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中医经典名方解析汇报.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548140 上传时间:2023-03-1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统中医经典名方解析汇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传统中医经典名方解析汇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传统中医经典名方解析汇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传统中医经典名方解析汇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传统中医经典名方解析汇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传统中医经典名方解析汇报.docx

《传统中医经典名方解析汇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统中医经典名方解析汇报.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传统中医经典名方解析汇报.docx

传统中医经典名方解析汇报

传统中医经典名方解析

2006年11月04日10:

20:

58 来源:

健康VIP网

    桂枝汤

    【组成】桂枝10g赤芍10g甘草6g生姜10g大枣10g

    【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风寒.

    【特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者.

    【临床应用及研究】

    1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外感风寒表虚证的基础方,又是调和营卫、调和阴阳治法的代表方。

临床应用以恶风,发热,汗出,脉浮缓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恶风寒较甚者,宜加防风、荆芥、淡豆豉疏散风寒;体质素虚者,可加黄芪益气,以扶正祛邪;兼见咳喘者,宜加杏仁、苏子、桔梗宣肺止咳平喘。

    3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原因不明的低热、产后及病后的低热、妊娠呕吐、多形红斑、冻疮、寻麻疹等属于营卫不和者。

    4使用注意凡外感风寒表实无汗者禁用。

服药期间禁食生冷、粘腻、酒肉、臭恶等物。

    银翘散

    【组成】连翘9g二花9g桔梗6g薄荷6g竹叶3g甘草6g荆芥6g牛蒡子9g.

    【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主治】温病初起.

    【特征】发热无汗,或有汗不畅,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临床应用及研究】

    1辨证要点《温病条辨》称本方为“辛凉平剂”,是治疗外感风热表证的常用方。

临床应用以发热、微恶寒,咽痛,口渴,脉浮数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渴甚者,为伤津较甚,加天花粉生津止渴;项肿咽痛者,系热毒较甚,加马勃、玄参清热解毒,利咽消肿;纽者,由热伤血络,去荆芥穗、淡豆豉之辛温,加白茅根、侧柏炭、栀子炭凉血止血;咳者,是肺气不利,加杏仁苦降肃肺以加强止咳之功;胸膈闷者,乃夹湿邪秽浊之气,加藿香、郁金芳香化湿,辟秽祛浊。

    3现代运用本方广泛用于急性发热性疾病的初起阶段,如感冒、流行性感冒、急性扁桃体炎、上呼吸道感染、肺炎、麻疹、流行性脑膜炎、乙型脑炎、腮腺炎等辨证属温病初起,邪郁肺卫者。

皮肤病如风疹、寻麻疹、疮疡疖肿,亦多用之。

    4使用注意凡外感风寒及湿热病初起者禁用。

因方中药物多为芳香轻宣之品,不宜久煎。

 

    华盖散

    【组成】麻黄10g桑皮10g紫苏10g杏仁10g茯苓10g陈皮10g甘草10g

    【功用】宣肺解表,祛痰止咳.

    【主治】肺感风寒.

    【特征】咳嗽上气,痰气不利,脉浮数者.

    麻杏甘石汤

    【组成】麻黄9g,杏仁9g,炙甘草6g,生石膏24g。

    【功用】辛凉宣泄,清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郁热致喘

    【特征】咳嗽喘逆,气急鼻扇,口渴,有汗或无汗,舌苔薄白或黄,脉浮而数者。

    二陈汤

    【组成】半夏8.0g,茯苓5.0g,生姜2.5g,陈皮8.0g,炙甘草2.5g

    【功用】燥湿化痰、止呕健胃。

    【主治】胃中寒湿、痰浊、一切痰饮为病,咳嗽胀满、脾胃不和等。

    【特征】用于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梅尼尔氏综合症。

    【临床应用及研究】

    1.辨证要点 本方为燥湿化痰的基础方。

临床应用以咳嗽,呕恶,痰多色白易咯,舌苔白腻,脉滑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本方加减化裁,可用于多种痰证。

