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502075 上传时间:2023-03-02 格式:DOCX 页数:195 大小:332.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心雕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5页
文心雕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5页
文心雕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5页
文心雕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5页
文心雕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心雕龙.docx

《文心雕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心雕龙.docx(19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心雕龙.docx

文心雕龙

  范文瀾注 目錄 卷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詹英義證 目錄 卷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張立齋考異 全

文心雕龍義證

卷 二

  明詩 第六

  這是一篇詩史,它具體地說明了詩體源流和詩歌發生發展的規律,並根據他的理論來說明各個時期代表作家作品的成就,還根據政治社會的升沉,來解釋各個時代的詩風。

大舜云:

「詩言志,歌永言〔一〕。

」聖謨所析〔二〕,義已明矣。

是以在心為志,發言為詩〔三〕,舒文載實〔四〕,其在茲乎!

詩者,持也,持人情性〔五〕;三百之蔽,義歸無邪〔六〕,持之為訓,有符焉爾〔七〕。

〔一〕 「歌」,唐寫本作「哥」,下並同。

《尚書?

舜典》:

「詩言志,歌永言。

聲依永,律和聲。

」舊傳釋此二句云:

「謂詩言志以導之,歌詠其義以長其言。

」《左傳》襄公二十七年:

「詩以言志。

」《說文》:

「詩,志也,從言,寺聲。

古文作●,從言,ㄓ聲。

」楊樹達《說文十義?

釋詩》:

「志字從心,ㄓ聲,寺字亦從ㄓ聲。

ㄓ、志、寺古音蓋無二。

古文從言ㄓ,『言ㄓ』即『言志』也。

篆文從言寺,『言寺』亦『言志』也。

……蓋詩以言志為古人通義,故造文者之制詩字也,即以言志為文。

其以ㄓ為志,或以寺為志,音近假借耳。

……古詩、志二文同用,故許徑以『志』釋詩。

」按「永」字通「詠」。

      《禮記?

樂記》:

「詩言其志也,歌詠其言也,舞動其容也。

」《宗經》篇:

「《詩》主言志,詁訓同《書》。

〔二〕 《宗經》篇:

「聖謨卓絕。

」「謨」,典謨,在此指《舜典》。

〔三〕 《詩大序》:

「詩者,志之所之也。

在心為志,發言為詩。

」正義:

「詩者,人志意之所適也。

雖有所適,猶未發口,蘊藏在心,謂之為志,發見於言,乃名為詩。

言作詩者所以舒心志憤懣,而卒成於歌詠,故《虞書》謂之『詩言志』也。

      《禮記?

孔子閒居》:

「志之所至,詩亦至焉。

」《漢書?

藝文志》:

「《書》曰:

『詩言志,歌詠言。

』故哀樂之心感而歌詠之聲發。

誦其言謂之詩,詠其聲謂之歌。

」《宋書?

謝靈運傳論》:

「夫志動于中,則歌詠外發。

」藏在內心的思想感情就是志,而表現為語言就是詩。

志藏在內心不可見,詩歌就是把它表現于外的一種工具。

〔四〕 「文」謂文辭;「實」指實質,就是內容。

《注訂》:

「此四字即本上注《正義》所云『所以舒心志憤懣,而卒成于歌詠』也。

〔五〕 唐寫本「詩」上有「故」字。

鄭玄《詩譜序》:

「詩之道放于此乎?

」正義:

「《詩》緯《含神霧》云:

『詩者,持也。

』……為詩所以持人之行,使不失隊。

」楊慎評曰:

「《儀禮》:

『詩附之。

』又云:

『詩懷之。

』皆訓為持。

此『詩者,持也』本此。

千古詩訓字,獨此得之。

」劉熙載《藝概?

詩概》:

「詩之言持,莫先于內持其志,而外持風化從之。

」范文瀾《文心雕龍講疏》:

「《樂記》曰:

『是故先王本之情性,稽之度數,制之禮義,合生氣之和,道五常之行,使之陽而不散,陰而不密,剛氣不怒,柔氣不懾,四暢交於中而發作於外,皆安其位而不相奪也。

』《呂氏春秋?

