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性慢性铅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115041989 职业性慢性铅中毒是.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496380 上传时间:2023-03-0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26.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职业性慢性铅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115041989 职业性慢性铅中毒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职业性慢性铅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115041989 职业性慢性铅中毒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职业性慢性铅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115041989 职业性慢性铅中毒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职业性慢性铅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115041989 职业性慢性铅中毒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职业性慢性铅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115041989 职业性慢性铅中毒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职业性慢性铅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115041989 职业性慢性铅中毒是.docx

《职业性慢性铅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115041989 职业性慢性铅中毒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职业性慢性铅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115041989 职业性慢性铅中毒是.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职业性慢性铅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115041989 职业性慢性铅中毒是.docx

职业性慢性铅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115041989职业性慢性铅中毒是

职业性慢性铅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11504—1989

职业性慢性铅中毒是生产中长期接触铅烟或铅尘所致的全身性疾病。

其早期表现为卟啉代谢障碍、神经衰弱综合征和消化系统症状,中毒较重时出现贫血、腹绞痛,严重时出现铅性麻痹或中毒性脑病。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职业性慢性铅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生产中接触铅烟或铅尘而引起的慢性中毒。

2诊断原则

应根据确切的职业史和以神经、消化、血液系统损害为主的临床表现及有关实验室检查,参考作业环境调查,进行综合分析后,方可诊断。

3诊断及分级标准

3.1铅吸收

有密切铅接触史,尚无铅中毒的临床表现,尿铅≥0.39μmol/L(0.08mg/L)或0.48μmol/24h(0.1mg/24h);或血铅≥2.41μmol/L(50μg/dL);或诊断性驱铅试验后尿铅≥1.45μmol/L(0.3mg/L)而<3.86μmol/L(0.8mg/L)者。

3.2轻度中毒

3.2.1常有轻度神经衰弱综合征,可伴有腹胀、便秘等症状,尿铅或血铅量增高。

具有下列一项表现者,可诊断为轻度中毒:

a.尿δ-氨基乙酰丙酸≥30.5μmol/L(4mg/L)或45.8μmol/24h(6mg/24h);

b.尿粪卟啉半定量≥(++);

c.血红细胞游离原卟啉(FEP)≥2.31μmol/L(130μg/dL),或红细胞锌原卟啉(ZPP)≥2.08μmol/L(130μg/dL)。

3.2.2经诊断性驱铅试验,尿铅≥3.86μmol/L(0.8mg/L)或4.82μmol/24h(1mg/24h)者。

3.3中度中毒

在轻度中毒的基础上,具有下列一项表现者,可诊断为中度中毒:

a.腹绞痛;

b.贫血;

c.中毒性周围神经病。

3.4重度中毒

具有下列一项表现者,可诊断为重度中毒:

a.铅麻痹;

b.铅脑病。

4治疗原则

可用金属络合剂如依地酸二钠钙、二巯基丁二酸钠等驱铅治疗,同时辅以对症疗法。

铅吸收者是否需予驱铅治疗,可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5劳动能力鉴定

5.1铅吸收

可继续原工作,3~6月复查一次。

5.2轻度中毒

驱铅治疗后可恢复工作,一般不必调离铅作业。

5.3中度中毒

驱铅治疗后原则上调离铅作业。

5.4重度中毒

必须调离铅作业,并根据病情给予治疗和休息。

6健康检查的要求

铅作业工人应作就业前体检,并每年定期体检一次。

体检时需作内科检查、尿铅或血铅、尿粪卟啉或尿δ-氨基乙酰丙酸、红细胞游离原卟啉或锌原卟啉测定。

7职业禁忌证

a.明显贫血;

b.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

c.明显的肝、肾疾病;

d.心血管器质性疾病;

e.妊娠和哺乳期妇女。

附录A

尿中铅的测定——双硫腙比色法

(补充件)

