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专题讲练散文的修辞手法.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514248 上传时间:2023-03-02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78.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专题讲练散文的修辞手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初中语文专题讲练散文的修辞手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初中语文专题讲练散文的修辞手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初中语文专题讲练散文的修辞手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初中语文专题讲练散文的修辞手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专题讲练散文的修辞手法.docx

《初中语文专题讲练散文的修辞手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专题讲练散文的修辞手法.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语文专题讲练散文的修辞手法.docx

初中语文专题讲练散文的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

知识精讲

一、要点梳理

巧妙精彩的修辞手法,使平凡的语句亮丽夺目。

修辞手法,多出赏析题,首先要注意区别其不同的表达效果。

如比喻是生动形象;拟人把物人格化,富于情趣;排比能增强语言的气势……不同的修辞手法在不同的语境中所起到的作用各不相同,因此,同学们赏析修辞手法还要结合具体语境,联系阅读材料分析其表达效果。

现在我们就来梳理一下常考的修辞手法的作用。

(一)比喻

含义:

比喻就是用比喻法描写事物,可使事物形象鲜明生动,加深读者的印象;用来说明道理,能使道理通俗易懂,使人易于理解。

作用:

使语言生动形象,使深刻的、抽象的道理浅显、具体地表达出来。

比喻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

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打比方的事物)。

分类:

比喻一般分为明喻、暗喻及借喻三类。

1.明喻:

本体、喻词和喻体同时出现。

常用的喻词有:

像、好像、好似、如、有如、如同、彷佛等。

例子:

月光如流水一般……

2.暗喻:

本体、喻体同时出现,但用「是」、「成」、「成为」、「变为」等系词代替「像」一类的喻词。

例子:

母亲啊!

你是荷叶,我是红莲。

3.借喻:

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

例子:

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雪比喻浪花)

(二)拟人

含义:

根据想象把事物当作人来写,赋予事物以人一样的思想和行为的一种修辞方法。

拟人成功与否,就看所创作的句子是否把物当人来写,看有没有人一样思想、行为,有没有人的喜怒哀乐。

作用:

作者用第二人称的修辞手法,使对象人格化,赋予它人的行为、思想、情感等,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对象特点。

分类:

拟人分为拟人和拟物两种

1.拟人——赋予物以人的感情、动作、状态和语言等。

例如:

(荷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2.拟物——使人具有物的动作或情态等

例如:

老师在讲课,他竖起耳朵听。

(三)排比

含义:

在一个句子中同时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三个或三个以上句子或词语,排列起来的修辞手法。

作用:

它能增强句子语势,加深感情。

其特点是有三个或三个以上分句组成,而且开头几个字相同。

分类:

常见的排比句有并列式和递进式两大类。

1.并列式排比句:

所谓并列式排比句,它的分句之间是并列同等地位。

例如:

绿是希望,是青春,是生命。

2.递进式排比句:

也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句子组成,后一分句比前一分句意思更进一层。

例如:

为了保护干部,为了保守党的秘密,为了共产党的胜利,刘胡兰壮烈牺牲。

(四)夸张

含义:

对描写的事物有意识地加以夸大或缩小,以突出事物的特征,表达作者的感情,引起读者的联想,加深印象。

作用:

突出特征,启发联想,表达强烈的感情。

分类:

包括扩大夸张、缩小夸张和超前夸张。

1.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三千丈”为扩大夸张)

2.芝麻粒儿大的事,不必放在心上。

(“芝麻粒儿”是缩小夸张)

3.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

(把前一事物“出来”与后一事物“下火”夸张到几乎是同时出现属于超前夸张)

(五)设问

含义:

为了引起读者的注意或思考,先自行提出问题,再自己进行回答。

即自问自答。

作用:

引起读者的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

例如: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六)反问

含义:

将明确的意思用问句的形式表达出来,即只问不答,问中有答。

作用:

加强语气,比直接说出答案更鲜明有力,更富启发,感情更强烈。

例如:

难道我不爱我的祖国?

