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全套.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534556 上传时间:2023-03-18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51.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全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全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全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全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全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全套.docx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全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全套.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全套.docx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全套

2020年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全套

文言文的翻译技巧方法

1)、要把文言语句放到上下文中理解。

  

要译好一个句子,同样要遵从“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

要把文言语句放到上下文中来理解,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来斟酌。

判定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一字多义的实词到底是哪个义项,文言句式是如何选用的,怎样准确断句,意译如何进行,这些都要依托上下文。

离开了一定的语言环境,句子往往很难准确理解,也就很难能翻译好。

有些考生不注重推敲上下文,两眼只盯着要求翻译的句子本身,结果是“欲速则不达”,翻译中出现偏差甚至错误,这就是没有语境意识造成的。

  

2)、翻译最基本的方法是将单音节词转换成双音节词。

  

古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区别在于,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即一个字就是一个词;而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即由两个字构成一个词。

将古汉语翻译成现代汉语,在多数情况下就是把单音节词转换成双音节词。

理解并掌握了这一方法,许多翻译题做起来就不难了。

  例:

自以不能广施,至使此人颠沛,乃于所植竹处沟上立小桥,令足通行。

  

译文:

自己认为不能够广泛施恩,以至使得这个人跌倒了,于是就在种植竹子处的水沟上建立一座小桥,让人足以能够通行。

  

原句中的“自”“以”“广”“施”“至”“使”“此”“乃”等都是由单音节词换成了双音节词。

  

3)、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换”“调”“留”“增”“补”“删”五字诀。

  

五字诀是译文语言组织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举例简述如下:

  

(1)“换”。

对那些词义已经发展,用法已经变化,说法已经不同的词,在译文中替换为现代汉语。

  例9:

叟识其意,曰:

“老夫无用也。

”各怀之而出。

(09安徽卷)  译文:

老人知道了我们的心思,说:

“我不需要(它们)了。

(于是我们)各自揣着书出来了。

  “叟”换成“老人”,“识”换成“知道”,“意”换成“心思”,“怀”换成“揣着”。

(2)“调”对文言语句位置与现代汉语不同之处,主要是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倒装现象,译文依据现代汉语的语言规范,对成分位置作必要的移位调整。

如例5中的定语后置,例6中的状语后置,例7中的宾语前置。

  

(3)“留”。

保留古今词义完全相同的一些词。

保留特定的专名术语,如人名、地名、民族名、官号、谥号、年号、特殊称谓、特殊的学术或专业术语,现在已经消失的事物等。

  例10;与郡丞元宝藏深相交结,前后令长,未有不受其指麾者。

(09年全国一卷)  译文:

与郡丞元宝藏结交很深,前前后后的县令县长,没有不受到他指挥的。

  

(4)“增”。

文言文省略现象较为突出,如省略句中的主、谓、宾成分,介词,数词后面的量词,甚至还有省略一个分句的现象,翻译时应根据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律增补必要的语言成分。

如例1中的省略宾语,例2中的省略主语,例6中的介词省略,例7中的动词省略等。

  

(5)“补”,就是将文中省略掉部分补充出来。

  

(6)“删”。

文言语句中有些虚词的用法,现代汉语没有类似用法的词语,也没有类似的句法结构,翻译时只能删除削减。

如发语词“夫”“维”,起提宾作用的助词“之”经及一些凑足音节的助词。

如例9中的“也”“而”。

  

4)、增强文言功底,培养文言语感。

  

这是做好翻译题乃至做好所有文言文题目最根本的一点。

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决非一朝一夕之功。

以上所讲的方法和技巧说到底都还是“末技”;其实,根本的技巧还是来自功底,来自内力。

为了增强文言功底和文言阅读的内力,考生一要做好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词类活用等方面的知识储备;二要注重平时积累。

文言知识点很多,考生要养成积累的习惯,随时随地、一点一滴地积累,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三要注意复习以前学习过的课文,因为做高考题许多就是对平时学习过的课文知识和能力的迁移,甚至有些考查的知识点就直接来自学习过的课文。

