.怎样理解“怪人催去早”?
请结合全词分析。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诗词的思想内容、鉴赏作品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本题的关键是“怪”字,属于炼字知识的检测,词人的“恨”与“怪”的对象其实都是无辜的,而词人为什么会“恨”与“怪”呢?
当然是因为送别之后,词人的心情落寞又无法排遣忧愁了。
答案:
词人在友人离开后,仍立在江头痴痴望远,夕阳将落,有人催词人回家,词人却以“还有一竿高”为由而“责怪”那人这么“早”就催他回去,一个“怪”字将依依不舍之情推向顶峰。
全词情景交融,含蓄淡雅,不言离别,而离伤溢于言表。
【评分标准】答出依依不舍之情得2分,联系全词内容分析得2分。
意思对即可。
六、(2014·江苏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
韦应物
九日驱驰一日闲,寻君不遇又空还。
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
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
李商隐
城郭休过识者稀,哀猿啼处有柴扉。
沧江白石渔樵路,日暮归来雨满衣。
1.请简要分析第一首诗中作者情绪的变化过程。
(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从诗句可揣摩作者的情绪。
“九日驱驰”表明是欣然前往的,“寻君不遇又空还”看出是怅恼的,从“诗思清人骨”可知友人是值得欣赏的。
认真把握、解读每句诗,情感的体悟应该没有什么问题。
答案:
乘兴而往——怅惘不遇——欣赏叹慕。
【评分标准】须答出情绪的变化,“乘兴而往”“怅惘不遇”“欣赏叹慕”,一点1分,要点一紧扣“乘兴”,要点二紧扣“怅惘”,要点三紧扣“欣赏”。
2.第二首诗中从哪些地方可看出“隐者”的身份?
请简要概括。
(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城郭休过识者稀”,是说不要经过城郭,因为认识他的人少;“哀猿啼处”,是说他住在深山老林里,不然哪里来的“猿啼”;“柴扉”,是说他家居简陋;“渔樵路”,是说他过着渔樵生活,是隐也;“日暮归来雨满衣”,是说他完全与山相融,亦隐也。
答案:
城里少有人知;家住深山;与渔樵为伍;居室简陋。
【评分标准】一点1分,答出任意三点可得满分。
3.请分别赏析两首诗结句的表达效果。
(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赏析结句的表达效果,一般要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作答。
第一首诗结句,从“门对寒流雪满山”来看,这里写的是友人居住的生活环境,结合前一句来看,这里是在回答“诗思清人骨”的疑问,答时要注意把握这一关系。
第二首诗结句,从诗句内容看是描述诗人日暮归来衣服被雨打湿的情景,从“日暮”和“满”可以看出诗人的执着。
答案:
第一首诗的结句,通过描写友人住处环境,揭示其诗歌独特风格的成因,并暗寓对友人品性的赞颂。
第二首诗的结句,通过描写诗人不遇隐者、日暮归来而雨湿衣衫的情景,突出访人的执着和情怀的深挚(或:
通过想象隐者日暮归来而雨湿衣衫的情景,展示其生活情趣)。
【评分标准】分别就两首诗结句进行赏析,第一首诗结句赏析3分,通过描写友人住处环境,揭示其诗歌独特风格的成因,并暗寓对友人品性的赞颂。
三点各1分。
第二首结句赏析2分,通过描写诗人不遇隐者、日暮归来而雨湿衣衫的情景,突出访人的执着和情怀的深挚(或:
通过想象隐者日暮归来而雨湿衣衫的情景,展示其生活情趣)。
两点各1分。
七、(2014·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阮郎归 西湖春暮
[南宋]马子严
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
番腾①妆束闹苏堤,留春春怎知?
