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资料word参考模板.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474192 上传时间:2023-03-0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6.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规划资料word参考模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城市规划资料word参考模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城市规划资料word参考模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城市规划资料word参考模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城市规划资料word参考模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城市规划资料word参考模板.docx

《城市规划资料word参考模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规划资料word参考模板.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城市规划资料word参考模板.docx

城市规划资料word参考模板

一、查看相关数据

1、风玫瑰:

●工业区置于生活居住区的下风位,同时考虑最小风频风向,静风频率,各盛行风向的季节变换及风速关系。

●最小风频风向与盛行风向置换夹角大于90℃,则工业用地应放在最小风频之上风位,全年拥有两个方向的盛行风向,则工业和居住分别布置在盛行风向的两侧。

●同时注意当地静风的频率,注意解决城市环境的污染。

●导引风向:

大面积绿地安排成楔状插入城市。

●道路走向不能与冬季盛行风向平行,但与夏季主导风向平行,最好由东向北偏转一定的角度(一般<15℃)。

道路最好避免正东西方向。

●山地背风面,由于会产生机械性涡流,建筑于此利于通风,但若上风向为污染源,也会因之而加速污染。

2、气温:

●城市由于建筑密集,往往出现“热岛效应”,在规划布局时,可增设大面积水体和绿地,以加强对气温的调节作用。

3、图例:

●图上标识与图例相符。

4、比例尺:

●市域城镇1:

5万至1:

20万

●总体规划大、中城市1:

1万至1:

2.5万

小城市1:

5千至1:

1万

建制镇1:

5千

5、成果:

(文本和图纸说明书及基础资料、专题报告)

6、编制资质:

●甲级不限

●乙级:

20万人口以下总规、各种专项规划、大型工程项目规划选址意见书

●丙级:

建制镇总规,20万人口以下的详规和专项规划,中小型工程项目选址的可行性研究

7、人口规模:

一般城镇≤20万人中等城市50-20万人

重要城市150-50万人特别重要城市≥150万人

8、用地规模:

●一般为人均100㎡左右,用地偏紧可控制在80㎡内

●少数特殊的不应超过120㎡

9、城市化水平:

避免过高

10、用地比例:

居住20-32﹪工业15-25﹪

道路8-15﹪道路广场8-15﹪

11、人均指标:

居住18-28㎡/人工业10-25㎡/人(<30㎡/人

绿地≥9.0㎡/人道路广场7-15㎡/人

12、用地坡度:

工业0.5-2﹪铁路广场0-0.25﹪

居住0.3-10﹪机场0.5-1﹪

13、规划区范围的确定:

对规划区(主城区)范围外的重点控制区。

开发区规划应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并依法实施规划管理。

二、总体布局

1、城市格局合理,结构合理

●集中紧凑型:

城市各项主要用地较集中,便于集中设置较完善的生活服务设施和市政工程设施,又可节省建设投资,一般中、小城市大多采用这种布局形式。

●分散疏松型:

受河流、山川等自然地形、矿藏资源或交通干道的分隔,形成若干分片、分组,就近生产组织生活的布局形式,彼此联系不太方便,市政工程设施的投资会高一些,通常是大城市和地形限制的城市。

●集中与分散型:

主城区与外围具有不同功能的组团,主城与外围组团间布置绿化隔离带。

2、功能分区明确

1工业用地

●工业区与居住区间有方便的联系,职工上、下班有便捷的交通条件。

●避免工业区对居住区的干扰、污染。

如风向的上、下及绿化防护隔离带、排放污水设在河流的下游,且在居住区的一端。

●工业区中对有大量劳动力的工业或妇女劳动力多的工业,应接近生活区。

电子、缝纫、手工分散在居住的独立地段,机械、纺织在城市边缘独立地段。

●工业区与居住区具体布置中、应有利于职工步行上、下班,同时考虑便于开辟公交路线,使交通负荷均衡,但工业与居住区若离若即,避免单间交通,防止工业区包围城市。

●工业区注重运输联系:

※耗能:

年运量10万T以上的,并直接来自铁路的货物,应敷设铁路专用线,或设置工业编组站。

※注意进线方向,避免进入工业区的主干道垂直直交。

※铁路货物接近工业区,并按需要分设几处。

※减少中转运输、减少城市道路的交通压力。

●沿江靠河的工厂:

※主要有造船厂、造纸厂、木材厂、化肥厂、印染厂等。

※注意岸线的合理利用。

※对以公路运输为主的工厂,可远些,以免占用岸线。

●沿对外交通的工厂:

※通常在城市边缘地段,合理组织工厂出入口厂外道路的交叉,避免过多干扰对外交通。

●隔离工业

※远离城市的独立地段。

※化工、冶金业工厂与城市保持距离,设防护带500-800米以上。

●有协作的工厂

※就近集中布置,可减少生产过程中的转运、降低生产成本。

※减少对城市交通的压力,形成产业链。

●旧城区的工厂:

※分散几处的、要调整集中或创造条件迁址新建。

●盆地、峡谷地段:

※静风频率高,不宜摆放污染工业。

2居住区

●良好地段给居住

●避开洪水、地震、滑坡、沼泽、风口等不利条件。

●少占农田。

●靠近就业地点。

●城市规模小时集中布置,规模大时,分散布局,并留有余地。

●指标。

3仓储区

●小城市可单独布置在城市边缘。

大、中城市应集中与分散相结合,不宜过分集中

●危险品仓库设在远郊独立地段,避免运输时穿越城市。

●冷藏库有异味,污水,设于郊区河流沿岸

●蔬菜库:

市区边缘通向市郊的干道入口处

●燃料及易燃材料库:

设在郊区独立地段,大风季节城市下风向或侧风向

●油库:

离开居住区、变电所、重要交通枢纽、机场、大型水库及水电站、重要桥梁、大、中型企业、矿区、军事设施,最好在地形低处,并有防护林带。

●用地比例不宜过大,过小。

●物流中心在城市外围环路与通往其它城市的高速公路。

4公共设施用地

●商业中心接近服务人口的分布重心,大城市不止一个中心,还有副中心

●所处位置的道路性质不应为交通性干道

●科技、高教区附近可就近安排高新产业区,便于功能衔接

●直接服务于市民的公建设施(图书馆、科技馆),靠近居民区及科技、高教区

●用地指标规范

5艺术性

●利用好各自城市独特的自然景观。

如高地、山丘、河湖、水域,将其作为总体布局的视线和活动焦点,创造出平原、山地和水乡等各种城市的特色。

●利用山川河湖、各胜古迹、园林绿地、历史文化区,充分体现城市美学,形成城市景观的整体骨架。

●道路、桥梁的布置能很好地与山势、水面、林木相结合,创造出城市的艺术风貌。

●注重城市中心和干道的城市景观定位,创造出具有特色的城市中心和城市干道的艺术面貌。

●组织有秩序,有韵律的城市轴线,集中反映出城市的性质和特色。

●注意反映地方文化特色,避免破坏水系和大拆大改的线型等,保护好历史遗产文化区等。

6绿化

●用地比例、指标:

城市绿化覆盖率>35%,绿地率>30%,主干道绿带面积>20%,次干道绿带面积>15%,小区绿地1Ha.0.5㎡/人,小游园0.4Ha.1㎡/人,组团绿地0.04Ha.1.5㎡/人。

