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化专版中考化学命题研究 第一编 教材知识梳理篇 第九单元 溶液精讲试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530768 上传时间:2023-03-1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55.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怀化专版中考化学命题研究 第一编 教材知识梳理篇 第九单元 溶液精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怀化专版中考化学命题研究 第一编 教材知识梳理篇 第九单元 溶液精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怀化专版中考化学命题研究 第一编 教材知识梳理篇 第九单元 溶液精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怀化专版中考化学命题研究 第一编 教材知识梳理篇 第九单元 溶液精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怀化专版中考化学命题研究 第一编 教材知识梳理篇 第九单元 溶液精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怀化专版中考化学命题研究 第一编 教材知识梳理篇 第九单元 溶液精讲试题.docx

《怀化专版中考化学命题研究 第一编 教材知识梳理篇 第九单元 溶液精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怀化专版中考化学命题研究 第一编 教材知识梳理篇 第九单元 溶液精讲试题.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怀化专版中考化学命题研究 第一编 教材知识梳理篇 第九单元 溶液精讲试题.docx

怀化专版中考化学命题研究第一编教材知识梳理篇第九单元溶液精讲试题

第九单元 溶液

怀化五年中考命题规律)

年份

题型

题号

考查知识点及内容

分值

2016

选择、填空

10;16D;23;

29

(1);30

(1)

溶液的形成;溶液的配制;溶解度曲线;溶质质量分数

2+2+3+1+3

2015

选择、填空

10;16;19;23;32(3)

溶液的形成,吸热放热现象;溶液的配制;乳化作用;溶解度曲线

2+2+2+2+3

2014

选择、填空

12;24;31;32

溶液的形成;溶解度曲线及应用;配制溶液质量分数计算

2+3+4+2

2013

选择、计算

10;31

(1)

溶液的形成;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计算

2+2

2012

填空、计算

24;29

溶解度曲线及应用,结晶的原理;配制溶液

4+4

2011

选择、计算

5;7;22;31

(1)

乳化作用;溶液的形成;溶解度曲线;配制溶液

2+2+2+2

  溶液是怀化中考的必考内容,分值为4~11分。

命题形式多样,主要为选择和填空题。

预计2017年怀化中考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考查溶液的形成、溶解度及溶解度曲线的可能性较大,但不排除结合图片考查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的可能性。

 

怀化五年中考真题演练)

 溶液的形成

1.(2016怀化中考10题2分)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C )

A.形成溶液的溶质都是固态物质

B.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比不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的分数大

C.溶液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

D.所有物质溶于水形成溶液都要吸收热量

2.(2014怀化中考12题2分)溶液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的意义,下列各组物质不能形成溶液的是( C )

A.食盐和水      B.硝酸钾和水

C.植物油和水D.碘和酒精

3.(2015怀化中考10题2分)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C )

A.形成溶液的溶质都是固态物质

B.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比不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的分数大

C.溶液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

D.所有物质溶于水形成溶液都要吸收热量

4.(2015怀化中考19题2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A.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

B.利用乳化原理使用洗洁精洗涤餐具上的油污

C.人体缺钙会引起贫血

D.聚乙烯塑料属于天然有机高分子材料

 溶解度和溶解度曲线及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5.(2016怀化中考23题3分)如图为A,B,C三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T1℃时,在100克水中最多溶解__b__克A。

(2)T2℃时,A和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__相同__(选填“相同”或“不同”)。

(3)三种物质中__C__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6.[2014怀化中考24题3分]如图为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A点表示在80℃时甲的溶解度为__120__克。

(2)三种物质中,__甲__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最大。

(3)要使一部分甲物质从80℃时甲的饱和溶液中结晶析出我们可以采用__B__方法。

A.升高温度      B.降低温度  

C.加入一定量的水

7.(2015怀化中考23题3分)如图为甲、乙两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在40℃时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__相同__(选填“相同”或“不同”)。

(2)两种物质中__乙__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选填“甲”或“乙”)

(3)若要从甲的60℃的饱和溶液中得到甲(固态),应该采用__B__的方法。

(填序号)

