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最新事业单位招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试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684275 上传时间:2022-10-1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0.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最新事业单位招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云南省最新事业单位招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云南省最新事业单位招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云南省最新事业单位招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云南省最新事业单位招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云南省最新事业单位招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试题.docx

《云南省最新事业单位招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省最新事业单位招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试题.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云南省最新事业单位招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试题.docx

云南省最新事业单位招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试题

云南省最新事业单位招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试题

云南省事业单位招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试题——常识部分、常识强化练习题:

1.有关知识产权的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在中国,知识产权是著作权.发现权.创造权和其它科技成果权以及专利权与商标权的名称

  B.知识产权的“知识”是指人的创造性的智力活动成果,这种成果无须具有为人所感知的客观形成

  C.“知识产权”是外来语

  D.“知道产权”概念.涵义由法律直接规定

  正确答案:

B

  2.计算机的数据是指:

()

  A.数字符号

  B.声音.图像符号

  C.文字符号

  D.信息的一种量化表示

  正确答案:

D

  6.世界地球日是每年的:

()

  A.4月22日

  B.12月1日

  C.3月12日

  D.5月1日

  正确答案:

A

  8.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是()。

  A.实现依法治国

  B.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C.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D.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正确答案:

C

  10.现代行政决策组织体制中主要承担“断”的重要任务的系统是:

()

  A.行政决策信息系统

  B.行政决策的中枢系统

  C.行政决策控制审批系统

  D.行政决策研究系统

  正确答案:

A

  11.标志着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最高成就的作家是:

()

  A.王安石

  B.苏轼

  C.范仲淹

  D.欧阳修

  正确答案:

B

  12.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和核心是()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B.坚持改革开放

  C.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D.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正确答案:

A

  1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先的基本的观点是:

()

  A.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观点

  B.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

  C.对立统一的观点

  D.实践观点

  正确答案:

D

  14.()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

  A.一国两制

  B.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D.解决思想,实事求是

  正确答案:

D

  15.精神文明建设要贯彻()的方针。

  A.重在建设的方针

  B.重在普及的方针

  C.重在提高的方针

  D.重在批评的方针

  正确答案:

C

  16.以法律为准绳指的是()

  A.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B.以实体法为依据,不包括程序法

  C.以刑法.民法为准绳,不含行政法.经济法

  D.不包括法规

  正确答案:

A

  17.决定论和非决定论的分歧在于:

()

  A.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B.是否承认联系的普遍性

  C.是否承认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D.是否承认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和因果联系的客观普遍性

  正确答案:

D

  18.以下关于行政指导的叙述中,哪一项是正确的?

()

  A.具有法律强制力

  B.能够直接产生法律后果

  C.属于“积极行政”的范畴

  D.行政指导不需要对方的同意

  正确答案:

C

  20.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

()

  A.质量互变规律

  B.对立统一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正确答案:

B

司法类事业单位招聘考试部分试题答案及分析

发布:

事业招聘网发布时间:

-08-21查看次数:

157

1、甲深夜潜入乙家行窃,发现留长发穿花布睡衣的乙正在睡觉,意图奸淫,便扑在乙身上强脱其衣。

乙惊醒后大声喝问,甲发现乙是男人,慌忙逃跑被抓获。

甲的行为【   】。

  A、属于强奸预备

  B、属于强奸未遂

  C、属于强奸中止

  D、不构成强奸罪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象不能而导致的未遂。

因事实认识错误,不可能达到既遂的未遂称为不能犯的未遂。

其中对于犯罪对象的认识错误所导致的未遂是对象不能犯的未遂。

甲误认为乙是妇女而意图强奸,发现乙是男人后逃跑,符合对象不能犯的未遂的特征,属于强奸未遂,B选项正确。

不能因为甲发现乙是男人便不再继续强奸,就认定甲构成强奸中止,因为这是由于甲意志以外原因所致。

  2、犯罪未遂中的"犯罪未得逞"是指【   】。

  A、犯罪结果没有发生

  B、犯罪行为没有实施完毕

  C、犯罪目的没有达到

  D、行为没有具备某种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犯罪未遂。

判断犯罪既遂标准是构成要件说,即犯罪实行行为是否符合特定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

凡符合特定犯罪构成全部要件的,即为既遂,否则即为犯罪未遂、犯罪预备、犯罪中止等犯罪未完成形态,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

  3、下列哪一种情形,尚不能认为是犯罪【   】。

  A、甲打电话邀约其朋友李某一起去实施抢劫

  B、乙向其朋友赵某表示要杀掉仇人陈某

  C、丙为了盗窃张某家财产,毒死了张某家的看家犬

  D、丁为方便对刘某实施抢劫,对刘某的活动规律进行跟踪调查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犯意表示和犯罪预备行为的区别。

犯意表示和犯罪预备的区别在上面已有论述,就不再过多说明。

选项A是为了犯罪而勾结共犯的犯罪预备行为;选项B则只是犯意表示;选项C和D都是为了犯罪而制造条件的犯罪预备行为。

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

  4、甲欲杀乙而向乙开枪射击,子弹从乙的衣袖穿过,恰巧击中了与乙同行的丙,致丙重伤。

丙在医疗过程中由于伤口感染而死亡。

甲的行为构成【   】。

  A、故意杀人罪(未遂)

  B、故意伤害罪

  C、过失致人死亡罪

  D、过失致人重伤罪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

行为性质认识错误。

显然,甲主观上具有杀死乙的故意,客观上实施了杀害乙的行为,但只是犯罪未遂,成立故意杀人(未遂)罪。

甲对丙的重伤,如果有过失,触犯过失致人重伤罪,但甲只实施了一个行为,即故意杀人罪(未遂)与过失致人重伤罪之间构成想象竞合犯,按照"从一重处断"的原则,对甲应以故意杀人(未遂)罪论处;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

