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五月五日就是民间所称的端午节有关端.docx
《农历五月五日就是民间所称的端午节有关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历五月五日就是民间所称的端午节有关端.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农历五月五日就是民间所称的端午节有关端
守護神VS幸運蛋
壹、設計理念
農曆五月五日,就是民間所稱的端午節,有關端午節的傳說及習俗不勝枚舉,而最為一般大眾所熟知的莫過於屈原投江的傳說故事。
屈原是西元前三世紀中國偉大的愛國詩人,因得罪了王公貴人。
最後被驅逐出楚國境內。
他抱著一顆石頭投入汨羅江中自盡,人們知道屈原的正直,就趕到江邊去救他,他們搭著船努力地在江中尋找他,但已經無法發現他的蹤影,只能用竹葉包著糯米的飯糰投進江中給魚吃,希望魚不要吃屈原的軀體。
留下無限的惆悵與遺憾。
除了粽子之外,其實還有很多端午節相關的民俗活動或是應景產物。
而本教案期透過簡單有趣的教學活動,符合低年級孩子的能力,體驗生動活潑的端午佳節,以此對中國傳統節日-端午節,有更進一步的認識。
貳、主題架構圖
守護神VS幸運蛋
端午平安「畫」佳節
端午節的習俗
端午節的傳說故事
引起動機
端午「蛋」,祈福樂
運用
認知
發表
參、教學活動設計
主題
名稱
節慶篇
單元
名稱
守護神VS幸運蛋
適用年級
二年級
教學節數
4節
分段能力指標
生活領域
4-1-1嘗試各種媒體,喚起豐富的想像力,以從事視覺、聽覺、動覺的藝術活動,感受創作的喜樂與滿足。
4-1-4正確、安全、有效的使用工具或道具,從事藝術創作及展演活動。
6-1-3運用藝術創作形式或作品,增加生活趣味,美化自己或與自己有關的生活空間。
9-1-11培養將自己構想動手實作出來,以成品表現的習慣。
健康與體育領域
2-1-1體會食物在生理及心理需求上的重要性。
2-1-2了解環境因素如何影響到食物的質與量並探討影響飲食習慣的因素。
6-1-1描述自已的特色,並接受自己與他人之不同。
性別平等教育
2-1-3適當表達自己的意見和感受,不受性別的限制 。
2-1-5願意了解不同性別者的各種意見 。
3-2-2欣賞兩性的創意表現
環境教育
1-1-1能運用五官觀察來探究環境中的事物。
教學目標
1、能了解端午節的由來及各類傳說故事。
2、經由生活周遭的觀察,能知道端午節相關的習俗。
3、能繪製出屬於自己的守護神。
4、能參與端午祈福立蛋的活動。
5、透過系列的課程,能認識並喜愛端午節。
統整相關領域
生活
健康與體育
性別平等教育
環境教育
四、教案設計
教學活動
指導要點
教學資源
評量方式
六大議題
【端午節的傳說故事】
教學活動:
一、教師提問。
1.小朋友知不知道最近有什麼節日?
2.最近在生活周遭常看到什麼?
二、教師講述端午節的故事。
(教學資料參照附件一)
1.屈原投江:
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居民為了不讓跳下汨羅江的屈原屍體被魚蝦吃掉,所以在江裡投下許多用竹葉包裹的米食(粽子),並且競相划船(賽龍船)希望找到屈原的屍體。
2.曹娥尋父屍:
東漢孝女曹娥,因曹父溺江而亡,年僅十四歲的她沿江豪哭,經十七日仍不見曹父屍首,乃在五月一日投江,五日後兩屍合抱而浮起的感人事蹟,鄉人群而祭之。
3.白蛇傳:
傳說白蛇白素貞,為了報答許仙的恩惠,與許仙結為夫妻的淒美的愛情故事,傳說端午節當天白蛇喝了雄黃酒,差點現出蛇形,加上法海白蛇及水淹金山寺的情節,都是膾炙人口的民間戲曲的曲目。
4.伍子胥的忌日:
