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报高考语文新课标八月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505484 上传时间:2023-03-0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4.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报高考语文新课标八月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语文报高考语文新课标八月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语文报高考语文新课标八月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语文报高考语文新课标八月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语文报高考语文新课标八月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报高考语文新课标八月答案.docx

《语文报高考语文新课标八月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报高考语文新课标八月答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报高考语文新课标八月答案.docx

语文报高考语文新课标八月答案

第5期《文言实词专项训练》参考答案

一词多义

1.

(1)爱护;

(2)喜爱,爱好;(3)吝惜,吝啬;(4)爱惜;(5)同“薆”,隐藏、遮掩。

2.

(1)兵器,武器;

(2)士兵;(3)军队;(4)军事,战争。

3.

(1)通“纵”,合纵;

(2)跟随;(3)依傍,紧挨着;(4)听从。

4.

(1)应该,应当;

(2)能够;(3)收获,心得;(4)通“德”,感激。

5.

(1)归附,归顺/汇聚;

(2)返回;(3)女子出嫁;(4)通“馈”,赠送;(5)送回,归还。

偏义复词

1.D(A.“公姥”偏指“姥”;B.“存亡”偏指“亡”;C.“女子”偏指“女”。

2.作,死,去,兄。

古今异义

1.D(①“婚姻”,古义为“儿女亲家”,今义为“男人和女人结为夫妻”;②“无主”,古义为“没有人主持”,今义为“不由己,无主张”;③“非常”,古义为“意外的变故”,今义为“表程度的副词”;⑤“所以”,古义为“……的缘故”,今义为“表因果关系的连词”;⑦“河南”古义为“黄河以南”,今义为“河南省”。

2.A(“可以”,古今均为“能够”。

B.“生人”,古义为“活着的人”,今义为“陌生人”;C.“不能”,古义为“不及,不到”,今义为“不能够,不可以”;D.“成立”,古义为“成人自立”,今义为“理论、意见等有根据”。

3.D(“无穷”古今义都是“没有穷尽,没有限度”。

A.“养生”,古义为“供养活着的人”,今义为“保养身体”;B.“众人”,古义为“一般人,普通人”,今义为“大家,许多人”;C.“寄托”,古义为“托身,安身”,今义为“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或某事物上”。

4.B(“私心”古今义都指“为自己打算的念头”。

A.“夫”,古义为“句首发语词”,与“人”结合,不是一个词;“夫人”今义为“比较有地位的人的妻子,多用于外交场合”。

C.“发愤”,古义为“抒发愤懑”,今义为“决心努力”。

D.“下流”,古义为“地位卑微”,今义为“卑鄙无耻”。

5.C(“干戈”,古今都“泛指武器,比喻战争”。

A.“至于”,古义为“到”,今义一为“表示达到某种程度”,二为“表另提一事或议论的开始”;B.“从而”,古义为两个词,“跟随(而)”,今义为一个词,“表示因果的连词”;D.“不必”,古义为“不一定”,今义为“不需要”。

6.D(“祖母”,古今都指“父亲的母亲”。

A.“小学”,古义为“小的方面学习”,今义为“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B.“辛苦”,古义为“辛酸苦楚”,今义为“身心劳苦”;C.“开张”,古义为“扩大,扩展”,今义指“开始营业”,或“某种事物的开始”。

词类活用

1.B(“师”为名词的意动用法,理解为“以……为师”。

2.D(至:

到达这里的人,动词活用为名词。

3.A(A.名词做状语,其余三项为名词做动词。

4.C(①④名词做动词,②形容词做动词,③⑤⑨名词做状语,⑥⑦使动用法,⑧意动用法。

通假字

1.A(B.“景”通“影”;C.“从”通“纵”;D.“要”通“邀”。

2.A(B.“有”通“又”,“暴”通“曝”,“輮”通“煣”;C.“知”通“智”;D.“生”通“性”。

3.A(B.“倍”通“背”;C.“取”通“娶”;D.“颁”通“斑”。

识记

1.B(“距”通“拒”,抗拒、抵御。

2.D(本题考查古今同形异义词。

“妻子”是两个单音词,即“妻子和子女”的意思。

语段练习

1.B(恶:

仇怨。

全句意为“我与你重新和好,抛弃仇怨,恢复友好关系”。

2.D(执事:

掌权的人,此处是对对方的敬称,相当于“您”。

第6期《文言虚词专项训练》参考答案

热身演练

1.C(连词,表修饰,可译为“地”或不译。

A.连词,表递进,并且;连词,表修饰,可译为“地”或不译。

B.连词,表承接,不译;连词,表并列,不译。

D.连词,表承接,可译为“就”;连词,表目的,来。

2.B(疑问代词,做宾语,什么。

A.语气助词,相当于“啊”;副词,怎么。

C.疑问代词,为什么;通“呵”,喝问。

D.副词,多么;奈何,复音虚词,怎么样。

3.A(助词,表疑问,吗。

B.助词,表揣度,吧;助词,表反问,呢。

C.介词,于;介词,在。

D.介词,对;词尾,……的样子。

4.B(副词,竟然。

A.副词,才;C.副词,于是,就;D.副词,表判断,是。

5.A(人称代词,他。

B.连词,表假设,如果;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C.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副词,加强反问语气,难道。

D.人称代词,我;指示代词,那些。

6.B(副词,将要。

A.副词,暂且;C.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况且”,“再说”;D.连词,尚且。

7.A(代词,你。

B.动词,像;C.动词,似,像;D.形容词词尾,同“然”,……的样子。

8.B(复音虚词,……的方法。

ACD均为复音虚词,……的原因。

能力检测

9.D(介词,与“所”构成被动结构。

A.动词,认为;疑问语气词,呢。

B.介词,被;介词,为了。

C.介词,对;疑问语气词,呢。

10.A(兼词,相当于“于之”,在这里。

B.兼词,可作“于何”讲,在哪里;代词,他。

C.句中语气词,表停顿;疑问词,怎么、哪里能。

D.句中语气词,表停顿;句末语气词,一般可不译。

11.B(①形容词词尾,……的样子;②句末语气词,可不译;③兼词,相当于“于此”,在其中;④助词,表疑问语气,呢。

12.B(助词,表陈述语气;助词,表反诘语气。

A.助词,表判断语气;C.助词,用在句中,舒缓语气;D.助词,表疑问语气,呢。

13.C(介词,按照;连词,来。

A.连词,来;B.介词,拿,把;D.介词,因为。

14.D(连词,因为。

A.介词,凭;连词,以致。

B.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关系;介词,凭。

C.连词,相当于“而”,表并列关系;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关系。

15.D(ABC都是复音虚词,“把……当作”,“把……作为”。

D动词,认为。

拓展提升

16.A(①②均为介词,凭借。

③介词,趁机。

④介词,因为。

17.B(介词,对于。

A.介词,从;介词,比。

C.介词,从;介词,到。

D.介词,向;介词,被。

18.B(介词,被。

A.介词,对。

C.介词,从。

D.介词,在。

19.D(均为连词,和。

A.语气词,通“欤”;孰与,复音虚词,与……比。

B.介词,跟;连词,和。

C.介词,跟,同;连词,同,和。

20.B(①连词,就,那么;②连词,如果;③判断词,是;④连词,却。

21.C(助词,用在时间词后,起提顿作用。

A.助词,与“也”构成判断句;助词,……的人。

B.助词,用在否定词后含假设意味;助词,用在时间词后,起提顿作用。

D.助词,……的人或事;助词,与“也”构成判断句。

22.A(代词,这。

B.代词,这;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C.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助词,用在动词后起舒缓语气的作用。

D.助词,用在动词后起舒缓语气的作用;代词,他。

23.B(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A.动词,到;代词,他们,代指童子。

C.助词,的;代词,他,代指颍考叔。

D.助词,得;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第7期《给作家贴对联》参考答案

杜甫诸葛亮屈原司马迁陶渊明李白项羽范仲淹文天祥沈括

白居易欧阳修李清照辛弃疾柳宗元

第7期《文言文翻译专项演练》参考答案

(一)