(七)对比

含义:

把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加以比较的方法。

作用:

突出相反或相对的事物的特征或本质,更为鲜明、突出。

例如:

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②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八)对偶

含义:

用结构相同或相近,字数相等的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起来表达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

使两方面的意思互相补充和映衬,加强语言的感人效果。

读来有节奏感。

分类:

对偶有正对、反对、串对三类。

1.正对:

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

例如: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2.反对:

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

例如: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流水对):

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例如:

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流水对)

(九)引用

含义:

写文章时,有意引用现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加强真实性,增强表现力,说服力,从而收到言简意明的效果。

需注意的是,直接引用原文要加引号,描述大意的不能加引号。

作用:

加强真实性,增强表现力,说服力,从而收到言简意明的效果。

例如:

“霜叶红于二月花”,经历了这个境界,才是真正的成熟,真正的美。

(十)反复

含义:

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渲染感情富有音乐性,加强节奏感,有意让某个词语或句子或段落一再出现,就是反复。

作用:

突出思想,渲染感情;富有音乐性,加强节奏感。

例如:

前进!

前进!

前进!

进!

②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十一)反语

含义:

使用与本意相反的话语来表达本意,可以取得幽默、讽刺的效果,增强战斗性。

多数是表示讽刺嘲弄的。

作用:

可以取得幽默、讽刺的效果,增强战斗性。

例子:

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

(十二)借代

含义:

包括特征代本体、具体代抽象、专名代泛称和部分代整体,借代使语言多变,丰富多彩,具体形象,并引发读者联想。

作用:

使语言多变,丰富多彩,具体形象,并引发读者联想。

例如:

①朱门酒肉臭(朱门是富贵人家的特征,这里代富人。

②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枪杆子是具体概念,代“武装力量”)

③我们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雷锋是专名,代助人为乐的好人)

二、方法点拨

(一)修辞三步走

考试中,如果句子含义理解题或者赏析题遇到了修辞句,我们大体可以按照修辞三步走来答题:

1.判定修辞手法,即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答出该修辞本身的作用,比如,“比喻”就是生动形象写出了+对象+特点

3.答出它的应用,即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主旨思想。

(二)示例解析

例1:

结合具体语境,揣摩下面句子的妙处。

“我看到孩子们的脸仰向我,饱满、热情,如阳光下的葵。

答:

用比喻手法,把“孩子的脸”比作“太阳下的葵”,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学生们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表达了老师对孩子的喜爱之情。

例2:

赏析句子“祖母伺候土地,就像她在鞋面上绣花一样,一针下去,绿的是叶,再一针下去,黄的是花。

答:

①运用比喻,②生动形象的写出了祖母精心伺弄土地的情景;③表现了祖母热爱劳动,热爱生活,④表达了“我”对祖母的赞美之情。

例3:

赏析“霜风击倒,挣扎爬起;沙尘掩盖,奋力撑出。

答:

①运用拟人和对偶,②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胡杨与霜风、沙尘的姿态;③表现了胡杨顽强的本色和精神;④表达了作者对胡杨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⑤句式工整,琅琅上口,富有音韵美。

三点剖析

考点:

学会判定修辞手法;会分析所考查的手法的特点及作用。

重难点:

学会结合语境分析常考的修辞,如比喻、拟人、排比、反问等的作用。

易错点:

不能理解并分析出所运用修辞手法的特点及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题模精选

题模一:

常考

例1.1.1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

屋檐下游走的光阴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闲读宋词,陶醉于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的美好乡村生活里,更勾起了我对屋檐的美好记忆。

屋檐,是属于故乡、属于童年的。

小时候,在故乡的小山村里,住的是泥墙瓦屋顶的老屋,老屋有大大的屋檐,像伞一般守护着我度过快乐的童年。

每年的春讯是屋檐下的燕子告诉我的。

当屋檐下空寂了一冬的燕巢又响起唧唧喳喳的呢喃,当屋檐下露出几只憨憨的黑色小脑袋、当一个个黑色的剪尾划过屋檐,我便知道,春天来了。

小时候大人告诉我们燕子是益鸟,村里所有人都爱护着燕子,也以燕子在自家的屋檐下筑巢为荣。

那时候我们爱做的一件事就是,挨着各家房子的屋檐寻觅,寻找有没有燕巢。

长大后读诗书,读到唐代诗人皇甫冉的《赋得檐燕》:

“拂水竞何忙,傍檐如有意。

翻风去每远,带雨归偏驶。

令君裁杏梁,更欲年年去。

”以及南朝吴均《山中杂诗》中: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这些诗句,总能勾起我对屋檐与燕子的阵阵怀想。