A1原理

在酸性介质中,利用硫酸、硝酸、高氯酸的氧化作用,破坏尿中的有机质,使铅呈离子态,然后在pH8.5~11.0与双硫腙反应,生成红色络合物,经氯仿萃取后比色定量。

A2仪器

分光光度计。

A3试剂

a.硫酸(优级纯);

b.硝酸(优级纯);

c.高氯酸(优级纯);

d.1.1×10(上标始)-3(上标终)mol/L(0.04%)酚红指示剂:

称取0.1g酚红放在小乳钵中,加2滴无铅水研磨溶解,再加无铅水至250mL;

e.氯仿:

每100mL氯仿中加1mL乙醇;

f.缓冲液:

称取100g柠檬酸溶于70mL无铅水中,置冷水浴中,分次加入100mL氨水,边加边振摇,冷却后加入3g无水亚硫酸钠,溶解后加氨水至250mL,将此液移至1L分液漏斗中,用透光度60%双硫腙氯仿溶液萃取铅,至双硫腙氯仿液保持绿色不变为止。

再用适量氯仿洗去残留的双硫腙至氯仿层呈无色透明为止,弃去氯仿层,加500mL氨水,于冰箱内保存;

g.1.5mol/L(10%)氰化钾溶液:

取10g氰化钾(优级纯),溶于无铅水中,并稀释至100mL;

h.双硫腙氯仿溶液。

双硫腙的提纯:

溶解0.05g双硫腙于50mL氯仿中,如有不溶物可过滤,然后移入250mL分液漏斗中,用1∶100氨水萃取2~3次(每次约25mL),此时双硫腙转入氨水层中,合并氨水溶液,过滤后放至分液漏斗中,用盐酸酸化,使双硫踪析出,用氯仿萃取2~3次,每次约20mL,此时双硫腙转入氯仿层,将此浓双硫腙氯仿溶液用重蒸馏水洗涤氯仿提取液2次,然后放在棕色瓶内,于冰箱中保存。

取提纯的双硫踪用氯仿稀释至透光度为60%(于波长510nm下测量);

i.双硫腙洗除液:

取10mL1.5mol/L(10%)氰化钾溶液与30mL氨水混合,用无铅水稀释至500mL;

j.铅标准溶液:

称取1.5984g硝酸铅(105℃烘2h),用少量水溶解,移入1L量瓶中,加10mL硝酸,用无铅水稀释至刻度,此溶液浓度为4.8×10(上标始)-3(上标终)mol/L(1.0mg/mL)的铅,作为贮备液,将此液用1∶99硝酸稀释100倍,成为4.8×10(上标始)-5(上标终)mol/L(10μg/mL)的铅溶液,作应用液。

A4尿样分析步骤

A4.1取50mL尿样于锥形烧瓶中,同时另取2个锥形烧瓶,各加50mL无铅水,作为空白对照,各加3mL硫酸、5mL硝酸,加热消化至炭化,离火稍冷。

A4.2加0.5mL高氯酸,摇匀,加热使瓶内产生大量白色烟雾,继续加热使白色烟雾升至瓶口且溶液为无色透明,取下放冷。

A4.3混色法:

用40mL无铅水分次溶解内容物,并转移至125mL分液漏斗中,加2滴酚红指示剂,摇匀。

加缓冲液至溶液呈红色,再加1mL缓冲液,冷却后,加1mL1.5mol/L(10%)氰化钾溶液,摇匀,加10mL60%透光度的双硫踪氯仿溶液,振摇100次,待分层后,将氯仿层用脱脂棉过滤,于波长510nm下以氯仿为参比液比色。

A4.4单色法:

向混色法所得的双硫腙铅氯仿萃取液中加入30mL双硫腙洗涤液,振摇50次,分层后吸去水层,再加20mL双硫腙洗涤液,振摇30次,分层后,将氯仿层用脱脂棉过滤。

于波长510nm下以氯仿为参比液比色。

A5标准曲线的绘制

A5.1取0、0.1、0.3、0.5、0.7、0.9mL铅标准应用液(相当于0、1、3、5、7、9μg铅)分别置于150mL锥形烧瓶中,各加50mL无铅水。

A5.2各加3mL硫酸、5mL硝酸,加热消化至水分蒸尽,离火稍冷。

A5.3按A4.2~A4.4操作。

A5.4以吸光度为纵坐标,铅量为横坐标,绘制成标准曲线。

A6计算

根据测得样品吸光度减去试剂空白吸光度,查标准曲线,得样品中铅的含量,按式(A1)计算:

A7说明

a.本法的检测下限为0.0006mg;

b.本法的回收率为98~100%;

c.本法的精密度(以变异系数表示)为3.0~9.2%(1~9μgPb范围);

d.应取新鲜尿样进行测定,如样品需要放置,则按50mL尿加30mL硫酸保存;

e.所用试剂可根据空白试验结果,决定是否需要提纯,一般试剂空白的吸光度不超过0.02;

f.玻璃仪器使用前需用0.79mol/L(5%)硝酸浸泡、洗涤,再用无铅水冲洗;

g.双硫腙易被氧化,日光、高温、一些金属离子及氧化剂均能氧化双硫腙为二苯硫代偕二腙,因此在提纯、保存、分析各个环节应注意保持双硫腙的纯度和稳定性;

h.酚红指示剂在酸性溶液中呈橙红色,中性溶液中呈黄色,碱溶液中(pH8.5及以上时)才呈红色。

附录B

血中铅的测定——无焰原子吸收光谱法

(补充件)

B1原理

血液经稀硫酸处理后,随即导入石墨炉原子化器原子化,并根据其特征谱线的吸收强度定量。

B2仪器

a.配有石墨炉的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b.铅空心阴极灯;

c.石墨管原子化器;

d.微量取样器;

e.具塞聚四氟乙烯(塑料)样品杯(管);

f.旋涡混匀器。

B3试剂

a.铅标准液:

精确称取光谱纯金属铅1.0000g溶于少量浓硝酸后,移至1L容量瓶内,以超纯水稀释至1L,此液浓度为4.8×10(上标始)-3(上标终)mol/L(1.0mg/mL),测试时将此液用0.024mol/L(0.15%)硝酸逐级稀释成4.8×10(上标始)-7(上标终)mol/L(0.1μg/mL)和9.7×10(上标始)-7(上标终)mol/L(0.2μg/mL)的铅标准应用液;

b.硝酸(MOS级);

c.实验用水:

由纯水器制成的超纯水(18MΩ·cm)或将重蒸水经石英亚沸蒸馏提纯;

d.肝素。

B4血样分析步骤

B4.1取20μL血样,置于盛有0.18mL0.024mol/L(0.15%)硝酸的具塞样品杯中,充分摇匀使溶血。

B4.2试剂空白,以0.024mol/L(0.15%)硝酸作为试剂空白。

B4.3自动进样(手动进样)10μL注入石墨管中进行原子化,测其原子吸光度,测得样品的吸光度减去试剂空白吸光度,查标准曲线,得样品中铅的含量,再乘以稀释倍数。

B5标准曲线的绘制

取新鲜人血(肝素抗凝),用旋涡器充分混匀,在6个具盖样品杯中,分别加入铅标准溶液4.8×10(上标始)-7(上标终)mol/L(0.1μg/mL)0.00、0.02、0.05、0.10、0.15mL和铅标准溶液9.7×10(上标始)-7(上标终)mol/L(0.2μg/mL)0.1mL,用0.024mol/L(0.15%)硝酸使各管体积为0.18mL,加入正常人血20μL,此时各管相应浓度为0~4.8×10(上标始)-7(上标终)mol/L(0~100μg/L),加盖剧烈振摇,使其溶血,按上述分析步骤进行测定,以不同浓度所测得的吸光度为纵坐标,铅浓度为横坐标,绘成标准曲线。