①天下能够循规蹈矩、言辞堂皇、衣着华丽的人太多了。

朝廷的政务,郡国的事情,并不是靠这些就能够办好的。

②管夷吾担任齐相,很有才能,可他推荐了两个盗贼出身的人;秦穆公称霸诸侯时,也很有才能,可他选用了西戎的由余。

参考译文:

古代选拔人才,有的从盗贼中选取,有的从夷狄中选取。

古代的人并非认为盗贼、夷狄的事是可以干的,是因为他们中间有贤明的人罢了。

贤明的人,生活在高贵的人当中,就从高贵的人中选取他们;生活在贫贱的人当中,就从贫贱的人中选取他们。

因此,像盗贼这样的下等人、夷狄这样的外族人,即使是奴隶耻笑的人,但他们却常常进入朝廷,坐在州郡的公厅上,而不把这当作是羞愧的事。

但是那些循规蹈矩、言辞堂皇、衣着华丽的人往往被摒弃不用。

为什么会这样呢?

天下能够循规蹈矩、言辞堂皇、衣着华丽的人太多了。

朝廷的政务,郡国的事情,并不是靠这些就能够办好的。

他们虽然不会循规蹈矩、言辞堂皇、衣着华丽,然而他们的才能恰好可以用在这些地方,那么他们担任这些官职是可以的。

古时候,天下既大又有很多读书人的诸侯国,不过是齐国和秦国。

管夷吾担任齐相,很有才能,可他推荐了两个盗贼出身的人;秦穆公称霸诸侯时,也很有才能,可他选用了西戎的由余。

这说明他们在是非问题上勇于决断,没有受到众人议论的牵制,也从来没有听说过他们由于起用盗贼、夷狄而被鄙视。

现在的人既不是盗贼也不是夷狄,而没有得到重用,我不知道是什么原因。

(二)

①守卫边境的将领想把这两座城市交给西夏人,苏辙赞同这种主张,上奏说:

“近来边关奏章有些频繁,西夏人志在得到这两座城。

如今是盛夏时节犹且如此,到了秋天自然可以预料,不如早早定下主张。

②“太后垂帘听政以来,接受各种好的建议,凡事都力求合乎人情,因此朝廷清明,天下安定。

希望您能相信这种做法而不要怀疑,坚持这种做法而不要停止。

参考译文:

质孤、胜如这两座城市,西夏人把它当作地形险要土地肥沃的地方,极力争取。

守卫边境的将领想把这两座城市交给西夏人,苏辙赞同这种主张,上奏说:

“近来边关奏章有些频繁,西夏人志在得到这两座城。

如今是盛夏时节犹且如此,到了秋天自然可以预料,不如早早定下主张。

”苏辙的意思是把两座城池给予西夏。

王岩叟说:

“地理位置如此重要的地方,怎么可以轻易放弃,不知道给了西夏人以后,他们还会不会再来索要其他的呢?

”给地的主张于是得以停止。

元佑六年(公元1091年),王岩叟被任命为枢密直学士、签书院事。

王岩叟到朝廷谢恩,太皇太后说:

“了解你的学识和名望,所以才破格提拔任用你。

”王岩叟又拜了两拜谢恩,上前一步说:

“太后垂帘听政以来,接受各种好的建议,凡事都力求合乎人情,因此朝廷清明,天下安定。

希望您能相信这种做法而不要怀疑,坚持这种做法而不要停止。

”又稍稍上前向西,面向哲宗说:

“陛下今日学习,应该认真地辨别忠奸。

忠臣在朝廷,朝廷就会安定,奸邪之人一旦进入朝廷,就会有不安定的情况。

并不是说一个人能这样,而是这一类人应和的比较多,上下互相蒙骗,不知不觉中就埋下了祸患的种子。

”太皇太后和哲宗都认为王岩叟说得非常正确。

(三)

①长子说:

“家里的长子叫家督,现在弟弟犯了罪,父亲不派长子去,却派小弟弟去,这说明我是不肖之子。

”长子说完想自杀。

②长子已经离去,不再探望庄生,但私自留在了楚国,把自己携带的黄金送给了楚国主事的达官贵人。

参考译文:

朱公住在陶地,生了小儿子。

小儿子成人时,朱公的二儿子杀了人,被楚国拘捕。

朱公说:

“杀人者抵命,这是常理。

可是我听说家有千金的儿子不会被杀死在闹市中。

”于是告诫小儿子探望二儿子。

便打点好一千镒黄金,装在褐色器具中,用一辆牛车载运。

将要派小儿子出发办事时,朱公的长子坚决请求去,朱公不同意。

长子说:

“家里的长子叫家督,现在弟弟犯了罪,父亲不派长子去,却派小弟弟去,这说明我是不肖之子。

”长子说完想自杀。

他的母亲又替他说:

“现在派小儿子去,未必能救二儿子的命,却先丧失了大儿子,怎么办?

”朱公不得已就派了长子,写了一封信要大儿子送给旧日的好友庄生,并对长子说:

“到楚国后,要把千金送到庄生家,一切听从他去办理,千万不要与他发生争执。

”长子走时,也私自携带了几百镒黄金。

长子到达楚国,看见庄生家靠近楚都外城,披开野草才能到达庄生家门,居住条件十分贫穷。

可是长子还是打开信,向庄生进献了千金,完全照父亲的嘱咐去做。

庄生说:

“你可以赶快离去了,千万不要留在此地!

等弟弟释放后,不要问原因。

”长子已经离去,不再探望庄生,但私自留在了楚国,把自己携带的黄金送给了楚国主事的达官贵人。

(四)

①一个普通人却成为千百代的榜样,一句话却成为天下人效法的准则。

这是因为他们的品格可以与天地化育万物相提并论,也关系到国家气运的盛衰。

他们的降生是有来历的,他们的逝世也是有所作为的。

②那一定有一种不依附形体而成立,不依靠外力而行动,不等待出生就存在,不随着死亡就消逝的东西了。

参考译文:

一个普通人却成为千百代的榜样,一句话却成为天下人效法的准则。

这是因为他们的品格可以与天地化育万物相提并论,也关系到国家气运的盛衰。

他们的降生是有来历的,他们的逝世也是有所作为的。

所以,申伯、吕侯由高山之神降生,傅说死后成为天上的列星,从古到今的传说,是不可否认的。

孟子说:

“我善于修养我盛大正直的气。

”这种气,寄托在平常事物中,又充满于天地之间。

突然遇上它,那么,王公贵族就会失去他们的尊贵,晋国、楚国就会失去它们的富有,张良、陈平就会失去他们的智慧,孟贲、夏育就会失去他们的勇力,张仪、苏秦就会失去他们的辩才。

是什么东西使它这样的呢?

那一定有一种不依附形体而成立,不依靠外力而行动,不等待出生就存在,不随着死亡就消逝的东西了。

所以在天上就成为星宿,在地下就化为河川山岳,在阴间就成为鬼神,在阳世便又成为人。

这个道理十分平常,不值得奇怪的。

第7期《文言文综合训练

(一)》参考答案

《陶渊明集序》

1.C(“匹”应为“一类人”之意。

2.D(A.助词,前一个“之”可译为“的”;后一个“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B.介词,前一个“于”意为“比”;后一个“于”意为“被”。

C.连词,前一个“而”表承接;后一个“而”表并列。

D.都是不定代词,可译为“有人”。

3.B(陶渊明饮酒应该是他孤高不群品性的表现。

4.

(1)在一百年之内,一辈子当中,时间快得就像白驹过隙,寄居遭遇就像住旅店。

(2)放弃君位就像脱鞋一样轻松,看待君王就像鸿毛一样轻,更何况其他人呢?

参考译文:

炫耀自己推销自己,是女子的丑陋行为;不嫉妒无所求的人,他们的心就光明通达。

所以说圣人隐藏自己的锋芒,贤人躲避俗世。

什么原因?

怀藏道德的最高境界,没有什么比道德规范更重要的;爱惜自己,没有比自己的身体更重要的。

所以说道理在自己一边,自身就平安,道理不在自己一边,自身就会受到伤害。

在一百年之内,一辈子当中,时间快得就像白驹过隙,寄居遭遇就像住旅店。

应该和大气一样散散合合,随着时间任意放纵,怎么能总是为担心的事情操劳,庸庸碌碌地在人间生活!

