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复习思考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490226 上传时间:2023-03-0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明朝复习思考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明朝复习思考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明朝复习思考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明朝复习思考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明朝复习思考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明朝复习思考题.docx

《明朝复习思考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明朝复习思考题.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明朝复习思考题.docx

明朝复习思考题

锦衣卫

锦衣卫是中国明朝时期的专有军事特务机构,其全名为“锦衣亲军都指挥使司”,前身为明太祖所创

设之“御用拱卫司”以及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时改制之“仪鸾司”与二年(公元1369年)时改制“大内亲军都督府”。

他们直接听命于皇上,

可以逮捕任何人,包括皇亲国戚,并进行不公开的审讯;部分功能形同汉代的监察官司隶校尉和现代的宪兵、国家安全局及总统府参军长。

也有参与收集军情、策反敌将的工作。

三司

洪武九年(1376年),为削弱丞相和行中书省权力,废行中书省,在全国设十三个承宣布政使司(浙江、江西、福建、北平、广西、四川、云南、山东、广东、河南、陕西、湖广、山西),置左右布政使各一人,主管一省民政和财政;设提刑按察使司管刑法;都指挥使司管军队。

三者合称「三司」,互不统属,分别归中央有关部门管辖。

在一些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则单设都指挥使司等机构,实行军政和民政合一的统治。

 

鱼鳞图册

宋时婺州等地即曾编造。

明洪武年间命各州县分区编造。

至民国、解放初年,仍然有具册之举。

鱼鳞图册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建立的科学的土地赋税管理办法,清册中详细登记了每块土地的编号、主人的姓名、亩数、四至、以及土质的肥脊。

还把每块土地的形状绘制成图,每册前面又有土地的综图,仿佛鱼鳞一般,因此称“鱼鳞图册”。

鱼鳞图册对于中国土地制度史等领域的研究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靖难之役

明太祖把儿孙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势力日益膨胀。

他死后,孙子建文帝即位。

建文帝采取一系列削藩措施,严重威胁藩王利益,坐镇北平的燕王朱棣起兵反抗,随后挥师南下,史称“靖难之役”。

1402年,朱棣攻破明朝京城南京,战乱中建文帝下落不明。

同年,朱棣即位,就是明成祖。

第二年,改元永乐,改北平为北京。

1421年,迁都北京,称北京为京师,南京为留都。

靖难之役,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死后不久爆发的一场统治阶级内部争夺皇位的战争。

胡蓝之狱

 明太祖朱元璋借口丞相胡惟庸谋反,大肆株连杀戮功臣宿将的重大政治案件。

与蓝玉案合称胡蓝之狱。

起于明洪武十三年(1380),终于二十五年。

明初的胡惟庸案、蓝玉案,史称“胡蓝之狱”。

明太祖朱元璋借此两案,大开杀戒,从洪武十三年到洪武二十六年的14年间,他几乎将明初的开国功臣诛杀殆尽,受株连被杀者有45000余人。

 

卫所制度

卫所制度是明朝的一种军制。

明代自京师达于郡县,皆设立卫、所,外统于都司,内统于五军都督府。

也就是说,卫、所分属于各省的都指挥使司,各省的都指挥使司又由中央的五军都督府划片管辖(云南都指挥使司隶属于中央右军都督府)。

都指挥使司下辖若干个卫,卫下辖一定数量的千户所和百户所。

 卫所军队都有固定的戍所。

卫所由朝廷根据各地的防卫、战略需要而设置,或数府一卫,或一府数卫,或一府、一州一个千户所,视各地战略地位之重要与否而定,固定驻屯戍守。

 

