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企业经营管理精品课程教案14农业企业经营效益评价.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495871 上传时间:2023-03-02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07.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业企业经营管理精品课程教案14农业企业经营效益评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农业企业经营管理精品课程教案14农业企业经营效益评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农业企业经营管理精品课程教案14农业企业经营效益评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农业企业经营管理精品课程教案14农业企业经营效益评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农业企业经营管理精品课程教案14农业企业经营效益评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业企业经营管理精品课程教案14农业企业经营效益评价.docx

《农业企业经营管理精品课程教案14农业企业经营效益评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企业经营管理精品课程教案14农业企业经营效益评价.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农业企业经营管理精品课程教案14农业企业经营效益评价.docx

农业企业经营管理精品课程教案14农业企业经营效益评价

第十四章农业企业经营效益评价

企业是国民经济的基层生产、经营单位。

企业的一切生产经营活动都是以创造效益为目标。

提高经营效益是农业企业经营管理最基本的目标。

本章主要是在理解经营效益含义的基础上,理解企业经营效益评价的内容,探讨提高企业经营效益的方法。

第一节经营效益的内涵一分类

一、经营效益的含义

经营效益,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获得的效益。

影响企业经营效益的因素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两方面:

一是企业外部环境,如生产力布局和发达水平、交通运输条件、产业结构、居民购买力水平、市场行情,税收金融法律环境等。

二是企业内部因素,如产品结构、销售网络构架、职工劳动态度和业务水平、资金周转速度、设备利用率、费用水平等。

提高企业经营效益,即需要通过政府及有关部门支持,也需要企业自身努力。

对于企业经营管理者来说,重点应立足于本企业,通过改善经营管理来提高经营效益。

实际上,经营效益也是企业在其经营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经营能力或经营实力所形成的经济效率、经济效果或经济效益。

经营能力大,经营活跃程度高,经营安全性能好,经营的效率、效果或效益就好。

经营的活跃程度,主要由企业的活力来反映;经营安全性,则由企业资产构成及经营项目组合间的相互平衡与协调,以及抗御外来风险的能力来表示。

经营效益与经济效益、经济效果、经济效率既密切相关,但又不相同。

一般认为,经济效果是指提高经营水平而得到的实际成果或利益,其表达式为:

经济效果=产出-投入

或:

经济效果=劳动成果-劳动消耗

在经济活动中,经济效果有三种情况:

产出>投入;产出=投入;产出<投入。

不管出现哪种情况,结果都是一个绝对数值。

因此,经济效果的临界值是“0”。

经济效益则是投入与产出的比较,一般的表达式为:

经济效益=

在经济活动中,经济效益也有三种情况:

产出/投入>1;产出/投入=1;产出/投入<1。

不管出现哪种情况,结果都是一个相对数值。

因此,经济效益的临界值是“1”。

绝对数很直观,但相对数比绝对数更能揭示投入与产出的内在联系,且具有可比性。

效率原本是一个技术术语,表示机械功能转换的能力。

后来在管理经济学中和日常经济生活中借用了这一术语,但理解并不完全一致,大体有两种。

一是种为实际成果与控制标准之比,即“效率=实际∶标准”。

例如美国《现代经济辞典》的注释说:

“经济效率是以最有效的方式来利用各种资源。

”方式越先进,效率越高二是为单位时间里完成的工作量和产量,即:

效率=时间∶工作量(产量)

或效率=工作量(产量)∶时间

综上所述,从企业的角度看,经营效益包含经济效益、经济效率,它们三者都是经营效益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营效益是一个微观概念,它贯穿于经营活动的全过程。

二、经营效益的形态

农业企业的经营效益由农业生产的特点所决定,广义来看,其基本形态主要有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经济效益