小时候炎热的夏天,我与外祖母在屋檐下纳凉。

白晃晃的阳光透过屋檐投射到斑驳的泥墙上,光影灵动。

外祖母躺在一张凉椅上,我趴在她旁边睡觉,她紧紧地握一把葵扇,轻轻地摇扇,摇下凉快和无数童年的故事,摇下缓慢流淌的时光。

锄头、铲子、铁耙子,铁叉子静静地靠在泥墙旁,以标点符号的姿势,记录着农家人的农耕岁月。

骄傲的大公鸡在屋檐下昂首挺胸地踱着步,发出动人的声音,谦虚的小花猫在墙根旁安静地睡觉……一切如此安详宁静,仿佛一幅静物工笔画。

屋檐下看雨听雨又是另一番景致。

下雨的时候,屋外是潮湿的世界,大雨顺着屋檐开始流淌,起先是雨珠子,滴滴答答,一声,两声……雨点像多情女子的巧手,屋檐是古琴,轻轻地弹奏出美妙的琴音;慢慢地,变成了雨线,一条,两条……然后变成了雨帘。

每每那时,总会看见老母鸡带着一队小鸡在屋檐下躲雨,老母鸡用自己宽大的羽翼保护着小鸡,小鸡在叽叽叫着,老母鸡咯咯咯地回应,声音透着慈爱。

后来读到唐代诗人王建的《听雨》:

“半夜思家睡里愁,雨声落落屋檐头。

照泥星出依前黑,淹烂庭花不肯休。

”我总会想起童年时在屋檐下看雨听雨的情景,也更氤氲起我想家的情怀。

长大后,我离开了家乡,离开了那些年住的老屋,我就越发思念老屋的屋檐。

在异乡的城市里,林立的高楼大厦是没有屋檐的,“屋檐”变成了我埋藏在记忆深处的一个梦。

于是,每次回老家,我都像在寻找我那快乐的童年,那美好的光阴。

回到老家,屋檐还在,八十多岁的外祖母依然坐在屋檐下,她对着我慈祥地笑,问我在城里的工作和生活,念叨着我什么时候领个外孙子回来给她瞅瞅。

多年后,我领着女儿再回老家,外祖母已九十多岁,她依然坐在屋檐下,她依然会念叨我的名字,可是她已认不出我了。

再回首,我童年美好的光阴,在屋檐下静静地游走。

(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1)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句子。

雨点像多情女子的巧手,屋檐是古琴,轻轻地弹奏出美妙的琴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该句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将“雨点”“屋檐”分别比作“多情女子的巧手”和“古琴”,生动地写出了雨打屋檐所产生的动听声音,表达了作者在屋檐下看雨听雨的享受之情。

【解析】考查赏析题,从修辞角度进行考查,学生只需要判断出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其次按照之前我们说的三步走来答题即可。

题模二:

其它

例1.2.1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洞茶

毕淑敏

①16岁时,我在海拔5000米的藏北高原上当兵。

司务长分发营养品,从一大块黑糊糊的粗糙物件上百掰下一块给我,说,这是砖茶。

②拿东西时砖茶一不小心掉到雪地上,我没有捡,弯腰太费体力。

一旁的老医生心疼地说:

关键时刻砖茶能救你命呢。

我不以为意。

老医生告诉我,它叫青砖茶,用茶树的老叶子压制而成,发酵后颜色黢黑,茶碱含量很高,茶碱可以兴奋呼吸系统,如果出现强烈的高原反应,喝一杯砖茶,可缓解症状。

它是高原之宝。

③没到过藏北高原的人,难以想象砖茶对于边防军的意义。

高原上的水,不到70℃就开锅了,无法泡出茶中的有效成分。

我们只有把茶饼掰碎,放在搪瓷缸里,灌上用雪化成的水,煨在炉火边久久地熬煮。

渐渐地,一抹米白色的蒸汽袅袅升起,缸子中的水慢慢红了,又慢慢黑了……平原青翠植物的精魂,在这冰冷的高原,以另外一种形式复活了。

④慢慢喝茶上瘾,便很计较每月发放砖茶的数量。

有一次领完营养品,我端详着分到手的砖茶,委屈地说:

“司务长,有人抠走了我的茶,你看,还留下两道深痕。

”司务长说:

“哈!

