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市服装产业调整振兴规划.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533545 上传时间:2023-03-18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62.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潍坊市服装产业调整振兴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潍坊市服装产业调整振兴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潍坊市服装产业调整振兴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潍坊市服装产业调整振兴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潍坊市服装产业调整振兴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潍坊市服装产业调整振兴规划.docx

《潍坊市服装产业调整振兴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潍坊市服装产业调整振兴规划.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潍坊市服装产业调整振兴规划.docx

潍坊市服装产业调整振兴规划

潍坊市服装产业调整振兴规划

(2009—2011年)

潍坊市经济贸易委员会

潍坊市纺织行业办公室

服装业对保障就业、改善民生、拉动消费、促进经济平稳增长、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有重要意义。

当前,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市服装工业正面临企业经营困难、亏损增加、吸纳就业人数下降、资金短缺等严峻形势。

为积极应对当前金融危机,加快服装产业调整振兴,特制定本规划。

一、现状分析

截止到2008年底,我市现有规模以上服装企业165家,在职职工约6.8万人,年产服装3.4亿件,主导产品有西服、衬衫、牛仔服、男女职业装、时装、针织内衣、休闲运动装、羽绒服等。

2008年,生产西装1000万套、衬衫1000万件、针织服装2亿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15亿元,实现利税25亿元,完成出口交货值173亿元。

目前,全行业拥有国家名牌产品6个,省名牌产品11个,拥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诸城市被评为“中国男装名城”。

全行业规模以上企业40%左右的技术装备已接近或达到国际水平,其中80%以上的专用设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但是,我市服装产业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长期积累的矛盾和问题受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也逐渐暴露出来,主要表现在:

服装企业发展不均衡,产业结构不合理,自主品牌、高附加值出口产品比重有待提高,市场多元化有待进一步完善;自主创新能力薄弱,行业研发投入强度不足,阻碍了行业产品创新能力、核心竞争力的提升,缺乏整体竞争力;自主品牌建设和营销网络建设滞后,产品出口以贴牌加工为主,且附加值低,自主品牌比重低,营销渠道开拓能力和推介意识及市场控制力不足;行业面临更加复杂多变的国际贸易环境,贸易摩擦日益增多,企业外部压力仍可能会加剧。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定信心,积极作为,以打造产业集群为主线,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促进产业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目标,以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为支撑,以实施名牌战略为引领,以市场为导向,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加快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服装产业,提高企业技术装备、产品质量和节能减排水平,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服装产业平稳较快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大力开拓市场,确保平稳增长。

积极应对当前需求萎缩、亏损增加、增速下滑的不利局面,大力开拓国内外新兴市场,着力扩大内需,确保行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2、加快科技进步,促进产业升级。

以技术改造为抓手,淘汰落后产能,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提升产业整体水平,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增强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3、突出发展重点,带动整体振兴。

扶持优势企业、品牌产品加快发展。

增强应对风险能力,促进产业全面振兴。

4、坚持市场主导,强化政策调整。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促进优势资源合理流动,实现优胜劣汰,发挥产业政策、金融财税政策的调控作用,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5、完善创新体系,增强创新能力。

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创新体系,鼓励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企业技术装备,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从技术引进、模仿加工到自主创新的转变。

(三)发展目标

1、到2011年,全市西装生产能力达到1600万套,针织服装生产能力达到4亿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50亿元,利税45亿元。

2、培育中国著名品牌8-10个。

3、创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4家。

4、到2011年,培育年主营业务收入过20亿元企业3家。

三、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

按照“强化特点、壮大优势、培育名牌、提高档次、突破辅料、开拓市场”的思路,加快服装行业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促进服装产业链发展。

广泛采用国际上采用的“哑铃型”企业组织结构,即一头是产品开发,一头是市场营销网络,突出抓好服装设计,力争服装设计水平在全国领先。

壮大男装品牌,做强针织服装,做精高档色织衬衫、男女时装、职业装和高档针织内衣、针织时装等产品,使服装向个性化、时尚化发展。

(一)西服

重点培植发展“新郎”、“耶莉娅”、“仙霞”、“超月”等西装品牌,广集国内外资源优势,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不断调整设计版型,使其在造型设计、质量、风格等方面上水平,进一步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尽快培育成为全国乃至国际知名品牌。

加大对区域品牌的市场宣传力度,再培植形成一批全国知名品牌。

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运用科学先进的智能化西装生产、营销系统,及时为产品开发和生产提供市场信息,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和适应市场多变的能力。

