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学复习参考之判断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481638 上传时间:2023-03-0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8.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遗传学复习参考之判断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遗传学复习参考之判断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遗传学复习参考之判断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遗传学复习参考之判断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遗传学复习参考之判断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遗传学复习参考之判断题.docx

《遗传学复习参考之判断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遗传学复习参考之判断题.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遗传学复习参考之判断题.docx

遗传学复习参考之判断题

二.判断题

绪论

1.遗传的实质是后代能够按照亲代经过同样的途径和方式,把从外界环境吸取的物

质经过转化建造成与其亲代相类似的复本自交繁殖的过程。

()

第一章

1.无融合生殖产生的胚,其染色体数均是n。

()

2.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配对发生在偶线期,而同源染色的分离发生第

一次分裂后期。

()

3.细胞减数分裂时,第一次分裂是同源染色体分离;第二次分裂是染色单体分离。

()

4.在一个成熟的单倍体卵中有36条染色体,其中有18条一定是来自父方的。

()

5.在一个初级精母细胞中有24条染色体,有18条中来自父方的。

()

6.在正常的卵子发生中,50个初级精母细胞将产生200个精子。

()

7.减数分裂既为性状遗传提供了物质基础,也为变异提供了物质基础。

()

第二章

1.在一个混杂的群体中,表现型相同的个体,基因型也一定相同。

()

2.在性状表现中,显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

3.用一个具有显性性状的亲本作母本,同另一个具有隐性性状的亲本作父本杂交在

F1代表现出显性性状,根据显隐性原理,即能判别出它是真正的杂种。

()

4.当一对相对基因处于杂合状态时,显性基因决定性状的表现而隐性基因则不能这

种显性基因作用的实质是:

相对基因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彼此直按抑制或促进的

关系,而是分别控制各自所决定的代谢过程,从而控制性状的发育。

()

5.外表相同的个体,有时会产生完全不同的后代,这主要是由于外界条件影响的结

果。

()

6.体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不同位点上的基因称等位基因,而位于非同源染

色体上的基因称非等位基因。

()

7.表现型是指生物表现出来的性状,是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

第三章

1.具有n对基因的杂合体(F1)减数分裂可形成2n种配子,显性完全时,F2表现型

为2n种,F1形成的不同配子种类为3n()

2.多因一效是指许多基因影响同一性状的表现,这是由于一个性状的发育是由许多

基因控制的许多生化过程连续作用的结果。

()

3.基因型纯合的个体,在减数分裂中,也存在着同对基因的分离和不同对基因间的

自由组合。

()

4.基因互作遗传中,等位基因分离,而非等位基因不独立分配。

()

5.基因互作是通过控制同一生化过程的不同步骤来实现的。

()

6.西葫芦的纯合白皮×绿皮杂交,F1表现白皮,F2出现12白皮:

3黄皮:

1绿皮比例,

这是显性上位作用的表现结果。

()

7.在一对等位基因中,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的关系,是抑制与被抑制的关系。

()

8.具有三对独立遗传基因的杂合体(AaBaCc)自交,F2基因型为AaBBcc的频率4/64,

而表现型为A-B-cc的频率是9/64。

()

9.具有n对独立遗传基因的杂合体(F1)自交,F2有2n种表型和3n种基因型。

()

10.测交后代表现型的种类和比例,正好反映出被测个体所形成的配子的种类和比

例。

()

11.不完全显性和共显性都是同一概念,它们的F2代都出现1:

2:

1的分离比例。

()

16.数量性状是受微效各基因控制的,呈现连续性的变异。

()

17.性状的遗传力越大,在后代出现的机会就越大,选择效果也就越好。

()

18.假定无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时,表现型值等于基因型值与环境差值之和。

()

19.假设有一种小麦其粒色受控于6对基因的作用。

由AABBCCDDEEFFxaabbccddeeff

杂交,F2代中某一亲本应占1∕4096。

()

第2-3章

1.用白颖与黑颖两种燕麦杂交,F1为黑颖,F2黑颖418,灰颖106,白颖36,可见颖

色受两对独立遗传基因控制,在基因表达上属显性上位作用。

()

2.基因互作遗传中等位基因分离,而非等位基因不独立分配。

()