B6说明

a.本法的检测下限为2.08×10(上标始)-9(上标终)mol/L(0.43μg/L)稀释血样;

b.本法的回收率为98~104%;

c.本法的精密度(以变异系数表示)为1.7~4.2%(0.02~0.05μgPb范围);

d.使用的玻璃、塑料器皿及注射器等洗净后,必须在1:

1硝酸中浸泡过夜,用重蒸水淋洗干净后,最后用超纯水至少淋洗三次,烘干包装备用;

e.采血房间应洁净,防止环境中的铅污染血样;

f.采血时,用0.48mol/L(3%)硝酸棉球、超纯水棉球、酒精棉球依次擦净被检者取血部位的皮肤;

g.仪器工作条件(P-E3030型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HGA-500型石墨炉,AS-40自动进样器):

波长283.3nm干燥100℃50s10s

灯电流8mA灰化500℃30s10s

狭缝0.7nm原子化2200℃0s4s

石墨容器热解涂层石墨管净化2600℃1s4s

能量59载气流量为300mL/min

原子化时停气

附录C

血中原卟啉的测定荧光光度法

(补充件)

C1原理

原卟啉(FEP)为一荧光物质。

血样经生理盐水稀释后,用乙酸乙酯和冰乙酸混和液破坏血中红细胞,使原卟啉溶解于混和液中,再以稀盐酸萃取原卟啉,在激发光波长403nm时,发射光在605nm波长处显示其荧光谱峰,根据荧光强度定量。

C2仪器

a.离心机:

80-1型;

b.旋涡混合器:

XW-80型;

c.电磁低压吸引器:

CX-1型;

d.具塞试管;

e.荧光分光光度计或930型荧光光度计。

C3试剂

a.肝素抗凝剂:

取一支12500u肝素抗凝剂,用0.154mol/L(0.9%)氯化钠溶液稀释至25mL(500u/mL);

b.50g/L(5%)硅藻土生理盐水悬浮液:

称取5g硅藻土(kiesl-gubr化学纯),以生理盐水配制成100mL;

c.4∶1乙酸乙酯-冰乙酸混和液;

d.0.5mol/L盐酸;

e.原卟啉标准贮备液:

用十万分之一天平精确称取0.00100g原卟啉加入12.5mL盐酸溶解,移入100mL容量瓶中,用去离子水稀释至刻度,此溶液浓度为18μmol/L(10.0μg/mL)原卟啉;

f.原卟啉标准应用液:

取0.50mL贮备液置于50mL容量瓶中,用4∶1乙酸乙酯冰乙酸混合液稀释至刻度,此溶液为0.18μmol/L(0.1μg/mL)的原卟啉。

C4血样分析步骤

C4.1取20μL耳垂或手指血置于盛有0.1mL肝素抗凝剂溶液的小试管中,加入2滴硅藻土生理盐水悬浮液,混匀,加入4.0mL乙酸乙酯-冰乙酸混和液。

C4.2另取2个小试管,一为空白管,一为标准管,各加2滴硅藻土生理盐水悬浮液;在空白管中加入4.0mL乙酸乙酯-冰乙酸混合液,标准管中加入0.5mL原卟啉标准应用液(含原卟啉0.05μg)再加3.5mL乙酸乙酯-冰乙酸混和液。

C4.3将溶液混匀后,离心(3000r/min)15min,将上清液分别移入25mL具塞试管中,各加4.0mL0.5mol/L盐酸,用旋涡混合器旋涡2min或手振摇5min,待分层后,弃去上层有机溶剂。

C4.4将下层稀盐酸溶液在30min内,分别用比色皿,在激发光波长403nm(狭缝10nm)、发射波长605nm(狭缝5nm)处,灵敏度3+0,测其荧光强度。

C5标准曲线的绘制

取6支离心管,向各管中加入2滴硅藻土生理盐水混悬液,然后配制表C1中标准系列:

表C1

将溶液混匀后,按上述操作步骤C4.3~C4.4进行操作,以峰高(扣除空白的峰高)为纵坐标,原叶啉量为横坐标,在坐标纸上绘制标准曲线。

注:

如用930型荧光光度计测定,则应选用第一滤色片波长420nm(581G型光电比色计上42号滤色片);第二滤色片波长550nm;机械调零;调节100开关至最大;灵敏度开关至5档时,测定荧光强度。

C6计算

在标准曲线的线性范围内,根据样品测得的峰高(cm或格数)按式(C1)计算:

血中原卟啉(FEP)的含量〔μmol/L(μg/100mL血)〕

C7说明

C7.1本法的检测下限为0.005μg。

C7.2本法的回收率为90%~100%。

C7.3本法的精密度(以变异系数表示)为:

a.0.23~1.06%(0.01~0.1μg)——荧光分光光度计。

b.0.24~8.33%(0.01~0.1μg)——930型荧光计。

C7.4样品收集和保存的要求:

a.采血时,血样中要加入肝素抗凝剂,防止血液凝固;

b.血样要冷藏保存,一般可保存3天。

C7.5操作中的有关注意事项:

a.操作中使用的玻璃器皿,要用清洁液浸泡,不能用肥皂粉清洗;

b.各种试剂一定要用去离子水配制。

附录D

血中锌原卟啉的测定——仪器法

(补充件)

D1原理

锌原卟啉(ZPP)具有特征性的荧光光谱,在激发光波长420nm时,发射光波长为594nm,用表面荧光法测量其荧光强度进行定量。

D2仪器

a.血液荧光计(AVIVHematofluorometer);

b.盖玻片24mm×24mm;

c.血红蛋白吸管。

D3血样分析步骤

将ZPP标准片置于仪器的测量架上进行测定,如显示数据与标准片一致,说明仪器工作正常。

换上清洁的盖玻片,先测空白时的读数,然后加一滴血(约10~20μL),使铺满测量区测样品读数。

D4计算

如仪器测定值用μg/gHb表示,则需同时测定血红蛋白,并用式(D1)、(D2)计算:

ZPPμg/gHb=样品读数-空白读数………………………(D1)

ZPP〔μmol/L(μg/dL)〕=ZPPμg/gHb×Hbg/L(g%)…………………(D2)

式中:

Hbg/L——用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法测定的1000mL血中血红蛋白的克数。

D5注意事项

a.所用盖玻片必须很清洁,如手指触及测量区即能引起结果偏高;

b.血液标本如未铺满测量区,或内有气泡,都能影响测定结果;

c.缺铁性贫血患者锌原卟啉亦可能增高;

d.本仪器宜在室温18~25℃下操作。

附录E

尿中δ-氨基乙酰丙酸的测定——乙酰乙酯萃取比色法

(补充件)

E1原理

在pH为4.6及温度100℃的条件下,尿中δ-氨基乙酰丙酸(δ-ALA)与乙酰乙酸乙酯缩合生成吡咯化合物。

此化合物可被乙酸乙酯萃取,并与改良显色剂(对二甲氨基苯甲醛)作用生成红色化合物,根据颜色深浅进行比色定量。

E2仪器

a.具塞比色管(10mL),具塞离心管(10mL);

b.离心机;

c.水浴锅;

d.分光光度计。

E3试剂

a.乙酰乙酸乙酯;

b.乙酸乙酯;

c.乙酸盐缓冲液(pH4.6):

于700mL水中加入57mL冰乙酸、82g无水乙酸钠,溶解后加水1000mL;

d.对二甲氨基苯甲醛改良显色剂:

于50mL量筒中,依次加入30mL冰乙酸、1g对二甲氨基苯甲醛、5mL11.6mol/L(70%)高氯酸(原装)、5mL水,溶解后,用冰乙酸稀释至50mL,混匀,转入试剂瓶中,贮于冰箱中;

e.δ-ALA标准液

贮备液:

准确称取氨基乙酰丙酸盐酸盐(δ-ALA·HCl)12.8mg,用水溶解,并稀释至100mL。

此液浓度为762.8μmol/L(1mL=100μg)δ-ALA,贮于冰箱中可保存两个月以上。

应用液:

取贮备液10mL于100mL容量瓶中,并稀释至刻度,此液浓度约等于76.28μmol/L(1mL=10μg)δ-ALA。

E4尿样分析步骤

E4.1分别量取2mL尿样于两支10mL具塞比色管内,各加入2mL乙酸缓冲液,混匀,其一为样品管,另一为尿样空白管。

向样品管中加入0.4mL乙酰乙酸乙酯,向尿样空白管中补加0.4mL乙酸缓冲液,分别混匀,同时置沸水浴中加热10min,取出冷却至室温。

E4.2以下步骤按标准曲线的绘制E5.3~E5.5进行。

E5标准曲线的绘制

E5.1取10mL具塞离心管6支,按表E1配制标准色列:

表E1

E5.2各加2mL乙酸缓冲液,0.4mL乙酰乙酸乙酯,混匀,于沸水浴中加热10min,取出冷至室温。

E5.3各加4mL乙酸乙酯,加塞振摇50次,离心5min,取出静置分层。

E5.4各取2mL乙酸乙酯萃取液,于另外6支10mL具塞比色管中,各加改良显色剂2mL,加塞振摇,静置10min。

E5.5用比色皿在波长553nm(或绿色滤光片)下,以乙酸乙酯作参比,测得各标准管吸光度。

E5.6以吸光度(扣除空白吸光度)为纵坐标,δ-ALA量为横坐标,在坐标纸上绘制标准曲线。

E6计算

样品管吸光度减去尿空白管吸光度,查标准曲线得样品管中δ-ALA含量〔μmol(μg)〕。

尿中δ-ALA的含量〔μmo1/L(mg/L)〕

E7说明

a.乙酸乙酯、乙酰乙酸乙酯最好为近期产品。

改良显色剂宜新鲜配制;

b.加入显色剂后,应静置10min,比色应在30min内完成;

c.尿液易腐败,可导致pH升高,影响测定结果。

如不能及时测定,应将尿液保存在冰箱中;

d.其他与对二甲氨基苯甲醛显色剂反应的阳性物质,由于不被乙酸乙酯萃取,故不干扰测定;

e.测定尿样时,可同时做标准测定(取2mL标准应用液)。

计算:

式中:

U——测定管吸光度;

O——空白管吸光度;

S——标准管吸光度。

附录F

尿中δ-氨基乙酰丙酸的测定——氯仿萃取比色法

(补充件)

F1原理

尿中δ-ALA与乙酰乙酸乙酯在pH6.8及100℃条件下,作用生成吡咯衍生物,与对二甲氨基苯甲醛反应生成红色化合物,用氯仿提取,比色定量(尿中干扰物质在弱酸性条件下先用正丁醇抽取去除)。

F2仪器

721分光光度计。

F3试剂

a.3.5mol/L(20%)乙酸溶液(V/V);

b.正丁醇(分析纯);

c.氯仿(分析纯);

d.0.5mol/L(M)磷酸盐缓冲液(pH6.8):

0.5mol/L(M)Na(下标始)2(下标终)HPO(下标始)4(下标终)溶液:

称取Na(下标始)2(下标终)HPO(下标始)4(下标终)·12H(下标始)2(下标终)O89.54g,用蒸馏水稀释至500mL。

0.5mol/L(M)NaH(下标始)2(下标终)PO(下标始)4(下标终)溶液:

称取NaH(下标始)2(下标终)PO4·2H(下标始)2(下标终)O30.01g,用蒸馏水稀释至500mL。

以上两种溶液等量混合即成pH6.8磷酸盐缓冲液;

e.0.2mol/L(M)二氯化汞液:

称取二氯化汞5.4304g,用蒸馏水稀释至100mL置棕色瓶,保存在37℃水温箱中;

f.显色剂:

称取对二甲氨基苯甲醛4g,加入冰乙酸128mL11.6mol/L(70%)浓高氯酸40mL,0.2mol/L(M)二氯化汞液10mL,浓盐酸40mL,混匀,置棕色瓶,冰箱备用;

g.乙酰乙酸乙酯磷酸盐缓冲液:

乙酰乙酸乙酯1份加入19份磷酸盐缓冲液即成(临用时需振摇);

h.δ-ALA贮存标准液〔762.8μmol/L(100μg/mL)〕:

准确称取氨基乙酰丙酸盐酸盐(C(下标始)5(下标终)H(下标始)9(下标终)NO(下标始)3(下标终)·HC1)12.8mg置于100mL容量瓶中,用蒸馏水溶解并稀释至刻度;

i.δ-ALA应用标准液〔152.5μmol/L(20μg/mL)〕:

精确吸取δ-ALA贮存标准液20mL,置于100mL容量瓶中,用蒸馏水稀释至刻度。

F4尿样分析步骤

F4.1提取:

于25mL具塞试管中加入尿液2mL,3.5mol/L(20%)乙酸溶液2mL及正丁醇8mL,紧塞,用力振摇30s,静置分层,另取具塞试管2只,作为空白管和测定管。

各管加入经正丁醇抽提后的下层尿液0.5mL。

F4.2显色:

在测定管中加入1.5mL乙酰乙酸乙酯缓冲液,空白管中加入pH6.8磷酸盐缓冲液1.5mL,分别混匀后置沸水浴中加热10min,取出用冷水迅速冷却后,各管中加入2mL显色剂,混匀,放置10min,加入氯仿8mL,紧塞振摇20次,分层后用水泵或毛细管吸弃上层水液,加入无水硫酸钠约1g,振摇除去水分,在10~30min内,用光径(1cm)比色杯于556nm处比色,以空白管校正吸光度至零点,读取吸光度,查阅标准曲线。

F5标准曲线的绘制

取具塞试管6只,分别标号为1、2、3、4、5、6,然后按表F1进行操作:

表F1

加3.5mol/L(20%)乙酸溶液2mL及正丁醇8mL,紧塞,用力振摇30s,静置分层,吸取经正丁醇抽提后的下层液0.5mL于另外6只具塞试管中,然后按尿样分析法中显色步骤进行操作,以1号管作空白管,读取各管吸光度读数,绘制标准曲线。

F6计算

测定时,尿液、乙酸和正丁醇混匀抽提后,下层液0.5mL仍相当于原来的尿标本0.5mL。

尿δ-ALA〔μmol/L(mg/L)〕=0.5mL尿内δ-ALA之μmol(μg)数(标准曲线中查出)×1/0.5=0.5mL尿中δ-ALA之μmol(μg)数×2……………………………(F1)

F7说明

a.当尿中δ-ALA含量在76.28μmol(10μg)范围内,呈直线关系,当其含量高时,宜稀释后进行测定;

b.尿提取液须加入管之底部,使之与乙酰乙酸乙酯充分混匀,不然结果偏低;

c.显色剂置于冰箱内;

d.空白管在一般情况下可省去;

e.尿样宜新鲜,腐败尿不能用;

f.正常人尿中含有少量δ-ALA。

注:

上海市杨浦区中心医院1978年测定101例正常人(一次尿),其结果δ-ALA为17.78±5.27μmol/L(2.97±0.88mg/L)。

附录G

尿中粪卟啉(棕色素)的半定量测定

(补充件)

G1原理

尿液中粪卟啉原经过氧化氢氧化成粪卟啉,粪卟啉在弱酸性尿中,用乙醚提取,含有粪卟啉的醚层在紫外灯下现红色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