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唐宋.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1513373 上传时间:2023-03-02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59.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两汉唐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两汉唐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两汉唐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两汉唐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两汉唐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两汉唐宋.docx

《两汉唐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两汉唐宋.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两汉唐宋.docx

两汉唐宋

目录

两汉文明概述—————————————1

一、政治思想:

从“黄老无为”到“儒法合流——————————1

二、政治体制:

从君主专制的重建到中央集权的强化——————2

三、教育制度:

从博士制度的经学化到学校教育的制度化————3

四、土地关系:

从土地的私有化到小农社会的形成———————4

五、史学成就:

纪传体“正史”传统的诞生——————————4

六、科学技术:

古代科技体系的初步形成———————————5

唐宋部分———————————————5

一、概况——————————————————————————5

二、南北交流的条件—————————————————————5

三、茶文化的普及和传播———————————————————6

四、唐代科举制度特征及其反思————————————————8

五、唐诗欣赏————————————————————————8

王阳明----------------------------------------------18

一、王阳明创立心学————————————————————18

二、心外无理(事、物)——————————————————19

三、知行合一———————————————————————20

四、致良知————————————————————————20

五、四句教————————————————————————20

六、天下治乱圣人作经世儒学问佛老学术—————————20

七、为学功夫———————————————————————21

理学流弊至汤显祖—————————————21

郭世佑————————————————————22

一、关于中华文明转型的必然性问题—————————————22

二、西学的引进——————————————————————23

三、清末中西文化的体用之争———————————————25

四、传统文化的不足————————————————————26

中华文明精神———————————————27

 

两汉文明概述

两汉时代历时426年:

西汉214年(前206—8)

王莽新朝16年(8—24)

东汉195年(25—220)

一、政治思想:

从“黄老无为”到“儒法合流”

(一)汉初“黄老无为”思想的选择

1.主观因素

秦帝国短命速亡的现实教训;汉帝国开创者刘邦的个人偏好

秦帝国短命速亡的现实教训

⏹《汉书》卷二十三《刑法志》:

至于秦始皇,兼吞战国,遂毁先王之法,灭礼谊之官,专任刑罚……而奸邪并生,赭衣塞路,囹圄成市,天下愁怨,溃而叛之。

⏹贾谊《过秦论》:

今秦二世立……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天下多事……蒙罪者众,刑戮相望于道,而天下苦之。

`刘邦鄙视儒生(郦食其的故事)

⏹沛公不好儒,诸客冠儒冠来者,沛公辄解其冠,溲溺其中。

与人言,常大骂。

沛公至高阳传舍,使人召郦生。

郦生至,入谒,沛公方倨床使两女子洗足,而见郦生

2.客观因素:

西汉初年的社会状况

⏹《史记》卷三十《平准书》:

汉兴,接秦之弊,丈夫从军旅,老弱转粮饷,作业剧而财匮,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

老子“君人南面之术”

——法家学派的思想理论渊源

⏹《史记》卷六十三《老子韩非列传》:

申子之学本于黄老而主刑名。

(韩非)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

汉初“黄老无为”思想

⏹政治上:

镇以无为,休养生息;

⏹经济上:

轻徭薄赋,与民休息;

⏹法制上:

务在宽厚,约法省禁。

“黄老无为”政策的实效与问题

⏹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

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

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当此之时,网疏而民富,役财骄溢,或至兼并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

宗室有土,公卿大夫以下,争于奢侈,室庐舆服僭于上,无限度。

物盛而衰,固其变也。

(《史记·平准书》)

⏹夫俗至大不敬也,至亡等也,至冒上也,进计者犹曰毋为,可为长太息者此也。

(贾谊《治安策》)

(二)西汉中期“儒法合流”思想的确立

董仲舒的“春秋大一统”理论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从“天人感应”到“君权神授”

⏹道者,所由适于治之路也,仁义礼乐皆其具也。

……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王者欲有所为,宜求其端于天。

天道之大者在阴阳。

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

二、政治体制:

从君主专制的重建到中央集权的强化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以皇帝制度为核心的君主专制制度

⏹以公卿制度为代表的中央集权体制

⏹以郡县制为依托的地方行政管理体制

⏹以乡党里邻组织与家族宗法结构为基础的民间基层社会机制

“汉承秦制”,“颇有所改”

