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自学考试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绝密资料全.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491066 上传时间:2023-03-01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34.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版自学考试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绝密资料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新版自学考试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绝密资料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新版自学考试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绝密资料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新版自学考试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绝密资料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新版自学考试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绝密资料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版自学考试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绝密资料全.docx

《新版自学考试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绝密资料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版自学考试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绝密资料全.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版自学考试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绝密资料全.docx

新版自学考试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绝密资料全

 

2015年自学考试

人力资源管理(本科)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考前绝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9

1.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中期,资本主义的社会化大生产。

马克思主义的三大体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

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2.马克思、恩格斯吸取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辩证法中的合理思想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

历史唯物主义;批判地吸取了英国古典经济学家的劳动价值论等合理思想,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批判地吸收了空想社会主

义学说的积极成果,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3.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欧洲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了19世纪上半叶人类思想的最高成就,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

来源。

它们的代表人分别是:

黑格尔、费尔巴哈;威廉·配第,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

4.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同时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公开面世,是社

会主义思想史上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

经济学巨著《资本论》标志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形成。

6.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

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宿。

7.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8.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它包括:

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即世界的

本原是什么的问题,这在哲学上属于本体论的问题;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不能认识存在、世界能不能被

认识的问题,这在哲学上属于认识论问题。

9.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如何回答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历

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是以联系、发展的状态存在,还是以孤立、静止的状态存在的,对这

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区分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从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10.世界的本质问题,实质上是世界的统一性问题。

回答存在着一元论和二元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一元论与二

元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世界的统一性,一元论承认世界的统一性,二元论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笛卡尔是二元论的著名代表。

11.唯物主义哲学经历了三种基本形态:

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原子论、元气说),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局限性:

机械

性;形而上学性;直观性;不彻底性),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12.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世界统一于物质,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且世界是运动发展的、无限多

样的统一。

而且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13.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否认物质的运动和运动的绝对性,必然导致形而上学。

否认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或

主体,必然导致唯心主义。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14.实践的含义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实践的基本特点:

客观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

性。

实践的基本形式:

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

15.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

灭亡。

16.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在于它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

17.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成,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

发展的趋势和道路。

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范畴揭示了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18.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时不在、无处不有。

坚持两点论、反对一点论。

19.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它们是辩证统一的。

是矛盾的问题的精髓,是

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20.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是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

21.量变和质变是辩证统一的: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22.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的、革命的本质。

23.唯物辩证法的理论体系主要有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内容和形式、本质和现象等。

反映了事

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24.规律具有两个特点:

客观性、普遍性。

25.意识的起源: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社会性劳动的产物。

1

 

考前绝密

26.意识的本质: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社会的产物。

27.意识的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是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实现的根本途径是人的社会实践。

28.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社会生产、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生活的本质。

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

是认识的基础。

人们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

29.感性认识分为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30.实践-认识-实践的循环往复体现了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

31.实践标准的绝对性、确定性是指: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标准的相对性、不确定性是指:

实践是有局限性的,

实践对真理的检验具有反复性。

32.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核心),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3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生产

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构成了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

律。

这是人类社会发展最基本、最普遍的规律。

34.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地理环境、人文因素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

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35.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作用主要是通过对生产的影响;对军事政治的影响。

物质生产从根本上决定了人口生产的发

展方向和基本趋势。

36.生产方式是特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37.经济社会形态是直接或间接以生产关系的性质为标准划分的社会形态。

即五种社会形态划分: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

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它的第一阶段)。

人类历史的技术社会形态序列(三种社会形态划分):

渔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

38.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这是唯物主义因果决定论,或称历史决定论的观点。

39.划分阶级的唯一标准是经济标准。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物质利益的对立是阶级斗争的根源。

阶级斗争

的具体形式:

经济斗争、政治斗争、思想斗争。

40.社会主义的社会改革是主动的、自觉的;是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可以使各种矛盾不断地得到解决。

是社会主义

制度的自我完善。

41.人的本质是由人的社会属性决定的。

42.直接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就是商品经济。

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存在需要两个基本经济条件:

第一个条件是

社会分工的产生和存在。

第二个也是决定性的条件,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43.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经济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最普遍的经济形式。

44.商品二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

价值是商品的最本质因素。

45.具体劳动是生产商品劳动的自然属性,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劳动的社会属性。

46.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

47.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

48.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而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49.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的职能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五种职

能,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最基本的职能。

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50.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

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

价格总是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

51.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52.劳动力的价值决定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它包括历史和道德的因素。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在于能够创造出

比劳动力自身的价值更大的价值。

53.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54.劳动过程的特点:

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劳动产品归资本家所有。

55.剩余价值就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56.资本的本质:

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剥削和被剥削的生产关系。

由于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发

2

 

考前绝密

生价值量的变化,所以叫做不变资本(c)。

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这部分资本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量的变化,实现了

价值增殖,所以叫做可变资本(v)。

57.剩余价值产生的方法: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

在雇佣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

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绝对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以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为条件的。

