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 1 发现物体的特征》22.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487692 上传时间:2023-03-0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0.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 1 发现物体的特征》2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 1 发现物体的特征》2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 1 发现物体的特征》2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 1 发现物体的特征》2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 1 发现物体的特征》2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 1 发现物体的特征》22.docx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 1 发现物体的特征》2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 1 发现物体的特征》22.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 1 发现物体的特征》22.docx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1发现物体的特征》22

《发现物体的特征》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发现物体的特征》是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起始课。

我们周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物体。

这些物体是物质存在的具体形式。

小学生需要从发现物体的特征开始认识各种材料,再从物质的角度认识物质世界,这个过程是符合他们的认知需要和年龄特点的。

在这一课,学生将通过观察和描述特征来探究常见的物体,利用感官观察8种常见的物体,初步学习用对比的方法来观察、描述并记录物体的基本特征。

教科书共3页,分为3个部分。

l.聚焦

这部分内容有两个问题,前一个问题是为了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后一个问题既是为了引发学生的思考,又是为了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研究主题——观察自己周围的物体并描述它们。

这些问题,即可以帮助教师在探究活动开始前调查学生对物体的原有认识,又可以为学生接下来认识物体的特征奠定基础。

2.探索

这部分内容主要包含一个观察活动,引导学生对8种常见物体进行观察和描述。

教科书首先出示要观察的物体:

玻璃珠、螺母、乒乓球、橡皮、泡沫块、纸片、木块、一次性塑料杯。

随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用自己想到的词汇或短语描述自己看到了什么,这样可以了解他们已经知道的描述性词汇。

在后续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儿童的语言使之发展成为科学词汇。

接着,教科书提示了科学观察的步骤和方法——选择一个物体与其他物体进行观察、比较。

教科书中的4幅图分别提示了4种比较和观察的方法:

通过看,比较颜色或形状;通过闻,比较气味;通过看和摸,比较是否透明或光滑;通过掂,比较轻重等等。

这些方法将会贯穿整个单元的学习活动。

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能较为全面地从各个方面描述物体,并用文字或图画的形式记录在活动手册的表格中。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描述加以规范和提炼,最后在记录表中呈现科学词汇。

必要时,教师要对一些比较难懂的词汇进行解释。

另外,教师要特别提醒学生在未经教师允许的情况下,不能用嘴接触任何物体。

3.研讨

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两个讨论问题。

第一个问题,主要提示学生回顾自己是如何观察物体的。

学生可能会说出利用感官来观察物体,即看、闻、摸、掂等,也可能会强调是通过对不同物体进行比较来观察的。

此时,教师可以进步询问学生是通过什么方法找到物体的特征的。

第二个问题,主要提示学生反思描述物体特征的角度,从这些角度可以更好地描述物体,比如可以从颜色、形状、轻重、是否粗糙、是否透明等方面进行描述。

学生提到的描述物体的角度可能不同于教科书中所提示的,但只要是合理的,教师都可以将其汇总在班级记录表中。

另外,这张班级记录表将贯穿整个单元,随着探究的深入,不断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科学词汇。

在描述物体的特征时,要引导学生使用轻、重、粗糙、光滑等科学词汇。

【学情分析】

学生们每天都会和各种各样的物体打交道。

所以,他们对这些物体已经积累了许多感性认识。

同时,他们也能够用一些简单的词汇或短语描述这些物体的特征,比如颜色、气味、轻重、形状等。

但是,学生对于可以从哪些方面全面地描述物体,如何科学地运用词汇,仍存在很多困难。

比如,怎样判断物体是轻还是重,用什么描述形状,什么是粗糙或光滑……在对物质世界进行科学认识的伊始,学生会产生一些困难和问题,需要科学课堂提供一些研究方法来帮助他们克服和解决。

经历一个学期的学习后,学生具有了初步的观察能力,但是在描述物体特征的时候,很大一部分学生会将物体特征和用途混淆起来。

比如描述铅笔盒,学生较多描述有装文具的长方形盒子,装文具是用途,长方形才是形状特征。

所以在这节课中,首要让学生分辨特征的描述不能混入用途;其次,学生在描述物体特征时,往往只关注一两个点,在其他同学描述完以后才能去寻找未被发现的特征,所以本课还需要针对一个物体,让学生从多维度描述特征,并记录下来,提升学生的综合观察能力。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