A.升高温度到70℃  B.降低温度

C.加入一定量的水

 溶液的浓度

8.(2015怀化中考16题2分)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C )

A.在水净化的单一操作中,蒸馏是净化程度较高的方法之一

B.常用肥皂水检验硬水和软水

C.用密度约为1.04g/cm3的6%的氯化钠溶液配制3%的氯化钠溶液一定要使用托盘天平

D.用5%的过氧化氢溶液制氧气,为加快该反应的速率常加少量二氧化锰作催化剂

9.(2016怀化中考16题2分)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D)

A.在水的电解实验中与电源负极相连的导管中产生氢气

B.常用肥皂水检验硬水和软水

C.用5%的过氧化氢溶液制氧气,为加快该反应的速率常加少量二氧化锰作催化剂

D.用密度约为1.04g/cm3的6%的氯化钠溶液配制3%的氯化钠溶液一定要使用托盘天平

10.[2016怀化中考29

(1)题1分]实验室要配制100克5%的Na2SO4溶液,试计算:

需要Na2SO4固体__5__g。

中考考点清单)

 溶液的形成

1.溶液

(1)溶液:

一种或__几种__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__均一__、__稳定__的混合物;如NaCl溶液、Na2CO3溶液、蔗糖水等。

(2)特征:

①均一性:

溶液中的任意一部分,组成性质都是完全相同。

②稳定性:

外界条件不变(如温度、溶剂的量、气体压强),溶质不会从溶液中分解出来。

(3)组成:

溶液是由__溶质__和__溶剂__组成的。

①溶质:

被溶解的__物质__(可以是气体、固体,也可以是液体)。

②溶剂:

能溶解其他__物质__的物质。

最常见的溶剂是__水__,酒精、汽油等液体也可以作溶剂,溶剂一般是液体。

【特别提醒】①两种液体互溶时,多者为溶剂,少者为溶质。

②当溶液没有指明溶剂是什么物质时,那么溶剂是水。

③当溶液中含有水,无论水的量为多少,一般把水看作是溶剂。

④溶液中可以是一种溶质,也可以是多种溶质。

2.物质溶解时的放热吸热现象

常见物质的溶解放热吸热现象

物质

现象

整个过程放、吸热

NaOH

温度升高

__放热__

NH4NO3

温度__降低__

吸热

NaCl

温度不变

不放热,不吸热

3.乳化现象

(1)乳化:

洗涤剂将油污分散成__小液滴__与水混合,形成乳浊液(比较稳定),从而使油和水不再分层。

(2)应用:

用洗洁精洗去餐具上的油污,用洗衣粉、洗涤剂洗去衣服上的油污等,都是利用洗涤剂的__乳化__作用。

【特别提醒】用汽油也能洗去油污,但原理是溶解油污而不是乳化油污。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在__一定温度__下,向__一定量的溶剂__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__继续溶解__时,所得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当溶质还能继续溶解时叫做这种溶质的__不饱和溶液__。

【特别提醒】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前提条件:

温度一定,溶剂量一定。

缺少这两个前提条件中的任意一个,就不能确定是饱和溶液还是不饱和溶液。

2.判断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1)根据溶解现象判断

(2)根据析出的晶体判断:

(3)归纳:

只要溶液中有固体存在,那么一定是该固体物质的饱和溶液。

【特别提醒】甲物质的饱和溶液还能溶解乙物质,例:

一定温度下的KNO3的饱和溶液还能溶解NaCl。

3.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

(1)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的物质

不饱和,溶液)

(2)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的物质

不饱和,溶液)

【特别提醒】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

4.溶质结晶

(1)结晶起点:

溶质从溶液中结晶是从溶液达到饱和时开始的。

(溶液达到饱和两种途径:

①改变温度,②蒸发溶剂)

(2)蒸发溶剂结晶(浓缩结晶),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小的物质。

(3)降低温度结晶(降温结晶或冷却热饱和溶液结晶),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很大的物质。

(4)降温结晶分离混合物:

适用于A中含有少量B,A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大,B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小。

可将A中的B分离出来(或除去A中的杂质B,即提纯A)。

 溶解度

1.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1)固体物质的溶解度,表示在__一定温度__下,某固态物质在__100g__溶剂里溶解达到__饱和状态__时,可溶解溶质的质量。

四要素:

a.一定温度下;b.100g溶剂里;c.达到饱和;d.溶解的质量。

(2)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内因:

a.__溶质__的性质,b.__溶剂__的性质;外因:

c.温度

2.气体溶解度

(1)气体溶解度,表示该气体的压强为101kPa和一定温度时,在1体积的水里溶解达到饱和状态时气体的体积。

(2)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

内因:

a.__溶质__的性质,b.溶剂的性质,外因:

c.压强,d.温度。

(3)气体溶解度与温度压强的关系:

①压强越大,溶解度越大;

②温度越高,溶解度越小。

【特别提醒】对气体溶解度定义只作了解,重点要掌握溶解度与温度、压强的关系。

3.溶解度曲线(高频考点)

(1)定义:

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叫做溶解度曲线

(2)应用:

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以直观表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下面以例题进行分析)

【例】①查找物质的溶解度,并判断物质溶解是否达到饱和

如图所示,t3℃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____g,t3℃时将30g的甲物质溶解在50g水中,所得溶液的质量为____g,是____(选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解析】根据曲线图t3℃对应的纵坐标为50,则查找的溶解度为50g。

t3℃时100g水溶解50g甲达到饱和,50g水中溶解25g甲达到饱和,所得溶液的质量为75g,是饱和溶液。

②比较溶解度的大小

如图所示,t1℃时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

【解析】t1℃时,对应甲、乙曲线上的点M、N点,明显N点高于M点,大小顺序为乙>甲。

③判断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

如图所示,将t3℃时甲、乙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时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

【解析】温度由t3℃降为t1℃,甲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大,析出的溶质甲变为t1℃甲的溶解度,乙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小,由t3℃降为t1℃时,也有溶质析出变为t1℃时的溶解度;t1℃时乙的溶解度大于甲,根据质量分数的计算:

溶质的质量分数(甲)=

×100%<溶质质量分数(乙)=

×100%,故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为乙>甲。

【特别提醒】在不知道t3℃时甲、乙物质的饱和溶液的质量时,不能确定析出溶质质量甲>乙。

④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趋势

如图所示:

将t2℃时甲、乙物质饱和溶液的温度升高到t3℃时,所得的溶液为甲、乙的____________(选填“饱和溶液”或“不饱和溶液”)。

【解析】从坐标图中可以直观判断甲、乙物质的变化趋势是温度升高,甲、乙物质的溶解度都增大,因此,温度升高,甲、乙都变为不饱和溶液。

【特别提醒】Ca(OH)2的变化曲线向下,说明Ca(OH)2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⑤根据曲线判断物质的结晶或提纯方法

如图所示:

将从甲的饱和溶液中分离出甲应用____________方法,将从乙的饱和溶液中分离出乙,应采用____________方法,甲中含有少量的乙,提纯甲应采用____________方法。

【解析】甲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大,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乙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故采用蒸发溶剂的方法使乙结晶。

甲中含有少量乙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

提纯时,将甲和乙的混合物溶于热水,制成热饱和溶液(甲饱和,乙不饱和),降低温度时甲结晶,而乙(因为乙的含量少在溶液中始终不饱和)始终不结晶,得到结晶中只含有甲。

 溶液的浓度(高频考点)

1.溶质的质量分数

(1)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液中__溶质__的质量与__溶液__的质量之比。

(2)公式:

溶质的质量分数=

×100%=

×100%

(3)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

×100%

2.溶液的稀释

溶液的稀释的计算:

稀释前后__水__的质量发生变化,而其中的__溶质__质量不变,根据溶质的质量不变列出等量关系式,计算结果。

【特别提醒】①溶液的体积不能相加减,遇到体积通过密度转化为质量相加减。

②没有溶解的质量(沉淀,气体,溶液饱和后没有溶解的溶质等),不能计算到溶液的质量之内。

 实验突破:

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配制

1.实验仪器的选用及仪器的作用

(1)实验仪器:

托盘天平(砝码和镊子)、药匙、胶头滴管、量筒、烧杯、玻璃棒。

(2)主要仪器作用:

托盘天平:

称量固体NaCl的质量;

【特别提醒】①在实验过程中,天平不能用来称量液体药品的质量。

②称量时两只托盘垫上相同质量的纸片;有腐蚀性(或易受潮)的药品应放在小烧杯或玻璃器皿中称量。

量筒:

量取液体的体积,选用的量筒的量程比所量液体体积略大,且越接近越好;

玻璃棒:

用来搅拌液体,加快固体溶质(或液体溶质)的溶解速率。

2.操作步骤

(1)计算:

计算所需的NaCl的质量和水的体积(水的密度,可近似为1g/cm3)

(2)称量:

用托盘天平称量所需的NaCl、放入烧杯中。

(3)量取:

用量筒量取所需的水,倒入盛有NaCl的烧杯中。

(4)溶解:

用玻璃棒搅拌至NaCl完全溶解。

(5)装瓶:

将配制好的NaCl溶液装入溶剂瓶中,并贴上标签。

【特别提醒】用浓溶液稀释配制稀溶液时,浓溶液的体积通过质量和密度进行转化,得到体积数,用量筒量取。

3.实验误差分析

操作

误差分析

溶质质

量分数

的结果

用天平称量固体药品质量时固体药品和砝码放反了(在使用游码的情况下)

称量的固体药品的实际质量偏小

偏小

量取水的体积时,仰视读数

配制的溶液中水的实际体积偏大

偏小

量取水的体积时,俯视读数

配制的溶液中水的实际体积偏小

偏大

烧杯内原来有少量的水

配制的溶液中水的质量偏大

偏小

将固体药品倒入烧杯中时撒在外面

配制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偏小

偏小

固体药品倒入烧杯时,纸片上残留少量固体药品

配制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偏小

偏小

固体药品中含有不溶性杂质

配制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偏小

偏小

中考重难点突破)

 溶液的形成

【例1】(2016岳阳中考)把少量下列物质分别放入水中,充分搅拌,可以得到溶液的是(  )

A.食盐   B.植物油

C.面粉D.泥土

【解析】 A.食盐能溶于水形成食盐溶液,故正确;B.植物油不溶于水,不能形成溶液,故错误;C.面粉不溶于水,不能形成溶液,故错误;D.泥土不溶于水,不能形成溶液,故错误。

【答案】 A

1.(2016贵阳中考模拟)某化学兴趣小组探究NH4Cl、CaCl2、NaCl三种物质溶于水的过程中热量的变化。

【药品器材】水、NH4Cl、CaCl2、NaCl;烧杯、药匙、玻璃棒、量筒、温度计等。

【实验探究】

三种物质各取1药匙于烧杯分别溶于水,另外还有一只烧杯只加水,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并记录有关数据如下:

实验

水的体积

所加物质

液体温度(℃)

实验1

50mL

NH4Cl

15

实验2

50mL

CaCl2

28

实验3

X

NaCl

21

实验4

50mL

22

  【数据分析】

(1)表中X为__50__mL。

(2)比较实验2与实验4,可获得的结论是__溶解CaCl2时放出热量,温度升高__。

(3)如果要生产一种“冰袋”用于冷敷,上述三种物质中最合适的是__NH4Cl__。

【反思提升】

(4)经过讨论认为本实验操作中存在缺陷,它是__AB__(填选项,可多选)。

A.实验操作过程没有采取较为严格的保温措施

B.加入物质的质量可能不相等

C.加入物质的种类不一样

 溶解度及溶解度曲线(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例2】(2016岳阳中考)A、B、C三种晶体(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如图,请回答:

(1)P点表示的意义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t2℃,将15gA物质加入50g水中,充分溶解,所得溶液的质量为________g。

(3)将t3℃时等质量的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蒸发等量水后,恢复至t3℃,所剩溶液中含溶剂最多的是________.