东厂

官署名。

即东缉事厂,中国明代的特权监察机构、特务机关和秘密警察机关。

明成祖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设立东缉事厂(简称东厂),由亲信宦官担任首领。

东厂是世界历史上最早设立的国家特务情报机关,其分支机构远达朝鲜半岛。

地点位于京师(今北京)东安门之北(一说东华门旁)。

明中叶后期锦衣卫与东西厂并列,活动加强,常合称为“厂卫”。

东厂权力在锦衣卫之上,只对皇帝负责,不经司法机关批准,可随意监督缉拿臣民,从而开明朝宦官干政之端。

土木之变

指明军在土木堡被瓦剌军打败,明英宗被俘事件。

行至土木堡(今河北怀来东),被瓦剌军队追赶上来,把明军团团围住,两军会战,明军全军覆没,王振被部下杀死,明英宗被瓦剌军俘虏。

史称土木之变。

大礼仪事件

大礼仪是明嘉靖年间确定兴献王朱佑杬尊号的争论,因系朝廷礼法之至大者,故名。

正德十六年,武宗死,无子,兴献王长子朱厚璁即皇帝位,下令礼臣议其生父朱佑杬尊号。

以首辅杨廷和、礼部尚书毛澄为首的朝臣主尊孝宗为皇考,朱祜杬为皇叔父;观政进士张璁、南京刑部主事桂萼等迎合上意,议尊朱佑杬为皇考。

双方争论激烈。

嘉靖三年四月,追尊世宗父母。

朝臣二百余人跪于左顺门前力争,激怒世宗,下狱者一百三十四人,廷杖而死者十六人。

这一事件对嘉靖朝政治影响颇大。

 

一条鞭法

是明代中叶后赋役方面的一项重要改革。

初名条编,又名类编法、明编法、总编法等。

后“编”又作“鞭”,间或用“边”。

主要是总括一县之赋役,悉并为一条。

即先将赋和役分别合并,再通将一省丁银均一省徭役;每粮一石编银若干;每丁审银若干;最后将役银与赋银合并征收。

代表了16世纪明代管理者试图获得一种理想状态的各种努力:

徭役完全取消;里甲体系不管在形式上还是实质含义上都不再存在;任何残留的人头税都将并入田赋之中。

而纳税人可以通过分期支付单一的、固定的白银来履行对国家的义务

 

俺答汗

(1507年—1582年),阿拉坦是其名字,意思为“金子”。

   16世纪后期蒙古土默特部重要首领,孛儿只斤氏,成吉思汗黄金家族后裔,达延汗孙。

   阿勒坦汗,又译作“阿拉坦汗”、“俺答汗”。

改土归流

中国清代雍正年间在西南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废除土司制,实行流官制的政治改革。

为了解决土司割据的积弊,雍正四年(1726),云贵总督鄂尔泰建议取消土司世袭制度,设立府、厅、州、县,派遣有一定任期的流官进行管理。

土司即原民族的首领,流官由中央政府委派。

改土归流有利于消除土司制度的落后性,同时加强中 央对西南地区的统 治。

改土归流废除了土司制度,减少了叛乱因素,加强了政府对边疆的统治,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郑和

郑和是明代著名的航海家。

1405年,明成祖派他出使西洋。

到1433年,郑和前后七次率船队到中印半岛、南洋群岛、印度和阿拉伯等地,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经历了亚非三十多个国家。

郑和船队的远航,表现了我国人民英勇无畏的精神和高超的航海技术,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扩大了我国和许多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增强了人民之间的友谊。

 

戚继光

戚继光(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汉族,山东登州人。

明代著名抗倭将领、军事家,与俞大猷齐名。

其父戚景通任漕运官员(今山东省微山县鲁桥镇)戚继光亦出生于此地。

率军之日于浙、闽、粤沿海诸地抗击来犯倭寇,历十余年,大小八十余战,终于扫平倭寇之患,被现代中国誉为民族英雄,卒谥武毅。

世人称其带领的军队为“戚家军”。

东林党

东林党是明代晚期以江南士大夫为主的政治集团。

公元1604年,顾宪成等修复宋代杨时讲学的东林书院,与高攀龙等讲学其中,“讲习之余,往往讽议朝政,裁量人物”,其言论被称为清议,形成了广泛社会影响。

“三吴士绅”、在朝在野的各种政治代表人物、东南城市势力、某些地方实力派等,一时都聚集在以东林书院为中心的东林派周围。

时人称之为东林党。

与东林党政见不合的是内阁大臣王锡爵、沈一贯和方从哲等人,他们被称为"浙党”。

另外还有什么"秦党”,成员都是陕西籍的官僚,还有什么"齐党”、"楚党”、"宣党”,都是以首领的籍贯命名的。

 

南宫复辟

明廷当即宣布由留守北京的御弟朱祁钰“监国”,不久又即皇位,改元景泰,尊英宗为太上皇。

后来,瓦刺把英家宗释放回北京。

一山不容二虎,景泰帝把英宗安置在南宫,严密防范起来,这样一过就是7年。

景泰八年,景泰帝病重。

几个掌握实权的大臣把太上皇拥进紫禁城,英宗复辟了。

英宗复辟后,宣布废除景泰帝及其年号,把重病在身的景泰帝赶到西内(今中南海)。

后来,景泰帝病情好转,英宗怕夜长梦多,日久生变,遂命太监蒋安用帛将景泰帝及妃嫔等勒死,一同埋葬在西山。

王守仁

王守仁(1472-1529),汉族,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后把户籍迁回绍兴府山阴县。

