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经济转型之发展.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506553 上传时间:2023-03-0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6.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波兰经济转型之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波兰经济转型之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波兰经济转型之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波兰经济转型之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波兰经济转型之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波兰经济转型之发展.docx

《波兰经济转型之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波兰经济转型之发展.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波兰经济转型之发展.docx

波兰经济转型之发展

波蘭經濟轉型之發展(兼論歐盟東擴對其影響)

壹 前言

貳 波蘭經濟轉型之進程

一、“震撼療法”激進改革時期(1989-1991)

二、 停止衰退和經濟復蘇時期(1992-1993)

三、 穩健成長時期(1994-1997)

四、 成長漸緩時期(1998年至今)

參 波蘭加入歐盟之進展

一、加盟之相關法源規定

二、雙方談判之焦點與瓶頸

肆 評估與結論

 

波蘭經濟轉型之發展

(兼論歐盟東擴對其影響)

前言

1989年劇變後的中東歐國家已進入第11個年頭,各國已經歷經10年的政治、經濟社會各層面轉型,而其中波蘭轉型經驗與其成果更是普遍被西方視為中東歐國家中轉型頗為成功的典範。

在中東歐國家,波蘭是第一個採取“震憾療法”激進方式向市場經濟轉型的國家,也是經濟轉型國家率先擺脫經濟衰退、步入穩定成長的國家。

至今,波蘭是中東歐經濟成長速度最快的兩個國家之一(另一個國家是斯洛維尼亞),其顯著亮眼的經濟發展表現讓世人所驚嘆,西方讚譽其為“歐洲騰飛之鷹”。

姑且不論波蘭文化傳統隸屬西方範疇,自90年代初經濟改革,波蘭政府即極力倡導“回歸歐洲”的口號,努力爭取早日加入北約和歐盟等西歐組織,希望融入西方體系之中。

從1993年成為歐盟聯繫國起,波蘭與歐盟的經濟關係十分密切,1999年波蘭向歐盟成員國的出口佔波蘭全部出口的70%,進口佔62%(其中德國佔36%及40%)。

可以看出波蘭目前經濟重心已西移情況,這其中不僅反應波蘭本身政策導向,另一方面是受到歐盟東擴策略影響。

故本文著眼波蘭自1989年團結工聯上台執政起,各階段所展現之經濟改革與經濟表現,探究其各階段改革及政策推動內容,及如何因應歐盟東擴各項要求限制。

第一章 波蘭經濟轉型之進程

後共黨時代團結工聯新政府一上任所面臨的是一個極為殘破蕭條的經濟社會,從統計數字來看:

1990年通貨膨脹指數超過585.8﹪,貨幣大幅貶值、GDP成長率為-11.6%等如此令人憂心的數值,迫使新上任政府需加快腳步作出因應。

然新政府所面臨的經濟難題包括了:

-從1989年即已出現惡性通貨膨脹,通貨膨脹率高達251.1%,如何抑制每個月近20~30%高通貨膨脹率成為1989年時經改的首要之務;

-波共時期所累積下來的龐大外債之壓力。

從1970年代的改革即開始向外舉債以興改革,寄望透過加速生產、擴張出口以償外債,然國內經濟體制的缺失仍無法彌補其缺口,反倒累積起龐大的外債,巨額的外債是長期以來以債養債的結果,對社會主義國家的負債有60億美元,1986年底所欠西方外債達到335億美金,至1988年總外債已高達400億美元以上,這讓新政府之經改增添一項隱憂及負擔。

-延續著自中央計劃經濟體制滋生下來的弊端及缺陷:

1.轉型至市場經濟體制過程中,缺少必要的基礎制度建設,包括了現代化的銀行體系,流動資本市場,完善引導至市場競爭模式之計劃和健全規範國營企業發展的法律制度。

2.生產效率低落之國營企業,卻優勢支配、獨佔壟斷市場。

3.過往老舊的生產結構和機器設備,不符現今企業競爭,主要由重工業、原物料生產工業居為大宗,這些產業極需現代化,然而缺乏資金和相關的知識與技能。

4.不活躍之國際貿易,且其主要導向以前經互會成員國為主。

5.價格的扭曲:

包括負面的資本價格、能源價格的補貼、受控制的民生必需品價格、多頭馬車的匯率等。

如此多項在社會主義經濟體制下所殘留的沉苛,嚴重地阻撓波蘭邁向市場經濟的步伐。

且國內尚未健全的經濟環境下,根本無法籌湊經改所需的資金,加以波共時期所累積的龐大外債,更成為後共產政府改革上的一大負擔,波蘭極須仰賴外國及國際組織的援助。

第一節 “震撼療法”激進改革時期(1989-1991)

在評估國內外情勢後,新政府似乎別無選擇,波蘭接受以世界銀行、IMF為首的經濟計畫,以獲取對於外債較為寬鬆的期限,國家經濟發展得以繼續。

首屆非共政府所採行經改方案,在接受國際貨幣基金(InternationMonetaryFund)的指導援助下,採用美國學者傑佛里薩克斯(JefferySachs)所提之設計進行改革

1990.01.01起團結工聯政府的經改方案—“震撼療法”(ShockTherapy)乃造成波蘭經濟的大震動(bigbang),該方案主要包含了三大目標和六項措施:

1.目標:

(1)穩定化:

制訂一系列抑制通貨膨脹率、控制工資等措施以達總體經濟穩定化目標。

為快速解決通貨膨脹,採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並行的方式進行,以因應資金過度流動及排除資金短缺的現象。

(2)自由化:

以價格自由化、匯率自由化、貿易自由化為目標。

首要目標即是排除因補助及行政價格僵化所造成的價格扭曲現象,目的在使價格結構較合理接近製造成本。

(3)制度改革:

該目標核心為推動國有企業的私有化改革。

先從小型企業和商店的「清償私有化」著手,同時規劃中、大型企業之「資本私有化」。

有計畫的依序並且徹底的達成私有制度建立之目標。

2.措施:

(1)價格自主化:

從1990年起同時開放90%物價,廢除多數商品與勞務之各類價格管制;

(2)匯率自由化:

對內維持Zloty的可兌換性,並承諾維持至少三個

月對美元兌換的固定匯率;

(3)財政緊縮政策:

為了減少中央預算赤字,進而達到財政平衡,削減財政支出(包括各項補貼及公共建設等);

(4)貨幣緊縮政策:

實行緊縮銀根的金融政策,例如逐步提高銀行利率及中央銀行的重貼現率;取消對工業的低利率信貸,實施高利率;嚴格限制貸款等以抑制通貨膨脹﹔

(5)收入政策:

對於過度增長的工資,課徵懲罰性的工資稅(PPWW),

抑制工資大幅上漲;

(6)貿易自由化:

制訂有助於經濟活動相關法令,特別針對對外貿易。

3.成效:

實行以上措施主旨在抑制通貨膨脹,並恢復預算收支平衡,儘管在初期由於價格的開放,一時價格如脫韁野馬似狂飆,在1990年一月裡的頭兩個月中上漲了近80%,而該穩定化方案中有〝剎車作用〞的措施加以因應,包括各項貨幣、財政政策如限制貨幣發行量、取消對工業的低利率信貸等,以抑制市場上資金流動過快,再以透過工資稅有效地控制名目工資,抑制通貨膨脹率。

明顯地從1991年底通膨率已下降至70.3%,相較於1990年的585.8%,有顯著的改善了。

另一方面,政府財政預算呈現盈餘,由於對外貿易的自由化,對於西方貿易出口穩健的成長,形成對外貿易的出超表現。

同時在執行新的經濟政策後,其對外貿易對象已直接地從與經互會成員貿易轉向與歐體成員國間的貿易。

4.結果:

然而,整個「震盪療法」從1990年1月1日正式在波蘭實行加強緊縮政策下,通貨膨脹很快被壓抑下,對外貿易也獲得改善。

然而1991年通貨膨脹率已從1990年585.5%降到70%。

但生產也降了17.1%,實質GDP下跌7.6%,而失業率則攀升到11%。

1991年底有39%的國有企業處於虧損狀態,有1/10已信用破產。

政府稅收減少,預赤字也不斷累積,對社會福利提供有心無力。

改革後的第二年(1991)波蘭的經濟繼續惡化,失業及經濟衰退程度比原來的估計都要嚴重的多。

波蘭通貨膨脹率雖然從1991年的70%降至1992年的43%,但也帶來了許多負面的影響。

在1990年時的總體經濟表現,對於在執行〝震撼療法〞後,由於嚴格的政策,不出所料的,伴隨著失業率和貧窮率的上升,直接呈現的是GDP下降了約12%,而工業產出下滑了近22%。