(二)针织服装

以桑莎集团、兰风集团、欣跃针织、华燕制衣、金利针织等企业为依托,继续提高技术装备水平,适应人们“时尚自由、运动休闲,舒适合体、随意自然”着装新理念的变化,重点开发生产新型原料和环保型纤维在针织品上的应用,发展保健型针织品、针织时装、针织外穿服装、高档针织内衣、高档经编布料等“绿色生态”产品,增强针织服装的市场竞争力。

(三)休闲服装

以耶莉娅集团、仙霞集团、诸城天一巨、桑莎集团、蓝天集团等企业为主,突出个性化、时尚化、高品质化、体现新生活方式的观念元素,依靠自主创新加快产业升级,提升品牌知名度,引领休闲服装新潮流,构筑起便衣套装、休闲服装生产基地。

(四)衬衫

依托新郎、拳王、金帆、金之源、超月等企业,通过设备引进或自主技术开发,提高面料的后整理水平,加快开发天然纤维环保新产品,进一步增加产品品种,提高产品质量,打造全省乃至全国名牌。

(五)羽绒服

以青州坦博尔服饰有限公司等企业为依托,根据时尚化、运动化、休闲化、功能化发展趋势,加强自主创新开发,在色彩、面料、填充材料多元化方面,增加技术创新投入,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和产品设计含量,采用轻薄、防皱、防水、透气、环保等高科技面料开发新产品,加快产品结构调整,提高产品附加值,占领高端市场,推动羽绒服装产品生产水平不断提高。

四、实施措施

(一)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扩大服装消费需求。

开发具有科技和文化含量的多种实用性产品,扩大功能性和个性化的产品内需。

探讨一条商企共赢的新路子,尽快提高名牌产品在高端市场的占有率。

鼓励企业在主销市场设立物流中心和分销中心,提高对服装产品终端市场的控制力,实施销售、研发、生产各个环节在国内外的优化配置。

(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进步。

强化企业研发中心建设,推动企业成为创新主体。

围绕行业重点企业,支持引导与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采取多种合作形式共建工程及技术研究中心、工程研究中心、行业技术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努力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

(三)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培育新的增长点。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全面分析国内外市场供求趋势,明确技改投入的方向和重点,避免一般化工业的盲目扩张,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对现有企业进行普遍改造。

突出抓好信息技术与产品设计开发、产品制造过程的融合,普及计算机辅助设计(CAD)等技术,提高产品设计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

(四)实施品牌战略,加强优势企业自主品牌建设。

大力推进自主品牌建设,提升我市服装业在全国乃至世界产业链中的地位。

扶优扶强,支持品牌企业建设和完善设计创意中心、技术研发中心、市场营销网络以及跨地区兼并重组、产业整合,提高产业集中度,提高品牌企业的市场控制力。

引导企业增强综合品牌意识,鼓励企业开展企业形象和品牌标识的策划与宣传,积极培育名牌产品。

对产品被评选为中国名牌、山东名牌和国家驰名商标、省著名商标的企业进行重点扶持。

加大名牌推介力度,以名牌产品为依托,着力提升产业、企业和产品国内外知名度,增强市场竞争力。

(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满足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

充分利用我市大专院校人才培养、培训的基础优势,采取政府补贴,委托劳动中介机构培训和企业直接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对服装产业急需的经营管理、市场营销、产品研发等方面的人才进行重点选拔和培养,及时为企业培养、储备一批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以满足企业发展的人才需求,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潍坊市化纤产业调整振兴规划

(2009—2011年)

潍坊市经济贸易委员会

潍坊市纺织行业办公室

化纤产业是我国传统支柱产业,长期以来,在保障人民衣着消费、增加出口创汇、积累建设资金、吸纳社会就业、促进经济增长、为相关产业配套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目前,我市化纤产业正处于调整升级的关键时期,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不断适应市场需求,加快产业转型和升级,促进化纤产业平稳健康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一、现状分析

我市是全省以粘胶短纤维为主导产品的化纤行业生产基地之一。

截止到2008年,规模以上企业6家,在职职工1.5万人,主导产品浆粕、粘胶短纤、粘胶长丝、涤纶工业长丝、粘胶纤维生产能力居全国第一,年生产能力达到20万吨,装备水平达国内先进,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0亿元,实现利税6.4亿元。

骨干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山东海龙的“年产45000吨粘胶短纤维工程系统集成化研究”项目荣获国家科技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近3年来,获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市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三等奖3项。

