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敏捷练习1.docx
《高二地理敏捷练习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地理敏捷练习1.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二地理敏捷练习1
2010年高考人文地理命题指导2
2010年高考人文地理试题中有许多创新型试题和开放性试题,充分体现了高考以能力立意的总体要求,较好地考查了考生的四项基本能力,即获取和解读图文信息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能力,论证和探讨问题能力。
一、2010年高考人文地理考点统计与分析
1 考点统计
2 2010年高考人文地理命题特点与备考启示
(1)突出对主干知识的考查,紧紧围绕核心考点设题。
2010年高考人文地理试题突出考查了人口的变化,城市地域结构与城市化,农业、工业区位条件分析与评价,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等主干知识;更加注重地理要素(或现象)之问的关联性,强调各地理要素在区域中的整合,如全国文综卷I第36题对农业区位条件的分析。
(2)能力立意是2010年高考人文地理试题的亮点,试题突出考查了思维方式(模式)、思维过程。
试题以丰富的图、文、表为载体,突出考查考生的审题能力、迁移能力和表述能力。
图像形式也不断求新求变,很好地考查了考生获取和解读图文信息的能力,如江苏地理卷第13~14题图,新课标全国卷第4~5题图等。
(3)关注社会热点,命题情景贴近生产生活。
如全国文综卷I第3~5题利用我国方兴未艾的网上购物,巧妙地设置工业区位分析问题。
(4)对利用学科语言的要求依然很高,答题要求准确、规范、严谨。
综上,考生在备考复习中应特别注意五个“重视”:
①高度重视对基本概念、规律、原理的掌握,要抓主干、理脉络,形成整体性的知识结构。
②重视对读图能力的培养,构建“心理地图”。
熟悉经纬网图、等值线图、示意图、局部区域图、统计图等基本图形的特点及判读方法,掌握读图、析图、看图说话的步骤与方法。
③重视对区域知识的学习,培养区域定位能力,掌握综合分析和对比分析区域特征的方法。
④重视解题方法,努力提升审题、迁移和文字表述能力。
⑤重视利用主干知识和核心规律解释各种社会现象,提升学以致用的能力。
二、2010年高考人文地理命题角度分析及学法指导
1 人口的变化
【命题角度】以图表资料为载体,重点考查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及地区分布,人口发展与环境的关系,人口迁移与人口问题等主干知识;以中国最新的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或各种人口统计图表为背景,分析我国人口年龄、性别结构并预测其对将来产生的影响。
【典例分析】(2010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第4~5题)下图曲线为某国2000年不同年龄人口数量与0到1岁人口数量的比值连线。
18~65周岁人口为劳动力人口,其余为劳动力人口负担的人口。
假定只考虑该国人口的自然增长,且该国从2001年起控制人口增长,使每年新生人口都为2000年新生人口的80%。
据此完成
(1)~
(2)题。
(1)该国劳动力人口负担最轻、最重的年份分别是
A 2019年,2066年
B 2066年,2019年
C 2001年,2019年
D 2001年,2066年
(2)出生人口的减少将最先影响该国劳动力人口的
A 数量
B 职业构成
C 性别构成
D 年龄构成
解析:
本组题中的图示是人口金字塔图的变形图,能够较好地体现对地理素养和地理能力的考查。
(1)由题干可知该国从2001年起每年新出生人口都比2000年减少20%,说明2000年出生的人口是最多的,则18年后该国的劳动力人口最多,即劳动力负担最轻;同理,65年后2000年出生的人口将转化为劳动力负担人口,那时劳动力人口负担最重。
(2)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最先”和“劳动力人口”。
