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篇.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465348 上传时间:2023-03-01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67.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诗歌鉴赏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古代诗歌鉴赏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古代诗歌鉴赏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古代诗歌鉴赏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古代诗歌鉴赏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诗歌鉴赏篇.docx

《古代诗歌鉴赏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诗歌鉴赏篇.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代诗歌鉴赏篇.docx

古代诗歌鉴赏篇

古代诗歌鉴赏篇

一、古代诗歌鉴赏备考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1、学会利用已有的信息,如利用标题、注释、作者生平经历等  因为标题一般能揭示诗的内容和情感(如《伤田家》,提示了诗的类别);注释、生平经历能揭示诗的背景,鉴赏诗歌若能做到“知人论世”,对诗歌的内涵和情感就一定会有更深入的了解。

如能有效地利用命题中的这些信息,对解读诗人的心境情感、作品的内涵意蕴是很有帮助的。

2、注意合理的鉴赏流程  诗是由意象构成意境,再由意境体现诗情的。

意象是诗的基础,意境是诗的画面,诗情是诗的内涵。

鉴赏一首诗必须从意象着手分析意境,再由意境感悟诗情。

“意象→意境→诗情”是鉴赏古诗从局部到整体的合理流程,不可倒置。

可见,①诵读(考试时则是默读,)全诗——②(通过领悟语言)感受诗歌描绘的形象——③(通过联想和想象)理解形象和意境——④进而理解形象并与形象产生共鸣——⑤感悟、评价形象的审美价值(也即作品的主题、社会意义等)——⑥创造自己心中的新的形象,才是诗歌鉴赏的正确步骤。

总起来说就是,先明确写什么,再弄清怎么写,最后读懂为何而写。

以上是鉴赏诗歌的步骤及方法。

为了更直观、简明,列表如下:

明白词语含义

表层

理清句子结构

深层

典故

语境

省略

内容

语序

语境意义:

作者上下文有关词语

的真正意思作者或有关背景

意境意义—→所抒之情

所叙之事想象

所写之景

精练

语言含蓄

跳跃性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

抒情方式触景生情

手法

艺术移情入景

以动写静、以小见大、

表现手法虚实结合、比喻、对偶、

象征、衬托等等

  3、注意分析诗的表现手法  古诗常用一些表现手法和修辞方法来表达情感、体现思想,如寓情于景、寓理于景、借景抒情等表现手法及比喻、夸张、拟人、对偶、借代、衬托、反衬等修辞方法,因此鉴赏古诗要注意分析诗中所用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4、掌握一些必要的典故与惯用意象  古诗常用典,用典可收到言简意赅的奇特效果。

典故的复习要力避艰深难懂,但学生接触过的并且是非常熟悉的应掌握,如“武陵人”、“廉颇老矣”、“青衫司马”、“豆蔻词工”、“封狼居胥”等。

古诗中的一些惯用意象有特定的用法,如送别诗常用“柳”、“月”、“长亭”等意象,抒愁写恨常用“流水”、“春雨”、“春草”等意象,表现志向气节常用“菊”、“兰”等意象。

掌握典故含义,把握惯用意象,可以找准理解诗词的切入点。

  5、从诗中描写的对象来体味意境  诗歌的意境是通过描写的对象来表现的。

因此,要体味一首诗的意境,可从诗中描写的对象着手。

如欧阳修的《丰乐亭游春》描写的是暮春时节丰乐亭周围的景色及游人尽兴游春的情怀,这种意境是通过诗中的“红树”、“青山”、“绿草”、“落花”等景物来表现的。

要体味这首诗的意境,就必须抓住这些描写的对象,结合全诗来分析。

6、强化书面表达,注意逻辑条理  考生对于一首诗歌往往有一定的见解和感悟,但是一旦述诸语言,学生的思维却大打折扣,写出的鉴赏文字缺乏逻辑性、条理性,不能准确地运用有关的诗歌鉴赏术语,表达不出自己的想法。

