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孩子的学习黄金期.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514675 上传时间:2023-03-0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8.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掌握孩子的学习黄金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掌握孩子的学习黄金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掌握孩子的学习黄金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掌握孩子的学习黄金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掌握孩子的学习黄金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掌握孩子的学习黄金期.docx

《掌握孩子的学习黄金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掌握孩子的学习黄金期.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掌握孩子的学习黄金期.docx

掌握孩子的学习黄金期

當孩子一出生,敏感期就來了!

最初兒童僅僅是用口認識手,「口腔」肩負著一個重要的使命,孩子會用口腔認識周遭所有的一切,什麼東西都放到嘴裡。

就是用它來喚醒身體的其他部分。

而「手」就是不斷的重複抓和握,有口和手,用它們來認識外在的世界。

孩子們對事物的好奇,同樣是探索,體驗的方式卻不同。

有多少父母知道,您的孩子在某個時期總是特別熱衷某項事物,

例如:

吃手指頭、玩你丟我撿的遊戲、躲貓貓鑽洞洞、模仿大人行為、著迷某種玩具…等。

每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尤其0-6歲時,對周遭人事物總會充滿好奇心與學習慾望,這個階段稱為「敏感期」,若能適時了解需求並加以正確引導,將有助增進孩子的心智發展,提升孩子的學習能力!

以愛和關懷,陪伴孩子度過學習的敏感期!

本書分享極受幼教老師及許多名人推崇的蒙特梭利教養法,讓家長也能及早了解並掌握孩子的學習敏感期,懂得用關心與陪伴、尊重孩子,並放手讓孩子自由去嘗試、認識這個世界!

您將發現,其實並不需要權威命令,只需細心觀察,跟隨孩子的學習與成長,就能擁有自律自信、自動自發、有責任感、關心他人、謙虛有禮、創意十足的快樂孩子!

掌握孩子的學習黃金期:

一把了解兒童心智成長的金鑰匙!

【每個孩子都有屬於自己的黃金敏感期】

∙0歲至兩歲半學習黃金期

o視覺-----視覺剛生下來,對明暗相間的地方感興趣。

o口腔-----包括用口進行的味覺、觸覺過程。

用口腔感覺事物、認識事

o手-------手喜歡抓東西,用手探索環境、認識世界。

o走-------從最初的要成人拉著手走,到獨立行走,到上下坡、爬樓梯

o空間-----喜歡探索空間,最早表現為爬、抓、移動物體等,稍大一點則喜歡爬高、旋轉、扔東西。

o細小事物-對極小而精緻的東西感興趣。

o秩序-----急切需要並保護一個精確且有秩序的環境。

o模仿-----最早表現為模仿一個詞或一應一答,重複進行;也模仿動作。

o自我意識-自我意識表現為咬人、打人、說「不」等。

o審美-----審美要求食物或用具必須完整。

∙兩歲半至三歲學習黃金期

o建立概念-兒童開始將自己的認知感覺與語言結合。

o自我意識-私有意識產生,明確指明「這是我的」。

o秩序-----秩序需要保護一個精確且有秩序的環境。

∙三歲至四歲學習黃金期

o執拗-----秩序敏感期後,兒童形成了一種秩序的內在模式,一旦成人破壞了這個秩序,兒童就會哭鬧、焦慮,表現出不可逆性。

o疊高-----喜歡把物體疊高,然後推倒,再重疊,以此建立三度空間感。

o色彩-----開始對色彩產生感覺和認識,並在生活中尋找不同的顏色。

o語言-----開始對句子表達的意思感興趣,並重複或模仿他人的話。

o負面語言-發現最能表現力量的話語是負面語言。

成人反應越強烈,兒童越喜歡說。

o追求完美-從審美發展到對事物追求完美。

每件事情都不能出差錯。

o剪、貼、塗--真正開始有意識的使用工具。

o藏、占有-開始強烈感覺占有、支配自己所屬物的快樂。

物品的交換從此開始。

o邏輯思維-不斷追問「為什麼」,打破沙鍋問到底。

o繪畫-----兒童與生俱來的表達自我的語言方式。

o延續秩序-從具體的生活秩序延伸到了心理秩序。

o人際關係--一對一的交換食物和玩具。

遲到的口腔敏感期

兩歲的淼淼近來出現了口腔敏感期。

午睡時,他先用一隻手背不停的輕輕拍打自己的嘴脣,接著把大拇指塞在嘴裡吸吮,幾分鐘後又把食指塞進嘴裡吸吮,就這樣一個指頭接著一個指頭的輪流塞進嘴裡,最後五個手指一起塞進去。