治湿痰,可加苍术、厚朴以增燥湿化痰之力;治热痰,可加胆星、瓜蒌以清热化痰;治寒痰,可加干姜、细辛以温化寒痰;治风痰眩晕,可加天麻、僵蚕以化痰熄风;治食痰,可加莱菔子、麦芽以消食化痰;治郁痰,可加香附、青皮、郁金以解郁化痰;治痰流经络之瘰疬、痰核,可加海藻、昆布、牡蛎以软坚化痰。

    3.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胃炎、梅尼埃病、神经性呕吐等属湿热者。

    4.使用注意 因本方性燥,故燥痰者慎用;吐血、消渴、阴虚、血虚者忌用本方。

 

    龙胆泻肝汤

    【组成】龙胆草8g黄芩9g桅子9g泽泻10g木通4g当归8g生地8g柴胡8g生甘草5g

    【功用】清肝胆实火,泻下焦湿热。

    【主治】肝胆实火上炎证,肝胆湿热下注证。

    【特征】肝胆实火上炎证,症见头痛目赤,胁痛,口苦,耳聋,耳肿等。

病人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

    肝胆湿热下注证,症见阴肿,阴痒,小便淋浊,或者是妇女带下黄臭等,表现为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有力。

    【临床应用及研究】

    1.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肝胆实火上炎,湿热下注的常用方。

临床应用以口苦溺赤,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若肝胆实火较盛,可去木通、车前子,加黄连亦助泻火之力;若湿盛热轻者,可取黄芩、生地,加滑石、薏苡仁以增强利湿之功;若玉茎生疮,或便毒悬痈,以及阴囊肿痛,红热甚者,可去柴胡,加连翘、黄连、大黄以泻火解毒。

    3.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治疗顽固性偏头痛、头部湿疹、高血压、急性结膜炎、虹膜睫状体炎、外耳道疖肿、鼻炎、急性黄疸型肝炎、急性胆囊炎,以及泌尿生殖系炎症、急性肾盂肾炎、急性膀胱炎、尿道炎、外阴炎、睾丸炎、腹股沟淋巴腺炎、急性盆腔炎、带状疱疹等病属肝经实火、湿热者。

    4.使用注意 方中药多苦寒,易伤脾胃,故对脾胃虚寒和阴虚阳亢之证,皆非所宜。

    大柴胡汤

    【组成】柴胡15g黄芩10g白芍10g半夏10g枳实10g大黄6g生姜15g大枣10g

    【功用】和解少阳,内泻热结.

    【主治】少阳,阳明合病.

    【特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呕不止,郁郁微烦,心下满痛或心下痞鞭,大便不解或协热下利,舌苔黄,脉弦有

    【临床应用及研究】

    1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少阳阳明合病的常用方。

临床应用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下满痛,呕吐,便秘,苔黄,脉弦数有力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兼黄疸者,可加茵陈、栀子以清热利湿退黄;胁痛剧烈者,可加川楝子、延胡索以行气活血止痛;胆结石者,可加金钱草、海金砂、郁金、鸡内金以化石。

    3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胆石症、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属少阳阳明合病者。

 

 