花褪雨,絮沾泥。
凌波②寸不移。
三三两两叫船儿,人归春也归。
【注】①番腾:
同“翻腾”。
②凌波:
这里指女子步履。
曹植《洛神赋》:
“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
1.这首词通过人物动作神态表现了西湖游人的不同情感,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形象的分析,重点考查根据具体语境分析把握诗歌形象的能力。
本题考查重点是通过诗歌中人物的动作神态描写的语句,把握人物形象及人物情感,理解作者刻画的意图。
答案:
番腾妆束,闹春苏堤,爱春之心;步履迟迟,驻足流连,惜春之情;三三两两,唤船离去,叹春之意。
【评分标准】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4分。
2.这首词描写了暮春之景,请从点面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写作技巧的分析。
本题已经告知了诗歌使用的手法——点面结合,让学生根据内容进行分析。
面,是诗歌景物描写的背景内容,即“香红渐渐稀”的春天整体景象的描写。
点,即具体部分内容的描写,在诗歌中就是“花褪雨,絮沾泥”,具体展现了春末的景象。
点面结合,点与面相互映衬。
诗歌写景,以景起情,可以丰富词作的情感内涵。
答案:
“香红渐渐稀”是面的描写;“花褪雨,絮沾泥”则是点的刻画。
勾勒写意,点面结合,相互映衬;以景起情,丰富了词作的情感内涵。
【评分标准】面的描写,点的刻画,能够指出来,各1分。
相互映衬;以景起情,丰富了词作的情感内涵,各1分。
八、(2014·福建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6分)
双调·蟾宫曲 自乐
[元]孙周卿
草团标①正对山凹。
山竹炊粳,山水煎茶。
山芋山薯,山葱山韭,山果山花。
山溜响②冰敲月牙,扫山云惊散林鸦。
山色元佳,山景堪夸,山外晴霞,山下人家。
(选自《太平乐府》)
【注】①草团标:
茅屋。
②山溜响:
山间泉流叮咚作响。
溜,小股水流。
1.本曲每句都有“山”字,在内容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
①本曲句句带“山”,点明了居住环境,强调了“山”在作者生活中无处不在;②山水意趣象征着自然情趣,突出了作者生活充满自然情趣;③诗词鉴赏中“一枝一叶总关情”,做题时要关注题目。
本曲的题目叫“自乐”,作者就是通过反复出现的“山”之意象来表达生活的自乐之情。
答案:
强调了“山”在作者生活中无处不在;突出了作者的生活充满自然情趣;作者山居生活的自乐之情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意思对即可。
)
【评分标准】每个要点各1分。
要点①扣“无处不在”,要点②扣“生活情趣”,要点③扣“自乐之情”。
2.“扫山云惊散林鸦”与“月出惊山鸟”(王维《鸟鸣涧》)两句中“惊”的起因各是什么?
有什么相同的表达效果?
请简要分析。
(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诗词常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解答本题要先理清两个句子的大意,然后比较分析其表达技巧上的相通之处。
本曲因云朵掠过山林而惊散林鸦,王诗因月亮升起而惊散山鸟,都运用了以动衬静(反衬)的表现手法,反衬出山间的幽静。
答案:
(第一问)孙曲中“惊”的起因是云朵掠过山林(或:
扫地发出声响);王诗中“惊”的起因是月亮升起,月光照射过来。
(第二问)反衬出山间的幽静。
(意思对即可。
)
【评分标准】起因1分,表达效果2分(只写“反衬”不分析得1分)。
九、(2014·浙江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
(7分)
溪行逢雨与柳中庸
(唐)李 端
日落众山昏,萧萧暮雨繁。
那堪两处宿,共听一声猿!
三 峡 吟
(南宋)徐 照
山水七百里,上有青枫林①。
啼猿不自愁,愁落行人心。
【注】①上有青枫林:
《楚辞·招魂》中有“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句。
1.这两首诗都以 来写愁。
(2分)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形象的分析概括能力。
两首诗放在一起考查时,往往要找共同的意象。
我们先从两首诗中找到其共同采用的形象,不难发现李诗中有“那堪两处宿,共听一声猿”的诗句,徐诗中有“啼猿不自愁,愁落行人心”的诗句,可以看出两首都写到了猿猴的啼鸣。
而且要注意题干隐性要求,即用一个名词性的词语或短语来回答。
答案:
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