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山东省青岛市西海岸新区胶南第一高级中学高一冬学学科竞赛测试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480766 上传时间:2023-03-01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11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山东省青岛市西海岸新区胶南第一高级中学高一冬学学科竞赛测试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学年山东省青岛市西海岸新区胶南第一高级中学高一冬学学科竞赛测试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学年山东省青岛市西海岸新区胶南第一高级中学高一冬学学科竞赛测试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学年山东省青岛市西海岸新区胶南第一高级中学高一冬学学科竞赛测试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学年山东省青岛市西海岸新区胶南第一高级中学高一冬学学科竞赛测试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山东省青岛市西海岸新区胶南第一高级中学高一冬学学科竞赛测试历史试题.docx

《学年山东省青岛市西海岸新区胶南第一高级中学高一冬学学科竞赛测试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山东省青岛市西海岸新区胶南第一高级中学高一冬学学科竞赛测试历史试题.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山东省青岛市西海岸新区胶南第一高级中学高一冬学学科竞赛测试历史试题.docx

学年山东省青岛市西海岸新区胶南第一高级中学高一冬学学科竞赛测试历史试题

绝密★启用前

青西新区胶南一中2017级“冬学”历史学科竞赛测试题

2017年12月24日

第I卷(选择题)

1、选择题:

本大题共80小题,每小题1.5分

1.《国语·晋语》说“昔少典氏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

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

按照这个说法,黄、炎两族是从互通婚姻的少典氏和有蟜氏繁衍出来的。

下列与此相关的是

A.井田制                      B.宗法关系                   C.分封制                      D.郡县制

2.图7为古代传说的神兽獬豸(xièzhì),拥有很高的智慧,当人们发生冲突或纠纷的时候,獬豸甚至会将罪该万死的人用角抵死,令犯法者不寒而栗。

帝尧的刑官皋陶曾饲有獬豸,凡遇疑难不决之事,悉着獬豸裁决。

据此说明

A.法权神圣不可侵犯                                          B.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C.神权为王权服务                                              D.中国古代司法由神主宰

3.有学者说,周代的宗法制是一个成功的创造,“大宗维翰(栋梁),小宗维城”,既讲“亲亲”,也讲“尊尊”……,与此相联系,魏晋南北朝时谱牒之学十分流行……,明清时期,家法族规和乡规民约得到官方的认可和批准,成为传统法律体系的组成部分。

由此可知宗法制

A.在西周以后走向消失                                      B.体现家国同构的特点

C.是国家政治制度核心                                      D.成为法律规范的源头

4.李零在《绝地天通:

研究中国早期宗教的三个视角》中谈到:

“中国礼仪的特点是,它既拜神,也拜人,早期是拜‘天、地、祖’,晚期是拜‘天、地、君、亲、师’。

总趋势是‘天、地’淡出,下降;‘祖’变成‘君、亲、师’,上升。

”由此可见,中国的礼仪

A.没有任何宗教色彩  B.程序日益繁琐复杂   C.宗法观念日趋淡薄  D.日益重视人伦秩序

5.战国时期,吴起在楚国的变法主要针对旧贵族,认为楚国的弊端是“大臣太重,封君太众”,必须清除。

商鞅在秦国变法时,“日绳秦国贵公子”,并规定“宗室非有军功者,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

”这些改革措施根本上是为了

A.加强中央集权          B.消灭旧贵族               C.实现以法治国          D.废除分封制

6.《史记》载:

丞相臣斯昧死言:

“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之所建立。

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

……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

禁之便。

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

”这说明李斯认为

A.古代天下分裂是由于各种学说并存              B.儒家思想并非万世不变之理

C.政治统一必然要求思想统一                          D.专制集权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7.秦及汉初的“尚书”仅是内侍小臣,掌管收发文书,汉武帝时始让其省阅奏章参与政务;东汉光武帝将尚书扩充为“尚书台”,“天下枢要,在于尚书”,但仍为内侍机构;隋唐时设置“尚书省”掌管六部,成为执行全国政务的机构。

这在本质上反映了

A.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                              B.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的趋势

C.内朝转为外朝的官制变革趋势                      D.相的行政级别逐渐降低的趋势

8.作为中央行政制度的重要补充,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层级呈现出往复式规律性变化如下表,下列吻合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层级嬗变规律与特点的是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

时期

秦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

高层政区

 