  苓桂朮甘汤

    【组成)茯苓12g桂枝9g白术10g灸甘草6g

    【功用】健脾利水,温化痰饮。

    【主治】中焦阳虚,水饮内停的痰饮病

    【特征】胸胁胀满、目眩、心悸,或短气而咳,舌苔白滑,脉弦滑者。

    温经汤

    【组成】吴茱萸9g桂枝6g当归9g川芎6g白芍9g丹皮9g阿胶9g(烊化)麦冬9g党参9g甘草6g半夏9g生姜3片。

    【功用】温经祛瘀,养血调经

    【主治】用于冲任虚寒,瘀血内阻所致的月经不调。

    【特征】小腹冷痛,月经量多、淋漓不止,月经延期日暮发热、手足心热、唇舌干燥者。

    【临床应用及研究】

    1.辨证要点 本方为妇科调经的常用方,主要用于冲任虚寒而有瘀滞的月经不调、痛经、崩漏、不孕等。

临床应用以月经不调,小腹冷痛,经血夹有瘀块,时有烦热,舌质暗红,脉细涩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若小腹冷痛甚者,去丹皮、麦冬,夹艾叶、小茴香,或桂枝易为肉桂,以增强散寒止痛之力,寒凝而气滞者,加香附、乌药理气止痛;漏下不止而血色暗淡者,去丹皮,加炮姜、艾叶以温经止血;气虚甚者,加黄芪、白术以益气健脾;傍晚发热甚者,加银柴胡、地骨皮以清虚热。

    3.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功能性子宫出血、慢性盆腔炎、痛经、不孕症等属冲任虚寒,瘀血阻碍者。

    4.使用注意 月经不调属实热或无瘀血内阻者忌用,服药期间忌食生冷之品。

 

   六君子汤

    【组成】人参去芦9g白术9g茯苓去皮9g甘草炙6g,陈皮9g半夏12g

    【功用】健脾止呕.

    【主治】脾胃气虚兼有痰湿.

    【特征】不思饮食,恶心呕吐,胸脘痞闷,大便不实,或咳嗽痰多稀白等症.

    补中益气汤

    【组成】黄芪18g人参8g炙甘草9g白术15g当归6g陈皮6g升麻6g柴胡6g

    【功用】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主治】脾胃气虚,气虚下陷,气虚发热

    【特征】眩晕、头痛、耳鸣、耳聋、视力模糊,以及慢性气管炎、子宫脱垂、脱肛、习惯性流产、崩漏、白术、功能性低热。

    【临床应用及研究】

    1.辨证要点 本方为补气升阳,甘温除热的代表方。

临床应用以体倦乏力,少气懒言,面色萎黄,脉虚软无力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若兼腹中痛者,加白芍以柔肝止痛;头痛者,加蔓荆子、川芎;头顶痛者,加藁本、细辛以疏风止痛;咳嗽者,加五味子、麦冬以敛肺止咳;兼气滞者,加木香、枳壳以理气解郁。

本方亦可用于虚人感冒,加苏叶少许以增辛散之力。

 3.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内脏下垂、久泻、久痢、脱肛、重症肌无力、乳糜尿、慢性肝炎等;妇科之子宫脱垂、妊娠及产后癃闭、胎动不安、月经过多;眼科之眼睑下垂、麻痹性斜视等属脾胃气虚或中气下陷者。

    4.使用注意 阴虚发热及内热炽盛者忌用。

 

   十全大补汤

    【组成】人参10g白术15g云苓12g当归10g川芎10g熟地12g炙甘草5g生姜3片大枣5枚黄芪15g肉桂9g

    【功用】温补气血。

    【主治】气血不足。

    【特征】虚劳咳嗽,食少遗精,脚膝无力,疮疡不敛,妇女崩漏等。

    归脾汤

    【组成】白术15g茯神12g龙眼肉12g黄芪12g酸枣仁12g人参9g木香8g炙甘草5g远志肉8g当归10g生姜5片大枣2枚

    【功用】补血益气,健脾养心。

    【主治】心脾血气两虚,脾不统血。

    【特征】心脾血气两虚证,证见心悸,健忘失眠,盗汗虚热,体乏食少。

病人面色萎黄,舌淡,舌苔薄白,脉细弱。

脾不统血证,诸如便血,皮下紫癜,妇人崩漏,经期超前,月经量多色淡,或淋漓不尽,舌淡,脉象细者。

    四物汤

    【组成】熟地15g当归15g白芍10g川芎8g

    【功用】补血和血。

    【主治】营血虚滞。

    【特征】心悸失眠,头晕目眩,面色无华,妇人月经不调,经量少或闭经,表现为舌淡,脉细弦或细涩。

    【临床应用及研究】

    1.辨证要点 本方是治疗心脾气血两虚证的常用方。

临床应用以心悸失眠,体倦食少,便血或崩漏,舌淡,脉细弱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崩漏下血偏寒者,可加艾叶、炮姜炭,以温经止血;偏热者,加生地炭、阿胶珠、棕榈炭,清热止血。