仲夏紀?

大樂》篇曰:

『成樂有具,必節嗜慾。

』此之謂矣。

」按持有制義,「持人情性」就是節制人的情感。

這種看法是因襲儒家觀念,和下文所說詩之「順美匡惡,其來久矣」是有密切聯繫的。

〔六〕 《論語?

為政》:

「子曰:

『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包咸注:

「蔽,猶當也。

」正義:

「詩之為體,論功頌德,止僻防邪,大抵皆歸於正,於此一句可以當之也。

」「當」,有概括意。

      魯迅《摩羅詩力說》二:

「中國之詩,舜云『言志』,而後賢立說,乃云『持人性情』,三百之旨,無邪所蔽。

夫既言志矣,何持之云?

強以無邪,即非人志。

許自繇於鞭策羈縻之下,殆此事乎?

〔七〕 唐寫本「有」上有「信」字。

言「持之為訓」甚合詩意也。

(《注訂》)

      紀評:

「『大舜』九句是『發乎情』,『詩者』七句是『止乎禮義』。

      以上為第一段,說明詩的產生及其教育作用。

人稟七情〔一〕,應物斯感,感物吟志〔二〕,莫非自然〔三〕。

〔一〕 《禮記?

禮運》:

「何為人情?

喜、怒、哀、懼、愛、惡、慾,七者弗學而能。

〔二〕 《禮記?

樂記》: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

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

感於物而動,故形於聲。

」又:

「夫民有血氣心知之性,而無哀樂喜怒之常,應感起物而動,然後心術形焉。

      《集注》:

「或詢詩人『應物斯感,感物吟志』之狀,則應之曰:

陸士衡《文賦》:

『?

中區以玄覽,頤情志於《典》《墳》。

遵四時以嘆逝,瞻萬物而思紛。

悲落葉於勁秋,喜柔條於芳春。

心懍懍以懷霜,志眇眇而臨雲。

』此其狀也。

      《宋書?

謝靈運傳論》:

「民稟天地之靈,含五常之德,剛柔迭用,喜慍分情。

      本書《物色》篇:

「歲有其物,物有其容。

情以物遷,辭以情發。

一葉且或迎意,蟲聲有足引心。

況清風與朗月同夜,白日與春林共朝哉!

是以詩人感物,聯類不窮。

流連萬象之際,沉吟視聽之區。

寫氣圖貌,既隨物以婉轉;屬采附聲,亦與心而徘徊。

      《詩品序》:

「氣之動物,物之感人,故搖蕩性情,形諸舞詠。

〔三〕 曹學佺批:

「詩以自然為宗,即此之謂。

      日僧空海《文鏡秘府論?

論文意》:

「自古文章,起於無作,興於自然,感激而成,都無飾練,發言以當,應物便是。

古詩云: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鑿井而飲,耕田而食。

』當句皆瞭也。

其次,《尚書》歌曰:

『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

』亦句句便瞭。

自此之後,則有《毛詩》,假物成焉。

      朱熹《詩集傳序》:

「人生而靜,天之性也。

感於物而動,性之欲也。

夫既有欲矣,則不能無思;既有思矣,則不能無言;既有言矣,則言之所不能盡,而發於咨嗟詠歎之餘者,必有自然之音響節族而不能已焉。

此詩之所以作也。

      朱自清先生在《詩言志辨》裏說:

「從反映現實的意義而言,情和志是不應有什麼分別的。

自從陸機提出了『詩緣情而綺靡』之說,『情』和『志』才有分別。

劉勰是主張『詩言志』的,這個地方的『志』明指『七情』,因為『感物吟志』既『莫非自然』,『

緣情』作用也就包在其中了。

昔葛天樂辭,《玄鳥》在曲〔一〕;黃帝《雲門》〔二〕,理不空絃〔三〕。

至堯有《大唐》之歌〔四〕,舜造《南風》之詩〔五〕,觀其二文,辭達而已〔六〕。

〔一〕 「昔葛天樂辭」原作「昔葛天氏樂辭云」。

趙萬里《唐寫本文心雕龍殘卷校記》:

「唐寫本『天』字『氏』字『云』字均無。

案此文疑當作『昔葛天樂辭,《玄鳥》在曲』,方與下文『黃帝《雲門》,理不空綺』相對成文。

今本衍『氏』字『云』字,唐本奪『天』字,均有誤。

然終以唐本近是。

」《玉海》卷一百六引作「昔葛天樂辭,《玄鳥》在曲」。

《校證》:

「『葛天樂辭,《玄鳥》在曲』者,謂葛天氏八闋之歌,中有《玄鳥》之樂也。

《樂府》篇云『淫辭在曲』,文例正同。

      《呂氏春秋?

仲夏紀?

古樂》篇:

「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闋:

一曰《載民》,二曰《玄鳥》,三曰《遂草木》,四曰《奮五穀》,五曰《敬天常》,六曰《建帝功》,七曰《依帝德》,八曰《總禽獸之極》。

」按操牛尾投足以歌,確實是古代勞動人民的形象。

至於八闋的內容,則不可考。

大體前四闋反映生產勞動和原始宗教信仰,後四闋則有的反映了階級社會的意識形態。

其中《玄鳥》見於《商頌》,其它各篇可能也是有歌辭的。

〔二〕 《訓故》:

「《周官?

大司樂》:

奏《黃鍾》,歌《大呂》,舞《雲門》,以祀天神。

」《周禮?

春官?

大司樂》:

「以樂舞教國子,舞《雲門》《大卷》……」鄭注:

「黃帝曰《雲門》、《大卷》。

……言其德如雲之所出,民得以有族類。

」蔡邕《獨斷》:

「黃帝曰《雲門》,顓頊曰《六莖》,帝嚳曰《五英》。

〔三〕 《校證》:

「『絃』原作『綺』,朱云:

『當作絃。

』……按唐寫本,《玉海》正作『絃』。

《詩譜序》正義云:

『大庭有鼓籥之器,黃帝有《雲門》之樂,至周尚有《雲門》,明其音樂和集。

既能和集,必不空絃,絃之所歌,即是詩也。

』即本《文心》。

今據改。

」《札記》:

「理不空絃者,以其既得樂名,必有樂詞也。

〔四〕 趙氏《文心雕龍殘卷校記》:

「唐寫本『唐』作『章』。

」《玉海》引作「唐」。

《札記》:

「『唐』一作『章』。

《尚書大傳》云:

『報事還歸,二年●然,乃作《大唐之歌》。

』鄭注曰:

『《

大唐之歌》,美堯之禪也。

』據此文,是《大唐》乃舜作以美堯,則作『大章』者為是。

《樂記》曰:

『大章,章之也。

』鄭注曰:

『堯樂名。

』」按《莊子?

天下》篇亦稱:

「黃帝有《咸池》,堯有《大章》。

」范注:

「案《大唐》乃舜美堯禪之歌,不得云堯有,似當作『大章』為是。

然鄭注《樂記》『大章』,已云《周禮》闕之。

彥和所見,當即《尚書大傳?

大唐之歌》,行文偶誤耳。

」《注訂》:

鄭言『美堯之禪』,可證歌乃堯時之作,當可稱『堯有』。

范注稱宜作『大章』,指彥和偶誤,非是。

〔五〕 《訓故》:

「《古今樂錄》:

舜彈五絃之琴,歌《南風》之詩。

」按《禮記?

樂記》:

「昔者舜作五絃之琴,以歌《南風》。

」歌辭載《孔子家語?

辯樂解》。

本書《時序》篇:

「有虞繼作,政阜民暇,『薰風』詩于元后,『爛雲』歌于列臣。

〔六〕 《論語?

衛靈公》:

「子曰:

辭達而已矣。

      《詩品序》:

「昔《南風》之辭,《卿雲》之頌,厥義敻矣。

」可見劉勰、鍾嶸二人對于《南風》之歌的評價不同。

及大禹成功,九序惟歌〔一〕;太康敗德,五子咸怨〔二〕;順美匡惡〔三〕,其來久矣〔四〕。

〔一〕 本書《原道》篇:

「夏后氏興,業峻鴻績,九序惟歌。

」又《時序》篇:

「至大禹敷土,九序詠功。

」按《尚書?