《汉书》卷十九上《百官公卿表上》:

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

汉因循而不革,明简易,随时宜也。

其后颇有所改。

(一)增设“中朝”及尚书台阁制度

⏹高祖:

任用功臣为丞相,位高权重

⏹武帝:

增置“中朝”,牵制“外朝”

⏹成帝:

分置“四曹”,设官分职

⏹光武帝:

改置“六曹”,形成“八座”

后果:

“虽置三公,事归台阁。

自此以来,三公之职,备员而已。

(二)削夺诸侯王国分裂割据势力

“异姓诸王”“同姓诸王”“削藩”措施

贾谊;晁错;主父偃

左官律;附益法;阿党法;

事国人过律;酎金律

(三)加强地方监察控制

刺史班宣,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以六条问事,非条所问,即不省:

一条,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

二条,二千石不奉诏书遵承典制,倍公向私,旁诏守利,侵渔百姓,聚敛为奸。

三条,二千石不恤疑狱,风厉杀人,怒则任刑,喜则淫赏,烦扰刻暴,剥截黎元,为百姓所疾,山崩石裂,祆祥讹言。

四条,二千石选署不平,苟阿所爱,蔽贤宠顽。

五条,二千石子弟恃怙荣势,请托所监。

六条,二千石违公下比,阿附豪强,通行货赂,割损正令也。

三、教育制度:

从博士制度的经学化到学校教育的制度化

(一)秦汉之际博士制度的存废

秦初景象:

诸生皆诵法孔子

李斯痛斥:

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

……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

秦及汉初博士制度的衰亡

⏹《汉书》卷八十八《儒林传》:

及至秦始皇兼天下,燔诗书,杀术士,六学从此缺矣。

陈涉之王也,鲁诸儒持孔氏礼器往归之,于是孔甲为涉博士,卒与俱死。

⏹《汉书》卷三十六《刘歆传》:

陵夷至于暴秦,燔经书,杀儒士,设挟书之法,行是古之罪,道术由是遂灭。

汉兴,去圣帝明王遐远,仲尼之道又绝,法度无所因袭。

时独有一叔孙通略定礼仪,天下唯有《易》卜,未有它书。

(二)两汉博士制度的经学化

五经博士制度的设立

⏹至孝文皇帝,始使掌故朝错从伏生受《尚书》。

……天下众书往往颇出,皆诸子传说,犹广立于学官,为置博士。

⏹在汉朝之儒,唯贾生而已。

至孝武皇帝,然后邹、鲁、梁、赵颇有《诗》、《礼》、《春秋》先师,皆起于建元(前140—135)之间。

石渠阁会议

⏹宣帝甘露三年(前51),在京师未央宫石渠阁召集会议,“诏诸儒讲五经同异,太子太傅萧望之等平奏其议,上亲称制临决焉”。

⏹增置大小夏侯《尚书》和《谷梁春秋》等三家博士,分置大小戴《礼》及施、孟、梁丘《易》等五家博士。

⏹五经博士增至十余家:

《诗》分鲁、韩、齐三家

《尚书》分欧阳、大小夏侯三家

《礼》分后氏、大小戴三家

《易》分杨、施、孟、梁丘四家

《春秋》分公羊、谷梁两家

十四博士定制

⏹东汉光武帝建武年间(25—56),形成十四博士定制:

⏹《诗》分三家(鲁、韩、齐)

⏹《尚书》分三家(欧阳、大小夏侯)

⏹《礼》分两家(大小戴)

⏹《易》分四家(施、孟、梁丘、京房氏)

⏹《公羊春秋》分两家(严彭祖、颜安乐)

(三)经学发展中的今古文之争

⏹今文经学:

通经致用,阐释微言大义

⏹古文经学:

通经识古,重在训诂考据

⏹今古文之争:

白虎观会议,肯定三纲六纪

⏹今古文趋同:

原因;表现

(四)太学教育的制度化

⏹建元元年,董仲舒建议设立太学。

⏹建元五年,设立五经博士。

⏹元朔五年,设立博士弟子五十员,在长安规划太学校舍。

⏹昭帝以后,博士弟子人数不断增多。

⏹宣帝以后,五经博士员额不断增多。

⏹顺帝时期,扩建太学校舍,扩大太学生人数,增加太学生俸禄。

(五)地方官学制度的建立

⏹景帝时,蜀郡太守文翁在成都设立官学,是地方官府开办学校之始。

⏹武帝时,下诏“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郡国学校正式成为地方官办教育制度。

⏹平帝元始三年,设立地方官学及其学官制度:

“郡国曰学,县、道、邑、侯国曰校,校、学置经师一人。

乡曰庠,聚曰序,庠、序置《孝经》师一人。

(六)民间私学的兴盛

⏹第一阶段:

类似小学启蒙教育的“学馆”、“书馆”、“书舍”、“蒙学”,由“书师”教授儿童识字、书写等技能,阅读《孝经》、《论语》等典籍。

⏹第二阶段:

类似太学的“精舍”、“精庐”,由儒学经师传授高等教育的经学。

四、土地关系:

从土地的私有化到小农社会的形成

秦及汉初的土地私有化

⏹秦始皇三十一年(前216),颁布“使黔首自实田”的法令。

⏹孝文皇帝承亡周乱秦兵革之后,天下空虚,故务劝农桑,帅以节俭。

民始充实,未有并兼之害,故不为民田及奴婢为限。

⏹邑里无营利之家,野泽无兼并之民,万里之统,海内赖安。

武帝时的土地兼并之害

⏹网疏而民富,役财骄溢,或至并兼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

⏹身宠而载高位,家温而食厚禄,因乘富贵之资力,以与民争利于下。

⏹众其奴婢,多其牛羊,广其田宅,博其产业,畜其积委。

⏹强者规田以千数,弱者曾无立锥之居。

限制“名田”之议

⏹董仲舒“限民名田”议:

“塞并兼之路”,“各为立限,不使富者过制,则贫弱之家可足也”。

⏹师丹“限田”议:

“诸王、列侯得名田国中,列侯在长安及公主名田县道,关内侯、吏民名田,皆无得过三十顷。

……贾人皆不得名田、为吏,犯者以律论。

诸名田畜奴婢过品,皆没入县官。

⏹王莽“王田制”:

“今更名天下田曰王田,奴婢曰私属,皆不得卖买。

其男口不盈八,而田过一井者,分余田予九族邻里乡党。

故无田,今当受田者,如制度。

敢有非井田圣制,无法惑众者,投诸四裔,以御魑魅。

东汉田庄制

仲长统《昌言》:

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

船车贾贩,周于四方;废居积贮,满于都城。

琦赂宝货,巨室不能容;马牛羊豕,山谷不能受。

妖童美妾,填乎绮室;倡讴伎乐,列乎深堂。

宾客待见而不敢去,车骑交错而不敢进。

三牲之肉,臭而不可食;清醇之酎,败而不可饮。

五、史学成就:

纪传体“正史”传统的诞生

《史记》的史学成就

⏹内容丰富,体例详备

本纪12篇,表10篇,书8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共130篇,约52.65万字。

⏹取材广泛,选材审慎

传世文献;皇家档案资料;实地考察。

⏹寓论于史,观点鲜明

历史观;思想认识;修史原则

《汉书》的史学成就

⏹纪12篇,表8篇,志10篇,列传70篇,共100篇,后人分为120卷。

⏹开创了纪传体断代史的编撰体例,对后世影响深远。

⏹首创十“志”体裁,记载典章制度与历史现象。

六、科学技术:

古代科技体系的初步形成

(一)天文历算

1.天文天体结构学说:

盖天说;宣夜说;浑天说

2.历法《太初历》;《乾象历》

3.算学《周髀》;《九章算术

(二)农学技术

西汉《氾胜之书》东汉《四民月令》

(三)医学知识

⏹《内经》(唐代始称《黄帝内经》)

⏹《神农本草经》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伤寒论》、《金匮要略》)

⏹华佗的“麻沸散”与“五禽之戏”

(三)造纸技术西汉麻纸东汉“蔡侯纸”

思考题

1、两汉社会文明的基本特点。

2、两汉社会文明在中华文明史上的地位。

唐宋部分

一、概况

(一)、唐宋的时间、空间纬度

1、时间纬度:

唐(618-907),宋(960-1279),7—13世纪达四个半世纪的历史。

实际讲课中,以唐宋为主,兼及隋、元。

这段历史在中国历史上居于什么样的地位呢?

