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 音乐课第十二册 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490878 上传时间:2023-03-01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30.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六年级 音乐课第十二册 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小学六年级 音乐课第十二册 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小学六年级 音乐课第十二册 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小学六年级 音乐课第十二册 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小学六年级 音乐课第十二册 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六年级 音乐课第十二册 教案.docx

《小学六年级 音乐课第十二册 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六年级 音乐课第十二册 教案.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六年级 音乐课第十二册 教案.docx

小学六年级音乐课第十二册教案

小学六年级音乐课第十二册教案

第(十二)册第

(一)课《友谊》

(2)课时

课题

《少先队友谊之歌》

(1)课时

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少先队友谊之歌》、聆听歌曲《友谊地久天长》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地演唱歌曲《少先队友谊之歌》,有热情有朝气,(并试着唱好两个声部。

2、准确表现弱起节奏。

3、聆听《友谊地久天长》,能够感受友谊、珍视友谊。

教材分析

1、《少先队友谊之歌》以童真又富于理想的语言,跳动、抒情的旋律和优美的合唱,表达了少先队员的自豪感、少先队员美好的愿望和共同的理想以及在友爱的集体里形成的友谊。

歌曲为E大调、2/4拍。

结构为两段体。

第一乐段有两各乐句构成,第二个乐句为重复乐句,在句尾有变化。

歌曲为弱起小节,并在旋律上出现大跳,稍快的速度,使得歌曲富于弹性显得热情有朝气。

第二乐段,在下属音上出现,两个声部在三度关系中进行,显得更加明亮、更加富于朝气。

在歌词第二段结束时出现了全曲最高音“1”,出现了三度、六度、八度的和声,是童声合唱中最辉煌的效果。

2、《友谊地久天长》是一首古老的苏格兰民歌,歌曲为4/4拍。

歌曲从第一句开始,以平稳的节奏和旋律,抒发了对友人缠绵、真挚的情感,给人深刻的印象。

第二乐句更进一步抒发了内心的激动情感。

歌曲为两段体。

四个乐句均为弱起拍,类似于我国的“起、承、转、合”的效果,逐句进口,起伏有层次。

乐曲的第一三乐句曲调向上进行,似问句;下句曲调向下进行,似答句。

似相互道别、互诉衷肠。

歌曲朴素的流露出朋友间真诚的友谊与彼此的依恋,反复吟唱情思绵绵、催人泪下之感。

教学重点

通过学唱歌曲感受友谊、珍视友谊。

教学难点

弱起节奏

教学方法

视唱法、对比法

教学准备

投影仪(歌谱)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内容及目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备

一、新学期寄语:

拉近与同学之间的距离,鼓励学生认真学习

 

二、聆听歌曲:

聆听《友谊地久天长》,能够感受友谊、珍视友谊

 

三、激趣学习歌曲《少先队友谊之歌》(能够正确地演唱歌曲《少先队友谊之歌》,有热情有朝气)

 

四、谈收获与不足:

 

1、教师向学生问候(用《友谊地久天长》为背景音乐):

同学们还有一学期的时间,你们就要与母校、与朝夕相处的同学们告别了。

我们之间的这份友谊是多么可贵啊!

希望同学们珍惜在母校学习的每一天,愉快的度过每一天。

让我们在音乐课中用音乐的语言表达我们美好的心情。

1、乐曲简介:

刚才同学们听到的是哪首歌曲?

你对歌曲有哪些了解?

(歌曲又名为《过去的好时光》),据说曾为英国早年的作曲家威廉希尔德用于他的歌剧《罗西娜》的序曲中。

18世纪后由苏格兰农民诗人罗伯特彭斯进行修改整理,成为苏格兰民歌。

在20世纪40年代美国影片《魂断蓝桥》中作为插曲被人们称为《友谊地久天长》获《一路平安》。

歌曲以朴实的言语流露出了朋友间真诚的友谊与彼此的依恋。

2、视唱歌谱:

教师伴奏

唱准附点节奏及弱起节奏

1、初听歌曲:

请同学们再听一首关于友谊的歌曲,请感受歌曲的情绪,歌颂的什么友谊?