傳說伍子胥助吳伐楚後,吳王闔閭逝世,皇子夫差繼位,伐越大勝,越王句踐請和,伍子胥主戰,夫差不聽,卻聽信奸臣言,賜伍子胥自殺,並於於五月五日將屍體投入江中,此後人們於端午節紀祀伍子胥。
三、結論:
歸納屈原投江為中國人最多人接受的歷史典故。
四、請兒童回去利用報紙網路或是觀察生活周遭蒐集端午節有關的習俗。
-------第一節結束-------
可引導從附近的商家、電視或是家裡等的生活周遭。
教師引導兒童了解有關端午節的傳說故事。
讓兒童了解端午節的紀念涵義。
網路資訊、圖書館
發表
討論
上課參與度
性別平等教育
2-1-3
2-1-5
3-2-2
環境教育
1-1-1
【端午節的習俗】
教學活動:
一、教師將兒童分組討論,並派代表上臺發表該組所蒐集到的端午節習俗。
二、教師依據各組報告的內容,做補充說明。
三、教師歸納端午節習俗:
(教學資料參照附件二)
1.吃粽子
2.划龍船競賽
3.喝雄黃
4.掛艾草、菖蒲、榕枝
5.戴香包
6.飲午時水
7.懸鍾馗像
四、教師結論:
歸納現有的端午節習俗與生活周遭所見的關係。
-------第二節結束-------
可於課前請兒童蒐集資料。
請各組兒童上臺發表。
新聞資料
商家的端午節DM
機關團體辦理的活動廣告
發表
討論
性別平等教育
2-1-3
2-1-5
3-2-2
環境教育
1-1-1
【端午平安”畫”佳節】
教學活動:
一、教師引導兒童認識鍾馗畫像在中國傳統的意義。
(教學資料見附件三)
二、帶領兒童畫出心目中能保護自己的守護神。
(完成學習單)
-------第三節結束-------
讓兒童知道不必拘泥於
鍾馗的形式,只要勾勒出心目中守護神即可。
鍾馗畫像
彩色筆
學習單
性別平等教育
2-1-3
2-1-5
3-2-2
環境教育
1-1-1
【端午「蛋」,祈福樂】
教學活動:
一、教師引導兒童認識台灣近幾十年來衍生出的端午習俗-立蛋的典故。
二、帶領兒童將對未來一年自己的期望寫在蛋上。
三、進行立蛋祈福活動。
四、教師結論:
現在大家有了自己畫的守護神以及這顆幸運蛋,希望從今年端午節開始,大家都能平平安安快快樂樂的長大。
-------第四節結束-------
能讓兒童知道將蛋立起會有一整年的好運實現夢想。
雞蛋
彩色筆
上課參與度
附件
(一):
1.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屈原(約前340年—約前277年),中國戰國末期楚國丹陽(今湖北秭歸)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
中國最偉大的詩人之一。
其作品文字華麗,想象奇特,比喻新奇,內涵深刻,成為中國文學的源頭之一。
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會將屈原與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法國文學家拉伯雷、古巴作家和民族運動領袖何塞·馬蒂一併列爲世界四大文化名人。
他的一生經歷楚威王、楚懷王、頃襄王三個時期,此時正是戰國七雄並峙的時刻,中國即將實現大一統的前夕,而七雄之中,以秦、楚最強,當時「天下方務於合縱連橫」,鬥爭激烈,「橫成則秦帝,縱合則楚王」,意謂若連橫成則秦帝統一天下,若合縱成則由楚稱王天下。
秦、楚兩國在當時都有統一天下的可能。
屈原處於這樣一個時代,又出身於貴族,加上「博聞強志,明於治亂,嫻於詞令。
」《史記屈原列傳》,故早年就深受楚懷王的寵信,任他為左徒(僅次於相令尹),直接參與楚國內政、外交等重大決策。
屈原一心想使楚國富強,進而統一中國。
因此,他對內主張修明法度、選賢任能,限制貴族的特權;對外則主張聯齊抗秦。
雖然得到人民的愛戴與擁護,使楚國一度出現富國強兵,威震諸侯的局面,但也因此受到親秦派上官大夫靳尚的嫉妒,受到群小的誣陷及楚懷王深信讒言的疏遠,將他降職為三閭大夫,成為掌管楚國宗族事務的閒吏(當時楚國貴族為屈、昭、景三姓,故稱三閭大夫)。