“双峰结构”——中国古代文化发展两个高峰中的最高峰。

原因:

人口分布变化、南方开发,经济重心南移。

2、空间纬度:

唐宋时代的中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文明中心。

(二)、唐宋文化的显著特征:

1南北、中外的文化融合交流有突破性进展,文化呈现多元化形态。

南北交流的事例;饮茶的普及。

中外交流的事例:

禅宗的形成。

2士人、庶民文化的上下交汇空前发展,出现文化重心下移的趋势。

其交接点是科举制度的完善、城市经济的繁荣。

二、南北交流的条件

1、经济重心的南移

①战国秦汉时期黄河流域的经济重心地位

全国人口的80%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

战国秦汉时期的经济版图,可以分为关中(含蜀中)、关东、江淮三大区域。

地处黄河流域的关中和关东两个大区,在经济上明显居于优势地位。

江淮地区处于原始经营阶段。

“荆扬之民,率依山泽,以渔采为生。

”(《汉书·食货志》)

②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方经济的此消彼长

北方长期战乱,人口减少。

南方相对和平,人口增加;

气候变化的影响。

③唐至南宋经济重心的南移

北宋末,南方人口66.3%,北方33.7%.

垦田数,南58%,北42%.

亩产量,南2—3石,最高5—6石。

北方多数1石。

2、南方人才辈出。

三.茶文化的普及和传播

茶文化,就是以饮茶活动为载体的包括礼仪、宗教、艺术、审美等丰富内涵的综合文化体系。

茶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创造了多姿多彩的茶文化,是中华民族对于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

1.两汉六朝时期长江流域的茶文化

A茶文化起源于饮食。

B两汉六朝时期,饮茶是长江流域居民特有的饮食习惯;

C饮茶方法主要是煮,并且加进花椒叶以增香提味;

D中原地区饮茶尚不普遍,而且遭到鄙视。

2、唐宋时期饮茶之普及

①最流行的解释:

禅宗的影响

②宋徽宗的解释

需求弹性的理论

③陆羽《茶经》的影响

《茶经》,唐陆羽著,共三巻,是世界上第一部专门研究茶的著作,分门别类叙述了茶文化的来源、茶的种类、茶的制作方法、饮用方式、饮茶器具等。

对于传播茶文化、提升茶文化层次产生了巨大影响。

3、唐宋时期茶的加工方式

唐宋时期,茶的主要种类:

散茶、末茶、饼茶。

①散茶,加工后仍然呈叶状的茶。

加工办法有蒸、炒。

②饼茶,固体的呈圆、方等形状的茶。

饼茶的加工程序有蒸、捣(研)、拍、焙、穿等。

以“片”计数。

•[唐]皮日休《茶舎》:

“陽崖枕白屋,几口嬉嬉活。

棚上汲紅泉,焙前蒸紫蕨。

乃翁研茗後,中婦拍茶歇。

相向掩柴扉,清香滿山月。

③末茶,粉末状的茶。

加工方法是把蒸、焙干的茶,用磨磨成粉末。

苏辙《宋城宰韩秉文惠日铸茶》:

“君家日铸山前住,冬后茶芽麦粒粗。

磨转春雷飞白雪,瓯倾锡水散凝酥。

4、唐代的饮茶方式

将饼茶碾成粉末(或者直接用末茶),倒入烧开的水中,继续煮,产生丰富的泡沫,分到碗中饮用。

这种方法谓之“煎茶”。

•[唐]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日高丈午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

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

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

……柴门反掩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

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神灵;七碗吃不得,唯觉两掖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

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

5、宋代的饮茶方式

将加工成粉末状的茶放入碗中,沏入开水,用茶筅搅拌,调成糊状。

此谓之“点茶”。

范仲淹《和章岷从事斗茶歌》“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冰微开。

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

新雷昨夜发何处,家家嬉笑穿云去。

露芽错落一番荣,缀玉含珠散嘉树。

终朝采掇未盈襜,唯求精粹不敢贪。

研膏焙乳有雅制,方中圭兮圆中蟾。

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

鼎磨云外首山铜,瓶携江上中泠水。

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

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

其间品第胡能欺,十目视而十手指。

宋代的茶具中,以黑色或褐色并有鹧鸪斑点茶碗最为名贵。

词种茶碗谓之“鹧鸪斑”。

意在黑色或褐色与白色、绿色的茶,形成鲜明而又强烈的对比,充分体现了当时人的审美观念。

明代以后叶茶冲泡法兴起

6.茶与佛教

①禅宗概说

唐宋佛教:

独立发展、自我创新

天台宗(法华宗)、禅宗、华严宗、净土宗、唯识宗、密宗。

“禅”是梵语“禅那”的简写,意思是静虑。

静坐沉思,称为“坐禅”或“禅定”,是佛教修养的重要途径。

禅宗:

初祖菩提达摩——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惠)能

中唐以后,五家七宗:

沩仰宗、临济宗(宋代又分出杨歧宗、黄龙宗)、云门宗、曹洞宗、法眼宗。

南宋以后,剩临济、曹洞二宗,以临济势力最盛。

禅宗,是印度佛教与中国固有的哲学、伦理等观念相结合的产物,它的出现标志着佛教中国化的完成。

禅宗的核心教义是“人皆有性,心外无佛”。

所以主张“直心见性,顿悟成佛”

“佛是自性作,莫向身外求。

自性迷,佛即是众生;自性悟,众生即是佛。

“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无佛心,向何处求佛?

顿悟:

不是刻意追求,而在于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地随着某种机缘,一点即破,恍然大悟。

②茶与禅

•A物理功能

•非醒非睡,半开半闭

•B禅在日常生活之中

•马祖道一:

“平常心是道”

临济义玄:

“佛法无用功处,只是平常无事,屙屎送尿,著衣吃饭,困来即卧。

“茶禅一味”。

7、茶与礼俗

《论语》:

“礼之用,和为贵。

唐代著名学者孔颖达:

“礼者,所以辨尊卑、别等级。

例如,宾礼:

点茶――酒食――点湯三部分

有时的简略仪式,无酒,只赐茶

宾礼中,茶的地位比酒更重要。

酒可省略,茶不可缺少。

婚礼中的茶。

8、茶与诗词

苏轼《试院煎茶》“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

蒙茸出磨细珠落,眩转绕瓯飞雪轻。

银瓶泻汤夸第二,未识古人煎水意。

君不见,昔时李生好客手自煎,贵従活火发新泉。

又不见,今时潞公煎茶学西蜀,定州花瓷琢红玉。

我今贫病长苦饥,分无玉碗捧蛾眉。

且学公家作茗饮,砖炉石铫行相随。

不用撑肠拄腹文字五千卷,但愿一瓯常及睡足日高时。

黄庭坚《满庭芳》“北苑龙团,江南鹰爪,万里名动京关。

碾深罗细,琼蕊暖生烟。

一种风流气味,如甘露、不染尘凡。

纤纤捧,冰瓷莹玉,金缕鹧鸪斑。

相如,方病酒,银瓶蟹眼,波怒涛翻。

为扶起,樽前醉玉颓山。

饮罢风生两腋,醒魂到、明月轮边。

归来晚,文君未寝,相对小窗前。

黄庭坚《品令》:

“凤舞团团饼。

恨分破、教孤令。

金渠体净,只轮慢碾,玉尘光莹。

汤响松风,早减了、二分酒病。

味浓香永。

醉乡路、成佳境。

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

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

9、唐宋饮茶文化的对外传播

•[宋]徐兢《宣和奉使髙丽图经》卷三十二《器皿三·茶爼》:

髙丽“土产茶,味苦涩,不可入口。

惟贵中国腊茶并龙鳯赐团,自锡赉之外商贾亦通贩。

故迩来颇喜饮茶,益治茶具。

金花鸟盏、翡色小瓯、银炉汤鼎,皆窃效中国制度。

凡宴则烹于廷中,覆以银荷,徐步而进。

赞者云:

茶遍乃得饮,未尝不饮冷茶矣。

馆中以红俎布列茶具于其中,而以红纱巾羃之。

日尝三供茶,而继之以汤。

丽人谓汤为药。

每见使人饮尽必喜,或不能尽,以为慢已,必怏怏而去。

故常勉强为之啜也。

荣西和《吃茶养生记》

千利休和日本茶道。

四、唐代科举制度特征及其反思

其一,科目繁多,士子可以各秉其才应试;且可以“怀牒自列”,参与自由竞选,既不需要地方官察举,也不需要九品中正评定,具有极大的开放度。

其二,场外亦论文。

无准则,而重推崇,魏元旷《焦庵随笔》:

“唐人应科举目时,皆上书朝贵,及先达名辈,朝贵各以其所得士属之主司。

及放榜后,犹必请于宰相,有无笃士,乃填榜。

平时太守刺史,亦皆以奖拔寒酸为事。

偶一诗见赏,即远近传诵。

及至都下,往往甫卸装,即争造门相访,故唐时才子,无不遇之叹。

其三,唐人学校之制度,可以救科举之穷。

出身不必由科举,学校本身就是正途。

其四,尤其是作为纯学术研究与私人讲学之书院的出现,使得在科举之外犹有学问存在。

“太宗文皇帝,偃武修文,天赞神授。

常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曰:

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

”若乃光垂四夷,得祚三百,何莫由斯之道焉。

太宗朝重进士科,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之说。

“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无所恨。

故有诗云: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因此后世以科举为”折辱士子之心“为得仕之途。

尤其是宋以后,则防士子如狗道,毫不顾念其廉耻。

取士之道成为牢笼天下英雄,控制天下人材之途。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之评论:

凭事实讲,科举制度显然在放开政权,这始是科举制度之内在意义与精神生命。

汉代的选举,是由封建贵族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

唐代的公开竞选,是由门第特殊阶级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

唐代开放的范围,较诸汉代更广大,更自由。

所以就此点论,我们可以说唐代的政治又进步了。

但唐代的科举制度,实在亦有毛病。

当时科举录取虽有名额,而报名投考则确无限制。

于是因报考人无限增加,而录取名额,亦不得不逐步放宽。

政府无法安插,只有扩大政府组织范围。

唐代前后三百年,因政权之开放,参加考试者愈来愈多,于是政府遂设有员外官,有候补官,所谓士十于官,求官者十于士,士无官,官乏禄,而吏扰人,这是政权开放中的大流弊。

此项流弊,直到今日仍然存在。

西方因政权不开放而民主革命,故有资本主义兴起。

“中国自唐以来,便已犯了政权开放之流弊。

”“不断奖励知识分子加入仕途,而同时又压抑工商资本,只鼓舞人为大学者、当大官,却不奖励人为大商人、发大财。

政治措施,存心在引导民间聪明才智,不许其为私家财力打算无限制地发展。

于是知识分子竞求政治舞台去做官,仕途充斥,造成了政治上的臃肿病。

读书人成了政治脂肪。

五、唐诗欣赏

主讲:

邓文初

我们的精神家园

•如果说宗教对人类心灵起着一种净化的作用,使人对宇宙、对人生产生一种神秘感和美感,对自己的同类或其他生物表示体贴的怜悯,那么依着著者之见,诗歌在中国已经代替了宗教的作用。

诗歌教会了中国人一种生活观念,通过谚语和诗卷深切地渗入社会,给予他们一种悲天悯人的意识。

使他们对于大自然寄予无限的深情,并用一种艺术的眼光看待人生。

诗歌通过对大自然的感情,医治人们心灵的创痛,诗歌通过享受简朴生活的教育,为中国文明保持了圣洁的思想。

(林语堂:

《中国人》)

•若使在中国文化中抽去了文艺天地,中国文化将会陷于干枯,失去灵动,而且亦将使中国文化失却其真生命之渊泉所在。

而无可发皇,不复畅遂,而终至于窒塞断折之忧。

(钱穆:

《中国文学论丛》)

一、日中为乐饮,夜半不能休

——唐诗与士人之生活世界

•1、士人日常应酬之歌诗互答

•2、宫廷宴乐之游戏与竞技韦应物:

宫中调笑.ppt

•3、士人升迁之考评与科举制艺诗赋取士与唐诗传.ppt

•4、节日聚会之狂欢、乐舞唐宋节日狂欢.ppt

•5、歌寮娼妓之游艺享乐

•6、个人之抒情、言志(诗赋传统)

白居易赴东洛

•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