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有效性研究.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520702 上传时间:2023-03-02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75.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阅读教学有效性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阅读教学有效性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阅读教学有效性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阅读教学有效性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阅读教学有效性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阅读教学有效性研究.docx

《阅读教学有效性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阅读教学有效性研究.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阅读教学有效性研究.docx

阅读教学有效性研究

周益民语文阅读教学初探

作者姓名:

曾彦

指导教师:

程箐

学科(专业):

学科教学(语文)

所在学院:

文学院

提交日期:

摘要:

新课程改革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

小学语文的教师队伍不断壮大,涌现了一批批锐意进取,积极创新,为新课程改革做出突出贡献的青年教师。

周益民作为其中的一员,以其倡导的“诗化”语文在小语界引起了较大的关注。

本文将以周益民的语文阅读教学作为研究对象,结合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进行探析。

全文共分以下几个部分:

绪论,主要论述了研究的缘起和意义,对现有的关于周益民阅读教学的文献进行提炼和概括,对本文中的阅读和阅读教的概念进行界定。

第一章,探析周益民是如何进行文本解读。

分别从周益民解读是扮演的角色,解读时持有的姿态以及解读时运用的方法三个视点进行研究。

第二章,探析周益民是如何确定教学内容。

通过周益民散文,童话以及诗歌的教学课例,结合相应的理论知识对教学内容的确定进行学理性的阐释。

第三章,探析周益民是如何实施具体的教学。

通过对周益民经典课例的梳理,探讨周益民教学的基本范式:

境由新生、万象为境、化而为鸟以及反身冥思。

结语,对全文进行总结,并客观分析本人的观点许多方面尚不成熟,需要继续思考研究。

关键词:

周益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教学课例

 

 

Abstract:

Sincethereformofthenewcurriculum,theelementaryeducationinourcountryhasmakeanhistoricalachievement.TheworkforceofChineseteacherinprimaryschoolisgrowingstrongerandstronger.Andlotsoffresheliteteacherswhomakegreatcontributionsfornewcurriculumreformhavespringup.ZhouYiminisoneofthemandhis“ShiHua”Chinesehasattractedalotofpeople.ThispapartakeZhouYimin’sChinesereadingteachingasresearchobjectinawayoftheoryandpractice.Thepapercanbedividedintofollowingparts:

Introduction.Mainlyintroducetheoriginandsignificanceofthisresearch,refineandsummarizethecurrentliteraturematerialsanddefinetheconceptofthereadingandreadingteachinginthispaper.ThefirstchaptertalksabouthowdoesZhouYimininterpretate.ThesecondchapterexpoundthecontentofZhouYimin’sreadingteachingcomprehensively.ThethirdchapterobserveshowdoesZhouYiminputhisteachingintoeffect.Epilogue,objectivelysummarizethewholepaper,analyzethelimitationandproposethedirectionoffurtherresearch.

Keywords:

ZhouYimin;Chineseteachinginprimaryschool;Readingteaching;Teachinglessonexamples

 

绪论:

一、选题由来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国家也愈加重视师资力量的建设。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以知识,以人才为核心竞争力的时代。

知识的传授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于教师。

正所谓治天下之政在人才,成天下之才在教育,行教育之业在教师。

自从课程改革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小学教师的队伍也在不断壮大。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有力推进的阶段,涌现了一批新生代的特级教师,如王崧舟、张学青、蒋军晶、管建刚、岳乃红等。

他们加深理论知识加强专业技能践行教育新理念,在课程改革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目前,对于新的课程改革,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以及根据新课改精神和新课标要求实施语文教学,许多语文老师感到困惑,感到无所适从。

