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二轮 种群和群落 专题卷全国通用4.docx
《届二轮 种群和群落 专题卷全国通用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二轮 种群和群落 专题卷全国通用4.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二轮种群和群落专题卷全国通用4
种群和群落
一、单选题
1.下列对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之前应振荡试管,有利于正确计数
B.先将培养液滴在计数板上,轻盖盖玻片防止气泡产生
C.当一个小方格中酵母菌数量过多时,应将培养液按比例稀释处理
D.压在方格边上的酵母菌,只计数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个体数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之前应振荡试管,酵母菌才能均匀的分布在培养液中,有利于正确计数,A正确;先轻盖盖玻片,后将培养液滴在计数板上,防止气泡产生,B错误;当一个小方格中酵母菌数量过多时,应将培养液按比例稀释处理,C正确;压在方格边上的酵母菌,只计数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个体数,D正确;答案是B。
考点:
本题考查种群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如下图表示有限环境中某一种群增长的曲线。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①K值是长时间内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②该种群增长的特点是:
起始增长很慢,但随着种群基数的加大,增长会越来越快
③如果不考虑迁入迁出等其它因素,在K值时出生率与死亡率基本相等
④假设这是鱼的种群,当捕捞剩余量达到K/2值时停止捕捞,种群恢复最快
A.②B.④C.①③D.③④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K值是环境容纳量是长时间内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故①正确。
该种群增长速率是先增加到K/2达到最大,随后就下降,故②错误。
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在K值时出生率和死亡率基本相等,故③正确。
因为K/2时增长速率最大,故④正确,因此选A。
考点:
本题考查种群增长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
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对种群数量特征描述的是
A.我国的人口将逐渐步人老龄化阶段
B.2003年,广东省人口的出生率为1.329%
C.橡树种子散布能力差,常在母株附近形成集群
D.由于微甘菊人侵,松树种群死亡率较高
【答案】C
【解析】我国的人口将逐渐步人老龄化阶段是年龄特征,A正确;2003年,广东省人口的出生率为1.329%
属于出生率,B正确;橡树种子散布能力差,常在母株附近形成集群不属于种群数量特征,属于种群的空间分布,C错误;由于微甘菊人侵,松树种群死亡率较高属于死亡率和出生率,D正确。
【考点定位】种群的数量特征
【名师点睛】种群各数量特征间的联系:
4.在下列古诗中,从生物学角度看,表现为物种间竞争关系的是()
A.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B.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C.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A、鲤鱼上滩是因为水中缺乏氧气,A错误;
B、草和豆争夺光、水和无机盐,属于竞争关系,而草在竞争中获胜,故B正确;
C、一枝红杏出墙来是为了获得更多的阳光,属于种内斗争,故C正错误;
D、山中桃花盛开较晚是因为温度的影响,故D错误.
故选:
B.
5.如图是种群特征的概念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①是出生率B.②是死亡率
C.③是性别比例D.④年龄组成
【答案】CD
【解析】
试题分析:
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密度和种群大小的重要因素,年龄组成可以通过预测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趋势而预测种群数量变化,改变种群的性别比例,可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来影响种群数量,因此,图中的①代表死亡率,A项错误;②代表出生率,B项错误;③代表性别比例,C项正确;④表示年龄组成,D项正确。
考点:
本题考查种群特征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6.现阶段我国出现了大量“421型”家庭(4个老人+1对夫妇+1个孩子),近期政府出台了“二孩政策”。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人口性别比例的失衡一定会降低出生率
B.动物种群密度减少的方法同样适用于人口数量的减少
C.随着“421型”家庭增多,人口年龄金字塔底部面积所占的比例减小
D.“二孩政策”的出台旨在提高出生率和降低死亡率,从而提高自然增长率
【答案】C
【解析】据题意可知:
“421型”家庭(4个老人+1对夫妇+1个孩子),指的是我国人口,幼年人口过少,近期政府出台了“二孩政策”。
是增加出生率,缓解这一现象。
题干并没有体现人口性比率的失衡,A错误;动物种群密度减少不适用于人口数量的减少,人有社会性,方法有计划生育等措施,B错误;随着“421型”家庭增多,幼年人口减少,人口年龄金字塔底部面积所占的比例减小,C正确;“二孩政策”的出台旨在提高出生率,并没有降低死亡率,D错误。