齐国赞扬赵女沉迷欢乐,享有各种珍稀的食物,豪华气派的车马,贵重的锦衣玉器,快乐倒是快乐了,忧愁也随之而来。

祸福相互依赖难以预料,庆贺与哀悼相互依存。

智慧贤能的人,生活就像如履薄冰;愚昧贪婪的人,争相追逐利益就像大水流淌。

玉石产在山中,因为珍贵最终被开采;兰草生在山谷,即使没人观赏也依然吐出芬芳。

所以庄周在濠水边上垂钓,伯成在田野耕种,有人贩卖大海东边的药草,有人纺织江南鸟类的落毛。

就像那鸳鸯的雏鸟,怎么能和鸢鸱的肉相比;就像那小小的州县,怎能获得文仲的礼祭!

至于子常、宁喜,苏秦、卫鞅那样的人,为自己的信仰就算死了也不怀疑,沉迷于它从不后悔。

主父偃说:

“活着享用不到五只鼎规格的食物,死了也要被五只鼎烹死。

”真的像他所说,岂不痛快!

又楚子到周朝参观,被孙满羞辱;霍光官爵尊贵,因为锋芒太露导致灾祸。

贪婪的人,非常的多。

唐尧,是天下的主人,却有隐居在汾阳的意愿;子晋,是天下的储君(国君接班人),却有隐居洛滨的志向。

放弃君位就像脱鞋一样轻松,看待君王就像鸿毛一样轻,更何况其他人呢?

所以高明的人,总是隐藏自己的才能。

有人揣着遗书被皇帝接见,有人穿着粗布衣服背柴谋生,在清潭上击鼓,放弃政务享受乐曲。

他的情趣不在于百姓政事,而是把政事寄托在情趣之中了。

有人疑惑陶渊明的诗为何篇篇都有酒,我认为他本意不在酒,也是把自己的情趣寄托在酒中。

他的文章卓而不群,言辞精彩,跌宕豪迈,超过众多的文章,抑扬爽朗,没有能跟他相比的。

其意境或恬静婉约如小桥流水,或气势磅礴直干云霄。

谈时事则有针对性且值得人深思,论抱负则远大而真切。

加上陶公为人不变的志向,不懈的努力,安于道义,苦守节操,不认为躬耕是耻辱,不以穷困为意。

如果不是圣贤,没有不渝的志向,怎么能达到这种境界?

我非常喜欢他的诗文,爱不释手,我崇拜他的品德,恨自己没有和他生活在一个时代。

所以搜集校正他的作品,简单地做了一个集子。

白色的玉璧也存在瑕疵,他的作品的瑕疵只有《闲情赋》,扬雄说作品要起到劝百讽一的作用,如果没有劝谏世人的作用,何必写出来呢?

可惜啊!

陶渊明不写这篇就更好了。

我简陋地给他写了传记,收录在这个集子里。

《石曼卿墓表》

1.B(称:

适合,符合。

2.D(A.动词,“率领”“带领”。

B.介词,可译为“跟”。

C.连词,表假设,可译为“假如”。

D.前一个“而”表转折;后一个“而”表递进。

3.C(“生逢其时,深得重用”与事实不符。

4.

(1)看轻世俗功名,没有可以打动他的。

(2)曼卿开始不肯就职,张文节一向认为他是奇才,对他说:

“你要等到母亲年纪大了才肯选择职位吗?