从这些代表性的新生代教师的教学实践以及教学理念出发,聆听他们的思想,认真阅读他们的案例,揣摩他们的教学个性,能够从中获得启发,提高自身的专业发展。

在众多的新生代名师中,周益民是值得注意的一位。

周益民,江苏省南京市琅琊路小学,著名小学语文特级教师,被《中国教育报》评为“2010年推动读书十大人物”。

2002年周益民致力于“诗化语文”的行动研究,2007年师从梅子涵教授研习儿童文学。

这些年应邀赴国内数十个城市及马来西亚讲学、执教观摩课。

著有《回到话语之乡》《儿童的阅读与为了儿童的阅读》、《周益民讲语文》、《步入诗意的丛林》等著作。

到目前为止,周益民在省部级以上公开刊物发表的论文已百余篇。

他的示范课《半截蜡烛》、《天鹅》、《只有一个地球》、《白鹭》、《与虫共眠》、《去年的树》、《九色鹿》、《皇帝的新装》等已成了广大小学教师研习的模板。

开展整本书阅读课程,诵读聆听课程,表演性阅读课程以及口传民间课程,不断锐意进取开拓出语文课程新疆域。

周益民在他的童年时期就接触到了像程玮,黄蓓佳,金波,梅子涵等儿童文学作家,这些闪亮的名字都曾点亮过他的童年。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开启他语文人生大门的钥匙。

从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毕业后,周益民开始了他真正的教师生涯。

经过长时间的读书、思考、研究、试验和探索,周益民提出了语文课堂应该“孩子气”“文学味”“冥思力”,期冀通过这样的教学探索,重构母语在孩子心中的神圣地位。

由此,“诗化语文”应运而生。

“诗化语文”,周益民说“这儿的‘诗’是一种喻指,是着眼于本体的意义,着眼于语言和儿童栖居世界的关系这一角度。

语言和世界带有很本体的关系,精神的成长离不开语言,一定意义上语言就是儿童存在的家园。

儿童通过语言跟世界缔结一种和谐、完满的关系,这样语言就不仅是一种信号,更成为一种象征。

”成尚荣先生对“诗化语文“做了一个质性的阐释:

“诗化”的实质是审美化,“诗化语文”的主旨就是使语文教学提升到审美教育的层次。

引导儿童诗意地栖居大地,倾听她的无声言说,沐浴她的恩典,滋养一颗纯净丰饶的心,这是他的教育教学理念。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阅读是语文课程中十分重要的内容,它既是学生实现自身精神成长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各种能力得到发展的基础。

因此研究阅读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周益民作为新生代的一线名师,倡导的“诗化”语文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其清新淡雅、干净凝练、诗意盎然的教学风格在熙熙攘攘、热闹非凡的课堂中独树一帜。

“诗化”语文注重儿童这一关键是存在,注重语言的体验和训练,因为语言是儿童的精神还乡。

通过对周益民经典课例的分析,试着探析他在阅读教学中是如何解读文本,如何确定教学内容以及如何实施阅读教学,并对其做出学理性的阐释,从而丰富“诗化”语文的教学结构和内容。

通过此文的撰写,希望将周益民的教学形成体系,更加完善。

2.实践意义

通过对周益民阅读教学的研究,试图为广大的一线教师提出一些帮助和建议,让阅读教学更加合理、优化、高效。

另外,笔者也将走向小学教育的教师岗位。

把视点聚焦在个案的研究,希冀通过对名师周益民阅读教学的研究,得到启发和借鉴,从而深化自己的专业成长,帮助今后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三、研究综述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国家对教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不少专家和教师开始把奋战在一线的优秀教师为切入点作为研究的对象,企图通过他们的经典课例来探讨教育理念教学思想等重大命题。

笔者通过“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系列数据库”等学术论文网站输入“语文”、“周益民”、“阅读教学”等关键词进行检索,共得到有效文章一百余篇。

其中周益民本人著述四十余篇,其他人研究周益民文章六十余篇,都见诸于各种期刊杂志。

硕博士论文零篇。

1.从课例教学评析方面研究

特级教师周益民的专业成长之路,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由一节节经典的课例铺展出来的。

无论是民间文学课程还是整本书阅读课程,周益民每一个经典课例的呈现都在小语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因此课堂教学评析就成了研究周益民的主要方法,试图从课例中研究出周益民的教学特色挖掘出他的教学艺术。