 

行省

布政使司

统县政区

路、府、州

府、直隶州/州

府、直隶州

县级政区

州、县

①加强中央集权是推动地方行政层级变化的重要原因

②沿袭变革是历代地方行政层级变迁的主线

③上稳下动是地方行政层级结构变化的特征

④地方行政分层决策中存在矛盾与困局

⑤政区层级的调整促进了地方自主性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②③⑤                      D.①②④

9.据《汉书》载:

“自周衰,官失而百职乱,战国并争,各变异。

”“秦遂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

”材料认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A.巩固了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度                  B.适应了封建大一统政治确立的需要

C.消除了分裂割据的经济基础                          D.适应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的需要

10.元代推行行省制,设河南行省统辖说河以南和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但在黄河下游则以沂蒙山南麓为界与中书省直辖区“腹里”相邻;将江西、广东合为江西行省,治所在南昌;将湘、鄂、桂并入湖广行省,治所设于武昌。

这一规划和设置

A.体现了“山河形便”的习惯做法                  B.有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保障了蒙古族贵族的统治特权                      D.是对南宋统治区实施的特殊政策

11.唐代有“出将入相”的惯例,人们认定“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宋代民间则流行“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的俗语,宋人认为“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逐强敌于穷漠,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矣。

”这表明

A.唐朝的大多数官员来源于武将                      B.宋代文化相对于唐代更为发达

C.社会观念与政治环境关系密切                      D.科举制度提高了文人社会地位

12.“唐代台谏分职:

谏官之职在谏皇帝,不谏宰相,也不得弹劾百官。

弹劾朝廷百官是御史台的职分。

谏官之任命在宰相,照唐人习惯,宰相见皇帝讨论政事,常随带谏官同去。

遇有皇帝有不是处,谏官即可直言规正”。

关于唐代台谏制度表述正确的是

A.台谏的设置分割了皇权                                  B.台谏分职不利于加强皇权

C.台谏分离不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                  D.台谏制度有利于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13.王毅《中国皇权制度研究》认为:

“皇权为了维系自身权力的专制性,就必须创建出能够突破甚至凌驾于这类束缚力量之上的制度性手段,使皇帝能够通过亲自掌握这一秘书机构,从而对外朝常规官制体系施以强大的反制衡。

”能印证此观点的史实

A.三公九卿制              B.内外朝制度               C.三省六部制              D.一省制

14.周振鹤在《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中写道,“元代幅员十分广阔,即使小省也有数十万平方公里之巨,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湖广行省以湖南、湖北为主体又越过南岭而有广西;中书省直辖地又称‘腹里’,却跨太行山东西两侧,而兼有山西高原、华北平原和山东丘陵三种不同的地理区域。

”元代这样划分行政区的主要目的是

A.促进地方经济文化认同感                              B.稳定统治秩序巩固国家统一

C.避免不同地区利益之争                                  D.强化地方职能提高行政效率

15.明初规定“凡内外管属衙门官吏,有系父子、兄弟、叔侄者,皆须从卑回避”,吏部选任官员“南北更调,定为常例”;改御史台为都察院,设十三道监察御史,加重其职权;后又设六科给事中,使之成为另一套独立的监察体系。

由此可见明代监察制度

A.利于政治风清气正  B.防止了官员的腐败   C.开始形成独立体系  D.推动人才选拔公正

16.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里写道:

“(雅典)最初是实行君主政体,以后让位于由九个执政官主持的寡头政治……后来朝愈益民主化的方向发展。

”“愈益民主化”开始于

A.希波战争                                                B.梭伦改革

C.克利斯提尼改革                                    D.伯里克利改革

17.苏格拉底针砭时弊、批判雅典政治领袖,雅典陪审法庭通过民主程序,判处苏格拉底死刑。

临刑前,苏格拉底说:

“我是被国家判决有罪的,如果我逃走了,法律得不到遵守,就会失去应有的效率和权威。

”材料最能说明(  )

A.苏格拉底的公民意识和民主政治的局限

B.公民普遍参与政治导致权力泛滥

C.苏格拉底的反叛精神和蔑视法律的态度

D.雅典政治民主是法律公正的保障

18.克利斯提尼改革建立了“陶片放逐法”制度,即公民投票来决定对意欲独裁的城邦最高公职者进行放逐;伯利克里宣称:

“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这表明古代雅典(  )

