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中草药.docx
《抗菌中草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抗菌中草药.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抗菌中草药
药
物
分
析
作
业
班级:
xxxxxxxx
学号:
xxxxxxxx
姓名:
xxx
抗菌中草药
近年来,由于广谱抗生素、激素、化疗和免疫抑制剂的普遍应用,真菌感染的发病率日益增加。
但目前临床上应用的西药抗真菌药物,均存在着疗效差、毒性大等缺点。
寻找广谱、高效、低毒的抗真菌新药已成为药物研究的热点。
特别是从植物中寻找抗真菌药物,已成为公认的重要研究方向。
我国科学家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发现了许多中药具有抗真菌作用,分离得到了多种有效化学成分,对这些成分的作用机理作出了初步研究,这些工作为开发抗真菌新药和中药用于临床抗真菌,奠定了坚实基础。
有些中草药,表现出对多种真菌的强大抑制或杀灭作用。
通过查阅文献,列出部分抗菌中草药来源和提取方法,陈述如下:
土荆皮来源:
本品为松科植物金钱松(PseudolarixkaempferiGord)的干燥根皮或近根树皮,金钱松喜生于多阳光处,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南、广东等地多有栽培,立夏后采收根皮和近根树皮,晒干平叠。
提取方法:
土荆皮粗粉以95%乙醇回流提取,所得浸膏采用溶剂法分为不同提取部位,体外抗真菌活性测试显示其醋酸乙酯部位对白色念珠菌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采用硅胶、SephadexLH-20、制备高效液相色谱对土荆皮醋酸乙酯部位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波谱数据分析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
结果从土荆皮醋酸乙酯部位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土荆皮酸B
(1)、土荆皮酸C
(2)、香草酸(3)、香草酸-4-O-β-D-阿洛糖苷(4)、17-羟基土荆皮酸B(5)。
结论化合物5为一新化合物,命名为土荆皮酸I;化合物4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体外抗真菌活性测试显示,化合物1对白色念珠菌生长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化合物2和5仅显示微弱的抑菌活性。
对中国常见的10种致病真菌均有一定的抗菌作用。
其用量0.1-1mg/mL,对许兰黄癣菌、絮状表皮癣菌、铁锈色小芽孢癣菌、石膏样小孢子菌和白色念珠菌即有杀菌作。
[1]
高良姜来源:
本品为姜科山姜属植物高良姜(AlpiniaofficinarumHance)的干燥根茎,主产于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海南、云南等地,夏末秋初采挖,除去须根及残留的鳞片,洗净,切段,晒干。
提取方法:
取高良姜药材粉碎,用80%乙醇回流提取,浸膏分别用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萃取,得到活性部位后,采用硅胶柱层析、聚酰胺柱层析、SephadexLH-20柱层析和制备液相等多种手段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
从活性部位中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经理化性质和波谱分析分别鉴定为:
高良姜素、山奈素-4'-甲醚、高良姜素-3-甲醚、原儿茶酸、槲皮素、山奈酚、β-谷甾醇和胡萝卜苷。
对分离得到的单一化学成分进行体外抗菌试验表明,高良姜素、原儿茶酸、槲皮素和山奈酚均具有抗菌活性。
其中原儿茶酸和槲皮素对革兰氏阳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均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高良姜素和山奈酚对革兰氏阳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具有较强抗菌活性。
[2]
牡丹皮来源:
本品为毛茛科植物牡丹(PaeoniasuffruticosaAndr)干燥根皮,产于安徽、山东等地,秋季采挖根部,除去细根,剥取根皮,晒干。
提取方法:
药材采用95%乙醇提取,醋酸乙酯萃取,利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LH-20凝胶柱色谱,RP-18反相柱色谱分离纯化,并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
结果:
分离鉴定6个化合物,分别为(+)-儿茶素
(1),paeonidanin
(2),paeoniflorigenone(3),2,5-二羟基-4-甲氧基苯乙酮(4),丹皮酚(5),没食子酸(6)。
结论:
化合物1为从该属中首次分离得到,化合物2,3为从该植物首次中分离得到。
用试管内药液稀释法测定牡丹皮水提取物及不同浓度乙醇提取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
结果牡丹皮水提取物和乙醇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糖球菌、大肠杆菌及绿脓杆菌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和一定的杀灭作用,且水提取物的作用强于乙醇提物。
结论牡丹皮具有抗菌作用。
[3]
肉豆蔻来源:
本品为肉豆蔻科肉豆蔻属植物肉豆蔻(MyristicafragransHoutt)的干燥种仁,系进口品,肉豆蔻生长于热带地区的常绿植物,常见于东南亚、澳洲及加勒比海地区,尤以印度尼西亚和格林纳达产量最大。
提取方法:
采用正交试验、抑菌试验及对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试验等对肉豆蔻有效成分之-挥发挥油的提取工艺、抑菌、自由基清除能力等进行研究。
结果:
肉豆蔻与水配量比1:
10、浸泡时间8h、蒸馏时间5h为较佳挥发油蒸馏提取工艺;最低抑菌浓度(MIC):
酵母菌>31.25mg/mL、霉菌>125.00mg/mL、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15.63mg/mL。
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增强。
结论采用蒸馏法提取肉豆蔻挥发挥油工艺的较佳条件为A3B3C2,提取物均具有一定的抗菌和抗氧化作用。
[4]
肉桂、丁香来源:
肉桂为樟科常绿乔木植物肉桂(CinnamomumcassiaPresl)的干皮和粗枝皮,干皮去表皮者称肉桂心,采自粗枝条或幼树干皮者称官桂,主产于广东、广西等地;丁香为桃金娘科蒲桃属植物丁香(EugeniacaryophyllataThunb)以花蕾和其果实入药,花蕾称公丁香或雄丁香,果实称母丁香或雌丁香,在花蕾开始呈白色,渐次变绿色,最后呈鲜红色时可采集,将采得的花蕾除去花梗晒干即成,丁香广泛分布于桑给巴尔、马达加斯加岛等地,因花筒细长如钉且香故名,为哈尔滨市市花,是著名的庭园花木。
提取方法:
采用水蒸汽蒸馏法提取丁香和肉桂的挥发油,并对所得挥发油主要成分进行气相测定,通过体外抗菌试验,比较了这两种挥发油及其主要成分和目前常用化学防腐剂苯甲酸钠和山梨酸钾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沙门氏菌和志贺氏菌等5株食品中常见污染菌的抗菌作用。
结果表明丁香油中丁香酚含量为78.1%,肉桂油中肉桂醛含量为86.8%;这两种挥发油及其主要成分丁香酚和肉桂醛的抗菌作用均强于两种化学防腐剂,其中肉桂油与其主要成分肉桂醛表现出的抗菌活性最强,最小抑菌浓度(MIC)为200~1600mg/L;仅为苯甲酸钠和山梨酸钾MIC(6400~25600mg/L)的1/64~1/16;丁香油及其主要成分丁香酚的抗菌活性次之,MIC为800~1600mg/L,相当于苯甲酸钠和山梨酸钾MIC的1/16~1/8。
[5]
防己来源:
防己自古以来分为汉防己和木防己两大类,一般习惯所称的汉防己实际上是防己科的粉防己,而不是马兜铃科的汉中防己,商品木防己则为马兜铃科的广防己和汉中防己,有时也包括防己科的木防己。
本品是马兜铃科植物广防己(AristolochiafangchiY.C.WuexL.D.ChouetS.M.Hwang)的干燥根,广泛分布福建、广东、广西等地,秋、冬二季采挖,洗净,切段,粗根纵切两瓣,晒干。
提取方法:
利用乙酸乙酯提取,硅胶、ODS和SephadexLH-20柱层析分离纯化,从广防己中分得9个单体化合物,并通过理化性质和1HNMR、13CNMR等波谱学手段,并与文献对照鉴定了它们的结构,分别是异鼠李素-3-O-刺槐双糖苷(Isorhamnetin-3-O-robinobioside,RH1)、9-羟基-3,4,8-三甲氧基马兜铃内酰胺(9-hydroxyl-3,4,8-trimethoxyaristoloctam,RH2)、N-β-D-马兜铃内酰胺葡萄糖苷(aristoloctam-N-β-D-glucopyanoside,RH3)、N-β-D-马兜铃内酰胺Ⅰa葡萄糖苷(aristoloctamⅠaN-β-D-glucopyanoside,RH4)、9-羟基马兜铃内酰胺-8-O-芸香糖苷(9-hydroxyl-aristoloctam-8-O-rutinoside,RH5)、马兜铃酸Ⅲa(aristolochicacidⅢa,RH6)、胡萝卜苷(daucosterol,RH7)、β-谷甾醇(β-sitosterol,RH8)和马兜铃酸Ⅰ(AristolochicacidI,RH9)。
除了RH8和RH9之外,其余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RH2尚未见文献报道。
采用液-液萃取法,用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依次对木防己甲醇提取物的水溶液进行萃取,初步分成4部分。
生测结果表明对5种病原菌的抑菌活性物质在石油醚萃取物、乙酸乙酯萃取物和正丁醇萃取物中均有分布。
以柿角斑病菌CercosporakakiEll.etEv.、梨锈病菌GymnosporangiumharaeanumSyd.、水稻稻瘟病菌PiriculariaoryzaeCav.、水稻纹枯病菌Pelliculariasasakii(Shirai)Wei、玉米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graminicolum(Ces.)Wils.为供试植物病原菌,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中药植物木防己甲醇提取物的抑菌活性,并用生物活性追踪法对其抑菌活性成分进行了初步研究。
结果表明,木防己甲醇提取物对5种供试菌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其EC50分别为12.5270mg/mL、4.2162mg/mL、2.7916mg/mL、2.0781mg/mL和6.4465mg/mL。
[6]
桂枝来源:
为樟科常绿乔木植物肉桂(CinnamomumcassiaPresl)的干燥嫩枝,主产于广西、广东及云南等地,春、夏季剪下嫩枝,晒干或阴干,切成薄片或小段用。
提取方法: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桂皮、桂枝、桂叶挥发油,通过气相色谱-质谱分析手段对广西防城港市桂皮、桂枝、桂叶挥发油的主要成分进行分析比较,用峰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各组分的相对含量;通过比较研究表明:
桂皮的提取率最高,桂枝的次之,桂叶的最低;在化学成分上,桂皮、桂枝、桂叶油的主要成分是相近的,从它们的挥发油中分离出36个组分,桂皮油的主要成分为反式肉桂醛(60.42%)、反式邻甲氧基肉桂醛(18.81%)、肉桂酸(8.86%)等;桂枝油的主要成分为反式肉桂醛(47.38%)、反式邻甲氧基肉桂醛(23.21%)、肉桂酸(7.65%)等;而桂叶油的成分较为复杂,其主要成分为反式肉桂醛(38.27%)、反式邻甲氧基肉桂醛(29.36%)、香豆素(7.18%)等。
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桂枝挥发油,将桂枝挥发油与预选的实验菌进行定量杀菌实验。
结果桂枝挥发油的平均得率为1.01%。
桂枝挥发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的杀灭率大于99%。
结论从桂枝药材中提取出挥发油,得率较低。
桂枝挥发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在一定浓度范围时有良好的杀菌效果。
[7]更多还原
黄柏来源:
本品为芸香科植物黄皮树(PhellodendronchinenseSchneid)或黄檗(PhellodendronamurenseRupr)的干燥树皮,选十年以上的黄柏,轮流剥取部分树皮,剥取树皮后,除去粗皮,晒干。
提取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LH-20、ODS柱色谱、制备型HPLC及重结晶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常数测定、光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
