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顺市城市总体规划1.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485104 上传时间:2023-03-01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47.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顺市城市总体规划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安顺市城市总体规划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安顺市城市总体规划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安顺市城市总体规划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安顺市城市总体规划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顺市城市总体规划1.docx

《安顺市城市总体规划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顺市城市总体规划1.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顺市城市总体规划1.docx

安顺市城市总体规划1

安顺市城市总体规划

人口、用地规模预测专题报告

(2001—2020年)

 

安顺市人民政府

2001年12月

 

一、人口、用地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概况

1、行政区划

安顺市位于贵州省中西部,四邻分别与贵阳市、黔南州、毕节地区、黔西南州及六盘水相接,属贵州省黔中经济带的西端重要区域。

安顺市曾有两次较大行政调整。

1996年1月,原属安顺地区的清镇市、修文县、开阳县和息烽县划归贵阳市代管和管辖;2000年6月,安顺地区撤销,设立地级安顺市,撤销原县级安顺市,设立西秀区。

安顺市共辖1区5县共36个建制镇和44个乡(含安顺经济技术开发区、贵州黎阳高新技术工业园区和黄果树风景名胜区),总面积达9264平方公里,总人口252.29万人。

2、城市规划

从1956年起,安顺市曾先后编制了四次城市规划,其中1994年编制完成的第四次城市总体规划于1996年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并实施。

在实施的过程中,两次比较大的行政区划调整,成为城市建设发展的重大影响因素,同时西部大开发等外部条件的改变,城镇化的机制有了新的变化,城市发展处在一个比较好的环境。

(二)安顺市人口、用地现状

1、安顺市人口现状

2000年,安顺地区撤销,成立安顺市,行政区划与原安顺地区一致。

撤销县级安顺市,设立西秀区(含开发区),实行市带县(区)的行政体制。

安顺市范围包括平坝县、普定县、镇宁县、关岭县、紫云县、西秀区,全市国土总面积9264km2,2000年全市总人口252.29万人,人口密度为272人/平方公里,全市非农业人口为38.77万人。

由于行政体制的调整原因,在调研和搜集资料中存在一定的困难。

为了便于开展工作,在资料的整理过程中,沿用原安顺市(县级市)资料作为西秀区历史资料,名称统一为西秀区,其它县沿用原名,这样既有利于资料的统计分析和整理,又尊重行政区划的延续和发展。

下文中的安顺市指地级市,其统计数据沿用“安顺地区”资料。

(1)总人口及构成、分布

2000年安顺市全市总人口为252.29万人,比上年增加了3.35万人。

人口自然增长率13.41‰。

2000年全市非农业人口为38.77万人,占总人口的15.37%。

城镇人口为65.28万人,城镇化水平为25.9%。

安顺市人口的性别构成中,女性人口为120.57万人,男性人口为131.72万人,男女性别比为109(女性为100)。

安顺市的人口及构成分布见下表:

2000年安顺市人口状况及分布简表

单位:

年末

总人口

按性别分

按城镇划分

城镇

农村

合计

2522917

1317188

1205729

652843

1870074

西秀区

801051

413539

387514

383222

417829

平坝县

340498

178368

162130

92350

248148

普定县

399246

210345

188901

46988

352235

关岭县

316164

177620

159569

56196

280993

镇宁县

337189

164704

151460

44967

271197

紫云县

328769

172612

156157

29120

299649

注:

人口数据系第五次人口普查数。

1990—2000年安顺市总人口统计表

单位:

万人

指标

年份

年末总人口

非农业人口

人口自然增长率

(%)

备注

1990

219.29

30.38

15.03

96年以前资料为原安顺地区统计资料

1991

222.63

30.55

1992

226.35

31.18

1993

230.27

31.97

1994

232.11

35.56

1995

233.95

35.64

13.87

1996

237.31

36.09

14.0

1997

240.57

36.64

13.65

1998

243.27

36.86

13.15

1999

248.94

37.31

13.12

2000

252.29

3

38.77

13.41

(2)城镇人口及城镇化发展现状

城镇人口的界定:

是居住在镇一级以上政府所在地,比较集聚,享受镇以上基础设施常住人口和部分暂住人口的总和。

城镇人口的构成包括常住人口和部分暂住人口,常住人口包括了居住在城镇的非农业人口和农业人口。

暂住人口居留时间在半年以上的部分均作城镇人口的统计范围。

在安顺市城镇人口的构成中,非农业人口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与城镇人口之间存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比例系数。

安顺市的城镇人口为65.28万人,城镇化水平为25.9%。

其中,居住在城镇的非农业人口33.5万人,占城镇人口的比例为51.32%。

历年非农业人口与城镇人口的经验比例系数在0.5—0.7之间。

 

2000年分县(区)人口及城镇化水平一览表

指标

县(区)

总人口

(万人)

城镇人口

(万人)

城镇化水平

(%)

合计

252.29

65.28

25.88

西秀区

80.11

38.32

47.83

平坝县

34.05

9.24

27.14

普定县

39.92

4.70

11.77

关岭县

31.62

5.62

17.77

镇宁县

33.72

4.50

13.45

紫云县

32.88

2.91

8.85

在城镇人口中,除西秀区外,其他县的城镇人口构成主体是非农业人口和农业人口,暂住人口规模较小,所占比例不大,全县的人口迁出迁入基本保持平衡。

而西秀区作为全市中心,不但吸纳区外的人口进入,对本市其它县份剩余劳动力的吸引规模也相当大,每年的暂住人口多达数万人。

外来人口的进入带来了城市建设的压力,城市社会问题的出现不容忽视。

(3)西秀区人口及分布

西秀区是安顺撤地设市后由原安顺市(县级市)改制成立的,辖区范围与原安顺市(县级市)统一。

为了统计上方便和统一,所使用的历史资料均以原安顺市(县级市)资料作为西秀区的资料。

2000年西秀区总人口发展到80.11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为21.7万人,未落户常住人口0.66万人。

2000年西秀区的城镇人口达到38.32万人,全区城镇化水平达到47.83%。

2000年西秀区人口统计表

指标

行政区域

总人口

非农业人口

东街办事处

23898

23898

南街办事处

22023

22023

西街办事处

20651

20651

北街办事处

27708

27708

东关办事处

71449

29925

华西办事处

44842

19925

幺铺镇

54336

16324

宋旗镇

26432

3388

龙宫镇

23757

413

宁谷镇

39704

2230

双堡镇

31709

4561

旧州镇

38339

2132

大西桥镇

38490

2237

七眼桥镇

57044

6060

蔡官镇

53520

6281

轿子山镇

51472

8037

新场乡

16237

460

岩腊乡

17700

452

鸡场乡

16220

851

杨武乡

27715

578

东屯乡

26166

369

黄腊乡

17057

267

刘官乡

16059

500

开发区(西航)

38523

17924

合计

801051

217194

(4)城市建成区人口及其构成

城市建成区涵盖了西秀区的六个街道办事处和开发区等的全部或部分,并拓展到宋旗镇境内。

作为西秀区和安顺市的中心城市,且又是贵州省黔中经济带西片的中心城市,城市的辐射影响能力较强,人口集聚程度大。

同时,西秀区下辖各乡镇与城区距离较短,交通便利,各乡镇有很大部分非农业人口的住勤分离,居家落户在城区。

而且,周围部分农业人口的生产主要围绕为城市服务,其活动范围也集中在城市里,进入城区的意向选择也在逐渐增强。

因此,城区人口除掉包括的几个办事处及开发区范围内人口外,还包括很大部分附近乡镇住勤人口和部分暂住人口。

根据统计资料,结合地方规划部门提供的资料参考,并通过实施调查、分析,安顺城区人口规模约29.8万人,城区人口统计中每年变数较大在于受暂住人口的年变动影响。

城区人口及构成统计表

单位:

万人

城区人口数

29.8

构成

非农业人口

16.0

建成区农业人口

5.1

暂住人口

6.6

建成区外农业人口

1.6

通勤人口

0.5

2、土地利用现状

(1)全市土地利用

安顺市全市土地总面积9264平方公里,其中农业用地620224.45ha,占土地总面积的66.95%;建设用地面积30344.43ha,占土地总面积为3.28%;未利用土地面积275831.12ha,占29.77%。

