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文学中的生活情愫.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505592 上传时间:2023-03-0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4.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词文学中的生活情愫.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诗词文学中的生活情愫.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诗词文学中的生活情愫.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诗词文学中的生活情愫.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诗词文学中的生活情愫.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诗词文学中的生活情愫.docx

《诗词文学中的生活情愫.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词文学中的生活情愫.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诗词文学中的生活情愫.docx

诗词文学中的生活情愫

詩詞文學中的生活情愫

時間:

八十四年九月二十一日上午九時十分

主講:

國立中興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李建崑

壹.開場白

各位教育界的先進!

大家好!

今天來到中等教師研習會,和各位見面,感到很高興!

回想二十年前,我剛服

完兵役,也曾經是一名高級職業學校教師。

今天能來此地向各位先進談談「詩詞文

學中的生活情愫」,實在是一個殊勝因緣,心裡特別高興。

除了要感謝臺灣省中等

教師研習會費心安排,也請在座各位文學先進、各位教師朋友多多指教!

我個人從事文學教育工作已有十五年,一直沒有離開過中國文學的領域。

尤其

是詩詞,不但是我的學術專業以及精神生活的源頭活水,更是我用來教導學生的最

佳工具。

我一直相信「人格的成熟」首先表現在「情感的成熟」,而情感成熟的人

一定能夠「理性地面對」生活中各色各樣、紛至沓來的人情物態,均衡圓融地處理

各種人生問題。

  文學正是訴諸情感的藝術,文字是它的傳媒,生活是它的素材,美感是它的本

質,表現是它的目的。

它傳達的是詩人文學家面對生活的種種感受,以及從生活經

驗中體察到的思想意蘊。

透過文學作品的欣賞,我們不但分享了詩人文學家的心靈

財富,也拓展了我們有限的生活領域。

透過文學作品,我們有機會經歷其他人的生

活經驗,解讀人生的複雜性,從而體驗生命的多樣意理。

中國文學是現代心靈共同的故鄉,五千年以上的文學歷史,累積了數量龐大的

文學作品,它記錄著歷代祖先們的生活情態,思想感情。

人類心性中的七情六欲基

本上是一致的,我們所使用的語言文字雖有古今之別,就時間的先後來說,也許有

所謂「古典」與「現代」之分,然而就情感的普遍性而言,文學其實是無所謂古與

今的。

  歷代學者曾把中國文學分門別類,以便欣賞與學習,例如南北朝時代就有人把

文學為粗分為「文」(純文學)與「筆」(雜文學),說是:

「有韻為文,無韻為

筆。

」隨著作品的分化,有「書論、奏議、銘誄、詩賦」四科八目之分,後來又有

詩、賦、碑、誄、銘、箴、頌、論、奏、說,十體之分;至昭明太子編《文選》時

,已有三十七門之體類,至明代文論家徐師曾編寫《文體明辨》時,中國文學史已

存在一百二十七種以上的文體,論其數量,實在驚人。

但是在眾多的文學體類中,「詩」「詞」一直是文人的最愛。

不止因為詩詞直

接訴諸情感,是最精致的文學;就功能的角度來講,在歷史上以及古代文人的現實

生活中,詩詞也曾發揮了多樣的功能,它不但可以抒情,可以述志,也可以諍諫

,可以諷刺,還可以詠史、詠物、悼亡、酬贈、題畫等等,佛徒講說佛理用到它,

道士演述仙境用到它;文人仰賴詩歌獵取功名,伶優憑藉歌曲唯持生活,到了今天

仍是作家創作上汲取不竭之活水、學者研究上開採不盡的寶礦,一般人頤養情性的

精神食糧。

貳.古典詩歌兩大系統

說起中國古典詩歌,大家都知道:

可以粗分為廣義的詩歌(詩、詞、散曲)與

狹義的詩歌(古體詩、近體詩);或者可以通俗地區別為「字句整齊的」與「字句

不整齊的」兩大系統。

起源於漢朝的「樂府詩」,以及起源於中唐、盛行於兩宋的

「詞」,或者宋元以來流行的「散曲」屬於字句不整齊的詩歌;至於漢魏以來的「

古體詩」(五、七言古詩),唐代以後出現的「近體詩」(五、七言律詩、絕句)

