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限时集训11.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488376 上传时间:2023-03-0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后限时集训1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课后限时集训1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课后限时集训1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课后限时集训1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课后限时集训1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课后限时集训11.docx

《课后限时集训1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后限时集训11.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课后限时集训11.docx

课后限时集训11

课后限时集训(十一)

(时间:

45分钟 分值:

85分)

(对应学生用书第317页)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1946年初,美国驻苏联大使馆参赞乔治·凯南写道:

“宁肯要一个分裂的德国,至少让其西部成为对付极权主义势力的缓冲器,也不要一个势力范围直达北海的统一的德国。

”这一言论(  )

A.拉开了美苏冷战序幕B.导致了两个德国形成

C.宣告了美苏关系破裂D.影响了战后国际格局

D[英国首相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拉开了美苏冷战的序幕,故A项错误;材料中“分裂德国”仅是乔治·凯南的个人看法,不可能由个人看法导致两个德国的形成,故B项错误;杜鲁门主义宣称“遏制共产主义”,宣告了美苏同盟关系的破裂,故C项错误;乔治·凯南作为驻苏大使馆参赞,其主张影响了战后美国对外政策,影响着战后国际格局的演变,故D项正确。

]

2.推动下表中所列美国对外政策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

时间

事件

1947年5月22日

美国援助希腊,土耳其法案经参众两院通过并由杜鲁门签署成为法律

1947年6月5日

马歇尔在哈佛大学毕业典礼上发表演说,提出了“欧洲复兴计划”

1949年4月4日

美国、加拿大、法国、意大利、英国等12国外长云集华盛顿举行北约签字仪式

A.美苏结束了战时同盟关系

B.欧洲是美国对外战略重心地区

C.美国力图全方位包围苏联

D.美国拥有制约苏联的绝对实力

B[材料表格所列的美国对外政策基本上是围绕欧洲。

美国的欧洲政策主要是服务于美国的利益,美苏结束战时同盟关系不是影响美国欧洲政策的主要因素,故A项错误;美国的对外政策围绕欧洲,是因为欧洲是美国对外战略重心地区,故B项正确;材料表格反映的是美国把欧洲作为对抗苏联的前沿阵地,不能体现“全方位”,故C项错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的政治军事实力达到可以与美国匹敌的程度,美国并没有制约苏联的绝对实力,故D项错误。

]

3.帕尔默在《现代世界史》中写道:

“美国人实现了他们自己的人道主义动机,同时又满足了自己的经济需求,削弱了欧洲人倒向苏联的趋势。

”美国取得上述成果的措施客观上(  )【导学号:

62160060】

A.把欧洲纳入美国的经济势力范围

B.奠定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

C.直接导致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抗

D.推动了欧洲的分裂与对峙

D[根据材料分析可知,这一措施是指马歇尔计划,是以经济扶助为手段,政治控制为目的,对抗苏联,“把欧洲纳入美国的经济势力范围”不属于客观作用,故A项错误;奠定战后两极格局框架的是雅尔塔体系,故B项错误;材料中呈现的马歇尔计划,是经济方面的措施,故C项错误;马歇尔计划削弱了欧洲人倒向苏联的趋势,受到援助的是西欧,所以客观上推动西欧依附美国,东欧依附苏联,故D项正确。

]

4.1947年7—8月,苏联为加强与东欧经济联系,帮助东欧经济发展,分别与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波兰等东欧国家签订了贸易协定,史称“莫洛托夫计划”。

以下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它的产生背景是冷战加深、对抗加剧

B.它割裂了世界市场,使世界经济呈现半球化

C.它主要目的是反击美国为首的“关贸总协定”

D.它一定程度上防止了美国、西欧国家的经济渗透

C[根据所学知识,1947年美国提出了“杜鲁门主义”,标志着冷战的开始,后提出马歇尔计划,加强对西欧国家的经济援助,材料中苏联加强与东欧国家的联系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做出的,所以它是冷战加深、对抗加剧的产物,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苏联的这个“莫洛托夫计划”割裂了世界市场,使全球化变为半球化,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1947年10月“关贸总协定”签订,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苏联的上述做法一定程度上防止了美国、西欧国家的经济渗透,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

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西方盟国对在德国实行的“非工业化政策”进行反思,他们指出:

“在两次世界大战间隔的时期内,德国在欧洲市场上的强大地位并不是体现于它对欧洲经济的主宰,而是反映各国之间紧密的经济联系,对许多国家来说,德国在正常的年代里,既是最重要的供货国,也是最重要的接受货国。

”其主要目的在于(  )

A.重建世界经济秩序

B.化解法德之间固有矛盾

C.扶植德国对抗苏联

D.推动欧洲一体化的进程

C[材料“既是最重要的供货国,也是最重要的接受货国”,主张加强同德国的经济联系,西方盟国主要目的在于冷战的需要,故A项错误;此举有利于化解法德之间固有的矛盾,但不是主要目的,故B项错误;结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可知,其主要目的在于扶植德国对抗苏联,故C项正确;这一政策客观上有利于推动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但不是主要目的,故D项错误。

]

6.1962年,赫鲁晓夫给肯尼迪的信中说:

“美国已公开走上了粗暴违反联合国宪章、违反在公海上自由航行的国际准则和采取反对古巴与苏联的侵略行动的道路……无疑,我们也不能承认美国有控制那些对古巴加强自己防御能力至关重要的武器的权利……我希望美国政府能谨慎从事,放弃你们正在采取的可能给世界和平造成灾难性后果的行动。

”这段材料反映了(  )

A.当时美国已经侵略古巴与苏联

B.赫鲁晓夫认为古巴所拥有的武器是用于防御

C.苏联军事力量已经超过美国

D.在美苏争霸时期美国最终妥协

B[材料反映的是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当时美国并没有侵略古巴与苏联,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对古巴加强自己防御能力至关重要的武器的权利”可知,赫鲁晓夫认为古巴所拥有的武器(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是用于防御,故B项正确;在当时的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战略优势,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就是为了改变这种不利局面,故C项错误;古巴导弹危机的结局是苏联从古巴撤走导弹,苏联最终妥协,故D项错误。

]

7.1969年7月,美国总统尼克松阐述了他的新亚洲政策,美国支持亚洲国家的集体安全以遏制“极权政治”的扩张,但不要“发号施令”。

同时美国采取一系列措施强化同西欧、日本的关系。

这表明(  )

A.资本主义阵营发生了深刻变化

B.美国通过多边力量遏制苏联

C.美国顺应了多极化的世界格局

D.美国亚洲政策出现根本转折

B[根据“美国采取一系列措施强化同西欧、日本的关系”可知,美国与西欧、日本仍然是合作关系,故A项错误;根据“美国支持亚洲国家的集体安全以遏制‘极权政治’的扩张”,并强化与西欧、日本的关系,据此可以看出美国通过多边力量遏制苏联,故B项正确;20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现了多极化趋势,但世界仍然是两极格局主导,故C项错误;尼克松的新亚洲政策仍以遏制共产主义为核心,只是方式有所改变,故D项错误。

]

8.1964年6月,美国《时代》杂志发表社论指出:

“从北约到联合国,从拉丁美洲到红色中国,几乎在世界政治中的每一个问题或地区上,法国都采取和美国政策不一致的态度。

”这一社论(  )

A.揭示了法国倒向社会主义阵营

B.反映了法国推行独立外交

C.体现了两大阵营对抗趋于缓和

D.说明了法国与美国的决裂

B[材料中呈现的美国与法国的态度不同,并不意味着法国倒向社会主义阵营,故A项错误;1964年,此时欧洲走向联合,反映了两极格局下的多极化趋势,法国战后经济恢复,坚持独立外交政策,试图摆脱美国的影响,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不是两大阵营(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关系的缓和,而是资本主义阵营内部的矛盾,故C项错误;法国只是态度上与美国不一致,不等于决裂,故D项错误。

]

9.1964年,第二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纲领指出:

“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新殖民主义是国际紧张局势和冲突的一个基本根源。

”1973年第四次首脑会议号召不结盟国家要“通过有效行使反对霸权的国家主权来巩固它们的独立”,“拒绝任何形式的奴役和依附、任何干涉和压力”。

以上材料说明不结盟运动国家(  )