因此要回归课本,尤其是对于文言文阅读能力较弱的同学;四要多练习,通过练习来掌握500字左右的文言文段的阅读套路,培养文言语感,增强解题能力。

练习题

1.文言文比较阅读。

[甲]初,权谓吕蒙曰: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蒙曰: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节选自《资治通鉴》)

[乙]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欢声震林木响遏行云。

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选自《列子·汤问》,有删节)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①及鲁肃过寻阳(    )

②未穷青之技(    )

【答案】

(1)①等到  ②穷尽,指学完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意义的理解。

实词的积累,是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基础,理解文言文中词语的含义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不可孤立地理解单个字词的含义。

另外,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比如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尽量做到解释准确、恰当。

注意“始”“引”是古今异义词:

才,延伸。

①皆数百年物也---它们都已经生存数百年了。

②藤今犹在------如今,那株藤花还在。

③始能支拄------(用栋梁之材)才能搭起那(藤萝)。

④其蔓旁引-------它的枝节向旁边延伸。

及jí

〈动〉

(1)(会意.甲骨文字形,从人,从手.表示后面的人赶上来用手抓住前面的人.本义:

追赶上,抓住)

(2)同本义及,逮也.——《说文》

使人追宋义子,及之齐,杀之.——《史记`项羽本纪》

无庸,将自及.——《左传隐公元年》

(3)又如:

赶不及(来不及);企及(希望赶上);来得及(能够赶上);及面(见面);及时应令(与季节令令相适应)

(4)至,达到。

及,至也.——《广雅》

及期.——《仪礼聘礼》

不及黄泉,无相见也.——《左传隐公元年》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陶潜《桃花源记》

及诸河,则在舟中矣.——《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汤熨之所及也.——《韩非子喻老》

针石之所及也.

将有及.(还来得及.)

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

——汉·贾谊《论积贮疏》

祸且及汝.——明·魏禧《大铁椎传》

(5)又如:

及瓜(到了出嫁的年龄);及瓜而代(指为官任职期满,由人接代);及事(女子到结婚年龄);及肩(高仅与肩齐,比喻相差甚远)

(6)待,等到[wait]

及日中则如盘盂.——《列子汤问》

及日中如探汤.

及鲁肃过寻阳.——《资治通鉴汉纪》

及敌枪再击.——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及既上.(等到已经登上.及:

等到.既:

已经.)——清姚鼐《登泰山记》

(7)如:

及夫(等到)

(8)遭受[sufferfrom]

铁铦短者及乎敌.(及乎敌,被敌所伤,极言战争之激烈.)——《韩非子五蠹》

(9)又如:

及难(遭到灾难);及祸(遭灾难);及溺呼船(喻祸到临头,求救无及);及身(亲身受到)

(10)比得上,能与…相比[comparewith]

徐公何能及君也?

——《战囯策齐策》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韩愈《师说》

(11)又如:

我不及他

(12)连累;关联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孟子梁惠王上》

事如此,此必及我.——《汉书李广苏建传》

(13)又如:

罚不及众;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14)通“给”.供应[provide]

然则大囯内款,小囯用尽,何以及之.——《管子囯蓄》

读作qióng或者gōng,最早见于甲骨文,造字本义为身居洞穴,身体被迫弯屈、不自由,后引申为物质上困顿的、不得志的、贫困的,又引申为追究、终结、尽、完等。

(2)文中画线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B.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C.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D.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答案】

(2)D

【解析】

(2)语句“抚节悲欢声震林木响遏行云”的意思是:

(秦青)打着节拍高唱悲歌,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流动的云。

据此,正确的句读是:

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故答案为D。

【文言文断句技巧】

文言文断句技巧.有以下六个大方面:

1、根据注解标点弄懂文意,把握句子内部的自然停顿;

2、掌握文言文的词语特点(例如现代汉语中的一些双音节词在文言文中是两个单音节词,需要分开读),读对单词;

