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比和按比例分配教案西师大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541472 上传时间:2023-03-19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126.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比和按比例分配教案西师大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比和按比例分配教案西师大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比和按比例分配教案西师大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比和按比例分配教案西师大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比和按比例分配教案西师大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比和按比例分配教案西师大版.docx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比和按比例分配教案西师大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比和按比例分配教案西师大版.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比和按比例分配教案西师大版.docx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比和按比例分配教案西师大版

解决问题的策略

  1.引导学生掌握用“替换”(或置换)和“假设”的策略解决问题。

2.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从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引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教学中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创设学生熟悉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

2.引导学生借助示意图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中要重视引导学生借助直观手段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例1时,通过提问启发学生借助示意图,思考怎样把大杯替换成小杯或小杯替换成大杯。

教学例2时,在组织学生活动的过程中,要提醒学生通过画示意图帮助自己思考。

如果有困难,可以让学生先打开教材,看一看“西红柿”“青椒”“萝卜”是怎样想的。

3.引导学生从不同的切入点进行假设,找出问题的答案,充分感受“替换”“假设”等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应用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

4.重视检验过程,培养学生自觉检验的习惯。

在解决问题后,教师都应要求学生对求出的结果进行检验,看答案是不是符合题目的已知条件,培养学生自觉检验的习惯。

1 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1课时

2 用“假设”的策略解决问题1课时

 

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材第68、第69页的内容及练习十一的第1~3、第9~14题。

1.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替换”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并有效地解决问题。

2.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替换”策略的价值,并进一步发展推理和转化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信心。

1.用等量替换的方法解决问题。

2.正确把握替换后的数量关系。

课件。

谈话:

我们每天写作业都要用到钢笔,请拿出你最喜欢的钢笔,举起来给大家看看。

教师选择一支钢笔,问:

你这支钢笔多少钱买的?

学生回答后,教师拿出自己的一支铅笔,问:

老师这支铅笔值(  )钱。

老师想用这支铅笔换你这支钢笔,你愿意吗?

(不愿意)为什么?

(不公平)

提问:

请同学们帮老师一个忙,怎样才能公平地换到这支钢笔?

根据同学的回答,教师板书。

教师:

我们用数学语言说1支钢笔的价格可以替换成(  )支铅笔的价格,或者说(  )支铅笔的价格可以替换成1支钢笔的价格。

教师:

刚才老师与这位同学换笔,说明“替换”其实就在我们身边,谁能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替换现象?

指出:

我们读过“曹冲称象”的故事,就是一个用“替换”来解决问题的典型事例。

既然生活中到处都有“替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如何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

板书:

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

1.教学例1。

(1)出示例题。

提问:

从题目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学生回答:

1大杯果汁可以替换成3小杯果汁,或者3小杯果汁可以替换成1大杯果汁。

(2)小组合作。

提问:

这里的960毫升不仅装了2大杯,还装了6小杯,要求大杯和小杯的容量,该怎么办呢?

你准备用什么策略来解决呢?

小组讨论,教师出示思考题:

①替换的依据是什么?

②画一画,将什么替换成什么?

选一种替换方法,画出替换过程。

③说一说,替换后的数量关系是什么。

(3)学生汇报讨论的结果。

学生汇报时,教师用课件演示。

提问:

有不同的替换方法吗?

(4)学生列式。

教师:

会列式吗?

请你们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替换方法列式。

教师让两名学生板演。

学生板演后,说说是怎样想的。

方法一:

1个大杯可以换成3个小杯。

小杯:

960÷(6+2×3)=960÷12=80(毫升)

大杯:

80×3=240(毫升)

方法二:

6个小杯可以换成2个大杯。

6÷3=2(个)

大杯:

960÷(2+2)=960÷4=240(毫升)

小杯:

240÷3=80(毫升)

(5)检验。

提问:

怎样检验他们做得对不对?

学生检验,教师巡视,集体交流。

时满足这两个条件的答案才正确。

2.小结。

提问:

在解决这个问题时,运用的是什么策略?

小结:

替换的策略。

我们把两个量通过替换转化为一个量,便于计算。

有时也可以借助画图来帮助理解。

3.练习。

(1)完成教材第69页的“练一练”。

提问:

从题目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与例题比,有什么不同?

