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题10.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547256 上传时间:2023-03-19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9.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题10.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题10.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题10.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题10.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题10.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题10.docx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题1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题10.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题10.docx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题10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题10

单选题[共25题,每题4分,总计100分]

1、城市进化理论以为,从工业化社会到后工业化社会,各个城市发展具有相似的进化过程,对于其过程下列不对的一项是()。

A.“绝对集中”时期

B.“相对集中”时期

C.“相对分散”时期;“绝对分散”时期

D.“绝对开发”时期;“相对开发”时期

2、城市化的实质含义是()。

A.人类进入封建社会时代,社会经济发展中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渐下降和非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步上升的过程

B.人类进入资本主义社会时代,社会经济发展中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渐下降和非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步上升的过程

C.人类进入工业社会时代,社会经济发展中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渐下降和非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步上升的过程

D.人类进入工业社会时代,社会经济发展中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步上升和非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步下降的过程

3、下列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社会政治背景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西周是我国奴隶制社会发展的重要时代,形成了完整的社会等级制度和宗教法礼关系,对于城市的形制也有相应的严格规则

B.东周的春秋时代和战国时代是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时代,也是社会变革思想的“诸子百家”时代,也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多元时代

C.到西汉的武帝时代,开始“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因为儒家提倡的礼制思想是有利于巩固皇权统治。

城市形制就是礼制思想的体现

D.到宋代,礼制思想在城市形制中的体现更为突出,其城市形制是集中设置东西两市的格局

 

4、区域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依据,城市与区域是“点”与“面”的关系,一个城市总是和它对应的一定区域范围相联系。

对于这句话的理解有误的是()。

A.区域资源的开发,区域经济与社会文化的发展,特别是工业布局和人口分布的变化,对区域内已有城市的发展或新城镇的形成往往起决定性作用

B.城市的发展目标、城市的性质和规模等的确定,必须避免局限于城市本身条件就城市论城市,而应将其放在与它有关的整个区域的开发过程中来进行考察

C.城市规划可为区域规划提供有关区域发展方向和生产力布局的重要依据

D.城市规划中的交通、动力、供排水等基础设施的布局应与区域规划的布局骨架相互衔接协调

5、城市总体规划要着重解决好()等重大问题。

A.城市发展方向、战略和城市布局结构

B.要配合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建设

C.各类工程规划和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

D.城市防灾规划要引起高度重视

6、公共设施用地是指居住区级及居住区级以上的行政、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以及科研设计等机构和设施的用地,不包括居住用地中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它可分为()。

①行政办公用地②商业金融用地③文化娱乐用地④体育用地⑤医疗卫生用地⑥科研设施用地⑦文物古迹用地⑧对外交通用地⑨其他公共设施用地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⑨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D.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7、区域条件评价一般来说()。

A.只讲有利条件,不讲限制因素

B.有利条件和限制条件不可以转化

C.有利条件和限制条件是可以转化的

D.不讲有利条件,只讲限制因素

8、规划地段位置图的作用是()。

A.标明规划地段在城市的位置以及和周围地区的关系

B.标明自然地形地貌、道路、绿化、工程管线及各类用地和建筑的范围、性质、层数、质量等

C.标明地形地貌、规划道路、绿化布置及各类用的范围和建筑平面的轮廓线、用途、层数等

D.标明道路控制点坐标,道路断面,交通设施

9、社会环境的调查不包括的一方面是()。

A.人口方面,主要涉及到人口的年龄结构、自然变动、迁移变动和社会变动

B.社会组织和社会结构方面,主要涉及构成城市社会各类群体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C.城市与周边发生相互作用的其他城市和广大的农村腹地所共同组成的地域范围

D.政府部门、其他公共部门及各类企事业单位的基本情况

10、人类社会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标志是()。

A.手工业与农业的分工

B.商业、手工业与农牧业的分工

C.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

D.手工业与畜牧业的分工

11、()是城市最本源、最主要的特征,城市功能多样化,城市活动社会化,城市生产和管理高效化等,都是由()而产生出来的。

A.聚集;聚集

B.以第二、三类产业为核心;产业结构

C.聚集;产业结构

D.以第二、三类产业为核心;聚集

12、()使城市发生了巨大变化,变化之巨大超过以往任何时期。

A.农业革命

B.近代工业革命

C.信息革命

D.生产力发展

13、以下各项中()不是城市化的具体表现。

A.人口职业的转变

B.产业结构的转变

C.空间规模的扩大

D.土地及地域空间的转化

14、城市物质环境的演化与城市发展的周期有关。

当城市处于生长期,城市物质环境以()为主;当城市进人成熟期后,物质环境的演化以()为主。

A.向外扩展;内部重组和向外扩展

B.向外扩展;内外重组

C.绝对扩散;相对扩散

D.绝对集中;相对集中

15、()是一个国家城市化进程中至关重要的激发因素,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

A.第一产业

B.第二产业

C.第三产业

D.第四产业

 