拥有国家级技术中心1家、省级技术中心1家。

拥有国家名牌产品2个,省级名牌产品4个。

化纤工业的快速发展大大提高了我市纺织工业的整体水平和竞争能力。

但是我市粘胶纤维品种主要以棉型为主,差别化、功能化纤维比重不高;企业科研开发投入偏少,新产品升级换代速度慢;粘胶工业还是以传统工艺技术为主,无毒纺尚属空白;部分企业设备落后,生产效率低,能源消耗高,节能减排任务艰巨。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化纤产业为龙头,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以骨干企业为支撑,着力推进化纤产业集群发展和产业链条完善,推进产品结构调整,加快淘汰低效率、高能耗、高污染的加工能力,全面提升企业竞争力,建设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强的全国重要的新型化纤产业基地。

(二)基本原则

1、大力开拓市场,确保平稳增长。

围绕市场需求,调整产品结构,注重新产品开发,提高企业效益。

大力开拓国内外新兴市场,着力扩大内需,确保行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2、加快技术进步,促进产业升级。

以技术改造为抓手,淘汰落后产能,加大新技术、新产品研发资金投入,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提升产业整体水平和产品质量,增强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3、突出发展重点,带动整体振兴。

扶持优势企业、品牌产品加快发展。

增强应对风险能力,促进产业全面振兴。

4、坚持市场主导,强化政策推动。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鼓励产业内合理竞争,促进优势资源合理流动,实现优胜劣汰,提升行业的整体竞争力。

积极发挥产业政策、金融财税政策等方面的引导作用,促进行业健康发展,推动行业升级转型。

5、发展循环经济,实现清洁生产。

鼓励企业采用节能、节水等新技术,减少能源资源消耗,减少污染排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环境,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相统一。

(三)发展目标

到2011年,形成年产粘胶纤维30万吨、浆粕35万吨、涤纶工业长丝3万吨、涤纶帘子布和帆布4万吨的生产能力,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0亿元,利税10亿元;提高“三废”综合利用水平,污染治理成效显著,实现达标排放。

三、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

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装备水平和生产效率,调整优化产业、产品结构,推进化纤行业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

加快多功能、差别化、复合新型纤维和保健型纤维的研发和纺织产品一条龙的应用开发,加大新型化纤纺丝技术研发力度,实现化纤产品连续化、柔性化、多样化、高效节能、高附加值生产,形成化纤原料与化纤纺织、面料、服装、多功能无纺布紧密衔接、产业链完整的化纤工业新格局。

同时,要利用我市现有炼油企业优势,加快向中下游产业发展,重点发展合成纤维单体、合成纤维聚合物、化学纤维以及各种下游衍生产品,为化纤产业提供原料。

——化纤原料。

以山东海龙、高密银鹰等企业为依托,重点发展棉型纤维、纺织用高强纤维及无纺布用纤维,在抓好常规品种的优质化、系列化,不断提升国内外市场竞争能力的同时,深化差别化、功能化纤维的开发,扩大应用领域。

重视与后纺技术工艺配合,加快差别化、功能化产品的应用和市场开拓。

注重开发中下游产品,与下游产业应用有效接轨以及环保治理与行业发展同步建设,延长产业链条,促进全行业上规模、上水平。

发挥现有炼油企业优势,延长产业链,大力发展芳烃、PTA、聚酯等深加工产品,改善原料结构。

——化纤纺织。

以孚日家纺、帛方纺织、中纺金维、千榕家纺等企业为重点,通过引进、调整、重组、改造,提高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加快精梳高支无接头纱、无梭布开发与生产,提高高支、精梳、无接头、定长、条干均匀纱线和无梭布比重,重点发展粘胶纯纺和多纤维混纺产品、功能整理产品和环保型产品等,提高产品竞争力;提高粘胶纤维在本地的转化率,提高化纤纺织产品的竞争力。

——无纺布。

以山东同大等企业为主,充分利用我市粘胶纤维原料优势,重点开发超细纤维革基布、超软型超细纤维革基布、超细绒面手套革等海岛纤维材料,利用国际上流行粘胶纤维无纺布的消费时尚,大力发展粘胶纤维无纺布,加快无纺布在服装、制鞋、制球、沙发、箱包、装饰等行业的应用。

同时要引导开发汽车内饰、合成革基布、农用纺织材料等新产品,加快形成无纺布产业集聚区。

四、实施措施

(一)推进企业节能减排。

以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促进节能减排。

采用国际先进技术,推广粘胶纤维环保节能技术,加强化纤企业清洁化生产和再生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研发及应用,有计划地淘汰落后产能,大力推广节能减排示范项目。

(二)加快推进企业技术创新。

加快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提高企业自主研制开发能力和水平,引导企业不断加强新产品开发,加快行业公共技术创新及服务平台建设,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学、研联合的新途径,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