从川黄柏的7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了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
小檗碱(berberine,1)、黄柏内酯(obaculactone,2)、石虎柠檬素A(shihulimoninA,3)、N-pcoumaroyltyramine(4)、1-(4-hydroxy-3-methoxyphenyl)-2-[4-(3-hydroxy-propyl)-2-methoxyphenoxy]-propane-1,3-diol(5)、黄柏碱(phellodendrine,6)、木兰花碱(magnoflorine,7)、巴马汀(palmatine,8)、药根碱(jatrorrhizine,9)、非洲防己碱(columbamine,10)、黄柏酮(obacunone,11)。
结论:
化合物3,5为从黄檗属植物中首次分离得到,化合物4为从该种植物中首次分离得到。
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黄柏中盐酸小檗碱含量,应用L16(45)正交实验设计及单因素实验优选黄柏中盐酸小檗碱的最佳提取工艺:
m(黄柏)∶m(提取液)=1∶18;φ(乙醇)=70%,75℃提取2次,每次提取110min.自提盐酸小檗碱对真丝织物的抗菌性能:
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枯草杆菌均具有较好的抗菌性能,抑菌率都能达到70%以上。
[8]
急性子来源:
本品为凤仙花科植物凤仙花(ImpatiensbalsaminaL)的干燥成熟种子。
夏、秋季果实即将成熟时采收,除去果皮及杂质,晒干,中国南北各地均有栽培。
提取方法:
利用乙醇回流提取、AB-8大孔吸附树脂吸附以及硅胶柱层析、ODS柱层析等分离手段从急性子中分离提纯得到了六种凤仙萜皂苷类化合物,并利用紫外、红外、核磁、质谱等波谱学手段,鉴定了该六种化合物的结构,它们分别是凤仙萜四醇苷E(hosenkosideE)、凤仙萜四醇苷D(hosenkosideD)、凤仙萜四醇苷A(hosenkosideA)、凤仙萜四醇苷B(hosenkosideB)、凤仙萜四醇苷C(hosenkosideC)和凤仙萜四醇苷K(hosenkosideK)。
急性子中含有皂苷、黄酮、挥发油等成分,其中以皂苷类化合物含量最高。
水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绿脓杆菌、福氏痢疾杆菌、宋内氏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9]
萆解来源:
本品为薯蓣科植物粉背薯蓣(DioscoreahypoglaucaPalibin)的干燥根茎,分布于河南、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等地,秋、冬二季采挖,除去须根,洗净,切片,晒干。
提取方法:
粉萆解可以水、酒精等为溶剂,按常规方法加热提取,然后将提取液浓缩至干。
以甲醇提取为例,甲醇回流提取的得率约11%。
粉萆解主要含甾体皂苷和甾体皂苷元,种类有40余种。
甾体皂苷中以薯蓣皂苷最重要,几乎是所有萆解的共有成分,另外还有雅姆皂苷元,其余成分有蒲公英赛醇、有机酸等。
具有降压、降尿酸、抗炎镇痛、抗菌、提高免疫、抗肿瘤等药理作用。
将最佳提取工艺制的的提取液,浓缩至浓度相当于I2g生药/mL的药液,以3000转每分钟的转速离心30分钟,所得上清液。
按生药量与树脂体积比为R上样于C型大孔树脂上,树脂柱径高比为G2,进行动态吸附,吸附流速分别为J2BV/h,待吸附完成后,用水洗脱3BV,用K2%乙醇洗脱L2BV,除杂流速分别为P2BV/h,洗脱剂为M2%乙醇,洗脱体积为N2BV,洗脱流速为S1BV/h,收集M2%乙醇洗脱液,减压干燥即得粉草薢皂苷部位。
皂苷含量达到53%,转移率达到60%。
[10]
知母来源:
本品为单子叶植物百合科(Liliaceae)知母(AnemarrhenaasphodeloidesBge)的干燥根茎,分布于河北、安徽亳州、山西、内蒙、陕西及东北等地,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及泥沙,晒干,习称“毛知母”,或除去外皮,晒干,切片入药,生用,或盐水炙用。
提取方法:
知母药材粉末(60-100目),按料液比1:
8加入pH值11.0的75%乙醇,浸提20min,热回流提取3h(自微沸开始计时),提取3次,得到的75%乙醇知母浸膏中新芒果苷、芒果苷、知母皂苷BⅡ和知母皂苷BⅢ的含量分别为5.82%,4.33%,38.67%,15.55%,以知母皂苷BⅡ的含量为最高。