,都屬於字句整齊的詩歌。

字句不整齊的樂府、詞、曲,與音樂之關係極密切:

例如「樂府詩」便是從民

間搜集而來的民謠,經過樂工譜上音樂,演奏給皇帝聽,皇帝藉此了解民意,考正

得失;「詞」是中唐以來商業繁榮,都市民眾娛樂需求下的產物;「散曲」則是北

宋末年,外來音樂傳入我國,樂器不同,節拍各異,舊曲調不能合奏,因而產生的

一種適應當時需求的文學形式。

「詞」與「曲」依附在音樂之下,是一種「音樂文

學」。

而「詩」則重視語言本身具有的輕重緩急的節奏,而不完全是講求音樂的性

質,當然,根據歷史的記載,「律絕」也是被唐朝人用來吟唱的,當時人稱之為「

聲詩」。

  不論是詩、詞、曲,都有韻律,押韻是古典詩歌的基本要求。

詩的平仄聲調所

構成的調譜,比較簡單,詞、曲則極為繁雜。

文學史家每有「詩不得不為詞,詞不

得不為曲」的說法,這中間的演變因素,是大眾的需求。

因此,詞有了「詩餘」的

別號,曲也有「詞餘」之小名,它們都是押韻的文學,與無韻的現代詩,大不相同

以下便舉一些具體的例證,說明一下詩詞形式與內涵上的特性:

首先看唐.虞世南〈蟬〉: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這是一首典型的五言絕句,由於篇幅短小,所以絕句不同於其他詩體。

貴在「神味

淵永,情韻不匱。

」(清.林昌彝《射鷹樓詩話》),貴在「小中見大」(清.劉

熙載《藝概》)「語短意長,而聲不促,方為佳唱。

」(清.施補華《俔傭說詩》

)虞世南是由隋朝入唐朝的舊臣,做過弘文館學士、祕書監,在唐太宗朝,很有地

位。

這首詩,使用「託物喻意」之手法,描寫了蟬的形狀、食性、和聲音。

並借主

喻客,將蟬人格化,在頌揚蟬的品格中,暗示自己擁有顯宦的身份,也對自己內在

品格表現了高度的自信。

再看王昌齡〈出塞〉: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渡陰山。

這是一首七言絕句,一共四句二十八字。

秦代築城備胡,漢代征胡,唐代拓邊,月

亮與邊關是亙古以來默默的見證者,而「萬里長征」成為秦以來至唐共同的悲劇。

因此,期待名將阻扼胡入侵成為世代以來共同的願望。

本詩首句逗出邊塞荒涼之狀

,次句點明題意,征戍之苦、邊患之殷,隱然可見。

三四句緬懷良將,所寄託的意

念更是深刻之至。

明代李攀龍推許本詩為「唐人壓卷之作」。

再如王維〈觀獵〉:

   風勁角弓鳴,將軍獵渭城。

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

   忽過新豐市,還歸細柳營。

迴看射鵰處,千里暮雲平。

這是一首五言律詩,全詩八句,四十字。

全詩分為四聯(首聯、頜聯、頸聯、尾聯

),其中頜聯、頸聯必須對仗。

首句未及寫人先寫風呼弦鳴,次句聲勢具足之後

才帶出射獵的主人--將軍。

前半四句「角弓鳴」「鷹眼疾」「馬蹄輕」已經點染了

射獵,所以不再細寫打獵情節便寫賦歸。

「忽過」「還歸」寫將軍獵騎之輕快,當

然也暗示獵物之豐富。

新豐市在陝西臨潼、細柳營在長安附近,兩句暗示將軍為京

城長安軍事首長。

尾聯以寫景作收,與首聯適成對照。

這首詩不過是寫一場普通的

狩獵而已,卻寫得熱情洋溢,意興湍飛。

再看杜甫〈蜀相〉一詩: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繁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這是一首七言律詩,全詩八句,五十六字。