整個過程他的表情很放鬆。

吃飯時他也用嘴玩湯匙。

先把湯匙放在嘴裡不停的咬,不停的往嘴裡伸進拿出、伸進拿出;接著又咬湯匙柄的前端,也是不停的伸進拿出、伸進拿出;最後把整個湯匙柄往嘴裡塞,可能想感覺湯匙柄的長度,有兩次竟把剛吃下的飯吐了出來。

整個過程他的表情仍然很放鬆。

同時,他還把教具中的珠子、豆子放進嘴裡不停的咬,同時用舌頭控制著珠子,在嘴裡不停的換位置。

還有一次,他竟然在衣帽間咬一隻鞋的後跟,當場被薛老師制止並拿走鞋,但他馬上拿起另一隻鞋接著咬,一副迫不及待的神情;最後老師把他抱離衣帽間時,他還依依不捨的回頭看著那隻鞋。

孫老師黃金啟蒙講堂

兒童口腔的敏感期在半歲左右來臨,嬰兒首先要建立口腔的功能並獨立起來,其次才用口腔來認識世界。

顯然,由於家裡過度的保護,淼淼口腔的敏感期延遲了。

我們還觀察到,部分兩歲的孩子在咀嚼一些食物(如:

饅頭、麵包、硬一點的水果)時,口形和咀嚼的方式像老人,牙齒無力。

顯然,兩歲以前他們吃的食物幾乎都是稀軟的。

在長牙的敏感期,應該提供幼兒較硬的食物讓他練習咀嚼,他們常常會嚼了又吐,吐了又嚼,但從不嚥下,有時食物會被卡住,但幼兒會自我調整。

我們的幼稚園裡,一些兩歲多的孩子仍未度過這個敏感期,他們最愛吃的水果是梨子、蘿蔔(我們把蘿蔔當水果用),最愛吃又便宜又硬的餅乾(大概是嫌高級餅乾太酥了)。

咀嚼時又專注又認真又滿足。

很多小床的邊緣都被孩子們的牙齒啃壞了。

口腔敏感期過度時間的長短,跟所提供的滿足條件有關。

口腔敏感期嚴重得不到滿足的孩子會搶別人的食物,隨意拿別人的東西,撿拾掉在地上的食物,注意力固定在食物上而無法學習。

建議家長在發現孩子進入此敏感期,或尚未順利度過此敏感期時,一定要提供孩子自由選擇和享用食物的機會

根據我們的觀察,兒童敏感期延遲後,有的敏感期因為孩子年齡已大而不再出現,但有的敏感期卻總要出現,如口腔敏感期。

孫老師教養筆記-口腔的敏感期

坐在火車上,我看到一個三個月左右的嬰兒,躺在媽媽的懷裡,正專心的將手往嘴裡放。

努力的試了好幾次,他成功了,順利的吸吮著自己的手,發出很大的「吧唧吧唧」聲音。

母親低下頭,滿臉笑意的說:

「不乾淨,不衛生。

」一邊說著,一邊將嬰兒的手從他的嘴裡拿出來,嬰兒突然惱怒的哭了起來,母親依然笑著說:

「哦,寶貝你怎麼了?

哪裡不舒服?

尿溼了嗎?

」我笑著對她說:

「他正在工作,你打擾他了。

」看到她臉上一副茫然的樣子,我說:

「吃手就是他的工作,等他的手再放進嘴裡,他就會安靜下來。

」母親聽完,半信半疑的將孩子的手放入口中,小嬰兒便立刻發出「吧唧吧唧」聲音,滿足的投入到這種吸吮中。

對一個三個月大的嬰兒來說,他能用口,首先是為了發展和獨立口的功能。

其次,他使用口來認識自己,他要認識甚至是喚醒自己的身體,他透過這樣的吸吮把手解放出來。

最後,他用口來認識這個世界。

他對手的感覺是這樣開始的,他的世界也是這樣開始的。

哲哲十個月了。

他坐在那裡,周圍擺放著一堆玩具。

他玩耍的方式是這樣的:

抓起每樣東西往嘴裡放。

我們看到,他品嘗完積木又抓起了橡皮栓,然後是塑膠圈。

他那興致高漲的樣子,整個身心都投入在用口,好像這個世界是不存在的。

他非常專注的狀態,似乎要把所有東西全部塞進他的嘴裡。

實際上,哲哲這樣做已經有好幾個月了,無論他抓到什麼,都不自覺的往嘴裡放。

有時候媽媽剛一轉身抱起他,他已經抓起了一條毛巾往嘴裡塞,有時候媽媽衣服上的一條帶子也被他抓起來塞進嘴裡。

吃的塞進嘴裡,不是吃的也塞進嘴裡。

我們這樣猜想:

他究竟用嘴做什麼?