从阅卷效果来看,阅卷教师也往往喜欢那些卷面清爽、表述严密、条理清晰、逻辑合理的答卷。

分点答题,点后例证。

采用一、二、三、四或者首先、其次等标志明显的样式,往往会得到条理清晰的评价。

就诗论诗,不枝不蔓。

强调对诗歌本身的理解,答题时一般无需引经据典,泛泛而谈。

适当运用鉴赏术语。

如:

“有我之境”“无我之境”“以我观物,万物皆著我之色彩”“言有尽而意无穷”等鉴赏术语,使答案显得更技高一筹。

组织答案,因题而异。

①对“问答题”,做到“问什么,答什么”。

②对“综述题”,一般采取“总——分——总”的模式,即“诗歌写了什么——如何写的——这样写的好处”。

③对“对比题”,应该做到:

通过研读,比照它们的异同;根据题目的要求,扣住作品中的词句加以分析阐述。

④回答“诗歌表达了怎样的主旨”试题,应指出诗歌表现(或突出)的思想倾向、情感特征,并具体剖析它是通过运用何种艺术手段和诗歌意象来表达其思想和情感的。

答案的组织,不同题型有不同的规则和套路,需要在训练中细致揣摩、认真总结。

答题要做到准确、规范。

具体来说,就是要:

①紧扣要求,②吃透提示,③表述准确,④要点齐全,⑤分析具体,⑥组织有序,⑦语言流畅。

二、古代诗歌鉴赏之四关注

“四关注”即关注诗题,关注作者.关注注解,关注考题。

关注诗的标题可以帮助你推敲诗歌的意旨。

看人先看头.赏析诗歌先赏题,题目即文章的额头,富含诸多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以及诗歌的类型等。

我们学生在鉴赏诗歌时应注意从题中去挖掘有效的信息以帮助我们解读诗词,而且有不少诗歌的考题的设置和题目有关,研读诗歌的题目,往往可以得到提示性的暗示。

如2005年高考全国卷

(一),要考生鉴赏的诗歌是李华的《春行即兴》,诗歌的题目告诉我们,题材是首写景抒情的诗,“春行”二字就明示了写作对象是描写春景,“即兴”二字又可以看出诗人是采用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既然是写春景,那么主题可能是赞春,也可能是伤春,那我们解读此诗时就会扣住诗歌中的景去把握诗人的情感,这样鉴赏难度就不是很大。

再如2005年全国卷

(二)鉴赏的诗歌是自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诗题中给我们明示了如下信息:

写作时间是唐代时重要的节日冬至这一天的晚上,地点是诗人客居的邯郸,要传达的情感是思家,我们的学生如果注意挖掘这些信息,并结合这些信息去解读本诗是不会有什么隙碍的。

因此我们在鉴赏古代诗词时一定要认真的研读诗题,切忌一瞥而过,错失许多鉴赏诗歌的有效信息,从而为鉴赏诗歌增加人为的难度。

其次要关注作者。

鉴赏诗歌最好要“知人论诗”,不同的诗人有不同的人生境遇.有不同的人生体验,有不同的志趣与追求,而诗歌是诗人思想情感的外化。

因此不同的诗人就会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表现出不同的感情主基调。

如杜甫的诗沉郁顿挫的基调居多,忧国忧民的思想是他的主旋律;而“豪放飘逸”则是李白不变的气度,愤世嫉俗是他人生的关照;“建功报国”是陆游的永恒的主题;“恬淡优美,含蓄生动”是王维的特质;“清丽俊逸”是李商隐的诗风;“苍凉雄健”是“三曹”的共性。

如果我们把握了诗人的风格,熟悉诗人的人生感悟.解读他的诗歌就不是很难了。

例如2005年福建高考考的是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一诗的鉴赏,考生在解答第二问“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时,如果注意联想李白的诗擅长大胆的夸张和想像的艺术手法,解答此题就不会出现偏差。