3、借助语法知识,分析句子结构,以读对停顿,

a、主谓间需稍停顿,

b、动宾短语中,动宾间应稍停顿,

c、介宾后置时,其前应稍停顿,

d、宾语前置时,其后于主语间应稍停顿,

e、转折连词前稍停顿,

f、承接指示代词后要停顿,

g、根据语气助词确定停顿节奏;

4、一些表示议论、推断、反问语气的句子中,如果前面有“夫”、“盖”、“其”等词时,这些词后应稍加停顿;

5、偏正短语和介宾短语一般不停顿,否则会影响文章大意;

6、特殊说明,

a、了解古代的国号、年号、官职、地名以及人名,以免停顿错误,

b、停顿应体现出省略部分,

c、表示时间和方位的词之后也应该稍作停顿。

需要注意的是:

1、在具体划分节奏停顿时,不要太琐碎;

2、不能生搬硬套,要结合语境,反复研读,在充分正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才能找到正确的停顿位置。

(3)翻译下列的句子。

①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②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答案】(3)①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②于是薛谭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

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

(4)读了甲乙两文,你认为孙权和秦青在劝说艺术上有哪些高妙之处?

吕蒙和薛谭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答案】(4)二人都是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达到劝人的目的。

孙权是现身说法,直言劝说,提出要求,易为人所接受;秦青则不说话,以自身的行动,即演奏的高超技巧让薛谭折服,从而达到劝人的目的。

启示:

我们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不要满足于眼前所学,只有不断努力学习,才能达到更高的目标。

【解析】(4)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从两文内容来看,孙权和秦青两个人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规劝吕蒙和薛谭。

但又有所不同,孙权采用的是现身说法的方法,用自己的亲身感受来劝导吕蒙。

这一番娓娓道来的谈话更令人信服。

他的谈话是亲切的,朋友式的,具有长者而非王者的风范。

而乙文中,秦青则不说话,以自身演奏的高超技巧让秦青折服,从而达到劝人的目的。

一个是以理服人,一个是以事实说服人。

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参考译文]

[乙]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彻底掌握秦青的歌唱技艺,(就)自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去。

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用酒食设宴(给他)送行,(秦青)打着节拍高唱悲歌,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流动的云。

于是薛谭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

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12分)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

“何以战?

”公曰: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

“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公曰: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

“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

“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

“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

“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

”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

“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又何间焉  ②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B.①忠之属也  ②属引凄异

C.①战则请从  ②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D.①故逐之   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答案】

(1)D

【解析】

(1)A.参与/夹杂;B.类/连接;C.请(允许我)/请教;D.所以。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肉食者谋之  ②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①可以一战   ②以君之力

C.①战于长勺   ②所患有甚于死者

D.①登轼而望之  ②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答案】

(2)B

【解析】

(2)A.代词/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B.凭借;C.在/比;D.表示承接关系/表示转折关系。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②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答案】(3)①大大小小的诉讼事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也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判。

②作战,靠的是勇气。

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勇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耗尽了。

(4)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是曹刿“请见”的原因,显示了他的自信。

B.本文记叙了战争的全过程,充分地显示了曹刿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军事指挥上的杰出才能。

C.鲁庄公身为鲁国的国君,在迎战齐师时,他寄希望于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庇佑,显示出他的“鄙”。

D.全文紧扣“论战”来写,对曹刿的论战写得详细,而战争经过写得简略,这充分表现了《左传》善于剪裁、言简意赅的特点。

【答案】(4)B

【解析】(4)“显示了曹刿远大的政治抱负”是错误的。

曹刿知道战争取胜的根本是“取信于民”,显示了曹刿的政治远见。

(5)长勺之战最终鲁国大胜,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鲁国取胜的原因。

【答案】(5)鲁国取胜的原因有:

①鲁国进行的是反侵略的正义战争;②鲁庄公能取信于民,得到人民的支持;③有曹刿战场审时度势的正确指挥。

《曹刿论战》出自《左传·庄公十年》。

讲述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对此次战争的一番评论,并在战时活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击退强大的齐军的史实。