他用口來認知?

這些東西究竟讓他感覺到什麼?

在我們成人看來,無非是這樣的:

硬的和軟的,無味的和有味的,不同質地的,可以吃的和不可以吃的,還能有什麼呢?

但對一個幼兒來說,他正是用這種方式感覺他的口有各種能力,口的部位功能以及口的極限。

與此同時,他也正體驗著周遭的世界,學會選擇究竟哪些東西能塞進他的嘴裡,建構只屬於他的自我世界。

而這些是同步進行和完成的。

我們把哲哲長達幾個月的這一種過程,稱為兒童的口腔敏感期。

當兒童出生時,他能夠使用的唯一器官就是他的口、眼睛和體覺。

儘管他一出生便有了視覺的敏感期,但腦科學認為兒童的視覺並沒有達到完善,他看到的世界是模糊的,而口不一樣,他剛出生時就能熟練的使用—口是他連接自己和這個世界的最自然通道。

最初兒童僅僅是用口認識手,發展到後面,兒童會用口認識周遭所有的一切,什麼東西都放到嘴裡。

這個過程也完成和健全了口的功能。

並不是兒童不知饑餓,僅僅是因為兒童是用口來認識世界的,直到手被完全的喚醒,手的敏感期到來,又幫助和加快了口的敏感期的發展。

直到兒童無處不在的到處觸摸,口的敏感期就這樣逐漸過去了。

我們可能永遠都無法知道,這些究竟給幼兒的是什麼樣的感覺和認知。

但有一點是肯定的:

全世界的幼兒都是透過這個過程,走向我們這個可觸摸的世界,他們是用嘴打開這個世界的大門,用嘴和這個世界建立親密的關係。

這樣的過程對幼兒的發展是不可少的,是生命的初始。

沒有這個階段,未來的成長就會有很多缺憾,這個時間要持續一年,物質世界的大門就這樣用嘴來打開了,為孩子伸出雙手迎接世界做了一個最早期的準備。

空間敏感期

愛扔東西的楠楠

一歲五個月的楠楠不久前剛學會走路,他喜歡扶著床邊走。

看見床上的枕頭巾,拉下來扔在地上,很滿足的看一看,繼續走;看見書,把書推到地上;自己的玩具也一件件通通往地上扔。

有時候,他扶著牆走到鞋架旁,把鞋架上的鞋一隻隻全丟到地上。

我們設想,幼兒早期可能以為自己和外界是一體化的,要明白自己和其他物體是分離的,物體與物體之間也是分離的道理,幼兒需要兩年至三年的時間。

當他能夠行走、使用手、移動物體就成為幼兒早期探索世界的集中表現。

手的敏感期、走路的敏感期、空間的敏感期接踵而至,使孩子開始「征服」他能夠涉足的任何地方。

拋撒、搬運和疊高

「嘩」的一聲,兩歲六個月的小寶寶又將豆子撒了一地。

這已經是第三次了。

我和王老師對望了一下。

看來暫時不能指望她歸位了。

我過去幫她歸位,她很快的發現老師正在收拾豆子,這個發現讓她更努力的將豆子撒到其他地方。

伴隨著豆子「啪啪啪」掉落的聲音,她的臉上透著微微的驚喜。

小寶寶還喜歡將教具搬來搬去,把幾何立體組拿到樓梯通道裡,或者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將它們藏到工作地毯裡。