A.公民均享有立法权和决策权                B.具有现代民主观念

C.法律针对意欲独裁者而定                    D.重视维护公民利益

19.一位古罗马政治家说:

“未经考验的人们,完全没有经验的人们,支持了有害的战争,让那些制造麻烦的人负责公共事务,从城邦中驱逐最能为它服务的公民。

”由此可知,这位政治家(  )

A.反对罗马法                                            B.赞同君主制

C.批评了民主制                                        D.主张扩大公民权

20.下列内容体现人民在民主政体下的权力或思想,其中是雅典民主政治创造的有(  )

①2009年克里在家乡波士顿投票选举总统

②美国总统有权否决国会立法,国会又可以推翻总统的否决;美国国会有权弹劾总统;美国法官终身制,但国会有权弹劾法官

③2011年上半年,英国议会就有关利比亚问题进行辩论

④举手表决成为我国人大代表行使职权的主要方式之一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21.乌尔比安的《论告示》中记载:

“如果洗衣人收到了一件交付清洗的衣服,而老鼠将衣服咬坏了。

那么,洗衣人要对此依照承揽之诉承担责任。

”这一案例体现的罗马法原则是

A.重视证据B.公平公正C.契约至上D.注重程序

22.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

下列是世界古代史的一些表述,其中推论符合史实的是

选项

史实

推论

A

万民法的形成

确立了罗马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

B

《十二铜表法》的颁布

使平民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C

古雅典的民主政治

是近代西方代议制产生的根源

D

古希腊独特的地理环境

是雅典民主政治产生的根本原因

23.罗马帝国统治前期,出现了许多伟大的法学家。

法学家的学术活动、教学活动以及提供咨询的活动都是自由的,法学家的著作充满了独立和批判精神,富有创造性。

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万民法需要权威人士的解读                B.统治者的高度重视和社会的需要

C.帝国境内自由民人数的增多                D.帝国疆域不断扩大和事务的繁多

24.古代罗马法规定:

如果主人的严酷看起来是无法忍受的,将强迫主人出卖他们的奴隶。

这反映出罗马法(  )

A.关注奴隶利益,追求公平正义            B.打破贵族垄断法律,抑制上层强权

C.强调法律至上,向往天赋人权            D.力保社会稳定,维护阶级统治

25.古希腊历史学家波利比阿对罗马共和制度做过这样的评述:

这种混合政体“集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的优点于一身,又不使其中任何一个原则过分地膨胀,从而蜕变为自己的对立面,每一种力量都被其它两个所抵消,任何一个都不能压倒和超过其它力量。

”这体现了当时的罗马

A.实行直接民主制                                    B.实行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C.实行贵族政治                                        D.王权与族权相结合

26、钱乘旦在《英国通史》中指出:

“从英国改革的最终成果看,得益最大的是中等阶级,……但从此后英国就坚定地走在改革的道路上了,它可以自信地面对未来,随时变革自己的制度……”材料中的“中等阶级”是指()

A.中产阶级B.工业资产阶级C.工业无产阶级D.新贵族

27、有学者对英国历史上某一重大事件,进行了这样的评说:

“此举若成功,王权的扩张就会被阻止,而‘自由’又不需要再呼唤一个克伦威尔。

”该重大事件是()

A.“光荣革命”发生B.《权利法案》颁布

C.《王位继承法》通过D.责任内阁制形成

28、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以前,议会的选举延续了中世纪的旧选举制度,一小撮贵族寡头操纵议会,议员或是由控制选区的特权人物指派、赠送,或是靠恫吓,或贿赂选民当选,完全不是民主选举。

材料反映当时()

A.英国议会已被工业资产阶级控制B.英国的议会制度本质上是王权专制

C.英国议会政治的特色是僭主政治D.光荣革命后英国仍以贵族政治为主

29、1867年,英国保守党领袖推动议会改革,主张扩大选举权。

他被指责为“自己阶级利益的叛徒”“在激烈斗争中丧失原则的机会主义者”。

由此可知,在当时的英国()

A.代议制可反映多数国民的利益B.资产阶级日趋保守

C.自下而上是民主化的主要形式D.政治民主化的进程艰难

30、二战时期,不论首相丘吉尔的演说如何出色,似仍然需要那位口吃的乔治六世,只有这位国王出现,才能使整个国家不分党派,不分种族,团结在一起。

这反映了当时英国()

