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复习主干知识一体系在手高三历史无忧人教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464914 上传时间:2023-03-01 格式:DOCX 页数:69 大小:304.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复习主干知识一体系在手高三历史无忧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高三历史复习主干知识一体系在手高三历史无忧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高三历史复习主干知识一体系在手高三历史无忧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高三历史复习主干知识一体系在手高三历史无忧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9页
高三历史复习主干知识一体系在手高三历史无忧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复习主干知识一体系在手高三历史无忧人教版.docx

《高三历史复习主干知识一体系在手高三历史无忧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复习主干知识一体系在手高三历史无忧人教版.docx(6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历史复习主干知识一体系在手高三历史无忧人教版.docx

高三历史复习主干知识一体系在手高三历史无忧人教版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主干知识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宗法制与分封制的主要区别与联系

区别

分封制

宗法制

含义

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的制度

是用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政治统治的制度

目的

加强对被征服地区的有效统治,巩固周王的统治

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保证稳定王权的目的

 

内容

周王把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建立诸侯国;诸侯必须服从天子命令,还有尽镇守疆土、随从周王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制;宗法制确立起严格的大宗与小宗体系,表现为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的结合

作用

巩固和扩大了西周的疆域,使西周成为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但到西周后期,分封制逐步失去原有作用,逐渐出现诸侯割据局面

保证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强化王权

二者联系

宗法制是早期政治制度的核心,是分封制的基础;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表现,二者

是互为表里的关系

【思维升华】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具有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的特点,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形成的

国家政治结构,具有家族政治的特点。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演变

1.君主专制的演进

朝代

措施

特点

秦朝

首创皇帝制度,总揽一切军政大权,任命官吏,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三职,分管行政、监察和军务。

创立

西汉

汉武帝重用身边的侍从、秘书,担任尚书令、侍中,参与军国大事,削弱相权

发展

隋唐

完善三省六部制,中书和门下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尚书省下设六部,具体执行国家事务

完善

宋朝

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行使宰相职权;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加强

元朝

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

明朝

明太祖废除丞相,设置殿阁大学士协助处理政务;明成祖时,设立内阁,内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

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强化

清朝

清初军国大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处理;康熙时,设置南书房;雍正年间,设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2、中央集权的加强

朝代

措施

特点

秦朝

地方实行郡县制,郡守和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命

西汉

汉初实行郡国并行;汉武帝设刺史,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

隋唐

设置藩镇,长官为节度使,具有极大的权力。

后发展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在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斗争中,中央严格控制地方,地方权力日渐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宋朝

军事上,剥夺节度使权力,军权收归中央;行政上,派文臣做地方官,设通判监督;财政上,派转运使管理财政

元朝

设立行省,实行行省制度

【归纳总结】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有利于民族融合和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促进社会经济

的发展;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

一、发达的古代农业

项目

表现

耕作方式

从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到春秋战国时期的铁犁牛耕;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

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生产工具

西汉耦犁、耧车;隋唐曲辕犁

耕作技术

精耕细作技术

耕作制度

两汉的一年一熟;宋代江南的一年两熟制或一年三熟制

水利灌溉

战国的都江堰;汉朝的漕渠、白渠和龙首渠;曹魏的翻车;唐代的筒车;宋朝的水力高转筒车;明清时风力水车

土地制度

原始社会的氏族公有制;奴隶社会的井田制;封建土地所有制

 

小农经济

 

(1)含义:

自耕农经济又称为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

相结合的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2)评价:

a.积极性:

小农经济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是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

的主要动力;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b.局限性:

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特别提醒】中国古代经济是以农业为主体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手工业、商业处于农业

的从属地位。

历代王朝统治者都不同程度地对私有土地实行管理,以稳定小农经济;中国

古代手工业、商业的发展,促使明清时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受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

国政策的影响,阻碍了其发展,也阻碍了中国社会经济的转型与发展。

二、古代手工业的发展

管理方式

产品用途

流通方式

经营形态

官营手工业

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

用于皇室、官僚、贵族生活用品

不在市场流通

民营手工业

民间私人自主经营的作坊或工场

主要供给民间消费

产品在市场上流通

家庭手工业

农户的一种家庭

副业

主要用来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

剩余部分在市场上出售

 