如果帶插座圓柱體的圓洞裡有珠子,不用問,那一定是小寶寶弄的。

有一天,小寶寶發現粉紅塔與棕色梯可相合疊高,她歡呼雀躍的站到了小椅子上,要與那塔狀造型比比看誰高。

在工作時間裡,老師發現,小寶寶不斷將彩色圓柱體組從她的工作地毯扔到別人的工作地毯上,或者把珠子、蠶豆一顆顆的扔在教室的地上。

在餐廳裡,常常可以看見小寶寶推著小椅子跑來跑去。

看來小寶寶空間的敏感期到來了。

孫老師黃金啟蒙講堂

兒童透過拋撒、移動物體來探索空間,感知他和物品、和空間之間的關係。

把裡面的東西取出來,把外面的東西塞進去,是幼兒認知空間的最初過程。

孫老師教養筆記-空間、時間的敏感期

空間、時間的敏感期,是所有敏感期中最有趣的一個敏感期,因為透過時間和空間,我們一下被界定在一個位置,這個位置在之前還是一個感覺的狀態,在其後的發展中,位置就逐漸轉換成秩序。

如果沒有對時間和空間的感知,就不會發展出更為抽象的秩序。

孩子出生時,從子宮摔落到一個大空間中,首先要體驗的必須是空間。

他要在空間中體驗空間,使用自己的身體體驗空間,然後透過超越自己的身體,探索這個物質世界的空間,才能夠把自我跟現有的物質世界完好的結合在一起。

同樣,兒童從出生開始也必須感覺時間。

剛開始—有了需求,哭,馬上就要得到,不懂得這是需要時間的。

然後,在成長的過程中,急切感逐漸得到一些緩和。

想要—得不到,哭聲可以不那麼急切。

再然後,想要,不是什麼都可以馬上得到,可以稍微緩衝一下。

直到五歲,兒童才逐漸發現,所有的事情和願望是要透過時間來完成的,直到孩子的內心不僅可以感覺,而且可以把握時間。

不僅事情需要多少時間,而且獲得什麼樣的心理和智力需要多長的時間,也開始在孩子的內在建構出來,時間的智慧變成了一種高智慧的歷史感,世界和自己就被放進歷史的長河和宏觀的把握之中了。

這個過程是依靠孩子在自由的環境中完成的。

這些心智都是在具體的生活中,依靠兒童的興趣完成的,是他呈現在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所以兒童喜歡做什麼,就變得很重要。

滿滿喜歡尋找下水道蓋上的洞,然後將小東西往洞裡塞進去;在牆上發現一個洞,也會往裡面塞東西。

塞東西到洞裡成了他樂此不疲的工作。

媽媽看他忙著,雖然不打斷他,卻滿心疑惑。

我們知道,兒童空間敏感期的發展從零歲開始,一直持續到六歲,而最早的空間敏感期是這樣的:

他首先會發現這個物體和那個物體是分離的,所以他喜歡把一些東西從高處丟到地上,然後尋找,再拿到高處,丟下來。

這是兒童最早對空間的感受。

這個感受過去之後,兒童就會發現:

一個空間裡面的東西能拿出來,外面的東西能塞進去。

所以兒童看見洞就會把一個東西塞進去。

這個活動在兒童一歲左右的時候非常頻繁。

緊接著兒童開始不斷疊高、推倒,再疊高、推倒,這是最典型的感知空間發展的一種能力,是對空間感受的過程。

這個感受是兒童智慧發展的關鍵所在。

接著兒童會對一個狹小的空間非常感興趣,例如:

鑽到大衣櫃裡,或在桌子下玩耍。

之後兒童對爬到某個高處開始有興趣,我們常常看見小朋友反覆的爬樓梯,實際上,這都是兒童運用身體掌握空間的一個過程。

例如:

兒童不用腳走著下樓梯,會倒退著下,原因是兒童對手的掌握要超出腳,所以兒童必須對手有把握以後,才有決心和心理能力再使用他的腳,這樣結合起來,他才覺得能準確的的走著下樓梯,這就是身體對空間的探索。

這時候的孩子對爬窗臺、桌子、樓梯、欄杆都會有巨大的興趣。

這個階段過去以後,兒童的能力又得到了提升,開始喜歡從高處往下跳躍。

這個過程除了兒童在感受空間的大小外,他還在用他的皮膚、肌肉、身體所有的東西來感知這個空間有多大、多高、多遠。

兒童發現自己從這個高度往下跳的時候,心理已經能夠承受了,就會跳下去。

兒童透過經驗發現對這個空間高度有把握,能夠再一次承受,就會探索更高的空間。

所以對空間的掌握,完全取決於一個人在心靈上能夠承受多大的空間狀態,這決定了兒童未來對這個世界的探索能力,為未來發展奠定了非常重要的基礎。

空間的敏感期可能帶給家長比較大的危機感。

很多媽媽因為害怕,不許孩子趴在桌上不許從窗臺往下跳,不許孩子鑽到一個小地方。

實際上很早的時候,國際上就有一個「視覺懸崖實驗」:

兒童在玻璃板上爬行,但看到玻璃板下面有一個在視覺上表現出低窪的部分,都不會爬過去。

這證明兒童對環境的把握是有天生的自衛意識的。

我們可以跟在孩子幾公尺外保護他,而不要沒完沒了的嘮叨,不要設置那麼多的限制,不要在孩子剛有點不平衡的時候就把手撐上去扶住。

媽媽需要有承受危險的心理力量,不要把這種危險「說」給孩子聽,這會給孩子帶來巨大的危機感,破壞兒童自己保護自己的能力,同時也喪失了探索世界的機會。

所以我們要告訴家長的還是那一句話:

「給孩子愛和自由」。

所有的孩子在這個年齡都會有這樣的需求。

空間敏感期對空間的探索,是兒童一個自我創造的過程、一個突破極限的過程。

模仿的敏感期

模仿的敏感期-最早表現為模仿一個詞或一應一答,重複進行;也模仿動作。

班上的茵茵到了模仿的敏感期,特別喜歡模仿,而且模仿的相似度很高。

在餐廳裡,茵茵和朗朗坐在一起,朗朗做什麼動作,她都跟著做。

朗朗用舌頭舔湯匙,茵茵也跟著舔;朗朗站起來,她也跟著站起來;朗朗坐下,她也馬上坐下。

在臥室,茵茵也模仿別的孩子。

豆豆用被子蓋住頭,她也跟著用被子蓋住頭。

豆豆舉起手,她也跟著舉起手。

甜甜說:

「老師,我要喝水。

」茵茵剛喝完水回到床上,但她也馬上說:

「老師,我要喝水。

」在教室裡上主題課的時候,羽晗的右腿動了幾下,她也馬上模仿,動了幾下。

羽晗看到後笑一下,她也跟著笑了。

茵茵看到什麼都會模仿一下,而且很像,我知道,她在藉此來建構自我。

孫老師教養筆記

一位媽媽說:

「我兒子現在一歲四個月,非常喜歡去廚房看大人炒菜、煮飯、燒開水,喜歡自己打開櫥櫃,拿出湯匙、鏟子、油罐、醬油瓶、水壺玩耍。

我個人認為只要安全,又有大人看著小孩,就儘管讓他看,讓他玩。

他玩的過程也是學習的過程。

而我婆婆認為要讓小孩懂規矩,要讓小孩明白這些是廚房用具,不能拿來玩,認為我太放任他了。

真不知哪種觀點是正確的?

」「模仿」這個詞,使用在這個一歲四個月的孩子身上是最合適不過的。

只是很多長輩並不知道,「模仿」是零到三歲期間很重要的智力發展過程。

「模仿」是指孩子重複原型所顯示的行為,表明兒童的心智已經發展到領悟和掌握某行為背後能力的時候了。

模仿是兒童對自己身體行為上的一種確認,就好像兒童可以停在某一系列的動作中,然後將此動作重複出來,最終成自己的能力。

由於它是身體的,因此是動作的模仿。

這也是剛開始的模式,發展到後來,當然是對更抽象事物模仿。

例如:

語言的模仿、個人特質的模仿、風格的模仿。

成人後,模仿也是啟動與模仿者心智相接近的某種智能和生命內在的需求,最終跳脫模仿者,形成自己的特質。

但開始無一不是從模仿開始的。

這實在是一種了不起的成長模式。

就好像一個音樂家在聽完一首美妙的樂曲時,可以在樂器上重複一樣,只是人們不稱其為模仿。

就如同一個學生喜歡他的老師的一切:

行為、氣質、語言、思想、思維模式等等。

實際上那就是模仿。

模仿是成長的一個臨界點,模仿存在於人的一生中,一直發展到確定他們所屬的範疇,也就是將自己的屬性歸類,模仿才結束。

對於兒童來說,如果他看到某種自己無法確定能不能完成的行為時,就不會模仿,而會苦惱和焦慮。

或是兒童根本沒有發現這個行為的時候,也不能模仿。

兩歲左右最明顯。

在許多兒童的科學教育影片和兒童認知發展的教材中,我們很容易找到這樣的例子:

「嬰兒躺在墊子上,父親的臉對著他,伸出舌頭,嬰兒也伸出舌頭;父親笑了,嬰兒也報之以微笑。

」這是嬰兒在幾個月時,有選擇性的模仿。

因為這時候,嬰兒對自己口的使用是最有能力的。

如果做出同樣手的動作,兒童的敏感度還不夠,或者根本不會察覺和模仿。

當孩子的年齡成長到兩歲時,孩子不但模仿各種行為,而且開始模仿社會性行為,並且可以把行為統整起來,系列模仿。

兒童選擇性的模仿,基本集中在對父母行為的模仿上。

所以父母炒菜,他也炒菜;父母掃地,他也掃地。

與此同時,我們會發現孩子還會經常性的重複父母的語言、表情,重複父母的某些特定行為。

兒童要透過這個過程,由一個簡單的生命狀態過度到一個更高的狀態中,這也是兒童從內在世界走向外部世界最早期的實踐過程,這個過程大約會持續半年的時間。

表面上這個階段的孩子似乎沒有自我,但我們要知道的是,孩子必須經過這個階段才能形成自我。

如果這個過程沒有很好的度過,這個階段的發展就會延滯,所以我們也常常看到五、六歲的孩子模仿老師或一些大孩子的行為。

上面那位媽媽說的模仿行為相對更容易接受。

日常生活中還有一些看起來似乎更加無聊的模仿,例如有些孩子模仿摔倒,再摔倒,再摔倒,每一次摔倒都帶著無比的喜悅。

父母不明白孩子為什麼重複這樣毫無意義的舉動,就會制止兒童。

而這個制止的動作恰恰破壞了兒童敏感期的正常發展,從而妨礙兒童智慧和認知的發展。

智慧發展的阻礙必然會伴隨相對應的心理問題出現,這都是成人後大腦平庸的一個早期現象。

J•凱根(J.Kagan)說:

「對於兒童,模仿可以是一種獲得愉快、力量、財富或別的渴望目標的自我意識的嘗試。

所以我能給父母最好的建議就是:

∙讓孩子去做,模仿沒有對與錯

∙盡量放慢自己的動作,滿足兒童模仿的需要,給孩子成長的空間,使孩子平穩的度過這個時期

手的敏感期

手的敏感期-喜歡抓東西,用手探索環境、認識世界。

吉祥六個多月了,媽媽替吉祥剝了一個橘子。

吉祥用胖胖的小手把一瓣橘子送到嘴裡。

怎麼這麼難咬?

於是又吐了出來。

放在手裡觀察了一會兒,然後用手剝開了橘子膜,果汁流了出來。

吉祥似乎猜到這個像水一樣的東西味道應該不錯吧!

於是又把那瓣橘子放進嘴裡。

果然,小傢伙眉開眼笑了。

小傢伙以後就這麼吃了,哈哈!