A.国王与内阁在政治上共进退B.君主立宪制削弱了首相权力

C.战时状态赋予国王行政大权D.国王有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

31、有学者说,英国自1688年“光荣革命”以后,国家“主治者的意志与国民的意志历来所有的差异概被消灭”。

这反映出英国()

A.国王仍执掌国家最高权力B.国民可以直接管理国家事务

C.代议制民主政治得到发展D.以政治妥协调和阶级利益

32、1649年,当英国人民看到查理一世身首异处时,数以万计的观众齐声发出痛苦的呻吟;1660年,查理二世返回伦敦时,受到民众夹道欢迎;1689年,威廉和玛丽在英国登陆时也是如此。

这反映了英国()

A.历史上并没有民主的形式和传统B.社会一直有制约王权的巨大力量

C.广大民众有尊重传统的社会心理D.王权与议会的矛盾斗争非常激烈

33、“鉴于议会议院的议员选举办法存在弊端,……宜剥夺许多微不足道的选区产生议员之权利,将该项权利授予人口稠密、资源富饶之大城市……宜扩充有权参加议员选举之人数……拥有或租有任何住宅、仓库、账房、商店或其他房屋……得有权选举该城市或城镇选区一名或数名议会代表……假如他在当年7月底之前12个月中接受教区赈款或其他救济金,依照目前议会法之规定,他丧失了选举议会代表的资格。

”这说明当时英国()

A.工业资产阶级取得了政权B.议会立法增加了中小城镇的议员议席

C.对选民有严格的财产限制D.“微不足道的选区”选民选举权被剥夺

34、梭伦在国家危亡之际被授予绝对的帝王权力,全国同胞都盼望他能接受,被他严词拒绝;华盛顿也严词拒绝了一些人让他担任君主的建议。

这表明()

A.民主政治的环境决定了伟人的品格B.伟人品德对民主政治形成有重要作用

C.伟人言行决定了民主政治的发展D.梭伦与华盛顿对自己国家的贡献相同

35、1934年6月,国会众参两院通过了《互惠贸易协定法》。

该法规定:

在不经过参议院批准的情况下,总统可以与外国政府签订贸易协定,宣布对现行关税和其他限制贸易措施的修改。

这一规定反映出()

A.美国总统凌驾于参议院之上B.美国立法机构服从于行政机构

C.政治制度的原则性与灵活性D.美国的三权分立制度遭到破坏

36、“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在1787年制宪会议上说:

“需要筑起一道篱笆,即挑选一部分经过启蒙的公民,人数有限而立场坚定,时时能够起来提出异议,对付激进狂躁的众议员,保护有可能受到多数人压迫的少数。

”据此判断,麦迪逊提出这种主张的主要目的是()

A.建立全民民主B.实现权力制衡C.改革邦联政治D.强调地方自主

37、他们(指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认为,“比例上的平等”是一种有差别的平等,也是一种不易被人们察觉的“平等”,比如选举制度中把最优秀的人选出来管理国家就体现出了这种“平等”。

下列职务中,哪一个相对更能体现出“比例上的平等”()

A.雅典陪审法庭成员B.英国的国家元首

C.雅典每日轮值主席D.美国的总统

38、自大革命以来,法国就像一个政治制度的试验场,君主立宪制、君主制、共和制,循环多变,轮番实行。

第三共和国时期,以非武力的争斗成为主要形式,合法斗争成为各阶级、阶层的首选方式。

法国从此稳固了民主共和制。

这主要说明()

A.政治制度的选择过程中必然充斥着暴力斗争B.法国大革命是一次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

C.和平方式取代暴力才能推进政治制度建设D.政治制度的确定与完善有时要经过各种尝试

39、1875年宪法是在一片冷漠中通过的:

人们既无热情,又无掌声。

在温和的右派眼里,这是他们无可奈何地接受的共和国,是“较小的坏事”;左派则把它视为妥协的共和国,需要改善。

这说明()

A.左派的宪政主张没有实现B.人们对于参政制宪的热情不高

C.温和的右派主张君主专制D.1875年宪法是激烈斗争的产物

40、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皇帝是国家元首,宰相主持内阁工作,议会是立法机构,对立法和决策有决定权,任何法律未经联邦议会同意均不能生效。

皇帝对外宣战或缔约一般要取得联邦议会的同意。

材料反映德国的权力机制()