知母提取物对皮肤浅部真菌感染有较好的治疗作用,知母煎剂在琼脂平板上对葡萄球菌、伤寒杆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痢疾杆菌、副伤寒杆菌、大肠杆菌、枯草杆菌、霍乱弧菌也有抑制作用,在沙伯氏培养基上,对某些常见的致病性皮肤癣菌也有些抑菌作用。
[11]
黄连来源:
本品为毛莨科植物黄连(CoptischinensisFranch)、三角叶黄连(CoptisdeltoideaC.Y.ChengetHsiao)和云连(CoptisteetaWall)干燥根茎分布于四川、贵州、湖南等地,秋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干燥,撞去残留须根。
提取方法:
黄连干燥根茎粉碎,用乙醇加热提取,提取物用氯仿回流,过滤。
滤液回收氯仿,真空干燥.少量氛仿溶解,上硅胶拄,氯仿-甲醇梯度洗脱.TLC定性.合并与对照品北美黄连碱相同部位,回收溶剂,析出晶体。
乙酸乙酯-乙烷重结晶,得无色片状晶体黄连碱(mp130℃~132℃。
滤渣干燥,95%乙醇-水(1:
1)溶解.盐酸调pH=2,放置析出黄色针状结晶,乙醇-水重结晶,得晶体盐酸小檗碱。
黄连含小檗碱7~9%、黄连碱,甲基黄连碱、掌叶防已碱、非洲防己碱等生物碱,尚含黄柏酮、黄柏内酯。
体外试验证明,黄连或小檗碱对溶血性链球菌、脑膜炎球菌、肺炎双球菌、霍乱弧菌、炭疽杆菌以及金黄色葡萄球菌皆有较强的抑菌作用;对痢疾杆菌、白喉杆菌、枯草杆菌、绿色链球菌均有抑制作用;对肺炎杆菌、百日咳杆菌、鼠疫杆菌、布氏杆菌、破伤风杆菌、产气荚膜杆菌、结核杆菌等亦有效;对变形杆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则作用较差,对宋内氏痢疾杆菌,副伤寒杆菌、绿脓杆菌则几无作用。
[12]
菖蒲来源:
本品为天南星科植物石菖蒲(AcorustatarinowiiSchott)的干燥根茎,分布于我国南北各地,秋、冬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晒干。
提取方法:
采用超临界CO2萃取石菖蒲挥发油工艺条件为:
萃取压力20MPa,萃取温度55℃,CO2流量为50~55kg/h,萃取时间2.5h,在此条件下,石菖蒲挥发油得率为4.8%,采用柱色谱、重结晶等分离纯化化合物,应用EI-MS,NMR等波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结构。
结果:
从石菖蒲乙醇提取物石油醚萃取部分分得7个化合物,经波谱分析鉴定为1-hydroxy-7(11),9-guaiadien-8-one
(1),菖蒲醇酮
(2),α-细辛醚(3),1,8二羟基-3-甲基蒽醌(4),1,8-二羟基-3-甲氧基-6-甲基蒽醌(5),1,3,8-三羟基-6-甲基蒽醌(6),(+)-galbacin(7)。
结论:
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4~7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到。
采用琼脂扩散法和稀释法研究石菖蒲微波水提液对临床常见病原株的抑菌圈直径和最小抑菌浓度(MIC)。
结果石菖蒲微波水提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抗菌作用较为明显,最小抑菌浓度达0.6838g/mL。
其次对乙型副伤寒沙门菌、宋内志贺菌、表皮葡萄球菌、伤寒沙门菌、不动杆菌、福氏志贺菌、大肠杆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对肺炎克雷伯菌没有抗菌作用。
结论石菖蒲微波水提液具有有效的抗菌成分。
[13]
紫苑来源:
本品为菊科植物紫菀(AstertataricusL.f)的干燥根及根茎,分布于东北、华北及甘肃、安徽等地,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有节的根茎(习称“母根”)和泥沙,编成辫状晒干,或直接晒干。
提取方法:
8倍量95%乙醇加热回流提取3次,每次1小时。
用醇提水沉法结合大孔吸附树脂对总皂苷粗提物进行了纯化处理,确定了最佳醇提水沉料液比为1:
2;筛选了不同型号的树脂,考察影响吸附量的各因素,确立了最佳的纯化工艺为:
XAD1型大孔吸附树脂,上样液浓度为0.2g生药/ml,吸附流速为2ml/min,饱和吸附量是树脂:
生药=1:
2.6,依次用蒸馏水洗至无还原糖反应,再用22.5BY生药95%乙醇以2ml/min的洗脱速度洗脱,收集95%乙醇部分,减压浓缩至干,即得总皂苷部分。