文章说明了在战争中如何正确运用战略防御原则——只有“取信于民”,实行“敌疲我打”的正确方针,选择反攻和追击的有利时机,才能以小敌大,以弱胜强。

作品评价:

文章记叙的齐鲁长勺之战,是鲁国抵抗齐国进攻的一次战役。

虽然是一个不大的战役,但却说明了战略防御的原则,是后发制人,以小敌大、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说过:

“春秋时候,鲁与齐战,鲁庄公起初不待齐军疲惫就要出战,后来被曹刿阻止了,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打胜了齐军,造成了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

””当时的情况是弱国抵抗强国。

文中指出了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叙述了利于转入反攻的阵地——长勺;叙述了利于开始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叙述了追击开始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

虽然是一个不大的战役,却同时是说的战略防御的原则。

”毛泽东这段精辟而深入的分析,是人们研究本篇作品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它把古人某些片断的感性认识和军事实践经验,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上升为系统的军事理论,为人们树立了批判继承、古为今用的范例。

 

3.文言文阅读。

[甲]

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

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

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

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

遂书以名其亭焉。

(节选自欧阳修《丰乐亭记》)

(1)请用“/”为下面句子断句。

(标两处)

夫 宣 上 恩 德 以 与 民 共 乐 刺 史 之 事 也。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②醉翁之意不在酒

③因为本其山川

④遂书以名其亭焉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山水之乐      乐其地僻而事简

B.在乎山水之间也   幸生无事之时也

C.名之者谁?

     修之来此

D.山行六七里     日与滁人仰而望山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②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5)[乙]段中作者为亭子取名“丰乐亭”的原因是_______和_________(用原文语句回答)。

甲乙两段都表现了作者_________的思想感情(提取[乙]段中四字短语回答)。

【答案】

(1)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

(2)①(亭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②意趣、情趣  ③根据  ④起名,命名

(3)B

(4)①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秀丽的,是琅玡山。

②喜欢这地方僻静,而政事简单,又爱它的风俗安恬闲适。

(5)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   喜与予游也   与民同乐

【解析】

(1)根据句意:

宣扬皇上的恩德,和民众共享欢乐,这是刺史职责范围内的事。

故句子划分为: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

(3)A项,乐趣/喜欢。

B项,都属于判断句式,意思和用法就是一样的。

C项,代词,指醉翁亭/用于主谓之间,无意义,不译。

D项,沿着山谷,名词作状语/大山。

(5)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提取,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

乙文根据名字“丰乐”在原文中找到包含这两个字的句子即“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

”甲文优美的山水游记通过描写醉翁亭的秀丽、自然风光的叙述,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

在乙文中也提到了这个词“与民共乐”。

[参考译文]

[乙]我来到这里,喜欢这地方僻静,而政事简单,又爱它的风俗安恬闲适。

在山谷间找到这样的甘泉之后,于是每天同滁州的士人来游玩,抬头望山,低首听泉。

春天采摘幽香的鲜花,夏天在茂密的乔木乘凉,刮风落霜结冰飞雪之时,更鲜明地显露出它的清肃秀美,四时的风光,无一不令人喜爱。

那时又庆幸遇到民众为那年谷物的丰收成熟而高兴,乐意与我同游。

于是为此根据这里的山脉河流,叙述这里风俗的美好,让民众知道能够安享丰年的欢乐,是因为有幸生于这太平无事的时代。

宣扬皇上的恩德,和民众共享欢乐,这是刺史职责范围内的事。

于是就写下这篇文章来为这座亭子命名。

4.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马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選,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鸣呼!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1)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以/千里称也

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C.才/美不外见

D.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马也(这)

B.食之不能尽其材(吃)

C.执策而临之(马鞭)

D.策之不以其道(按照)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千里马”寓指有才华的人,“食马者”寓指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统治者。