比如薛瑞萍《“伟大事物”的神圣感觉——我对周益民<小王子>一课的印象;钱明辉的《语文课应该清淡些——由周益民的<天鹅的故事>引发的思考》肖燕《凸显新装内涵,周益民皇帝的新装教学片断赏析》、臧松刚《把握童话特质破解教学密码,特级教师周益民<去年的树>教学赏析》、陈卫兵《让民间故事魅力静静地散发——<巧女的故事>教学片断赏析》、陈莉《童话阅读:

体验、想象与思索——兼谈周益民老师的童话教学》等。

总结周益民的经典课例,主要有《去年的树》、《半截蜡烛》、《与虫共眠》、《天鹅》、《对岸》、《只有一个地球》等。

2.从教学思想探究方面研究

对于周益民的教学思想,主要在其倡导的“诗化”语文上。

目前对于周益民“诗化”语文的研究主要有两个方向:

(1)从周益民单篇教学案例来研究“诗化”语文。

如康希福的《诗化语文,语文教学的新追求——评周益民老师的<天鹅>一课》等。

(2)从理论方面对“诗化”语文进行研究。

如徐冬梅《对诗化语文的思考和追问》,从文本选择、教学课程建构、教学方法及教学理念对诗化语文进行深入探究;成尚荣《诗化语文与语文教学的审美化》,为“诗化”语文是什么做了学理性的阐释;余小刚《澄明润泽——周益民老师课堂教学艺术美学解析》,给“诗化”语文的艺术特色进行了很好的论述。

总而言之,笔者发现关于特级教师周益民的研究多数为单篇教学案例的评析,多为一些教师在观摩课之后的教学感想及片断赏析,内容真实鲜活但零食缺乏系统的理性分析。

在为数不多的理论研究的文章中也只是把焦点放在“诗化”语文的辨析上,针对周益民的阅读教学的研究很少,至今没有专门论述,主要是散落在不同的文章中。

相同的观点反复出现,研究的系统性不强,文字表述更注重的是教学经验的描述,这正是本文研究是必要性和紧迫性所在。

本文将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多方的收集和整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来进行论述,力图从整体上对周益民的阅读教学做个全面的梳理。

四、研究方法

本论文属于名师教育教学研究,笔者主要采取了以下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关于周益民的研究资料主要见于一些著作、论文、期刊等,可通过图书馆纸质文献资料和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博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对与研究论题相关的文献进行搜集、整理、加工和分析,提取有价值的研究素材,为本论文的研究提供理论指导。

2.案例分析法

周益民作为新生代的特级教师,有很多精彩的课例值得思考。

通过这些课例的研究,一方面可以为本论文提供有力的支撑,另一方面可以对现象进行分析形成理性知识。

3.比较研究法

在小语界中有不少名师对相同课例有不同的教学方式,通过周益民和他们的对比,能够更好的把握住周益民的教学特色,更加清楚地领悟周益民的教学艺术。

五、概念界定

“阅读教学”通常指的是语文教科书的课文教学。

王荣生教授提到“阅读教学就是建立学生与‘这一篇’课文的链接。

”这里的课文不仅仅是学习语法、词汇、修辞等知识的材料,还是学习的对象,包含作者的思想、情感、人文精神等诸多方面。

由于课文中包含着高于学生的语文经验和生活经验,所以教师要想方设法为学生补充相关经验,帮助学生建立与课文的链接。

这一链接的过程通常指的就是阅读教学。

 

第一章关于文本解读

“教学设计”这一术语被用于描述分析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方法、指导教学实施、修改教学计划以及评价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

教学设计其实是教学的先前准备。

阅读教学设计最先离不开教师对文本的解读,以及教师选用的阅读教学路径。

这一章就主要从文本解读,阅读教学路径两个维度对周益民的阅读教学设计进行一番探析。

著名的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就指出:

上好语文课,解读文本是第一步。

 由此可见准确地解读文本是上好课的重要前提。

文本解读最为教学设计的首要环节,应该引起教师的重视。

那到底什么是文本解读呢?