紫菀在体外对大肠杆菌、痢疾杆菌、变形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绿脓杆菌及霍乱弧菌等7种革兰氏阴性肠内致病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并有对抗致病性真菌的作用。
[14]
藿香来源:
为唇形科植物广藿香或藿香(CablinPotchouliHerb,WrinkledGianthyssopHerb)的全草,中国各地广泛分布,常见栽培,广藿香于6~7月间生长繁茂时采收,海南地区每年收2次,第1次在5~6月,第2次在9~10月,除去须根、泥土,晒2~3天,堆放,闷2天后再晒,再闷,如此堆晒至干为止;藿香第1次在6~7月开花时采收,第2次在10月,采后晒干或阴干,单用老茎者,药材名"藿梗"。
提取方法:
采用乙醇、乙醚和水提取广藿香的抑菌活性成分,研究了3种提取物的抑菌性能。
结果表明:
3种提取物都具有较好的抑菌效果,其抑菌能力是乙醚提取物>乙醇提取物>水提取物;对黑根霉的效果最好,对大肠杆菌、鼠伤寒沙门氏菌、黑曲霉和啤酒酵母的抑制作用微弱,抑菌pH范围为pH4~10;乙醇、乙醚提取物对60~100℃的温度具有良好的抑菌稳定性,水提取物的热稳定性差。
防腐实验表明,提取物能减轻食品水分、Vc和可溶性固形物的下降,对微生物的抑菌率大多在80%以上。
广藿香含挥发油约1.5%,油中主成分为广藿香醇,约占52~57%,其他成分有苯甲醛、丁香油酚、桂皮醛广藿香薁醇、广藿香吡啶、表愈创吡啶,另有多种其他倍半萜如石竹烯、β-榄香烯、别香橙烯、γ-广藿香烯、β-古芸烯、α-愈创木烯、瓦伦烯、α-古芸烯、γ-毕澄茄烯、δ-愈创木烯、α-广藿香烯、二氢白菖考烯等;藿香含挥发油0.28%,主要成分为甲基胡椒酚,占80%以上。
并含有茴香醚、茴香醛、d-柠檬烯,以及对-甲氧基桂皮醛、α-蒎烯、β-蒎烯、辛酮-3、辛醇-3、对-聚伞花素、辛烯-1-醇-3、芳樟醇、l-石竹烯、β-榄香烯、β-葎草烯、α-衣兰烯、β-金合欢烯、γ-毕澄茄烯、二氢白菖考烯等。
我国东北产藿香风干材料,全草含挥发油0.54%,并含微量鞣质及苦味质。
试管实验藿香煎剂(8~15%)对许兰氏毛癣菌等多种致病性真菌有抑制作用;蕾香乙醚浸出液(3%)及醇浸出液(1%)亦能抑制多种致病性真菌,水浸出液的抗真菌效力与煎剂相似;趾间毛癣菌及足跖毛癣菌在煎剂15%对方出现抑制,而乙醚浸出液于3%、醇浸出液于5%及水浸出液于10%等浓度时均呈抑菌作用,因此藿香的浸出液比煎剂抗菌力强。
[15]
鹤虱来源:
本品为菊科植物天名精(CarpesiumabrotanoidesL)的干燥成熟果实,分布于东北、华北和河南、陕西、甘肃等地。
生于沙性土壤上,田边、路旁常见,农田以近地边处较多,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晒干,除去杂质。
提取方法:
采用硅胶柱层析、凝胶色谱法、和制备HPLC对鹤虱的活性部位进行进一步分离纯化。
通过各种有机波谱,包括1H-NMR,13C-NMR,2D-NMR,EI-MS,MS,IR及UV等方法对单体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并对单体化合物进行家兔离体回肠平滑肌松弛作用及KB法抗菌作用的研究。
结果:
鹤虱粗分组分及提取物中,高极性部位LEG0118、1119及正丁醇萃取物具有较强的平滑肌松弛活性。
从以上三个活性部位分离得到6个单体化合物,其中LEG1402为一新的喹酮类生物碱,鉴定为8-甲氧基-4-喹酮-2羧酸;LEG4801鉴定为Rosmarinicacid;LEG3902为一糖苷类化合物,其苷元结构与LEG1402类似;其余化合物的化学结构正在解析过程中。
LEG4801和LEG3902具有较强的平滑肌松弛活性,与空白对照组比较P<0.01,LEG1402未见平滑肌松弛活性。
体外抑菌实验结果表明,化合物LEG1402对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O111,肺炎克雷伯菌和表皮葡萄球菌具有一定的抗菌作用。
[16]
川芎来源:
川芎是伞形科植物川芎(Ligusticumchuanxiong)的干燥根茎,分布于四川、云南、贵州、广西、湖北、湖南、江西、浙江、江苏、陕西、甘肃等地,夏季当茎上的节盘显著突起,并略带紫色时采收,除去泥沙,晒后炕干,再去须根。
提取方法:
用95%乙醇溶剂提取,色谱分离,光谱鉴定化合物结构。
结果从川芎干燥根茎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11个化合物,分别为3′,6,8′,3a-二聚藁本内酯
(1)、Z,Z-6′,6,7,3′a-二聚藁本内酯
(2)、4-羟基-3-丁基-苯酞(3)、洋川芎内酯I(4)、5-羟基-3-亚丁基苯酞(5)、孕(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