农业用地中,耕地面积为327175.82ha,园地面积4994.89ha,林地161360.36ha。

牧草地全为天然草地,面积116176.06ha。

水面面积为10517.32ha。

建设用地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21367.62ha;交通用地5822.12ha;水利设施用地3154.69ha。

未利用土地中,荒草地占21337.37ha,沼泽地1.75ha,沙地8.91ha,裸土地126.14ha,裸岩、石砾地211923.9ha,田坎42433.05ha。

全市的耕地垦殖率较高,园地和林地利用潜力大,牧草地的质量不高,产量低。

城镇用地结构不合理,功能分区混乱,利用效益差。

在全市的建设用地中,根据城市建设用地的划分标准,位于城镇的工矿用地和一定的农村居民点用地、特殊用地都计入城镇建设用地中。

安顺市全市城镇人口的人均城市建设用地平均75m2左右。

(2)西秀区土地利用

西秀区土地总面积172423.51ha,其中农业用地114562.53ha,占66.44%;建设用地8488.97ha,占4.92%;未利用土地49372.01ha,占28.63%。

农业用地中,耕地为69736.15ha,园地2508.91ha,林地30565.45ha,牧草地9688.85ha,水面面积2063.17ha。

建设用地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为5901.35ha,交通用地为1886.24ha,水利设施用地701.38ha。

未利用土地中,荒草地1645.60ha,沙地5.85ha,裸岩、石砾地40281.29ha,田坎7439.27ha。

(3)安顺市城区建设用地规模

安顺市城区用地规模总共为2360.0ha,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为79.2m2。

(三)存在问题

1、总人口及城镇人口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1)总人口持续增长,但增长势头减缓,速度放慢,年增长规模减少。

1990-1995年,安顺市总人口年均综合增长率为13.03‰。

年均增加人数为2.93万人,其中1993年增长最快,净增加人数达3.92万人,高于平均水平近1万人。

1996-2000年中,1997年人口增加3.3万人,1998年增加2.7万人,1999年增加5.67万人,2000年增加3.35万人。

近几年来,行政调整和政策引导等已成为人口变动的重要影响因素。

可以看出,要实现“十五”计划目标和达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持政策的稳定性,继续深入执行和加大力度抓好计划生育工作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人口年自然增长率总的来说是下降的,从1996-2000年的自然增长率变动来看,1990年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5.03‰,1996年达到14.00‰,1997年为13.65‰,1999年为13.12‰,2000年为13.41‰,从1990年到2000年,自然增长率年均减少0.16个千分点。

(2)非农业人口增长较快,但基数较低,其作为城镇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全市城镇人口规模偏小,城市化水平较低。

体现地方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一个重要人口指标是非农业人口,是构成城镇人口的主体,其与城镇人口的比为0.53:

1。

乡村范围人口的规模很大,城乡二元结构的差距较为明显。

2000年安顺市城镇人口为65.28万人,城镇化水平为25.9%。

城镇化发展地域分异明显,并出现了极化现象,西秀区达47.83%,而紫云仅为8.85%。

人口分布与经济分布基本统一,说明城镇化的动力机制中工业化的主要带动影响极大。

(3)城镇就业职工人数规模小,国有企事业单位仍是提供就业的主体。

(4)农村劳动力充足,但以从事农业活动为主。

外出务工劳动力规模逐年增大,已成为农村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2000年乡村实有劳动力达到119.34万人,占农村人口的63.81%。

其中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达到95.6万人,占全体劳动力的80.12%,而农村工业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仅占19.88%。

农村每年有大量的劳动力流向城市和外出务工,刺激了农村的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

(5)城镇人口地域分布不平衡,贵昆铁路、贵黄公路沿线城镇人口集聚程度较高,城镇规模较大,而广大的腹地地区城镇人口规模偏小,人口不多,城镇化的线状发展趋势明显。

2、土地利用存在问题

(1)土地的人口承载负荷较重,土地供需矛盾较为突出;

(2)土地利用不尽合理,土地污染比较严重;

(3)耕地生产力不高,集约化利用程度较低;

(4)未利用土地开发难度较大,耕地后备资源缺乏;

