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规划复习整理.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467680 上传时间:2023-03-0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32.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区域规划复习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区域规划复习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区域规划复习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区域规划复习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区域规划复习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区域规划复习整理.docx

《区域规划复习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域规划复习整理.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区域规划复习整理.docx

区域规划复习整理

1、区域:

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特性:

整体性、结构性、动态性。

2、区域发展的新趋势:

(1)区域分工全球化的趋势更为明显。

(2)区域间竞争与合作并行不悖。

20世纪后期的世界经济是在一对矛盾的支配下运行的,一方面是以技术、资金、劳动力、市场等为主要对象的越来越激烈的竞争。

另一方面则是以经济全球化、区域同盟、经济贸易一体化为主要内容的越来越紧密的区域合作。

(3)可持续发展成为区域发展的主题。

3、区域研究的新动向:

(1)更新区域资源的观念

首先,区域商业文化精神的不同和区域人群思维方式的差异直接影响当地的企业家精神,进而对区域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其次,随着微电子技术产业发展而带动的信息资源是一种新的推动区域发展的动力资源,并全面影响着区域的经济与社会生活。

最后,科学技术、资金支持以及高素质人才仍然是区域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

(2)强调区域间关系研究

在新的发展潮流下,任何区域都必须在与外部的合作交流和互相竞争中求得发展。

充分利用本区域以外的知识、信息、人才和资源等各种条件,对研究区域发展问题是必不可少的。

(3)重视区域创新环境研究

区域研究的重点由“硬件”研究转向“软件”研究,并注重知识、信息、科技、人才的产生和传播与扩散以及所产生效应的时空规律,特别是“知识区位”效应的研究。

发达国家的经验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对区域创新环境进行实践性研究和理论总结,探讨如何营造区域创新环境问题将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方向。

(4)确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在社会经济发展要素发生重大变化的未来时代,传统的发展观必将被抛弃,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也将更加丰富,探讨人类更加具体可行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探索人地关系的和谐发展、研究区域社会经济系统中人口、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模式将是这一时代的重大课题。

4、区域研究、区域发展与区域科学之关系

☐区域发展、区域研究与区域科学之间是相互依存、互为因果、不可分割的。

☐区域发展正是以人为主体,以协调区域内部和区域之间人地关系为目的,并最终为人类提供良好生存环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区域研究是源于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探讨。

☐区域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活动区域的跨学科新兴科学,目的是要探寻一条更加科学的方法来开展区域研究,为区域政策的制定、区域规划、区域发展和其他形式的区域分析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础

5、区域分析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6、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

区域发展条件分析、区域发展状况评价及存在问题诊断、区域发展方向与策略研究

7、区域分析的主要方法:

地理学的比较法、经济学的分析法、数学的模拟法

8、区域自然资源的利用分配:

代际分配、代内分配

9、生态环境质量影响分析方法

类比法;专家评价法;综合指标法;图形叠加法;系统分析法

10、生态破坏经济损失评估与生态补偿:

评估方法主要有直接市场法、替代市场法、实验评价法和成果参照法四大类

11、区域经济特色的表现形式

◆区域产业结构特色(常以第二产业为主)

Ø完整的产业结构(主导或支柱产业、辅助产业、基础设施产业);

Ø构建以大型企业为龙头、中小企业为网络的区域特色产业部门结构。

◆区域产业布局特色(通常,依区域发展阶段而布局)

Ø传统农业发展阶段,产业布局具有分散性;

Ø工业化阶段,围绕城镇体系布局产业结构。

12、适度人口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坎南最先提出的。

13、人口容量:

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环境人口容量,就是指以不损害该区域环境质量和破坏资源的永续利用为前提,该地区的资源环境条件在能够充分合理利用的情况下,所能持续供养的相应于一定生活水平的最高人口数。

14、英国经济学家希克斯按照技术进步对资本的边际生产力和劳动的边际生产力的影响,将技术进步分成节约资本型技术进步、中性技术进步、节约劳动型技术进步三种类型。

15、

技术引进和技术转移的区别

技术引进和技术转移均属于技术转让范畴,只是技术引进市从国家的角度来技术转让,而技术转移则是从地区的角度来技术转让。

16、GDP和GNP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都是核算社会生产成果和反应宏观经济的总量指标。