经济效益存在于经济活动的全过程,任何一种生产经营活动,都包含着经济效益的内容。

按经济效益在经济活动中形成的途径和存在的方式不同,可分为结构效益、规模效益和管理效益三种。

1.结构效益

是指通过优化企业的经营结构,使资源合理配置、充分利用而产生的经济效益。

从对资源合理配置和利用的角度看,农业企业的经营结构包括企业组织结构、人员构成结构、生产结构、技术结构、收入结构、分配结构等。

这些结构还可以往下细分成若干子结构等。

譬如生产结构中包括种植业、养殖业等;而种植业又包括粮、棉、油、麻、桑、茶、糖、菜、烟、果、药、杂等;粮食之中又包括小麦、大麦、玉米、大米或简称为夏粮和秋粮。

2.规模效益

企业规模效益是指通过生产集约化、技术集约化、规模扩大化的途径而产生的经济效益。

这是企业经济效益的一个重要形态。

1978年以来,我国农业经营体制变革的重要成果是确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户成为生产投入、经营决策、收入分配的主体,从事商品生产的经济实体。

这是由于农业生产力适合于家庭经营特性所决定的。

但是,农业的家庭经营规模一般偏小,商品生产率低下;对现代科学技术利用受到资金不足、信息不通、规模过小等条件的限制;人均剩余产品较少,规模效益低。

因此,适度规模化,讲求规模效益,是我国农业企业经营的发展方向。

3.管理效益

在企业中经营与管理是不可分离的,有经营活动,就需要科学管理。

上述结构效益、规模效益无疑是科学管理的内容。

这里的管理效益是指企业经营过程中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所取得的经济效益。

诸如全面计划管理、全面质量管理、全面经济核算、科学决策技术、谋划运筹技术以及现代信息管理技术等方法的应用,能够节约劳动耗费,增加产品产量,使“整体大于部分之和”,降低单位产品成本,从而提高了经济效益。

综上所述,企业的结构效益、规模效益和管理效益是相对而言的,它们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结构是企业经营系统的轮廓、框架,而规模则是框架里的因子和内容,有什么样的因子,就有什么样的结构;规模经营的发展,决定并引起经营结构的相应变化;在这个变化中科学管理是不可缺少的方法、手段和机制。

(二)生态效益

生态效益,指自然界生物种群之间的能量、物质转化效率以及维护生态环境稳定与平衡的过程中,其投入与产出的比较。

生态系统是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微生物)和无机环境(日光、空气、土壤、水、营养元素)所构成。

这种生产、消费、分解的过程,形成了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农业生产必须利用生物机体实现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

借助植物生活机能,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潜能,将无机物质转化为有机物质,其转化效率可用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生产有机物质的速率或固定能量的速率——千卡/平方米/年、克/平方米/年来衡量;借助动物生活机能,将植物产品转化为动物产品,或将一种动物产品转化为另一种动物产品,其转化效率通常用能量转化率即摄入总能量与被同化为自身能量之比率来衡量,如肉料比、蛋料比等;借助微生物生活机能,将有机物质分解为各种元素才能被农作物吸收。

微生物的生态效益是指对植物、动物和无机环境之间所产生的分解能力。

上述转化效率高,生物产量高,则经济效益高,农业经营效益才有可能提高。

因此,提高农业企业经营效益,亦有赖于生态效益的提高。

(三)社会效益

社会效益是指企业的经营活动为社会和他人所带来的效益。

1.产品的使用价值。

即指提高产品质量,开发新产品、新用途,全年均衡地供应鲜活农产品,能够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要;

2.社会化协作效益。

即企业与协作单位之间按照经济合同提供原材料和配件,及时结算货款、清理债务,搞好往来,对于促进国民经济协调持续发展的效益;

3.环境效益。

指企业消除或尽可能地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积极参与社区公益活动履行社会义务,以改善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和企业的社会环境等所带来的效益;

4.赋税效益。

指企业通过纳税方式为国家提供的财政收入,在农业企业中还包括工农产品交换的“剪刀差”为工业化积累资金所作的贡献等。

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之间的关系,既是相互依存的,又存在着矛盾,必须正确地认识和处理,既要防止和克服不顾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片面地追求经济效益的错误倾向;也要防止和克服只强调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而忽视讲求经济效益的错误倾向。

第二节经营效益评价的内容

经营效益的评判,要依赖于一定的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

构建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是经营效益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经营效益指标及其指标体系的设计必须遵循全面性、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比性的原则。