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故又称王阳明。

中国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

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

封“先儒”,奉祀孔庙东庑第58位,死后安葬于绍兴山阴府城南的兰渚山上,书法胜地兰亭附近。

泰州学派

是中国历史中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思想启蒙学派,它发扬了王守仁的心学思想,反对束缚人性,引领了明朝后期的思想解放潮流。

创始人王艮(gèn)(1483~1541)明代哲学家,初名银,王守仁替他改名为艮,字汝止,号心斋。

泰州安丰场(今江苏东台安丰)人,人称王泰州。

泰州学派的信徒有上层官僚地主、知识分子、还有下层劳动人者。

他们大都致力于封建道德的普及和宣传工作,规劝人们安分守已,息事宁人,因此泰州学派一度受到朝廷的青睐,成为晚明的显学。

李贽

(1527~1602)明代官员、思想家、禅师、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

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号卓吾,别号温陵居士、百泉居士等。

嘉靖三十一年举人,不应会试。

历共城知县、国子监博士,万历中为姚安知府。

旋弃官,寄寓黄安、麻城。

在麻城讲学时,从者数千人,中杂妇女,晚年往来南北两京等地,被诬,下狱,自刎死。

李贽著有《焚书》、《续焚书》、《藏书》等。

三言二拍

是指明代五本著名传奇短篇小说集及拟话本集的合称。

“三言”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的合称。

作者为明代冯梦龙。

“二拍”则是中国拟话本小说集《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的合称。

作者凌蒙初。

 

《本草纲目》

药学著作,五十二卷,明·李时珍撰,刊于1590年。

全书共190多万字,载有药物1892种,收集医方11096个,绘制精美插图1160幅,分为16部、60类。

是作者在继承和总结以前本草学成就的基础上,结合作者长期学习、采访所积累的大量药学知识,经过实践和钻研,历时数十年而编成的一部巨著。

书中不仅考正了过去本草学中的若干错误,综合了大量科学资料,提出了较科学的药物分类方法,溶入先进的生物进化思想,并反映了丰富的临床实践。

本书也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博物学著作。

 

《农政全书》

基本上囊括了古代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而其中又贯穿着一个基本思想,即徐光启的治国治民的“农政”思想。

贯彻这一思想正是《农政全书》不同于其他大型农书的特色之所在。

其他的大型农书,无论是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还是元代王祯的《农书》,虽然是以农本观念为中心思想,但重点在生产技术和知识,可以说是纯技术性的农书

 

《天工开物》

初刊于1637年(明崇祯十年)。

《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有人也称它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学家宋应星。

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作者在书中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与自然力相配合。

是中国科技史料中保留最为丰富的一部,它更多地着眼于手工业,反映了中国明代末年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生产力状况。

 

《永乐大典》

编撰于明永乐年间,初名《文献大成》,是中国的百科全书式的文献集。

《永乐大典》是中国最著名的一部大型古代典籍,它的规模远远超过了前代编纂的所有类书,为后世留下许多丰富的故事和难解之谜。

《永乐大典》编纂于明朝永乐年间,保存了14世纪以前中国历史地理、文学艺术、哲学宗教和百科文献。

《永乐大典》共计22,937卷、目录60卷,分装成10,095册,全书约3亿7千万字。

 

明长城

是明朝在北部地区修筑的军事防御工程,亦称边墙,区别于由秦始皇所修的万里长城。

国家文物局和国家测绘局采经近两年的调查与测量,于2009年4月18日首次公布明长城数据:

其东起鸭绿江畔辽宁虎山,西至祁连山东麓甘肃嘉峪关,从东向西行经辽宁、河北、天津、北京、山西、内蒙、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十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一百五十六个县域,总长度8851.8公里。

其中,人工墙体的长度为六千二百五十九点六公里;壕堑长度为三百五十九点七公里;天然险长度为二千二百三十二点四公里。

 

南明

是自公元1644年李自成农民军攻破北京到后来清朝入主中原,明朝宗室先后在南方建立的抵抗满清政权的统称。

包括弘光政权、隆武政权、鲁王监国、绍武政权及永历政权,前后共历18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