7.下列有关现象及方法的说明正确的是
A.“凡嫁接矮果及花,用好黄泥晒干,以小便浸之……以泥封树枝,则生根”——赤霉素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
B.“红柿摘下,每篮用木瓜三枚放入,得气即发,并无涩味”——生长素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
C.“螟蛉有子,蜾蠃负之”——螟蛉与蜾蠃之间是捕食关系,此过程中能量由蜾蠃流向螟蛉。
D.“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荧光素接受ATP提供的能量被激活后发生的化学反应。
【答案】D
【解析】因为人尿中含有微量的生长素,将黄泥反复浸到尿液中再晒干,黄泥中就会吸附一定的生长素。
用这样的黄泥封裹枝条,就能利用其中的生长素促进枝条生根,A项错误;由题意可知,这种“气”具有促进果实成熟的功能。
植物体内促进果实成熟的激素是乙烯,故B项错误;“螟蛉有子,蜾蠃负之”,这句话所描述的蜾蠃将螟蛉虫捕来放在窝里,产卵在它们身体里,卵孵化后蜾赢幼虫就拿螟蛉作食物,因此,两者之间存在捕食关系,此过程中能量由螟蛉流向蜾赢,C项错误;萤火虫之所以能发光,是因为在萤火虫的发光细胞内有荧光素和荧光素酶,荧光素接受ATP提供的能量后就被激活。
在荧光素酶的催化作用下,激活的荧光素与氧发生化学反应,形成氧化荧光素并且发出荧光,故D项正确。
8.有关研究种群数量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调查大蜀山松树的种群数量,样方面积应该取1cm2
B.标志重捕法不适用于调量土壤动物中的蚯蚓
C.对酵母菌计数时,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入血球计数板的计数室及其四周边缘,轻轻盖上盖玻片后可镜检
D.可采用取样器采集土样调查鼠类数量
【答案】B
【解析】由于松树的体积较大,所以样方面积不能取得过小,通常情况取100m2,A错误;标志重捕法适于研究体积较大,运动能力较强的动物,鼠类的调查可以适用,土壤动物中的动物如蚯蚓适于取样器取样法,B正确,D错误;对酵母菌计数时,应先轻轻盖上盖玻片,然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满血细胞计数板的计数室及其四周边缘后镜检,C错误。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种群的相关知识.。
9.一森林生态系统中有甲、乙两种昆虫,原来这两种昆虫密度长期在一定幅度中波动,保持动态平衡。
后来在时间T点,对森林施放了一种附近林区曾多次使用的化学杀虫剂,这一生态系统就发生了变化(如下图)。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施药前图中生物构成群落B.施药后群落的物种多样性不变
C.附近林区存在甲昆虫D.附近林区存在乙昆虫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从题中曲线分析,施药前只有两种昆虫,群落应包括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
施药后乙昆虫密度趋向于0,说明施药后群落的物种多样性会发生变化,题中即告知,附近林区曾多次使用的化学杀虫剂,则附近林区中会有甲昆虫,但不会有乙昆虫。
考点:
本题考查了群落、生物多样性、农药防治的相关知识,意在通过对相关知识的考查来考查学生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力,同时考查了学生分析曲线从曲线及题中获取有效信息并利用有效信息的能力。
10.自然界中生物种内及种间关系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下述观点不正确的是()
A.林鸽群较大时被苍鹰捕食的几率降低
B.鲈鱼有时捕食鲈鱼的幼鱼,这有利于鲈鱼种的维持
C.自然界中的猴群经过争斗建立优劣等级制度,并依次占据资源,这对种的维持是有利的
D.自然界中物种间捕食对一个种有利,但会使另一个种消失
【答案】D
【解析】林鸽群较大时种内互助功能会明显提高,因而苍鹰捕食的几率降低,A正确;鲈鱼捕食幼鱼,是属于种内斗争,对个体不利,但对种的生存与发展是有利的,B正确;猴群是典型的营社群组织生活,分工合作,种内互助,有利于种群的生存与发展,C正确;物种间的捕食关系,相互制约,相互联系,彼此消长,共同维持生态系统的稳态,D错误。
11.右图是某种群数量变化曲线,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图中种群呈“S”型增长,3时以后的数量变化与该生态系统食物网的复杂程度有关
B.图中种群在时间相对值为2时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此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
C.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一般呈“S”型,种群迁入新的环境初期可能呈“J”型增长,两种曲线都是在K/2时种群数量增长最快
D.若该种群为玉米,因为其数量存在K值,所以种植时要合理密植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图中种群呈“S”型增长,3时以后的数量变化与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有关,抵抗力稳定性越大,数量变化幅度越小,故A正确;图中种群在时间相对值为2时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种群数量为K/2,此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故B正确;J型曲线的增长率不变,故C错;若该种群为玉米,因为其数量存在K值,所以种植时要合理密植,以减少种内斗争,故D正确.