冶金业

商周时青铜冶炼技术发达;西周晚期有铁器;东汉鼓风冶铁工具——水排;

南北朝灌钢法等

制瓷业

商朝烧制原始瓷器;东汉青瓷;北朝白瓷;唐代南青北白;宋代名窑遍地,瓷都江

西景德镇;明清青花瓷、彩瓷、珐琅彩

 

纺织业

商朝时已有织机;西周时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西汉政府设在长安的东西织室;

唐朝丝织技术高,吸收了外来风格;明清丝织业进入鼎盛时期,苏州、杭州是丝

织中心

【思维升华】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与农业紧密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时代家庭手工业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由于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手工业始终为农业的发展服务而处于从属地位。

◆三、古代商业的发展

1.商业发展历程

1朝代

表现

春秋战国

打破官府商业的局面,商人社会地位提高

秦汉

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经商受到时问、地点的限制,商业发展总体水平不高。

隋唐

隋唐时期长安、洛阳等城市商业繁荣,农村集市贸易开始发展起来

宋元

(1)商品种类繁多,东京城市商业发达;草市发展

(2)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3)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4)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市

明清

(1)城镇商业呈现繁荣景象,出现专业性工商业城市

(2)大量农副产品如棉花、茶叶、甘蔗、等进入市场成为商品

(3)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货币的作用越来越大

(4)出现地域性的商人群体一“商帮”

2.古代城市的演变

先秦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的都城成为重要的商业中心

隋唐

 

(1)市坊分开,城市的职能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商业中心。

唐代商业城市有所发展,古代的长安、洛阳等是重要城市

(2)南方城市的崛起:

唐代开始,随着南方经济的发展,扬州、成都等一批南方城市成为当

时最繁荣的大都会,有“杨一益二”的说法

宋元

市坊界限被打破,开封、临安、大都等主要商业城市繁荣;城市的经济职能大大加强

明清

明清出现生产性、专业性、商业性的城市

【思维升华】古代城市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

(1)影响着人口迁移的流向。

随着商品经济的

发展,农村人口不断走向城市,城市人口增多,城市规模扩大。

(2)伴随经济重心的南移,城市逐渐由北方内陆向南方东南沿海、沿江一带发展。

(3)影响着城市市民生活和文学艺术

的发展。

◆四、重农抑商政策与明清海禁、“闭关锁国”政策

项目

重农抑商

海禁、“闭关锁国”

原因

 

(1)小农经济是封建国家的主要收入来源。

(2)抑制商业,稳定小农经济,减少人口流动,维护社会的稳定

(1)封建经济的封闭性和封建统治者的自

我满足。

(2)防范“外夷”侵犯和沿海人民的反抗斗争

 

表现

(1)秦国商鞅首先提出重农抑商。

(2)汉代打击富商大贾,发展官营商业,强化国家别经济的控制。

(3)明清统治者严格限制商人活动,重征商税,限制民间对外贸易

(1)明清严格限制出海。

(2)严格限制对外交往,清代只留广州

一处与外国贸易

影响

(1)-定程度上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2)阻碍工商业的发展,强化了自然经济

(1)严重阻碍了国内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阻碍了中外交流,不利于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

【特别提醒】封建社会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使大量资产流向土地经营领域,使商业和手工

业发展缺乏扩大再生产的资金;“闭关锁国”政策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妨碍了海外市场

的开拓,导致了中国的资本主义发展始终未能突破萌芽状态,影响了中国社会向近代社会

的转型。

专题三、古代中国的主流恩想与科技文化

一、百家争鸣与诸子百家

1.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

(1)根本原因:

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形成了宽松的社会环境,思想界异常活跃。

(2)经济:

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

(3)政治:

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分封制制趋于崩溃。

(4)阶级关系:

士在社会政治活动中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国的重用。

(5)文化领域:

贵族垄断教育、学术局面被打破,出现了私学。

2。

诸子百家主要流派及主张

流派

代表人物

思想主张

影响或地位

 

道家

老子

认为道是万物本原;强调顺应自

然、清静无为;主张“无为而治”;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运动,事物是相互依存和转化的

其思想对中国文化及中国

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的影晌

庄子

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反对贵贱有序的差别观念

法家

韩非子

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国家,主张“依法治国”。

适应了建立专制中央集权国家的发展趋势,战国时期最受推崇;成为中国古代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墨子