(5)城镇建设用地使用效益不高,内部结构不尽合理,重复建设和缺乏规划造成土地浪费,降低了投入的回报率。

二、人口与城镇化水平预测

(一)全市总人口预测

预测选择常规中的年均增长率法、年均增长数法、时间——人口一元回归分析等方法。

1、年均增长率预测法

该方法利用安顺市人口变动的增长率,作为规划预测总人口的增长基础参数,同时参照安顺市及全省、全国的人口计划生育政策和相关的社会发展目标,拟定符合安顺市实际的人口综合增长率,作为今后一段时间里人口发展的增长水平控制指标,达到控制人口增长的目的。

1990-2000年安顺市的人口年均综合增长率为14.12‰,其有连续统计自然增长率的年份自1995年开始,1995-2000年的年均自然增长率为13.53‰,年均机械增长率为0.59‰。

自1996年以来,安顺市的人口年均自然增长率呈降低趋势,故《安顺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草案)》中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到2005年控制在10.0‰以内是可以实现的。

在规划中近、中期分别以10.0‰、9.0‰作为人口自然增长水平的目标参数控制,远期以8‰作为控制目标。

机械增长率近期以现状水平为基础,选择的指标略高于现状,取1.0‰;中、远期的发展中通过扩大机械增长率进行引导,可控制在3‰左右。

那么到2005年和2010年的全市人口综合增长率分别为11.0‰、12.0‰,到2020年的人口综合增长率为11‰。

预测模型:

PN=PO·(1+R)N

式中:

PO、PN为规划基期年、规划期年的总人口规模;

N:

规划年限

R:

总人口综合增长率

由以上分析所得预测总人口数见下表:

规划年总人口规模一览表

规划年

2000年

2005年

2010年

2020年

年综合增长率

(‰)

15.42

11.0

12.0

11.0

总人口

(万人)

252.29

266.47

282.85

315.55

备注

2000年为规划基期年

2、年均增长数法

分析历史资料,可以知道安顺市的总人口是增长的,而且年增加人口数总接近某一个常数,说明安顺市的人口增长相对稳定。

规划以这一常数作为今后人口发展中年均增加数,对规划期年的人口作预测,以求出规划期年的总人口规模。

n-1

Pn-P1

预测模型:

△P=

PN=PO+N·△P

式中:

P1、Pn为历史资料中的第1、第n年的人口数;

n:

为历史资料的数据个数

△P:

年均增加人口数

PO、PN:

规划基期年、规划期年的总人口数。

N:

规划年限

根据安顺市1990-2000年的总人口统计资料可以求得:

n-1

Pn-P1

10

252.29-219.29

△P===3.30(万人)

由于全市总人口增长以自然增长为主,随着今后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口自然增长水平会进一步下降,而机械增长水平的提高有一定限度,所以年均增加人口数可望比历史统计资料计算的指标略低,规划取3.0万人作为预测参数。

则预测2005年,2010年和2020年的总人口见下表:

 

规划年总人口预测规模表单位:

万人

规划年

2000年

2005年

2010年

2020年

年平均增加数

6.82

3.0

3.0

3.0

总人口数

252.29

267.29

282.29

312.29

备注

2000年为规划基期年

在全市来说,以自然增长为人口增长的主要方式,而随着自然增长率的降低,这部分人口规模将减小,尤其是远期人口控制政策的效应凸现,总人口的规模可望比预测的低。

3、时间数列——人口一元回归法

安顺市的总人口发展随时间的推移,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是稳定增长的,这可从时间——人口坐标系中看出,人口增长的直线趋势相对明显,说明人口与时间数列之间存在着线性相关,因此可构建时间数列——人口的回归方程,以此推算未来一段时间的总人口趋势。

 

(万人)

260

255

250

245

240

235

230

225

220

215

210

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年)

预测模型:

P=A+B·T

式中:

P:

规划年的总人口数

T:

规划期年的时间数值

A、B:

回归方程参数,通过最小二乘法求得。

 

时间数列与总人口统计简表

序号(n)

时间数列(T)

总人口(P)(万人)

1

1990

219.29

2

1991

222.63

3

1992

226.35

4

1993

230.27

5

1994

232.11

6

1995

233.95

7

1996

237.31

8

1997

240.57

9

1998

243.27

10

1999

248.94

11

2000

252.29

ΣT·P-Τ·ΣP

ΣT2-1/n(ΣT)2

B==3.026545455

A=P-B·T=-5803.093636

相关系数r=0.994102509,说明方程相关程度较高。

则所得回归模型方程为:

P=-5803.093636+3.026545455·T

模型预测人口见下表:

规划年

2000年

2005年

2010年

2020年

预测参数(T)

2005

2010

2020

人口数(P)(万人)

252.29

265.13

280.26

310.53

备注

2000年为规划基期年

4、安顺市人口政策

《安顺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草案)》中确定安顺市在近期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0‰以内,总人口控制在265万人以内,那么中远期安顺市的人口在符合国家及省的有关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下,通过政策引导来实现人口的可持续发展,则人口自然增长会进一步降低,因此,分阶段控制指标可以选取以上方法预测的低值。

通过以上分析,结合安顺市人口政策,规划安顺市的人口分期控制目标分别如下:

近期(2005年):

265万人

中期(2010年):

280万人

远期(2020年):

310万人

(二)城镇人口及城镇化水平预测

安顺市的城镇人口,由于资料的不完整性和缺乏统计,因此,利用有可比性的非农业人口的预测,所得结果通过与城镇人口存在的稳定经验比例常数换算城镇人口规模,以此作为测算城镇人口的途径,从而对全市的城镇人口进行规模上的测算。

规划预测方法有年均增长率法、年均增长数法和年份时间数列——非农业人口的线性回归预测以及通过人口地域分布测算方法等。

1、年均增长率法

1990—2000年的全市非农业人口的年均综合增长率24.69‰。

其中,1990-1995年的年均综合增长率为32.45‰,1996-2000年为16.98‰,2000年时达到39.13‰。

跨入2000年后,安顺市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国家大中型项目建设的影响下,尤其是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实施和人口户籍制度改革的实施,非农业人口的增长创造了较高水平。

而且,安顺市的产业改革和结构调整提供了新的就业岗位,也吸引了部分非农业人口的进入,给非农业人口的加快增长注入了新的活力,在非农业人口预测时,年均综合增长率也将保持较高水平,这既符合非农业人口发展规律,也符合安顺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同时也是城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规划预测中,近、中期的非农业人口增长水平选取20‰,远期为18‰作为预测参考指标,其中人口自然增长率近、中期控制在10‰,远期控制在8‰的水平。

年均增长率法非农业人口预测表

单位:

万人

规划年

2000年

2005年

2010年

2020年

综合增长率(‰)

39.13

20

20

18

非农业人口(万人)

38.77

42.8

47.3

56.5

备注

2000年为规划基期年

2、年均增长数法

1990-2000年的全市非农业人口年均增加0.84万人,其中,1990-1995年为1.05万,1996-2000年为0.63万,而2000年时年增加数达1.46万人。

在以此方法预测安顺市的未来一定时间内的非农业人口,考虑户籍制度改革、西部大开发、产业结构调整、城镇规划引导的人口流动和转移等因素,未来一段时间内非农业人口发展的规模也会较大。

由于以上这些因素作用的时效性差异,也会对未来具有较大的增长带动影响。

因此,近、中期非农业人口增长的规模与历年平均数保持接近,而远期增长速度可能有一定变化。

规划选取现状年均增长值1.0万人作为未来非农业人口增长的预测参数,从而测算出的全市非农业人口数。

规划年

2000年

2005年

2010年

2020年

年均增长数(万人)

1.0

1.0

1.0

非农业人口(万人)

38.77

43.8

48.8

58.8

备注

2000年为规划基期年

3、年份时间数列——非农业人口回归预测法

对历史统计资料分析可知非农业人口随时间的发展是逐年增长的,且与时间数列存在线性相关关系,因此通过历史资料构建时间数列与非农业人口增长的线性回归模型,利用模型对未来一段时间的非农业人口规模进行预测。

年份时间数列与非农业人口对应的数据见下表:

序号(n)

时间数列(T)

非农业人口(P)

1

1990

30.38

2

1991

30.55

3

1992

31.18

4

1993

31.97

5

1994

35.56

6

1995

35.64

7

1996

36.09

8

1997

36.64

9

1998

36.86

10

1999

37.31

11

2000

38.77

以历史统计资料计算的时间数列——非农业人口增长模型为:

P=-1706.645455+0.871818181·T,模型的相关性系数为r=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