●风景区内不得安排污染工业,避免过度开发。

●绿化服务半径合理,布局均匀,绿化面积>70%

●绿地形成点、线、面的整体特点,形成完善的绿地系统。

●河、海、湖、铁路的防护林带宽度>30M,污染工厂>50M的防护林带。

7对外交通

※铁路应从城市边缘通过,不得分割城市过于零碎。

客运站客运站在大城市可能有多个,设在中心区边缘,距市中心2-3KM,中、小城市设在城区边缘,通过式。

客运站必须与城市主干道相连,协调好市区公交,长途汽车,商业服务,注重市内换乘,直接通达市中心及汽车站、码头、地铁可直接引入客运站。

货运站中、小城市只设一个综合性货运站、物,大城市按性质分别设于其服务的地段,设在市区外围。

到发为主的综合性站物,接近货源或结合货物流通中心布置,不为本市服务的设在郊区。

危险品设在市郊,并有安全隔离地带。

编组站留有发展余地,一般设在铁路干线汇合处,避免被专用线,货场,工业,仓储包围。

保证主要车流方向有便捷的线路,折角车流最少。

会让站、越行站、间距约8-12KM。

港口选址避开水上储木场、桥梁、闸坝、水源保护区。

深水深用,浅水浅用,留出生活岸线。

应有疏港大道。

水深10M可停万吨船舶。

石油作业区在城市、港区、锚地、重要桥梁的下游。

造船厂应划定专门水域、陆域。

机场选址布置在城市的沿主导风向两侧,相切最小5-7KM,通过15KM,距市中心10-30KM。

30min以内,专用高速公路相连。

与编组站保持适当的距离。

机场宜适度集中,不应分散建设。

公路高速公路的设计时100-120KM/h(山区60KM/h)。

特大城市布置高速公路环线联系各条高速公路,并与城市快速路网衔接,不能穿越市中心。

中、小城市应远离城市中心,采用立交,以专用的入城主干道接入城市。

高速公路应与城市快速路相连,一般等级公路应与城市常速交通性干道相连。

特大城市宜与城市交通密集地区相切而过,不宜深入区内。

公路与城市道路各成系统,互不干扰,与城市不直接接触,而是在一定的入口处与城市道路连接。

公路不能作城市干道。

公路等级及横断面形式是否相符、合理。

大城市设多个公路客运站,设在市中心区边缘,用城市交通性干道与公路相连。

中、小城市设1个公路客运站。

客运交通枢纽必须与城市客运交通干道有方便联系,可采用立体交叉。

公路货运站日常生活用品的----中心区边缘

工业产品、原料----工业区、集中

与铁路、货运站、货运码头相联系、附

大,运行通力低,不经济

●平面环形交叉口不适用于快速路和主干路

●互通式立交净距车速80605040

1000900800900

※停车设施出入口宜在次干道上,不得在交叉口、人行横道、公交停靠站及桥隧行道处,如需在主干道设出入口,应远离干道交叉口并用专用通道与主干道相连。

※城市主要出入口每个方向应有两条对外放射道路。

9市政公用设施工程

※给水

●为保证供水安全,城市应有无期备用水源

●取水点周围半径100M,上游1000M,下游100M的水域,严格控制。

●地表水取水点宜位于城镇和工业的上游清洁河段,设在河流的凹岸,主流靠岸的窄河段内

●干管间距500-800M连通间距800-1000M

※排水

●截流式含流制适旧城改建

分流式适合于新城,矿区,不完全分流制不适用于地势平坦,多雨积水地区

●污水处理厂选址

设在地势较低处、水体附近、集中给水水源和城市的下游,最小风频的上风向,厂址与城市、工厂生活区应有>300M的距离,并设卫生防护带,尽可能与回用处理后的污水的主要用户靠近。

不宜在雨季易受水淹的低洼处,靠近公路、河流、厂址有良好的水电供应、双电源。

●管道定线减少与河道、山谷、铁路、地下构筑物交叉。

●污水干管不宜设在快车道下和狭窄的街道下,通常在人行道、绿化带、慢车道下,超过40M,两侧设污水管道。

●避免设雨水泵站,不宜在快车道和交通量大的干道下,应在人行道或草地带下,雨水口间距25-60M。

※供电

●火力发电厂:

利用劣地或三类工业用地,靠近负荷中心,用地15-70ha。

燃油电厂一般在炼油厂附近。

电厂铁路专用线应减少对国家干线的影响。

足够的贮灰场,容10年的贮灰量。

留有适当的出线走廊宽度。

12-20M

8城市道路

※道路功能同毗邻用地性质相符

●交通性道路两侧及两端,不应安排生活性用地(居住、商服中心、公建)。

避免安排吸引大量人流的公共建筑,尽可能选线直捷,两旁布置为开敞绿地。

●生活性道路两侧不应安排大、中型工业、仓库和运输枢纽。

●城市各级道路应充分结合地形,与城市绿地、水面、城市主体建筑、城市的特征景点组成整体。

城市各级道路应成为划分、联系城市各分区、组团、各类城市用地的分界线、通道。

●城市道路的选线有利于组织城市的景观,并与城市绿地系统和主体建筑相配合,形成城市的“景观骨架”。

●道路系统规划应系统完整,分级清晰,功能分工明确,不仅满足交通联系要求,也要满足发生自然灾害时的紧急运输。

●交通在道路系统中的均衡分布。

●避免单一通道,应提供两条以上的路线(通道)为使用者选择。

●城市各部分之间(中心、工业区、居住区、车站、码头)应有便捷的交通联系。

●城市各组团、分区间要有必要的干道数量联系。

●商业中心、体育场、火车站、航空港、码头等集散点附近的道路网要有一定机动性,可为地震时提供绕行道路并留有发展余地。

●内密外疏(中心区、外缘;商业、工业)

●支路在内的道路用地面积率20%以上

●满足不同功能交通的不同要求

●一个交叉口交汇的道路不超过4-5条,交叉在60°-120°间,不组织多路交叉口,避免错口交叉。

●城市出入口道路与区域公路网有顺畅联系。

●与铁路站场、港区码头、机场有方便联系。

●铁路与城市道路的立交应保证城市干道无阻通过。

●避免过境交通直穿市区,避免交通性道路穿越生活区。

●旧城路网规划,充分考虑旧城历史、城方特色和原有道路网形成发展的过程,切勿随意改变道路走向,对旧街道与名胜古迹要保护。

●适当的路网密度8-15%道路用地面积占建设用地面积8-15%,200万以上的人口可15-20%

适当的道路面积率20-30%

道路间距快速路(≥80)1500-2500M宽度60-100M

主干道(40-60)700-1200M宽度40-70M

次干道(40)350-500M宽度30-50M

支路(≤30)150-250M宽度20-30M

●立体交叉主要设置在快速干道的沿线上

●交叉口附近不设公交站点,转角半径。

主干路车速为25-30,半径为15-25。

次干路车速20-25,半径为8-10。

支路车速15-20,半径0为5-8。

单位出入口车速为5-15,半径为3-5。

※道路横断面一块板适应“钟摆式”。

两块板:

交通性干道(快速路、高速公路)

三块板:

生活性道路和交通性客运干道

四块板:

投资大,运行通力低,不经济

●平面环形交叉口不适用于快速路和主干路

●互通式立交净距车速80605040

1000900800900

※停车设施出入口宜在次干道上,不得在交叉口、人行横道、公交停靠站及桥隧行道处,如需在主干道设出入口,应远离干道交叉口并用专用通道与主干道相连。

※城市主要出入口每个方向应有两条对外放射道路。

9市政公用设施工程

※给水

●为保证供水安全,城市应有无期备用水源

●取水点周围半径100M,上游1000M,下游100M的水域,严格控制。

●地表水取水点宜位于城镇和工业的上游清洁河段,设在河流的凹岸,主流靠岸的窄河段内

●干管间距500-800M连通间距800-1000M

※排水

●截流式含流制适旧城改建

分流式适合于新城,矿区,不完全分流制不适用于地势平坦,多雨积水地区

●污水处理厂选址

设在地势较低处、水体附近、集中给水水源和城市的下游,最小风频的上风向,厂址与城市、工厂生活区应有>300M的距离,并设卫生防护带,尽可能与回用处理后的污水的主要用户靠近。

不宜在雨季易受水淹的低洼处,靠近公路、河流、厂址有良好的水电供应、双电源。

●管道定线减少与河道、山谷、铁路、地下构筑物交叉。

●污水干管不宜设在快车道下和狭窄的街道下,通常在人行道、绿化带、慢车道下,超过40M,两侧设污水管道。

●避免设雨水泵站,不宜在快车道和交通量大的干道下,应在人行道或草地带下,雨水口间距25-60M。

※供电

●火力发电厂:

利用劣地或三类工业用地,靠近负荷中心,用地15-70ha。

燃油电厂一般在炼油厂附近。

电厂铁路专用线应减少对国家干线的影响。

足够的贮灰场,容10年的贮灰量。

留有适当的出线走廊宽度。

●核电厂:

靠近负荷中心,半径1KM为隔离区,周围不能有化工炼油厂、水厂、医院、学校良好的公路、铁路、水上交通条件。

●区域变电站:

接近负荷中心,架空线走廊同时布置。

110-500KV变电所标高宜在100年一遇的高水位上。

35KV变电所标高宜在50年一遇的高水位上

供电半径35KV5-10KM

110KV15-30KM

220KV50-100KM

10KV500M

●配电所:

容量<630KV.A一般2名

●高压线路规划:

保证安全距离,对接近电台、飞机场的线路。

不宜穿过中心区、人口密集区。

避免占用工业、居住备用地。

避免在高大乔木成群的林带通过。

高压走廊不应设在易被洪水淹没的地方,远离空气污浊的地方,减少高压线段的转弯次数。

走廊宽度500KV60-75M

330KV35-45M

220KV30-40M

110.6615-25M

35KV12-20M

燃气

l煤气厂靠近生产关系密切的工厂,地基承载力不低于10t/㎡,有避开高压线路的安全间隔地带。

考虑机场净空区,电台和通讯设施防护区,名胜古迹等无污染间隔要求。

l液化石油气供应基地:

选址在城市边缘,与服务站的平均距离<10KM,全年最小频上风侧,具有良好的市政设施条件,运输方便,远离名胜古迹、油库、桥梁、铁路枢纽、飞机场等。

l调压站供气半径:

0.5KM

l瓶装供应站:

供气规模以5千-7千户为宜,不超过1万户。

供气半径0.5-1.0KM,用地面积500-600㎡(600-700㎡)

l管网规划:

低压一级范围2-3KM

中压一级新城区或安全距离可保证的地区

天然气中压B二级街道狭窄、房屋密集的地区

三级管网情况复杂的大、中城市

※供热

l热电厂:

靠近热负荷中心,输运距离3-4KM,留出足够的出线走廊宽度,一般一条管线3-5M宽度,有防护带。

l供热管网:

靠近负荷中心和大用户,避开主干道,繁华街道,人行道下面。

l热力站:

10万㎡供热能力,面积300㎡,若同时供应热水,还要加50㎡。

一个小区一个热力站。

※通信工程

l邮政枢纽:

火车站一侧,靠近站台,不宜面临广场,不宜同时有两侧以上临主要街道,有方便出入枢纽的汽车通道。

l邮政局:

闹市区、居民、公共、交通便利。

l电话管道:

人行道下,若无法,可在非机动车道下。

※环卫

l公厕:

广场、主要交通干道道路两侧,车站、码头、展览馆、公建等附近,风景区、公园、市场、大停车场、体育场馆。

主要繁华街300-500M一般街道750-1000M

新建居民区300-500M未改造的100-150M

※防灾

l易燃工厂、仓库设在城市边缘的独立安全地区

l消防站

规模:

5万人以下设1处消防站,责任区4-7K㎡

Ⅰ级6-7辆3000㎡

Ⅱ级4-5辆2500㎡责任区中心附近

Ⅲ级3辆2000㎡

设于交通便利的地点,如城市干道和十字路口附近,与医院、小学、幼托,保持50M以上距离。

与危险品单位保持200M以上的间距。

l消防栓:

间距≤120M≥60M(道路)双侧设

※抗震:

抗震疏散通道>15M1.0㎡/人.6°增1°.0.5㎡/人

※防空:

战时留城30-40%按1.5㎡/人,居住区按总㎡的20%

居住区按总投资的6%。

10近远期规划

l滚动开发

l协调、不能过于集中或扩大规模

11审批程序及单位

l直辖市报国务院审批

l省府、人口百万、指定城市由省政府同意后报国务院审批。

l其它设市城市报省政府审批。

l市管辖县报市政府审批。

l开发区总体规划由开发区所在城市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报省人民政府审批,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开发区,报送国务院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城镇体系规划