兼爱、非攻、尚贤

墨家创始人,其思想代表平民百姓愿望,在当时影响很大

儒家

孔子

春秋时期的儒家创始人

创立儒学,并成为诸子百家

孟子和荀子:

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

中的大宗,成为古代儒学发

展演变的基础

二、儒家思想形成发展演变历程及地位

时期

代表人物

主要思想主张

地位

春秋

孔子

孔于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主张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儒学创立

不被重视

战国

孟子

主张施行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思

想;主张“政在得民”;主张“性善”论

战国时期发展,

战国

 

苟子

主张实施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提出“水则载舟,水则覆舟”;主张性

恶论

但被统治者冷落

秦朝

儒家思想受到打击、排斥(如焚仔坑儒)

西汉

黄仲舒

其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他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得到汉武帝的采纳

逐渐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

 

宋朝

 

 

程朱理学

 

其核心内容为:

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是第一性的;“气”只是构成宇宙万物的

材料,是第二性的。

他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新的发展阶段,儒学统

治地位巩固

 

陆王心学

南宋陆九渊,他提出通过反省内心以求

“理”;明朝王阳明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天理

明清

时期

 

李贽

明朝后期的进步思想家李贽鞭挞程朱理学,否定孔孟权威,抨击道学伪善

新的发展,儒学统治地位进一步巩固批判地继承,儒学统治地位遭冲击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经济上,重视发展手工业和商业,提倡经世致用;思想上,批判地继承传统儒学

【归纳总结】儒学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儒家思想

发展演变是受各种社会因素影响的,其演变的主要规律是:

思想随着历史时代的变化而变

化;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而变化;随着统治阶级的统治需要而变化等。

◆三、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与特点

1.四大发明

(1)造纸术:

西汉发明植物纤维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2)指南针:

战国时期发明了司南;北宋时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3)印刷术:

隋唐时期发明雕版印刷术;北宋时期,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4)火药:

中国古代,炼丹家发明了火药,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北宋,火药广泛应用于军事。

2·数学:

东汉《九章算术》采用了十进位值制记数法;

3·天文学:

战国《甘石星经》是我国最早的天文学著作;元代郭守敬革新浑仪,制成

简仪,编著《授时历》比现行公历早300年。

4、古代农书:

南北朝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著作;元朝王祯的《农书》总结了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经验,也是对整个农业进行系统研究的巨著;明朝徐光启编写了《农政全书》,体现了农书的创新性、科学性、先进性。

5·医学:

战国问世,成书于西汉的《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东汉张仲景编写

的《伤寒杂病论》是中医临床的经典之作;明朝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

【归纳总结】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

(1)注重实用性,大多是生产经验的总结,并未上升到理论层面。

(2)适应农耕经济发展的需要,服务于农业生产。

(3)天文历法、数学、农学和医学等传统科技长期受到政府的重视,成就辉煌。

四、古代文学成就

类别

代表性成就或人物

文学特色和地位

诗歌

《诗经》

具有现实主义风格;中国成熟诗歌形成的标志

楚辞

楚辞体和《离骚》

采用楚国方言,句式灵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汉赋

司马相如《子虚

赋》、张衡《二京赋》

辞藻华美,意境清新;半诗半文的综合性文体,表现秦汉大一统和气势

恢弘的时代特征

唐诗

李白、杜甫、

白居易等

诗体完备,内容丰富,风格多样;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

宋词

柳永、苏轼、

李清照、辛弃疾

能歌能唱、长短参差,便于抒发感情;词成为宋代主要文学形式

元曲

关汉卿、马致远

音乐、说唱、舞蹈、表演融为一体;元代散曲创作进入繁荣时期

小说

明清四大小说

数量繁多、体裁多样、表现手法丰富;四大小说是中国文学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珍品

五、古代中国的书画、戏曲艺术

1.文字与书法艺术

(1)汉字演变:

经历了甲骨文(商朝)一大篆(春秋战国)~小篆(秦朝)——隶书(汉

朝——一楷书(魏晋)——行书、草书的历程;其演变总趋势是由繁到简。

(2)书法艺术

a。

发展阶段:

以魏晋为界,魏晋以前为自发阶段;魏晋时期开始进入自觉阶段。

b.书法成就

特点

书法家

楷书

笔画详备,结构形体严整,实用性高

东晋的王羲之;唐代的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

草书

笔画简约,勾连不断;线条流畅纵情,极具审美价值

东晋的王羲之、王献之;盛唐的张旭、怀素

行书

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具有审美价值和实用价值的特点

东晋王羲之、唐朝颜真卿、

北宋苏轼、元代赵孟颓、明朝文徵明等

2.古代绘画艺术

(1)发展历程:

a.战国时期的帛画艺术发展,代表作品是《人物龙凤图》,表明中国绘画

艺术从萌芽走向成熟。

b.魏晋时期,东晋顾恺之提倡“以形写神”,留下《女史箴图》《洛

神赋图》等传世佳作。

c.隋唐时期,绘画融进外来美术风格,展子虔、阎立本、吴道子分别创作出《步辇图》《送子天王图》等优秀作品。

d.两宋时期,宫廷画院最为活跃;风

俗画是当时画坛最大亮点,代表作是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元明清时期,文

人写意画成就最为突出,元代王冕的《墨梅图》、明代徐渭的《牡丹蕉石图》和清代郑板桥

的《墨兰图》是其精品。

(2)中国画特点:

注重写意传神,追求意境;风格类型繁多;表现手法独特。

3.戏曲艺术

(1)元杂剧是中国戏曲艺术走向真正成熟的标志。

(2)京剧形成与发展:

乾隆末年安徽徽班进京;道光年问,湖北汉剧艺人进京,徽

剧和汉剧互相融合,京剧逐渐形成;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涌现号称同光十三绝的著名艺人;京剧由北京走向各地并逐步走向世界,号称国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专题四.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及人文精神的起源

一、雅典的民主政治

1.形成的条件

(1)多山、靠海、平原少的特殊地理环境有利于形成相对隔绝的小国寡民城邦国家。

(2)各城邦具有小国寡民、长期独立自治的特点。

(3)古希腊各城邦奴隶制工商业发达,商品经济繁荣。

(4)奴隶制工商业的发展,使工商业奴隶主阶层壮大。

【特别提醒】在希腊文明形成过程中,特殊地理环境促成了城邦国家的形成;城邦政治是希腊文明形成的重要政治条件;发达的工商业是希腊文明形成的重要经济奈件;地理环

境的确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希腊文明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2.过程

特征

改革

内容

作用

 

奠基

 

梭伦改革

(1)经济上:

颁布解负令

(2)政治上:

按财产多少划分公民的等级;组织“四百人议事会”;设立陪审法庭

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贵族专权的局面,为奴隶主民主制奠定了基础,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确立

克利斯提

尼改革

(1)用地区部落取代血缘部落,

设五百人议事会

(2)成立十将军委员会

(3)实行“陶片放逐法”

打破了部落贵族势力对政权的控制,雅典国家由此最终形成,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

 

顶峰

 

 

伯利克里

改革

(1)各等级男性公民可以担任除十将军以外的所有官职

(2)“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和由民众组成的“陪审法庭”拥有最充分的权力

(3)国家为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津贴

 

贵族的政治权力被大大削弱,希腊

民主政治被推向顶峰

 

3.雅典民主机构运作方式、特点及实质

(1)机构运作方式

机构

产生方式

性质、职能

公民大会

成年男性公民均可参加

最高权力机构,负责审议并决定内政外交等一切国家大事

五百人

议事会

抽签产生

轮流执政,五百人议事会是公民大会——的附属机构,处理公民大会闭会期间的日常事务,召集公民大会

陪审法庭

抽签产生

日常司法机关,最高法院兼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参加立法

(2)特点:

雅典民主政治具有人民主权、轮番而治和法律至上的特点。

(3)实质:

雅典民主政治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是极少数人的民主。

4.评价

(1)意义:

古希腊民主政治为人类提供了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式,为近代西方民主政治

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也为雅典经济和文化的全面繁荣创造了条件。

(2)局限性

a.实质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之上,是极少数人的民主,广大的奴隶、外邦人和妇女根