這個差事,對屈原來說無疑是一記沈重打擊,但屈原並不因此而灰心,依然對懷王懷抱幻想,胸懷祖國,繼續奮鬥。
秦趁屈原被疏之時,於懷王十六年派張儀入楚,以重金收買了當時總攬大權的靳尚、子蘭、鄭袖等人,充當內奸;並以「獻商於之地六百里」誘騙懷王,從而促使齊、楚正式斷交,懷王受騙後,惱羞成怒二度出兵於秦,均遭慘敗,楚軍八萬甲士被殺,大將屈等七十多人被擄。
這時懷王才後悔不用屈原之政策,復起用屈原,派屈原再度出使齊國,企圖再度聯齊抗秦。
就在此刻,張儀又再度入楚,進行瓦解齊、楚聯盟活動,使齊楚聯盟未能成功。
更悲哀的是昏庸的懷王在靳尚、鄭袖的慫恿下,於懷王二十四年與秦訂定黃棘之盟,楚國徹底投入秦的懷抱,屈原使齊的努力不但全部付諸流水,又被靳尚、鄭袖的繼續誹謗、陷害,更枉加罪名流放漢北,傷心地離開郢都。
懷王三十年,屈原再回到郢都,同年,秦約懷王武關相會,懷王遂被秦扣留,最後終於客死異鄉。
長子頃襄繼位。
他和懷王一樣軟弱,任用其弟子蘭為令尹,屈原認為子蘭會斷送懷王生命,堅持要改變親秦政策,於是和子蘭間的嫌隙加深,子蘭慫恿上官大夫靳尚向頃襄王造謠,頃襄王怒而放逐屈原於江南,至此,屈原的鬥爭徹底失敗。
屈原輾轉流離於沅、湘二水之間,後來流浪到汨羅江畔,他老是戴著高帽、穿長袍、綁寬帶、手扶枴杖,孤獨地在江邊散步。
在他自己寫的漁夫一文中就表達:
「不與那些無恥的人同流合污,寧願跳到水裡餵魚,也絕不向小人妥協,一定要保持清白的節操,絕不讓外面一點點灰塵來沾污我的身體。
」屈原在「桔頌」中曾告誡弟子宋玉:
「桔樹獨立不移至誠一片的品格,要他在這大波大瀾的時代中,生要生得光明,死要死得磊落,要做一個頂天立地的男子。
」實際上,這也是屈原光明磊落愛國愛民偉大襟懷的自我抒發。
公元前二七八年,秦將白起攻破郢都,燒毀楚國王陵,楚君倉皇出奔,人民四處逃亡,屈原悲憤難捱遂自沈汨羅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楚國的人民知道這個消息之後,都不約而同的趕到江邊,想來找尋他們所敬愛的屈原,可是一直都找不到屈原的身體。
為了不讓水中的魚蝦把屈原的身體吃掉,他們就在江上划著龍舟、敲鑼打鼓,希望能將魚蝦趕跑;還用粽葉包米飯,作成粽子,投到江裏餵給魚蝦吃,希望屈原的身體不要受到傷害。
這就是划龍舟、包粽子的由來。
屈原投汨羅江這一天,正好是農曆的五月五日。
大家為了懷念這位詩人、紀念他的愛國精神,並且提醒在位的人,要能分辨出小人與忠貞志士說的話;因此,在每年的農曆五月五日這一天,都會舉行划龍船、包粽子的活動。
流傳到今天,大家都還記得這樣的傳說故事呢!
當年屈原在江邊說過的話:
「舉世皆醉唯我獨醒,舉世皆濁唯我獨清。
」
2.紀念孝女----曹娥
曹娥浙江上虞人,為東漢時代之孝女,五月五日與父親在瓜園工作,她的父親為了洗瓜不慎跌入江中,跌入水中不見。
溺死江中,不見屍體,曹娥時僅十四歲之少女。
她不分晝夜沿江號哭,一連叫喊十七日,終未尋得父屍。
最後自己跳進江中為覓父,經過五日,江上浮上曹娥,擁抱其父親屍體,曹娥終於以死找到其父。
孝行傳遍遐邇,為了紀念孝女曹娥一片孝心,造龍舟競渡,以慰其靈。
又在浙江紹興縣東,建立一座曹娥廟,香火極盛,神靈極顯。
尤其每逢洪水暴漲,江水只能滿到廟庭,不能淹進廟殿,後代人為崇仰其孝,將江更名為曹娥江。
3.白蛇傳
《白蛇傳》是中國著名的民間傳奇故事之一,初為明代作家馮夢龍《警世通言》第二十八回「白娘子永鎮雷封塔」:
宋紹興年間,杭州有一位藥店的主管「許宣」(後民間改為「許仙」),在清明時的西湖遇見千年修練白蛇幻化的美婦人白娘子及青魚幻化的使女青青,三人共傘,一同在船上避雨。
下船後許仙把雨傘借給白娘子,次日如約到白家取傘,兩人想見,漸生愛慕之情,因青青促合,成為夫婦。