    3.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出血、功能性子宫出血、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神经衰弱、心脏病等属心脾气血两虚及脾不统血者。

   六味地黄丸

    【组成】熟地18g山萸肉12g山药15g泽泻9g云苓12g丹皮9g

    【功用】滋补肝肾。

    【主治】肝肾阴虚。

    【特征】腰膝酸软,头目眩晕,耳鸣耳聋,盗汗遗精,小儿脑囟迟迟不合。

或者虚火上炎引致骨蒸潮热,手足心热,或消渴(糖尿病)、虚火牙痛,口干咽干,舌红少苔,脉细数。

    知柏地黄丸

    【组成】熟地18g山萸肉12g山药15g泽泻9g云苓12g丹皮9g知母6g黄柏6g

    【功用】滋阴降火。

    【主治】阴虚火旺。

    【特征】骨蒸劳热,虚烦盗汗,腰脊酸痛,遗精等证。

    小建中汤

    【组成】芍药18g桂枝10g甘草6g生姜10g大枣10g饴糖30g.

    【功用】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主治】虚劳里急.

    【特征】腹中时痛,温按则痛减,舌淡苔白,脉细弦而缓;或心中悸动,虚烦不宁,面

    色无华;或四肢酸楚,手足烦热,咽干口燥.

    【临床应用及研究】

    1.辨证要点 本方既是温中补虚,缓急止痛之剂;又为调和阴阳,柔肝理脾之常用方。

临床应用以腹中拘急疼痛,喜温喜按,舌淡,脉细弦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若中焦寒重者,可加干姜以增强温中散寒之力;兼有气滞者,可加木香行气止痛;便溏者,可加白术健脾燥湿止泻;面色萎黄、短气神疲者,可加人参、黄芪、当归以补养气血。

    3.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肝炎、慢性胃炎、神经衰弱、再生障碍性贫血、功能性发热等属中焦虚寒,肝脾不和者。

    4.使用注意 呕吐或中满者不宜使用;阴虚火旺之胃脘疼痛忌用。

 

   生脉饮

    【组成】西洋参或高丽参10g(另炖)、麦冬15g、五味子10g、山萸肉20g、当归10g、川芎10g、丹参15g。

    【功用】收敛元气,振作精神,固涩滑脱

    【主治】肺气虚馁,气阴不足

    【特征】肺气大虚,气促上喘,汗出而息不续,命在须臾

    温胆汤

    【组成】半夏l0g橘红15g茯苓8g炙甘草5g竹茹10g枳实10g生姜10g大枣2枚

    【功效】理气化痰,清胆和胃。

    【主治】肝胃不和,痰热内扰。

    【特征】虚烦不眠,胸闷口苦,或眩晕,或呕吐,呃逆,或癫痫,舌苔白腻微黄,脉弦滑略数。

    【临床应用及研究】

    1.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胆郁痰扰所致不眠、惊悸、呕吐以及眩晕、癫痫证的常用方。

临床应用以心烦不寐,眩悸呕恶,苔白腻,脉弦滑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若心热烦甚者,加黄连、山栀、豆豉以清热除烦;失眠者,加琥珀粉、远志以宁心安神;惊悸者,加珍珠母、生牡蛎、生龙齿以重镇定惊;呕吐呃逆者,酌加苏叶或梗、枇杷叶、旋覆花以降逆止呕;眩晕,可加天麻、钩藤以平肝熄风;癫痫抽搐,可加胆星、钩藤.、全蝎以熄风止痉。