2、再听歌曲感受节奏:

请你看谱拍出节奏;纠正节奏(特别强调弱起节奏,从弱拍或强拍的弱位置起的节奏)

3、再放歌曲:

请同学唱歌谱

纠正错音并分乐段(根据什么分的)

4、教师弹琴:

慢速轻声弹

5、唱词:

不跟琴让学生清唱

6、放歌曲范唱:

7、提问:

你认为怎样唱好歌曲?

请你结合以前学过的唱法。

请你试着唱一唱。

8、有感情齐唱歌曲;教师弹奏钢琴

1、这节课你通过学习有什么收获?

2、教师小结:

3、师生再见:

 

同学的回答

 

《友谊地久天长》

 

学生说对歌曲的了解

 

学生唱谱

 

活泼欢快、充满朝气;歌颂的是同学之间的友谊

 

拍节奏;弱起节奏、附点节奏

视唱歌谱

学生视唱歌谱,分两个乐段根据情绪、节奏的变幻

唱歌词

学生跟唱歌曲

 

断音唱法、连音唱法;用明亮的声音演唱。

自己练习

 

学生有感情演唱

学生谈

 

学生向老师再见

 

课后反思:

第(十二)册第

(二)课《人民英雄纪念碑》

(2)课时

课题

《踏着先烈留下的脚印》

(1)课时

教学内容

聆听《蝶恋花答李淑一》、《救义歌》,学唱《踏着先烈的脚印》曲谱

教学目标

1、通过聆听与歌曲的学习了解革命历史和英雄的业绩,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2、通过聆听体验音乐意境和情感,丰富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能够记住音乐主题。

教材分析

1、《蝶恋花答李淑一》:

作于1964年。

歌词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毛泽东所作。

采用传统“蝶恋花”词牌,运用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创设了虚化的情景,表达了对革命烈士的无限崇敬与怀念。

由劫夫谱曲采用民族五声调式(徵调式),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节奏平稳,只是略有变化,音调起伏,旋律扬抑鲜明,深刻表现了人物内心世界的情感,对革命胜利的欣慰、革命烈士的怀念、革命前途的憧憬,一一融合在音乐中。

2、《就义歌》选自音乐史诗《东方红》,作于1964年。

歌词选自《革命烈士诗抄》,由作曲家安波、时乐濛曲,歌词只有简短的六句,但气势宏伟,撼人心魄,激起感人的表现了革命志士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英雄豪情。

音乐为2/4派,羽调式。

音乐主题高亢而坚定,表现了一种一往无前的气势,主题发展出“告别众乡亲”一句采用音调逐渐下行外,其余全在高音区上展开和变化,旋律激昂、壮烈,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3、《踏着先烈的脚印》以坚定而深情的旋律表现了少年队员学习革命先烈,继承革命遗志,势将革命进行到底的精神风貌。

音乐采用2/4拍,大调式,带有扩充段的二段体。

A段旋律主要在中音区进行,节奏舒缓而平稳,表现了对先烈们的憧憬与怀念。

B段节奏稍有变化,并采用了合唱手段,表现了向革命先烈学习的决心与意志。

教学重点

关注音乐的情感与意境

教学难点

了解革命历史和英雄的业绩

教学方法

视唱法、对比法

教学准备

投影、图片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内容及目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备

一、组织教学:

 

二、聆听音乐:

通过聆听了解革命历史和英雄的业绩,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体验音乐意境和情感

 

三、激趣学习歌曲:

初步学唱歌谱

1、师生问好:

2、谈话:

同学们我们现在的生活无比的幸福,但我们永远不能忘怀的是为建立新中国而牺牲的无数革命先烈,他们面对残酷的敌人大义凛然,视死如归。

听这首感人的歌就是他们在被敌人杀害前的内心独白:

《就义歌》

1、初听歌曲《就义歌》

2、简介:

这首《就义歌》,选自音乐史诗《东方红》,作于1964年。

歌词选自《革命烈士诗抄》,由作曲家安波、时乐濛曲,歌词选自《革命烈士诗抄》,歌曲给你的感受是什么?