3.高茎常态叶(DDBB)玉米与矮杆皱叶(ddbb)杂交,得的F1再进行测交,测交后

代高茎常态83,矮茎皱叶81,高茎皱叶19,矮茎常态叶17,可见D与B基因位

于不同对同源染色体上。

()

4.具有三对独立遗传基因的杂合体(AaBbCc)自交,F2群体中三对都是纯合隐性的

基因型频率和表现频率均为1/64。

()

第四章

1.两个连锁遗传的基因,如果两者在染色体上的距离近说明这两个基因的连锁强度

大,若距离远,则连锁强度小。

()

2.基因型为+c/sh+的个体在减数分裂中有6%的性母细胞在sh与c之间形成了一

个交叉,那么所产生的重组型配子++和shc将各占3%。

()

3.遗传物质的改变和环境条件的改变都可以引起生物体表现型的变异,前者是遗传

的变异,后者是不可遗传的变异。

()

4.两对非等位基因在完全连锁和不完全连锁的情况下,F1代同样产生出亲本型和重

组型两类配子。

()

5.在连锁遗传中,交换值的变动幅度在0-50%之间,交换值越大,两个连锁基因

之间的距离越近,则两个基因的连锁强度越大;交换值越小,两个连锁基因之间

的距离就越大,连锁强度就越小。

()

6.当两对基因为不完全连锁时,则这两对连锁基因之间发生交换的孢母细胞的百分

数,是重组型配子百分数的二十倍。

()

7.二倍体生物连锁群的数目与染色体的对数是一致的。

换句话说,有n对染色体就

有n个连锁群。

()

8.在某一植物中,AABBDD×aabbdd,F1再与三隐性亲本回交,获得回交后代的数据

是:

ABD20;abd20;abD20;ABd20;Abd5;aBD5;aBd5;AbD5;从这些数

据看出ABD三个基因是连锁的。

()

9.重组率是指亲本型配子数占总配子数的百分率。

()

10.在色盲遗传中,如果一对夫妇表现都正常,则这对夫妇所生的子女表现也全部正

常。

()

11.已知基因A对a为显性,B对b为显性,把杂种AaBb与双隐性纯合体(aabb)测

交,获得如下的表现型和比列AaBb(19):

Aabb(83):

aaBb(85):

aabb(21),从这

种测交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可知,基因a与b是连锁的,而且可以知道原来的杂

交组合是相引相

A‖Aa‖a

(即‖×‖)。

()

B‖Bb‖b

12.两个连锁基因之间的距离愈远,交换值愈大,这两个基因的连锁强度愈大。

()

13.当两对连锁基因的交换值大于零而小于50%时,则表明它们是完全连锁。

()

14.连锁交换定律的实质是:

位于同一连锁群上的各个非等位基因,在减数分裂形成

配子时,往往有保持其固有结合状态,随同所在的染色体而进入同一配子的趋势,

与此同时,也可能随着所在同源染色体的非姊妹染色单体间的交换而交换,从而

产生基因重组的配子。

()

15.以无芒.白颖小麦与有芒.红颖小麦杂交,F1表现无芒.红颖,F2出现无芒.白

颖99株,有芒.红颖104株,无芒红颖299株,有芒白颖28株,可见这两对基

因是连锁在一起的。

()

16.当交换值是20%时,杂种(F1)产生的两种亲型配子数各占30%。

()

17.母亲色盲父亲正常,所生男孩正常而女孩色盲。

()

18.利用自交的结果估算交换值,可以把F2代出现双隐性个体的频率数开平方即可求

得配子的频率。

()

19.交换值与基因之间的距离成反比,即交换值越大基因之间的距离越小,交换值越

小基因之间的距离越大。

()

20.二倍体生物连锁群的数目与染色体的对数是一致的。

()

21.性连锁是由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和位于常染色体上的基因交换的结果。

()

22.人类的秃顶只在男性中表现,可见是属于体性遗传。

()

23.同源染色体上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是通过杂交产生基因重组的唯一途径。

()

24.我国电视台曾报导88年2月某地一农家,一只阉公鸡生下了七只蛋的消息,根

据我们所学的遗传学知,可知是由于该公鸡发生了基因型改变的结果。

()