【解析】 

(1)P点是t1℃时,A、C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示二者的溶解度在该温度下相等;

(2)t2℃时A的溶解度是20g,即100g水中最多溶解A的质量是20g,所以将15gA物质加入50g水中,充分溶解,最多溶解10g,所得溶液的质量为60g;(3)t3℃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是:

A>B>C,即等质量的水中溶解的A最多,C最少,所以等质量的饱和溶液中含有的水的质量最多的是C;将t3℃时等质量的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蒸发等质量水后,恢复至t3℃,所剩溶液中含溶剂最多的是C。

【答案】 

(1)t1℃时A、C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2)60;(3)C

2.(2016安微中考)高氯酸钾(KClO4)可用作火箭推进剂,其溶解度如下表。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温度/℃

20

40

60

80

溶解度/g

1.68

3.73

7.3

13.4

  A.高氯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B.20℃时,将2g高氯酸钾溶于98g水可配制2%的溶液

C.60℃时,高氯酸钾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7.3%

D.80℃的高氯酸钾饱和溶液冷却至40℃有结晶现象

 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例3】(2016河北中考)某化学兴趣小组在实验室用碳酸钠溶液和熟石灰制取少量氢氧化钠溶液。

他们的实验过程和相关数据如下图所示。

请计算:

(1)实验中生成沉淀的质量为________g。

(2)所得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解析】 碳酸钠溶液与熟石灰会发生如下反应:

Ca(OH)2+Na2CO3===CaCO3↓+2NaOH,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生成沉淀的质量为195.6g-185.6g=10g;根据沉淀的质量,利用化学方程式,可求出生成氢氧化钠的质量,过滤后所得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为185.6g-105.6g=80g,进而可求出所得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答案】 

(1)10;

(2)解:

设反应生成氢氧化钠的质量为x。

Ca(OH)2+Na2CO3===CaCO3↓+2NaOH

10080

10gx

 x=8g

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100%=10%

答:

所得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

3.(2016长沙中考)实验室取68g过氧化氢溶液和2g二氧化锰混合制取氧气,充分反应后,称量剩余溶液和滤渣的质量为68.4g。

求:

(1)充分反应后,生成氧气的质量为________g;

(2)参加反应的过氧化氢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解:

(1)1.6;

(2)设参加反应的过氧化氢的质量为x。

2H2O2

2H2O+O2↑

6832

x1.6g

 x=3.4g

参加反应的过氧化氢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100%=5%

答:

参加反应的过氧化氢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5%。

 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例4】(2016扬州中考)在“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实验中,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A.甲图表示称取7.5g氯化钠

B.乙图表示量取42.5mL水

C.丙图表示溶解氯化钠

D.丁图表示向试剂瓶中转移溶液

【解析】 用托盘天平称量固体质量时,应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甲图中药品与砝码的位置放反了,A选项错误;量取水必须在量筒中进行,B选项错误;溶解氯化钠时,要用玻璃棒搅拌,C选项正确;转移液体时,试剂瓶塞应倒放在桌上,D选项错误。

故选C。

【答案】 C

4.(2016成都中考模拟)某同学配制60g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NaCl溶液,准备了下列实验用品。

回答下列问题:

(1)该同学按下列实验步骤进行:

①计算,②称量,③量取,④__溶解__(填步骤名称)。

(2)配制过程还缺少的一种玻璃仪器是__玻璃棒__(填名称)。

(3)计算所需NaCl的质量为__3__g,称量时,NaCl应放在托盘天平的__左盘__(选填“左盘”或“右盘”)上。

(4)量取蒸馏水操作如下:

将蒸馏水注入量筒,待液面接近量取体积对应刻度线时,改用__胶头滴管__(填仪器名称)滴加蒸馏水至刻度线。

下图该同学观察方式正确的是__A__(填序号)。

(5)若用C观察方式量取水的体积,所配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会__偏大__(选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