(三)大力实施名牌战略。

培育自主创新品牌产品、增加品牌文化内涵、提升品牌文化及科技含量,在主要出口市场,建立为自主品牌扩大出口进行信息、政策、贸易等服务机构。

(四)积极开拓国内市场。

引导企业大力开发新产品,满足国内不同消费者需求;优化和创新商业模式,加强营销网络建设,减少流通环节。

(五)加强人才培养,提高职工素质。

产品的竞争是技术的竞争,技术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要提高产品、工艺、装备技术水平,首先解决人才问题。

一是要加强企业与科研单位、大专院校之间的联合与科技交流。

二是通过多渠道使人才培训正常化、制度化。

三是积极引导企业采取多种形式引进国内外高层次纺织技术人才和经营人才。

四是以部分骨干职业学校为基础,加强技术工人的培养、培训,提高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

 

潍坊市家用纺织品产业调整振兴规划

(2009-2011年)

潍坊市经济贸易委员会

潍坊市纺织行业办公室

家用纺织品是人民生活的必需品,家用纺织品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全球家用纺织品产业转移的深化,我国已经成为家用纺织品的消费大国和制造大国。

当前,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市家用纺织品业出现了增速减缓、主要经济指标下滑、企业生产经营发展资金紧张、市场萎缩等问题。

为积极应对当前形势,加快家用纺织品产业调整振兴,特制定本规划。

一、现状分析

截止到2008年底,我市规模以上家用纺织品企业138家,在职职工3.7万人,主导产品是巾被及床上用品,其中巾被产品生产能力居亚洲第一。

2008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4亿元,实现利税6.1亿元。

拥有中国名牌2个,省名牌6个,拥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

高密被评为“中国家纺城”。

骨干企业生产技术装备整体水平已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行业配套服务体系日趋完善。

但是,随着国际国内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家纺业存在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也暴露出来:

家纺业企业规模小、发展不均衡,部分企业基础相对薄弱,企业效益普遍不高,对市场冲击的承受力较低,高中级人才短缺,企业家队伍建设滞后于行业发展;部分企业还处在产业的低端,创新能力弱,产品附加值低,品牌优势不明显、行业整体竞争力较低等问题比较突出。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创新为动力,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提高产业和产品的技术含量为突破口,促进产业升级,不断提高产业竞争力,做强做大家纺产业基地,大力推广节能降耗、清洁生产新技术,推动我市家纺产业较快平稳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市场导向原则。

发挥现有优势,研究市场、开拓市场、培育市场,努力化解金融危机造成的不利影响,有针对性地开发满足市场需求的新产品,提高市场竞争力。

2、技术创新原则。

抓好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提升产业整体水平,增强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3、集聚发展原则。

提高优势产业集中度,提高行业整体协作配套水平,通过企业兼并重组,发展一批大企业集团,发挥龙头带动作用,提高产业聚集度,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发展完善产业配套体系,培植产业集群。

4、国际化发展原则。

“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积极承接国际产业和资本转移,有针对性地开展对外招商工作,引进国外资金、技术、品牌和管理,努力开拓国际市场,扩大产品出口。

(三)发展目标

1、到2011年,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0亿元,利税12.5亿元,床上用品生产能力达到1600万件(套)。

2、培育中国著名品牌产品4-6个。

3、创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3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4-5家。

三、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

加快家纺行业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加强产品设计以及系列产品的配套开发,提高织造水平和染色牢度,充分利用各种纤维、纱线,灵活采用提、绣、贴、割、剪、印、整等新技术,开发高档次、高附加值产品,扩大市场份额。

采用无梭织机及电脑提花装置等新技术、新装置,大量开发高支、高密、宽幅和大提花产品以及各种保健和功能性产品,增强对现代家居时尚的适应性。

发展系列化室内用品,形成新的增长点。

巾被业。

以孚日家纺、天昊纺织等优势企业为龙头,重点发展三层提花毛巾、高支高密皮麻胶原蛋白高低毛割绒毛巾、色纺纱毛巾、蜂巢五层毛巾、提缎玉米纤维毛巾、多层提花方巾等产品,打造高档巾被生产基地。

室内用品。

以千榕家纺、安丘瑞泰纺织等优势企业为龙头,在以人为本、绿色环保、时尚现代、个性化风格、色彩花型、流行主题等方面与世界家纺业形成有机统一。

支持企业建立创意中心,在创新思维、创新机制的支持下,通过原材料、装备、科技、管理、营销、设计、观念等环节的创新,不断发展新产品,提高核心竞争力。

面料。

充分利用大豆纤维、竹纤维、玉米纤维、彩棉等天然纤维面料及多功能纤维面料,提高产品档次。

四、实施措施

(一)强化科技创新,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建立和完善技术创新体系,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鼓励和支持骨干企业建立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开展自主创新,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产品。