+C

25.基因型为═的个体在减数分裂中有6%的性母细胞在sh与c之间形成一个交叉,

sh+

那么所产生的重组型配子++和shc将各占3%。

()

26.番茄中已知有两对等位基因;Cu(卷叶)和cu(正常叶)以及Bk(非裂皮果)

和bk裂皮果)。

在两株卷顺非裂皮果的双杂合体的杂交中产生四种表型后代,其

中正常叶裂皮果占23.04%,可见,这两对基因是连锁的。

()

第五章

1.基因加性方差是指等位基因间和非等位基因间累加作用引起的变异量。

()

2.一个自交系群体由于没有遗传上原因造成的变量,从这个角度考虑,它的遗传力

为0。

()

3.在育种实践中。

遗传力小的性状比遗传力大的性状的早代选择效果好。

()

4.有超亲遗传现象的性状一定是数量性状。

()

5.显性方差.上位性方差都是基因型方差的一部分,都是可固定遗传的。

()

6.质量性状是受核上染色体的主基因控制的;而数量性状是受细胞质中的微效多基

因控制的。

()

7.质量性状由主基因控制,它们的杂种后代表现为非连锁性变异。

()

8.基因加性方差占表现型总方差的比值,称为狭义遗传率。

()

9.质量性状是由主基因控制的,变异表现呈非连续性,而数量性状则由微效多基因

控制,变异呈连续性。

()

10.由于基因重组,控制相同性状的不同基因能在杂种后代中积累起来形成超亲现

象。

假设熟期受三对基因控制,则利用:

AABBCC与aabbcc基因的植株杂交,其

F2容易出现超早亲或超晚亲现象。

()

11.遗传力(率)低的性状应在早期世代进行选择,而遗传力高的应在后期世代进行

选择,收效才比较显著。

()

12.A1A1A2A2a3a3的晚熟亲本与a1a1a2a2A3A3的早熟亲本杂交,F2出现超亲早熟和超亲

晚熟个体,它们各占F2群体总数的六十四分之一。

()

13.累加性变量随着自交代数增加而减少,或消灭,只有显性变量才是能鉴定遗传的

部分。

()

14.数量性状所以呈不连续的变异是由多基因作用的结果。

()

15.质量性状是由主基因控制的,它的杂种后代表现为连续变异,数量性状是由微效

多基因控制的,它的杂种后代表现为非连续性变异。

()

第六章

1.连续回交的结果,回交后代的遗传组成几乎全部为轮回亲本的遗传组成所取代。

()

2.杂合体的异质基因对数越多,自交的纯合速度越快。

()

3.在多数情况下,两个不同来源的玉米自交系之间的杂种优势比两个单交种之间的

杂种优势高。

()

4.豌豆的两个品种杂交,(P1茎秆节多、节间短×P2茎秆节少、节间长)→F1茎秆

节多、节间长,这是显性基因的互补作用引起的,证明了超显性假说的正确性。

()

5.自交是近亲繁殖最极端的一种方式,自交是有害的,会出现衰退,尤其是异花授

粉植物,表现更为严重,所以在遗传研究和育种工作中都不采用自交。

()

6.等位基因不但有显隐性的差异,而且可分化为不同功能,使之发挥不同的作用。

7.一般情况下,在稳定的自交系群体中选择效果比天然混杂群体的选择效果好。

()

8.超显性假说认为杂种优势来源于双亲基因型的异质结合所引起的基因间的互作小

于纯合的作用。

()

9.有性繁殖作物的杂种优势难固定,而无性繁殖作物的杂种优势易固定。

()

10.纯系学说认为,纯系内选择是有效的。

()

11.杂种优势的大小取决于双亲性状的相对差异和相互补充。

与双亲基因型的高度纯

合具有密切的关系同时还与环境条件的作用有关。

()

12.在杂种优势利用中,参与杂交的二个亲本纯合度愈高,性状差异愈大,F1表现的

杂种优势愈大,则F2表现衰退现象愈明显。

()

13.在自交和回交的遗传效应中,纯合率都可以用同一公式(1-1/2r)n×100%求出,

但它们纯合的内容和进度是不一样的。

()