58.超额剩余价值就是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之间的差额,是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比一般资本多得的那部分剩余

价值。

59.资本积累的实质是资本家用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进行资本积累来增大资本的规模,以便继续占有更多的剩余

价值,从而占有不断增大的资本来扩大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

60.资本流通包括单个资本的流通和社会资本的流通。

61.单个产业资本在其现实循环运动过程中,依次经过三个阶段,即购买阶段、生产阶段(生产阶段是生产剩余价值的阶段)、

销售阶段;与这三个阶段相适应,产业资本依次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

62.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越短,资本周转速度就越快;反之,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越长,资本周转速度就越慢。

生产资本中

固定资本的比重大,预付总资本的周转速度就慢,反之则快;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本身的周转速度与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

成正比。

在一年内,资本周转的速度越快,年剩余价值总量越多,年剩余价值率也越高;反之,年剩余价值总量越少,年剩

余价值率也越低。

63.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实现核心问题是要分析在社会资本再生产过程中,社会总产品的各个构成部分是如何实现的。

64.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包括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物质补偿。

65.经济危机期的最根本的现象和典型特征是商品生产过剩。

经济危机的根本特点是商品生产过剩,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实质上

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是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

66.资本的具体形式有产业资本(工业资本和农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银行资本)等;与此相适应,剩余价值的具体

形式,包括产业利润(工业利润和农业利润)、商业利润、借贷利息、银行利润、农业地租等形式。

产业资本和产业利润是其

他各种资本和剩余价值具体形式的基础。

67.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

68.平均利润的形成,是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

平均利润率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客观经济规律。

平均利润本质上是全社会的剩

余价值在各生产部门资本家之间的重新分配,体现着整个资产阶级剥削整个工人阶级的经济关系。

69.商业资本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的流通领域中发生作用的职能资本。

商业利润的来源是产业部门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业资本家也获得平均利润。

70.借贷资本是从职能资本(包括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的运动中分离出来的特殊资本形式。

借贷资本的本质是为了取得利息

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

利息是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

这部分平均利润分为借贷资本家获得的利息,和

职能资本家获得的企业利润。

71.货币资本的借贷主要是通过银行进行的。

银行资本的构成:

自有资本;借入资本。

银行资本家所获得的平均利润,是相对

于银行资本家的自有资本来说的,即银行资本家所获得的银行利润与其自有资本的比率,应相当于平均利润率。

72.农业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划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以平均利润形式由农业资本家所占有,另一部分以地租形式由农业资本

家缴纳给土地所有者。

73.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就是资产阶级为实现其阶级专政而采取的统治方式和方法及各种相关制度的总和。

它主要包括资本主

义的国家制度(核心)、政党制度(一党制、两党制和多党制)、选举制度、三权分立制度、民主制度等等。

74.资本主义国家的国体是资产阶级专政,即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专政。

政体主要是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

75.资本主义国家的议会又称为国会或议院掌握立法权,政府(内阁)掌握行政权,法院掌握司法权。

资产阶级民主制以议

会制为核心和主要标志。

资产阶级民主制实质上是资产阶级国家的一种统治方法和手段,其本质是维护资产阶级的阶级利益,

为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专政服务。

76.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具有历史进步性和阶级局限性。

77.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最高和最后形态,因而利己主义也成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

资本主义利己

主义的主要特征就是为一己私利而获取金钱。

78.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可分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两个阶段。

二战后国家垄断取代私人垄断成为主要资本主义

国家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形式、新特征。

垄断利润主要是通过垄断组织制定的垄断价格来实现的。

垄断价格大体可分为垄

3

 

考前绝密

断高价和垄断低价两种。

79.社会化生产力的发展是垄断产生的物质条件和基础,且生产和资本的集中是在自由竞争中产生、在自由竞争规律的作用

下实现的。

80.20世纪上半期,垄断组织形式有:

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和康采恩。

20世纪后半叶,垄断组织的形式的主要特征是混

合联合企业的兴起。

垄断组织的实质都是垄断资本家通过垄断生产和市场,更多地榨取劳动者的血汗,以获取高额利润的工

具。

81.金融资本,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中社会经济生活各个方面实际上的统治者。

82.金融寡头,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事实上的主宰者。

83.从竞争的范围来说,大体有:

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垄断与非垄断企业之间的竞争,垄断组织内部的竞争,非垄断企业之

间的自由竞争,等等。

8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政策:

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以及在一定程度上实行国民经济计划化。

8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是为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制度的存在和发展。

86.大量所谓“过剩资本”的出现,是资本输出的财力基础。

资本输出的形式,从资本形态上来看有借贷资本输出和生产资

本输出。

从资本输出的主体来看,则可分为私人资本输出和国家资本输出两种类型。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以生产资料资本主

义私有制为基础,通过雇佣劳动制度剥削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经济制度。

87.资本输出量新的特点主要有:

资本流向的变化和国家资本的输出成为占重要地位的资本输出形式,且多采取所谓“援助”