A.不满美苏两国对第三世界的争夺

B.意识到美国严重威胁他们的安全

C.欲建立他们主导的国际政治秩序

D.根据国际形势变化调整斗争目标

D[材料内容未体现美苏对第三世界国家进行争夺,故A项错误;材料中不结盟运动由反帝、反殖到反霸,并未特指美国,故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不结盟运动国家要求建立他们主导的国际政治秩序,故C项错误;70年代美苏推行霸权主义,因而60年代的只针对西方国家的反帝反殖的斗争目标不适合国际形势的变化,因而调整为反霸权主义,这说明不结盟运动国家根据国际形势变化调整了斗争目标,故D项正确。

]

10.1949年联邦德国建国后,在与苏联以外的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交往中奉行强硬的政策。

1969年社会民主党执政后,开始实行“缓和、谅解与合作”的“新东方政策”。

西德对外政策的转变(  )

A.受美苏冷战重心转移的影响

B.反映出资本主义阵营内部出现分化

C.受苏联对外政策调整的制约

D.体现出两极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B[美苏冷战的重心一直在欧洲,故A项错误;材料中德国对外政策的转变说明当时随着西欧经济的恢复发展,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化,故B项正确;从1949年到1969年,苏联对外政策并未做出调整,故C项错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1991年两极格局一直存在,并未发生重大变化,故D项错误。

]

11.下表为经济互助委员会章程(宗旨)的演变概况(节选)。

由此可知该组织(  )

时间

章程(宗旨)

1959年

在“国际分工”的原则基础上发展“全面的经济合作”

1962年

首次对欧洲以外的社会主义国家开放

1988年

与欧洲共同体签署联合声明,双方互相承认,并正式建立关系

1991年

成立以市场原则为基础的开放型“国际经济合作组织”,以取代目前的经互会

A.符合苏联与东欧经济发展规律

B.推动了社会主义阵营不断扩大

C.后期的政治意识形态逐渐弱化

D.是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的产物

C[根据材料可知,经互会在1962年“首次对欧洲以外的社会主义国家开放”,在1988年“与欧洲共同体签署联合声明,双方互相承认,并正式建立关系”,在1991年“成立以市场原则为基础的开放型‘国际经济合作组织’,以取代目前的经互会”,由此可以推知经互会后期的政治意识形态在逐渐弱化,故C项正确。

]

12.有学者指出:

“由于特别的地缘政治原因,中、美、俄之间一直存在一种特殊的相互关联性,此不仅表现在双边关系的发展常常以第三国为考虑出发点……而且表现在双边关系的变化自然而然会对第三国产生影响。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中俄关系的发展取决于美国

B.中美关系的发展以俄罗斯为出发点

C.中、美、俄之间存在着三边互动关系

D.中俄关系的变化是影响中美关系的主要因素

C[A项说法过于绝对,错误;中美关系出发点是中国、美国的国家利益,故B项错误;材料“中、美、俄之间一直存在一种特殊的相互关联性……双边关系的发展常常以第三国为考虑出发点……而且表现在双边关系的变化自然而然会对第三国产生影响”说明中、美、俄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故C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中、美、俄三国之间的关系相互影响,故D项错误。

]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政策设计人员选择对西欧的援助,作为美国关注的第一个课题,这并不表明他们忽视其他紧迫和严重的问题,也并非他们毫不考虑从全世界范围协调长期政策的使命。

他们这样做只不过意味着,西欧看来是执行长期计划最有效的措施。

——美国国务院政策设计委员会《关

于美国援助西欧的政策》

材料二 甚至在哈里·杜鲁门领导下的美国与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仍作为同盟国进行对德国的战争时,1945年杜鲁门就曾秘密地向德怀特·艾森豪威尔将军下令,准备对苏联进行先发制人的核打击。

华盛顿对于战争的存在没有任何多愁善感,这无非是一门生意,一门表面被温和地冠以“美国世纪”之名,实则是建立无可匹敌的美国统治地位的生意。

材料三 显然,伴随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在1989年11月决定不派苏联坦克开入东德干涉不断扩大的反政府起重机正在拆除勃兰登堡门前的一段柏林墙非暴力烛光抗议运动,听任象征分隔东西欧“铁幕”的柏林墙倒塌,冷战结束了。

苏联在经济、军事和政治上破产了。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欧看来是执行长期计划最有效的措施”。

(12分)