14.自交后代的纯合率是各种纯合率的累加值,而回交后代的纯合率只是轮回亲本一

种纯合基因型的数值。

()

15.自交和近亲繁殖是有害的,出现衰退,尤其是异花授粉植物,表现更为严重,所

以在遗传研究和育种工作中都不采用自交和近亲繁殖。

()

16.自交会使其后代的生活力衰退,因此,育种工作者绝对不能采用自交。

()

17.显性假说认为杂种优势是由于双亲的显性基因间的互补,而超显性假说认为是由

于双亲等位基因间的互作所导致的。

()

18.两个亲本遗传基础越是混杂,它们杂交后的F1代所表现的优势越强。

()

19.约输逊通过菜豆的研究指出:

不论是在遗传基础混杂的群体中还是在纯系内,选

择都是有效的。

()

20.在一个混杂的群体中选择是无效的,只有在一个纯系内选择才有效。

()

21.杂种优势只表现在异花授粉植物的杂交后代中而自花授粉植物的杂交后代不但没

有杂种优势反而常常表现退化。

()

第七章

1.基因突变一般是可逆的,而染色体结构变异则一般是不可逆的。

()

2.突变效应表现微小,难于察觉的称微突变,多受控制数量性状的微效多基因控制

的。

()

3.控制亚洲瓢虫色斑遗传的一组复等位基因共有十二个之多,他们可在一只亚洲瓢

虫体内同时存在。

()

4.自然界的突变多属显性突变。

()

5.基因突变具有多方向性,一个基因可以突变成为生理功能和性状表现各不相同的

多个复等位基因。

()

6.已发现控制烟草自交不亲和共有15个复等位基因,它们可同时存在于一株烟

草上。

()

7.性细胞发生隐性突变。

自然授粉情况下,自花授粉作物较易表现,异花授粉作物

则难以表现。

()

8.一般来说,二倍体生物比多倍体生物出现的突变率更高。

()

9.果蝇的眼色受一组复等位基因控制,野生型红眼果蝇(W)可突变为伊红眼(We).

可突变为白眼(w)和杏色眼(Wa)等,它们可同时在一只果蝇个体中存在。

()

10.一野生型的雄果蝇与一白眼基因纯合的雌蝇杂交,子代中发现有一只雌果蝇具白

眼表型,这无疑是由于基因突变引起的。

()

11.显性突变表现得早而纯合体检出得晚,隐性突变表现得晚而纯合体检出得快。

()

12.一组复等位基因,在二倍体生物中,只能同时占有两个成员。

()

13.异花授粉作物的性细胞发生隐性突变,自然授粉情况下,其突变性状难以表现。

()

14.复等位基因是指位于同一基因位点上的各个等位基因,它们既可以在同一生物类

型的不同个体中同时存在,也可以在同一个体内同时存在。

()

15.在基因突变中,由显性基因突变为隐性基因称为显性突变,由隐性基因突变为显

性基因称为隐性突变。

()

16.从细胞水平上说,基因突变就是基因分子结构或化学组成上的改变。

()

17.从细胞水平上说,复等位基因是指位于同一位点上并具有对性关系的各个等位基

因。

()

18.显性基因突变比隐性基因突变表现早,纯合快。

()

19.一个突变型的红色面包霉能在完全培养基和“基本培养基+多种氨基酸”的培养

基上生长,但不能在基本培养基和“基本培养基+多种维生素”的培养基上生长,

说明该红色面包霉控制合成维生素的基因发生了突变。

()

20.电离辐射能使基因发生突变首先是因为它能使构成基因的化学物质直接发生电离

作用。

()

21.显性突变是指由隐性基因变为显性基因的突变。

()

22.自花授粉作物如果性细胞发生隐性突变,M1代可表现,M2代可纯合。

()

23.因为突变通常是有益的,所以它们能促进进化。

()

24.有机体中的不同基因具有相同的自发突变率。

()

25.每个基因位置的突变仅产生一种等位基因形式。

()

第八章

1.倒位杂合体减数分裂时,在其倒位圈内交换完全不会发生。

()

2.染色体的臂间倒位杂合体,会使细胞分裂后期Ⅰ形成染色体桥,因此可用染色体

桥的出现进行臂间倒位的细胞学鉴定。

()