用朱光潜在《美学》里的话说就是:

慢慢走,欣赏啊。

把这个“走”换成“读”就是:

慢慢读,欣赏啊。

用王瑶的话说就是“在汉语中出生入死。

”用南帆先生的话来说:

“文本细读就是沉入词语。

”或者说:

“文本细读就是穿行在多重话语之间。

”用吕叔湘先生的话来说:

“文本细读就是从语言出发,再回到语言。

”用夏丏尊先生的话来说就是:

“文本细读引发一种对语言的敏感。

一、以不同角色来细读

如何进行文本解读,首先就是走进文本。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对话”已经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理念之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于阅读教学是这样表述的: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因此在教学设计中的文本解读就是教师和文本的对话。

那到底教师如何与文本进行对话呢?

方智范教授说:

“教师要做文本的知音。

”张志公先生说:

“在语言和思想之间走个来回。

”言下之意就是要接受文本,用心去体会文本。

体会文本的方式有很多,周益民就说过他常常将自己设想成不同的角色身份走进文本。

(一)我是作者

“我是作者”这是个力求还原的过程。

一方面是还原原文字传载的信息,全面、准确的了解原文的本义,这不仅是出于对作者的尊重也是治学必要的严谨态度;另一方面是要尽力去还原作者的情感,通过走进作者来走进文本,这样就不至于在解读中发生很大的偏颇。

正如叶圣陶先生说的“作者思有路,遵路识其真。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

一字未忽宜,语语悟其神。

”王崧舟曾对文本细读谈到过“要徜徉在语言之途,在语言里出生入死,要沉入词语中,一字一句,甚至不放过任何一个标点符号来读。

”比如在周益民执教的《与虫共眠》这一示范课中就凸显了这一问题。

“作者与虫共眠有了很多领悟,写下了这篇文章。

再版时,第2句话做了改动,删去一个字,‘那些形态各异的卑小动物……’,猜猜,删去了哪个字?

“是‘卑’。

“你们同意作者删去吗?

”这个问题已出来,学生紧接着就众说纷纭。

显而易见,周益民在备课的时候就有意识地将原文与再版时的作品进行了比对。

将一个微乎其微的“卑”字删去,肯定是作者的有意为之。

通过这个“卑”字,却可以引发出众多的思考。

“卑”,是卑微,是卑贱的意思,作者既然删去就是觉得生命是平等的,虫和人一样,不应该有贵贱之分。

通过这个细微的变化,作者的情感、价值观都体现出来了。

以“卑”这个字眼为突破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就加深了。

小语界的窦桂梅老师在上《丑小鸭》一课的时候,同样是比照原文,把目光投注在删节处,还原原文,这样做就更加准确地捕捉到了作者的本义,让学生也感受到了作者更深刻的含义。

(二)我是孩子

阅读的主题是心智还未成熟的孩子,他们有及其敏锐和细腻的心思。

他们的阅读心理重直觉把握、重感性体验,这与成人有着很大的差异。

所以在研读作品的时候,以孩子的眼光来品读,会给解读文本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你会发现孩子觉得趣味十足的地方在哪,难以置信的地方在哪……这样就能够很好地找到与孩子心灵共振,一触即发的那个链接点,在课堂上就能做到有的放矢,游刃有余。

在《与虫共眠》的备课构想中,周益民谈到他利用角色互换的方式让学生化身各种各样的小虫子,来感受与“我”共眠时的乐趣。

周益民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是考虑到当今的学生大多数都与大自然有疏离感,恐怕很难体会到作者的情感。

另一方面是考虑到学生的阅读感受。

面对这样一篇课文,毫无疑问他们最感兴趣的就是小虫子在“我”身上活动的这一片断了,因为这里最好玩最有趣。

所以在上课的时候,这一部分的内容周益民花了较多的时间让学生去感受去体验:

自由读、练,发挥想象,角色扮演,口头填空,言语训练。

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特别兴奋,而且轻松地体验到了小虫子的可爱之处,作者“我”的愉悦之情。

