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玉溪一中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 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534240 上传时间:2023-03-1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6.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玉溪一中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 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云南省玉溪一中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 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云南省玉溪一中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 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云南省玉溪一中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 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云南省玉溪一中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 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云南省玉溪一中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 历史试题.docx

《云南省玉溪一中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 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省玉溪一中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 历史试题.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云南省玉溪一中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 历史试题.docx

云南省玉溪一中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

玉溪一中高2013届11月月考卷

文综历史

出题人:

张禄寿马兰高文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3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I卷(选择题共140分)

本卷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论语•八佾》: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材料表明孔子强调

A.仁爱思想B.忠恕之道C.等级秩序D.以德治民

【答案】C

【解析】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人的行为准则遵循西周时期礼的规定,以此维护西周奴隶社会的等级秩序,反映了孔子思想中保守的一面,当他看到季氏违背周礼是,气愤的说出“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25.《全球通史》中写道:

“他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个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负责的官员。

”下列对材料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A.初步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B.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C.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废除封建政治,建立了分封制度

【答案】B

【解析】考点中央集权制。

阅读材料可知材料指秦统一六国,确立了封建主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有中央和皇帝任命,使官僚政治取代了血缘政治。

26.执政官是雅典城邦的最高行政长官。

到了伯利克里时期,“第四等级的公民也取得了担任这一职务的资格。

执政官选举的程序是,先由各自治村社选出500人(一说100人)为执政官候选人,然后由公民大会在候选人中用抽签的办法选出九名执政官。

”上述材料表明雅典城邦

A.开始向代议制民主转变B.平民掌握城邦行政大权

C.贵族的政治权利基本丧失D.主权属于城邦的全体公民

【答案】D

【解析】考点为雅典民主制。

伯利克里时期雅典民主制达到繁盛时期。

材料体现了雅典执政官的产生过程,雅典所有合法的公民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都又当选为执政官的机会,体现此时期的雅典主权属于城邦的公民。

27.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的近代经济获得了一定的发展。

促使革命前后经济发展的相同原因是

A.政府鼓励发展实业的政策B.国际国内市场的逐渐扩大

C.列强的经济侵略有所缓解D.社会变革形成稳定的国内环境

【答案】A

【解析】考点为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辛亥革命前的清政府,实行清末新政,鼓励发展实业,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鼓励发展民族工业,故促使革命前后经济发展的相同原因是政府鼓励发展实业的政策,选A。

28.毛泽东说:

“如果我们能够普遍彻底解决土地问题,我们就获得了足以战胜一切敌人的最基本条件。

”这里“最基本条件”指

A.建立稳固的革命根据地B.取得广大农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C.实行“工农武装割据”D.建立一支党领导的工农红军

【答案】B

【解析】中国国情决定中国革命要想取得胜利必须获得中国最多数人——农民阶级的支持。

土地问题的解决,满足了农民的土地愿望,调动了农民生产和革命的积极性,得到了广大农民的拥护和支持,这是革命胜利的首要条件,最基本的条件。

29.1937年9月的《群众周刊》曾刊登了上海市各界救亡协会的一则贺电:

“贵军受命抗敌,立奏奇功,挽西线垂危之局,破日寇方长之焰,捷报传来,万众欢腾。

”材料中所谓“立奏奇功”指的是

A.淞沪会战B.平型关大捷C.百团大战D.台儿庄大捷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1937年9月”、“挽西线垂危之局,破日寇方长之焰”等可确定,所指是八路军115师取得了平型关战役的胜利,是抗战全面爆发以来,中国取得的第一次大捷。

A项淞沪会战发生于上海地区,可排队;CD两项可从时间上排除,百团大战发生于1940年,台儿庄战役是在1938年。

30.德国“是一个奇妙的国家,它要么考问世界,要么拷打世界。

当它用思想来考问世界时,它是伟大的;当它用战争来拷打世界时,便有了上个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德国“考问世界”的史实是

A.提出《九十五条论纲》B.创作《第九交响曲》

C.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D.创立科学社会主义思想

【答案】C

【解析】《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作者牛顿是英国人,故不属于德国“考问世界”。

31.1931年,日本失业人数达413000人,1932年达489000人,加上半失业率,总人数达到300万。

……全国农家负债总额高达47亿日元,平均每户为837日元。

从世界经济联系的角度来看,日本经济出现上述困境的原因是

A.各国的贸易保护主义使日本海外市场日益萎缩

B.日本发动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军费开支过大

C.日本国内出现严重的经济危机

D.欧美强国加大资本输出冲击了日本国内市场

【答案】A

【解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各国间的经济联系进一步加强。

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为摆脱危机。

各国推行贸易保护主义,减少进口,扩大出口,以邻为壑,转嫁危机。

32.2010年10月,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在《证券时报》上发表观点:

全世界都在努力生产美元购买的商品,而美国则负责生产美元……以印刷品的价格换取石油。

下列对他的这一观点理解准确的是

A.美国已经获取了世界经济霸权

B.美元在世界货币体系中处于中心地位

C.美国乱发纸币只能经济危机

D.美国利用美元的特殊地位,掠夺世界资源

【答案】D

【解析】考查描述阐释历史事物的能力。

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是省略号后面的一句话“以印刷品的价格换取石油”,此“印刷品”是美元,说明其地位特殊,而石油是战略物资。

33.《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主编、英国学者麦克法夸尔说:

“1949年是政权的更替,1979年是中国真正意义上的解放。

从这个意义上讲,邓小平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比毛泽东高。

”作者的观点主要是立足于

A.民主政治建设B.思想大解放

C.发展生产力D.推进全球化发展

【答案】C

【解析】1949年新中国成立,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政权的更替;1979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极大的解放了生产力,使中国经济获得了飞速发展。

结合材料“1979年是中国真正意义上的解放”可知作者强调邓小平对中国解放发展生产力作出的巨大贡献。

34.历史学家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说:

“今天我们却把历史切断,一概想模仿外国制度,明明知道这一制度与现实不配合,却想推翻现实来迁就制度,而美其名曰革命。

其实,革命的本质,应该是推翻制度来迁就现实的,绝非推翻现实来迁就制度的。

”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中国借鉴苏联模式是行不通的

B.戊戌变法属于材料中所说的“革命”范畴

C.这主要是从中国近代历史中得出的教训

D.英美政治制度建立的过程应该符合“革命的本质”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材料的能力。

从材料“革命的本质,应该是推翻制度来迁就现实的”可以看出作者认为革命的本质是选择与现实相适应的制度,即各国革命要选择适合国情的道路与制度,实施证明英美制度的选择是符合实际,符合现实的。

35.卢梭在《民约论》中说:

“立法权是国家的心脏,行政权的国家的大脑,大脑使各部分运动起来。

大脑可能陷于麻痹,而人依然活着。

一个人可以麻木不仁地活动,但是一旦心脏停止了它的机能,则任何动物马上就会死掉。

”这一观点突出强调的是

A.权力的制约与平衡B.议会至上,以法治国

C.立法权是国家的心脏D.行政权是国家的大脑

【答案】B

【解析】考察学生阅读分析能力。

这段话的前半部分打了两个比方,一个心脏一个大脑,似乎都很重要。

关键在后面。

他强调了心脏对于生命的决定作用,要重于大脑;也就是说,对一个国家,法治至关重要,立法权要在行政权之上,而议会掌握国家的立法权。

第Ⅱ卷(非选择题)

40.(2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随着国民革命时期反帝运动不断趋于高涨,列强不得不调整对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放弃固守条约特权的立场。

南京国民政府利用这一有利形势积极开展改定新约的“修约外交”。

1928年7月,中美两国代表经秘密谈判之后,宣布废除中美间的片面协定关税制度。

其他国家也陆续承认中国关税自主。

抗战期间,中国对日、意、德法西斯三国宣战,并宣布废止与三国的一切条约。

同时还促使美、英等国放弃治外法权。

1942年10月10日,蒋介石宣布,美、英等国已“表示愿自动撤消在华治外法权及其他有关权益”。

——摘编自朱英《中国近代史五十讲》

材料二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日本根据不平等条约强行割占台湾,这是殖民时代强权政治的产物。

二战结束后中国政府收回自己的固有领土,符合人类正义原则,也是有国际法依据的。

1943年12月1日发表的《开罗宣言》规定:

“……日本窃取于中国之领土,如满洲、台湾、澎湖列岛等,应归还中国。

”1945年5月26日,中、美、英三国首脑在《波茨坦公告》第八条重申“《开罗宣言》之条件必须实施”,上述具有国际法律效力的文件,决定了战后日本将台湾归还中国的事实。

——摘编自熊志勇、苏浩《中国近现代外交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政府都收回了哪些权益?

为什么能收回这些权益?

(8分)

(2)台湾是如何被日本帝国主义强占的?