企业经营效益评价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企业的资产营运水平

资产营运水平,是反映企业资产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率的一个重要内容,资产利用率的提高,在一定的程度上等于资产的节约和资产的增加,资产营运状况,一方面反映了企业的盈利能力,同时也间接的反映了企业基础管理、经营策略、市场营销等诸多因数的影响,因此,评价企业资产营运状况是十分必要的。

其评价指标如下:

(一)总资产周转能力

总资产周转能力一般用总资产周转率指标来反映。

总资产周转率,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销售收入净额与资产平均总额的比例,表示总资产的周转次数。

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销售收入净额是指企业当期销售产品、商品、提供劳务等主要经营活动取得的收入减去销售折扣与折让后的数额。

总资产周转率主要用来分析企业全部资产的管理质量和利用效率。

一般来说,该指标数值越高,说明资产的周转速度越快,利用率越高。

反之亦然。

(二)劳动产出能力

劳动产出能力,即劳动产出率。

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提高企业劳动产出率的前提和基本保证。

因此,劳动产出率可以直接反映企业的产出能力。

对劳动产出率的分析通常使用劳动生产率指标。

它是用单位时间的产品数量或单位产品的劳动时间来表示,其计算公式如下:

 

劳动生产率还可分为直接生产人员劳动生产率和全员劳动生产率。

在一定条件下,单位时间生产的产品数量越多或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越少,劳动生产率就越高,经营效益也就越好。

(三)资金周转能力

企业资金周转能力和供、产、销各个经营环节的运转密切相关,任何一个环节发生问题,都会影响经营资金周转和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

借助于资金周转能力的分析,可以了解企业的资产经营状况。

常用经济指标有:

1.存货周转率。

是企业一定时期内销货成本与平均存货的比率。

其计算公式如下:

 

存货周转率,是衡量企业销售能力和存货是否合理的指标。

存货周转率,在反映存货周转速度、存货占用水平的同时,也反映了企业的销售效率和存货使用效率。

在一般情况下,该指标值越高,表示企业资产由于销售顺畅而具有较高的流动性,存货转换为现金的速度越快,存货占用水平低。

存货周转率过低,则表示企业的库存管理不善,存货积压,资金沉淀,销售状况不好。

2.应收账款周转率

是企业一定时期内赊销收入净额与平均应收账款余额的比率。

其计算公式如下:

 

赊销收入净额=销售收入-现销收入-销售退回、折让、折扣金额

 

应收账款周转率,反映了企业应收账款的流动速度,即企业本年度内应收账款转换为现金的平均次数。

这一比率高,说明回收账款速度快,坏账损失越少,反之亦然。

使用本指标,其目的在于,促进企业通过合理制定赊销政策,严格销售合同管理,及时结算等途径,以加强应收账款的前后期管理,加快应收账款的回收速度,活化企业营运资金。

3.流动资产周转率

是指企业一定时期内,销售收入净额与流动资产平均总额之比。

其计算公式如下:

 

流动资产周转率,是反映企业全部流动资产利用效率的综合性指标。

它是将销售收入净额与企业资产中最具活力的流动资产相比较,既能反映企业一定时期流动资产的周转速度和使用效率,又能体现每单位流动资产实现价值补偿的高低,以及补偿速度的快慢。

该指标值越高,说明流动资产周转的速度越快,利用效果越好。

在较快的周转速度下,流动资产相对节约,其意义相当于流动资产投入的扩大,从某种程度上增强了企业的盈利能力;周转速度慢,则需补充流动资金参与周转,形成资产的浪费,降低企业的盈利能力。

4.不良资产比率

是指企业年末不良资产总额与年末资产总额的比率。

其计算公式为:

 

公式中年末不良资产总额,是指资产中存在问题、难于参加正常生产经营运转的部分,主要包括三年以上的应收账款、积压的产品物资和不良投资等。

不良资产比率,着重从以上三方面反映企业资产的质量,揭示企业在资产管理及使用上存在的问题,用于对企业资产的营运状况进行补充修正。

一般情况下,本指标值越高,说明企业沉淀下来的不能参加经营运转越多,资金利用率越低。

该指标值越低越好,零为最优水平。

二、企业的偿债能力

(一)资产负债率

亦称负债比率或举债经营率。

是企业一定时期内负债总额与资产总额的比率。

表示企业总资产中有多少是通过负债筹资的,该指标是评价企业负债水平的综合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资产负债率,是衡量企业负债水平和风险程度的重要判断标准,亦是反映债权人发放贷款的安全程度的指标。