互相交流,汇报替换的过程。

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结果。

(2)独立完成教材第72页的练习十一的第1题。

提问:

你会用“替换”的策略解决这个问题吗?

先画一画,再解答。

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

8块某种饼干的含钙量相当于1杯牛奶的含钙量。

小明早餐吃了12块这样的饼干,喝了1杯牛奶,含钙量共计500毫克。

你知道每块饼干的含钙量大约是多少毫克吗?

1杯牛奶呢?

教材第74页练习十一的第14题。

课堂作业新设计

饼干:

25毫克 牛奶:

200毫克

思维训练

花圃:

35平方米 苗圃:

25平方米

教材习题

教材第69页练一练

桌子每张1500元,椅子每把300元。

练习十一

1.

(1)6 

(2)20

2.

(1)2 

(2)10

大货车的载重量是6.6吨,小货车的载重量是3.3吨。

3.大纸箱:

40双 小纸箱:

20双

9.大瓶:

216毫升 小瓶:

108毫升

10.钢笔:

7.2元 铅笔:

1.2元

11.师傅:

(120+16)÷(1+1)=68(个) 徒弟:

68-16=52(个)

12.

海芙蓉:

(405+20+49)÷3=158(元) 雀梅:

158-20=138(元)

榕树:

158-49=109(元)

13.(画图表示数量关系略)张宇:

108÷2+18=72(张) 王晓星:

108÷2-18=36(张)

14.花圃:

(180+10×3)÷(3+3)=35(平方米) 苗圃:

35-10=25(平方米)

思考题

16÷[(12-8)÷2]=8(元/千克)

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

①提出替换——发现矛盾

②作出调整:

方法一:

1个大杯可以换成3个小杯。

小杯:

960÷(6+2×3)=960÷12=80(毫升)

大杯:

80×3=240(毫升)

方法二:

6个小杯可以换成2个大杯。

 6÷3=2(个)

大杯:

960÷(2+2)=960÷4=240(毫升)

小杯:

240÷3=80(毫升)

1.学生在以往的学习和生活实践中,有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但一般处于无序状态。

2.在进行替换时,学生比较难理解为什么替换以后总量变化了,总量是怎样变化的。

化成简单的问题。

教学的任务是使隐含的替换思想变清晰。

这是例题的编写意图,也是设计的教学思路。

教材要求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替换”,引导他们回顾刚才的替换活动,反思是怎样替换的,清楚地知道可以从哪个数量关系引发替换的思考。

教材的目的是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替换”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1.重温曹冲称象的故事,感受替换策略。

曹冲称象是替换策略的具体应用,将曹冲称象的故事引入课堂,既能为学生的探究指明方向,有助于学生提取替换策略,又能让学生初步感受用替换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好处,自觉地参与到学习中去。

2.自主探索,内化替换策略。

研究数学问题的方式要能顺应学生的思维特点,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给学生自由思考、表达的空间。

这样,学生的兴趣才会浓厚起来,思维才会活起来。

本节课旨在唤醒学生生活中“换”的经验,让学生借助画一画、算一算,体验用替换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运用替换策略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感受策略的价值,增强策略意识。

3.强调检验。

虽然检验不是教学重点,但是强调写检验有两层意义:

一是先经过检验确认结果,也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

二是一种新的方法是否可行要检验,这是严谨的态度与科学的精神,是教学中应该倡导和培养的。

考虑到本节课要检验的有两个等量关系,在此多花一点时间和学生共同完成检验是非常必要的。

用“假设”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材70~71页的内容以及练习十一的第4~8题。

1.初步学会运用“假设”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合理的解题方法以及步骤。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反思,感受假设的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的能力。

3.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取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1.理解并运用假设的策略解决问题。

2.当假设与实际结果发生矛盾时该如何进行调整。

课件。

师:

回想一下,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解决问题的策略?

生:

替换。

师:

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

(揭题)

1.课件出示教学例2。

2.理解题意。

师:

请自己把题目读一读,说说你能找到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交流并说说题目的意思:

2个同样的大盒和5个同样的小盒里共装有100个球,每个大盒子比每个小盒多装8个,问题是求每个大盒和每个小盒各装多少个球。

师:

仔细反复读题,你能发现题中隐含着哪些数量之间的关系呢?