应该是三道痕。

那不是被人抠走的,是厂子用机器压下的商标,这茶叫 ‘川’字牌。

”我追问:

“这茶是哪儿出的啊?

”司务长说:

“‘川’字牌,当然是四川的。

⑤从此,我与这砖茶朝夕相伴,它温暖了我的胃,安慰了我的心,清醒了我的脑,成为我无声的知己。

⑥11年后,我离开高原回到北京,寻遍北京的茶庄,却再也找不到我那有三道痕标记的朋友。

失望之余,觉得它好像变成了我在高原缺氧时的一个幻影,与我悄然永诀。

⑦此后三十余年,我品过各种各样的天下名茶,用过林林总总的精美茶具,见过繁复古雅的饮茶仪礼,却总充满迷惘困惑。

茶不能大口喝吗?

茶不能放在铁皮缸子里煮吗?

茶不能放盐巴吗?

茶不能仰天长啸后一饮而尽吗?

⑧一次出差到了四川,我满怀希望地买了一块砖茶,以为将要和老友重逢,喝下却全无当年的韵味。

我绝望了——舌头老了,甘凛的砖茶味道和那段难忘的岁月搅缠在一起,永远留在了藏北高原重重的冰雪之下。

⑨今年,我在湖北赤壁终于见到了老朋友。

赤壁有个老镇遍植茶树,因地名叫羊楼洞,所产砖茶被称为“洞茶”。

那里有三条清澈的天然泉水,三水合一,即为一个“川”字,成了砖茶的商标。

⑩有了上次的教训,我不敢贸然相认。

洞茶沏好,我轻浅地抿了一口。

⑪雳,地动山摇!

所有的味蕾,像听到了军号,怦然怒放!

⑫离散了几十年啊,我再次和你相逢!

你甘暖依然啊,你温润如旧!

⑬,熟悉的感觉如烟霞般升腾,那青春年华的神采风貌,如老式照片在水盆中逐渐显影,越发清晰。

⑭雪漫天的日子,呷一口洞茶徐徐咽下,强大而涩香的热流注满口颊,旋即携带奔涌的力量滑入将士的肺腑,让戍边的人忆起遥远的平原、缤纷的花草,还有挚爱的亲人。

他们疲惫的腰杆重新挺直,成为国境线上笔直的界桩;他们疲乏的双脚重新矫健,巡逻在千万里庄严的国土之上。

⑮水中的赤壁茶林啊,你可知道你曾传递给边防战士多少温暖。

你曾给予边防战士多少力量!

你可知道你对我有着怎样的意义!

⑯年方法熬煮洞茶水,把它洒向大地,对天而祭。

司务长和老医生都因高原病早逝,他们在天堂一定闻得到这质朴的香气,沉吟片刻后会说,是这个味道,好茶!

(有删改)

1.这篇文章浸透着作者深挚的情感,富有感染力,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请以第⑦段为例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第⑦段用排比将四个反问句联系在一起,强调作者对于茶的繁文缛节、高贵和价格的昂贵的讨厌,体现了“我”的迷惘困惑,从侧面表达自己对茶砖的思念之情。

【解析】第⑦段主要分析作者运用的手法以及思想感情。

手法不难看出是反问及排比的结合,情感一方面联系对象的特点,一方面联系作者的情感来答即可。

随堂练习

随练1.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试题。

石崖上的枣树

刘成章

①那是陕北的一座高峻石崖,陡峭得不能再陡峭了,齐上齐下,刀削的一般,笔直地立在那儿;崖上又极少有土,极少有草,却不知在何年何月,就在那半崖上,在一条看不大清的石缝间,突兀地生了一棵枣树。