资产负债率对于企业的债权人、经营者和企业股东来说,具有不同的意义。

从债权人来看,他们最关心的是其贷给企业的资金是否有安全保障,因而要求资产负债率越低越好,如果该比率过高,意味着债权人将承担较大的经营风险,可能蒙受损失。

从股东的角度来看,其主要关心的是投资收益的高低.如果企业负债所支付的利息率低于资产报酬率,股东就可利用举债经营获得更多的投资银行收益.从企业经营者来看,他们关心的主要是投资收益的高低,既要考虑企业的盈利,又要顾及企业所承担的财务风险。

资产负债率作为财务杠杆,不仅反映了企业的长期财务状况,也反映了企业管理者的进取精神,如果企业不利用举债经营或负债比率很小,说明企业比较保守,利用债权人资本进行经营活动的能力较差,对前途信心不足。

但是,负债也必须有一个适合度,负债比率过高,企业的财务风险将增大。

(二)流动比率

是企业一定时期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率。

用以衡量企业在某一时点偿付即将到期债务的能力。

其计算公式为:

用流动比率衡量企业资产流动性的大小,能充分考虑流动资产规模与流动负债规模的关系,判断企业短期债务到期以前,可以转化为现金用于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

流动比率高,说明企业短期负债能力强,流动资产流转的越快。

但是,流动比率过高,说明企业的资金利用效率低下,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特不利。

一般而言,流动比率对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要求,生产周期较长的行业,则其企业的流动比率就可相应提高;若生产周期较短的企业,则其企业的流动比率就可相应降低。

国际上公认的标准比率为200%,我国较好的比率为150%左右。

(三)速动比率

是企业一定时期速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率。

用于衡量企业在某一时点上,运用随时可变现资产,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

其计算公式为:

速动比率是对流动比率的补充,该指标值越高,表明企业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越强,一般保持在100%的水平比较好,表明企业具有良好的债务偿还能力,又有合理的流动资产结构。

国际上公认的标准为100%,我国较好的比率为90%左右。

由于行业之间的关系,速动比率合理水平值的差异较大,在实际运用中,应结合行业特点分析判断。

(四)长期资产适合率

是企业所有者权益与长期负债之和同固定资产与长期投资之和的比率。

长期资产适合率是从企业资源配置结构的角度,反映企业的偿债能力。

其计算公式为:

 

该指标在充分反映企业偿债能力的同时,也反映了企业资金使用的合理性,分析企业是否存在盲目投资、长期资产挤占流动资金,或负债使用不充分等问题,有利于加强企业的内部管理和外部监督。

从维护企业财务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出发,该指标值高一些较好,但过高也会带来融资成本增加的问题.理论上认为,长期资产适合率大于或等于100%较好。

因此,应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参照行业平均水平确定。

(五)经营亏损挂账比率

是企业经营亏损挂账额与年末所有者权益总额的比率。

它反映的是,企业由于经营亏损挂账而导致的对所有者权益的侵蚀程度。

其计算公式为:

100%

运用该指标可以揭露企业经营中的问题,促使企业改善经营管理,增强盈利能力。

该指标值越高,表明企业经营亏损挂账额越多,经营中存在的问题越多,留存收益受到的侵蚀越大;该指标值越小越好,零为最佳状态。

三、企业盈利能力

企业盈利能力的分析是企业的所有者、经营者、劳动者都十分关注的问题,因为盈利能力与他们各自的利益有着密切的关系。

其分析指标主要有:

(一)总资产报酬率

是企业一定时期内,税后净利润与资产总额的比率。

它反映的是,企业包括净资产和负债在内的全部资产的总体获利能力,是评价企业资产运营效益的重要指标。

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资产总额可以用期初与期末的平均数,也可用期末数。

一般情况下,企业可据此指标与市场资本利率进行比较,如该指标大于市场利率,则表明企业可以充分利用财务杠杆,进行负债经营,获取尽可能多的收益。

该指标值越高越好,表明企业投入产出的水平越高,企业的资产运营越有效。

(二)净资产收益率

是指企业一定时期内的净利润同平均净资产的比率。

净资产收益率充分体现了投资者投入企业的自有资本获取净收益的能力,突出反映了投资与报酬的关系,是评价企业资本经营效益的核心指标。

其计算公式为:

 

公式中,净利润是指企业的税后利润,即利润总额扣除应交所得税后的净额,是未作任何分配的利润。

平均净资产是企业年初所有者权益同年末所有者权益的平均数。

它是评价企业自有资本及其积累获取报酬水平的最具综合性与代表性的指标,又称权益净利率,反映企业资本运营的综合效益。

该指标通用性强,适应范围广,不受行业局限。

在我国上市场市公司业绩综合排序中,该指标居于首位。

通过对该指标的综合对比分析,可以看出企业获利能力在同行业中所处的地位,以及与同类企业的差异水平。

一般认为,企业净资产收益率越高,企业自有资本获取收益的能力越强,运营效益越好,对企业投资人、债权人的保证程度越高。

(三)资产保值增值率

是指企业本年末所有者权益扣除客观增减因素后同年初所有者权益的比率。

资本保值增值率表示企业当年资本在企业自身努力下的实际增减变动情况。

其计算公式为:

公式中,本年末所有者权益扣除的客观增减因素,具体包括资本金及其权益因客观因素增加额和资本金及其权益因客观因素减少额两大类。

资本保值增值率是根据“资本保全”原则设计的指标,更加谨慎、全面地反映了企业资本保全和增值状况。

它充分体现了对所有者权益的保护,能够及时、有效地发现侵蚀所有者权益的现象;同时也反映了投资者投入企业资本的保全性和增长性,该指标越高,表明企业的资本保全状况越好,所有者的权益增长越快,债权人的债务偿还越有保障,企业发展后劲越强。

(四)销售(营业)利税率

是指企业一定时期销售(营业)利润同销售(营业)收入净额的比率。

它表明企业每单位销售(营业)收入能带来多少销售(营业)利润,反映了企业主营业务的获利能力,是评价企业经营效益的主要指标。

其计算公式为:

 

它是从企业主营业务的盈利能力和获利水平方面对资本金收益率指标的进一步补充,体现了企业主营业务利润对利润总额的贡献,以及企业全部收益的影响程度。

该指标体现了企业经营活动最基本的获利能力,如没有足够高的销售(营业)利润率就无法形成企业的最终利润,为此,结合企业的销售(营业)收入和销售(营业)成本分析,能够充分反映出企业成本控制、费用管理、产品营销、经营策略等方面的不足和成绩。

该指标值越高,说明企业产品定价科学,产品附加值高,营销策略得当,主营业务市场竞争力强,发展潜力大,获利水平高。

(五)成本费用利润率

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利润总额同企业成本费用总额的比率。

成本费用利润率表示企业为取得利润而付出的代价,从企业支出方面补充评价企业的收益能力。

其计算公式为:

 

它是从企业内部管理等方面,对资本收益状况的进一步修正,该指标通过企业收益与支出直接比较,客观评价企业的获利能力。

该指标从耗费角度补充评价企业收益状况,有利于促进企业加强内部管理,节约支出,提高经营效益。

该指标值越高,表明企业为取得收益所付出的代价越小,企业成本费用控制得越好,企业的获利能力越强。

四、企业的发展能力

(一)总资产增长率

是企业本年总资产增长额同年初资产总额的比率。

总资产增长率衡量企业本期资产规模的增长情况,评价企业经营规模数量上的扩张程度。

计算公式为:

 

 

它从企业资产总量扩张方面衡量企业的发展能力,表明企业规模增长水平对企业发展后劲的影响。

该指标值越高,表明企业在经营周期内的资产经营规模扩张的速度越快。

但实际操作时,应注意资产规模扩张的质与量的关系,以及企业的后续发展能力,避免资产盲目扩张。

(二)资本积累率

是指企业本年度所有者权益增长额同年初所有者权益的比率。

资本积累率是表示企业当年资本积累能力,是评价企业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

计算公式为:

 