生:

2个大盒里球的数量+5个小盒里球的数量=100

生:

每个大盒里球的数量-每个小盒里球的数量=8

生:

每个小盒里球的数量+8=每个大盒里球的数量

(课件演示上面的数量关系)

3.尝试解答。

师:

请你先自己想一想,你准备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

然后和小组里的同学交流一下,并动笔试一试你的策略是否有效。

(鼓励学生独立解答,然后同桌交流)

4.交流方法(小组交流后派代表发言)。

生:

假设7个盒子都是小盒(也就是把2个大盒也看成小盒),这样球的总数要比100少,因为1个小盒里比1个大盒里少装8个球,所以2个小盒要比2个大盒少8×2=16(个)球,这样7个小盒里球的总数就是100-16=84(个),即每个小盒里装84÷7=12(个)球,每个大盒子装12+8=20(个)球。

列式为:

8×2=16(个) 100-16=84(个)

84÷7=12(个) 12+8=20(个)

答:

每个大盒装20个球,每个小盒装12个球。

5.内化深化。

师:

你还有其他的假设方法吗?

(提示:

能把上面的盒子都假设成大盒吗?

生:

可以假设全是大盒,这样把5个小盒都看成大盒就会比实际多8×5=40(个)球,同样可以解答。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6.回顾整理。

师:

根据上面的解答方法,你能说说怎样用假设的方法解答数学问题吗?

(1)引导学生整体回顾:

先提出假设,假设后球的总个数与实际数量不一样,这时就需要进行调整,从而推算出正确结果。

(2)突破难点回顾:

在进行调整时,我们又是怎么想的呢?

我们先算出假设与实际总数相差多少,再算算每一份相差多少,最后算出调整数量。

7.拓展提升,感受文化。

师:

实际上,今天我们接触的问题是我国古代的数学名题,古人称之为“鸡兔同笼”问题。

它出自于我国古代的一部算书《孙子算经》。

书中的题目是这样的:

“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

”大家看,我们刚才解决的问题和这个“鸡兔同笼”问题是不是有共同的特点呢?

我国古人在几千年前就已经会使用假设的策略来解决问题,多么了不起啊!

你能算出这道题中的鸡和兔各有多少只吗?

1.同学们乘船去旅游,大船每船坐5人,小船每船坐3人,42人租了10条船,问几条大船几条小船?

2.大卡车6个轮子,小卡车4个轮子,一共有10辆车,共56个轮子,几辆大卡车几辆小卡车?

3.有100张2元和5元的钱,一共365元,问2元的和5元的各几张?

100个和尚100个馍,大和尚1人分3个馍,小和尚3人分1个馍。

问大、小和尚各有多少人?

课堂作业新设计

1.假设租的船都是大船:

5×10=50(人) 50-42=8(人) 5-3=2(人)

小船:

8÷2=4(条) 大船:

10-4=6(条)

2.假设全是大卡车:

6×10=60(个) 60-56=4(个) 6-4=2(个)

小卡车:

4÷2=2(辆) 大卡车:

10-2=8(辆)

3.假设都是5元的:

100×5=500(元) 500-365=135(元) 5-2=3(元)

2元的:

135÷3=45(张) 5元的:

100-45=55(张)

思维训练

1个大和尚和3个小和尚一组,正好是4个和尚分4个馍,这样100÷4=25(组),所以有大和尚25人,小和尚100-25=75(人)。

教材习题

教材第71页练一练

1.2千克 3千克 每个大瓶装油4千克,小瓶3千克 2.成人票:

41元 儿童票:

16元

练习十一

4.x=36 x=300 x=6 5.210棵 苹果树70棵 桃树90棵 梨树100棵

6.大瓶:

5千克 小瓶:

3千克 7.