全詩也分為四聯(首聯、頜聯、頸聯、

尾聯。

)其中頜聯、頸聯必須對仗。

這是杜甫初至成都時所作的,為遊覽兼詠史的

作品。

直書諸葛亮為「蜀相」,有尊蜀為正統之意。

又對他在後主建興十二年出師

五丈原與司馬宣王對峙於渭南時,病死軍中,寄與無限同情。

全詩首聯自為問答,

表明祠堂所在,次聯寫祠堂景象,但見草自春色,鳥空好音,一片荒涼破落。

頸聯

寫孔明當年佐先王開基於先,輔後王濟美於後,卻不幸在志業未成之時,鞠躬盡瘁

元.方回《瀛奎律髓》讚賞杜甫,謂為:

「善頌孔明者。

再看唐.張九齡〈感遇〉一詩:

   孤鴻海上來,池潢不敢顧。

側見雙翠鳥,巢在三珠樹。

矯矯珍木巔,

   得無金丸懼﹖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惡。

今我遊冥冥,弋者何所慕﹖

這是一首五言古詩,五古句數不限,本詩為十句。

張九齡為唐玄宗開元時期之宰相

,與李林甫、牛仙客失和被貶官為荊州長史。

此詩便是寫於被貶官不久。

以「孤鴻

」自喻,以「雙翠鳥」喻李林甫、牛仙客。

借翠鳥巢於珍木之上,將為獵鳥者所擊

,己則鴻飛冥冥,必能自保。

詩歌之趣味全在譬喻。

在如唐.李頎之〈古從軍行〉:

   白日登山望烽火,黃昏飲馬傍交河。

行人刁斗風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營萬里無城郭,雨雪紛紛連大漠。

胡雁哀鳴夜夜飛,胡兒眼淚雙雙落。

   聞道玉門猶被遮,應將性命逐輕車。

年年戰骨埋荒外,空見蒲桃入漢家。

這是一首七言古詩,七古句數原無限制,本詩為十二句。

李頎為盛唐時著名的邊塞

詩人。

借用漢代樂府歌辭為題,寫征戍者生活之悲苦。

「白日」二句寫日常軍中生

活情形。

「行人」二句寫邊區夜景。

但聞巡更聲與描述烏孫公主遠嫁烏孫之琵琶曲

聲,幽怨淒涼。

「野營」二句渲染邊區之環境。

但見野營萬里,無城郭可依。

雨雪

紛紛,幾與大漠不分。

「胡雁」二句以景託情,謂生於斯之胡雁胡人,皆不堪受,

況為外來之征戍者﹖「聞道」二句謂當年漢兵攻打大宛失利,漢武帝令人遮斷玉門

關。

此以古諷今,表示班師之無望,惟有將性命付與沙場。

末二句諷刺年年征戰的

結果但見蒲桃之進獻漢家而已,諷意見於言外。

   至於詞的形式,簡單說,有小令、中調、長調之分。

清.毛先舒《填詞名解

》:

「凡填詞,五十八字以內為小令自五十九始至九十字止為中調,九十一字以外

者俱為長調也,此古人定例也。

」「詞」為先有詞調(調名即詞牌),依調填詞(

歌詞)之音樂文學。

以下託名為李白所作之〈憶秦娥〉便是一首小令:

   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

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

   

   樂遊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

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

前五句為一小段,唱完一遍,稱之為「上片」;後五句亦構成一段落,稱之為「下

片」。

小令通長一片至兩片,中調通常兩片,長調則有兩片以上。

這一闋詞,是寫

長安經過一場動亂後,作者追想長安當年繁華景象,對照此時之荒涼蕭條,所發之

感歎。

再看蘇軾之〈江城子〉: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

   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

小軒窗,正梳妝。

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這是一闋中調,寫於宋神宗熙寧八年,蘇軾在密州做官。

在喪妻十年後所作的悼亡

詞。

詞中體現了對妻子永不能忘的深摯感情。

詞本為歌臺舞榭的流行歌曲,到了蘇

軾提昇了詞的意境,擴大了詞的題材,使得「詞」的藝術性大為增強。

最後看柳永的〈鶴沖天〉:

   黃金榜上,偶失龍頭望。

明代暫遺賢,如何向﹖未遂風雲便,爭不恣遊狂蕩

   。

何須論得喪﹖才子詞人,自是白衣卿相。

   煙花巷陌,依約丹青屏障。

幸有意中人,堪尋訪。

且恁偎紅倚翠,風流事平

   生暢。

青春都一餉,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

這是一首只有兩片的長調,柳永是專力於詞創作的文人,此闋寫柳永進士落第的悲

憤和願望。

由詞中不難看出作者懷才不遇之心情,以及失意後自甘於煙花巷陌,偎

紅倚翠之沉淪。

參.詩詞文學中的生活情愫

 一.國家興亡的感受

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對於一個詩人,可能比一般人感受更為強烈。

屈原在頃

襄王二十一年(西元前278年)寫下了〈哀郢〉,對當時楚國所面臨天災人禍,表

示哀悼。

可以說頭一次毫不隱晦地將自給的愛國情懷表現出來。

唐代張巡死守睢陽

,說:

「裹瘡猶出陣,飲血更登陴。

」(〈守睢陽作〉)正是基於一份社稷蒼生的

責任,使他如此。

杜甫的〈春望〉說: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

恨別鳥驚心。

」更是對於安祿山作亂,國勢危急,憂心如焚的表現。

  文士如此,亡國之君何嘗不然﹖李後主後期名作如〈虞美人〉、〈浪淘沙〉都

有這種情懷。

如〈虞美人〉說: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這是後主歸宋之後所寫的感懷故國之作。

詞中充滿今昔之感,十分沉痛。

再如〈浪

淘沙〉說:

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

羅不耐五更寒。

夢裡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

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

別時容易見時難。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往事只堪哀,對景難排。

秋風庭院蘚侵階。

一桁珠簾閒不捲,終日誰來﹖ 

金劍已沉埋,壯氣蒿萊。

晚涼天淨月華開。

想得玉樓瑤殿影,空照秦淮。

這也是後主歸宋之後所作,重心放在「夢回故國,醒後淒然」的慘黯心情。

此外,

即使女性作家也曾有令人心頭一震的詩句,例如五代後蜀亡國時花蕊夫人寫下〈述

亡國詩〉云:

   君王城上豎降旗,妾在深宮哪得知。

十四萬人齊解甲,更無一個是男兒!

十四萬個解甲的降兵,在一個女性面前,顯得何其懦弱!

顯得何其渺小!

真要令天

下之血性男兒羞愧得無地自容。

   二.民生疾苦的反映

詩人憂念國是之陵夷,也想對民生疾苦盡一分責任。

曹操在〈蒿里行〉中說:

「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

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把漢末軍閥相互征戰,

人民流離失所的慘狀,如實傳述。

他雖然是一個英雄豪傑,其關懷民生的心情如果

與文人憂念國事的心情相比較,其實是相差不遠的。

同時期的建安七子之一--王粲

曾在〈七哀詩〉中描繪相同的場景。

他說:

「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

路有饑婦

人,抱子棄草間。

」簡直是一幅東漢末年悲慘的難民圖。

  更有一些詩人,如唐代的元結,對於官吏不能體恤百姓的疾苦,十分憤怒,甚

至在〈舂陵行〉、〈賊退示官吏〉,把官吏痛罵一頓。

後來杜甫把這種憂念國是的

文學傳統發揮極致,他的「三吏」「三別」被後人奉為「詩史」,得到極高得評價

如〈石壕吏〉說: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踰牆走,老婦出門看。

吏呼一何怒,婦啼一

   何苦﹖聽婦前致詞:

「三男鄴城戍。

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

存者且偷生

   ,死者長已矣。

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

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

老嫗

   力雖衰,請從吏夜歸。

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

」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

   咽。

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全詩有如一篇報導文學,將一場荒謬的抓兵事件如實報導出來,杜甫在詩中並無一