3、再听歌曲:

(出示词)为了烘托烈士们英勇就义的场景,歌曲采用了什么表现方式?

领、合交织相融,把烈士们昂首迈步刑场赴死的情景渲染得淋漓尽致,造成了惊天动地、泣鬼神的艺术效果。

4、谈话:

在大型史诗《东方红》中还有一首歌曲《蝶恋花答李淑一》是由毛泽东作词、劫夫作曲。

5、初听:

感受歌曲意境

6、简介作品:

李淑一:

湖南长沙第十中学语文教师,杨开慧的好友。

杨柳:

杨开慧是泽东主席的第一个夫人和李的丈夫柳直荀(一九三三年在湖北洪湖战役中牺牲)。

伏虎:

指革命胜利。

这首歌表达了对革命先烈的无限崇敬和怀念,深刻描写了人物内心世界的情感。

1、引入:

听了两首歌曲你有什么感受?

2、初听歌曲:

《踏着先烈留下的脚印》

3、视唱歌谱:

4、再听歌曲:

熟悉歌谱

5、小结:

*谈收获:

*教师小结:

*师生再见:

学生向老师问好

 

 

听歌曲

 

学生谈感受:

音乐高亢坚定气势宏伟、撼人心魄,被革命烈士那种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英雄豪情所感动

男生领唱与合唱

 

学生欣赏

 

生认真听

 

学生谈:

继承革命遗志珍惜今天幸福生活,把祖国建设得更好

 

学生看书视唱

 

学生谈

 

放背景音乐《交响诗〈人民英雄纪念碑〉》

课后反思:

第(十二)册第(三)课《妈妈的心》

(2)课时

课题

《妈妈的吻》

(1)课时

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妈妈的吻》;聆听《在妈妈身边》、《妈妈格桑拉》

教学目标

1、通过歌唱和欣赏活动,感受妈妈这个称谓的神圣,使学生更多的知道“妈妈的爱”和“爱妈妈”情感。

2、用自然的声音、不夸张地吐字咬字演唱歌曲《妈妈的吻》

3、聆听《妈妈格桑拉》、《在妈妈身边》,能辨别歌曲所表达的不同内容和情感。

教材分析

1、《妈妈的吻》:

歌词以第一人称描述了长大后的女儿怀念自己的家乡怀念自己妈妈的心情。

歌曲速度较慢,4/4派,音区较低,音域只有九度。

全曲只有17小节,由8个乐句组成。

前四乐句起伏不大,如述说一般讲自己的故事,后面乐句出现全曲最高音“6”,进一步抒发对母亲的情感。

结束句由个3小节组成速度较慢,力度减弱,女儿在此祝愿妈妈“晚年得欢心”。

2、《妈妈格桑拉》是一首藏族风格的童声合唱曲。

由齐唱和三声部、四声部合唱组成。

歌曲由五声调式d羽调式,2/4拍,全曲分两部分,齐唱和合唱。

齐唱为四个乐句,前三乐句每乐句4小节,每句的前两小节重复,后两小节都有变化,句尾都落在“3”上,第四乐句5小节,第一小节有了“抬高”最后一个主音演唱为四拍。

合唱部分共46小节,由三小部分组成。

这三部分的歌词都是同样的不断重复“妈妈格桑拉”和“我在您眼里,永远长不大”、“我在您心里,永远是童话”。

无论是三声部、四声部,歌词永远在第一声部,其他声部均以“啊”唱出舒缓的旋律,构成不断变化的织体、和声。

是的合唱部分在变化中不断升华,讴歌了孩子们对母亲的无尚亲切的情感。

3、《在妈妈身边》歌曲为F大调,4/4拍,全曲两乐段。

第一乐段四个小节,一、三乐句重复,二、四乐句有变化。

最后安静地结束在主音上。

教学重点

感受妈妈这个称谓的神圣,使学生更多的知道“妈妈的爱”和“爱妈妈”情感。

教学难点

装饰音、波音、附点音符的准确;不夸张地吐字咬字

教学方法

视唱法、对比法

教学准备

磁带、投影仪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内容及目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备