(1)30 

(2)20 8.4797

用“假设”的策略解决问题

①提出假设——发现矛盾

②做出调整:

假设7个盒子都是小盒     假设7个盒子都是大盒

少 8×2=16(个)多 8×5=40(个)

  100-16=84(个)  100+40=140(个)

  84÷(5+2)=12(个)  140÷(5+2)=20(个)

  12+8=20(个)  20-8=12(个)

答:

每个大盒装20个,每个小盒装12个。

1.解决问题中对策略的获得“不是由外部输入,而是在内部萌生”。

策略的学习关键在于“悟”。

因此,在对策略的教学过程中更强调的是让学生感悟和体验,只有真正地去充分感悟和体验,才能实现对于策略的“悟”和“在内部萌生”。

2.学生在具体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历观察、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根据自己的经验,逐步探索不同的方法,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发展合情推理能力。

本课时是用策略解决问题的第二课时,在第一课时里尝试了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的方法,这节课是在进一步感受用策略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步骤,从而生成和进一步巩固“假设”策略这一思考方法。

在教学设计中一直秉承“内部萌生”的“假设”策略生成,遵循了“理解题意——尝试解决——交流方法——回顾整理”的教学流程,最后增加了“拓展提升,感受文化”的数学文化教育的渗透,体现了数学策略的学习离不开数学史、数学文化的土壤。

第四单元比和按比例分配

教学目标:

1.理解比的意义,了解比、分数、除法三者之间的关系,掌握比的基本性质,并能化简比和求比值。

2.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什么是按比例分配,并能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3.在探究比的基本性质,以及在用按比例分配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比的意义,化简比求值,按比例分配。

教学安排

比的意义和性质(4课时)

解决问题(2课时)

整理与复习(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0页例1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

2.掌握比的读、写方法,会求比值。

过程与方法

创设情境引入新知,通过对比分析完成

情感态度与价值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初步理解比与分数,比与除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意义

【教学难点】比、分数、除法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例1图表:

姓名

从家到学校的路程(m)

从家到学校的时间(分)

张丽

240

5

李兰

200

4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表格后提问:

你从表格中了解到什么信息?

每两个数量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你都会用哪些方法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学生可能找到每两个数量之间各种各样的关系,针对学生所答,及时作出引导评价。

2.小结:

我们会用加法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合并关系。

会用减法表示两个量之间的相差关系,也会用分数或除法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种新的表示两个量间数量关系的方法。

二、学习新知

1.初步认识比及比的读、写方法。

(1)找出板书中学生用分数或除法表示两个量之间倍数关系的实例,用彩色粉笔标注出来,指出:

像这样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教师举例:

比如张丽用的时间是李兰的几倍?

5÷4=

我们就说,张丽和李兰所用时间的比是“5比4”,可以写成5:

4或

,读作:

5比4。

(2)学生带着问题自读教科书例1内容。

问题:

①比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

②你都知道了关于比的哪些知识?

③5比4是哪个数量与哪个数量的比?

那4比5呢?

学生自学后根据问题谈自己的收获。

(3)教学例1之后的“试一试”。

①提问:

你能用刚才所学的知识解决“试一试”中的问题吗?

组织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然后集体订正,评价。

教师追问:

为什么张丽与李兰所用时间的比中5是比的前项,而在李兰与张丽所用时间的比中5又是比的后项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

两个数的比是有顺序的。

因此,在用比表示两个数量的关系时,一定要按照叙述的顺序,正确表达是一个数量与另一个数量的比,不能颠倒两个数的位置。

②教师提问:

5分钟、4分钟都表示什么?

(时间)

教师小结:

5分钟、4分钟都表示时间,它们是同一种量,我们就说这两个数量的比是同类量的比。

观察“试一试”中的最后一个问题。

教师提问:

求的是什么?

(速度)谁和谁进行比较?

(路程和时间)谁除以谁?

教师:

我们也可以用比来表示路程和时间的关系。

路程除以时间可以说成什么?

(可以说成路程和时间的比)路程和时间是同一类量吗?

(不是)不同类量比的结果是什么?

(产生一个新的量:

速度)

师生共同小结:

两个数量的比可以是同类量的比,也可以是不同类量的比。

2.求比值。

思考:

5∶4表示什么?

4∶5表示什么?

说明:

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得到的商就是比值。

你知道怎么求比值吗?

课堂内完成课堂活动第1题。

3.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

分组讨论,议一议:

比、分数和除法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讨论后汇报,根据汇报情况师生共同完成下表。

相应部分区别

前项

∶(比号)

后项

比值

一种关系

除法

被除数

÷(除号)

除数

一种运算

分数

分子

-(分数线)

分母

分数值

一种数

三、巩固练习

1.想一想,填一填。

(1)比的前项是5,后项是3,比值是()。

(2)比的后项是8,前项是4,比值是()。

(3)比的前项是0,比值也是0,后项是()。

(4)甜甜3分钟做60道口算题,做口算题的个数与时间的比是()

学生独立思考、解答,然后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提醒学生:

比的后项不能是0)

2.拓展练习。

(课件或小黑板出示)

(1)“甲队在一场球赛中以12∶0的比分大胜乙队”请问“12∶0”是比吗?