過端午的那天早上,因為民間的俗忌中,農曆五月是「毒月」、「惡月」,可能是因為天氣漸轉溼熱的緣故吧,許多蟲害頻繁,而五月五日又是九毒之首,因此在這一天,按習俗都要喝雄黃酒、戴香包、插菖蒲、艾草……,目的都是為了要驅邪避惡。
金山寺和尚法海為了報復白素貞前世盜食內丹,故說服許仙在端午節讓白素貞喝下帶有雄黃的酒,白素貞不得不現出原形,卻將許仙嚇死。
白素貞冒死盜峨嵋山南極仙翁的靈芝仙草將許仙救活。
後法海將許仙騙至金山寺並軟禁,不讓許仙夫婦團聚,白素貞同小青一起前往與法海鬥法,不惜引西湖之水貫金山寺,水漫金山寺,卻因此傷害了其他生靈。
白素貞觸犯天條,在生下孩子後被法海收入缽內,鎮壓于雷峰塔下,留下一偈語:
「西湖水乾,江湖不起,雷峰塔倒,白蛇出世。
」。
青青得以逃脫,修練有成,再回金山,鬥贏法海,法海無處可逃,身穿著黃色的僧衣,遁身入蟹腹,所以現在的螃蟹腹中的蟹膏是和尚僧衣般黃色的。
後白素貞的兒子許夢蛟長大得中狀元,到塔前祭母,將母親救出,全家團聚。
4.紀念忠臣-伍子胥
春秋楚國的伍子胥,因為父親和兄長被楚平王所殺,於是隻身到吳國,幫助吳王闔廬攻打楚國。
經過幾場戰事,就打入楚國守都郢城;當時平王已死,於是伍子胥掘平王的墓,鞭屍三百,報殺父兄之仇。
後來吳王闔廬子夫差繼位,舉兵伐越,進逼越國,越王句踐派人求和,伍氏力諫徹底殲滅,夫差不納,反賜劍命令他自刎。
伍氏為忠於君王而視死如歸,深知吳國必將亡於越國。
所以吩咐屬下說:
「我死之後,把我的眼睛挖出,懸掛在首都的東門,讓我看看越軍入城滅吳。
」這一件事被夫差獲悉,一怒之下,下令取將他的屍首投於大江,當時正是五月五日。
後來,果真吳國被越國所滅,應驗了伍子胥的話。
後人因感念伍氏的忠貞力諫,作龍舟競渡以祭忠魂。
據說伍子胥死後成為「波神」,江浙一帶的百姓每逢五日初五,都要舉行各種祭祀伍子胥的活動。
這個祭祀活動就是後來端午節種種風俗的起源。
附件二:
1.吃粽子:
是因屈原投江,民眾怕屈原的屍體被魚、蝦吃掉,所以用竹筒裝好米食投入江中,後來演變成用竹籜、竹葉包好投入江裡餵魚、蝦。
2.划龍舟:
古代的越民族是以龍為圖騰,為表示他們是「龍子」的身分。
他們不僅有「斷髮紋身」的風俗。
而且在每年五月五日這一天,舉行一次盛大的圖騰祭。
其中的一項活動便是在擊鼓聲中刻畫成龍形的獨木舟,在水面上作競渡的遊戲。
繪圖騰為神,也給自己取樂,這便是競渡習俗的由來。
屈原投江民眾競相划船,為了救屈原;龍舟競渡現在則為一種表現團隊精神的最佳活動,而且在全省各縣市的主要河川,每年都舉辦划龍船比賽,國內的無線電視臺都會轉播比賽盛況,近年來有逐漸發展成國際邀請賽的情形。
龍船比賽會讓外國友人喜歡的原因:
它是一種有別於國外盛行的獨木舟或八人式的划船,而是一種需要更多默契的力與美的運動。
各地的龍船賽大同小異,值得一提的是:
宜蘭縣二龍村的龍舟比賽,不因為他們的龍舟比其他地方長或漂亮而聞名,而是因為一項相傳有兩百年歷史,而且只有兩隊──上二龍村的淇武蘭和下二龍村洲仔尾,他們各自擁有一條繪有圖案的龍舟,只是淇武蘭以綠色為底,洲仔尾卻以紅色為底。
比賽規則是兩村的居民都是選手,反覆在二龍溪比賽達數十次(從午後到黃昏),選手累了馬上換同村的人上場,最後以勝的次數多的隊伍贏。
3.飲(灑、點)雄黃酒:
雄黃是一種礦物質,將它調合在米酒中,便成了雄黃酒,因端午節各種蟲類,開始活躍起來,瘟疫漸多,雄黃具有消除疫病的功用;也是因白蛇的故事,白蛇喝了雄黃酒之後,差點現出蛇形,所以民眾則起而仿效,飲雄黃酒或居家四周灑雄黃酒,希望收到去邪的功能,雖然說雄黃酒可消除疫病,但不可多喝,至於兒童無法喝酒,則可用手沾酒在額頭上點寫一「王」字,一樣有驅毒的功能。
4.掛菖蒲、艾草、榕枝
端午節在門口掛艾草、菖蒲(蒲劍)或石榴、胡蒜、都有其原因。
通常將艾、榕、菖蒲用紙綁成一束,然後插或懸在門上。