一、组织教学:

二、聆听音乐:

通过欣赏活动,感受妈妈这个称谓的神圣,使学生更多的知道“妈妈的爱”和“爱妈妈”情感。

三、激趣学习歌曲:

用自然的声音、不夸张地吐字咬字演唱歌曲《妈妈的吻》

 

四、谈收获与不足:

查缺不漏

1、师生相互问好

1、谈话:

同学们是谁生育养育了你们?

你能谈谈你对妈妈的情感吗?

2、聆听《在妈妈身边》:

感受歌曲的情绪以及表达的思想感情?

3、谈话:

请同学们听一首歌曲,请你听是哪个民族的?

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4、聆听《玛玛格桑拉》:

1、谈话:

在你们成长的过程中妈妈花费了多少心血,作为母亲我可是深有感触,女儿是我永远的牵挂。

请同学们听一首歌曲《妈妈的吻》

2、听歌曲:

感受歌曲的情绪与表达的情感?

唱法?

3、再听歌曲:

仔细聆听歌曲中的装饰音、波音及附点音符,请你想想它们的作用

4、再听歌曲:

请你跟着唱一唱

5、跟琴唱歌曲:

师轻声弹

注意纠正错误

6、再听歌曲:

请同学注意歌手的演唱方法?

7、学生练习:

8、有感情演唱歌曲:

用自然的声音演唱

1、学生谈:

2、教师叹:

对孩子们的期望

3、师生再见:

学生向老师问好

 

生:

妈妈

 

抒情;用第一人称唱出在妈妈身边的温暖、幸福、安全

感受到母爱的无私、伟大

 

藏族风格的歌曲;赞颂了孩子对母亲的误伤亲切的情感。

 

抒情优美;表达了长大后的女儿怀念自己的家乡,怀念自己妈妈的心情。

通俗唱法

表现了女儿对妈妈的思念之情

学生跟唱

学生唱

自然的声音,咬字、吐字清晰。

力度稍弱。

速度稍慢

学生跟伴奏演唱

课后反思:

第(12)册第(4)课《童话》

共(3)课时

课题

《洛累莱》

(1)课时

教学内容

表演唱《洛累莱》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演唱歌曲知道《洛累莱》是一首古老的传说,曲调具有很浓的

德国民歌特点。

2、能以叙述的口吻、平静的呼吸、有表情地齐唱或独唱《洛列莱》。

3、了解歌曲中音乐记号的作用,并且能运用不完全小节的知识划分乐句,

标记换气记号。

4、乐于主动了解音乐方式所描述的童话——《洛列莱》其创作过程、文化

背景及表现形式。

教材分析

《洛列莱》是与海涅同时代作曲家西尔歇用海涅的同名诗,铺成的一首叙事歌。

已成为德国最著名的一首艺术歌曲。

教学重点

用正确的发音方法和略带忧伤的心情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

用正确的发音方法和略带忧伤的心情演唱歌曲。

教学准备

音乐教材、钢琴、电教媒体、录音机

板书设计

 

《洛列莱》

弱起小节6/8

 

教学过程

内容及目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备

一、组织教学

二、激趣学习歌曲:

能以叙述的口吻、平静的呼吸、有表情地齐唱或独唱《洛列莱》。

了解歌曲中音乐记号的作用,并且能运用不完全小节的知识划分乐句,

标记换气记号。

 

三、编创与活动:

 

四、课堂小结

教师放音乐

1、谈话导入:

大家都喜欢看希腊神话,请大家说一说你最喜欢的古希腊神话中的人物?

2、播放歌曲《洛列莱》

我们来欣赏一首歌曲,歌曲是关于古希来的一个故事,请大家边听边一下歌曲给你带来什么样的情绪?

