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广州50个地方.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479349 上传时间:2023-03-0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2.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认识广州50个地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认识广州50个地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认识广州50个地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认识广州50个地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认识广州50个地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认识广州50个地方.docx

《认识广州50个地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认识广州50个地方.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认识广州50个地方.docx

认识广州50个地方

广州建城历史始于公元前214年,其后历经沧桑不断拓展,到清朝初期,形成北倚越秀山镇海楼,南临五仙门靖海门,东抵大东门、西达西门口的城恒格局。

直到1918年广州市政公所成立后,实施拆城墙筑马路,开始了广州大规模的市政建设。

两千年来广州中心城址一直不变,成就了众多纵横交错、寻古访幽的街巷。

  如果说,古老的地图展示的是广州沧海桑田的变化,那一条条知名或者不知名的街巷,则是这些变化的载体。

街巷的命名和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教的发展有很大的关系,对研究城市的变迁也有参考的作用。

街巷里的广州没有光鲜的城市外表,没有繁忙的车流与人流,没有密集的工厂,街巷里有的是旧房子,旧风俗以至于旧的人……街巷里的广州,陈旧、安静、闲适,悠然自得而又我行我素,这是一个时钟被人为地拨慢后残留的影像,是一个城市文明无法企及的角落。

越秀区

1.七株榕

在越秀区的诗书路,一个非常风雅的地名,与学宫街几步之遥。

街内原有七株古榕而得名,现不存。

街内有一石牌记录街名的来源。

学宫街里的番禺学宫就是古代的官学,省试就在此举行,其建筑很有南方典型风格。

地址:

海珠中路

要求:

在街内石板“七株榕”三字旁合照,照片中要出现地面的“七株榕”。

2.盐运西二巷

盐运西正街上有一朝观街,此街有一组广州文化壁画,介绍了广州的衣食住行,并有古地图多篇,细读文字会对广州有一定认识。

盐运西二巷也在盐运西正街,离朝观街100多米,此街有一非常不错的典故。

而广州特色建筑“竹筒屋”在盐运西街上也有。

竹筒屋一般分前、中、后三部分,前部为门头厅或前厅,厅后为卧室,中部为过厅及卧室,后部为厨房、厕所。

前、中、后三部分用天井分开。

天井多铺石板,屋顶采用双层隔热层,家人洗澡多在厨房、厕所或天井解决。

在炎热潮湿的广州,竹筒屋的通风、采光、排水都有明显的适应能力。

地址:

惠福东路侧

要求:

在盐运西二巷的“千金买邻”典故水泥牌前合照,照片要出南水泥牌房的三角亭。

3.文德东路

1925年,周恩来担任中共广东区委常委、军委书记期间,住在文德东路的文德楼,并在此和邓颖超结婚。

曾在这里居住过的还有李富春、蔡畅夫妇、李之龙等。

李之龙当时任海军局长、代理中山舰长,1926年3月20日凌晨在文德楼的寓所被蒋介石逮捕,由此揭开中山舰事件的序幕。

文德路,自古是广州古城的一部分。

广州古称番禺,据《清一统志•广州府番山条》引《后汉书•地理志》称:

“番禺县以有番山禺山得名”,番山,就位于文德路上的孙中山文献馆里。

地址:

越秀区文德路旁的文德东路

要求:

在文德楼前合照

4.担干巷

此巷附近有番禺书院,亦即现在农讲所,过去从省内四面八方投学的人,挑着担子先安顿在担杆巷,这就是担杆巷的来由。

现在是居民区。

地址:

越秀区德政中路(文明路文明楼附近)

要求:

在担干巷合照,照片中要出现担干巷街牌。

5.小石后街

大石街,小石街是越秀山下广州建城就有的2条小街,和广州同龄。

小石后街,还保存着石板路和旧建筑,其中派出所宿舍的那小房子很古旧,墙上挂满着很有味道的藤蔓和植物。

地点:

应元路三眼井生活区内街

要求:

在小石后街合照,照片中要出现小石后街街牌。

6.小东营街

明朝成化年间,两广的民族矛盾尖锐万分,两广总督韩雍出于军事需要,从南京调派大量军队来广州,其中包括当时驻扎在南京的1000多名由回民组成的军队。

回民军队来广州后,分设大东、小东、西营、竹筒四营,俗称“回回营”,分别驻防在广州城内外。

今天的小东营街就是昔日小东营的旧址,并由此而得名。

今天的东营寺内只保存有两块木匾和一块刻有或含有阿拉伯文石碑。

街上另有一座著名的“三二九”起义(即俗称的“黄花岗起义”)总指挥部。

由于这里离清政府的两广总督府不过500米,所以当年黄兴等革命党人决定在此策划起义,部署战斗。

解放后,被辟为辛亥广州起义指挥部旧址纪念馆。

地点:

越华路小东营街

要求:

在小东营浮雕壁画前合照,照片中要出现浮雕壁画。

7.许地

高第街,广州著名商业街,东起北京路,西至广州起义路,长551米,宽7米。

位于北京路的小巷陌,地上不时显露出来的旧麻石,还有一栋栋水磨青砖结构的古宅,表明它久远的年代。

这条古街清代起即以经营鞋帽布匹和“苏杭杂货”著称,曾有“苏杭街”之称,很多人到高第街买东西,真是顾客如云。

这条昔日历史悠久的古老商业街,现在是繁荣兴旺的服装集散地。

地点:

广州市越秀区起义路与高第街之间

要求:

在许地街内合照,照片中出现“许地”街牌。

8.卖麻街

历史上的商业旺地,经营油、米、扁担、木头、竹器、纸、绒线、梳蓖等,所以这一带的街名都沿袭旧的名字。

卖麻街是一条具有上千年历史的古老街道,宋朝起就已被称为“卖麻街”。

清朝时期这里曾是两广总督部堂衙门所在地。

旧街坊说关公巷是以前这里有个关公庙;白米巷所在的位置现在已经拆迁要盖小学;卖麻的麻,就是我们平时吃的麦芽糖,30年前这里整条街都是卖麦芽糖的,附近有著名的耶稣圣心堂-石室。

地点:

越秀区靖海路及一德路一带。

要求:

在卖麻街内合照,照片中出现“卖麻街”街牌。

9.大马站

越秀古书院群所在地,始于清朝,是广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象征。

现在政府正在开发,打算还原成旧书院博物馆。

地点:

越秀区中山五路和西湖路间

要求:

在大马站内合照,照片中出现“大马站”街牌。

10.旧南海县街

此街之得名,源于这里曾经是古代南海县衙署的所在地。

在清代以前,广州虽为督府所在地,但广州城本身并无直接建署,而是分属于番禺、南海二县分别管辖,以现在的解放路为界,解放路以东归番禺县所管,解放路以西归南海县所管,所以番禺县和南海县的衙署都在现在的广州城内。

南海县的县衙,从明朝初年开始便建在现在的南海县街所在地。

南海县的附近有各种宗教寺观,东有六榕寺,北有光孝寺,西有天庆观(在今祝寿巷内),南有怀圣寺,还有南海学宫与县衙相连,有人说这一带几乎可称得上是广州的宗教博物馆。

地点:

越秀区中山六路横巷

要求:

在旧南海县街合照,照片中出现旧南海县街街牌。

11.芳草街

农讲所附近,农讲所附近的芳草街一带,过去是明清年间有钱人聚居的区域。

鲁迅先生在中山大学任教期间,也在芳草街44号开办“北新书屋”,传播先进文化和结识进步青年,该书屋一度成为现代年轻人的文化沙龙。

街内有一区家祠的遗址为广州文物保护单位。

地点:

越秀区越秀区农讲所附近

要求:

在区家词的遗址合照,照片中出现区家词文物保护牌。

12.福地巷

在擢甲里的西侧,还有一条福地巷,因明代居住此地的伦文叙中了状元,其子伦以谅、伦以训先后为探花、榜眼,故取名“福地”,寓人杰地灵之意。

《广州城坊志》中记载说“福地巷在西门擢甲里内”,而传说中的伦文叙故居——福地巷1号就地处擢甲里的中段,两者构成一个“丁”字形状。

据住在福地巷1号对面、擢甲里38号的一位阿婆回忆,80年代的时候,福地巷1号还住着一位姓伦的老太太,据说是伦文叙的后人,不过现在老人家已经撒手西去,而福地巷1号的地址上也在1997年建起了26层的高楼是擢甲里最高的建筑,它的一至三层是整个华南最大的邮币卡交易中心。