16、隋唐长安城是由()负责制定规划的。

A.唐太宗

B.隋文帝

C.宇文恺

D.样式雷

17、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核心是()。

A.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善

B.强调社会公平

C.强调经济增长

D.强调环境保护

18、国民生产总值的涵义是()。

A.一个国家所有部门在一定时期(季、年)内以货币表现的全部产品和服务的总价值

B.一个国家生产部门在一定时期(季、年)内所生产的产品的总价值

C.一个国家工业、农业在一定时期(季、年)内生产的全部价值

D.一个国家生产部门和服务部门在一定时期(季、年)内生产的货币价值

19、居住用地中的住宅用地是指()。

A.住宅基底和宅基周围合理间距的用地

B.住宅基底

C.住宅基底和四周敬水用地

D.住宅基底和四周4m以内的用地

20、我国居住用地的四类居住用地指()。

A.市政公用设施齐全,布局完整,环境良好,以低层住宅为主的用地

B.市政公用设施齐全,布局完整,环境良好,以多、中、高层住宅为主的用地

C.市政公用设施齐全,布局不完整,环境一般,住宅与工业等用地混合交叉的用地

D.以简陋住宅为主的用地

 

21、城市规划中的调查内容应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

A.区域环境、历史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城市土地使用

B.区域环境、历史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人文环境

C.区域环境、人文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城市土地使用

D.区域环境、历史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城市土地使用、人文环境

22、城市用地的评价包括多方面内容,但不包括()。

A.自然条件的评价

B.建设条件的评价

C.用地的经济性评价

D.城市政策评价

23、城市分区规划中可以不包括以下()项内容。

A.原则确定分区内土地使用性质,居住人口分布,建筑用地的容量控制指标

B.确定市、区级公共设施的分布及用地范围

C.确定城市主、次干道的红线位置、断面、控制点坐标和标高等

D.估算工程量、拆迁量和总造价,分析投资效益

24、下列各层次规划中,最具有法制实施作用的是()。

A.城市总体规划

B.分区规划

C.控制性详细规划

D.修建性详细规划

25、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用地分类应()。

A.以大类为主,中类为辅

B.以中类为主,小类为辅

C.分至中类

D.分至小类

答案:

第1题

试题答案:

D

试题解析:

从工业化社会到后工业化社会,各个城市的进化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A、B、C所述。

考点: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

城市发展的基本规律;

1.城市发展与基本经济部类、城市经济基本理论:

城市经济,可以分为基本的和从属的两种部类。

基本经济部类:

是为了满足来自城市外部的产品和服务需求,即以出口为主的经济活动,是城市发展的动力。

乘数效应:

城市基本部类每一次的投资、收入和职工的增加,最后在城市所产生的连锁反应的结果总是数倍于原来投资、收入和职工的增加,城市基本活动所引起的这种放大机制被称作乘数效应。

非基本经济部类:

为了满足城市内部的产品或服务需求。

城市发展过程:

专门化、综合化、成熟化、区域化。

2.城市发展与经济结构转型:

绝对集中时期:

工业化初始期,城市人口不断增长。

相对集中时期:

工业化成熟期,城市人口增长比郊区人口增长多。

相对分散时期:

后工业化初期,郊区人口增长超过城市人口增长。

绝对分散时期:

后工业化成熟期,城市人口下降,郊区人口上升。

3.城市发展与区域空间经济:

增长极核理论

经济增长不可能在各地同时出现,而只能以不同的强度发生在有限的区域极点内,然后以不同的程度扩散到周围地区。

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集中于少数几个城市比分散状态能形成更快、更有效的区域发展。

区域中各个城市发展并不是均衡的。

4.城市发展与国际劳动分工、经济全球化理论:

与全球化直接相关的研究是城市的信息化和网络化。

工业化的发展使发展中国家产生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可以使制造业成本降低,因此,在新一轮国际劳动分工中,发展中国家成为生产/装配基地,在世界范围内呈扩散式空间分布;发达国家成为控制/管理中心,呈集聚式空间分布。