(三)我是教师

通过贴近作者的视角来读可以领悟文本的原始意义,通过孩子的视角来读可以了解学习对象的心理状态。

再完成上面两项之后还需要以教师的视角来读。

教师的解读是一种“为他”式的解读,学科专业性的解读。

由于孩子的语言经验和生活经验有限,导致对文本内容和意蕴的理解常常浮于表面,所以作为教师自己要加深自己的专业能力沉潜文本挖掘内涵,不至于如同孩童理解般肤浅。

同样是《与虫共眠》,有的教师就仅仅看到的是热爱大自然这一信息,在周益民的教学中,他不仅揭示的是对虫子的喜爱之情,还有作者关于生命平等的意识。

“对这些小虫来说,我的身体是一片多么辽阔的田野,就像我此刻爬在大地的某个角落,大地却不会因搔痒和难受把我捉起来扔掉。

大地是沉睡的,它多么宽容。

在大地的怀抱中我比虫子大不了多少。

”作者在文末提到的这句是文章的关键所在,平等的生命意识在这句里表露出来。

那怎么样让学生去理解作者这样的想法呢?

周益民让学生在“大地”上写“人”和“虫”两个字,以最直观的方式让学生明白。

另外,周益民也在课后说到“教学只想就着文本展开,至于作家的人生积淀、深刻的生命意识,等等,不想做多少涉及,因为,教学不是一次完成的,我的课只是给他们一个引子,启开一扇窗户,更多的景致需要他们自己随着人生阅历的增加慢慢领悟。

”所以,作为教师,在挖掘内涵的深度上要仔细考量,究竟哪些内容是适合教给孩子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揭示到几分比较好……这些都是要教师反复思考、斟酌的。

二、以不同姿态来细读

一般而言,学生以哪一种方式阅读,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语文教师的阅读方式。

教师对文本采取不同的姿态阅读带给学生的也会是不同的学习体验。

在当下各种“解构”的热潮下,周益民没有趋于盲从,而是采用先相信再质疑的方式进行细读。

(一)以文本崇拜的姿态来细读

文本崇拜指的就是一切以文本为先,一切从文本出发。

用周益民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对文本做个“信教徒”,说到底这就是一个认同的过程。

诗歌关注到诗题、韵脚、意象、意境;文章关注到每一细微处的遣词用句、标点运用等。

认真地洞察文本,真诚地领会与感受文本,这是对待文本的一种应有礼遇。

比如《只有一个地球》中的“母亲”;《白鹭》中的那个“钓鱼”而不是“叼鱼”。

(二)以文本质疑的姿态来细读

如果说文本崇拜是走进文本,那么文本质疑就是走出文本。

与文本保持一定的距离,置身局外,发挥旁观者清的优势才能有创新有超越。

教材作为课程资源的一方面,教师和学生才是创造教学资源最重要的因素。

也正如窦桂梅老师曾经提到过的三个超越中的超越教材,不以教材为权威,积极审视,科学处理。

所以教师在细读的时候要敢于质疑。

比如周益民在准备《可爱的草塘》中,在开始的认同文本中体悟到了北大荒天翻地覆的喜人变化,感受到了景美、物丰,人勤的内涵。

但是回过头来再仔细思考,在如今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环境理念下,这样的开荒方式是否还值得宣扬?

通过这样的反思,很多时候可以成为教学设计中一个有力的抓手,成为利用教材改造教材的有力资源。

三、以不同方法来细读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写到: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坡讨源,虽幽必显。

”“情动辞发”是指写作的时候因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披文入情”正好相反,是指阅读的时候追言之本溯情之源。

