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部首整理3.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504513 上传时间:2023-03-0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75.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汉语部首整理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古汉语部首整理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古汉语部首整理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古汉语部首整理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古汉语部首整理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汉语部首整理3.docx

《古汉语部首整理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汉语部首整理3.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汉语部首整理3.docx

古汉语部首整理3

古代汉语作业

㈠欠,象形字,金文大篆:

,象形字,本义是一个人张着口打哈欠。

《说文》“欠,张口气悟也。

”释义:

①动词。

疲倦时张口舒气,打哈欠。

白居易《江上对酒》:

“坐稳便箕踞,眠多爱欠伸。

”②动词。

缺少,不足。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九回: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⑴欲,是形声字,表示羡慕得流口水的欠为形,谷为声,欲的本义指“贪欲也”,即贪图得到,欲就是欲望。

释义:

动词①希望,想要。

《论语·颜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副词②即将,快要。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名字③欲望,贪欲。

《孟子梁惠王上》“吾何快于是?

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⑵次,是会意字,由表示气不足的欠和表示排列次序的二两个部分组成,次的本义指不在前列,未经精选的,泛指处于第二等级的排列次序。

一说次的本义表示顺序、次序。

释义:

名词①次序,次第。

贾谊《新书·六术》“六亲有次,不可相逾。

”动词②有序地排列。

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名词③临时住宿或驻扎。

左丘明《左传·僖公四年》:

“师退,次于召陵。

”量词④动作或行为的次数。

张籍《祭退之》:

“三次论诤退,其志亦刚强。

⑶款,篆文写作

,是会意字,由欠和组成(省去、欠两部分)组成,合起来表示因心中空虚而有所欲求。

款的本义为心中存有欲望。

释义:

①形容词,恳切,诚恳。

陈寿《三国志·蜀书·邓艾传》:

“权大笑曰:

君之诚款,乃当尔邪?

”②形容词,慢,缓。

杜甫《曲江二首》:

“穿花峡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③动词,止住,留住。

张衡《西京赋》:

“眼长杨而联五柞,绕黄山而款牛首。

”④动词,接待,招待。

关汉卿《裴度还带》:

“无款为物,聊尽薄心也。

⑤动词,叩击,敲。

吕不韦《吕氏春秋·爱士》:

“夜款门而谒。

⑥动词,顺服,认罪。

姚思廉《陈书沈洙传》:

“有几人款?

几人不款?

⑦名词。

事项,条目。

《神奴儿》第四折:

“现如今暴骨停尸,是坐着那一款罪犯招因?

⑧名词。

规格,款式。

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

“既捕得三两头,又劣弱不中于款。

⑨名词。

指钟鼎等器物上铸刻的字。

也指书画上的题名。

班固《汉书·郊祀志》:

“今此鼎细小,又有款款。

⑷歆,是形声字,欠为形,音为声。

歆的本义指祭祀时,鬼神享用祭品的气味。

释义:

①动词,古代迷信称祭祀时神鬼享用祭品的香气。

张衡《东京赋》:

“神歆馨而顾德。

②动词,欣羡,悦服。

《国语·周语》:

“民歆而德之,则归心焉。

”③动词,羡慕。

《诗经·大雅·皇矣》:

“帝謂文王,无然畔援,无然歆羡。

㈡歹,本作

,会意,本义表示剔去肉后的残骨。

隶变作歹。

汉字部首,念dài.。

本部字多与死、坏相关。

㈠è剔去肉后的残骨。

㈡dăi恶,坏。

如:

歹毒;为非作歹。

尚忠贤《单鞭夺槊》第二折:

“如今把尉迟恭下在牢中也,诬言敬德有二心,生歹意。

⑴死,

,会意字。

由歹和匕组成,歹读作è,指死人的枯骨,匕表示趴在地上的人,合起来表示活人趴在死人旁边默默吊祭的样子。

死的本义是生命不存在,离开了躯体。

释义:

①失去生命。

与生、活相对。

司马迁《报任安书》: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②不顾生命地;拼死地。

《汉书·李陵传》:

“上欲陵死战。

”③至死,表示态度坚决。

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语不惊人死不休。

”④动词:

不见,消失。

《荀子·大略》:

“流言止焉,恶言死焉。

”⑤形容词:

最大限度的。

梁启超《谭嗣同》:

“竭死力以补救。

”⑥形容词:

僵硬,不灵活。

杜甫《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之一:

“中原无书归不得,手脚冻皴皮肉死。

”⑦动词:

为……而亡。

陶渊明《咏荆轲》: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⑵殊,

,形声字,歹为形,朱为声。

殊的本义是杀死,特指砍头处死,此义后用诛字表示。

释义:

①动词:

死。

司马迁《史记·淮南衡山列传》:

“太子即自刭,不殊。

”②动词:

断绝。

《左传·昭公二十三年》:

“武城人塞其前,断其后之木而弗殊。

”③形容词:

不同的,有区别的。

范缜《神灭论》:

“名殊而体一也。

”④形容词:

特别,出众。

汉乐府《陌上桑》:

“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⑤副词:

很,非常,极其。

《战国策·赵策》:

“老臣今者殊不欲食。

⑶殣,

形声字,歹(读作è)为形,堇(读作qín)为声。

殣的本义是路旁掩埋死人的土冢。

释义:

①饿死。

徐光启《甘薯疏序》:

“民可无道殣。

”②路边野坟。

《左传·昭公三年》:

“道殣相望。

”③埋葬,掩埋。

《荀子·礼论》:

“刑余罪人之丧……不得饰棺,不得昼行,以昏殣。

㈢殳,金文写作

,殳在甲骨文和金文的构形,像手中持有一件器物。

在篆文中是形声字,又为形,几(读作shū)为声。

殳的本义是一种用多根竹合在一起制成的有棱无刃的古代兵器。

一说,殳的作用是将敌人分隔开,分隔就是“殊”,所以把这种兵器叫做shū。

《诗经·卫风·伯兮》:

“伯也执殳,为王前驱。

⑴彀,小篆写作

,形声字,弓为形,其余部分(读作què)为声。

本义指把弩张满。

释义:

①动词:

将弓拉满。

《孟子·告子上》:

“羿之教人射,必志于彀。

”②动词,通“够”。

王实甫《吕蒙正风雪破窑记》第三折:

“你骂得我彀也!

⑵毁,小篆写作

,在古文字中是形声字,以壬为形,毇(省略米,读作huǐ)为声。

在篆文中,以土作形符。

毁的异体字有两个,即燬和譭。

燬是形声字,火为形,毁为声,本义是火;譭字也是异体字同为形声字,亦言为形,以毁为声,本义是指以言词对他人进行毁谤。

现在这两个字都写作毁。

毁的本义是指瓦器破碎。

释义:

①动词:

破坏,毁坏。

《论语·季氏》:

“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②动词:

损伤,减损,亏损。

曾子《孝经·丧亲》:

“毁不灭性,此圣人之政也。

”③动词:

失败,失去。

韩愈《进学解》:

“行成于思,毁于随。

”④动词:

诋毁,诽谤。

《论语·卫灵公》:

“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谤!

⑶殷,小篆写作

,是会意字,由左边的部分和殳左右连接而成,表示乐舞的人拿着舞蹈器具旋转舞动的意思。

殷的本义是“作乐之盛”,即制作盛大乐舞。

释义:

①形容词:

盛大,众多。

《诗经·郑风·溱洧》:

“士与女,殷其盈矣。

”②形容词:

富足,富裕。

陈寿《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民殷国富。

”③形容词:

情意或忧虑深重。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㈣爪,金文大篆写作

,是象形字,爪的本义是是指用手抓住,后来写作抓。

作名词用时,爪指指甲或趾甲,特指手心向下的手。

释义:

①名词:

手或脚的指甲。

《列子·天瑞》:

“皮肤爪发,随世随落。

”②动词:

用手指甲抓。

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⑴妥,金文写作

,是会意字。

由爪和女上下组合而成,表示人用手在安抚以为女子。

妥的本义是指安定、安稳。

释义:

①动词:

安坐。

《诗经·小雅·楚茨》:

“以妥以侑,以介景福。

”②形容词:

安定,稳定。

班固《汉书·武五子传》:

“北州以妥。

”③动词:

落下,脱落。

杜甫《重过何氏》之一:

“花妥莺捎蝶,溪喧獭趁鱼。

⑵爵,金文写作

,在金文和甲骨文中是象形字,像古时的一种饮酒器具。

爵的本义是指古代的一种三足两柱、仿雀形的饮酒器具。

这种酒器是天子分封诸侯时赏赐给诸侯的。

后来引申为爵位,表君主国家封贵族的等级之义。

释义:

①名词:

爵位,泛指古代的官位等级。

《尚书·武成》:

“列爵维五,分土维三。

”②读作què,通“雀”。

鸟。

曹植《美女篇》:

“头上金爵钗,腰佩紫琅玕。

⑶爱,在金文中写作

,是形声字,心为形,上面的部分为声。

意思是施惠于人。

爱的繁体字写作“愛”,由最上面的部分(吸入)、心(心脏)、和“攵”组成,是会意字,意思是真情从内心发出,并使人采取亲昵的动作。

后引申问喜好。

释义:

①动词:

给人恩惠、好处。

《论语·学而》:

“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②动词:

关心、爱护。

刘向《战国策赵策》:

“父母之爱子也,则为之计深远。

”③特指男女间有情。

苏武《诗四首·之二》:

“结发为夫妇,恩爱两不疑。

”④动词:

舍不得,吝啬。

《老子》第四十四章:

“甚爱必大费。

”⑤动词:

同情,爱惜,怜惜。

左丘明《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若爱重伤,则如勿伤。

”⑥动词。

通“薆”“僾”。

隐蔽,隐藏。

戴圣《礼记·礼运》:

“故天不爱其道,地不爱其宝,人不爱其情。

㈤水,小篆写作

,在古文中是象形字,像一条弯曲的河流。

①水的本义是指水流,如江河,后泛指江河湖海等所有的水域。

又指一种无色无味的液体,再引申为其他液体或液汁。

刘熙《释名释水》:

“天下大水四,谓之四渎,河江淮济是也。

”②名词:

水。

《荀子劝学》:

“冰,水为之而寒于冰。

”③动词:

游泳。

《荀子劝学》: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④名词:

五行之一。

《尚书洪范》:

“五行:

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⑴沓,小篆写作

,是会意字,有水和日两部分上下组合而成,表示人说的话如流水一样多。

沓的本义指话多,常用来形容多、重复。

还读作dà,形容叠在一起的纸币或其他薄的东西,做量词。

释义:

①形容词:

话多的样子。

《孟子离娄上》:

“事君无义,进退无礼,言则非先王之道者,犹沓沓也。

”②形容词:

重叠交错。

枚乘《七发》:

“沓杂似军行。

”③动词:

会合,聚合。

屈原《天问》:

“天何所沓?

”④动词:

在行进中敲击鼓。

庾信《哀江南赋》:

“沓汉鼓于雷门。

”⑤动词:

轻慢,松解。

《国语郑语》:

“唯谢郏之间,其冢君侈骄,其民怠沓其君。

”⑥形容词:

贪得无厌的样子。

《国语郑语》:

“其民沓贪而忍,不可因也。

⑵泰,小篆写作

,形声字,由表示双手的上面的部分和水为形,大为声,泰的本义指滑溜。

释义:

①副词:

通“太”,表程度。

王充《论衡》:

“今不曰所言非,而云泰多。

”②形容词:

通达,通畅。

《周易序卦》:

“履而泰,然后安,故受之以泰。

泰者,通也。

”③形容词:

幸运,吉祥。

颜延之《庭诰文》:

“所谓贤鄙处宜,华野同泰。

”④形容词:

骄纵,傲慢。

《论语·子罕》:

“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

⑶隶,小篆写作

,是会意字,金文、篆书形体像手抓住一条尾巴,表示从后面抓住。

隶后写作隸,从柰(一种果木),从隶(隸的本字),表示从事摘果子工作的人是奴隶。

今以隶为简化字。

本义是逮住,此义今作逮。

引申为奴隶。

释义:

①名词:

奴仆。

韩愈《马说》: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②动词:

附属,属于。

范晔《后汉书·冯异传》:

“乃更部分诸将,各有配隶。

”③名词:

衙役,差役。

《国语·周语》:

“绝后无主,湮替隶圉。

”④名词:

随从。

司马迁《报任安书》:

“视徒隶则心惕息。

㈥止,甲骨文写作

,甲骨文中的止是象形字,像人脚。

小篆写作

,篆文中的止字像草木的根和茎,指事物的根基。

止的本义指脚,后此义写作趾。

行走和停下来都需要用脚,止引申偏指停下来,又引申作使动,表示拦阻,使停止。

脚可以走动,所以也引申泛指与动相关的行为举止,特指良好的举止。

由本义又引申指到达,再引申指截止,以……为限。

还虚化表示只、仅的含义,作副词用。

⑴武,是会意字,金文写作

,金文的武,上部表示兵器,像戈,下部表示行走,像脚趾(止)。

武的本义是征伐示威,即确定战功,停止战争。

释义:

①名词,与战争相关的事,与文相对。

苏洵《六国论》: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②形容词:

勇猛,威武。

《诗经·郑风·羔裘》:

“孔武有力。

”③名词:

足迹,脚印。

屈原《离骚》:

“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迟而不能属。

”④名词:

古代的长度单位。

六尺为步,半步为武。

《国语·周语》:

“夫且之察度也,不过步武尺寸之间。

⑵岁,象形,会意字。

甲骨文写作

,甲骨文形体像大斧,表示收割庄稼,后来表示斧钺也可以收割庄稼,从步,表示收割时走遍田间。

简体字从山,从夕(月),像月落下山,表示岁月循环,夕又有一年最后一季义,表示岁即年。

本义是收割。

古时农作物一般一年一熟,由此引申为年。

释义:

名词:

年景,收成。

《荀子·王制》:

“岁虽凶败水旱,使民有所耕矣。

”名词:

年龄。

《孟子·告子上》:

“乡人长于伯兄一岁,则谁敬?

”名词:

年。

吕不韦《吕氏春秋·长见》:

“故圣人上知千岁,下知千岁也。

”名词:

木星即岁星。

《左传·襄公二十八年》:

“岁在星纪。

⑶肯,会意字,金文上部是骨头形,下部是肉(月),合起来表示依附在骨头上的肉。

隶、楷书从止(停止)、从(月),表示止于骨头的肉。

本义是紧附在骨头上的肉。

释义:

①名词:

贴附在骨头上的肉。

《庄子·养生主》:

“几经肯綮之未尝。

”②动词:

愿,能。

贾谊《陈政事疏》:

“虽行不轨如厉王者,令之不肯听,号之安可致乎?

”③动词:

许可。

刘向《战国策·赵策》:

“太后不肯,大臣强谏。

㈦齒,甲骨文中写作

,象形字—形声字,甲骨文形体像张口露出牙齿。

后加声符止(zhǐ),齒简化为齿。

本义是牙齿。

齒是部首字,从齿取义的字与牙齿或年龄有关。

释义:

①名词:

门牙,牙齿。

左丘明《左传·僖公五年》:

“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②名词:

年龄,岁数。

柳宗元《捕蛇者说》: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

”③动词:

排列,并列。

《庄子·天下》:

“百官以此相齿。

⑴龌,形声字,齒表意,表示齿相近;屋表声,屋有房间义,房间是一间间紧挨着的。

形旁简化。

龊,形声字,齒表意,表示牙齿紧密;促省声,促有急促义,脚步急促必一步紧挨着一步,龌龊则是一颗紧挨着一颗。

形旁简化。

龌龊连用,本指牙齿紧密。

现指不干净、脏。

释义:

龌龊:

①气量狭小。

鲍照《代放歌行》:

“小人自龌龊,宁知旷士怀。

”②狭小。

李白《大猎赋序》:

“迨今观之,何龌龊之甚也。

”③恶浊,不干净。

高文秀《黑旋风》第一折:

“他见我风吹得龌龊,是这鼻凹里黑。

⑵龃,形声字,小篆作,齒表意,表示和牙齿有关,虘(cuō)表声。

隶、楷书齒表意,且(jū)表声。

形旁简化。

齬,形声字,齒表意,表示上下牙齿对不上;吾(wú)表示声,形旁简化。

龃龉本指上下牙对不上。

今用来比喻意见不合,关系不融洽。

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亦顺悦以趋之,无有龃龉,则先王之法,至今而不废矣。

㈧隹,甲骨文写作

,象形字。

古文字形体像一只鸟。

上面是鸟头,嘴向左;中间是鸟身,向右的笔画代表翅膀和尾巴;底部是鸟爪。

一说,在甲骨文和金文中隹与鸟本是一字,但是隹为简体,鸟为繁体。

隹的本义是指短尾巴的鸟,也泛指所有短尾巴的鸟。

⑴难,小篆写作

,是形声字,鳥为形,左边的部分(hàn)为声,难的本义是鸟名,在古籍中不见使用。

后假借为难易的难。

释义(nán):

①形容词:

困难,艰难。

吕不韦《吕氏春秋》:

“以此为治,岂不难哉?

”②副词:

不能,不好。

左丘明《左传·襄公十年》:

“众怒难犯。

(nàn)①动词:

诘问,责难。

左丘明《左传·襄公二十一年》:

“齐人难之。

”②动词:

反驳,驳斥。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常与其父言兵事,奢不能难。

”③名词:

仇敌,仇怨。

司马迁《史记·张仪列传》:

“楚尝与秦构难。

⑵隽,小篆为

,会意字。

隽的繁体写作雋,由表示鸟的隹和弓(横写)两部分组成,合起来表示用功射鸟。

本义指鸟肉肥美。

释义:

(juàn)①形容词:

鸟肉肥美。

吕不韦《吕氏春秋·本味》:

“肉之美者,猩猩之唇,獾獾之炙,隽觾之翠。

”②形容词:

甘美。

黄庭坚《奉和王世弼》:

“吟哦口垂涎,嚼味有余隽。

(jùn)①通“俊”,英俊,俊秀。

魏收《魏书》:

“才学隽赡,少有美名。

⑶雠,形声字,讠为形,雔为声,雠的本义是应答、对答。

一说雠是会意字,雔表示双鸟,言表示对话,和在一起的意思是双鸟在对答。

释义:

①动词:

对答、应答。

《诗经·大雅·抑》:

“无言不雠,无德不报。

”②名词:

同“仇”,仇敌,敌人。

《尚书·微子》:

“小民方兴,相为敌雠。

”③动词:

仇恨。

屈原《九章·惜诵》:

“又众兆之所雠。

”④动词:

校对,考订。

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王珪传》:

“雠定辟书。

㈨革,是象形字。

金文写作

,金文的革字,像一张被剥下来的兽皮。

革的本义是指兽皮去毛以后的样子。

引申为用革制成的东西。

释义:

①名词:

去了毛的动物皮。

《诗经·召南·羔羊》:

“羔羊之革,素丝五緎。

”②用革制成的甲盾。

《孟子·公孙下》: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③名词:

人的皮肤。

戴圣《礼记·礼运》:

“肤革充盈。

”④动词:

铲除,消灭。

苏洵《六国论》: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

”⑤动词:

改变,改革。

《尚书·多士》:

“殷革夏命。

⑴勒,金文写作

,形声字,革为形,力为声,本义是以头上用来系马嚼子的皮革。

一说,会意字。

从革,其形体像一张皮革,表示带嚼子的马笼头是用皮革做的,从力,力有力量、劳役义,表示马笼头结实有力,用来役马的。

本义是带有嚼口的马的笼头。

释义:

①名词:

带嚼子的马笼头。

班固《汉书·匈奴传》:

“鞍勒一具。

”②动词:

约束,强制。

范晔《后汉书·马廖传》:

“廖性宽缓,不能教勒子孙。

”③动词:

统率,部署。

司马迁《史记·魏公子列传》:

“勒兵,下令军中。

”④动词:

雕刻。

孔稚珪《北山移文》:

“勒移山庭。

⑵鞭。

是会意字,金文形体像是手持皮鞭抽打马屁股。

篆书从革,表示鞭子用皮革做成;从便,表示有了鞭子便于控制牲口;便兼表声(biàn)。

本义是鞭子。

释义:

①名词:

鞭子。

左丘明《左传·宣公十五年》:

“虽鞭之长,不及马腹。

”②名词:

古时的刑具或兵器,有节无刃。

施耐庵《水浒传》第五十四回:

“使两条铜鞭,卒不可近。

”③动词:

鞭打。

《国语·鲁语》:

“薄刑用鞭扑,以威民也。

⑶鞠,形声字。

革为形,匊表声。

本义是古代一种皮球。

①韦应物《寒食后北楼作》:

“遥闻击鼓声,蹴鞠军中乐。

”形容词:

不直,弯曲。

《敦煌变文集》:

“鞠躬唱诺。

”②形容词:

高。

张衡《南都赋》:

“鞠巍巍其隠天。

㈩音,指事字,金文写作

,在言字的口中加一横,表示音从口中出。

本义是声音。

音是部首字,从音取义的字都与声音有关。

释义:

①名词:

声音。

马中锡《中山狼传》:

“车马之音不闻。

”②名词:

音乐。

《韩非子·说林下》:

“吾尝好音,此人遗我鸣琴。

”③名词:

音信,消息。

《诗经·郑风·子衿》:

“子宁不嗣音。

⑴章,是象形字,金文写作

,金文形体像刀和玉璧,表示玉璧的刻纹。

在篆文中变为会意字,由音和十两部分组成,表示乐曲一首。

本义指玉璧花纹。

释义:

①形容词:

明显,显著。

左丘明《左传·昭公三十一年》:

“或欲盖而弥彰。

”②名词:

纹路,花纹。

《诗经·小雅·六月》:

“织文为章,白旆央央。

”③规律,规章。

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

“与父老约法三章耳:

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④名词:

音乐的一曲,文章或文学作品的一篇。

苏轼《前赤壁赋》:

“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⑵竟,会意字,由音和儿(人)两个字构成,表示乐师所奏之乐终止了。

本义是乐曲终止。

释义:

①动词:

完毕,终止。

曹操《龟虽寿》: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②副词:

终于,最后。

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竟为秦所没。

”③副词:

竟然,居然。

司马迁《史记·赵世家》:

“及索,而竟无声。

⑶韶,形声字,,音为形,表示字义和音乐有关,召表声,召有感,感召义,表示韶很有感染力。

本义是指虞舜时代的乐曲名。

释义:

①名词:

舜时乐曲名。

《论语·述而》: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②形容词:

美好。

箫纲《答湘东王书》:

“暮春美景,风云韶丽。

”③名词:

韶箾古代乐曲名。

左丘明《左传·襄公二十九年》:

“见舞《韶箾》者。

参考文献

[1]《古代汉语字典》编纂委员会:

《古代汉语字典》.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07.

[2]王力:

《王力古汉语字典》.北京:

中华书局出版社,2012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