第2题

试题答案:

C

试题解析:

与这种经济结构的变动相适应,出现了乡村人口的比重逐渐降低,城市人口的比重稳步上升,居民点的物质面貌和人们的生活方式逐渐向城市型转化或强化的过程。

考点: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

城市化的含义;

城市化是工业革命后出现的一种重要现象,有一定的规律。

城市化就是向城市发展,是人口集中到城市的过程。

表现为城市数目增多,城市人口增加,乡村城市化。

城市化的本质是:

产业经济结构城市化,社会结构城市化,文化结构城市化,空间建设环境城市化,城市职能结构与内在结构的城市化。

第3题

试题答案:

D

试题解析:

D项的分析有误。

到宋代,商品经济和世俗生活的发展开始冲破《周礼·考工记》的礼制约束。

在宋代东京汴梁城出现的商业大街,取代了唐长安城中集中设置的东西两市的格局。

考点:

第二章城市规划学科产生、发展及主要理论:

中国古代城市典型格局及其社会和政治体制背景;

1.文献

《周礼》:

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城市建设规划,这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

代表封建社会以礼制为主导的皇权至上的规划理念。

《商君书》:

从城乡关系、区域经济、交通布局的角度,对城市的发展及城市管理制度等问题进行阐述,开创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研究中区域城镇研究的先河。

《管子》:

打破《周礼》规划的单一模式思想,提出因地制宜的规划思想。

代表了崇尚自然、自然至上的规划理念。

2.规划理念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始终体现了农耕文化时代顺应自然与改造自然并重的整体观念,城市格局体现了农业社会时期以图腾崇拜为哲理思想的权力中心结构形态,即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观念。

3.典型城市

(1)唐长安城:

中轴对称的格局,规整的方格路网,居住分布采用里坊制。

(2)元大都和明清北京城:

三套方城,宫城居中,轴线对称布局。

第4题

试题答案:

C

试题解析:

C项应为区域规划可为城市规划提供有关城市发展方向和生产力布局的重要依据。

考点:

第三章城市规划的任务、体系及与其他规划的关系:

区域规划与城市规划的相互关系;

区域规划与城市规划关系十分密切。

两者都是在明确长远发展方向和目标的基础上,对特定地域的各类建设进行综合部署。

广义的城市,即包含其受影响的地区,如大城市及其郊区或“市带县”地区,其规划简称城市地区规划。

这种规划本身就具有区域规划的性质。

狭义的城市,即中心城或一个小城市,其规划简称城镇规划。

这种规划就要受区域规划的制约,即城镇发展的方向、性质、规模,甚至规划结构都要受地区的条件制约。

城市规划可以说是区域规划的继续和具体化。

反过来,区域规划也因城市规划而充实和完善,有了比较扎实的基础。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期计划、经济计划、国土规划、城市规划与专业规划都与区域规划有着紧密的联系,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规划体系。

第5题

试题答案:

A

试题解析:

城市总体规划要着重解决好城市发展方向、战略和城市布局结构等重大问题,同时要配合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建设,做好各类工程规划和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特别是对城市防火规划要引起高度重视。

考点:

第三章城市规划的任务、体系及与其他规划的关系:

城市规划的作用;

1.作为国家宏观调整手段

2.作为政策形成和实施工具

3.作为城市未来空间构架

城市规划的根本社会作用是作为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是保证城市合理地进行建设和城市土地合理开发利用及正常经营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是实现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综合性手段。

第6题

试题答案:

B

试题解析:

对外交通用地不属于公共设施用地,而是城市用地中单独的一个类别。

考点:

第四章城市规划的编制:

城市用地的构成;

根据《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城市用地按大、中、小类3级划分。

城市用地共分10大类、48中类、73小类。

城市总体规划达到中类为主,小类为辅深度,详细规划应达到小类深度。

10大类用地英文同(近)义词及代号:

居住用地:

RESIDENTIAL----R.包括4个中类。

公共设施用地:

COMMERCIALANDPUBLICFACILITIES----C,包括8个中类。

工业用地:

INDUSTRIAL,MANUFACTURING----M,包括3个中类。

仓储用地:

WAREHOUSE----W,包括3个中类。

对外交通用地:

TRANSPORTATION----T,包括5个中类。

道路广场用地:

ROAD,STREETANDSQUARE----S,包括3个中类。

市政公用设施用地:

MUNICIPALUTILITIES----V,包括9个中类。

绿地:

GREENSPACE----G,包括2个中类。

特殊用地:

SPECIALLYDESIGNATED----D,包括3个中类。

水域或其他用地:

WATERAREAANDOTHERS----E,包括8个中类。

考点:

第四章城市规划的编制:

城市用地的经济评价;

1.城市土地的基本特征

承载性、区位的极端重要性、地租与地价。

级差地租:

不同土地或同一土地上由于土地肥力、相对位置、开发程度不同而形成的差别地租。

级差地租又分为级差地租I、级差地租II,两者概念区别判断。

2.土地经济评价的主要影响因素

3个层次:

(1)基本因素层:

土地区位、城市设施、环境优劣度。

(2)派生因素层:

繁华度、交通通达度、城市基础设施、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环境质量、自然条件、人口密度、建筑容积率、城市规划。

(3)因子层:

从更小的侧面反映对土地使用产生的影响。

第7题

试题答案:

C

试题解析:

区域条件评价要坚持辩证唯物论的立场,具体地说不能只讲有利条件,不讲限制因素,或对有利因素片面夸大,对限制因素轻描淡写。

另外有利条件和限制条件可以转化,二者缺一不可。

第8题

试题答案:

A

试题解析:

B、C、D分别是规划地段现状图、规划总平面图以及道路交通规划图的作用。

考点:

第四章城市规划的编制:

控制性详细规划成果要求;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文件和图纸

1.控制性详细规划文件包括规划文本和附件,规划说明及基础资料收入附件。

规划文本中应当包括规划范围内土地使用及建筑管理规定;

2.控制性详细规划图纸包括:

规划地区现状图、控制性详细规划图纸。

图纸比例为1/1000~1/2000。

第四章城市规划的编制:

城市总体规划的文件及主要图纸;

1.总体规划文件包括规划文本和附件,规划说明及基础资料收入附件。

规划文本是对规划的各项目标和内容提出规定性要求的文件,规划说明是对规划文本的具体解释(以下有关条款同);

2.总体规划图纸包括:

市(县)域城镇布局现状图、城市现状图、用地评定图、市(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图、城市总体规划图、道路交通规划图、各项专业规划图及近期建设规划图。

图纸比例:

大、中城市为1/10000~1/25000,小城市为1/5000~1/10000,其中建制镇为1/5000;市(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图的比例由编制部门根据实际需要确定。

第9题

试题答案:

C

试题解析:

A、B、D三项是社会环境调查所包括的几个方面,C项是区域环境调查在城市总体规划阶段所包括的内容。

考点:

第四章城市规划的编制:

城市规划中的调查内容和主要方法;

1.调查内容

(1)区域环境调查:

a.城市化水平:

城镇和人口的数量;城市化水平的历年变化;农村各行业劳动力、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和发展可能;耕地总量的历史变化;剩余劳动力的数量、流动方向;城镇建设投资的数量及增加量。

b.城镇体系:

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特征和其影响范围的作用、地位;资源状况;经济、社会结构状况;各城镇地位、社会经济发展、主导产品、产业;市域交通供给水平、利用率。

(2)历史环境调查:

体现在社会环境和物质环境两个方面。

(3)自然环境调查:

自然地理、自然气象、自然生态。

(4)社会环境调查:

人口、社会组织和结构、家庭、政府、企业和社区。

(5)经济环境调查:

整体经济状况、各产业部门、土地、建设资金。

(6)城市土地使用。

2.主要方法

(1)现场踏勘和观测;

(2)问卷和抽样调查;(3)访谈和座谈会;(4)文献分析。

第10题

试题答案:

B

试题解析:

提示:

随着人类对生产方式的改进,生产力得到提高,逐步出现剩余产品,商品交换形式出现后,产生商业,并成为专门者,于是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这就是人类的第二次劳动大分工。

原来的居民点也发生变化,以农业为主就是农村,具有商业及手工业职能的就是城市。

因此,也可以说城市是生产发展和人类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产物。

考点: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

城市形成的主要动因;

城市与人类劳动大分工:

第一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即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在原始社会产生了固定居民点;第二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即商业和手工业与农牧业的分工,在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出现了城市。

据考古发现,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城市出现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

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是城市形成的根本动因。

一方面是农村的推力,另一方面是城市的引力。

第11题

试题答案:

A

试题解析:

提示:

城市是以人为核心,以空间与环境资源利用为手段,以聚集经济效益为特点的社会,经济以及物质性设施的空间地域集聚体。

考点: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考点1:

城市的概念;

城市的定义非常难讲,因为城市规划本身属于横断学科,至今各门学科各持一隅,从不同范畴角度出发,对城市有不同理解;而且不同历史阶段城市含义是不同的,具有动态的含义。

按现代角度看,“现代城市”的含义:

以第三产业人口结构为主≥30%,具有现代城市人口;作为区域地区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信息生活中心的集聚场所。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关于城市的定义:

“是指国家按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和镇”。

综合而言,城市包括人口数量、产业构成及行政管辖的意义。

城市是以人为核心,以空间与环境资源利用为手段,以聚集经济效益为特点的社会、经济以及物质性设施的空间地域集聚体。

第12题

试题答案:

B

试题解析:

提示:

18世纪中叶的工业革命,迎来了城市发展史上一个崭新时期,在工业革命的浪潮中,城市发生巨大变化,城市化是工业化的产物。

考点: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3:

城市形成的主要动因;

城市与人类劳动大分工:

第一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即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在原始社会产生了固定居民点;第二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即商业和手工业与农牧业的分工,在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出现了城市。

据考古发现,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城市出现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

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是城市形成的根本动因。

一方面是农村的推力,另一方面是城市的引力。

第13题

试题答案:

C

试题解析:

提示:

城市化一般简单地释义为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化转化的现象及过程,具体分析包括以下:

人口职业的改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转化。

城市化的实质是产业结构的城市化,社会结构的城市化,文化结构的城市化,城市型体建设空间的城市化。

考点: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

城市化的含义;

城市化是工业革命后出现的一种重要现象,有一定的规律。

城市化就是向城市发展,是人口集中到城市的过程。

表现为城市数目增多,城市人口增加,乡村城市化。

城市化的本质是:

产业经济结构城市化,社会结构城市化,文化结构城市化,空间建设环境城市化,城市职能结构与内在结构的城市化。

考点: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

中国城市化过程特点;

1.新中国成立后,城镇的数量和城镇人口的总规模有了很大发展;

2.城市化速度与世界进程相比较为缓慢,目前的城镇化水平仍然很低;

3.城市化过程的反复性和曲折性是世界上其他国家少见的;

4.缓慢的城市化过程没有出现大城市人口过分膨胀的现象;

5.城镇化不是伴随农村的破产和城乡关系的尖锐对立展开的,而是走城乡居民共同富裕、城乡经济共同繁荣的道路,这是中国城市化的本质特点。

苏南模式城市化道路:

以乡镇工业为动力的小城镇发展模式,称为地方推动型。

温州模式城市化道路:

以私营家庭工业为主发展小城镇,称为市场推动型。

珠江三角洲地区以“三来一补”劳动密集型为主,称为外资促进型。

第14题

试题答案:

B

试题解析:

提示:

城市处于生长期,大量人口涌入,人口迅速膨胀,产业经济各部门急剧扩张,城市不断向外扩展以寻求发展空间;当城市进人成熟期后,新的开发建设仍存在,但发展趋于平稳,城市内部结构性功能失调突出,需进行内部功能重构。

考点: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

城市物质环境深化趋势;

1.城市物质环境的深化方式:

成长期表现为以向外扩展为主:

城市人口规模、空间规模增长较快。

成熟期表现为以内部重组为主:

城市人口规模、空间规模增长趋于稳定,城市发展以城市内部再开发、协调为主。

2.城市物质环境的更新:

城市更新指的是对城市中陈旧、衰退的地区进行改造,以便根本改善劳动、生活服务和休息的条件,达到满足社会、政治、经济及人民精神生活需要的目的,更加强化城市功能体系上的重组与重构这一过程。

其物质环境的更新时机取决于现实的建筑物价值和潜在的地块价值之间的相对变化趋势。

第15题

试题答案:

B

试题解析:

提示:

工业化导致人口向城市集聚,不仅解放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而且推动了城市工业的大发展,第二产业成为城市化根本动力。

考点: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

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1.城市化进程

初期阶段:

生产力水平较低,城市化速度缓慢,较长时期才达到30%。

中期阶段:

由于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市化速度加快,不长时期就达70%左右。

稳定阶段:

农业现代化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剩余劳动力基本已转化为城市人口。

2.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关系

产业革命前,城市化发展缓慢,局部城市化;产业革命后,城市化发展急进,城市化普遍发展,原因是生产力的急进。

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

经济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社交礼仪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