的方式进行。

88.早期的国际垄断组织,主要是国际卡特尔,当代国际垄断组织的形式则以跨国公司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垄断同盟

为主。

89.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资源配置的国际化,其内容包括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和资本全球化。

90.目前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说明它在总的量变过程中,已经发生了某些阶段性的部分质变。

资本主义的国有

经济、计划调节、福利主义、工人参与管理等都是这种非爆发式质变的开端,也都是阶段性部分质变的表现。

91.列宁立足于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规律,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在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的理论。

列宁领导下苏维埃俄国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大体可分三个阶段,即进一步巩固苏维埃政权时期、战时共产主义时期、新经济政策时期。

92.苏联在斯大林的领导下,逐步建成了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制度,形成了后来所称的社会主义的

苏联模式。

93.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出现了一批社会主义国家。

94.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

无产阶级专政是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政

治保证,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是工人阶级执政党为之奋斗的崇高目标和根本任务。

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质就是无产阶级

作为统治阶级掌握国家政权。

无产阶级专政的最终目标是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进入无阶级社会。

95.社会主义民主是绝大多数人的民主,它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96.列宁把马克思所说的未来社会的第一阶段称为社会主义社会,把未来社会的高级阶段称为共产主义社会。

邓小平把社会

主义的本质概括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97.马克思主义政党产生的条件,一是工人运动的发展(阶级基础),二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传播。

98.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都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最高纲领和最终奋斗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它的根

本宗旨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

民主集中制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组织原则。

99.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条件和基础。

共产主义社会劳动不再仅仅是一种谋生手段而同时成

为生活的第一需要。

100.个人消费品相应地实行“按需分配”原则,“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显著特征,体现着共产主义社会

主要特征和本质要求的原则标志。

101.在共产主义社会,阶级的消灭和国家的消亡,意味着实现了世界的和谐。

102.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同属于共产主义社会形态,都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作为社会经济制度的基础。

103.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国人民的历史使命和共同理想。

104.马克思主义的内涵:

(1)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

(2)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它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而且包括它

4

 

考前绝密

的继承人的理论,特别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人的理论;(3)列入马克思主义范畴的理论,必须是在基本观点、基本立

场、基本方法、价值取向等方面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理论前后相继、一脉相承的,在本质上相一致的;(4)马克思主义

的各个部分组成了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

主义的理论基本,处于核心地位的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105.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

(1)是由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决定的;

(2)是由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决定的;(3)所谓理论联系实际,就是把马克

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作为指导,去观察和分析社会实际、工作实际和思想实际;(4)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实际工作中必须

反对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两种倾向。

106.掌握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

(1)掌握哲学基本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如何正确回答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2)如何回答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107.列宁的物质定义:

列宁说: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

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简言之,物质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并为我们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1)物质是

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

(2)物质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3)客观实在

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108.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宇宙的根本规律的原因:

(1)对立统一规律提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

(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

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它们的钥匙;3)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矛盾的基本属性,即同一性和斗争性;4)

承认不承认对立统一规律以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焦点和根本分歧。

109.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主要内容:

(1)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2)辩证的否定是联系和发展的环节;(3)辩证的否定是扬弃。

110.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1)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是:

①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②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不具备一定

的外部条件,事物也不会发展变化;③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外因对事物发展所起的作用,表现在对事物内部矛盾的影响

上,外因的作用无论大小,都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2)现实意义:

①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党制定和执行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以及对外开放方针的重要理论基础。

②我国的对外开放是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基础的,必须从我国

的实际出发,积极地借鉴和吸收世界各国一切文明成果,为我所用,增强我国自力更生的能力,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步伐。

11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辩证关系:

(1)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相反的基本属性,在矛盾中所处的地位不同,矛盾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

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优势相互联结、不可分割的。

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

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

方法论及意义:

(1)分析和处理矛盾时,必须在对立中把

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2)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长期并存的时期,一方面要学习西方的先进成果,否则不利于社会主

义发展;另一方面要警惕资本主义的干扰和挑战,否则社会主义制度无法坚持。

112.矛盾的特殊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就是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是因为:

(1)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正确认识事

物的基础;

(2)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即“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113.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关系:

(1)矛盾双方的力量是不平衡的,其中居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方面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

面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是:

①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是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

②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地位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随着矛盾双方主次地位的变化,事物的

性质也就发生了变化。

方法论意义:

我们在分析问题,特别是分析形势时,要分清主流和支流,抓住主流,正确认识事物的

性质,同时也不能忽视支流,并且注意主流和支流的相互转化。

114.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5

 

考前绝密

(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2)

坚持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质,又不忽略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

盾的主要方面,又不忽略矛盾的次要方面。

如果只看到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忽略了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就

会犯“一点论”的错误。

(3)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抓住主要矛盾;在研究某一矛盾时,

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如果主次不分,不抓重点,平均使用力量,就会导致“均衡论”。

(4)两点论和重点论是互相

包含、内在统一的。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就是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重点。

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

中心和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