参考译文:

曼卿,名延年,姓石,他的祖先是幽州人。

幽州被北方的契丹占领后,他的祖先自成才率领他的族人向南逃逸,投归北宋。

北宋皇帝为嘉奖他们来归投,准备让他们享受国家的俸禄,没有实行,于是在宋州的宋城定居下来。

曼卿的父亲名叫补之,官至太常博士。

幽燕地带的风俗尚武,石曼卿年少时也豪气逼人,读书不研究章节句读,只仰慕古代那些有奇伟的节操品行并建立过非同寻常的功业的人,看轻世俗功名,没有可以打动他的。

自认为跟时代不相合,于是整日借酒混世。

且喜欢痛饮大醉,颓废地放纵自己,因此更加与时代不相合。

那些跟他交游的人,都只懂得爱慕曼卿卓异超群的气度,却不懂得他的才华可以为世所用。

在他四十八岁时,康定二年二月四日,以太子中允秘阁校理的身份,在京城逝去。

石曼卿年少时被举荐为进士,但没被选中。

真宗皇帝广施恩惠,凡多次被举荐的人都给予奉职。

曼卿开始不肯就职,张文节一向认为他是奇才,对他说:

“你要等到母亲年纪大了才肯选择职位吗?

”曼卿猛然同意就职,后调任殿直。

不久,改任太常寺太祝,管理济州金乡县。

曼卿曾感叹说:

“这也可以施展治理国家的才华啊!

”治县得到好评,任乾宁军通判,母亲李氏逝世,服丧完后,任永静军通判,都得到好评。

充任馆阁校勘,调任大理寺丞,海州通判。

后任校理。

庄献明肃太后上朝处理国政,曼卿上书,请求太后还政给天子。

后来太后去世,范讽因进言被皇上宠爱,那些曾经为太后还政天子一事进过言的人,也因范讽的推荐而很快得了高官,范讽要推荐曼卿,曼卿坚决推辞不就,范讽才作罢。

从契丹与中原结好,黄河以南都臣服开始,北宋休兵养息,天下安宁,从中央到地方放松军事三十多年。

曼卿上书皇上谈了(留心边事,平时练兵,防患未然等)十件事,没有得到回复,不久元昊背叛,北宋向西边用兵,皇上才想起曼卿的谏书,召见了曼卿,逐渐采用他的主张,在河北、河东、陕西百姓中征兵,得到乡兵几十万。

石曼卿也奉命在河东征兵,做得非常好,合乎皇帝的心意,回到朝廷,皇帝赐给他绯衣银鱼。

皇上正想充分发挥他的才智,重用他,他却身体不好。

不久听说有一位边将想率领乡兵与贼决斗,曼卿笑着说:

“这只领悟了我的表面意思。

没有经过调教的士兵,勇敢的胆小的杂在一起,假如胆小的见到敌人就动摇溃逃,那么勇敢的人也会跟着溃逃。

现在或许没有时间来调教,不如招募那些经过调教有品行的人,这样招来的个个都是强兵。

他看待世事很轻,像不值得做似的,等到听了他设计的方案,(其他的)即使是经过了深思熟虑,也无法好过他的了。

他仪表英俊,性恪豪爽,喜欢饮酒,表面看上去好像不可用法度来约束他。

退一步想想,他一生做事追求大节,从不违背事理。

不管是贤者还是不贤者,都十分喜欢结交。

等到闲暇议论天下是非善恶时,却没有几个人能符合他的心意。

他写文章正像他的为人一样道劲刚健。

《史记·大宛列传》

1.B(①仅仅是说明张骞要出使月氏,不能反映其品质;④是他向大宛王说明自己的遭遇;⑤张冠李戴,这里表述的是堂邑父的情况,不是指张骞。

2.B(此题属于地点错位设题法。

原文的意思是“大宛认为张骞的话是真实的,就让张骞出发,并给他派了向导和翻译,到达康居。

康居又把他转送到大月氏”,很显然,此项的“直接”表述有误。

3.这是一道创新题,只要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即可。

答案示例:

汉武帝坚持派张骞打通西域之路,努力控制河西走廊,对汉朝和中亚诸国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及维护中国的统一都做出了重大贡献,有着积极的历史作用。

但是在叙事中,也含蓄地表达了司马迁对汉武帝连年用兵和好大喜功的讥讽与感叹。

参考译文:

张骞,汉中人,汉武帝建元年间(前140~前145)当过郎官。

那时,天子问投降的匈奴人,他们都说匈奴攻打并战胜了月氏,用月氏王的头骨当饮酒的器皿。

月氏逃跑了,常常仇恨匈奴,只是没有朋友和他们一块去打匈奴。

这个时候汉朝正想攻打匈奴,听到这些说法,想派使者去联络月氏。

但是去月氏必须经过匈奴,于是就招募能够出使的人。

张骞以郎官身份应招,出使月氏,和堂邑氏人(原来)匈奴奴隶名叫甘父的一同从陇西出境。

经过匈奴时,被匈奴抓到,又移送给单于。

单于留住张骞,说:

“月氏在我们北边,汉朝怎能派使者前去呢?