新生人口虽然在减少,但新生人口多于死亡人口,总人口仍在增长,不会马上对劳动力数量产生影响;人口性别构成不受出生率的影响;劳动力人口是18~65周岁的人口,故人口年龄构成不变;新生人口减少,会最先导致婴幼儿用品市场的萎缩,进而影响该国劳动力人口的职业构成。
答案:
(1)A
(2)B
【学法指导】理解并掌握影响人口数量变化的因素及其地区差异,掌握我国的人口增长模式及我国现阶段的人口政策。
对比分析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人口问题的形成原因、产生的后果和应采取的对策。
通过案例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自然、经济、社会和政治因素等)。
精选经典高考试题进行强化练习,熟练掌握各种人口统计图表(柱状图、饼状图、曲线图、三角坐标图、人口金字塔图等)的判读方法。
2 城市与城市化
【命题角度】多以区域规划示意图为载体或以图文资料相结合的方式,考查城市功能分区及其特征,城市地域结构的变化,城市等级及城市土地的合理规划等知识;以重点地区的城市化发展为背景,借助图表材料,考查城市化的标志,城市化发展的特点,城市化问题及其治理措施等知识。
【典例分析】(2010年高考江苏地理卷第13~14题)下图为我国某城市工业、商业和居住用地比例时空变化示意图。
读图回答
(1)~
(2)题。
(1)曲线①②③代表的土地利用类型符合一般城市三类用地时空变化特点的是
A 工业用地、居住用地、商业用地
B 居住用地、商业用地、工业用地
C 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商业用地
D 商业用地、居住用地、工业用地
(2)2005年与1990年相比,距市中心12千米处
A 工业用地比例增加,居住用地比例减小
B 工业用地比例增加,商业用地比例变化很小
C 居住用地比例减小,工业用地比例变化很小
D 居住用地比例减小,商业用地比例变化很小
解析:
第1小题,商业用地面积比例最小且商业付租能力最高,其在城市中心区的面积比例会不断增加,符合③曲线特点。
工业因占地面积较大且付租能力较低,加上城市环保的需要,主要布局在城市外围,符合②曲线特点。
居住区为城市最基本的功能区,占地面积大,分布在城市中心区附近,符合①曲线特点。
第2小题,由图看出,2005年与1990年相比,距市中心12千米处工业用地、居住用地比例增加,商业用地比例变化很小。
答案:
(1)C
(2)B
【学法指导】分析某城市发展的条件时,应注意综合分析该地的自然条件、交通运输条件等各个因素,同时还要注意把握影响其发展的主导因素。
通过具体案例,掌握城市规划与城市布局的基本原则。
分析城市化问题时,要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条件,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和造成的危害,并提出可行性的治理措施。
3 农业区位与农业地域类型
【命题角度】以区域图或文字资料为信息载体,侧重于对农业区位因素,农作物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农业地域类型等知识的考查;以中国或世界某一区域农业的发展为背景,分析、评价其农业生产的条件,农业发展的方向和促进农业发展的具体措施等。
【典例分析】(2010年高考全国文综卷Ⅱ第36题)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下图中的三幅图分别示意某地区的地形、1~5月气温变化和降水季节分配。
(1)评价图中城市所在河谷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
(2)指出2009~2010年冬春季节该地区降水和气温的突出变化,并说明其对河谷地区农业生产的影响。
解析:
第1小题,据图示经纬度及等高线反映的地形特点,可知图示区域为新疆天山伊犁河谷。
评价河谷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可依据三幅图中反映出的信息,重点从地形、河流(水源)、气候(光照、热量、降水量)等方面分析。
第2小题,本题重在考查考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和利用信息分析、探究问题的能力。
根据图示气温,降水变化进行分析,较易解答本题。
答案:
(1)有开阔的谷地;有河流灌溉系统;热量满足发展一年一熟的耕作农业;降水量季节分配比较均匀。