A.体现了启蒙思想家的主张B.继承了专制主义的传统

C.适应了工业化的需要D.贯彻了人民主权的原则

41.1938年,蒋廷黻先生在其所著《中国近代史》中指出:

“当时的人对于这些条款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

……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是我们近年来所认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

材料中人们认识的变化主要表明(  )

A.五口通商危害减弱                                B.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影响加大

C.民族危机日益深重                                D.人们的国家主权意识逐渐增强

42.《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开放五口通商,但是“并没有造成五个新的商业中心”(《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其主要原因是(  )

A.外国倾销的商品价格昂贵                    B.闭关锁国政策的阻碍

C.五口均远离经济发达腹地                    D.封建自然经济的抵制

43.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写到:

“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

”这一观点(  )

A.抹杀了鸦片战争的实质B.解释了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源

C.肯定了中国抗击英国侵略的正义性D.从全球化角度正确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原因

44.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把西方国家的使节称为“洋兄弟”,允许西方人在控制区域内自由通行和经商,但同时又把他们视为“天下万国真主”洪秀全的臣民。

这反映太平天国(  )

A.迫切希望得到西方国家的承认            B.外交政策深受宗教信仰的主导

C.仍未摆脱“华夷之辨”的观念            D.认可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条约

45.史学家蔣延黻在评价太平天国运动时说:

“太平天国的失败,证明中国旧式的民间运动是不能救国救民族的。

”他所说的“旧式的民间运动”主要是指(  )

A.农民阶级领导的运动                            B.以宗教理论为指导的运动

C.以追求平等平均为目标的运动            D.承担反封建历史任务的运动

46.《马关条约》签订以后,《申报》对日本国内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正面报道逐渐增加。

这一变化(  )

A.说明了媒体引导国人反思和图变        B.反映了清政府放宽对舆论的监控

C.证明了国人开始关注日本的文化        D.折射出中国报刊等传媒迅猛发展

47.甲午中日战争后有一份《中外日报》指出:

“我们在以前(指洋务运动时期)还讲什么自强、求富,现在别再讲那些门面话了,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

这表明甲午中日战争失败(  )

A.促成了中国起步迈向近代化                B.使清政府从此丧失舆论支持

C.刺激了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D.激发起民众盲目排外的心理

48.有学者指出:

某事变无洋不反,凡外皆仇,以中国(实际上是以华北、东北甚至是以京津一隅)对抗各国,致成了一个小型的“世界大战”。

结果京师再陷,朝廷狼狈出亡。

该“事变”是(  )

A.义和团运动        B.九一八事变         C.一二·九运动    D.卢沟桥事变

49.史学家左舜生认为“辛亥革命是合政治与种族的两个因素而形成的,其成功只限于种族的一面,政治则四十年来并没有表现什么显著的成绩。

”该观点(  )

A.肯定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            B.承认政治民主化取得突破

C.认为辛亥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            D.不满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50.孙中山在最初开展革命活动时,主要赢得了秘密会社、下层阶级和海外华侨的支持,却没有得到士大夫阶层的拥护,他们普遍支持康有为和梁启超。

1900年后,越来越多的士人加入了孙中山的事业,孙的形象由原先“犯上作乱者”一变而成为爱国志士。

促成这种转变的主要因素是(  )

A.列强加剧侵略扩张                                B.革命思想的不断传播

C.清廷日益腐朽反动                                D.孙中山个人声望提高

51.武昌起义后,很多地区的农村士绅大部分持三种态度:

一种是顽固守旧,拼命抗拒,愚忠清廷,一种是走走看,认为“民心噪逆,朝野纷争,上下未有所定,此时欲顺不可,欲拒弗能”,一种是顺水推舟,积极响应,在革命的口号中借以自保,并扩大权势。

士绅的态度说明(  )

A.革命受到传统士绅的抵制                    B.传统士绅对革命的冷漠

C.士绅对清政府的同情理解                    D.革命思想并未深得人心

52.1913年的一篇新闻短评《袁总统之徒弟》中写道:

“一日记者之车夫与一车夫相哄,站岗巡警过而叱两车夫曰:

‘得了得了,知道吗,现在是共和时代,大家对付着罢了’”由此可知,作者真实的看法是(  )

A.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民众生活坚持共和原则

C.政府消极对待共和政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入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