我们要想派使者去南越,汉朝能允许我们吗?

”扣留张骞十余年,给他娶了妻子,生了孩子,但是张骞一直保持着汉朝使者的符节,没有丢失。

张骞留居匈奴,匈奴对他的看护渐渐宽松,张骞因而得以同他的随从逃向月氏,向西跑了几十天,到达大宛。

大宛听说汉朝钱财丰富,本想与汉朝沟通,却未成功。

如今见到张骞,心中高兴,便向张骞问道:

“你想到哪儿去?

”张骞说:

“我为汉朝出使月氏,却被匈奴拦住去路。

如今逃出匈奴,希望大王派人引导护送我们去月氏。

若真能到达月氏,我们返回汉朝,汉朝赠送给大王的财物是用言语说不尽的。

”大宛认为张骞的话是真实的,就让张骞出发,并给他派了向导和翻译,到达康居。

康居又把他转送到大月氏。

这时,大月氏的国王已经被匈奴杀死,又立了他的太子当国王。

这位国王已把大夏征服,并在这里居住下来。

这地方土地肥美富饶,很少有敌人侵犯,心情安适快乐。

又认为自己离汉朝很远,根本没有向匈奴报仇的心意。

张骞从月氏到了大夏,终究没有得到月氏对联汉击匈奴的明确态度。

张骞在月氏住了一年多,回国途中,他沿着南山行进,想从羌人居住的地方回到长安,却又被匈奴捉到了。

他在匈奴住了一年多,单于死了,匈奴左谷蠡王攻击太子,自立为单于,国内大乱,张骞乘机与胡人妻子和堂邑父一起逃回汉朝。

汉朝封张骞为太中大夫,封堂邑父为奉使君。

张骞为人坚强有力量,心胸宽大,诚实可信,蛮夷之人都喜欢他。

堂邑父是匈奴人,善于射箭,每当穷困危急之时,就射杀飞禽走兽当饭吃。

最初,张骞出使时有一百多个随从,离开汉朝十三年,只有他和甘父两个人回到汉朝。

第7期《文言文综合训练

(二)》参考答案

《记王隐君》

1.C(“失”应为迷失、找不着的意思。

2.D(A.介词,在;介词,比。

B.代词,代这件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C.连词,表修饰关系;连词,表并列关系。

D.均为指示代词,可译为“这”。

3.B(②是述说作者自己外出;④是轿夫述说段寻访时的状况;⑥是说太常、布衣不知道隐者的姓。

这三句都不能说明王隐君雅人深致,有此三句的选项应排除。

4.A(“然而作者并没有与这位隐士见过面”错,从文中得知,作者与这位隐士见过一面。

5.

(1)沿着荒坟到了一座木桥,遇到一个九十岁左右的人,穿着断袖粗布衣服在太阳底下。

(2)对照推测一下,此人姓王没有什么可怀疑的了!

可惜不知道那个锄地而且会书法的人的姓氏。

参考译文:

我在外祖父段先生的废纸篓中,看到一首诗,不能忘掉;在西湖一个僧人的佛经箱中,看到《心经》一书,被虫蛀将近一半了,就像遇到了废纸篓中的诗,也不能忘掉。

春天,我走出螺蛳门,和叫戚猫的轿夫说话,戚猫指着一片荒坟说:

“这里有人家,段先生每次来杭州,一定要出城寻访此处,回来也不对人说。

段先生不能走路,我抬轿前去,只有我和吴轿夫知道这件事。

”沿着荒坟到了一座木桥,遇到一个九十岁左右的人,穿着断袖粗布衣服在太阳底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