本没有公民权和政治权利。

b.在民主性质上是非常原始的,是小国寡民的产物;就方式而言,抽签选举有可能导致

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

◆二、罗马法

1.罗马法的演变历程

罗马法从《十二铜表法》成文法的颁布,到公元6世纪《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标志着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

(1)公元前5世纪中期,平民与贵族的不断斗争,促成了习惯法发展到成文法。

公元前

5世纪中期,《十二铜表法》颁布,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形成。

(2)随着罗马的扩张,罗马帝国形成,公元前3世纪中期,公民法发展为万民法。

(3)公元6世纪,《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的颁布,标志着罗马法体系形成。

2·主要内容:

承认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3.罗马法的实质及其影响

(1)实质:

维护奴隶制度,保护统治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

(2)影响.a维护了罗马帝国的政治经济统治;b、为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完成资产阶

级革命提供了理论武器.c.奠定了近代欧洲法律体系的基础,是各国立法所遵循的范本,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特别提醒】

(1)公民法主要是调整罗马公民之间关系的法律,适用于所有罗马公民;万民法是指罗马帝国范围内的国际法,适用于罗马帝国统治范围内的一切自由民的法律。

民法与万民法二者共同的联系是相互补充的,万民法包含着公民法。

(3)从习惯法发展到成文法是平民与贵族长期斗争的结果,而从公民法发展到万民法

则是罗马疆域不断扩大和统治地区民族众多、经济发展的结果。

三、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1.背景:

古希腊奴隶制民主政治的发展和工商业经济的繁荣。

2.智者学派

(1)研究对象:

以人和人类社会为探索的主题,强调人的价值。

(2)代表人物:

普罗泰格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体现了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

3。

苏格拉底:

重视人的伦理道德,提出“美德即知识”,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

的学问。

4。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1)柏拉图:

代表作是《理想国》,强调智慧和品德。

(2)亚里士多德:

关注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特别强调在整个自然界中,人类是最

高级的。

【思维升华】智者学派是希腊社会发展的产物,他们的思想对雅典民众的思想启蒙和解

放起了积极作用,是西方思想史上人文主义精神的最初体现;智者学派强调人作为认识客

观事物的主体的意义,否定了神或命运等超自然的力量对社会人生的作用,树立了人的

尊严。

专题五、西方民主政治的演进藕社会主文理论与实践

一、英美法德四国代议制的确立

1。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1688年“光荣革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

(2)1689年,议会通过《权利法案》,标志着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3)“光荣革命”后,国王逐渐成为“统而不治”的国家元首,内阁权力逐渐加大,责任内阁制逐渐形成。

2.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1)1781年独立战争结束,l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2)1787年宪法的颁布,确立了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共和政体。

[思维升华]英美国家元首及与议会的关系:

(1)英国国家元首为国王,王位世袭,任期

终身;美国国家元首,由选民选举产生,实行任期制。

(2)英国国家元首只是国家象征,没有实权;美国国家元首拥有实权。

(3)英国政府领导为首相,由议会产生,对议会负责并由国王形式任命;美国政府首脑为总统,对宪法负责。

3.法国共和制的确立

(1)1789年法国大革命,最终推翻了君主制,但是共和制与保守派长期反复斗争。

(2)1875年,国民议会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从法律上正式确立了共和政体。

4.德国君主立宪政体的确立

(1)1871年1月,德意志统一,成立了德意志帝国。

(2)1871年颁布《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二、资产阶级性质的法律文件

文件

内容

评价

《权利法案》

限制国王的权力,约束国王的实际统治权;保证议会的权力(立法权、司法权、军权和财政权等)

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使英国走上了资产

阶级政治民主化道路,有利于资本主义

的发展。

但君主立宪制是资产阶级与封

建势力相妥协的产物

 

1787年宪法

 

规定联邦政府的权力;根据三权分立学说定国家职权;确立了美国的共和政体,规定总统和议员由选民选举产生;允许奴隶制的存在,不承认广大黑人、印第安人拥有和白人相等的权利

进步性:

巩固国家政权;防止专制独裁,

保障资产阶级民主;从形式上把主权在

民的理论付诸实施,并从制度上否定了

封建专制制度;使美国建立了相对民主

的资产阶级政治制度,为美国经济的迅

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局限性:

种族歧视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行政权归总统和总统任命的部长等官员行使;总统由议会选举产生,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