我们的周围存在着很多物体,物体具有形状,大小,轻重等特征。

2.科学探究目标

用各种感官观察和描述不同的物体。

用两两对比的方法对物体进行观察。

3.科学态度目标

愿意倾听他们的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乐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感受到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物体,它们具有一定的特征,可以满足不同的需要。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能较准确地描述出物体的特征。

2.教学难点:

用两两对比的方法对物体进行观察。

【教学准备】

1.小组:

玻璃珠、螺母、乒乓球、橡皮、泡沫块、纸片、木块、一次性塑料杯每组一套

2.全班:

《发现物体的特征》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1、聚焦

1、导言:

同学们,你们喜欢玩猜谜语的游戏吗?

那我来说你来猜。

(出示谜语:

体形有圆又有方,皮肤有白又有黄,发现哪个字写错,马上摇头来帮忙。

谜底:

橡皮)

设计意图:

用猜谜游戏来集中学生注意力,也为下面让学生独立描述物体特征提供思考依据,降低难度。

2、分析谜语,说一说这则谜语告诉了我们橡皮的哪些特征?

(形状、颜色、)

设计意图:

让学生初步感知每种物体都有自己的特征。

3、橡皮的特征还有很多,我们怎样才能发现橡皮更多的特征,而且还能把这些特征准确地描述出来呢?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

(板书:

发现物体的特征)

设计意图:

明确本节课的研究主题。

二、观察物体

(一)观察一个物体

1、橡皮的形状、颜色我们是用什么感官感知的?

(眼睛)我们为了知道橡皮的更多特征还会用到我们哪些感官?

(鼻子、手)

2、“眼睛看”是一种很重要的观察方法,与“鼻子”、“手”相对应的观察方法你知道有哪些吗?

3、介绍“闻”和“摸”的安全方法。

用鼻子闻、手摸,进一步感知橡皮的其它特征。

(有香味、粗糙比较重)

(特别提醒学生在未经教师允许的情况下,不能用嘴接触任何物体)。

设计意图:

实践操作,让学生进一步熟悉观察方法。

4、认识几种常见的物体

(1)教师:

今天老师准备了8种物体,让我们看看它们都是谁?

(出示幻灯片)

根据图片的顺序,认识8种常见的物体。

(2)挑战任务:

同学们,老师介绍的这几种观察方法你们学会了吗?

我们挑战任务来了:

现在,我们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物体来观察,并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这些物体的特征。

看谁能挑战成功。

(3)教师在学生观察的时候不断引导学生用眼睛看、鼻子闻、手摸等观察方法。

 

《发现物体的特征》班级记录表

观察方法

特征

玻璃珠

螺母

乒乓球

橡皮

泡沫块

纸片

木块

塑料杯

颜色

形状

是否透明

气味

粗糙

程度

轻重

(4)学生汇报,教师总结出描述物体特征一些科学词汇记录在班级记录单上。

设计意图:

教师引导学生先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看到了什么,力求引导学生调动所有感官来观察物体的特征,如用眼看颜色或形状、用手摸软硬、用鼻子闻到气味,这样可以了解学生已经知道了哪些描述性词汇,同时为下面的“两两对比观察法”活动打基础。

(二)对比观察两个物体

1、师:

有些物体的特征我们很难确定,比如木块的轻重,有的同学说轻,有的同学说重,那到底是轻,还是重,在不借助工具的情况下你有什么好方法吗?

生:

可以把物体放在两个手上来掂一掂,通过比较的方法来确定谁轻谁重。

2、师:

你说得可真好!

将一个物体和其他物体来比一比,这样可以更好得确定物体的特征,这就是两两对比观察法。

3、老师介绍两两对比观察法,(出示幻灯片)

我们要观察木块有什么特征。

可以先将木块与乒乓球对比,看一看,木块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

透明不透明。

闻一闻,木块和橡皮比,木块是有气味还是没气味。

摸一摸,木块和玻璃珠比,木块是粗糙还是光滑。

掂一掂,木块和泡沫块比,木块是轻还是重?