而絕大多數衰退情形,出現在該年度的頭兩個月;儘管惡性通膨已有所控制,到年終時仍維持每月3~5%的上漲,略高於穩定化方案所預估的結果。

就當時的政治環境,團結工聯政府乃發源於社會運動,如此的背景給當時的政府6個月的施政蜜月期,免於遭受人民不滿的情緒;然而這個情況從1990年中段就所改觀,震憾療法的推動對於整個社會而言,隨著改革的步伐而呈現出獲利和受害的兩極不平等狀況,對此現象也埋下日後政情不穩定的變數,進而造就左派勢力的東山再起。

總體來說,震撼療法所欲達到的穩定化目標可以說階段性達到,然其相對帶給總體經濟的衝擊,包括轉型過程中遭遇經濟衰退,導致人民生活水準下降(尤其對工人、農人,這些團結工聯原有的支持群眾),連帶地造成對團結工聯政權維繫上的威脅。

在加上波斯灣戰爭爆發導致石油價格上漲,及對伊拉克實施經濟制裁,損失了對中東地區出口的收入等,更使得其情況更為惡化。

第二節 停止衰退和經濟復蘇時期(1992-1993)

為拯救危機局面,1991年12月新就任的總理奧爾舍文斯基(JanOlszewski)奧爾舍文斯基(JanOlszewski)所領導的中右派政府(1991.12-1992.6)提出以“反經濟衰退方針”取代“反通貨膨脹政策”,強調1992年要削減稅項,增加政府支出,放寬信貸,以刺激市場與投資,降低失業率。

於是1992年經濟才開始好轉,歷經兩年經濟衰退後開始出現局部成長,工業生產和國民生產毛額分別出現2.6%和2.4%的正成長﹔其因素有二:

1、惡性通貨膨脹已壓住了。

2、私有部門擴大,造成產業結構的轉變(受硬預算約束的經濟活動增加,減少需求膨脹的壓力)。

自1992年起,波蘭社會逐漸恢復平靜,國民經濟步上常軌,並獲得歐洲復興銀行等國際組織的大力援助,終能在1992年首次突破經濟負成長,轉而為正成長2.4﹪,是蘇聯解體後首先呈現經濟正成長的東歐國家之一。

波蘭僅用兩年便擺脫“衰退”陰影呈現復蘇局面,這主要是與其大量吸收外資有直接的關係。

波蘭的汽車製造業、糖果食品業等部門原本舊有較好的基礎,比較能吸引外國投資商,尤其是西方投資商的注意。

這段期間所注入之資金等於為波蘭經濟注入一劑強心劑,並由於引進外資,其中大部分市直接投資,提升了企業的經營管理能力和經濟效率。

1992-1993時期的波蘭經改,其各項制度、政策的改革目標已經初步達成。

GDP已開始成長、經濟呈現復甦;但就當其已控制通膨的同時,其眾多的制度缺陷,尤指其金融體系--銀行存在已久的壞帳、缺乏有強制性的破產機制及企業普遍性的欠款情形,尚未解決。

而該時期的GDP成長乃表現在民眾對於消費需求的提高,並非對於投資及出口實質的成長;而在失業率方面雖已抑制,但未有效地降低。

對於前一階段為經濟發展所提供的穩定基礎,已在現階段慢慢地展露部份的成效,但對於整體經濟發展必要的制度改革尚未健全,無法提供給企業適度的協助,並使市場機能完全的正常運作。

第三節 穩健成長時期(1994-1997)

  1993年政權的轉移,隨著也帶來經濟政策的改變。

1993年9月議會大選結果,結束了波蘭團結工會自1989年9月組閣以來四年的執政時期。

波蘭左派力量上台執政,帕夫拉克(WaldemarPawlak)擔任總理,其左派聯合政府僅改採漸進而堅決的穩定措施-「波蘭戰略」:

(1)管理好金融和經濟基礎,應該維持財政平衡,抑制通貨膨脹,從價格和貿易的角度進行自由化完成私有制。

(2)建立並鞏固市場經濟所必須的國家制度,例如:

反壟斷機構與法律、商業銀行與投資銀行。

社會安全保障體系,證券交易委員會以及對資本市場的強化管理等。

(3)進行人力資本投資。

市場本身無法滿足教育需求。

因此,應進行市場經濟人才的培育。

大致從1994年起,波蘭經濟開始進入持續穩定發展階段,主要表現在國內生產總值和工業產值穩定增長,通貨膨脹率逐年降低。

1994-1997年是波蘭二次大戰以來經濟成長最快的時期。

這一方面歸功於前二期各政府及人民的努力,奠下良好的基礎﹔另一方面更應歸功於在這段期間內,波蘭政府對內持續經濟改革,堅持自由市場經濟,貫徹各項改革措施,扶植國內工業、改善金融秩序、穩定物價水準,對外則獎勵外來投資、引進技術並大力推廣產品出口以賺取外匯,波蘭經濟於焉正式起飛,進入高度成長時期,其中1995-1997連續三年經濟成長率平均在6﹪-7﹪,成為當時歐洲乃至於全球經濟成長最快的國家之一。

第四節 成長漸緩時期(1998年至今)

過去幾年來波蘭的經濟成長非常快速,但因為受到國內保守貨幣及財政政策及1998年8月俄羅斯經濟危機的影響,波蘭的經濟成長出現減緩趨勢。

1999年,波蘭必須面對俄羅斯市場萎縮及歐盟經濟不景氣的影響。

波蘭政府經濟委員會於1999年4月19日之會議中,支持財政部2000-2001年之經濟成長策略,目標在於確保長期GDP成長率每年不低於6%,進而提高生活水準、降低失業率、及達到與歐盟相同的經濟水準。

為了達到這些目標,政府必須建立穩建的公共金融制度。

執行金融策略的必要步驟包括:

加速私有化(私有化帶來的實質成果每年應佔GDP的15%)

重整採礦業(成本預計為GDP的0.2%,希望於2000年時提高生產生及獲利率)

社會改革(退休金、健康保險、及教育)成本效益設計及其他公共領域支出效益

然近年來,波蘭外貿逆差卻越來越嚴重。

波外貿逆差已超過國際公定安全界線,進入危險區域。

然其出口成長速度正在下降﹔同時,進口又保持高成長,從而導致攀升的貿易逆差。

其主要原因為:

(一)出口方面 主要貿易夥伴(如整體的歐盟各國或單一國別的德國),市場表現成長不如預期﹔波幣的升值等﹔

(二)進口方面 國內消費和投資需求的增加﹔進口附加稅的取消﹔多項商品關稅稅率的降低﹔外國直接投資的增加。

第二章 波蘭加入歐盟之進展

當波蘭正式對歐盟提出申請加盟的那一刻起,其國家經濟發展藍圖即從過往的經濟轉型模式轉行為以加入歐盟為目標模式。

相對地,歐洲聯盟也將其加盟條件作為約束中東歐國家經濟發展目標的有效制衡工具,因此各候選國不得不迎合加盟條件作為其經濟政策之指導方針,所以目前各候選國皆努力與歐盟之各項法令、規章接軌作為加盟的首要之務。

儘管尼斯會議會後並未對各候選國做出明確的答覆,此項結果雖並不如各候選國所預期的,然會後歐盟也對各候選國之加盟進程提供了藍圖(Roadmap),以作為各候選國加入歐盟之各項必要條件及時程表。

第一節 加盟之相關法源規定

鑒於歐盟未來吸納東歐國家擴大的可能性,歐洲高峰會於1993年6月提出所謂的「哥本哈根標準(Copenhagencriteria)」,有意加入歐盟的國家必須符合下列政治、經濟先決條件,才有機會成為歐盟的一員,其條件分別為:

A.穩定的民主政治和與其相對應之民主體制(包括法治精神、多黨政治、社會多元化、保障人權及尊重少數)﹔

B.存在可運作的市場經濟以及要能夠承受歐盟內部競爭壓力和具有市場力量的能力;

C.具有承擔加盟後成為成員國義務之能力,包括支持政治聯盟、經濟與貨幣聯盟的目標。

歐盟兩千年議程中(Agenda2000)還特別要求加盟國接受歐盟的環境標準,而且必須與歐盟共同打擊犯罪。

此外,東擴還須視歐盟的接受能力,歐盟接納新會員國必須在不喪失整合的動力下進行,亦即歐盟原先深化的步伐不應該因為擴大而有所減緩。

  申請加入歐盟除了實質的入會條件要符合下,遵循其加盟之一定程序條件:

一、提出申請案﹔二、進行談判協商階段﹔三、最後決議階段。

歐盟條約第49條規定,申請國必須向理事會提出決議案,執委會做出臨時報告,評估接納新會員國的利弊得失,再由理事會決議接受哪些國家的加入申請。

進入談判階段,則由歐盟輪值主席國代表歐盟主持並在執委會的輔助下和申請國展開入會談判。

雙方必須達成符合歐盟現狀的入會條件,確認入會條約內容。

最會的決議階段則是理事會再聽詢執委會的報告後經一致決通過是否同意該申請國的加入,歐洲議會則必須以絕對多數同意﹔同時,所有條約的內容後,然後必須經過該申請國國內憲法批准程序加以核可「加入條約」,其加入程序才算完成,正式成為歐盟的會員國。

第二節 雙方談判之焦點與瓶頸

(一)結構改革

要成為歐盟的會員國,經濟體系的運作必須符合市場機能,東歐國家在經濟結構轉換的過程中,重工業和農業部門的改革遭遇到特別的困難。

在重工業方面,特別是鋼鐵業,即使在1996年統計資料顯示國有企業私有化在波蘭完成了55%,但由於許多企業的私有化僅是帳面上的進行,企業的所有權雖由私人擁有,並沒有進行清算,所以並沒有真正達成結構改革的目的。

且因應私有化的同時,由於社會福利制度配套不足,這些工業未來加入歐盟後所要面臨的自由市場競爭時,必定難以生存,將可能引發嚴重的社會問題,因此現階段的改革速度就特別遲緩。

估計至1998年波蘭3200家的國有企業中最多只有1200家已私有化,其餘未進行的,則是根本無法應付私有化競爭壓力的企業。

農業改革進度的緩慢也是歐盟所擔心的。

東歐國家遍存有農業人口眾多,但卻普遍存在生產價值低落的結構性問題。

在波蘭,1995年時其農業生產總值佔全國生產淨值的7.6%,然而全國從事農業生產的就業人口卻達到總就業人口的26.9%;其中僅一半人口(約九十六萬)所生產的農產品供應大眾市場消費,其他僅供應本地與鄰村消費的農產品,根本不具市場競爭性。

總體看來,波蘭經濟結構調整上面臨農業與重工業改革的問題。

不具競爭優勢的紡織業和服務業如銀行與保險業的私有化也都有相同的困境,無法順利結構調整時,既無法減緩失業人口增加壓力,同時卻衍生出因收入不均所引起的社會財富兩極化緊張狀態。

在這種情況下,政府往往需要有過渡時期,給予企業補貼,然在現今加盟策略方針下,該如何因應乃為一大難題。

此外,經濟結構改革涉及的問題還包括:

國家競爭力提升與吸引外資的問題及如何有效引導外資投入經濟改革之重點產業﹔將外資注入工業部門,不僅有於保障就業機會,甚至在先進技術引入後,原本落後的技術水準將獲改善,進而提升競爭力。

然而農業部門,波蘭農民佔就業人口總數的27%,而歐盟平均農業人口只有5%,農業產值佔波蘭GDP的7%,而歐盟只有2.4%。

且難已吸引外資加入,所以國家給予適當的補助是必要的。

不過,補助要符合歐盟共同的農業政策(CommonAgriculturalPolicy)和世界貿易組織國家補貼的規定。

雖然波蘭加入歐盟後可以獲得歐盟補貼,然在執委會逐漸降低對會員國的農業補貼並致力於擴展農產品市場的前提下,品質較差又不符合歐盟及國際標準規格的東歐農產品,將無法得利,農產結構因此將遭到嚴重打擊,屆時勢必成為歐盟一大問題。

且波蘭至今尚未制定「國家補貼法」。

(二)「共同標準」實施進度

  執委會為配合加入歐盟門檻標準的實施,於1995年公佈的「單一市場白皮書」,通過了歐盟規章執行的標準。

單一市場的重要要件,乃為貨物、資本、人員與勞務的四大流通,此為進行整合的核心工程,在這個基礎上,歐盟內部的競

爭機制與經濟、社會的整合方能生效。

所以單一市場各項經濟機制要能夠協調、生產要素要能自由流通,牽涉總共899項加入單一市場,應完成執行的指令與規章等立法程序進度。

相較其他第一波加盟候選國,如匈牙利、塞浦路斯已完成22項議題的協商進度,波蘭僅完成18項議題的緩慢步伐,已被觀察家懷疑波蘭是否可以順利於2004年底期限前,列名於第一波加入歐盟名單之中。