为此我们要关注作者,要借助你已有的有关诗人的信息帮助解读诗歌,这样可以大大降低鉴赏的难度。

再次要关注注解。

有些诗歌在诗的下面提供了一些注解,或是对诗中的有关意象作解释,或是介绍诗人的写作背景,对此我们要紧扣有关信息去解读,决不能置之不理,或是熟视无睹,特别是介绍背景的注解,我们一定要把诗歌放到相应的背景中去揣度,要分析诗人在此背景下会是怎样的情感,在诗中可能会流露出怎样的思想。

如2005年天津高考卷是要考生鉴赏南宋汪元量的《湖州歌》(其六),下面的注解是“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

这一信息对考生很重要,考生扣住了这一信息就自然会把诗人和国家衰亡的情感联系起来,这样就能准确的把握思想情感,就不会转向思家思亲人的主题,如不紧扣这一注解很容易转向这些方面,那就和诗人的情感大相径庭了。

因此学生在鉴赏诗歌时一定要关注注解,要充分运用注解的信息为鉴赏诗歌服务。

最后还得关注考题,从具体考题的题干中挖掘信息帮助解读诗歌。

其实在许多高考试题中题干本身就为学生鉴赏诗歌提供了许多显性或隐性的信息,对此学生应注意挖掘把握,让它为我所用。

例如2005年重庆高考卷它的题干是这样设计的:

“‘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是否矛盾?

为什么?

”这一题干就明显的暗示诗歌的情感是写“边愁”,这就有助我们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我们只须分析诗人是怎样表现这种情感就可以,而对考生来说最难的是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把握了情感去分析其表现方法应该是不难的。

所以说鉴赏古代诗歌关注题干也是个不可小视的问题。

板书

标题:

时间、地点、人物、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以及诗歌的类型

作者:

“知人论诗”,不同的诗人有不同的人生境遇.有不同的人生体验,有不同的志趣与追求

注解:

历史背景、诗人生平事迹、典故解析

题干:

显性或隐性的信息、题型(6种常见题型)

三、常见古典诗歌的分类

古诗按格律,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古体诗(古诗、古风)与近体诗相对

特点:

句数自由(四言古诗、七言古诗、杂言诗),字数、平仄、用韵、对仗自由。

体例:

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行(《琵琶行》)、引(《李凭箜篌引》)、吟(《秦中吟》)

近体诗(今体诗,格律诗)律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排律)

1、绝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

特点:

篇有定句,句有定字,韵有定位,字有定声,联有定对。

2、律诗特点:

一韵到底,二、四、六、八字压韵(一可押可不押)、颔颈联对仗(首尾不论)

旧体诗:

古典诗、词、曲(与新诗相对)

词:

小令(五十八字以内),中调(五十九字至九十字),长调(九十一字以上)

曲:

散曲(小令与套数),戏剧(杂剧与传奇)

古诗按思想内容,主要分为这样几种:

1.送别赠别诗。

这是古诗词中的一个大类。

因为送别常与登山临水相联系,故又称“山水送别诗”。

①一般按时间、地点来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从而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

②或表达对朋友的祝愿与祝福。

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别董大二首》(高适)、柳永的《雨霖铃》: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2.咏史怀古诗。

其主题不外乎两大类。

①通过昔盛今衰,古今变化,来借古讽今。

如李清照的《夏日绝句》、刘禹锡的《石头城》、。

②通过赞扬古人的英雄事迹,表达对古人的缅怀之情.抒发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怀古伤今)。

如杜甫的《蜀相》、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苏轼的《念奴娇&S226;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S226;京口北固亭怀古》等等,都遗响千古。