考点:
本题主要考查种群的数量变化,意在考查考生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的能力。
12.下列有关生态内容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当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
B.低碳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
C.依据种群年龄组成可预测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
D.果园中适当增加昆虫种类能提高果园物种丰富度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当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数量增加最快,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A正确;由于温室气体CO2增多造成温室效应,因此低碳生活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B正确;改变害虫的性别比例可直接影响害虫的出生率,C错误;丰富度指生物种类的多少,增加昆虫种类即增加了丰富度,D正确。
考点:
本题考查生态内容,意在考查考生识记所列知识点,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13.下列有关环境容纳量的说法,错误的是
A.环境容纳量是由其有效资源决定的
B.环境容纳量会根据环境条件的改变而变化
C.人为地一次性捕杀家鼠后,其环境容纳量迅速降低
D.环境容纳量是种群在某环境中的稳定平衡密度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变化,要求考生理解环境容纳量的含义,知道环境容纳量会随环境条件改变而改变,是种群在某环境中的稳定平衡密度。
环境容纳量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值,是由其有效资源决定的,A正确;环境容纳量会根据环境条件的改变而变化,B正确;人为地一次性捕杀家鼠后,其环境容纳量基本不变,一段时间后种群数量会有所恢复,C错误;环境容纳量是种群在某环境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值,即种群在该环境中的稳定平衡密度,D正确。
14.下列叙述中符合种群密度概念的是
A.某地区灰仓鼠每年新增的个体数
B.某湖泊每平方米水面鲫鱼的数量
C.每平方米草地中杂草的数量
D.一亩水稻的年产量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某地区灰仓鼠每年新增的个体数反映的是种群的出生率,A错误;某湖泊每平方米水面鲫鱼的数量反映的是种群密度,B正确;杂草不是同一种生物,所以每平方米草地中杂草的数量不是种群密度,C错误;一亩水稻的年产量是指有机物的净积累量不是种群密度,D错误。
考点:
本题考查种群密度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15.科研人员对某一受到污染的湿地公园的生态环境进行调查,发现该湿地公园主要河道沿途有许多生活污水的排污口,下表表示对几种生物研究的相关结果。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据表分析,治理污水效果最好的生物是蓝藻
B.输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仅仅来源于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C.公园中群落演替的类型是次生演替
D.河道中各种鱼类生活在不同水层的意义是为了提高空间利用率
【答案】C
【解析】生活污水含有较多的有机物,蓝藻的有机物去除率为0,治理污水效果不好,A项错误;输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于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生活污水含有对化学能,B项错误;公园中群落演替的类型是次生演替,C项正确;由于食性不同,河道中各种鱼类生活在不同水层,D项错误。
16.(2015秋•曲沃县校级期中)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A.生态因素对该种群没有影响
B.种群的增长速率保持相对稳定
C.食物将不再是限制种群发展的因素
D.出生率再也不会超出死亡率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1、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形成“S”型增长曲线.
2、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K值.
解:
A、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生态因素对该种群有作用,可使K值发生改变,A错误;
B、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的增长率为0,B正确;
C、食物仍是限制种群发展的因素之一,C错误;
D、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而环境条件的改变可使K值发生变化,所以出生率仍有可能会超过死亡率,D错误.
故选:
B.
考点:
种群的数量变动;种群的特征.