这样我们就能发现木块更多的特征。

4、四个人一组,通过合作,用到上述老师总结的方法,将物体进行比较,看看有没有更多的发现。

并把观察到的结果记录下来。

例如:

《发现物体的特征》活动手册

物体

特征

橡皮

乒乓球

木块

颜色

白色

黄色

绿色

形状

方形

球形

方形

气味

粗糙程度

粗糙

光滑

粗糙

轻重

较重

较轻

较重

5、指导学生填写结果记录,强调活动要求:

小组合作,比较观察。

设计意图:

学生利用活动手册记录物体特征,书写上会有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耐心指导、示范。

通过指导,使学生认识到要边观察、边比较、边记录,记录结果要真实。

6、交流评价

(1)随机选两名同学的活动手册记录表,上传屏幕。

(2)学生相互评价,观察和记录是否准确。

(3)教师小结:

记录要真实、准确。

设计意图:

上传学生作品,顺应科技进步,结合信息技术在科学课的应用。

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另一方面继续巩固学生对物体特征的科学认识,引导学生用“准不准”的标准来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记录,进一步强调科学记录要真实、准确。

7、教师总结:

通过两两对比观察,我们能发现物体更多的特征。

三、小结、延伸

1、谁来说说我们怎样才能发现物体更多的特征?

2、要想更全面、更准确地描述物体,应该怎么做?

3、课后,同学们也可以根据物体的特征编一些小谜语让别人猜,这样可以锻炼自己的观察能力和描述能力。

设计意图:

突出学以致用,同时用编谜语的方式继续培养学生观察和表述能力。

【板书设计】

发现物体的特征

看:

 大小、颜色、形状

闻:

气味、两两对比观察法

摸:

粗糙、光滑

掂:

较重、较轻

 

教学反思

《发现物体的特征》是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起始课。

小学生每天都会和各种各样的物体打交道,他们能够用一些简单的词汇或短语描述这些物体的特征,如:

颜色、形状、气味、轻重等,但是,学生在全面地描述物体,科学地运用词汇方面,仍存在很多困难。

比如;怎样比较不同物体的轻重,如何描述形状,什么是粗糙或光滑等。

需要科学课堂提供一些研究方法来帮助他们认识周围的物体。

在这一课,学生将通过观察和描述特征来探究常见的物体,利用感官观察8种常见的物体,初步学习用对比的方法来观察、描述并记录物体的基本特征。

这节课中,好的有以下几方面:

明确课程理念、目标、任务,吃透教材,充分掌握教材的特点,从而做出与教材相符,与学生年龄特点相符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便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将重点放在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科学观察的理解之上。

而这节课,就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初步了解科学观察的意义的内容。

因此,设计教案时,就尽可能地以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为重点,以引导学生掌握科学观察的方法为难点,同时重视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让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活动。

一年级学生对周围的世界的好奇心更强烈和积极,因此,在教学中都尽量放手他们主动参与科学的学习探究。

比如,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记录自己的发现,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让他们分享观察和实验的快乐,也提高彼此观察、实验的能力。

同时,教师在作为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在这样的开放的课堂环境下, 学生对科学便会产生浓厚的兴趣,经过多次的实际观察和实验活动后,自然也就提高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在这一课里有两个主要的教学活动。

一是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对乒乓球,一次性塑料杯、橡皮、木块、螺母、玻璃、纸片、泡沫块做多角度的描述。

另一个是让学生对木块、水和空气作对比,描述特征。

我在第一个活动中注重对学生进行观察方法的指导,学生在看、闻、摸后对物体从颜色、形状、是否透明、气味、粗糙程度、轻重几个方面描述了其特征。

在这一环节中老师设计的班级记录表有些小,后面的学生看得不是很清楚。

第二个活动是让学生对木块、水和空气作对比,描述特征。

我做了一些改动,把水和空气换成橡皮、乒乓球,也就是木块、橡皮和乒乓球作对比描述特征,我觉得用两两对比观察法这三种物体更好操作,实践性强,易于掌握。

还有一个不足之处:

信息技术作为教学辅助手段,以其便捷、直观的优势,在课堂上已广泛使用。

但作为一个老教师在使用这些现代化教学手段时,还有些生疏,不够熟练。

在今后的教学中,多向年轻教师学习,尽快熟练这些现代化教学手段,以便于它们能更好的服务于课堂。

让科学课堂更精彩、更有趣。

也让学生更好的爱科学、学科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