(三)歐盟的財政預算分配與結構基金

根據歐盟財政預算分配規定,從1998年波蘭國民生產毛額只達到歐盟平均值的39%程度來看,波蘭將有資格分配到大筆歐盟區域基金及結構基金的援助。

在這些資金數額不變的情況下,將影響到原來也有資格分配基金會員國的權益,使其分配金額減少,不然就是要以增加歐盟預算的方式解決。

這就引起原會員國和申請國之間的利益衝突。

原會員國中,不只要維護本國原來從歐盟取得的預算分配,同時在維持貨幣聯盟嚴厲的預算要求標準下,也要防止預算增加的情形出現。

這個情況不只出現在希臘,西班牙與葡萄牙塑對也要求要減少對歐盟的支出來降低本國預算赤字。

鑒於東歐國家的加入,必定使歐盟預算分配的問題更加嚴重,所以歐盟特別要求東歐國家務必做好預算控制及預算透明他的工作,這項工作則廣泛的涉及到之前提到的農業改革,區域與結構政策的施行與有效的國家補貼政策的推行,是相當棘手且互相關聯的問題。

第三章 評估與結論

評估:

本文在前半段中,透過撿視波蘭各階段的經濟改革成效,歸納波蘭經濟轉型過程中各項淂與失,得知目前在中東歐國家中,波蘭經濟轉型仍具一定成效的,這可從以下得知:

第一、確立市場經濟機制的基礎:

首先看到在私人部門在GDP產值的貢獻已達70%以上﹔經濟體質已改善,遵循市場機制運作,不再受非經濟性因素的行政干預。

政府所扮演的角色,不再是直接干預的主導者,而是從旁監督於協助的輔導者。

第二、經濟發展維持穩定的成長:

從初期率先展現正成長起,並維持穩健的高成長率,儘管近年受到俄羅斯及亞洲金融風暴影響略有下降,然不能掩蓋其強勁的經濟潛力。

以上可說是加入歐盟的優勢之一,再加上其地緣因素及身為中東歐國家最廣大的市場條件上,波蘭乃極具實力於2004年加入歐盟﹔然在文章後半段配合歐盟東擴之各項加入條件及門檻,檢視波蘭近期經濟政策及其因應進度,歸納其不利因素則有:

第一、雖說經改略具成效,然其經濟體制仍離先進市場規模有段差距,尤其在正式加盟後,面臨完全的競爭市場條件下,是否能維持其強勁的經濟成長,令人質疑﹔此乃因其結構改革尚未竟功,多項產業產能尚未完全發揮,僅靠低廉的勞資成本,拉抬其產品優勢,然隨勞動力價格的上升,國際市場競爭力日愈下降,於是近年外貿逆差不斷加劇﹔故現階段其政策應著眼如何改善其產品於國際市場競爭力,如善用FDI引導至重點產業,並同時加強技術引進,改善產業體質等。

第二、再者,如何在兼顧加盟與內部困境中得到平衡﹔在緩慢的協商過程中可看出,歐盟與波蘭之間的角力對抗與妥協,尤其在四大流通中對於人員部份的爭議更為激烈,德、奧兩國對於這擁有眾多人口的鄰國深具畏懼,其加盟後所可能帶來的人口移入,更為目前兩國持高不下失業率困境落井下石﹔故目前德、奧兩國為波蘭加盟條件設下但書,暫緩其在加盟後於人員流通之自由﹔此外還有波蘭境內龐大的農業人口,由於其生產技術不佳、產能不彰,加上限制補貼,其農業部門生存艱辛,如何同時爭取其農業轉型之時間與空間,乃為目前協商之一大重點。

結論:

對於波蘭現階段與歐盟談判已離期限所剩不多的情況下,雖然波蘭新任總理米勒有信心在2004年底完成協商程序,然而以目前情勢發展除波蘭在期限前,諸多改革能不受阻礙地持續進行,如改善產業體質、加強技術引進等﹔並因歐盟考量其地緣因素及市場條件、歐盟本身近期內經濟有所復甦情況下﹔最後可能對於波蘭的加盟設有但書(暫緩其人員流動自由)下,將波蘭納入第一波加盟國家行列之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院校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