  5、误人为兽加以杀伤的,属于【   】。

  A、对象的认识错误

  B、手段的认识错误

  C、因果关系的认识错误

  D、行为误差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

事实认识错误的种类。

根据行为人对事实认识的错误内容,事实认识错误能够分为对象认识错误、手段认识错误、因果关系认识错误等。

误以人为兽加以杀伤的,显然属于对象的认识错误,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

  6、甲为上厕所,将不满1岁的女儿放在外边靠着篱笆站立,刚进入厕所,就听到女儿的哭声,急忙出来,发现女儿倒地,疑是站在女儿身边的4岁男孩乙所为。

甲一手扶起自己的女儿,一手用力推乙,导致乙倒地,头部刚好碰在一块石头上,流出鲜血,并一动不动。

甲认为乙可能死了,就将其抱进一个山洞,用稻草盖好,正要出山洞,发现稻草动了一下,以为乙没死,于是拾起一块石头猛砸乙的头部,之后用一块磨盘压在乙的身上后离去。

案发后,经法医鉴定,甲在用石头砸乙之前,乙已经死亡。

依此情况,甲的行为构成何罪?

【   】

  A、过失致人死亡罪

  B、过失致人死亡罪与故意杀人罪(既遂)数罪

  C、过失致人死亡罪与故意杀人罪(未遂)数罪

  D、故意杀人罪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犯罪故意与犯罪过失的区别。

甲过失致乙死亡,成立过失致人死亡罪,又发现稻草动了一下,以为乙没死,即产生杀人的故意,于是拾起一块石头猛砸乙的头部,构成故意杀人罪的对象不能犯的未遂。

由于行为人的认识错误,又故意实施了第二个行为,实际上第二个行为无法既遂。

第二个行为是主体对客体认识的错误,成立故意杀人的未遂。

第一个行为和第二个行为之间是互相独立的关系,因而认定为数罪。

因此最后的正确选项是过失致人死亡罪和故意杀人罪(未遂)数罪。

  7、甲贩运假烟,驾车路过某检查站时,被工商执法部门拦住检查。

检查人员乙正登车检查时,甲突然发动汽车夺路而逃。

乙抓住汽车车门的把手不放,甲为摆脱乙,在疾驶时突然急刹车,导致乙头部着地身亡。

甲对乙死亡的心理态度属于下列哪一选项?

【   】

  A、直接故意

  B、间接故意

  C、过于自信的过失

  D、疏忽大意的过失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的刑法中的故意和过失。

题中甲为逃避检查,不顾抓着车门的乙,在疾驶中突然刹车,致乙死亡,甲明知其行为会发生危害后果,而且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是典型的间接故意。

根据题中条件,甲只为摆脱乙,并不具有杀人的直接故意,只是采用了不计后果的方法。

由以上分析可知甲也不构成过失。

故正确答案为B。

  8、黎某,患有神经官能症。

一日与其妻在饭馆饮酒时,因受其妻言语刺激,引起强烈愤怒,遂用刀刺杀其妻,致其妻当场死亡。

司法精神病鉴定结论认为,黎某因患严重神经官能症,心神衰弱,尚未完全丧失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对此,下列哪些判断是正确的?

【   】

  A、黎某应负刑事责任

  B、黎某是成年人,应负全部刑事责任

  C、黎某不负刑事责任

  D、应当责令她的监护人严加看管和医疗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限制责任能力人刑事责任的承担。

根据《刑法》第18条精神病人鉴定为无行为能力,不负刑事责任的,应当责令她的家属或者监护人严加看管和医疗,在必要时,由政府强制医疗。

本案中黎某属于限制行为能力人,不适用此条规定,因此,选A。

  9、根据中国刑法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能够构成【   】。

  A、绑架罪

  B、劫持航空器罪

  C、爆炸罪

  D、走私毒品罪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

中国《刑法》明确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为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

  10、在下列犯罪构成的一般要件中,揭示犯罪实质特征的要件是【   】。

  A、犯罪客体

  B、犯罪客观方面

  C、犯罪主体

  D、犯罪主观方面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犯罪客体。

任何犯罪,都要侵害一定的客体,如果某种行为没有或者不可能侵害任何客体,就不能构成犯罪。

犯罪客体揭示了犯罪所侵害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的具体性质和种类,是决定犯罪的社会危害性的首要因素。

没有犯罪客体就没有犯罪,犯罪客体的社会政治意义越大,犯罪的社会危害性也就越大。

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

 

青海事业单位招聘考试部分试题答案及分析

发布:

事业招聘网发布时间:

-08-18查看次数:

152

1、由机关领导对发文稿批注核准发出的意见并签署姓名及日期的活动,是发文处理中的【   】。

  A、会商

  B、审核

  C、注发

  D、签发

  答案:

D

  解析:

  2、选择文种的重要依据之一是【   】。

  A、公文的内容

  B、公文的主题

  C、公文的执行效用依据

  D、公文的发布单位

  答案:

A

  解析:

  3、为了维护政令一致,凡下行公文【   】。

  A、都要上级请示

  B、都要和有关机关协商

  C、内容涉及基她机关的职权范围时,行文前应与其协商一致

  D、都与有关部门联合发文

  答案:

C

  解析:

  4、决定必须由【   】。

  A、党政机关联合发文

  B、会议讨论之后才能发文

  C、政府部门制发

  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