    3.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神经官能症、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慢性支气管炎、梅尼埃病、更年期综合征、癫痫等属胆郁痰扰者。

  酸枣仁汤

    【组成】酸枣仁18g知母6g茯苓6g川芎3g炙甘草3g。

    【功用】养血安神,清热除烦

    【主治】用于肝血不足,阳气偏亢

    【特征】虚烦失眠,眠则多梦易醒、头胀头痛、心悸盗汗,脉弦细而数者。

    炙甘草汤

    【组成】酸枣仁二升,炒15~30g 茯苓6g 知母6~9g 川芎6g 甘草3g

    【功用】滋阴养血,益气温阳,复脉止悸。

    【主治】阴血不足,阳气虚弱,虚劳肺痿。

    【特征】脉结代,心动悸,虚羸少气,舌光少苔

    【临床应用及研究】

    1.辨证要点 本方为阴阳气血并补之剂。

临床应用以脉结代,心动悸,虚羸少气,舌光色淡少苔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方中可加酸枣仁、柏子仁以增强养心安神定悸之力,或加龙齿、磁石重镇安神;偏于心气不足者,重用炙甘草、人参;偏于阴血虚者重生地、麦门冬;心阳偏虚者,易桂枝为肉桂,加附子以增强温心阳之力;阴虚而内热较甚者,易人参为南沙参,并减去桂、姜、枣、酒,酌加知母、黄柏,则滋阴液降虚火之力更强。

    3.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功能性心律不齐、期外收缩、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病毒性心肌炎、甲状腺功能亢进等而有心悸、气短、脉结代等属阴血不足,阳气虚弱者。

 

 逍遥散

    【组成】当归6g柴胡10g白芍10g白术12g茯苓20g甘草10g生姜6g薄荷6g

    【功用】舒肝解郁,健脾和营.

    【主治】肝郁血虚,而致两胁作痛.

    【特征】寒热往来,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乏力,月经不调,乳房作胀,脉弦而虚者.

    【临床应用及研究】

    1辨证要点本方为疏肝健脾的代表方,又是妇科调经的常用方。

临床应用以两胁作痛,神疲食少,月经不调,脉弦而虚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肝郁气滞较甚,加香附、郁金、陈皮以疏肝解郁;血虚甚者,加熟地以养血;肝郁化火者,加丹皮、栀子以清热凉血。

    3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慢性肝炎、肝硬化、胆石症、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经前期紧张症、乳腺小叶增生、更年期综合征、盆腔炎、不孕症、子宫肌瘤等属肝郁血虚脾弱者。

    当归四逆汤

    【组成】当归12g桂枝10g白芍10g细辛3g甘草6g通草3g大枣15g

    【功用】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主治】阳气不足而又血虚,寒入经络

    【特征】外受寒邪.手足厥寒,舌苔淡白,脉细欲绝或沉细.,腰,股,腿,足疼痛.

    【临床应用及研究】

    1.辨证要点 本方是养血温经散寒的常用方。

临床应用以手足厥寒,舌淡苔白,脉细欲绝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治腰、股、腿、足疼痛属血虚寒凝者,可酌加川断、牛膝、鸡血藤、木瓜等活血祛瘀之品;若加吴茱萸、生姜,又可治本方证内有久寒,兼有水饮呕逆者;若用治妇女血虚寒凝之经期腹痛,及男子寒疝、睾丸掣痛、牵引少腹冷痛、肢冷脉弦者,可酌加乌药、茴香、良姜、香附等理气止痛;若血虚寒凝所致的手足冻疮,不论初起未溃或已溃者,均可以本方加减运用。

    3.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无脉症、雷诺病、小儿麻痹、冻疮、妇女痛经、肩周炎、风湿性关节炎等属血虚寒凝者。