地点:

越秀区海珠中路和纸行路间内街

要求:

在福地巷合照,照片中出现福地巷街牌。

13.飞来对面巷

一种传说认为和广东才子伦文叙有关,另一种认为和当年附近的一座“飞来庙”有关。

据说,在明代,“飞来对面巷”本来是一条穷苦人家聚居的无名小街,由于住在对面小石街的都是一些财主,他们把小石街更名为“福来街”,这些财主们自以为是,很看不起住在对面无名街的穷人们,时常借故羞辱他们。

因此,广东才子伦文叙决心替穷人出气,便把无名街起名为“飞来对面巷”。

意思是说,要使财主的“福”气统统从福来街飞过来,让穷人们也享享福。

巷名的真正来历还要追溯到清代,当地百姓集资兴建了一座颇具规模的庙宇。

因为庙中的观音菩萨是“飞来”的,所以这座庙就叫“飞来庙”。

在“飞来庙”对面本来是一片无人居住的空地,随着城市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到这里定居,逐渐形成了一条小巷,由于这条小巷在“飞来庙”对面,人们便把它命名为“飞来对面巷”。

地址:

越秀区小北路小北路小学附近

要求:

在飞来对面巷合照,照片中出现飞来对面巷街牌。

14.象牙北街

广州的牙雕名满天下,但说到牙雕的发源地,恐怕就没多少人知道了。

越秀区新发现的文物点——象牙街象牙一巷因前面的房屋拆除而在解放中路天桥下显露出来,有关专家表示,建于明代的象牙街是最早进行象牙生产的历史见证。

据了解,象牙街建筑群大部份旧楼房已经拆除,只有目前的象牙一巷的保存尚算完整。

地址:

越秀区大德路走木街东侧内街

要求:

在象牙北街合照,照片中出现象牙北街街牌。

15.太平沙

200多年前,这里是珠江江面上的一个沙洲。

这个沙洲最初由五块沙洲组成,所以又称为“五洲”,由于泥沙淤积,到明朝时,五洲合而为一,成为靠近珠江北岸的一个沙洲,于是有些农民就到沙洲上垦荒,他们在沙洲的低洼处种上莲藕,由于这里景色宜人,很快在附近一带建了不少亭台楼阁,太平沙一带很快成了广州城区一处著名的风景区。

太平沙附近很快又有泥沙淤积成新的沙洲,人们称之为增沙,就是现在的增沙街所在地,接着附近又增加了一块沙洲,人们称之为新沙,现在海珠广场的华侨大厦即在此地。

就这样,从当年的五洲,到太平沙,到增沙,到新沙,这一带由珠江当年的河道或沙洲变成了广州珠江北岸的街区。

地点:

越秀区北京路南段

要求:

在太平沙牌坊前合照,照片中出现太平沙字样。

16.大南街

有块关于广州市风和广州人精神的十数年历史的宣传壁,上面记录了当年风行一时广州市风语句。

地点:

越秀区北京路附近

要求:

在大南街广州市风的宣传墙前合照。

17.仙邻巷

小巷南接惠福路,既与道教五仙观为邻,北通光塔路,又与清真光塔寺相近,住在此街实为名符其实的与仙为邻。

地点:

越秀区惠福西路省医东侧

要求:

在仙邻巷合照,照片中出现仙邻巷街牌。

原东山区(现与越秀区合并)

18.青龙坊

1923年2月5日,孙中山的亲密战友邓荫南在澳门病逝,孙中山追授他为陆军上将,并下令在当时广州东郊大宝岗青龙坊安葬遗体,亲题“陆军上将邓荫南之墓”。

后来,这里发展为今天的兴中会坟场。

地址:

原东山区先烈南路,区庄立交附近。

要求:

在青龙坊的兴中会坟场门前合照,照片中要出现“青龙坊”街牌。

19.寺贝通津

“津”是码头的意思,在广州,以前特指珠江旁的码头,不少在江边的小路都被冠以“通津”的名字,而东山原有一东山寺,“贝”就是“背”的意思,则据广州市地名志的解释是:

东山庙(俗称太监寺)背后,且曾为寺贝底村居民出入的通道。

此街42号的隅园为1930年由广州早期留英、美学生伍景英自行设计、自行出资、自行建造,历时两年多建成。

房子保留了进口英国的铺地砖、壁炉和洗漱室洁具等。

1980年,珠江电影制片厂曾在此拍摄电影《刑场上的婚礼》。

地址:

原东山区署前路附近。

要求:

在寺贝通津的东山堂前合照。

20.恤孤院路

因两广浸信会1920年在建华侨住宅区时,在恤孤院旁开辟而得名。

在这条略显狭促的街道一直往前走,你可以看到逵园和春园。

这两座洋房,连同隅园、明园和简园,合称东山的“五大侨园”,在东山洋房的建筑中较具代表性。

地址:

原东山区新河浦路附近

要求:

恤孤院路逵园铁栅前合照,照片中要出现逵园屋第三名“1922”字样。

21.友爱路

居于华侨新村小区最里面,算是整个小区内包含面积最大的一条路,共有20栋左右别墅。

华侨新村是新中国成立后50年代建设的全国大城市第一个最大型的华侨住宅区,有花园式独立庭院177座,公寓291座,并有小学、幼儿园。

是一个典型的华侨、侨眷社区。

地址:

原东山区环市东路华侨新村内

要求:

在友爱路的华侨小学门前合照,照片中要出现广州华侨小学字样。

22.白云路

在建国之前,白云路一直是广州最宽的马路,且首次试验性建成中间有绿化带的复式马路,有“模范马路”之称。

白云路的西南端有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三层楼房(这在当时并不多见),叫白云楼,现在是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为1927年3月至9月鲁迅在那儿住过,在它的斜对面,便是广九火车站,现在是广州铁路分局。

地址:

原东山区白云路

要求:

在白云楼门前合照,照片中要出现“白云楼鲁迅故居”文物保护牌。

23.农林东路

农林路一带属于广州城东郊的荒丘和良田。

人们在这里办了广东第一个农林实验场(最早叫广东农事实验场)。

当时的农林路一带,到处都是蔬菜、花卉、果林、蚕桑和畜牧等试验区。

广州现在到处可见的细叶桉,也是在农林路首先培育出来的。

但是,1922年陈炯明任广东省省长时,为了筹款,农林实验场被抵押给广东银行。

次年,由于到期无款取赎,实验场被迫停办。

农林路一带的近代住宅建筑群也颇具特色。

这一带的建筑从平面到立面都带有浓厚的西方“乡村别墅”的建筑形式和风格,主要有西班牙式、英国乡间式等。

地址:

原东山区农林下路的东边

要求:

在农林东路合照,照片中要出现农林东路街牌。

原芳村区(现与荔湾区合并)

24.二沙地

二沙地是芳村区的地名,现在附近有个省内最大的花卉市场,不但规模大、更兼建筑相当精美,都是些欧式小别墅、玻璃顶小屋子,配合了周围的绿化环境和广州少有的宽马路,很应该是广州的新一景。

广州叫“沙地”的即冲积平原,是典型的珠江三角洲地理现象。

二沙地属“花地”的范围,自古以来,芳村就有种植鲜花的习惯,现在更成了全国闻名的花木集散地。

地址:

芳村区芳村码头,陆居路附近

要求:

在二沙地合照,照片中要出现二沙地街牌。

25.芳信路

芳村之鸟语花香系列之一,而且这里座落着广州花卉研究中心和广州最大的花卉批发市场,值得向大家介绍。

不但规模大、更兼建筑相当精美,都是些欧式小别墅、玻璃顶小屋子,配合了周围的绿化环境和广州少有的宽马路,很应该是广州的新一景。

地点:

芳村芳村大道西,珠江桥脚,窖口车站附近

要求:

在芳信路合照,照片中要出现芳信路街牌。

26.古祠路

芳村最出名的古迹之一黄大仙祠所在地。

广州黄大仙祠大门对联“叱羊传晋代,骑鹤到南天”.记载了黄大仙成仙的传奇故事。

全祠总占地面积约1.3万平方米,呈长方形,有一个南大门和东侧门供游人出入。

该祠还有另外两件珍品:

一是黄大仙主殿、观音殿及吕祖殿的牌匾是广州市文化局捐赠的,全由南越国御花园遗址出土的秦代古船台枕木(古松木)制成。

另一件是种在东、西两花园的增城挂绿园原荔枝树折枝种植的两颗小荔枝树。

这两株增城挂绿荔枝是政府有关部门批准赠予的名贵树木。

地点:

芳村,东漖北路,醉观公园附近

要求:

在黄大仙祠前合照。

27.长堤街

广州新兴的酒吧街、娱乐场所、芳村酒吧街,可以见到拉丁、北欧、英式甚至北非风格的酒吧百花齐放。

地点:

芳村渡口至联合围码头的江岸,芳村酒吧街

要求:

在长堤街合照,照片中出现长堤街街牌。

28.培真路

此路名来源于路上的两个百年老校:

培英中学和真光中学。

地点:

芳村白鹤洞培真路

要求:

在培英中学的钟楼(也是培英的校门之一,东门)前合照。

29.喜鹊路

芳村之鸟语花香系列之一,广州最大的宠物市场所在。

地点:

芳村,東漖北路与花地大道之间,花地湾地铁站旁

要求:

选喜鹊路上一间宠物店前合照。

30.明心路

明心书院是1882年由美国基督教会女传教士马西所创办的。

先是借用鹤洞真光女子中学的地方试办盲人教养所,1884年在明心里(即今明心路)兴建“正心书院”,后改名为“明心书院”。

主要是收养社会失明儿童入院,教以文化和实习手工艺,帮助残疾人员走向社会生活。

它是广东省第一所盲人艺校。

明心路5、7号是广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明心书院的附属建筑。

明心路上的惠爱颠医院旧址,是中国第一所精神病医院。

地点:

芳村花地街明心路,芳村隧道口附近

要求:

惠爱颠医院旧址臆合照,照片中要出现旧址的红色建筑或在明心路合照,照片中出现明心路路牌。

31.信义路

在芳村区下芳村信义路上一座有122年历史的广州惟一一处德国教堂。

正式的称呼是芳村基督教巴陵会旧址,兴建于1898年。

当时一起兴建的还有神学院和德华学堂。

教堂主楼为砖混结构,共建楼房六幢,德国哥德式建筑。

分别设有钟楼,神学会院,礼拜堂等,是广东传教的大本营。

三、四号楼为传教士楼;五号楼为钟楼和礼拜堂,六号楼为办公楼。

现存的十一号和十二号楼是后加建的,其建筑风格也不是哥德式建筑,似是苏联建筑风格。

清光绪二十八年,该处曾一道是孙中山领导的“兴中会”秘密机关据点。

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

地点:

原芳村区联合围码头一带

要求:

在德国教堂旧址前合照,照片中要出现“德国教堂旧址”文物保护牌。

32.洞企石路

广州最大的茶叶市场,附近是著名的石围塘火车站旧址。

地点:

芳村芳村大道石围塘附近

要求:

在旧铁路前合照,照片中出现铁路轨。

海珠区

33.永兴街

海珠区内有中大码头、大元帅府码头、白蚬壳码头、永兴街码头等这些“珠江游”的客运码头,而处于永兴街的渡轮码头与芳村码头对接。

码头的周围以前有永兴街果品批发市场,而政府计划在永兴街果品批发市场打造为广州的“渔人码头”,周围有景观包括洲头咀公园和海珠涌,曾经兴旺一时的永兴女人街。

地址:

海珠区洪德路附近,永兴街码头

要求:

在永兴码头前合照。

34.龙庆北街

街内有驰名中外的潘家花园。

这里东起龙溪首约,南至龙庆北巷,西接市33中学,北邻同福西路。

现存的院落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主建筑为三开间五进深,两旁设青云巷。

在十三行独揽清朝对外贸易的85年间,潘家作为十三行首领长达39年,与卢家、伍家、叶家一起位列清代广州四大富豪,并称“四大家族”。

另有广州“四大富豪”之一翰林卢怀庆的旧宅。

与恩宁路相似,南华西也是具有西关风情的岭南老街,街头巷尾的角落里,不经意间就会突然闪出一处优美的清代建筑。

地址:

海珠区南华西街龙武里社区

要求:

在龙庆北2号街牌前合照,照片中要出现“龙庆北2路”街牌。

35.龙象里

邓世昌纪念馆其前身为邓氏宗祠,是民族英雄邓世昌的出生地。

馆址邓氏宗祠始建于1834年,后用邓世昌殉国的抚恤金扩建,成为一座三路、两进、三院、两庑,占地4700平方米的典型岭南祠堂式建筑。

祠内大殿、两庑和附祠已辟为陈列室。

地址:

海珠区宝岗大道中龙象里

要求:

在邓世昌纪念馆门前合照,照片中要出现“邓氏宗祠”文物保护牌。

36.状元井巷

南宋咸淳七年(1271年),番禺(今广州)人张镇孙(1235-1278)被点为新科状元。

后因与权臣贾似道不合,丢官回乡。

南宋景炎元年(1276年),元兵大举南侵。

赋闲在家的张镇孙拍案而起,于广州南郊召集乡民守家护土,并收编宋朝溃败官兵,屯兵于河南龙导尾(今龙导大街一带)。

当时张氏命人掘井以应军需,这就是后来的“状元井”。

抗日战争时期,碑、庙俱毁,井被封。

1991年底,水井又被重新修葺,街口新挂一联:

“一井状元留圣迹,千秋闾里记前贤。

地址:

海珠区同福中路南市大街内

要求:

在张镇孙生平石碑前合照,照片中出现“张镇孙生平”的石碑。

37.海天四望街

海天四望街上比较有看点的是42号的波楼,它曾为粤海关天气预报信号台,因要在信号台上悬挂风球而得名(粤语称球为“波”,取英文“ball”的译音)。

信号台建于1885年以前,原为木结构,1908年遭台风破坏,1910年改用钢架结构重建。

当时在波台用高倍度望远镜可眺望到虎门,故此地有“海天四望”之称。

地址:

海珠区滨江西路与洲嘴大街附近

要求:

在波楼前合照,照片中出现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白牌。

38.龙溪新街

清代双清楼是廖仲恺和何香凝在广州的第一间寓所,1897年10月底,廖仲恺和何香凝在穗结婚,借住在廖仲恺哥哥家里,他们先住在楼下神厅后面的房子,后搬到楼顶天台自搭的小屋居住。

夫妇俩在窗前赏月、读书,感人月双清之乐,便将此居处取名双清楼。

地址:

海珠区同福西路

要求:

在双清楼前合照,照片中出现文物保护单位白牌。

39.宁隐街

因街内有一宁隐庵而得名,咏春拳派始祖五枚尼姑,五枚师太曾在广州河南宁隐庵隐居过较长时间,闲时习武并收授庵内尼姑为徒。

地址:

海珠区同福中路附近

要求:

在宁隐庵前合照。

40.东约大街

汉代的杨孚井在新港路下渡村东约一巷。

相传为东汉议郎,《岭南异物志》作者杨孚故宅后花园的水井。

此井为原生红砂岩层中天然凹穴,红砂岩层层纹理清晰可见,后来地势升高,村人用青砖、花岗岩砌井上端壁,近年又砌栏杆,加以保护。

杨孚他著《岭南异物志》,用诗歌形式记载当时岭南植物的种类、生长及其用途。

辞官回乡后,带了河南洛阳的松柏,亲手植于宅前,传说一年冬天,竟大雪盈树,人们感到诧异,便称他居住的地方为“河南”,故今珠江南岸又叫“河南”,故有人认为广州城珠江南岸河南之得名自杨孚始。

地址:

海珠区新港西下渡路东约大街

要求:

在杨孚井前合照,照片中出现杨孚井。

荔湾区

41.昌华大街

街所辖地域濒临珠江,历史上水网纵横,荔枝成林,汉初即有“荔枝洲”之称。

辖内有“海山仙馆”、“叶园”、“澎园”、“凌园”、“荔香园”、“小画肪斋”等风格各异、各领风骚历史悠久的名园;有千年古庙“仁威庙”,有“文塔”、“刘王花坞”等名胜古迹;有明代、60年代的羊城八景“荔湾渔唱”、“双桥烟雨”,有近代广州富商和粤剧名伶聚居之地昌华苑;有建筑特色引人入胜的西关大屋和西关小洋房;有享誉广州的西关古玩城其房屋是典型的中西合璧式,既有东南亚、西欧风情,又有清代民居风格。

地址:

龙津西路、恩宁路一带

要求:

在昌华大街牌坊前合照,照片中要出现“昌华大街”字样。

42.耀华大街

耀华大街是至今保存较完整的西关传统民居的缩影,被市政府划定为“广州市历史文化保护区”。

耀华大街8号和10号是粤剧名伶白玉堂的故居,耀华大街30号则是南海横江名门黄雩的故居。

2005年年底,发现了一块古老的碑刻,上面刻有“祀崇花坞乐平康”的字迹,经过挖掘和考证,实际上早在公元910年的时候,耀华大街是刘王花坞的所在地。

刘王花坞源于南汉在城西的御花苑——显德园。

当时宫廷为了解决厅堂殿宇的布置以及宫女们以花朵作头饰的需求,选择在荔湾区以耀华大街为中心的一带种植鲜花,“古时候耀华大街一带河涌密布,水土肥沃,整个广州城这里的水土绝对是上上品,可能没有比这里更适合做御花苑的啦!

”而直到今天,还有“云津小苑新花坞,津渡遥通旧石桥”的诗句在流传。

地址:

荔湾区文昌北路耀华大街

要求:

在耀华大街刘王花坞前合照。

43.黄沙大道

黄沙水产交易市场,这不仅是因为它是中国最大的海鲜市场之一,更多的是因为它聚集了几乎世界上所有能吃的水产品种,到黄沙看原料,最佳的时间是在凌晨2点左右,因为此时是水产原料进货的时间。

此时不仅满载海鲜的货柜车令你叹为观止,就是光看来来往往的人群也会让你感受到这里生意的红火。

地址:

荔湾区黄沙大道

要求:

在黄沙大道合照,照片中出现黄沙大道街牌。

44.桨栏路

因船桨集市得名,路宽约10米,南向102-144号,北向101-137号路段初考为清末民初建筑。

建筑风格向西欧建筑艺术学习意识较浓。

楼高一般3-4层,排列整齐有序。

民国时期桨栏路成为中西药店的集散地,到了上世纪80年代,桨栏路又变成了服装的集散地。

房屋底层现多为商铺。

1939年吴满在桨栏路41号重竖“蛇王满”的招牌,开始了国内独此一家经营蛇餐的专业性餐馆的时代,不分季节,长年供应以蛇餐,同时兼营野味、海鲜等粤菜,1999年停业。

地址:

荔湾区桨栏路

要求:

在桨栏路合照,照片中要出现桨栏路街牌。

45.芦荻巷

宋初,中山六路西门口以西的地方,仍未成陆,波浪滔滔。

古代广州三石之一浮丘石(位于中山七路东侧),还是一块微微露出水面的礁石。

浮丘石的地理位置正好在芦荻巷的附近,因此,这一带成陆之前,完全有可能是芦苇丛生的江岸,那么芦荻巷当是名副其实的了。

地址:

荔湾区西华路,中山七路附近

要求:

在芦荻巷“历尽浩劫盼桃源”石碑前合照。

46.十二甫西街

街内有詹天佑的故居是一座古朴的青砖建筑,有木趟栊和满洲窗的原汁原味的西关大屋。

在纪念馆的旁边,是一所以詹天佑名字命名的小学,一个绿色小花园将故居和学校连接在一起,花园内建有微型的“人”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