(1)GDP是按国土原则来核算的,主要是指在一个国家范围之内,按所有的生产者所创造的商品和劳务价值来统计的,无论它是否属于本国的公民,都要核算。

(2)GNP是按照国民原则来核算的,因此只有本国国民创造的商品和劳务的价值,才能加以核算。

两者的差距,在于国外净要素收入。

17、绿色GDP:

即将经济活动中所付出的资源耗减成本和环境降级成本从GDP中予以扣除,将人文也予以扣除。

从现行GDP中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服务费用,其计算结果可称之为“绿色GDP”

18、国家竞争力:

是在一定的体制下,一国经济、政治和文化等诸多因素在全球性国际竞争中相互结合而展现出来的一种综合性国家实力。

IMD世界国际竞争力评价、WEF国际竞争力评价。

19、区域竞争力主要是指一个地区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地区相比较所具有的吸引、争夺、拥有、控制和转化资源,争夺、占领和控制市场以创造价值,为其人民提供福利的能力。

20、如何提升区域竞争力:

(1)地方政府承担着组织培养区域竞争力的职能

(2)实施人才战略是增强区域竞争力的关键

(3)改善区域投资环境,增强区域竞争力

(4)扶持优势企业,鼓励技术创新,提高企业内在竞争能力

21、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

根据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把经济成长的过程划分为六个阶段。

1、传统社会阶段2、为起飞创造的前提阶段3、起飞阶段4、成熟阶段

5、高额消费阶段6、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22、人类发展指数(HDI)

人类发展指数是测算人类发展水平的概要指标,它衡量了一个国家在三个人类发展的基础方面的发展水平,这三个方面包括:

(1)健康状况(alongandhealthylife)以平均寿命为标准。

(2)受教育程度(Knowledge)包括两个分指标:

①成人受教育的比率(占2/3的权重);②各级教育人学率(占1/3的权重);

(3)生活标准(adecentstandardofliving)以人均GDP为尺度:

计算公式:

HDI=1/3寿命预期指数+1/3教育指数+1/3GDP指数

根据人类发展指数,可以把世界上的国家、地区、城市分成低水平(HDI值为0.500及其以下);中等水平的人类发展(HDI值为0.500-0.799);高水平的人类发展(HDI值为0.800及其以上)。

23、区域优势:

概念:

就是指某个区域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特殊有利条件,由于这些条件的存在,使该区域更富有竞争能力,具有更高的资源(包括社会、自然资源等)利用效率,从而使区域的总体效益保持在较高水平。

确定原则:

(1)区域发展优势必须与国家的总体发展战略目标相一致

(2)区域发展的优势要通过区域内全部生产发展的有利和不利条件进行综合评价后才能确定。

24、区域分工

概念:

区域分工指相互联系的社会生产体系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异。

区域分工的形成和发展,是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的重要源泉。

区域分了促进了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提升了区域竞争力。

理论基础:

(-)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学说,亚当·斯密从生产成本的绝对优势出发;认为一国生产某商品的成本比别国低,即具有绝对利益优势,该商品就可出口,反之就要进口。

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不仅能使每个国家比它在闭关自守时能获得更多的廉价商品,而且能促进这个国家的劳动和资本得到最充分和最合理的运用。

斯密认为,每个国家都有其绝对有利的、适于某些特定产品的生产条件,而导致生产成本绝对低,这叫做绝对利益原则,又称绝对优势说。

如每个国家均按此原则进行专业化生产,通过贸易进行交换,会使各国的资源、劳动力和资本得到最有效地利用,这是斯密地域分工学说的基石。

其缺陷也是比较明显的。

如,在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的国家和地区之间,由于落后国家和地区各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均显著低于先进国家和地区,依据绝对利益理论前者就只好闭关自守,而不能与后者进行经济交流了。

而现实并非如此。

(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

他从生产成本的相对差别出发,认为两个国家生产力不同,一国即使生产不出成本绝对低的产品,但只要能生产出成本相对低的产品,就可以同另一个国家进行贸易,并使贸易双方都能获得贸易利益。

绝对成本论设定的情况是:

一个国家在一种产品的生产上处于绝对有利的地位,而另一个国家在另外一种产品的生产上具有绝对有利的地位,故而产生分工。

比较成本论假定的情况是:

一个国家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处于绝对有利的地位,但有利的程度不同,其中一种更为有利;另一个国家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处于绝对不利的地位,但不利的程度不同,其中一种更为不利。

在这种情况下也能产生分工。

客观规律:

一个国家无论生产力水平高低,只要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都可以从中获得实际利益。