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决定台湾最终归还中国的各方面因素。

(12分)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造成台湾与大陆目前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中央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5分)

【答案】

1.收回的权益:

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或领事裁判权)(2分)

原因:

[1]国民革命运动的反帝斗争;国民政府开展的“修约外交”。

(3分)

[2]中国对法西斯国家宣战;中国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

(3分)

2.原因:

甲午战争中国失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日本割占了中国台湾。

(2分)

因素:

[1]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台湾的回归体现正义原则;(3分)

[2]中国人民的英勇抗战,打败了日本法西斯;(3分)

[3]《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为台湾回归提供了国际法的保证。

(4分)

3.原因:

国共内战,国民党失败而退守台湾。

(3分)

方针:

“一国两制”(2分)

【解析】该题考察了南京国民政府外交、日本对台湾的割占与收复、台湾问题的由来。

(1)问结合材料可以看出收回了治外法权和协定关税权,结合1928年国民大革命背景和1942年的时代背景得出:

国民革命运动的反帝斗争,国民政府开展的“修约外交”,中国对法西斯国家宣战,中国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是收回权益的重要原因。

(2)问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签署《马关条约》,日本割占中国台湾1945年中国国抗日战争胜利后收回了台湾,国际上讲《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为台湾回归提供了国际法的保证。

第(3)问当前台海隔离是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战败退居台湾造成的,针对台湾问题中央政府在80年代确立了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的方针。

41.(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说,20世纪历史的进程意味着西方的衰落。

伦敦、巴黎和柏林不再左右世界的新闻。

它们也不再控制世界上的帝国。

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传统的欧洲体系的崩溃已成为不可改变的事实……

欧洲除了在进入一个衰退的时期外,还在进入一个成功的时期:

它的思想、技术和制度正在比以往任何时候更迅速地传遍全球。

从根本上说,这意味着欧洲三大革命——工业、科学和政治革命的传播。

……在战后的年代里,越来越多的民众积极地、自觉地卷入了西方化的进程。

当今时代的希望和危险远远超过世界历史上的任何时代。

人类还从未看到展现在他们面前如此灿烂夺目的前景,但人类同样也从未见识过潜伏在这样景象后面的蘑菇云。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中的观点。

(12分)

(要求:

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多种观点进行论证;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答案】

观点一:

20世纪欧洲走向衰落,丧失世界政治格局的中心地位。

(3分)

史实:

美苏两极格局形成;第三世界兴起(或不结盟运动兴起);多极化趋势出现与加强等。

(3分)

论证:

(略)(6分)

观点二:

20世纪欧洲文明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带来积极的影响。

(3分)

史实:

广泛采用机器生产,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欧洲民主政治制度被广泛采用;民主、科学思想被广泛传播等。

(3分)

论证:

(略)(6分)

观点三:

欧洲文明的传播也给人类社会带来许多弊端或问题或灾难。

(3分)

史实:

环境污染;贫富差距拉大;金融危机(或欧债危机);欧盟内部的矛盾和恐怖主义活动等。

(3分)

论证:

(略)(6分)

【解析】

首先要看清材料的三种观点:

观点一:

20世纪欧洲走向衰落,丧失世界政治格局的中心地位。

观点三:

欧洲文明的传播也给人类社会带来许多弊端或问题或灾难。

观点二:

20世纪欧洲文明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带来积极的影响。

此题是开放性试题注意解题时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合理引用史实,能进行多角度评论;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请考生在第42、43、44三道地理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作答时,请把答题卡上所选题目题号后的方框涂黑。

请考生在45、46、47、48四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作答时,请把答题卡上所选题目题号后的方框涂黑。

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败绩,证明了自强运动有不足之处。

中国的知识分子和官员意识到这场运动的局限性,认为必须扩大现代化的纲领,把政治改革也包括进去。

自信的思想家康有为和他的著名弟子梁启超,鼓动皇帝遵循彼得大帝和明治天皇的方式,实行维新变法。

然而,即使在后期阶段,维新分子也并不倡导完全西化,而只是鼓吹建立一种融中西诸因素于一体的混合政府。

……康有为改革方案的结果,是1898年的“百日维新”,但却突然地以失败而告终。

——摘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康梁之徒,欲以最短期内铲除千年之积弊,俾中国欲为强国。

……不知环境之阻力,偏于理想,多招忌妒,终则一无所成,其人固无经验之书生也。

——摘自陈恭禄《中国近代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康有为和梁启超主张建立的“混合政府”指的是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在向西方学习过程中呈现的特点?

(8分)

(2)指出材料二是从哪些方面认识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的。

你认为影响变法成败的因素有哪些?