注重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搞好二次开发。

加强与省内外等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充分发挥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在技术信息、产品检验、标准制定等方面的优势,有针对性地组织产学研联合技术攻关,开发新产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二)加快技术改造,促进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

家纺业是我市具有相对比较优势的传统产业,紧紧围绕提高质量,增加品种,降低消耗,替代进口等目标,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设备,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全面提高家纺业工艺、技术、装备水平,进一步促进产业优化和产品结构调整,不断提升家纺业经济运行质量。

(三)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引导企业加快发展。

加大政策宣传、贯彻落实力度,积极引导企业充分用足用好财税优惠政策和出口退税政策,强化对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切实把优惠政策用足、用好、用活。

调整资金支出结构,大力支持企业技术进步,着力推动企业产品结构优化升级;大力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着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大力支持节能减排、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着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切实落实好国家增值税转型政策,降低企业投资成本。

(四)大力实施名牌战略,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

按照“稳定低端市场,开拓中端市场,突破高端市场”的发展思路,加强企业自主品牌建设力度,强化企业品牌意识,努力提高我市纺织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鼓励和引导名牌企业走出去,通过收购、入股等形式进行品牌收购,着力提升产业、企业和产品国内外知名度,增强市场竞争力,真正在国际、国内市场上打响“潍坊牌”。

(五)加快企业信息化平台建设,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

大力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通过业务流程再造和信息系统建设,以信息化技术改造传统的生产过程、营销过程和管理过程,加快对用户和市场反应速度,提高企业管理效率,推广具有行业特点的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电子商务(EC)系统、制造执行系统(MES)等,提高企业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六)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实现可持续发展。

大力推广先进的生产和管理技术,鼓励家纺企业淘汰高能耗落后设备及工艺,采用新技术、新设备和先进的检测手段,提高质量,降低消耗;支持企业增加环保投入、实施节能减排技术改造项目。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节能、节水,开展资源综合利用。

采用低废、无废工艺,高效的设备和完善的管理,开发绿色家纺产品。

推行清洁生产,逐步实现污染防治从末端治理向源头预防的转变。

 

潍坊市棉纺织产业调整振兴规划

(2009—2011年)

潍坊市经济贸易委员会

潍坊市纺织行业办公室

棉纺织业是我市纺织服装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产能力居全省前列,对保障就业、改善民生、拉动消费、促进经济平稳增长、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为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加快我市棉纺织业的调整振兴,特制定本规划。

一、现状分析

截止到2008年,我市规模以上棉纺织企业440家,纱锭规模达到500万枚,织机达到10万台,在职职工11.5万人,百强企业中棉纺织企业达到9家,主导产品年生产能力:

纱65.4万吨,布29亿米,综合实力位居全省前三位。

2008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80亿元,利税14亿元,完成出口交货值126亿元。

棉纺织行业先进装备比重达到63%,清梳联、自动络筒机和无梭织机比重分别为40%、55%和60%,骨干企业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步伐不断加快,装备水平明显提高。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近年来,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12项,获市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5项、三等奖11项,拥有中国名牌2个,省名牌产品5个,拥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

培育了孚日家纺、帛方纺织、中纺金维、昌邑华晨等一批骨干企业,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初步形成了以骨干企业为龙头,集轧花、纺纱、织布、印染、服装为一体的产业链条。

近年来,棉纺织产业虽然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与国内外同行业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是低水平生产能力过大,高水平生产能力不足。

一方面名优特新产品供不应求,另一方面中低档产品多,深加工程度低,品种单一、低档化、一般化、趋同化。

二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研发投入不足,装备水平有待提高。

三是行业面临更加复杂多变的国际贸易环境,贸易摩擦日益增多,来自东南亚、印度、巴基斯坦等劳动力低成本国家的产品,对我国棉纺织出口形成强有力竞争,企业外部压力进一步加剧。

四是受金融危机影响,国际市场需求疲软,企业发展资金短缺,融资渠道狭窄,流动资金不足,影响企业竞争力提升。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市场为导向,以结构优化调整为主线,以科技进步为动力,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纺织产业,提高产品质量、档次和竞争力。

优化纺织资源配置,加快企业改造、改革、改组,拉长完善纺织产业链条,做强做大棉纺织产业,打造支撑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