字評語,擁有極為強大的震撼力。

三.時局政情的諷諭

詩人除了關心現實,參與政治,必要時,也以諷諭詩批評政治。

從《詩經》以

來便不乏所謂的「變風」「變雅」諷刺詩。

白居易將這種傳統發揮得淋漓盡致。

首〈賣炭翁〉把黃門太監剝削百姓之惡劣行徑,敗露出來;〈買花〉詩中說:

「一

叢深色花,十戶中人賦。

」把長安城豪門貴族淫靡奢侈現象、唐代社會的貧富不均

傳神寫實地描繪出來,比千言萬語的聲討更為有力。

杜牧在〈泊秦淮〉一詩中,透露出另外一種感慨: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建康城是六代都城。

秦淮河流經其中。

兩岸酒家林立,為豪門貴族、官僚士大夫冶

遊之地。

此詩表面上罵的是酒女,更該羞愧的是座中聽歌不知國仇家恨的貴族與官

僚。

比較起來,宋.李好古〈清平樂〉一詞說:

   瓜洲渡口,恰恰城如斗。

亂絮飛錢縈馬首,也學玉關榆柳。

  

   面前直控金山,極知形勝東南。

更願諸公著意,休教忘了中原!

雖然淺白了點,用意並無不同。

因為南宋時,金兵南犯,數次兵臨瓜洲,南宋在此

築城屯兵,遂為江防重地。

詞人把它當作邊關作比較,隱含對於南宋王朝偏安江南

,不思收復中原的嘲諷。

四.沙場戰功的追求

另外有一些描述邊塞、征戰的詩詞,如王昌齡〈從軍行〉說: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寫戰場之環境,戰之事之頻繁,敵軍之強悍,戰士殺敵之決心與豪情。

也有如高適

〈燕歌行〉所說的:

「戰士陣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

」對庸帥的錯誤領導,

表達了無比的憤慨。

  當然,投身沙場最終的希望在:

「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身前身後名。

」(辛

棄疾〈破陣子〉),可歎的是犧牲了青春,更可悲的是葬送了性命。

清.寶廷的一

首〈喝火令〉從另一個角度寫邊塞戰場。

說:

衰草連荒壘,寒林繞故關。

角裡鳴咽晚風酸。

遙見征人無數,曝背古城邊。

朔氣侵金甲,嚴霜冷玉鞍。

停鞭一望更淒然。

幾點旌旗,幾點夕陽山,幾點

   頹垣斷壁,掩映暮雲間。

這是一首描寫邊塞風光與征人生活的作品。

上片寫枯草連著荒壘,寒樹圍繞關塞。

這樣的自然環境中,看到無數征夫在古城邊細曬太陽取暖。

下片寫冷天氣侵入金甲

,寒霜使馬鞍變得冰冷,此為作者行進間所得的感受。

「停鞭」以下寫駐足觀看,

一片蕭條冷落的景象。

中間寓含對戰事焦著的批評,以及對征夫們的悲憫情懷。

五.男女戀情的詠歌

 男女愛悅,里巷謳歌,早在《詩經》中已有動人表現。

〈靜女〉一詩將男女相

約,屆時女子未至,男子焦急的心情,寫得十分傳神。

〈狡童〉詩說:

「彼狡童兮

,不與我言兮!

維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

彼狡童兮,不與我食兮!

維子之故,使

我不能息兮!

」詩中女子被長得好「酷」的男友(狡童),若即若離的態度,害得

她吃不下、睡不好。

晉朝的〈吳歌〉有更動人的戀情描述:

 

夜長不得眠,明月何灼灼。

想聞歡喚聲,虛應空中諾。

(〈子夜歌〉)

宿昔不梳頭,絲髮披兩肩。

婉申郎膝上,何處不可憐(〈子夜歌〉)

儂作北辰星,千年無移轉。

歡行白日心,朝東暮還西。

(〈子夜歌〉)

所謂〈子夜歌〉是晉武帝時民間一位名叫子夜的女子所創的歌謠。

後來有許多

人仿作,成為一種民歌定體。

這一類歌謠,大都採五言四句之形式。

內容描寫男女

戀情,語言清新自然,音韻婉轉流麗,比喻巧妙豐富,想像活潑生動。

歷來被視為

唐人絕句的前身。

劉禹錫的〈竹枝詞〉也曾對男女戀情作直率之描述。

相較之下,李商隱一系列

的〈無題〉詩,則運用隱晦而冷豔的七律表達戀情。

我們很難領會:

「春心莫共

花爭發,一寸相思一寸灰。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乾。

」所譬喻的

情感境界,然而一定會被李商隱優美的文筆,深刻的感情所吸引。

   六.婦女生活的關懷

值得注意的是傳統文人喜歡代替女性立言,一些閨情詩、閨怨詩、宮詞大都出

自男性作家手筆。

唐代的崔國輔、王昌齡便是個中好手。

大多寫得清麗深惋,含蓄

不盡。

如王維的〈息夫人〉詩:

   莫以今時寵,能忘舊日恩。

看花滿眼淚,不共楚王言。

  這是一首用意極深的五言絕句。

詩中的息夫人名息媯,是春秋時期息侯的夫人

楚文王聞知其美,興兵滅掉息國。

息媯被擄到楚國,終日不語。

楚王問她原因,

息夫人說:

   吾一婦人而事二夫,縱不能死,其又奚言。

」(《左傳.莊公十四年》)

詩前半二句好像息夫人的獨白,又像作者代受辱者申述幽憤。

意思是說:

你(楚王)

不要以為今天一點恩寵,能使我忘掉息侯的舊愛。

第三句寫花開時分,本應令人愉

悅,息夫人卻滿臉淚水,不與楚王說話。

在淚眼之下,第四句所顯現的「無言」形

像便格外深沉--沉默中包括人格之污損、精神之創痛、心底的仇恨。

僅僅這樣的內

容,已經讓人感動。

但是,事實上這首詩還有更深刻的用意。

根據唐.孟綮《本事

詩》載:

寧王憲(按:

唐玄宗之兄李憲。

)貴盛,寵妓數十人,皆絕藝上色。

宅左有

   賣餅者妻,纖白明媚,王一見矚目,厚遺其夫取之,寵惜逾等。

環歲問之曰

『汝復憶餅師否』默然不答。

王召餅師使見之,其妻注視,雙淚垂頰,

若不勝情。

時王座客十餘人,皆當時之士,無不悽異。

王命賦詩,王維詩先

成云云。

假使這一段記載屬實,則王維〈息夫人〉一詩,並不是詠史、也不在敘事,而是借

上古時代一樁悲劇,譏諷寧王強佔民妻!

短短二十字,便有極強大的戲劇性張力。

七.親情友誼的抒發

友誼親情是傳統詩文重要的主題。

眾所周知,孟郊的〈遊子吟〉是讚頌母愛最

有佳詩篇;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是吟詠兄弟之情的名作。

杜甫在與長久不

見的友人相會時說:

「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今夕復何夕,共此燈燭光。

」(

〈贈衛八處士〉)。

李白在桃花潭暢遊,受到鄉民汪倫的慇懃接待,臨行時寫下: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本詩最大的特色是信手拈來,若不費力,對友誼的比擬尤為傳神。

其實汪倫不過是

是一位居住在桃花潭邊的村民,李白如此看重這一段友誼,也就不難了解李白對友

誼是不分階級的。

在傳統詩詞中,友誼也常在送別詩中表達。

初唐四傑中的駱賓王,寫了一首十

分特殊的〈於易水送人〉:

   此地別燕丹,壯士髮衝冠,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

據《史記.刺客列傳》記載,荊軻答應刺殺秦王,在出發前,燕國太子丹及賓客,

都到易水送行:

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漸離擊筑,荊軻和而歌,為變徵之聲,士皆垂

淚涕泣。

又前而為歌曰: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復為

羽聲慷慨,士皆瞋目,髮盡指冠。

於是荊軻就車而去。

整首詩,就是在回顧這一個悲壯場面,而駱賓王除了表達對荊軻的崇敬,也隱約吐

露了自己的苦悶。

表面是一首送別詩,卻完全不涉離別的常言常語,開啟了唐人送

別詩的新類型。

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又是另一種送別的類型:

渭城朝雨裛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這是為一位即將遠赴邊區的元姓友人而作的送別詩。

唐代往安西都護府署大都在渭

城(咸陽故城)送行,因此,本詩又稱之為〈渭城曲〉。

第一句就已將送別的時間

、地點、環境氣氛點明清楚。

第二句寫旅舍的風景。

三句略去設宴餞別的場面,僅

取「舉杯」帶過,但是深摯之惜別,已經十分明顯。

末句對遠行的友人表示體貼之

意,及珍重前路的殷殷祝福。

清明的天宇、潔淨的驛館、翠綠的楊柳、構成一幅有

別於尋常送別的淒清愁慘,反而富有輕快與希望的情調。

   八.羇旅懷鄉的吟詠

古代文人在宦途失意或因戍守邊關,或因其他種種因素,離開故鄉,思鄉便常

成為吟詠的主題。

李白〈靜夜思〉已成為懷鄉詩的典型,其他如杜甫〈月夜〉是懷

念妻子,這些詩篇都是我們所熟知的。

在宋人的詞作中也有不少動人的懷鄉之作。

宋.范仲淹〈蘇幕遮〉說:

「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

明月樓高

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不知觸動了多少人的鄉情啊!

宋.吳文英有一闋〈唐多令〉,寫得十分奇妙:

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

縱芭蕉、不雨也颼颼。

都道晚涼天氣好,有明月

,怕登樓。

年事夢中休,花空煙水流。

燕辭歸、客尚淹留。

垂柳不縈裙帶住,漫長是,

   繫行舟。

這一闋詞全就羇旅中的秋景著眼,抒寫他的懷念之情。

吳文英是南宋格律詞人,這

一闋詞卻寫得很淺白。

他說從什麼地方把愁合成﹖把羇旅他鄉的人「心」與「秋」

合在一塊便是。

悲涼的心情一旦產生,不必下雨,芭蕉自有惱人的颼颼聲,明月之

下也怕登樓遠望了。

上篇如側重「秋景」,下片就側重「愁思」。

往事如夢,流光

消逝,猶如群花飄零。

燕子已歸,自己卻偏偏得留下來。

最後責怪秋柳沒有將伊人

的裙帶繫住,卻偏偏繫住自己的行舟。

這一闋詞,寫得無理而妙。

九.詠史懷古的寄寓

詩人俯仰古今,胸懷天下,常對於有楷模作用的歷史人物深致敬意,也對歷史

上的興亡盛衰,提出自己的看法。

詠史懷古的詩詞不止數量甚多,質量也極精。

間固然有借古諷今之動機,也有將自己的理想託古人說出的意味。

東漢的大史學家

班固〈詠史〉一詩,吟詠緹瑩救父的故事,開創了詠史詩的傳統,晉朝左思〈詠史

〉八首,便是藉史事以抒懷抱的作品。

  杜甫〈詠懷古跡〉五首,以庾信故居、宋玉宅、昭君村、永安宮(劉備廟)、

武侯(諸葛亮)祠作為寫作為對象。

並不是專詠古跡,而是借古跡來抒發懷抱,詠

懷才是主要目的。

在文學史上,李白〈夜泊牛渚懷古〉曾被推崇為「不著一字,盡

得風流」的典範。

詩云:

 牛渚西江月,青天無片雲。

登舟望秋月,空憶謝將軍。

 余亦能高詠,斯人不可聞。

明朝挂帆去,楓葉落紛紛。

袁宏是一個以舟隻運載為業的人,業餘善作詠史詩。

謝尚是一位鎮守牛渚地區(在

今安徽當塗縣境內)的大將軍。

有一晚謝尚微服泛舟於江上,聽到袁宏諷詠的聲音

,遣人問之,果然是自己久仰而未謀面的詩人,謝尚大喜過望,兩人便在舟中談詩

,通霄達旦。

這件事發生在晉朝,也是李白所要吟詠的史事。

貴賤的懸殊,並未妨

礙謝尚、袁宏兩人心靈的相通。

這正是李白神往之處。

 

此外像杜牧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