3.易位是指某染色体的一个区段移接到非同源的另一染色体上。

()

4.易位杂合体所形成的配子中,凡是含有易位染色体的配子都是不育的。

()

5.后期Ⅰ出现染色体桥是鉴别臂间倒位杂合体的主要方法。

()

6.大麦(2n=14)的杂交子代中,田间观察发现有30%以上花粉不孕,花粉母细胞发

现有四条染色体组成的环和五对正常染色体,这是由于大麦的两对同源染色体间

发生了相互易位。

()

7.染色体重复区段的位置不同,表现型的效应就不同。

()

8.染色体的倒位和易位均可引起位置效应,而导致遗传性状的变异。

()

9.在染色体畸变中,杂合体是指染色体成对地发生畸变的个体。

()

10.倒位是指染色体的某一区段直线顺序发生了颠倒。

()

11.某植株是显性AA纯合体,如用隐性aa纯合体的花粉给它授粉杂交,在1000株

中,有3株表现为aa,这无疑是一种假显性现象。

()

12.易位杂合体会导致半不育性,产生半不育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相邻式分离和交替式

分离的机会大致相似引起的。

()

13.臂间倒位杂合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能形成桥和染色体断片,因此可作为细胞学鉴

定的依据。

()

14.由于倒位圈内非姊妹染色单体间发生交换,能引起臂内倒位杂合体后期Ⅰ产生染

色体桥。

()

15.正常染色体增加了某些区段,从而使染色体上增加了某些基因称缺失。

()

16.染色体遗传物质部份丢失在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称为重复。

()

17.细胞内某基因随着染色体畸变而改变了它对邻近基因的位置关系,从而改变了它

的表现型效应的现象称位置效应。

()

18.基因剂量效应是指细胞内某基因随着染色体畸变而改变了它的剂量,从而改变了

它的表现型或功能的现象。

()

19.染色体倒位只存在基因的位置效应而不表现剂量效应。

()

20.基因位置效应是指生物细胞内某基因式染色体区段随着位置改变而改变了它的表

现型或攻能的现象。

()

21.染色体重复后会产生假显性现象。

()

22.假位杂合体减数分裂时,在其假位圈内交换完全不会发生。

()

第九章

1.在同源三倍体和三体的染色体联会中,其联会的任何区段内都有三条染色体紧密

地联会在一起。

()

2.染色体组的基本特征是:

同一染色体组中的各个染色体的形态.结构和连锁基因

群都是彼此相同的。

因此它们能够构成一个完整而协调的体系,缺少其中任何一

个都会造成不育或性状的变异。

()

3.同源三倍体.异源四倍体和异源六倍体的每组染色体在孢母细胞中都有两条或三

条,故能象二倍体那样正常联会配对,产生可育配子。

()

4.某三体植物的染色体数目是25条,这种植物正常个体的染色体数是26条。

()

5.高等植物正常二倍体自然界不存在单体和缺体,普通小麦能自然产生单体.缺体

和三休。

()

6.异源多倍体是指染色体组来自同一物种,由二倍体的染色体直接加倍而来的。

7.高等植物单倍体高度不育,植株弱小,所以在生产上,遗传学和育种学的研究中

均无利用价值。

()

8.已知普通烟草2n=48,曾获得其单倍体,经细胞学检查发现该单倍体在减数分

裂时形成24个单价体,可知普通烟草是个同源四倍体。

()

9.在利用单体进行隐性基因定位时,在F1代单体个体中那根打单的染色体总是来源

于正常的二倍体亲本。

()

10.在不同的杜鹃花中,体细胞的染色体数分别为26,39,52,78,104,156,说明杜

鹃花的染色体基数是13。

()

11.普通小麦染色体是2n=42,二粒小麦2n=28,一粒小麦2n=14,所以一粒小麦就

是单倍体。

()

12.同源三倍体由于三条染色体都是同源的,因此联会成三价体时,任何区段都紧密

联会。

()

13.一切生物的单倍体细胞都含有正常体细胞的半数染色体,所以单倍体就是一倍

体。

()

14.自然界产生多倍体的途径主要是通过体细胞染色体加倍,而人工诱导多倍体的途

径主要是通过性细胞染色体加倍。

()