B.导致千里马“不以千里称也”的根本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C.“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表现了统治者的平庸浅薄、愚妄无知。

D.本文既有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抨击,也有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

(4)将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②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5)结合全文,说说你对成为“千里马”的看法。

【答案】

(1)C

(2)B

(3)B

(4)①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

②想要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5)主观因素:

自己要有真本领,并且要在关键的场合大胆把自己的才华展露出来。

必要时要学会毛遂自荐。

客观因素:

要能遇上任人唯贤,任人唯才的好领导;领导要有伯乐的眼光,要能赏识人才,重用人才;社会要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给千里马式的人才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解析】

(1)C项,错误,应修改为:

才美/不外见。

(2)B项,食之不能尽其材(同“饲”,喂)。

(3)B项,错误。

导致千里马“不以千里称也”的根本原因,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才,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5)结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分析,这是外部原因(客观原因)。

结合“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分析内部原因(主观原因),千里马主动吃饱,主动施展自己的才华。

可以向伯乐主动举荐自己。

《马说》整体赏析

《马说》是一篇说理文,似寓言而实非寓言,用比喻说理却并未把所持的论点正面说穿,没有把个人意见强加给读者。

通过形象思维来描述千里马的遭遇,提出事实,省却了讲大道理的笔墨,作者利用了古汉语中虚词(语助词、感叹词和连接词),体现出一唱三叹的滋味和意境。

伯乐的典故几次被韩愈引用(见韩愈所作的《为人求荐书》及《送温处士赴河阳序》),可见韩愈命运的坎坷。

《马说》的第一句是大前提: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这个命题不合逻辑。

因为存在决定意识,伯乐善相马的知识和经验,必须从社会上(或说自然界)存在着大量的千里马身上取得,然后逐渐总结出来的。

所以有人认为韩愈这句话是本末倒置,是唯心主义的。

从唯物主义原则来看,这句话是错误的。

韩愈把它作为语言,却是发人深省的警句,是名言。

因为世上有伯乐这种知识和本领的人太少。

于是作者在下文正面点明主旨,把千里马的无限委屈倾诉出来。

正由于“伯乐不常有”,不少的千里马不仅找不到一个好的牧马人,而是“祇辱于奴隶人之手”,受无知小人的腌气。

这些宝马死于槽枥之间,其遭遇不幸、结局悲惨。

没有把这些马当做千里马,千里马的死也是毫无所谓的了。

“不以千里称也”,包含着这样的意思:

连同情它们的人都没有,更谈不上对千里马的死表示遗憾、惋惜和悔恨痛心了。

从文章表面看,作者说得透彻,却有很多辛酸痛楚还没有吐露,看似奔放,实则内涵丰富。

作者刻画“食马者”与千里马之间的矛盾,两相对照,既写出千里马的抑郁不平,也写出不识真才者的愚昧专横。

千里马在无人给它创造有利的客观条件时,有时欲一展所长却有力无处使,最后到了无力可使的程度,连一匹普通马也比不上,实现不了日行千里的功能,因此待遇也就比不上一匹“常马”。

受辱和屈死也就不足为奇,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了。

由于食马者的原因,千里马不能恪尽职守,还会受到责难和惩罚,往往被痛打一顿在待遇上也就越加糟糕(食之不能尽其材)。

表面看“食马者”不是伯乐,不懂马语,却蕴涵着怀才不遇的人面对那些愚昧专横的统治者就是申诉也无用这一层意思。

文章写到这里,作者还觉得不够,又接着用“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从“人”的方面再做深入一层的刻画。

使文章生动深刻,也表现出作者的愤激。

作者并没有立即谴责这种不识马的“人”,反而让他面对着千里马不懂装懂,还说“天下无马”。

意思是说,这样的“人”在主观动机方面还是不错的,他并非不想选拔人才,并非没有求贤用贤之心,无奈贤人贤才太“少”了。

明明是“人”的主观上出了问题,却把这种局面的形成推给客观条件的不如意、不理想。

眼前就是一匹千里马,食马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