资本积累率是企业当年所有者权益总的增长率,它反映了企业所有者权益在当年的变动水平,体现了企业资本的积累情况,也是企业扩大再生产的源泉,从而展示了企业的发展潜力。

即资本积累率可以反映投资者投入企业资本的保全性和增长性,故该指标值越高,表明企业的资本积累越多,企业资本保全性越强,应付风险、持续发展的能力越大。

该指标如为负值,表明企业资本受到侵蚀,所有者得益受到损害,应予充分重视。

(三)销售(营业)增长率

是指企业本年销售(营业)收入增长额同上年销售(营业)收入总额的比率。

它是衡量企业经营状况和市场占有能力、预测企业经营业务拓展趋势的重要标志,是评价企业成长情况和发展能力的重要指标。

计算公式为:

 

不断增加的销售(营业)收入,也是企业扩张增量和存量资本的重要前提。

世界500强就主要以销售(营业)收入的多少进行排序。

该指标若大于0,表示企业本年的销售(营业)收入有所增长,指标值越高,表明增长速度越快,企业市场前景越好;若该指标小于0,则说明企业产品不适销对路、质次价高,或是在售后服务等方面存在问题,产品销售不出去,市场份额减少。

(四)固定资产成新率

是企业当期平均固定资产净值与平均固定资产原值的比率。

计算公式为:

 

公式中,平均固定资产净值,是指企业固定资产净值的年初数与年末数的平均值。

平均固定资产原值,是指企业固定资产原值的年初数与年末数的平均值。

固定资产成新率,它反映了企业所拥有的固定资产的新旧程度,体现了企业固定资产更新的快慢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该指标值高,表明固定资产比较新,对企业扩大再生产的准备比较充足,发展的可能性也就比较大。

五、综合指数

上述指标分别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企业经营效益。

为了对农业经济企业经营效益进行全面、科学地评价,以及便于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还必须设计出一个综合评价指标。

农业企业经营效益综合指数,是以农业企业各项经营效益指标实际数值,分别除以该项指标的全部平均值,乘以各自权数(权数是用于反映在综合指数中各项指标所占有的重要程度),加总后除以总权数求得。

计算公式为:

 

在计算综合指数时,各项经营效益指标的分子、分母,应按报告期末累计数(如产品销售收入为报告期累计产品销售收入)或序数平均数(如平均营运资金为报告期止各月平均营运资金之和除以累计月数)来计算。

综合指数的作用在于:

(1)广泛性。

由于采用相同的权数和标准值,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地区、行业及企业之间在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不可比因素。

因而,能够取得从企业到行业、从地区到全国各个不同层次的综合经营效益结果。

(2)全面性。

综合指数是根据不同时期的数据,分别计算各时期的经营效益。

因而,它可以从静态和动态的趋势上,较全面地反映企业经营效益的变动。

(3)综合性。

综合指数是由多项经济指标加权平均求得。

通过对总指数的分解,即分析单项指标的变化对总指数的影响,有利于探求影响农业企业经营效益提高的原因,以便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

(4)公平性。

由于使用全国统一的经营效益指标体系及评价标准,与其它评价指标相比,综合指数更有利于克服以往在经济效益评价中,简单地以上年为基数进行环比分析,所造成的“鞭打快牛”的弊端。

第三节经营效益评价的方法

一、比较分析法

它是通过指标对比,分析经济现象间的联系和差异,研究差异产生的原因和影响程度,寻找改进措施的一种管理方法。

常用于:

1.本期实际完成数与计划指标比较。

反映计划完成的程度。

2.企业不同时期的同一指标进行对比,用以反映企业纵向发展水平。

3.本企业与同类先进企业的同一指标进行对比,用以反映企业横向发展水平。

4.生产经营要素利用程度的对比,用以用以反映企业的经营能力。

5.部分与全体比,进行结构对比分析,用以用以反映企业的发展趋势。

运用对比分析法,要注意对比指标的比较内容、计量单位、计量方法和时间期限等方面的可比性。

二、比率分析法

比率分析法是以两个互有联系的指标的比率进行对比。

采用这种方法,可以把某些不同条件下的不可比指标变为可比指标,通过原指标算出新指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