(7分)

【答案】

1.“混合政府”指:

君主立宪制。

(3分)

特点:

随着对西方文化认识的不断加深而逐步推进,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由初期模仿西方的科学技术到学习西方的政治、经济、教育制度等;中国人对西方人化的认识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

(或:

向西方学习经历了由器物层次到制度层次再到思想文化层次的递进过程。

)(5分)

2.原因;维新派自身的局限;顽固派的抵制;缺乏社会力量的支持。

(3分)

因素:

改革是否符合历史发展趋势;改革的领导者是否拥有足够的智慧和力量;改革的策略是否得当;改革的内容是否得到贯彻实施;改革是否获得足够多的社会支持。

(4分)

【解析】考点为戊戌变法。

(1)问戊戌变法时期康有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由此可知混合政府指君主立宪制。

鸦片战争后到戊戌变法时期中国人学习西方经历了器物、制度、思想文化的历程,说明中国人对西方文化认识的不断加深而逐步推进,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由初期模仿西方的科学技术到学习西方的政治、经济、教育制度等,中国人对西方人化的认识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的过程。

(2)问审清材料二的意思,材料二认为维新派自身的局限,顽固派的抵制,社会环境的缺失是失败的原因;变法的成功必须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拥有强大政治力量的支持等。

46.(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随着世界交通的手段便利起来,西洋文明之风逐日东渐。

……对于东方国家的当务之急来说,此文明的东渐之势十分强劲,如果下定决心来阻止它的话,这样做倒也不是不行,但观察当今世界的现状,就会发现事实上是不可能的。

莫不如与时俱进,共同在文明之海中浮沉,共同掀起文明的波浪,共同品尝文明的苦乐,除此之外别无选择。

材料二文明就像麻疹的流行一样。

眼下东京的麻疹最初是从西部的长崎地方向东传播,并随着春暖的气候逐渐蔓延开来。

此时即便是痛恨该流行病的危害,想要防御它的话,又有可行的手段吗?

……当前不但不应阻止文明,反而应尽力帮助文明的蔓延,让国民尽快沐浴文明的风气,这才是智者之所为。

材料三作为当今之策,我国不应犹豫,与其坐等邻国的开明,共同振兴亚洲,不如脱离其行列,而与西洋文明国共进退。

对待支那(指中国)、朝鲜的方法,也不必因其为邻国而特别予以同情,只要模仿西洋人对待他们的态度方式对付即可。

——以上材料节选自福泽谕吉的《脱亚论》

请回答:

(1)福泽谕吉是日本近代史上著名的启蒙思想家,被称为日本的伏尔泰。

依据材料一、二,归纳概括福泽谕吉的观点。

(8分)

(2)有的学者称福泽谕吉为近代日本军国主义思想的鼻祖。

依据材料三,评论这种观点。

(7分)

【答案】

1.福泽谕吉的观点:

西洋文明随着交通手段的便利日渐东传;对于西洋文明,只能学习,不能阻止;西洋文明传入日本,是西部的长崎开始的,逐渐东传的;日本应该主动、彻底地学习西洋文明,进行“文明开化”。

(8分)

2.观点正确。

(2分)

日本要“脱亚入欧”,与欧洲殖民者共进退;日本要用欧洲殖民者对待中国、朝鲜的办法来对待中国和朝鲜,即主张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

(5分)

【解析】考察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1)问要求根据材料一、二概括“西洋文明之风逐日东渐”“莫不如与时俱进,共同在文明之海中浮沉,共同掀起文明的波浪,共同品尝文明的苦乐,除此之外别无选择”“眼下东京的麻疹最初是从西部的长崎地方向东传播,并随着春暖的气候逐渐蔓延开”“当前不但不应阻止文明,反而应尽力帮助文明的蔓延,让国民尽快沐浴文明的风气,这才是智者之所为”得出福泽谕吉的观点。

(2)问注意评价观点时结合材料,材料中“对待支那(指中国)、朝鲜的方法,也不必因其为邻国而特别予以同情,只要模仿西洋人对待他们的态度方式对付即可”看出日本脱亚入欧,向西方侵略者那样对待中国和朝鲜。

47.(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朝鲜战争不仅没有在3周之内结束,相反却持续了3年之久。

在这场坚苦卓绝的战争中,面对敌人数量上的强大优势,兵力相对有限的美军与联合国军只能扬长避短,发挥自己在武器装备与技术上的过人之处。

但是,朝鲜半岛不仅地势极为险峻,而且气候也十分恶劣,对于美军来说,最大的威胁与其说是朝鲜或者中国的士兵,不如说是这里冬季凛冽刺骨的严寒。

——(美)大卫•哈伯斯塔姆《最寒冷的冬天:

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

材料二抗美援朝战争中,虽然我军在武器装备及其他物质条件上处于明显的劣势,但经历了20多年国内革命战争和反侵略战争锤炼的中国人民军队也有着许多不同寻常的优长。

有敢打必胜的信念,有以弱胜强的丰富作战经验,有久经锻炼的高素质的部队和著名战将。

加上战争的正义性质,得道多助,士气高昂。

这些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取得胜利的基本条件。

——李际均《抗美援朝战略遗产:

中国大国地位的奠基之战》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美国人认为他们在朝鲜战争中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6分)

(2)材料二中,中国人认为中国在朝鲜战争中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双方的观点有什么区别?

(9分)

【答案】

1.原因:

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数量众多;朝鲜半岛地势险峻,气候恶劣;美军及联合国军在武器装备和技术上的优势无法发挥出来。

(6分)

2.原因:

有必胜的信念;有丰富的作战经验;有高素质的部队和优秀的将领;战争的正义性制。

(6分)

区别:

美国人强调自然条件和技术;中国人强调人的因素和素质。

(3分)

【解析】考点朝鲜战争。

(1)问从材料看出美国人认为中国志愿军和朝鲜军数量上占优势,半岛地势险峻,气候恶劣,美军优势无法发挥;第

(2)问中方强调中国军队的优势在于丰富的作战经验和必胜的信念,士气高。

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班固《汉书》

请回答:

(1)从材料中可以获取哪些信息?

从这些信息中可以得出什么判断?

(5分)

(2)从秦始皇到汉武帝,中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发生了哪些变化?

以汉武帝的政治措施为例说明你对他的评价。

(10分)

【答案】

1.信息:

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等人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分)

判断:

汉武帝并未真正独尊儒术,而是“外儒内法”,严以察吏,宽以待民,这在当时是合理的。

(3分)

1.变化:

秦始皇时期的主流意识形态是法家思想。

西汉初年倡导“无为而治”,以道家思想为主,兼采儒、法。

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5分)

评价:

汉武帝实行“内外朝制”(或“中朝制”)重用身边的亲信,以削弱相权,加强皇权;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实行察举制,选拔人才。

这些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皇权,有利于大一统国家的巩固和发展,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和人民的愿望。

(5分)

【解析】考点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结合所学知识体现的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做法。

秦朝时焚书坑儒,法家独尊,到汉初,黄老之学占据了统治地位,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对于汉武帝的评价注意结合汉武帝的政治措施。

 

历史部分

24——28CBDAB29——33BCADC34——35DB

40.答案:

1.收回的权益:

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或领事裁判权)(2分)

原因:

[1]国民革命运动的反帝斗争;国民政府开展的“修约外交”。

(3分)

[2]中国对法西斯国家宣战;中国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

(3分)

2.原因:

甲午战争中国失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日本割占了中国台湾。

(2分)

因素:

[1]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台湾的回归体现正义原则;(3分)

[2]中国人民的英勇抗战,打败了日本法西斯;(3分)

[3]《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为台湾回归提供了国际法的保证。

(4分)

3.原因:

国共内战,国民党失败而退守台湾。

(3分)

方针:

“一国两制”(2分)

41.评分标准

一等(12—9分):

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合理引用史实,能进行多角度评论;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8—5分):

能够结合评论对象,观点较明确;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

三等(4—0分)偏离评论对象,观点不明确;未引用史实;论证缺乏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参考答案:

观点一:

20世纪欧洲走向衰落,丧失世界政治格局的中心地位。

(3分)

史实:

美苏两极格局形成;第三世界兴起(或不结盟运动兴起);多极化趋势出现与加强等。

(3分)

论证:

(略)(6分)

观点二:

20世纪欧洲文明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带来积极的影响。

(3分)

史实:

广泛采用机器生产,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欧洲民主政治制度被广泛采用;民主、科学思想被广泛传播等。

(3分)

论证:

(略)(6分)

观点三:

欧洲文明的传播也给人类社会带来许多弊端或问题或灾难。

(3分)

史实:

环境污染;贫富差距拉大;金融危机(或欧债危机);欧盟内部的矛盾和恐怖主义活动等。

(3分)

论证:

(略)(6分)

45.答案:

1.“混合政府”指:

君主立宪制。

(3分)

特点:

随着对西方文化认识的不断加深而逐步推进,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由初期模仿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