(2)两极格局以东欧剧变与苏联的解体而告终,美国看似是美苏争霸的胜利者,但历史证明美国也不是两极格局的完胜者,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13分)

【解析】第

(1)问,结合所学知识得出“西欧看来是执行长期计划最有效的措施”是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主要国家经济受到战争的严重破坏,美国通过援助西欧达到控制西欧、对抗苏联、遏制共产主义、实现称霸世界的目的;此外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苏联成为美国的头号对手,欧洲是双方争夺的关键地区。

(2)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极格局瓦解后,出现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中国和发展中国家实力的增强使得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美国没有实现称霸世界的目标;此外,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依然是世界上重要的大国,对美国形成制约作用。

【答案】

(1)说明: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把苏联确定为自己最大的敌人,西欧曾经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地区,美苏都把西欧作为其战后角逐的关键地区;第二次世界大战过程中西欧主要国家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美国援助西欧是为了加控制利用对抗苏联,达到其争霸世界的目的,这也是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长期的既定方针。

(2)原因:

在美苏两极对峙中,西欧、日本的迅速崛起,强烈冲击了美国的霸权,美国没能实现控制西欧遏制苏联进而成为世界霸主的美梦;苏联虽然解体,但俄罗斯作为苏联的主要继承者不失为一个超级大国,美国只能作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存在,但却没有达成它世界霸主的美梦;世界其他地区尤其是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也成为世界政治格局中不可忽视的力量,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14.(12分)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西斯的崩溃和欧洲的衰落并没有带来世界的高度一体化,反而使人类进入了以两个超级大国为核心的两极对抗的时代。

关于冷战的起源,美国学者认为,斯大林的“侵略”和“扩张”政策是战后国际关系紧张化的主要原因,美国对苏联的“共产主义扩张”作出反应,冷战因此而生。

对此,苏联学者有不同的看法。

他们认为美国垄断资本中最富于侵略性的集团利用美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来确立世界霸权,为此而积极推行反苏反共的政策,从而一手导演了冷战。

针对争论,著名冷战史专家约翰·加迪斯(美)认为冷战既非美国也非俄国的过失,它是大国之间利益上的碰撞,是苏联的独裁共产主义与美国的民主理想之间的冲突。

可以说,关于冷战谁该负主要责任的问题,中外学者的争论一直未停息。

——据王玮、戴超武《美国外交思想史》

选取材料中的一种观点进行评析。

(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解析】根据材料“斯大林的‘侵略’和‘扩张’政策是战后国际关系紧张化的主要原因”可提炼观点为“苏联应该对冷战的爆发负主要责任”,论述可从苏联角度去答,根据苏联在政治上、意识形态上、国家利益上采取的措施进行论述;还可根据材料“美国垄断资本中最富于侵略性的集团利用美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来确立世界霸权,为此而积极推行反苏反共的政策,从而一手导演了冷战”提炼出另一种观点“美国应对冷战的爆发负主要责任”,然后围绕观点论述,要从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经济、军事实力,称霸世界的野心、美苏两国的意识形态等角度去论证;还可以提炼第三种观点“美苏两国都应对冷战的爆发负一定的责任”,论述可结合第一观点和第二观点的论述去回答。

【答案】示例一:

观点:

苏联应该对冷战的爆发负主要责任。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建立了以其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引起了美国等西方国家的不安。

苏联共产主义的意识形态与西方的民主自由价值观念的矛盾,导致苏联领导层对西方国家不信任。

美苏国家利益的冲突:

战后苏联在德国问题、以及希腊、土耳其危机中的态度加深了西方对苏联的怀疑,恶化了美苏战时同盟关系,迫使西方国家最终对苏联采取强硬态度。

示例二:

观点:

美国应对冷战的爆发负主要责任。

美苏两国国家利益的冲突:

战后,美国凭借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实行全球扩张的霸权主义政策,而苏联成为美国实现这一政策的重大障碍。

美苏两国的意识形态不同:

西方的民主自由价值观念与苏联共产主义的意识形态相矛盾,导致西方国家对苏联采取遏制政策。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验使美国决策者相信,对高度集权主义者是不能软弱的,必须采取强硬的对苏政策。

示例三:

观点:

美苏两国都应对冷战的爆发负一定的责任。

具体答案结合示例一和示例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