一、查看相关数据

1、风玫瑰

l污染工业放在最小风频之上风位,居住区位于下风向。

l注意当地静风的频率,尤其是盆地或峡谷的城市。

在静风或谷地地区,加上山坡气流下沉,出现逆温层现象,有害的工业烟气滞留或扩散缓慢,加速环境污染。

2、图例:

图上标识与图例相符

3、比例尺:

1:

50万-1:

10万重点地区示意图1:

5万-1:

1万

4、成果:

文本、主要图纸。

附件:

综合规划报告、专题规划报告、基础资料汇编

5、编制资质:

乙级以上单位

6、人口规模

7、城市化水平预测:

注意“部分之和大于总体”的现象,避免过高现象。

一、产业空间布局

1、划分经济区:

以组织不同地区间的分工与协作,充分发挥城市的中心作用,促进城乡经济的结合,带动全区经济的发展。

2、产业发展

l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

旅游、海岸、矿藏

l劳动力:

数量、结构

l经济技术基础:

差的不宜建高技术园区

l区域交通条件:

电厂、钢厂等高能耗大户的原料运输

l地理位置:

接受大城市的辐射

l产业分布:

集中、适宜分布、形成产业链、避免重复分散建设

l协调:

产业符合环境、生态及周边协调要求

二、中心镇选取

1、数量:

一般不超过2-3个

2、选取:

具有重要职能的城镇

3、位置:

适宜、均匀、符合区位条件

三、城镇体系的空间布局

1、发展方向依托区位及经济优势,避开限制

发展带利用交通、自然条件好的区域,有利于城镇群的形成

2、结构:

点轴式、增长极核式。

起到联系、带动、辐射作用,发挥中心城市作用。

3、等级、规模中心城市规模不宜过大

中心城市与重点镇级差不宜偏小

不应缺乏中间层次

4、发展轴线:

主要轴线穿越区域城镇发展条件最好的部分及尽可能多的城镇,体现交互作用阻力最小或开发潜力最大的方向。

5、区域定位:

规模适宜,位置不相重叠。

考虑未来一定年限内的新设城镇。

四、交通组织

1、路网疏密不宜过疏、过密

有与发展轴垂直的交通

2、联系交通联系必要的城镇,且不受行政区界的影响。

道路连接等级不宜过高、过低(城市间高速路、城镇间公路)。

不宜过分追求环路。

有些公路无必要及可行性或经济不允许,不必修建

不能只有高速路,而无公路连接。

3、高速出口预留恰当

有快速路,公路相连

4、过境交通:

不宜穿越城市中心

5、机构设置机场端净空不宜飞越市区。

跑道轴线方向避免穿越市区,最好与城市侧面相切。

与市区距离10-30KM,且有专用高速路相连。

机场跑道中心与市区边缘的最小距离5-7KM,若轴线通过城市,则15KM。

多座城市共用机场。

五、基础设施,社会服务设施

1、水厂、污水处理厂共享,容量合理,位置恰当。

辐射范围适宜。

对本区域外的下游城市不造成污染。

1、区域变电站:

接近负荷中心或网络中心,架空线走廊设定。

2、火力发电厂:

靠近负荷中心,铁路专用线减少对干线的影响。

水源充足,留有适当的出线走廊宽度。

服务半径适宜(见总规)

3、教育:

小学R<500M;幼儿园R<300M;中学R<1000M。

医疗设施:

每10万人设一所医院,避免重复建设。

4、大型建设项目布局:

污染、扰民、位置,灾害隐患,过多占用基本农田等。

一、制约因素

1、资源短缺土地、水资源缺乏,耗水工业不宜定位,城市规模不宜很大。

电资源缺乏,高耗能产业不宜布局。

其它资源缺乏,相应的配套产业不宜布局。

2、灾害地震断裂带、滑坡、泥石流的避让。

对历史遗产保护区的避让。

3、防洪不宜在易淹没地区布置和利用

不宜在滩涂地布置项目

4、盲目性:

不考虑门槛制约因素的盲目发展

5、土地不宜过多占用基本农田

在丘陵、荒地上选址

5、安全:

相邻地区的不安全因素的考虑

注:

范本无法思考和涵盖全面,最好仔细浏览后下载使用,感谢您的关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