17.下面是调查双子叶植物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过程,其中操作正确的是
①确定调查对象②计数③选取样方④计算种群密度
A.①→②→③→④B.①→③→④
C.①→④D.①→③→②→④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植物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中,常采用样方法,即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内,先确定调查对象,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D正确。
考点:
本题考查植物种群密度调查的知识。
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8.演替是原有物种的恢复。
()
【答案】×
【解析】试题分析:
演替不一定是原有物种的恢复,如弃耕农田可以演替形成树林,从湖底开始的水生群落的演替,也可以演替到森林阶段,所以本题为:
错。
考点:
演替
【名师点睛】从湖底开始的水生群落的演替,属原生演替类型,其演替过程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1)自由漂浮植物阶段;该阶段主要表现为有机物的沉积;
(2)沉水植物阶段;在水深5-7米处出现沉水的轮藻属植物;(3)浮叶根生植物阶段;水面出现眼子菜属,睡莲属等植物;(4)挺水植物阶段;水体出现芦苇,香蒲等植物;(5)湿生草本植物阶段;(6)木本植物阶段。
19.科学方法是生命科学学习与研究的精髓之一,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生物学家研究患者家系推测红绿色盲的遗传方式
B.摩尔根及其同事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C.沃森和克里克利用建构模型的方法研究DNA的结构
D.生态学家高斯在研究种群的数量变化规律时,运用了同位素示踪技术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研究红绿色盲的遗传方式不能随机抽样,可以通过调查患者家系的发病情况和发病规律,然后推测其遗传方式,A项正确;摩尔根及其同事运用假说演绎法,合理地解释了果蝇红白眼性状的遗传现象,并用实验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B项正确;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作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的描述,模型包括物理模型、概念模型、数学模型等,以实物或图画形式直观地表达认识对象的特征,这种模型就是物理模型,DNA双螺旋结构是典型的物理模型,它形象而概括地反映了所有DNA分子结构的共同特征,C项正确;同位素示踪法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作为示踪剂对研究对象进行标记的微量分析方法,它可以研究细胞内的元素或化合物的来源、组成、分布和去向等,进而了解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化学物质的变化、反应机理等,但是研究种群的数量变化规律时,不能运用同位素示踪技术,D项错误。
考点:
本题考查生命科学的研究方法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20.下列有关种群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种群的“S”型增长曲线中,各阶段的增长率相同
B.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
C.种群中的全部个体的基因组成了这个种群的基因库
D.种群中各年龄段个体数目比例适中,则该种群的密度在一定时间内将保持稳定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种群的“S”型增长曲线中,各阶段的增长率不相同;A错误。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还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B正确。
依据基因库的定义知C正确。
种群中各年龄段个体数目比例适中,则其年龄组成为稳定性;D正确。
考点:
本题考查种群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对知识的识记及理解应用。
21.右图是探究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因素时获得的实验结果。
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0点时酵母菌的接种量会影响发酵速率
B.M点前酵母菌不进行细胞呼吸
C.N点时酵母菌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D.P点以后酵母菌数量下降只与酒精浓度有关
【答案】A
【解析】0点时酵母菌的接种量会影响发酵速率,M点前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N点时酵母菌种群增长速率为0,P点以后酵母菌数量下降只与酒精浓度有关,营养物质、环境条件等有关,所以A选项正确。
22.许多鸟类在春夏之际交配繁殖,启动这种繁殖行为的外界信息主要
是
A.温度B.光照C.降水D.食物
【答案】B
【解析】略
23.某生物小组做了有关种种群和群落的研究,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通常采用标志法重捕法调查一块菜地中蚯蚓的种群密度
B.用性外激素杀死雄虫后,昆虫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均下降
C.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D.一种生物与另一种生物生活在地点,则二者一定存在竞争关系
【答案】C
【解析】蚯蚓的活动范围较小,故应该用样方法测量,A错误;性外激素杀死雄虫后,昆虫的出生率会降低,B错误;不同群落的物种组成不同,所以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C正确;一种生物与另一种生物生活在同地点,可能属于竞争,也可能属于捕食等关系,D错误;
【考点定位】种群和群落
24.(2015秋•扬州期末)下列关于种群密度调查的叙述,不合理的是()
A.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
B.样方内各年龄段的个体均需统计
C.不宜选择蔓生或丛生的单子叶植物作为调查对象
D.不宜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活动能力强的动物的种群密度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A、取样调查的关键做到随机取样,多次取样求平均值,A正确;
B、样方法中计数要统计样方内该物种的所有个体,所以各年龄段的个体均需统计,B正确;
C、由于蔓生或丛生的单子叶植物有很多分支可能属于同一个个体,所以不宜选择作为抽样调查的对象,宜选择乔木等作为抽样调查的对象,C正确;
D、调查活动能力强的动物的种群密度常用标志重捕法,D错误.