照说,枣树生长在那儿,哪来的什么养料和水分,只要能勉强挤出几片叶子,现出一点儿绿色,就算很不错了;可它偏偏悖乎常理,长得健壮而蓬勃。

每到了八九月间,红的绿的半红半绿的枣儿缀满那枣树的枝叶间,把整个树冠都压得垂吊着,像一片彩色瀑布。

②年年金秋到,这一树枣子总是红得诱人,装饰着好大一片天空。

挑筐的走过,扛锄的走过,都只能仰着脖子,望枣兴叹;城里人颠簸着汽车前来旅游,猛地看见了,也顿时兴奋起来,跃下车,结果呢,也只能仰着脖子,望枣兴叹。

他们口腔里分泌着唾液,每一条神经都被挑逗得打着颤颤,却都无可奈何。

③石崖下有个石雕加工工地,工地上汇集了来自好几个县的能工巧匠,有老汉也有年轻后生。

他们雕成的和正雕着的石狮子,一个个生动可爱,摆得到处都是。

这些民间艺术家们,如处近水楼台,当然更想摘那树好枣子。

据说,他们中间的一个小后生,膂力过人,他曾运足了气,把一块石子儿硬是扔到枣树上,不过也仅仅打下两三颗枣子而已。

“这枣真成了王母娘娘的蟠桃了!

”他瞅着那枣树咒骂。

而那枣树,望着气急败坏的小伙子,好像故意气他似的,摇了三摇。

④一棵枣树,爽了那么多人的眼,打动了那么多人的心,又扫了那么多人的兴,使有的人在离开的路上还要对它念念想想,思思谋谋,人们无从弄清它的背景,更无从弄清它是轻佻还是贵气。

⑤那年亲眼看见这棵枣树的时候,我也忍不住停下脚步,仰起了脖子。

由于仰角太大,我的帽子都顺着肩膀滑落了。

与我同行的朋友说:

“光瞅有什么用!

要是真想尝尝,咱们哪天有了空儿,从山后爬到那崖上去。

”后来我们真的去了。

绕来绕去地足足走了有七八里山路,走得人大汗淋漓,衬衣全湿透了,才算近距离地看见了枣树。

也许由于特别兴奋,也许是枣子的映照,我俩的脸都红得像一片霞了。

那枣树真让我们很想欢呼几声。

崖上风很大,阳光也很充足,风和阳光一年年地透过了它粗糙的树皮和枝叶,为它储满了诱人的生命力,因而果实又大又艳,宝石一般。

虽然那树上的每颗枣子我们都看得清清楚楚,甚至能看见爬在枣子上的几只大蚂蚁,但是那儿的地势太险峻了,我们依然无法再向它挪近一步,令人惋惜,只得一步一回头地悻悻离开。

⑥好多年之后,当我不由得又想起那棵枣树的时候,终于不再悻悻了,那是因为我重读了《诗经·蒹葭》:

⑦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⑧我又想起了一首陕北现代民歌:

⑨羊肚子手巾哟三道道蓝,咱们见面面容易说话话难。

一个在山上哟一个在沟,拉不上话话哟咱招一招手。

瞭见了个村村哟瞭不见个人,泪蛋蛋抛在沙蒿蒿林。

⑩这些不朽民歌所创造的情境,和那棵枣树所引发的情境不是一样的吗?

⑪想到这一层,我忽然感到我的生命颤栗起来,抖落了些许的俗气。

你看,那棵枣树是那么美好,那么诱人,却总是难以触到,总是让人企慕;它总是撩逗着你,召唤着你,却又总是远离着你;它是美人,美人如花隔云端。

它结的是一树实实在在的枣,但它给人们带来的却是诗的境界、浪漫的情怀、美学的情景。

它让我想起钱钟书先生所命名的“企慕情境”,令人久久回味。

(《光明日报》2015年04月10日,有删改)

(1)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请从下列两句中任选一句作简要的赏析)

①红的绿的半红半绿的枣儿缀满那枣树的枝叶间,把整个树冠都压得垂吊着,像一片彩色瀑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那枣树,望着气急败坏的小伙子,好像故意气他似的,摇了三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从色彩和形态两个方面对枣树进行了描写;写出了枣树的果实丰硕、枝繁叶茂,表现了枣树的健壮而蓬勃。

②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使枣树的形象更加鲜明、生动、活泼,也表达了作者对枣树的喜爱之情。

【解析】此题考查对精彩语句的赏析。

第①句除了修辞还可从描写的角度——色彩、形态方面分析。

在表达效果方面,第①句可从表现枣树本身的特点方面分析;第②句典型的拟人手法,联系枣树的形象特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两方面分析。

随练1.2阅读《天星桥:

桥那边有个美丽的地方》,完成下面试题。

天星桥:

桥那边有个美丽的地方

梁衡

①天星桥在贵州黄果树瀑布旁,景区不算大,方圆5.7平方公里,基本都是平地。

整个景区前半部主要看山石之奇,后半部主要看水秀之美,而渗透全过程的是绿色的树,绿色的风。

虽然还是不脱石美、水羌、树美,但是它却硬能够化平淡为神奇,将几个最普通的音符谱成了一首天上的乐曲。

②石头哪里没有?