因為菖蒲為天中五瑞之首,象徵卻除不禮的寶劍,因為生長的季節和外形被視為感「百除之氣」,葉片呈劍形,插在門口可以避邪。
所以方士們稱它為「水劍」,後來的風俗則引申為「蒲劍」,可以斬千邪。
清代顧鐵卿在「清嘉錄」中有一段記載「截蒲為劍,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頭,懸於床戶,皆以卻鬼」。
而晉代「風土誌」中則有「以艾為虎形,或剪綵為小虎,帖以艾葉,內人爭相裁之。
以後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劍狀,名為蒲劍,以驅邪卻鬼」。
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種可以治病的藥草,插在門口,可使身體健康。
在我國古代就一直是藥用植物,針灸裡面的炙法,就是用艾草做為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進行灼燒治病。
有關艾草可以驅邪的傳說已經流傳很久,主要是它具備醫藥的功能而來,像宗懍的「荊楚歲時記」中記載日雞未鳴時,採艾似人形者,攬而取之,收以炙病,其驗。
是日採艾為人形,懸于戶上,可禳毒氣。
」一般人也有在房屋前後栽種艾草,求吉祥的習俗。
臺灣民間也有在端午時貼「午時聯」,它的作用和靈符一樣,有些午時聯上有下列的句子「手執艾旗招百福,門懸蒲劍斬千邪」。
榕枝在民間的意義可使身體矯健「插榕較勇龍,插艾較勇健」。
也有地方習俗是掛石榴、胡蒜或山丹,胡蒜除邪治蟲毒;山丹方劑治顛狂,榴花懸門避黃巢,石榴花正是這個季節的花卉,也有治病的功能。
石榴皮為常見的中藥。
而石榴花和黃巢的關係,還有一段故事。
黃巢之亂的時候,有一次黃巢經過逼個村落,正好看到一個婦女背上背著一個較大的孩子,手上牽著一個年紀較小的,黃巢非常好奇,就詢問原因。
那位婦人不認識黃巢,所以就直接說因為黃巢來了,殺了叔叔全家,只剩下這個唯一的命脈,所以萬一無法兼顧的時候,只好犧牲自己的骨肉,保全叔叔的骨肉。
黃巢聽了大受感動,並且告訴婦人只要門上懸掛石榴花,就可以避黃巢之禍。
後來家家戶戶都掛上石榴花,繼而演變成一種習俗。
5.戴香包:
香包是一種吉祥的避邪物,用各色綢布製成囊狀,裡面放置香料,因而稱為香包。
舊時縫製香包是一項極為重要的女紅,但現今民眾多向商販購買。
市售香包種類繁多,除了動物、花、鳥、還有流行的卡通造形,令人愛不釋手,每逢端午,各地都見民眾在販賣香包的攤子上選購各式香包。
6.飲午時水:
取午時水是端午節的有趣習俗,而臺灣的「打午時水」的風俗,亦即汲取端午節中午的井水,據說有治病的療效;而最富傳奇色彩的就屬大甲鐵砧山的劍井,每年端午湧入許多求取午時水的人。
傳說鄭成功佔領臺灣時,部隊開至此,卻找不到水源,鄭成功便插劍入地,希望泉水湧現,拔劍後忽然山泉噴湧。
由於當時正是端午節午時,因此後便有數千民眾,年年在端午節上山求取午時水。
7.懸掛鍾馗像:
因為民間傳說鍾馗為抓鬼大帝,所以鍾馗像有避鬼的能力,據說唐明皇曾夢到一個大鬼與一個小鬼,小鬼在偷吃東西,大鬼便把它捉到吃了。
唐明皇問大鬼說:
「你是什麼人?
」大鬼說:
「我叫鍾馗,是終南山的進士,因為面貌醜陋,應考時沒被錄取,我就自殺了。
現在我誓為陛下除去天下妖魔。
」
唐明皇醒後,就叫畫家吳道子照他夢中所見,繪出鍾馗像來除邪。
原來鍾馗像在歲未時才掛的,明朝畫家文徵明還畫過「寒林鍾馗」,端午掛鍾馗像可能是到明未或清初才有的習俗,臺灣較少有此一習俗。
附件三:
鍾馗畫像
我的守護神
年班姓名:
座號:
鍾馗是中國傳統中斬妖除邪、保護人民的驅魔大神。
小朋友,請畫下你自己的守護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