大禹謨》云:

「禹曰:

於,帝念哉!

德惟善政,政在養民。

水、火、金、木、土、穀,惟修;正德、利用、厚生,惟和。

九功惟敘,九敘惟歌。

」孔傳:

「言六府三事之功有次敘,皆可歌樂,乃德政之致。

」序通敘。

蔡傳:

「敘者,言九者各順其理,而不汨陳以亂其常也。

歌者,以九功之敘而詠之歌也。

」「九序」是說九項重大的政治措施都安排好了。

〔二〕 梅注:

「《夏書》:

太康尸位以逸豫,滅厥德,黎民咸貳。

乃盤遊無度,畋于有洛之表,十旬弗反。

有窮后羿,因民弗忍,距于河。

厥弟五人,御其母以從,徯于洛之汭,五子咸怨,述大禹之誡以作歌。

」歌辭見《尚書?

夏書?

五子之歌》篇。

      《史記?

夏本記》:

「帝啟崩,子帝太康立。

帝太康失國,昆弟五人,須于洛汭,作《五子之歌》。

」《離騷》:

「五子用失乎家衖。

      「怨」字,唐寫本、《御覽》並作「諷」。

《考異》:

「『五子咸怨』句本《尚書?

五子之歌》,諷字非。

」按本書《才略》篇:

「五子作歌,辭義溫雅。

」仍以「怨」字為長。

〔三〕 《孝經?

事君》章:

「將順其美,匡救其惡。

」鄭玄《詩譜序》:

「論功頌德,所以將順其美;刺過譏失,所以匡救其惡。

〔四〕 古代學者對于詩的起源揣測紛紜。

《詩譜序》說:

「詩之興也,諒不于上皇之世;大庭軒轅,逮于高辛,其時有亡,載籍亦蔑云焉。

《虞書》曰:

『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

』然則詩之道放於此乎?

」鄭氏的意思似乎認為「詩」字最早見于《虞書》,因此就推定詩篇起源于舜的時代。

按《舜典》一篇,近人考證以為源出周人,而不是虞舜時代的作品。

但從鄭玄以來,漢魏六朝學者每每喜歡在古書裏搜羅實例,證明虞舜以前已經有詩。

劉勰所根據的書,如《呂氏春秋》、《周禮》、《古文尚書》、《莊子?

天下篇》、《孔子家語》等,都是比較晚出的;而且他所注意的,除去葛天樂辭以外,都是帝王家的詩篇,而對于作為詩之起源的民歌不夠重視,這顯然是嚴重的缺點。

      《宋書?

謝靈運傳論》:

「夫志動于中,則歌詠外發,六義所因,四始攸繫,升降謳謠,紛披風什。

雖虞夏以前,遺文不睹,稟氣懷靈,理無或異。

然則歌詠所興,宜自生民始也。

」因為人的感情受到外物的刺激,會發生喜怒哀樂的變化,就需要表現為詩歌,來發抒自己的胸懷。

就在遠古時代,情況和後代也是一樣的。

那麼說起來,詩歌隨著語言,隨著人的情感而同時產生,它的來源是很遠的。

祗是在殷周以前的詩歌遺文,已經看不到了。

而先秦諸子所紀載的,或者經史所留傳的,大半是出于依托。

像沈約這種多聞闕疑的精神,是比劉勰更切合實際的。

      以上為第二段,解釋詩的名義並論詩歌的起源。

自商暨周,《雅》《頌》圓備〔一〕,四始彪炳〔二〕六義環深〔三〕,子夏監絢素之章〔四〕,子貢悟琢磨之句,故商、賜二子,可與言詩〔五〕。

〔一〕 斯波六郎:

「范氏謂『圓備』為『周備』之訛,但與下文之『亦云周備』重複。

『圓通』(《論說》、《封禪》)、『圓合』(

《鎔裁》)、『圓覽』(《總術》)、『圓照』(《知音》)、『圓該』(《知音》)等『圓』字,不僅為彥和所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