3、简介歌曲的背景资料:

这个故事是这样的,在古希腊

神话中,有一个动人的传说:

音乐之神阿波罗的儿子奥尔菲斯,他美丽的歌声能使猛兽俯首、顽石让路。

一次,他率船在蓬托斯海航行,遇上两座浮动的岩礁。

多少年来,这岩礁上的女妖用迷人的歌声诱惑来往船只上的船员,使他们不由自主地寻声而去,结果船撞在岩礁上粉身碎骨,人也随船葬身海底。

奥尔菲斯知道这个危险,当歌声刚一传来,他便用棉球堵住了船员们的耳朵,又把自己的身子让人们捆绑在桅杆上,使之无法寻声而去。

奥尔菲斯弹着里拉琴,高声歌唱,终于带船队闯过了险境。

4、作者介绍

这首歌曲是德国作曲家民间搜集家弗雷德里赫。

西尔歇所做的。

这首歌曲是6/8拍的,第一小节时弱起小节。

5、跟着音乐默唱歌谱。

我们来跟着音乐小声默唱歌谱。

6、跟老师的伴奏轻声哼唱歌谱。

7、自己按节奏朗读歌词

8、跟着音乐轻声哼唱歌曲第一段。

9、老师指导

10、完整地演唱歌曲第一段,自学

歌曲的第二、三段。

11、师生讨论歌曲的演唱情绪。

处理歌曲:

●以叙述的口吻演唱

这首歌曲的歌词是在叙述一个

小故事,我们应当用怎样的语气演唱?

我们试一试!

●用平静的呼吸演唱

●关注不完全小节与弱拍起唱,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己标出换气记号。

(刚才大家演唱时有些同学在弱

起小节演唱时总是和大家慢半拍,下面我们来为歌曲画一画共同换气的地方。

再来演唱一次,看看有没有效果?

●用清晰的咬字演唱

同学们唱得非常好,如果有些

字要是在清晰写演唱就更完美了。

教师说一些字的演唱完整演唱歌曲。

12、分析歌曲

师:

歌曲中哪几句大致相同,哪句

完全不同?

13、调整自己的音色、速度、力度。

师:

歌曲的力度速度等音乐要要素

的改变能够演唱出不同感觉的

音乐,下面我们调整自己的音色、速度、力度来演唱歌曲。

1、分小组讨论,将歌曲的内容编

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2、为歌曲配上优美的舞蹈。

3、分组汇报表演

师生再见

听音乐进教室

 

学生自由说说自己所喜欢的古希腊神话人物。

 

学生初听

感受安静、略带忧伤的情绪。

 

认真听

 

小声默唱歌谱。

哼唱歌谱

按节奏朗读歌词

哼唱歌曲第一段。

 

演唱一二三段

 

叙述的口吻演唱

 

画换气记号

演唱歌曲

 

演唱歌曲注意咬字的清晰

 

找出一、二、四句旋律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

调整自己的音色、速度、力度演唱歌曲

 

为歌曲配舞蹈。

分组汇报表演

课后小结:

第(十二)册第(五)课《载歌载舞》

(2)课时

课题

《拥军秧歌》

(1)课时

教学内容

聆听《凤阳花鼓》、《小放牛》,学唱《拥军花鼓》

教学目标

1、聆听《凤阳花鼓》《小放牛》,能够清唱并记住歌曲主题。

了解民间歌舞形式和特点。

2、用视唱的方法学会本课歌曲《拥军花鼓》。

3、知道什么是。

民间歌舞

教材分析

1、歌曲:

歌曲又名《拥护八路军》、《拥军小唱》。

作曲家安波根据陕北

民歌《打黄羊调》填词而成。

徵调式。

全曲由方整性的扩充性乐段构成,共六句,前四句带有起承转合的特点,五六句稍加变化的反复。

曲调亲切、优美,赋予浓郁的陕北民歌风味。

带有装饰音的六度下行音调和独具特色的衬词的越勇,增添了音乐的感染力和生活的气息,使人们联想到欢腾跳跃的秧歌舞、此起彼伏的锣鼓声以及人民热烈开展拥军活动的动人场面。