(三)约翰·穆勒的相互需求论

他认为两国进行商品交换,其交换比率取决于双方各自对该商品需求的大小,并稳定在输出货物恰好能抵偿输入货物的水平上。

这一理论基本上从属于比较成本理论。

比较成本理论证明了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能为参加国带来利益;而相互需求论则用两国商品交换比率的上下限来解释双方获利的范围;穆勒认为国际商品交换的价格是由两国的相互需求决定的,所以他的理论就被称为相互需求论。

在各国分配贸易利益时,国际商品交换的比例越接近于本国国内的交换比例,对本国越不利,分得贸易利益就越少;相反;国际间商品交换比例越接近于对方国家的国内交换比例,对本国越有利,分得的贸易利益就越多,

(四)赫克歇尔一俄林的资源禀赋理论(简称H-O理论)。

生产要素的丰缺程度来解释国贸易产生的原因及其商品流向的理论(简称H-O理论)。

各国要出口那些密集使用他们充裕的生产要素的产品,并且进口那些密集使用他们稀少的生产要素的产品。

H-O理论的结论是:

贸易的首要条件是,有些商品在某一地区比在其他地区能够更便宜地生产出来。

(五)巴朗斯基的地理分工论

按照巴氏的理解,所谓地理分工就是社会分工的空间形式。

地理分工的必要条件是:

一个国家(或地区)为另一个国家(或地区)劳动,该劳动成果由一个地方运到另一个地方,使生产地和消费地在空间上分离。

应该指出,巴氏的地理分工公式是正确的,巴氏以CV表示商品在销售地的价格,Cp表示商品在生产地的价格,t表示运费,就得到以下公式

Cv>Cp+t

这一差额,成为实现地理分工的必要前提,

(六)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

波特理论解释了一个国家的企业(或行业)如何取得持久的国际竞争力。

波特将企业竞争优势理论与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联系起来,使得企业竞争优势理论发展成为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波特认为,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不一定在于整个国民经济,而主要是看该国有无一些独特的产业或产业群。

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主要取决于“钻石结构”系统中的诸要素,这就是著名的“国家竞争优势四因素理论”。

国内市场的构成和特点对于厂商察觉和反映国际需求的变化十分重要。

需求条件影响国家竞争力的途径:

一是各国需求状况的时间差——决定了是否“领导世界潮流”;

二是各国需求结构的规模差——决定该国能否形成具有特定优势的产业。

相关支撑产业影响国家竞争力的途径:

一是产业间紧密合作的可能性;

二是“互补产品”的需求拉动作用;

三是相关产业企业密集程度和信息环境质量。

国家竞争优势的获得还取决于国内的竞争程度。

激烈的国内竞争是创造和保持竞争优势最有利的刺激因素。

波特认为,那种臆想培养出一两个“国家冠军”企业来参加国际竞争而获得优势的想法是错误的。

25、区域联系分析的主要内容:

区际要素流动、区际贸易

26、区域投资软环境的改善:

政策法制环境的改善、市场环境的改善、配套服务环境的改善

27、合理的产业结构的特点(评价)

充分利用区域资源;技术先进适用;内部协调;应变能力强;经济效益高。

28、产业结构分析的内容

(1)影响区域产业结构的因素

(2)产业结构的合理性评价(3)区域产业结构的演化趋势(4)导致产业结构变化的原因

29、产业结构的演化趋势

(1)配第一克拉克定理

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转移。

这样,第一产业的劳动力逐渐减少,第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将逐渐增加。

而劳动力分布结构变化的动力是经济发展中产业的相对收入的差异。

这个结论被人们称为“配第一克拉克定理”。

(2)库茨涅茨人均收入影响论

产业结构的变动受人均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被称为库茨涅茨人均收入影响论。

(3)霍利斯·钱纳里的标准产业结构和工业化阶段理论

描述不同类型国家产业结构变化的特征及其差异性,大大深化了产业结构变动及其一般趋势的认识。

(4)罗斯托的主导产业演替和经济成长阶段论

产业结构和经济成长阶段都有向高级演化的趋势

30、区域产业结构分析的方法。

偏离-份额分析法、

结构效益分析法

31、主导产业的概念、特点

主导产业是具有一定规模,能够充分发挥经济技术优势,以技术优势改变生产函数并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演进有强大的促进和带动作用的产业,是产业结构的核心内容和产业结构演化的中心。

特点:

第一,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获得与新技术相关联的新的生产函数,能够实现“产业突破”。

第二,具有持续的部门增长率,并高于区域整体经济增长率。

第三,具有很强的关联效应,能广泛地采取多种手段带动或启动其他产业的增长;对其他产业的增长产生广泛的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第四,具有显著的产业规模和良好的发展潜力,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和主导。

第五,在时间上具有阶段性,随经济发展进入不同阶段而不断转换。

32、主导产业的判断标准、选择基准;

标准:

(1)对区域发展目标的贡献

(2)竞争能力

基准:

区位比较优势;产业关联基准;筱原基准

33、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的目标和方法。

目标:

(1)充分发挥区域优势

(2)产业结构的整体性与系统性(3)产业结构的先进性

方法:

投入产出模型;线性规划方法

34、区域规划:

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对未来一定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以及土地利用的总体部署

35、区域规划特点:

综合性;战略性;地域性;

36、区域规划的内容

(1)区域发展定位和发展目标

(2)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

(3)城镇体系和乡村居民体系规划

(4)基础设施规划

(5)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规划

(6)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

(7)区域空间治理

(8)区域发展政策

37、区域规划的步骤

(1)区域发展的现状调查与资料收集

(2)确定区域发展目标

(3)区域发展的课题与对策研究

(4)规划方案设计

(5)规划方案评估

(6)报批方案

(7)实施阶段

38、区域规划方法

(1)系统法。

系统问题的形成,系统分析,系统评价

(2)传统综合方法。

综合平衡法,三个关系:

1、供需2、各部门3、地区之间

(3)比较法。

(4)数学模拟法

39、区域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战略目标。

40、战略目标的制定要注意

(1)目标适中

(2)定性与定量相结合(3)各时期各部门目标相互衔接(4)突出重点,不包罗万象。

41、目标体系包括经济目标,社会目标,建设目标三大类

42、经济发展战略模式

(1)自主发展战略

(2)高速度增长战略(3)变通经济发展战略(4)初级产品出口战略(5)进口替代发展战略(6)出口替代发展战略(7)信息化发展战略

43、空间发展战略的基本要求

(1)区域空间结构的优化

(2)明确开发的重点城市,地区和开发的时序或推动的层次关系(3)要体现区域和区内部分空间开发上的问题和未来开发策略(4)要体现区域与周边地区之间的关系

44、增长极理论:

增长极是指在城市区配置不断扩大的工业综合体,并在其影响范围内引导经济活动的进一步发展。

45、增长极理论的应用,即推动型产业,在区域经济中起支配作用。

特征

(1)产品需求收入弹性系数高,市场扩展和生产发展的速度快。

(2)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尤其是技术创新

(3)产业关联性强,能促进产业综合体的形成。

(4)生产分布具有高度的空间集中倾向,产品市场却十分广阔。

(5)产业的企业规模比较大。

46、增长极对周围区域的影响

正效果为扩散作用(中心向外围【核心扩散,等级扩散,波状扩散,跳跃式扩散】),中心带动作用。

负效果为极化作用(外围向中心【向心式极化,等级式极化,波状圈层极化】),中心剥夺。

47、极化作用出现的原因

规模经济;聚集经济效应;政府调节

48、核心-边缘理论:

解释空间结构的演变模式,解释一个区域如何有不关联到关联,由不平衡到平衡。

49、经济增长的空间动态过程:

(1)前工业化阶段【结构形态为离散型】;

(2)工业化初期阶段【聚集】

(3)工业化成熟阶段【扩散】;(4)空间相对均衡阶段【均衡性】

50、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

核心区域为经济发达区,边缘区域为落后区,分为上过渡区【处于核心区域外围,与核心区域有一定的经济联系,可能形成新城市,附属或次级中心】,下过渡区域【曾经是中小城市,处于衰落下滑,与核心区联系不紧密】

51、点-轴渐进扩散理论,核心为,社会经济客体大多在点上集聚,通过线状基础设施而形成一个有机的空间结构体系。

主要依据

(1)生产力地域组织的演变过程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关

(2)事物互相吸引和扩散的普遍性

52、重点轴和重点发展点的选择。

重点轴:

1、由核心区域和发达的城市工业带组成2、水路交通干线依托3、自然条件优越,建设用地条件好,农业发展水平高4、矿产资源丰富。

重点发展点:

1、在区域中的地位2、发展规模3、空间分布现状

53、点-轴开发模式的意义

(1)有利于发挥集聚经济效果

(2)能够充分发挥各级中心城镇的作用

(3)有利于把经济考伐活动结合成有机整体。

(4)有利于区域开放式的发展

54、圈层结构理论的实践意义

圈层理论总结了城市扩张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对发展城市经济、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对合理规划和发展城市经济、合理规划小城镇的发展更具有现实意义。

•圈层结构理论是国土综合规划的重要指导思想。

•成为大城市经济圈构造理论依据。

•卫星城镇的规划、建设也是该理论的应用之一。

55、农业产业化:

农业产业一体化,是农工商、产供销一体化经营的简称。

56、种植业的布局特征与要求

种植业特征分析:

季节性很强;生产周期很短;作物种类多;种植业土地生产率高

要求:

(1)农作物适生区的划分和适生地的选择

(2)农作物生产基地和集中产区的确定

(3)农作物生产结构的组合

(4)农作物种植方式和种植制度的确定

(5)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

57、城郊农业,是指在城市郊区发展起来的特殊农业部门,主要由园艺业、牲畜和家禽饲养,以及部分耕作业所组成。

城郊农业分近郊农业和远郊农业。

近郊农业以发展蔬菜、牛奶为主;高纬度地带的城市,温室栽培也多集中在近郊区。

远郊农业一般以发展耐储藏和比较便于运输的蔬菜与瓜果类、也可发展畜禽饲养及一些特产作物等。

58、高新技术产业特点及影响布局因素

高新技术产业生产特点:

研究与开发;生产与制造;销售与服务

影响高新技术产业布局的因素:

经济社会因素;科学技术因素;生产、生活环境条件

59、高新技术园区的规模:

一般认为,考虑到高新技术园区的规模不宜大于10KM2

一般以3~5km2左右为宜。

60、现代服务业

概念:

指在工业化高度发展阶段产生的,主要依托电子、信息和网络等高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而发展起来的服务部门。

特征:

(1)内涵与传统服务业不同,成为由一种不同经济活动组成的多样化群组,既包括高技术、知识密集部门,也存在于劳动密集、低技能的领域。

(2)满足消费者需要已经要比追求成本更低更重要。

(3)伴随着制造业的“服务化”而发展的。

布局趋势:

(1)现代化服务业是现代化城市的基本职能

(2)是体现现代城市的基本特征。

(3)现代城市经济增长的支撑产业(4)借助现代服务公司活动,扩大城市影响力和控制力

61、物流系统

规划特点:

1、是综合规划2、是动态规划3、是过程规划

主要内容:

1.物流发展规划2.根据物流发展规模3.按照“时间,成本,服务水平”的目标要求,确定各个环节。

4.建立物流信息系统

物流选址过程包括服务区划分,模拟选址,定位决策三个阶段。

62、闲暇产业:

概念:

指当人们经济收入达到一定水平后,生活质量提高和闲暇时间增加而出现的新兴服务产业,包括,旅游业,文化娱乐业,健身体育业等。

发展方向:

服务大众化,布局集中化

发展方向原因:

1、为人们提供打发闲暇时间的空间和途径。

2、为大众舒缓,放松,化解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生存压力和精神压力。

3.为市场经济提供重要动力。

4.对提高社会大众生活质量,文化素质和健康状况具有潜移默化的渗透性,这将是闲暇产业对社会的重要作用。

5.需要一定的技术条件,基础设施,人才资源,消费人群,因此集中在中心城市。

6.城市也是发展闲暇产业的重要基础。

63、基础设施的作用:

(1)是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基础

(2)是社会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3)是生产力布局合理化的前提

(4)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

(5)是国防建设的组成部分

64、交通运输规划方法

图上作业法;实地调查法;统计分析法;计量模型法

65、航空港规划机场位置选择

(1)有充分的场地,满足基础设施,并留有发展余地

(2)自然条件,满足净空要求,

(3)与城市有合理的间距。

10-40km

(5)与影响机场导航通讯的干扰源有一定的距离。

66、高压线的走向

线路尽量短捷;尽量避开穿越城镇建设用地;尽量少于铁路,公路,河流和工程管线的交叉;避开江水淹没区,河岸冲刷区或者容易塌方和泥石流区;避开空气污染严重的地区和雷电活动多发地区。

67、电信规划的任务

(1)提高电信水平,扩大非话业务

(2)大力推进通信技术进步,建立全国统一的信息传输网

(3)加大投资力度,发展信息产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