從八個月開始,吉祥開始嘗試自己吃飯(每次餵飯都讓我和寶貝感到很沮喪,快樂第一,於是我就不餵飯了)。

當然他是不會用餐具的,而是直接捧著碗喝或用手抓,每次都吃得哈哈大笑,酣暢淋漓。

從頭到腳都能吃到飯,不會忘記身上的任何一個部位。

吉祥九個月,初夏了,各種水果陸續上市,西瓜、番茄。

吉祥每次吃到新鮮的水果都開心得不得了,而且一吃三用。

一部分吃進肚子補充維生素,另一部分直接塗到臉上、身上做美容,還有一部分當染料,順便把衣服換個顏色,外面絕對買不到的顏色。

現在已經一歲多的吉祥,最近學會自己剝香蕉皮、雞蛋殼了。

她剝皮的時候超級專注,做完以後也很有成就感,吃得很開心。

孫老師黃金啟蒙講堂

只要可能,嬰兒會抓捏一切到手的軟東西,果醬、麵條、香蕉、蛋黃、煉乳、泥巴。

坐在餐桌前,孩子喜歡吃飯時用手抓飯、玩飯。

甚至趁大人不留意時,孩子會抓「糞便」,去體驗那「黏糊糊」的手感。

記得有一種玩具,軟呼呼、黏糊糊的,像鼻涕一樣,丟哪裡黏哪裡,很受小朋友的歡迎。

很多大人不理解—孩子怎麼喜歡玩這種噁心的東西。

八、九個月的幼兒很喜歡抓軟的物體,手的活動不只是手的活動,而是有著智性的目標。

成人常因無知,給兒童設置了很多障礙,剝奪了他用手的自由,以及認識世界的機會。

三指抓

淼淼最近開始練習用三指、五指抓東西了。

剛開始他喜歡抓大的物體,把一個物體從一處抓到另一處,後來抓小圖釘時,整個手指都伸進去,但馬上發現這樣抓有危險,又趕緊把手縮回來,回頭望望我。

我跟他示範正確的三指抓動作,他小心的、輕輕的用三指抓起了幾個小圖釘。

從此以後,他更喜歡用自己的小手插筆管、拿小教具,或用兩指拿豆子,每次完成後都滿足的離開,再尋找另一項工作。

淼淼在自由的環境中不受打擾的發展著自己,用他獨有的方式變換著教具的用途。

孫老師黃金啟蒙講堂

手的敏感期到來時,兒童有一個抓的過程—五指抓,三指抓,兩指抓。

淼淼手的敏感期有點晚了,他盡可能的追趕著。

此時教師要提供兒童可協助發展的東西,幫助兒童盡快完成這個過程。

童年期鍛鍊手非常重要。

我們常看到很多成人不會用手或者很笨拙,不會拿筷子,不會按鍵,不會用手指夾圍棋子,不會點鈔,不會綁繩索。

這都和他們童年時期這方面的發展受到障礙有關。

敏感期出現的時間因孩子而異。

如數學的敏感期,國際上很多幼兒的數學敏感期在三歲半以後出現,但我國孩子的數學敏感期普遍在四歲、四歲半來臨,有的甚至在五歲以後。

出生的頭兩年,孩子們的敏感期基本上是一致的。

這期間孩子如果沒有得到很好的發展,其他的敏感期會順延。

讓孩子在六歲以前完成一系列敏感期,是理想的成長狀態。

自由的心理、愛的氛圍、豐富的教具和寬敞的活動空間,是兒童正常發展的充分條件。

孫老師教養筆記-兒童用手思考

米開朗基羅西斯廷教堂創作的天頂壁畫《創造亞當》裡,亞當躺在地上,上帝的手一觸,使他醒來。

畫面的核心位置展示兩隻手:

一隻是上帝的手,指向亞當;一隻是亞當的手,向上帝伸出去。

這兩隻手似乎蘊涵著某種祕密和含義。

「最偉大的藝術奇跡之一,就是米開朗基羅怎樣想出了這種辦法,從而使聖手一觸的瞬間,成為畫面的中心和焦點,他怎樣透過造物者手勢的輕鬆和力量,使我們體會到萬能者的觀念。

」這給我留下了深刻的記憶,以至於這兩隻手,變成了我熟悉的一個情景。

如果讓我來詮釋這幅畫,我會這樣詮釋:

人的意識的奧祕,可以依靠手來實施和詮釋,假如沒有手,所有的思想,即使是上帝的思想也無從實施。

手是人類智慧的工具。

表現在兒童身上,甚至可以這樣說:

兒童是用手來思考的,手的自由使用不僅表達了兒童的思維,也表達了兒童思考的過程,禁止兒童手的活動,就相當於禁止兒童的思考。

丁丁出生的時候,媽媽發現,丁丁唯一能靈活使用的是他頭部的轉動,而頭部可以轉動的原因,好像是因為嬰兒可以自主的支配他的口—口的感覺引導了他頭部的轉動。

媽媽想,看來吃是嬰兒或者其他生命的首要大事,大概這是生命賴以生存的途徑吧!

但是在近一個月內,媽媽又發現丁丁不斷努力的把手往上舉,有時候舉到了嘴裡,很滿意。

有時候舉不到嘴裡,劃傷了額頭,看上去會有些懊惱。

在前兩個月裡,丁丁就這樣艱難的、不斷的把手往嘴裡放,這是他出生前幾個月中最持續做的一件事情。

媽媽逐漸發現,丁丁用口吸吮著手,手被放進嘴裡,成為嬰兒一種持續的活動,這種舉動使嬰兒顯得很滿足。

經過無數次這樣往嘴巴裡放,丁丁手的敏感度和準確度大大加強了。

就好像依靠口的吸吮喚醒了手一樣。

這個觀察的過程,使媽媽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