15.同源四倍体由于四条染色体都是同源的,因此联会成四价体时,任何区段都紧密

联会。

()

16.同一染色体组的各个染色体形态.结构.连锁基因群都相同,所以能成组地联会。

()

17.单倍体不等于一倍体,但自然界大多数生物的单倍体就是一倍体。

()

18.自然界中所有生物的单倍体都是一倍体。

()

19.所有生物中,同属生物都含有相同的染色体基数。

()

20.普通小麦2n=6x=42,故它的一倍体应由21条染色体组成。

()

21.一个染色体组内的各个染色体,其形状大小.结构.功能和连锁基因群均不同。

22.二倍体植物只存在超倍体而不存在亚倍体。

()

23.人工诱导多倍体的途径主要是通过性细胞的染色体加倍。

()

24.同源三倍体由于每个同源组内有三个相同的染色体,减数分裂偶线期,同源染色

体是每三条紧密地联会在一起的。

()

25.三体的染色体数应是2n+3,四体的染色体数应是2n+4。

()

26.同源四倍体每个同源组的染色体数比同源三倍体多,故联会分离更混乱,育性更

低。

()

27.陆地棉2n=52,是个四倍体,曾获得陆地棉的单倍体,经细胞学检查,发现该倍

体减数分裂时形成26个单倍体,可知陆地棉是个同源多倍体。

()

28.普通小麦2n=42,其单体的染色体数目是41,单倍体的染色体数是21。

()

29.已知水稻2n=2x=24,因此水稻应有12个单体和12个三体。

()

30.马铃薯的2n=48,是个四倍体,曾获得马铃薯的单倍体,经细胞学检查,发现该

单倍体在减数分裂时形成12个二价体,可知马铃薯是个同原四倍体。

()

31.已知普通小麦为2n=6x=AABBDD=21Ⅱ,因为它们的染色体组是来自同一物种的,

所以称为同源六倍体。

()

32.一切生物的单倍体都只含有一个染色体组。

()

33.异源四倍体要比同源四倍体的育性差。

()

34.单倍体和一倍体是相同的概念,它们的染色体数目都是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目的

1/2。

()

35.自然界能够自繁的异源多倍体几乎都是偶倍数的,很难有奇数的异源多倍体存

在。

()

36.在非整倍体中(2n-2)和(2n-1-1)是一样的,因为两者都少了二条染色体。

()

37.苜薯2n=32,曾获得其单倍体,经细胞学检查,在减数分裂形成8个二倍体,可

见苜薯是个异源四倍体。

()

38.由于在减数分裂时染色体的联会和分离方式的不同,造成同源四倍体比同源三倍

体育性略好,异源四倍体的育性比同源四倍体好。

()

39.海岛棉2n=52,曾获得其单倍体,经细胞学检查,发现它在减数分裂时形成26

个单价体,可知海岛棉是个同源四倍体。

()

40.同源四倍体的联会特点是每个同源组的四个染色体在任何同源区段内,只能有两

条染色体联会,而将其他染色体的同源区段排斥在联会之外。

()

41.胜利油菜2n=4X=38,曾获得胜利油菜的单倍体,经细胞学检查,发现该单倍体

在减数分裂时形成19个单价体,可知胜利油菜是个同源四倍体。

()

第十章

1.一种细菌品系吸收了另一细菌品系分离出来的DNA,而发生遗传性状定向改变

的现象称细菌的转化。

()

2.以转导噬菌体P1,侵染大肠杆菌原养型ara+leu+ilvH+,然后使裂解侵染营养缺

陷型ara-leu-ilvH-,若以ara+作为选择性标记,确定非选择性标记基因并发转

导的频率,其结果为60%leu+,1%ilvH+,说明ilvH+离ara+较近,而leu+离ara+较

远。

()

3.并发转导是指几个紧密连锁的基因同时由性因子(F')转导的现象。

()

4.F+×F-细胞杂交后代性别是F+,Hfr×F-细胞杂交后代性别多数是F-,极少或没有

Hfr。

()

5.在接合的过程中,Hfr菌株的基因是按一定的线性顺序依次进入F-菌株的。

基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