关于阅读,施特劳斯说“在字里行间阅读”,海德格尔说“徜徉在语言之途”。

所以阅读就是翻阅文本细读文本,顺着言语表达来寻找情思之源。

这样即使很隐含幽微的情感也可以变得显豁。

通过整理周益民的课例,可窥见他的一些细读方法。

(一)朗读沉入

陈平南老师说“备课是语感的心里体验”。

的确,语言通过它的语调、韵律、节奏等要素来抒发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

所以朗读是进入文本的重要策略。

周益民曾在他的著述中特地谈到“假想名家用心读”是他自创的走进文本的“招数”。

他会想象不同的人面对同一文本会有怎样朗读。

阅读是个性的,通过不同风格的朗读演绎,与文本的接触也愈加亲密和深厚。

(二)想象潜入

通过文本语言的描述,展开自己的想象,对文本的感受也会随着内心视像的晕染而得以强化。

周益民说他在读叙事写景或者抒情诗歌类的文章时,朗读完之后常常用“闭上眼睛过电影”的方式加以回味。

追根究底这就是凭借想象的方式更好地体会文本。

因为伴随着想象的运动情感也得以升腾,那么对文本形象也会产生愈加深切真诚的关注。

比如郭沫若的散文诗《白鹭》,通过想象脑海中就自然浮现出三幅优美的画面,甚至会浮现出芭蕾舞演员的形象。

她们飘逸灵动就和白鹭如出一辙,这种意外的隐喻有时候就成了教学设计中的一点了。

(三)资源融入

在文本解读或者细读的时候,大量的事实材料或者说是课程资源也是一个着力点。

这些事实材料包括内容相关的文本材料,也包括相应的学科专家的论述,靠得住的权威的学术解读等。

比如周益民在准备《只有一个地球》的时候就专门向专业人士请教;教古典诗歌就特地请教国学老专家。

这样做一方面帮助自己在解读的时候更加深刻准确,另一方面也提高了自己的专业成长。

 

第二章关于教学内容

第一节散文教学内容初探

关于教学内容,吕叔湘最早在《当前语文教学中的两个迫切问题》中指出当前小学语文存在少,慢,差,费的问题,此后就在教育界的关注。

有人说教语文就是教课文。

为了反驳这个说法,当时的张志公,吕叔湘,叶圣陶等人阐明“教学首先要弄清楚教的是什么。

”后来王尚文先生旗帜鲜明地指出:

“教材只是用以教学的素材而已”,“教材和教学内容虽然密切相关,但绝不等同。

”2003年,王荣生教授在他出版的《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中就对教程内容,教材内容及教学内容作出了深刻的辨析。

另外,王荣生教授还特地强调了要从教学内容的角度来评课,来关照教学方法。

因为只有了正确的教学内容才能合理地进行教学。

合理的教学内容是成功教学的前提。

散文是小学语文课程中的主导文类,散文教学也占据了语文教学的大部分课时。

散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然而纵观整个散文阅读教学,情况却并不乐观:

老师不知道教什么,教什么全凭自己的主观臆断。

这就导致了散文教学随意低效的状态。

造成这样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散文内容庞杂,一直处于“无规范”的状态,另一方面是教师不能很好把握散文的特点从而确定该有的教学内容。

通过对周益民执教的散文《与虫共眠》、《白鹭》、《天鹅的故事》来谈一谈散文教学内容确定的理据。

一、依据散文文体

王荣生教授在散文阅读教学的原则中专门提到过散文阅读教学要遵从散文的文体。

童庆炳先生曾经对文体作过阐释:

“文体是指一定的话语秩序所形成的文本体式,它折射出作家、批评家独特的精神结构、体验方式、思维模式和其它社会历史文化、精神。

”这里就包含了两个层面的含义:

“第一层面是文体是作品的语言秩序,语言体式。

第二层面是文体负载着社会的文化精神和作家批评家的个体和人格内涵。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任何一种文体的存在或者形成都离不开一定的语言秩序以及语言体式的。

而作者以及批评家的情感,内涵,精神都是建立在一定的语言秩序和语言体式上的。

如此可知,要想了解作者的所思所想作者的精神内涵文化修养,首先必须要了解其作品到底隶属于哪个文体,这个文体的语言秩序和语言体式是怎样的。

按照这样的思路,找到准确的答案应该就不难了。

至于教师,如果有强烈的文体觉知和文体意识,那么在备课以及实施阅读教学的时候,就不会产生很大的偏误。

体式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文本的类别,比如我们常说的诗歌,戏剧,散文,小说等。

不同的文体就有不同的阅读要求:

诗歌教学重点在感受意蕴丰富及复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