(不是比,它是记录两队得分的多少的一种形式)

(2)我国陆地和世界陆地的比是1∶15。

我国人口和世界人口的比是1∶5。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每年有500万人因吸烟而死亡,其中中国因吸烟而死亡的人数与全球因吸烟而死亡的人数的比是1∶5。

你从所提供的信息中找到了哪些关于比的信息?

看到这些信息,你有何想法?

(3)图示呈现:

两杯糖水,第一杯中糖与水的比是2∶50;第二杯中糖与水的比是3∶50。

哪一杯糖水更甜?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后,教师小结。

四、全课总结

教师:

同学们,这一节课你学得愉快吗?

你有什么收获?

(指名说一说)

教师总结。

(略)

五、课外作业

收集生活中关于比的信息。

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1页例2、例3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分数基本性质的记忆和沟通分数与比、除法之间的联系,理解比的基本性质。

2.能够运用比的基本性质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过程与方法

运用知识的类比迁移完成

情感态度

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并使学生认识事物之间都是存在内在联系的。

【教学重点】理解比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并运用比的基本性质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求比值。

8∶4=48∶12=16∶8=

24∶18=40∶16=15∶5=

.准备题。

(1)找出下列分数中相等的分数,并说说你是根据什么找的?

学生找出后,教师作引导性提问:

它们为什么相等?

谁能完整地说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2)在()内填上适当的数。

3÷4=()÷4=()÷40=()÷12=0.75

5÷8=5:

()

6:

7=()÷7=()×

9÷()=():

16

教师:

由上面这两组题你想到了什么?

小结:

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除法与比的关系,比的前项相当于分数的分子,比的后项相当于分数的分母,比值相当于分数值。

比也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如5:

8可以写成

二、学习新知

1.出示例2:

观察下面的比是怎样变化的。

=

=

=

↓↓↓↓

200∶240=20∶24=10∶12=5∶6

独立观察,思考:

比的前项、后项发生了什么变化?

分组讨论:

看看上面的这个例子,想一想:

在比中有什么样的规律?

学生进行小组总结后,小组间交流汇报。

通过交流总结出比的基本性质。

2.概括比的基本性质:

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以或者同时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3.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1)让学生在例2中找出你认为最简单的整数比,明确什么是最简整数比。

(2)出示例3:

化简下面各比。

①15∶12②

师生共同观察,找出各组比的特征,然后进行分析、化简。

第①题:

这个比的前项和后项都是整数,如何化简?

(用比的前、后项分别除以它们的最大公约数,直到前后项是互质数为止)

第②题:

这个比的前项和后项都是什么数,怎样才能把它们转化成整数比?

(学生观察分析后,独立探索化简的方法,再交流优化的化简方法)

学生交流完后,教师进一步作小结:

比的前项和后项都是分数的,一般把比的前项和后项同乘两个分数分母的最小公倍数,把它们转化成两个整数比,再进一步化简。

学生讨论后尝试化简,填在书上。

三、巩固练习

1.用已经学过的知识试着将第51页“试一试”中的比化成最简整数比。

学生化简后交流反馈,说说方法。

师生共同小结方法及注意点:

应用比的基本性质把整数比、小数比、分数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时,第一步一般都化成整数比,接着再利用比的基本性质把比的前、后项同除以它们的最大公约数,使比的前、后项成为互质数。

2.出示练习题:

化简下面各比,并求出比值。

比最简单的整数比比值

9:

54

34∶67

5.8∶2.9

讨论:

化简比与求比值有什么区别?

(求比值就是求“商”,得到的是一个数,可以写成分数、小数,有时也能写成整数。

而化简比则是为了得到一个最简单的整数比,可以写成真分数或假分数的形式,但是不能写成带分数、小数或整数)

3.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四第3题,完成后用投影仪集体订正。

4.拓展练习。

(1)六(3)班男生人数是女生的1.2倍,男、女生人数的比是(),男生和全班人数的比是(),女生和全班人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