谷地边缘(灌溉条件较差)区域可以发展畜牧业(农牧业)。
(2)突出变化:
冬春季节的降水(雪)量高出多年平均值(15%~20%);从多年平均状况看,春季持续增温,2010年则表现为4月底以前气温持续低于0℃;4月末到5月初气温快速上升到0℃以上。
主要影响:
春耕期间气温偏低,播种期推后;冬春积雪量超过多年平均值,并在短时间内融化,易形成融雪性洪水灾害。
。
【学法指导】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掌握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和主导因素,注意把握主导因素、限制因素和主要区位因素的区别与联系。
通过典型案例,掌握农业区位因素分析方法以及农业地域类型的判断与评价方法。
列表归纳、比较中国主要商品粮基地,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分布区的生产特点(优势与劣势,耕作制度与农作物,农业特色与农业发展方向等)。
对比分析世界重要三角洲地区的农业区位、农作物类型及其农业生产条件。
4 工业区位与工业地域
【命题角度】多以柱状图、坐标图、区域图、示意图等为载体,考查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某工业地域的区位优势及发展特点,工业分散及其原因等;以某一区域的经济发展为背景,考查工业区位的变化及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结合具体的工业区,分析影响其发展的区位因素、面临的问题及今后发展的方向;用联系的观点综合分析、评价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典例分析】(2010年高考全国文综卷I第3~5题)北京的王女士登录总部位于上海的M公司(服装公司)网站,订购了两件衬衣,两天后在家收到货。
下图示意M公司的企业组织、经营网络。
据此完成
(1)~(3)题。
(1)王女士此次购买的衬衣,由M公司员工完成的环节是
A 设计
B 提供面料
C 加工
D 送货上门
(2)M公司的产品销售依靠
A 大型服装超市
B服装专卖店
C 代理销售商
D 信息交流平台
(3)在M公司的组织、经营网络中,区位选择最灵活的是
A 配送仓库 B 面料厂
C 制衣厂
D 仓储中心
解析:
本组题主要考查考生的读图能力。
读图可知,M公司员工主要负责设计、采购、市场销售、库存管理等工作,同时与面料厂、制衣厂和配送部门相互协作。
M公司通过总部的网站与消费者、仓储中心、配送仓库等联系,销售产品。
配送仓库需要根据消费者的地区分布、销售量、供货量和供货速度等情况进行灵活选址。
答案:
(1)A
(2)D(3)A
【学法指导】结合典型例题进行分析、归纳,分析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对工业的不同影响;掌握教材中典型工业区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并能够迁移运用这些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掌握目前世界和中国工业出现的聚集与分散趋势,并进行原因分析;精选历年经典考题,明确考查重点,熟悉各种图形的特点及判读方法,形成科学分析区位问题的思维模式。
5 交通与旅游
【命题角度】交通类试题多以区域图与文字材料相结合的形式,考查具体区域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影响交通线(或点)布局的区位因素,交通线路规划,区域交通条件评价等知识;以重大交通建设工程为背景,创设新情景,考查沿线地区自然、经济特征以及交通线建设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旅游类试题多以图、文等方式呈现信息,侧重考查旅游资源的分布、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旅游景观的欣赏以及旅游规划等知识。
旅游活动设计与旅游区环保也将成为今后高考试题的重要命题方向。
【典例分析】(2010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第41题)旅游地理