故选:
D.
考点:
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25.右图所示物种A和B的相互关系。
A和B可能是下列哪一组生物
A.水稻和稗草B.草和食草昆虫
C.大豆和根瘤菌D.噬菌体和细菌
【答案】B
【解析】
26.生物群落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
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群落自然演替是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
B.群落演替过程中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显著变化
C.在森林遭受火灾后的地段上重新形成森林属于初生演替过程
D.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答案】BC
【解析】
试题分析:
自然演替一般是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群落演替过程中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在森林遭受火灾后的地段上重新形成森林属于次生演替过程;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考点:
考查群落演替的知识。
点评:
难度中等,理解群落的实质和种类。
27.图甲表示某一经济鱼类的种群特征,图乙是某时期该鱼类种群的年龄组成曲线。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图乙为c点后该经济鱼类年龄组成曲线
B.在b点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
C.估算一个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即可确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D.d点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
【答案】D
【解析】A、图乙由于老年个体占得比例较大,代表衰退型年龄组成,图甲c点时增长率大于零,为增长型,A错误;
B、d点时,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此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B错误;
C、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密度和种群大小的直接因素,此外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也影响着种群密度和种群大小,因此,仅估算一个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并不能确定种群密度的大小,C错误;
D、d点时,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即增长率为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D正确
【考点定位】种群的特征
28.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种群数量的变化主要由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直接影响
B.种群数量的变化包括增长、波动、稳定、下降等
C.在自然界中,种群的增长一般是“J”型曲线
D.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的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答案】C
【解析】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直接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A项正确;种群数量的变化包括增长、波动、稳定、下降等,B项正确;在自然界中,受环境条件的限制,种群的增长一般是“S”型曲线,C项错误;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的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生物因素包括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非生物因素包括温度、气候等因素,D项正确。
29.下列有关实验方法与实验目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用建立模型的方法,可以帮助人们认识人体内血糖的调节机制
B.用50%酒精处理花生子叶,可以增大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
C.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应设空白对照排除无关变量干扰
D.用秋水仙素处理二倍体西瓜幼苗,可以得到三倍体无子西瓜
【答案】A
【解析】采用模型方法研究“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模拟活动本身就是在构建动态的物理模型,之后,再根据活动中的体会构建概念模型,可以帮助人们认识人体内血糖的调节机制,A正确;检测生物组织中(如花生子叶切片)脂肪实验中,体积分数的酒精用于洗去苏丹Ⅲ染色剂染色后切片上的浮色,B错误;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不需要单独设置对照组实验,C错误;用秋水仙素处理二倍体西瓜幼苗,使染色体数目加倍,可以得到四倍体植株,再与二倍体杂交,可再四倍体植株上结出三倍体的无子西瓜种子,D错误。
【点睛】本题是考查有关实验方法或试剂使用的相关知识,先阅读题干找出实验目的,根据实验目的对相关知识进行梳理,并根据问题提示结合基础知识进行判断。
二、非选择题
30.(4分)种群的年龄组成大致可分为图示A、B、C三种类型,据图回答:
(1)我国在上世纪50~60年代出现生育高峰,因此造成了70年代初期人口的年龄组成成为图 所示类型。
(2)在渔业生产中,要严格控制渔网孔眼大小以保护幼鱼,捕捞后,该水域中该鱼种群的年龄组成成为图 所示类型。
【答案】AA
【解析】
31.
Ⅰ.将蛙脑破坏,保留脊髓,做蛙心静脉灌注,以维持蛙的基本生命活动。
暴露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