③通过昔盛今衰的变化,表现时事变迁,物是人非的感伤。

如刘禹锡的《乌衣巷》。

3.边塞征战诗。

大都是以描写战争为主题,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李颀等。

①或者表现战士们奋勇杀敌,保家卫国,或者表达一种建功立业的理想。

如杨炯的《从军行》“宁为百夫长,胜做一书生。

”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②或者揭露战争的残酷性、非正义性,表达对和平的向往。

如王翰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②往往和战争或贬谪联系在一起,反映征人厌倦战争,渴望与妻儿团聚,渴望过安宁生活等内容;抒发对家乡的思念,对亲人的牵挂之情。

高适的《燕歌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昌龄的《出塞》以及宋代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等,均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4.羁旅行役诗。

又称记游诗、行旅诗。

或描述个人游历见闻感受,或表现思亲怀乡之情,叙事与抒情相结合。

这类诗离不开山水景物描写,所以又称“山水记行诗”。

这与纯粹的山水诗略有区别,是“以记抒情”为主的,便不可视作山水诗。

这类所表达主旨主要有①人在旅途或身在异地他乡思亲怀远,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②或者诗人因贬谪以及其它原因被迫流浪,感怀身世,抒发一种漂泊之感,如杜甫的《旅夜抒怀》、马致远的《秋思》。

5.托物言志诗(咏物诗)。

常与言志连在一起,通过对独特事物的赞扬或寄寓,来表达自己的精神、品质盛理想。

如王维的《相思》(“红豆生南国”)、李白的《白鹭》、杜甫的《归雁》、陆游的《卜算子&S226;咏梅》、于谦的《石灰吟》、王冕的《墨梅》等等,都是借自然之物,抒自己心志的名篇。

6.写景抒情诗。

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抒发自己的忧愁哀思或远大抱负。

“一切景语皆情语”,思想感情与景物是高度一致的。

如杜甫的《登高》。

7、爱情诗。

这是以爱情(包括悼亡)为题材的诗,也称“情歌”、“闺怨诗”。

爱情诗自《诗经》起,源远流长,主要描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或抒发离别相思之情。

如《兼葭》、《迢迢牵牛星》、《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鹊桥仙》(“纤云弄巧”秦观)等等。

8、山水田园诗。

以描写山水田园风光为题材的诗,体现了一种隐逸的乐趣。

①表现了对山水田园生活的向往与热爱,诗人的自得其乐和怡然自得。

如陶渊明的《饮酒》、王维的《山居秋瞑》等。

②表现了诗人远离红尘俗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9、哲理诗。

这是一种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的诗歌。

有的点明主题,有的含而不露,引人思考。

著名的如苏轼的《题西林壁》、《琴诗》,朱熹的《观书有感》等。

此外,有些诗虽不是哲理诗,但其中有的诗句富有哲理(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等),也应注意。

10、咏怀述志诗。

这是以吟咏个人抱负,反映或讽刺社会为题材的诗歌,比兴、象征、联想等是其主要手法。

咏怀诗也源自《诗经》,是古诗中最重要的诗歌之一。

如屈原的《离骚》、《涉江》、李白的《行路难》、《将进酒》、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苏轼的《定风波&S226;沙湖道中遇》,陆游的《书愤》等等,都是令人感动的咏怀名作。

弄清楚要鉴赏的诗歌属于哪一类诗,可以快速了解诗歌的大致内容,揣摩作者的思想情感,从而把握诗歌的主旨。

例如怀古类诗歌主旨大致有三:

一是抒发物是人非,盛衰无常的感慨;二是是古非今,借以劝谏当朝统治者;三是借“古”来自喻自况自比,以叙解自己报国无门,楚雄迟暮的个人感喟。

运用这些方法和规律.甚至可以直接答题。

下面看2004年的江苏卷:

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

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

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答案:

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

四、古代诗词中的节令

1.人日。

正月初七日。

在古诗中,诗人在人日大多表达思家、想友的感情。

例如高适的《人日寄杜二拾遗》中“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

2.上元。

即元宵,正月十五日。

古代在元宵日张灯结彩,所以元宵又称为灯节。

如辛弃疾在《青玉案》中是这样描写元宵景色的: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3.社日。

立春后第五个戊日,春分前后,农家祭社(土地神)祈年的日子。

这是春社;而立秋后第五戊日,称为秋社。

古人多借这个节日集会竞技,开展对他们来说十分难得的娱乐活动。

4.寒食。

清明前二日,冬至后一百零五天,大致在当春二月,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之推一事,因介之推抱树就焚致死,故定于此日禁火吃冷食。

寒食节禁火三日,换新火种。

例如唐代韩翃的《寒食》: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官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5.清明。

三月的节气名,也是祭祖扫坟的日子。

例如脍炙人口的《清明》。

6.上巳(阴历三月三日),此日人们临水祓除不祥,叫做修禊。

后来演变为水边宴饮、郊外春游的节日。

如杜甫《丽人行》中的: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7.端午。

五月初五日,屈原投江,后来人们就在此日龙舟竞渡,以纪念屈原。

8.七夕。

七月七日,传说在这一天牛郎织女鹊桥相会。

在古诗中多借七夕表达爱情。

如林杰《乞巧》: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9.中秋。

八月十五日。

这一天月色最好,是阖家赏月的佳节,所以人们在这一天大多思念亲人。

10.重阳。

九月初九日。

古人以九为阳数。

重阳日古人有登高饮酒的习俗。

如杜甫《九日》中所写:

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11.冬至。

是节气中的起点,相当于一日中的子时,是古人认为的阴极阳生之时。

如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12.除夕。

一年中最后一天晚上。

“除”意为除旧布新。

在有些古诗中,并没有明显的节令名字,我们应该首先抓住诗歌中的细节,看看作者写的是什么时间、什么物候,诗中记了哪些景物、哪些事情,再结合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来推究诗歌中反映的节令。

下面这些诗歌都去除了作者和诗歌名,你能推断出每首诗写的是哪个节令吗?

1.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2.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妓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3.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4.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

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5.春期行啘晚,春意腾芳菲。

曲水应修禊,披香未试衣。

雨花红半坠,烟树碧相依。

怅望梦中地,王孙底不归。

6.天上低昂似旧,人间儿女成狂。

夜来处处试新妆,却是人间天上。

不觉新凉似水,相思两鬓如霜。

梦从海底跨枯桑,阅尽银河风浪。

答案:

1.(隋薛道衡《人日思归》人日)

2.(唐苏味道《正月十五日夜》元宵)

3.(唐王驾《社日》社日)

4.(唐韦应物《寒食寄京师诸弟》寒食)

5.(唐王安石《暮春》上巳)

6.(宋刘辰翁《西江月新秋写兴》七夕)

五、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常见意象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就古典诗词而言,诗人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而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

以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对之进行多维解读,是鉴赏诗歌的钥匙之一。

一、杨柳

据《三辅黄图&S226;桥》记载:

“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

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

”由于“柳”、“留”二字谐音,故经常以此暗喻离别,有惜别怀远之意,如“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陆游《钗头凤》),以“宫墙柳”暗喻唐婉,抒发了两人离别后再难相见,可望而不可即的心理状态;“主父西游困不归,家人折断门前柳。

(李贺《致酒行》),读者可从“折断门前柳”这一行为中想见思念之深,忧愁之切;“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少妇因见杨柳而想起当初与丈夫分别折柳的情景,怅想丈夫久去未归,而自己却青春渐逝,顿生悔意。

又由于“杨柳”多种于檐前屋后,故常作故乡的象征,如“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许浑《成阳城西楼晚眺》,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无限牵挂。

从杨柳自身柳絮飘忽不定的特点,又常被诗人当作遣愁的凭借,如“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撩乱春愁如柳絮,悠悠梦里无寻处”(冯廷巳《鹊踏枝》),“楚岸柳何穷,别愁纷若絮”(杜牧《题安州浮云寺楼寄湖州张郎中》)等句,形象地诠释了诗人们彼时彼地忧愁的深刻程度。