 

  补阳还五汤

    【组成】生黄芪60g当归尾8g赤芍8g广地龙8g红花5g桃仁8g

    【功用】补气,活血通络。

    【主治】中风后遗症。

    【特征】半身不遂,口眼涡斜,语言障碍,口角流涎,小便频数或遗尿不禁,舌黯淡,苔白,脉缓。

    【临床应用及研究】

    1.辨证要点 本方既是益气活血的代表方,又是治疗中风后遗症的常用方。

临床应用以半身不遂,口歪斜,舌暗淡,苔白,脉缓无力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本方生黄芪用量最重,但开始可用小量(一般从30~60g开始),效果不明显时,再逐渐增加。

原方活血化瘀药用量较轻,使用时,可根据病情适当加大。

若半身不遂以上肢为主者,可加桑枝、桂枝以引药上行,温经通络;下肢为主者,加牛膝、杜仲以引药下行,补益肝肾;日久效果不明显者,加水蛭、虻虫以破瘀通络;语言不利者,加石菖蒲、郁金、远志等以化痰开窍;口眼歪斜者,可合用牵正散以化痰通络;痰多者,加制半夏、天竺黄以化痰;偏寒者,加熟附子以温阳散寒;脾胃虚弱者,加党参、白术以补气健脾。

    3.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脑血管意外后遗症、冠心病、小儿麻痹后遗症,以及其它原因引起的偏瘫、截瘫、或单侧上肢、或下肢痿软等属气虚血瘀者。

    4.使用注意 使用本方需久服才能有效,愈后还应继续服用,以巩固疗效,防止复发,王氏谓:

“服此方愈后,药不可断,或隔三五日吃一付,或七八日吃一付。

”但若中风后半身不遂属阴虚阳亢,痰阻血瘀,见舌红苔黄、脉洪大有力者,非本方所宜。

    玉屏风散

    【组成】防风6g黄芪12g 蜜炙12g 白术12g

    【功用】益气固表止汗。

    【主治】表虚自汗。

    【特征】汗出恶风,面色白,舌淡苔薄白,脉浮虚。

亦治虚人腠理不固,易于感冒。

    【临床应用及研究】

    1.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表虚自汗的常用方剂。

临床应用以自汗恶风,面色白,舌淡脉虚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自汗较重者,可加浮小麦、煅牡蛎、麻黄根,以加强固表止汗之效。

    3.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过敏性鼻炎、上呼吸道感染属表虚不固而外感风邪者,以及肾小球肾炎易于伤风感冒而诱致病情反复者。

    4.使用注意 若属外感自汗或阴虚盗汗,则不宜使用。

    半夏厚朴汤

    【组成】半夏8.0g生姜7.5g厚朴4.5g紫苏叶3.0g茯苓6.0g

    【功用】行气开郁,降逆化痰。

    【主治】七情气结、痰涎结聚、虚寒上气、胸满气急、心腹绞痛。

    【特征】不安神经症、发作性心悸亢进、梅核气、咽中如有物阻、喀痰不出、吞咽不下。

    【临床应用及研究】

    1.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情志不畅,痰气互结所致的梅核气之常用方。

临床应用以咽中如有物阻,吞吐不得,胸膈满闷,苔白腻,脉弦滑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若气郁较甚者,可酌加香附、郁金助星期解郁之功;胁肋疼痛者,酌加川楝子、玄胡索以疏肝理气止痛;咽痛者,酌加玄参、桔梗以解毒散节,宣肺利咽。

    3.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癔病、胃神经官能症、慢性咽炎、慢性支气管炎、食道痉挛等气滞痰阻证。

    4.使用注意    方中多辛温苦燥之品,仅适宜于痰气互结而无热者。

若见颧红口苦、舌红少苔属于气郁化火,阴伤津少者,虽具梅核气之特征,亦不宜使用本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