但这里的石头总要变出个样,像一首曲子的变奏,熟悉中透着新鲜,叫你有一种感觉到却说不出的激动。

石的表面经常会隆起一簇簇的皱褶。

它本是个铜头铁脑、生硬冰凉的东西,却专向柔弱多情方面取貌撮形,如裙裾之褶,如秋水之纹,如美人蹙眉,刚硬中透着柔情。

这种强烈的反差在你心里揉搓出一种从未有过的美感,你忍不住要叫,要喊。

再说它的形,也实在不俗,它决不肯媚身媚脸地去像什么,是什么。

反而,它什么也不像,什么也不是。

比如一座高楼一样的巨大石山,侧面看却薄得像一本书,或者干脆是一张纸,硬是挺立在那里。

它是什么?

什么也不是,就是美。

脚下的、头上的,还有那些在坡上、沟里随意抛掷的石头,都要美出个样儿。

③天星桥的水是为石而生的。

一入景区,脚下就是水,浅浅的水面托起无数错落的石山、石壁,又折映出婆娑多姿的影。

有的山平光如洗,在水里是一面立着的镜子;有的中裂一缝,在水里就是一道飞来的剑影。

水上是三百六十五块踏石,游人踩着它,鞋底贴着水面,在绿波上荡漾。

因为这石的数目暗合了一年的天数,所以在这里总会有一块正是你的生日石,此园就名“数生园”。

你站在生日石上看着水里的青山倒影,体会降世以来这最美丽的一天,别有一番滋味。

这一带的水是清秀娴静的,如庭院深深。

但静中有变,水一时被众山穿插成千岛之湖,一时又变幻成漓江秋色,忽而又错落成武夷九曲,当然都是微型美景,总之随石赋形,依山而变,曲尽其态,教人惊奇赞叹不已。

④水从一汪深潭流出之后,宣泄在一片石滩里,撞在各样的石柱、石笋上,此景就名“水上石林”。

云南的石林是看过的,那些无枝无叶的树,无言地伸向天空,让你感到生命的逝去;桂林的溶洞也是看过的,那些湿漉漉、阴沉沉的石笋、石塔在幽暗中枯坐默守,让你感到岁月的凝固。

而现在,【甲】绿水碧波像一群姑娘欢快地冲入这片石林,大声喊着叫着,整个滩里银花朵朵,湿雾蒙蒙。

游人从这块石跳到那块石,在流水的伴唱中,舞蹈着穿过这片已有亿万年的生命之林。

水的结尾处是一个叫做“珍珠泉”的地方。

【乙】平软的水波划过整石为底的沟坡,在石面上滚成一颗颗的珍珠,又在阳光下幻出五颜六色,如一群快乐的孩子,突然这一切消失在一块巨石之下。

当你急忙翻过石梁去寻,却只有无边绿树静无声。

这水真是一个来无踪去无影的洛神,灵动且神秘。

⑤天星桥的树以榕树为多,叶大荫浓,满谷绿风。

因为这谷里除了石就是水,那树根,不是抓吸在石上,就是浸泡在水中。

数生园外有一块“寻根壁”,实为路边一块极高的巨石,但它光溜溜的石壁上却顶出一株胳膊粗的小树。

因此导游总喜欢考考游人,根在哪里?

你俯近石壁细细一看,那树根粗者如筷,细者如丝,嵌隙觅缝,奔走东西。

树根贴着石面匍匐而下,将巨石网了个结实。

那赭色的根涨满了力,像力士角斗时臂上暴突的青筋。

正可谓抱坚石而濯清流,展青枝而吐绿云,让你不由敬畏这生命的顽强与美丽。

⑥天星桥那边有一个美丽的地方,这里树、石、水亲密地拥抱在一起,是多么美妙的结合啊!

它让生命的美感和力量充盈在这条不大的山谷之中,令你流连忘返,回腑荡气。

(有删改)

(1)文章语言生动形象,请从第④段[甲][乙]两个画线句中任选一句,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