二、燕子

燕子因结伴飞行面成为爱情的象征,如“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临江仙》),词人以“燕双飞”这一乐景反衬“人独立”这一哀情,即看到燕子成双飞翔,想到自己孑然一身,心爱之人不在身边,孤独相思之苦油然而生。

又由于燕子有眷恋旧巢的习性,故又成为古典诗词表现时事变迁,抒发人事代谢的寄托,如“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既暗示了乌衣巷往昔的繁华,又袒露了诗人面对今昔变化的无限感慨。

抒写时事变迁的还有“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文天祥《金陵驿》)等。

三、流水

因水具有柔和清冷的特点,故常用水比喻月色之类虽具体可感却难以把握的事物,如“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诗人借水的清冷,从侧面反映了封建时代妇女的悲惨命运。

又因水的剪切不断、永不停歇与愁绪的无始无终、无止无休正好吻合,故诗人又常以水喻愁,如“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宜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抒发了诗人因强烈的感到了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不可调和而产生的烦忧和愁苦;“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词人经历亡国之痛后,尝尽了人生愁苦滋味,他用东去的“一江春水”抒写愁恨,让读者看到那愁思如春水汪洋恣肆,一腔幽愤尽泻如注,悲愤之情,溢于言表,“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

吴山点点愁”(白居易《长相思》),诗人相思的心随着汴水、泗水飘然远去,可惜山重水长,思念的人终不能见。

流水悠悠,相思悠悠,天地有尽,而相思无穷。

此外,像“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依愁”(刘禹锡《竹枝词》)、“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千古兴亡多少事?

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辛弃疾《南乡子》、“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一剪梅》)等等。

都是以流水喻愁思的典范。

四、月亮

古诗中的月亮往住是思乡的代名词,是相思之情的载体。

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州》)、“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苏轼《江城子》)等诗句,都是借明月写思念之情的典范。

明月还常常蕴涵边人的悲愁,如“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的悲亢幽怨,“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的悲壮雄浑。

有时明月还蕴涵时空的永恒,如“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李白《把酒问月》)。

把时间对生命的劫掠和生命在时间面前的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

此外,由于月亮的特点是普照天下,有圆有缺。

月圆可喻亲朋相聚,事情结果圆满,月缺可喻亲朋分离,事情不如人意,所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宋代吕本中的词《采桑子》即借月亮的这两个特点来喻人事:

“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

五、梅花

迎寒早开,美丽脱俗,诗词中梅花常常是坚韧不拔、高风亮节人格的象征,是身陷逆境却勇往直前为理想而拼搏的勇者,是趋绝于世清高隐逸不随波逐流的孤高智者。

如“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陈亮《梅花》)。

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

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

王安石《梅花》诗中“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句子,既表现了梅花不畏严寒,同时也是自己坚韧不拔人格的写照。

再如“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S226;咏梅》),词题虽为“咏梅”,但词人着力表现的不是眼中之梅而是心中之梅,借梅花来诉说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表达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元人王冕《墨梅》诗中“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的诗句,赞美了梅花的秀雅气质.同时还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他另有一首《白梅》诗中“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的诗句,描绘了白梅的高尚绝俗,寄托了诗人的理想。

林和靖《山园小梅》诗中“疏影横斜水清淡,暗香浮动月黄昏”一联,语意双关,它不仅是梅花幽姿绝尘的写照,也是诗人神韵仙骨的化身。

另外,南宋陈亮的“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梅花》),赞扬了梅花坚强不屈的精神;元代杨维祯的“万花敢向雪中开,一树独先天下春”(《咏梅》),歌颂了梅花凛然傲雪的气节;清代宋匡业的“独立风前唯素笑,能超世外自归真”(《梅花》),表现了梅花超凡脱俗的神韵。

六、菊花

清丽淡雅,芳香袭人。

而且欺霜傲雪,它艳于百花凋后,不与群芳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