分析上图所示岛屿成为世界著名旅游目的地的优势条件。
解析:
题干实际上是要求考生分析该岛屿旅游资源开发的条件。
根据岛屿位置(地中海)及图例信息,联系旅游资源开发的五个条件(资源价值、地理位置、客源市场、交通条件、基础设施),较易归纳其优势条件。
答案:
旅游资源丰富(组合好);地处地中海的岛屿,气候温暖,阳光充足;有海滨浴场、海域、山地等自然旅游资源以及世界遗产、名胜古迹等人文旅游资源;交通设施完善(有机场、港口、高速公路等),通达性好。
【学法指导】掌握现代运输方式的特点,明确影响交通线路和站点布局的区位因素及交通线布局对生产_生活和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熟悉中国铁路网及世界重要港口的区位,关注重大交通建设工程的区位条件及影响。
理解旅游资源的特征,掌握分析旅游资源价值的方法,掌握欣赏旅游景观的基本方法,理解发展旅游业应注意的环境问题,理解并掌握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学会设计基本的旅游活动,识记我国典型的旅游资源及世界著名旅游景点的位置、类型和景观特色,对特定区域的典型文化景观和自然景观进行归纳整理,熟悉热点旅游区的自然与人文环境。
6 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
【命题角度】以气候异常、水土流失、沙尘暴、流域开发、城市化等问题为切入点,考查环境问题的成因、解决措施;结合我国国土整治、产业结构调整、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等具体案例,考查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措施,生态农业和清洁生产的特点等。
【典例分析】(2010年高考江苏地理卷第17~18题)下图为我国某地区农业科技园区循环经济模式图。
读图回答
(1)~
(2)题。
(1)①②③④⑤的含义符合该循环系统的是
A 种苗培育、饲料加工、排放、废弃物、饲料
B 水窖集雨、饲料加工、供暖废弃弃物、肥料
C 种苗培育、水窖集雨、净化、废气、饲料
D 水窖集雨、饲料加工、供暖、肥料、废弃物
(2)该园区农业生产的特点是
八小农经营
B 集约化程度低
C 商品率高
D 科技水平低
解析:
第1小题,仔细分析该农业科技园区各生产环节之间的关联性,则较易解答本题。
第2小题,该园区的农业生产是循环经济模式,其特点是:
科技水平高、集约化程度高、商品率高。
小农经营是传统农业生产的特点。
答案:
(1)D
(2)C
【学法指导】理解并记忆人地关系演变的四个阶段的相关知识;归纳并掌握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成因、对策;把握协调人地关系、谋求可持续发展的主线,用正确的人地观、环境观、资源观来评价人类的生产活动;结合具体案例,深刻理解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的差异。
总之,在人文地理备考复习中,区域地图是载体,自然地理是基础,区位分析是核心,人地关系是主线,案例分析是手段,考生要在掌握原理、规律与方法的过程中夯实基础,在应用原理、规律与方法的过程中提高能力。
区位选择类试题解题指导
高中地理中“区位”这部分内容包括农业、工业、城市、交通(交通线、港口等)、商业中心、旅游区等的区位选择与分析,是人文地理部分的主体内容。
区位问题能有效考查学生获取信息、调用知识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历年来高考命题的重点。
一、区位概述
1 区位
区位是指某地理事物的位置或与其他事物的空间联系。
2 区位因素组成
区位因素包括自然地理因素(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自然资源等)和社会经济技术因素(人口,城市,市场,劳动力数量和素质,技术,政策,经济水平,文化水平等)。
人类活动受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三大因素影响,其中自然条件是基础,技术条件是保障,而社会经济条件是决定性因素。
影响各类事物的主要因素的差异:
农业的劳动对象是动植物,因此自然条件的影响较突出;工业的成本高,污染严重,故经济因素、劳动力因素、技术因素与环境因素的影响更明显,自然因素影响很小;城市是第二、第三产业人口的聚居地,其主要影响因素是不断变化的;交通线建设目的性强,并且要求安全、高效,所以社会经济因素对线路的选择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同时受自然条件如地质、地貌、气候、水文条件的制约,另外技术的保障作用也很明显。
3 区位分析的基本原则
经济效益(追求利润的最大化)、社会效益(促进就业、社会进步和区域均衡发展,加强民族团结,巩固边防)、环境效益(尽量减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或提高环境质量)相统一的原则。
二、区位选择类试题命题角度与解题策略分析
1 农业区位选择
命题视角1:
数值计算型
例1(2005年高考全国文综卷Ⅱ)假定城镇是唯一市场,城镇周围是条件均一的平原,种植农作物的收益只与市场价格、生产成本和运费有关,其关系表达式为:
收益=市场价格一生产成本一运费。
单位面积甲、乙、丙农作物,其市场价格分别为600元、1000元、1400元,生产成本分别为200元、400元、600元,运费与距离成正比。
右图是这三种农作物收益随距城镇(市场)的距离变化示意图。
据此回答
(1)~(3)题。
(1)X、Y、Z线代表的农作物依次是
A 甲、乙、丙
B 乙、丙、甲
C 丙、甲、乙
D 丙、乙、甲
(2)在距城镇OJ范围内,为取得最佳综合经济效益,种植这三种农作物的界线应该是
A E、F
B F、G
C E、H
D F、H
(3)与其他两作物相比较,单位面积作物Z
A 单位距离运费最低
B 单位距离运费最高
C 随距城镇距离增大收益递减最快
D 总是收益最低
答案:
(1)D
(2)C(3)A
解析:
(1)图中反映了在运输距离为O的情况下,x的收益最大,Y次之,Z最小;根据资料得知,在运输费用为O的情况下,甲、乙、丙的收益分别是400元、600元、800元。
因此其对应关系就是X对丙,Y对乙,Z对甲。
(2)X、Y、Z三种农作物的种植界线是由收益的最大化决定的,OE间X代表作物收益最大,而EH间Y代表作物收益最大,故应以E、H为界线。
(3)资料给出了“收益一市场价格一生产成本一运费”,而市场价格、生产成本又是确定的,则收益的变化仅与运费有关。
单位面积作物z的收益=400一运费。
由于作物Z获得最高收益时距离市场最远,说明运费最低。
命题视角2:
以地形剖面图或等高线地形图为载体,考查农业区位选择、土地利用类型
例2下图为山东半岛某地剖面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①②③所代表的地貌类型与Ⅰ、Ⅱ、Ⅲ三地的对应关系是:
Ⅰ_______、Ⅱ_______、Ⅲ_______。
(2)根据图中所给信息,请你为I、Ⅱ、Ⅲ三区域的土地利用提出合理化建议。
(3)简述Ⅰ、Ⅱ、Ⅲ三区域在开发利用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答案:
(1)②③①
(2)山地、丘陵地区发展林果业(建设水源林);平原地区发展耕作业(种植业);滩涂和沿岸海域发展水产养殖业。
(3)若山地、丘陵地区的植被遭到破坏,将导致水土流失;若平原地区不合理灌溉,将造成土地盐渍化;若沿海地区过量抽取地下水,将导致海水倒灌,地下水水质恶化。
解析:
(1)I地位于山区,河流以溯源侵蚀和下切侵蚀作用为主,形成“v”形谷;Ⅱ地位于河流的中游,河流弯曲;Ⅲ地位于河流下游,人海口附近多形成三角洲。
(2)山地应以发展林业为主,平原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沿海滩涂适宜发展水产养殖业。
(3)山区地势起伏大,容易导致水土流失;平原地区地势低且山东半岛春季蒸发量大,不合理灌溉易导致土地盐渍化;沿海地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导致海水倒灌。
命题视角3:
以区域图为载体。
考查农业区位因素、农作物分布、农业地域类型
例3读下图,图中阴影部分为四个农业区。
据此完成
(1)~
(2)题。
(1)甲、乙、丙、丁四地的主要经济作物依次是
A 茶叶、咖啡、棉花、橡胶
B 甘蔗、棉花、柑橘、葡萄
C 棉花、黄麻、香蕉、可可
D 花生、大豆、茶叶、棉花
(2)甲、乙、丙、丁四地的农业地域类型均属于
A 自给型农业
B 混合型农业
C 热带种植园农业
D 集约型农业
答案:
(1)B
(2)D
解析:
(1)根据图中经纬度及陆地轮廓的特点可以判断甲地位于我国东南地区,盛产甘蔗;乙地是埃及的尼罗河三角洲地区,盛产长绒棉;丙地是美国密西西比河三角洲地区,盛产柑橘;丁地是法国的罗讷河地区,盛产葡萄。
选项B正确。
(2)甲、乙、丙丁四地的农业类型为商品农业,而非自给型农业}指合型农业多为谷物种植和畜牧业的混合;热带种植园农业主要分布在低纬度的热带国家,如中美洲、南美洲北部、东南亚、中非、西非的一些国家。
图中甲乙、丙、丁四地均是通过采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装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并改善经营方法,以提高单位面积总产量的集约型农业。
【解题指导】
(1)小范围地区农业区位的选择,需考虑地价农产品的产值、农业需水量、农产品对交通运输的蓦求等,如下表。
(2)大范围地区农业区位的选择。
解答此类试题时应首先进行区域定位,确定具体区域后,再根据不同地区主要气候类型与主要产品的对应关系回答。
(3)在等高线图中进行农业区位选择。
解答此类试题时应首先根据题目给出的信息判断地形,然后根据“平原地区适宜发展耕作业,缓坡可以修梯田,山地、丘陵地区应发展林果业以保持水土”的原则答题。
2 工业区位选择
命题视角1:
工业主导区位因素分析
例4(2010年高考全国文综卷Ⅱ)巴西的柑橘产量位居世界前列。
巴西柑橘果酱生产几乎全部集中在东南部沿海的S州。
该州面积不大,拥有大型港口。
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运输果酱的专用
轮船的使用,巴西柑橘果酱在国际市场的统治地位得以巩固。
完成
(1)~(3)题。
(1)一般而言,影响柑橘果酱生产厂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是
A 原料地
B 消费市场
C 劳动力价格
D 交通运输
(2)巴西柑橘果酱生产集中在S州的主要原因是
A 接近原料产地
B 接近消费市场
C 利用廉价劳动
d 方便产品运输
(3)据材料推测,20世纪80年代初期,巴西柑橘果酱在国际竞争中面临的问题出现在
A 原料生产环节
B 加工环节
C 运输环节
D 销售环节
答案:
(1)A
(2)D (3)C
解析:
(1)果酱的生产以柑橘为原料,为了保持柑橘新鲜,农产品加工厂应该布局在原料产地。
(2)根据材料,果酱厂集中在S州与大型港口的建设和运输果酱的专用轮船有关。
(3)根据材料“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运输果酱的专用轮船的使用,巴西柑橘果酱在国际市场的统治地位得以巩固”,可以得出正确答案。
命题视角2:
小比例尺地图上两地或多地区位优势的比较
例5(2009年高考辽宁、宁夏文综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国是世界最大的钢铁生产国,钢铁企业众多。
近年来,钢铁出口量增长较快;所需铁矿石从澳大利亚、巴西、印度等国大量进口;钢铁企业布局呈现由接近煤炭、铁矿石产地向沿海转移的趋势。
下图示意甲、乙、丙三地的位置。
20世纪70年代未,我国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在甲地建设大型钢铁企业(M公司),所需铁矿石依赖进口,但限于港口条件,大型货轮无法直接停靠,进口的铁矿石部分需在乙地港口转运。
近期,M公司并购了乙地的钢铁厂,并计划在丙地建立大型钢铁厂。
(1)简述我国在沿海港口建设大型钢铁基地的有利条件。
(2)根据图示信息说明甲地港口难以营建深水泊位的原因。
(3)M公司并购乙地的钢铁厂后,炼铁和炼钢在甲地和乙地该如何分工?
为什么?
(4)说明在丙地建大型钢铁厂相对于甲地应具备的有利区位条件。
答案:
(1)便于利用进口铁矿石,降低铁矿石运输成本;便于钢材出口,降低出口钢材的价格;(临近市场)沿海地区经济发达,钢铁消耗量大。
(2)甲地位于长江口附近,长江携带的泥沙在人海口附近持续大量沉积,导致甲地沿岸地区水浅且水深不稳定。
(3)乙地钢铁厂炼铁,甲地钢铁厂炼钢。
可以充分发挥甲地钢铁厂的技术、设备优势和乙地港口优势。
减少铁矿石的转运成本。
(4)丙地应具有深水良港(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