2、《凤阳花鼓》是流传于安徽的一种民间歌舞曲,旧社会,淮河流域的人

民在封建阶级的剥削和连年的水患下,迫于生活。

向外逃荒,有的沿街卖唱。

歌曲就是当时卖唱者的舞歌。

表演时手拿花鼓小罗,配以简单的动作,边唱边舞。

歌曲以前四小节的锣鼓点作前奏,唱腔分为两个乐段,一段唱后又以4小节的锣鼓点为间奏。

第二乐段是第一乐段的变化反复,仅第一、二句不同。

去掉具有抒情叙事性,歌和舞相结合,富有浓郁的民间歌舞风格。

3、《小放牛》是民间传统歌舞小戏《小放牛》中一段载歌载舞的男女对唱。

这首河北民歌是由四个乐句构成,第一、二句是一对上、下句;第三、四乐句是前两个句的变化重复。

音调明快流畅,富于表情,歌舞的形式生动,活泼风趣,充分表现出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开朗乐观的性格。

教学重点

合唱歌曲;了解民间歌舞形式和特点。

教学难点

合唱歌曲

教学方法

视唱法;对比法

教学准备

录像、投影仪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内容及目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备

一、组织教学:

二、聆听音乐:

聆听并观看《凤阳花鼓》《小放牛》,能够清唱并记住歌曲主题。

了解民间歌舞形式和特点。

 

三、激趣学习歌曲:

用视唱的方法学会本课歌曲《拥军花鼓》

 

四、谈收获与不足:

 

1、师生问好:

2、发声练习:

(高位置、头声共鸣)

1、提问:

同学们你们对我国的民间歌舞有哪些了解?

2、介绍民间歌舞:

在民间形成并流行于民间的各种歌舞艺术。

那什么是民间歌舞呢?

请看录像

3、观看录像:

安徽民歌《凤阳花鼓》

提问:

你觉得这首歌曲能不能称之为民间歌舞?

为什么?

4、强调民间歌舞的概念:

流行于民间、诗歌、音乐、舞蹈三者密切结合。

5、简介花鼓戏:

旧社会,南方淮河流域的人

民在封建阶级的剥削和连年的水患下,迫于生活。

向外逃荒,有的沿街卖唱。

歌曲就是当时卖唱者的舞歌。

表演时手拿花鼓小罗,配以简单的动作,边唱边舞。

6、视唱旋律:

7、观看河北民歌《小放牛》

看河北歌舞的特点

8、简介民间消息:

9、视唱旋律:

1、初听歌曲:

陕北《拥军花鼓》你说说歌曲是南方的还是北方的?

2、简介歌曲:

歌曲又名《拥护八路军》、《拥军小唱》。

歌曲创作于1943年,抗战期间为配合宣传“抗日救国十大政策”作曲家安波根据陕北民歌《打黄羊调》填词而成,你感受到了什么情绪?

3、再听歌曲:

放秧歌的录像

这首歌曲也是民间歌舞

4、学唱歌曲:

(1)分声部视唱:

(出示投影:

歌谱)

(2)分句合唱:

四小节为一句:

音准、声部整齐

(3)完整唱谱

5、学生分组练习:

唱熟旋律

6、合唱旋律:

1、学生谈:

2、教师小结:

在介绍一些其他民族的歌舞形式,请同学们上网搜集等等

3、师生再见:

学生向老师问好

练习发声

 

学生说:

花鼓戏、跑旱船、

 

是民间歌舞。

有音乐又唱又跳。

 

学生唱

一问一答;有歌有舞

 

北方

 

人们拥护八路军,

 

学生观看

 

学生划拍先低声再高声视唱

学生分句合唱

 

小组练习,互相纠正

 

对民间歌舞的认识

课后反思:

第(十二)册第(六)课《火把节》

(2)课时

课题

《阿诗玛》

(1)课时

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聆听《苗岭的早晨》

教学目标

1.能够用稍快的速度,愉快的情绪来表现歌曲。

2.能够记住《苗岭的早晨》的音乐主题,初步了解歌曲所具有彝族音乐的风

格与特点。

教材分析

1、歌曲:

彝族民歌《阿诗玛》以优美、欢快、风趣的音乐表现了彝族少女

的美丽风情,歌词很质朴,通过描述阿诗玛的服饰来形容彝族少女的美丽。

陈辞的大量运用增加了动感和趣味性。

音乐十分的有特点,为两句一段的多段体的结构,每个乐段采用个别音调变化的方式进行重复。

全曲只用了“51351”五个音,节奏紧凑,旋律活泼,生动的表现了彝族少女美丽动人、活泼开朗的形象。

2、《苗岭的早晨》陈刚根据同名口笛曲改编。

乐曲以明朗清新的旋律,描

绘了苗族山寨春意盎然的秀丽图景,又以明快、热烈的劳动节奏,表现苗族人民的愉悦心情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乐曲分三段。

去守义夫有苗族音乐特色的“飞歌”旋律,一下子就把人们带进了山峦起伏的苗家山寨。

接着,小提琴以二胡的滑音、颤音和笛子的花舌音演奏手法,模拟百鸟在晨曦中清脆婉转的鸣唱。

第二段表现了青年男女旋舞于清水江畔。

第三段是短小的结尾,与第一段遥相呼应,再现苗族山寨的秀丽景色。

教学重点

能够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

准确的演唱歌曲

教学方法

视唱法、听赏法

教学准备

投影仪、范唱带、欣赏带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内容及目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备

一、组织教学:

二、激趣学习歌曲:

能够用稍快的速度,愉快的情绪来表现歌曲。

 

启发学生利用各种方法与手段来表现歌曲,促使他们领会彝族音乐的风格与特点。

三、聆听音

乐:

记住《苗岭的早晨》的音乐主题,初步了解歌曲所具有彝族音乐的风

格与特点。

 

四、谈收获与不足:

1、师生问好:

1.带问题聆听歌曲

歌曲的演唱形式?

歌曲的情绪?

为什么?

旋律跳跃的、节奏紧凑的、速度稍快。

2.带问题复听歌曲

是我国哪个少数民族的歌曲吗?

小结:

这是我国彝族的民歌。

彝族有很多的分支,这首歌曲是彝族撒尼人的歌曲,名字叫《阿诗玛》

3.带问题复听歌曲(出示歌篇)

歌曲在节拍上有什么特点?

歌曲节拍的排列有什么规律吗?

师:

旋律、歌词有相同的吗?

师:

歌词“切罗塞、罗切塞”这是彝族民歌中经常使用的衬词,没有实际意义,是用来烘托气氛的。

4.复听歌曲,学唱衬词部分

提问:

出现什么音乐记号?

有什么样的作用?

练习衬词的演唱

5.师生合作接龙(1遍)

师:

1、3小节

6.视唱歌谱

提问:

歌曲的旋律都是由哪几个音组成的?

师:

这是彝族音乐的一个特点,这说明少数民族人民真了不起,就用三个音就能创作成音乐,同时也证明了我们学起来不容易。

7.找一找在旋律中哪些地方是相同的?

练习相同的旋律与歌词,以视唱歌谱来解决歌曲的难点

重点练习:

腰上(勒)穿得蓝

脚上(勒)黑裤子

7.师生接龙演唱歌曲

8.完整学唱歌曲

9.歌词都唱了什么内容?

师:

想看看她们的服饰吗?

10.这首歌曲赞美了姑娘的美丽,我们怎么演唱能够表现?

11.我们可以采用什么演唱形式?

引导学生可采用不同的形式来表现歌曲。

1、初听:

感受乐曲情绪

2、介绍作品:

《苗岭的早晨》作者陈刚根据同名口笛曲改编小提琴独奏曲,从乐曲的表现上你觉得苗岭是怎样的景色?

3、视唱主旋律:

(唱准带有变音记号的音)教师先弹一遍再让学生视唱。

并说出用了哪些音?

4、再听乐曲:

根据情绪划分段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