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三战争知识点.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464494 上传时间:2023-03-01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54.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必修三战争知识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高中历史必修三战争知识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高中历史必修三战争知识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高中历史必修三战争知识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高中历史必修三战争知识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必修三战争知识点.docx

《高中历史必修三战争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必修三战争知识点.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必修三战争知识点.docx

高中历史必修三战争知识点

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1课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一、一战的背景

1、世界已经被帝国主义国家基本瓜分完毕。

2、动荡不安的世界

3、各帝国主义国家扩军备战

二、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1、帝国主义之间矛盾

A德a维护欧陆霸主地位,压制法国,防止其崛起复仇b重新瓜分世界,夺取世界殖民地。

B法:

复仇,夺回欧洲霸权。

C英:

维护霸权、殖民地,维持欧陆均势

D俄:

争夺巴尔干地区。

(夺取南方出海口)

E奥匈:

视巴尔干地区为其势力范围。

F巴尔干国家:

反对外来奴役,争取独立

三对矛盾

A英德:

世界殖民霸权、世界殖民地(最主要)

B俄奥:

夺巴尔干

C法德:

夺欧陆霸权

2、同盟国和协约国的形成

1879德奥同盟(反俄)

1882德、奥、意三国同盟

1892法俄军事协定——欧洲开始形成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局面

1904英法协约

1907英俄协约——三国协约正式形成,欧洲两大军事集团正式形成

三、巴尔干火药桶

四、一战的爆发

1、一战的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1914、6)

2、一战全面爆发(1914、7)

3、成为世界大战的原因:

A:

20世纪初的世界已经基本上形成一个整体,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

B: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斗争空前激烈

C:

资本主义国家控制下的小国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卷入战争

D:

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进步为战争年代的爆发和扩大提供了技术基础

五、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新兴的美德超过老牌英法,要求重新瓜分世界.

具体原因:

帝国主义国家在争夺中相互勾结,最终形成“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敌对军事侵略集团,疯狂扩军备战,世界局势空前紧张.(注意帝国主义间的三大矛盾和巴尔干火药桶)

导火线:

1914年6月,萨拉热窝刺杀事件

 

第2课旷日持久的战争

战争的特点:

旷日持久、阵地战、残酷

战争的概况:

一个主战场:

欧洲战场

两大军事同盟:

同盟国;协约国

三条战线:

东线、西线、南线

三个阶段:

1914;1915—1916年;1917—1918年

持续四年

一欧洲的三条战线和双方

爆发:

德、奥决定以萨拉热窝事件为借口,挑起战争。

1914.7.28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交战双方:

一方是同盟国的德国和奥匈帝国另一方是协约国的英国、法国和俄国。

意大利望风使舵,参加到协约国一方。

战线:

西(英法比--德)

东(俄-—德、奥匈)

南(塞尔维亚-—奥匈)

二、大战的第一阶段1914

1、西线:

马恩河战役(德--英法联军)

德“施里芬计划”破产,陷入持久阵地战

2、东线:

俄败普鲁士(德)俄胜奥地利

3、影响:

德国面临两线作战境地,又陷入持久战的困境,战局对德不利。

三、大战的第二阶段1915—1916

1、东线:

1915德奥击溃俄国计划失败

2、1916年关键一年:

重点在西线

西线三大战役:

凡尔登战役:

1916年2月至12月法对德毒气弹、绞肉机:

(一战的转折点)

索姆河战役:

1916年6月24日至11月中旬英法对德坦克

日德兰海战:

1916年5月,英德海军,德国取得了战术上的胜利,但在战

略上并未打破英军封锁,英军仍掌握着制海权。

四、旷日持久的原因:

A、交战双方没有一方具有绝对优势。

B、装备的限制:

新武器大量使用,这有利于大量杀伤进攻人员,有利于防守。

C、当时军队机动性差,后期保障能力低。

D、当时战略战术无法应对新武器的使用。

五、持久战有利于协约国的原因

因为协约国在面积、人口、资源等方面都远胜于同盟国,还占有广阔的海外殖民地,且其兵员分散,有利于长期作战。

同盟国军队虽然装备精良,训练有素,战争准备充分,但其人口、资源都无法同协约国相比,这有利于速决战,故战争转入持久战显然对同盟国不利。

 

第3课同盟国集团的瓦解

一、协约国阵营的变化

A、美国参战

1、原因:

①战争爆发前,美国同德国关系十分紧张

②美与协约国接近,经济联系加强

③直接原因:

德实施“无限制潜艇战”

④保证借给协约国的巨额贷款能够归还

⑤捞取战利品、夺取霸权

2、时间:

1917.4

3、影响:

使战局朝着有利于协约国方向发展

B、中国参战1917年,北洋军阀政府向同盟国宣战

C、俄国退出战争标志:

《布列斯特和约》的签定(1918年3月)

二、同盟国集团崩溃(1918年)

1、同盟国的困境:

物资、兵源

2、西线进攻受阻并节节败退

3、战场的失利,加剧了德国内部的政治危机。

(水兵兵变,柏林工人起义)

4、1918.11.11德签署停战协定(一战以同盟国集团失败而告终)

三、同盟国集团失败原因

1、经济原因:

同盟国的经济实力处于劣势

2、军事战略上:

低估了对手的实力,施里芬计划破产

3、同盟国集团内部矛盾尖锐:

经济崩溃、各国革命、奥匈内部的民族独立运动、德国的十一月革命

4、国际力量对比不利于同盟国日本参战、意大利倒戈、美国参战及一批国家加入协约国,增强了协约国的实力

 

 

第4课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

一、规模空前的帝国主义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是的性质:

非正义的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

二、损失巨大

三、战争催生了新世界

1、引发了欧洲深刻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欧洲在国际上的统治地位受到挑战西欧相对衰落

3、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和资本

输出国,对国际事务影响力越来越大美日迅速崛起

4、使日本获得了发展和扩张的机会

5、俄国诞生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6、促进殖民的半殖民地国家的人民的觉醒

7、越来越多的人民为了争取独立和自由,投入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开始瓦解

到世界政治经济活动中来,战后出现人类

历史上第一个国际性政治组织——国际联盟

四、大战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1、催生了一系列新技术

2、客观上提高了妇女地位

3、促进了政府职能的改变(社会管理--经济管理)

4、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社会主义和平主义)

 

第二单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

第一课巴黎和会

一、凡尔赛宫里的勾结与争夺

(一)巴黎和会

1、目的:

瓜分战利品,处理战争的遗留问题,并组建战后国际新秩序

2、召开:

1919.1.18巴黎凡尔赛

3、参与国:

27个战胜国,德奥等战败国与苏俄除外

4、实质:

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

5、操纵者:

三巨头(美国总统:

威尔逊、英国首相:

劳合乔治、法国总理:

克里孟梭)

(二)与会国的目的

a、美:

称霸世界b、英:

扩大巩固大英帝国的版图c、法:

削弱德国,称霸欧洲大陆,扩大在非洲的殖民地d、日:

进一步侵略中国,称霸亚太地区

(三)争夺与勾结

1、对德问题的争夺(焦点问题)

①法:

严厉制裁、肢解德国,收回阿尔萨斯

---洛林,取得萨尔煤矿

②英:

反对过分削弱德国,阻止法称霸欧洲

③英美:

反对法国建立莱茵共和国,防范德国给法国确实安全保障

2、在中国山东问题上的勾结

(1)山东问题上列强的态度:

支持日本的要求

英:

利用日本牵制美国。

法:

支持英国,以换得在对德问题上给予更大合作。

英法支持,日本施压,

美:

需要日本支持与英法争夺,没有威胁到根本利益。

美国妥协、接受日本要求

(2)结果:

引发中国的五四运动,中国代表拒绝和约签字

二、《凡尔赛和约》(对德和约)

1、内容(重点)见书本P26

①罪责问题德国及其各同盟国应承担战争罪责

②疆土问题:

重划德国疆界

③殖民地问题全部以委任统治方式被瓜分

④军事问题:

限制德国军备

⑤赔款问题:

未达成最后协议

2、评价:

①战胜国对德国的具有掠夺性和强制性的和约—在德国埋下复仇的种子

②战胜国实现一些目的、战前矛盾得到缓解,一战后的帝国主义国际体系开始建立。

三、巴黎和会的分赃性质

1、德国领土划定2、殖民地:

委任统治、实则瓜分3、巨额赔款、限期支付4、限制军备

四、巴黎和会不可能是真正的和平

1)苏俄和德国被排除在和会之外。

2)三巨头操纵了会议

3)追求霸权基础上的和平,根据自己的利益重建战后秩序。

4)全体大会仅仅是在形式上举行表决.重大问题都是

由三大国秘密决定。

5)战胜国之间矛盾尖锐对立,争吵激烈,难以达成一致,会期一拖再拖。

第二课凡尔赛体系和国际联盟

一、凡尔赛体系的构成:

由《凡尔赛和约》及对奥、匈、保、土的和约组成

二、凡尔赛体系评价:

(一)实质:

在巴黎和会上,以英法为主导,在惩治德国为首的战败国、宰割弱小民族的基础上,确立的帝国主义在欧洲、中东和非洲的重新瓜分世界的新秩序。

(二)客观进步性1、暂时缓解了帝国主义在欧洲、中东和非洲地区的矛盾,使资本主义发展进入相对稳定时期,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客观环境。

承认民族自决原则,改变了欧洲和中东的政治格局,出现了一系列欧洲新兴民族国家。

2、通过国际会议上的外交斗争调解国际关系比起军事对抗方式是一大进步。

3、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国际政治格局:

欧洲中心地位被削弱,美、苏、日崛起

(三)体系下矛盾决定其不稳定性

战胜国之间:

分赃不均引起新的矛盾

战胜国与战败国:

民族主义、复仇主义,是德国30年代法西斯上台的重要原因

资本主义国家与苏联

资本主义国家与被压迫民族国家之间:

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三、凡尔赛体系是脆弱的、不稳定的,是一个“建立在火山口上的体系”?

⑴凡尔赛体系是建立在对战败国的掠夺基础之上的,没有消除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尤其是德国对战胜国强加的和约以及随之而来的掠夺强烈不满,许多人怀有摆脱和约束缚的复仇情绪。

这就必然导致战败国与战胜国的矛盾加剧。

⑵协约国仇视苏俄,和会期间策划对苏俄的武装干涉,企图扼杀苏维埃政权,而且会后长期与苏俄对立。

从而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⑶凡尔赛体系是在战胜国列强暂时达成妥协的基础上建立的,争夺欧洲和世界霸权的斗争使它们之间的矛盾加深。

⑷由于战胜国的任意宰割激化了战胜国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矛盾,也激起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所以整个20世纪二三十年代亚、非、拉的民族解放运动此起彼伏。

四、凡尔赛体系对世界历史发展的积极影响

首先,是战胜国列强暂时达成妥协的基础上建立的,使欧洲基本维持了二十年的较为和

平的国际环境,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客观环境。

第二,调整了欧洲各国间的关系,将民族自决原则应用于欧洲,确认了波兰、捷克斯洛

伐克等一些民族国家的独立,顺应了世界民主化的发展趋势。

五、国际联盟

1、由来:

美国威尔逊“十四点原则

2、建立过程:

巴黎和会讨论1920.1正式生效日内瓦

3、盟约:

维护和平、集体安全、委任统治

4、机构:

全体大会、行政院、秘书处

5、成员:

苏俄及德、奥等战败国被排斥

美国未参加(因未能实现称霸目标及孤立主义影响)

6、实质:

是英法操纵的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

第三课华盛顿会议

一、华盛顿会议召开背景

1.日本一战后在亚太地区势力扩张威胁到美英在这一地区的利益。

2.战后为争夺霸权,美、英、日军事竞赛激烈,各国不堪重负。

3.中国人民反帝斗争高涨,维护列强在华利益成为当务之急。

4.战后各国都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希望通过外交途径来缓和矛盾。

二、会议的三项主要议题

A、亚太问题1921年11月12日美(主导)、英、日、法、意、葡、荷、比、中在华盛顿召开会议,中、美、日、法签订《关于太平洋区域岛屿属地和领地的条约》,简称《四国条约》

影响:

对美国:

《四国条约》的签订是美国外交的胜利。

它不仅借此埋葬了英日同盟,消除了在远东太平洋地区争霸的一个障碍

对英国:

英日矛盾的不断激化和英国在亚太地区实力的相对下降

对日本:

对废除英日同盟感到惋惜。

但《四国条约》让日本第一次处于同欧美列强平等的地位,它在太平洋地区的权益得到其他国家的正式承认。

B、限制海军军备问题1922年2月,美英日法意五国签署了《关于限制海军军备条约》,即《五国条约》。

评价:

1、《五国条约》是大国间订立的第一个裁军协议2、是美国外交的胜利,意味着美国与英国处于同等地位,英国海上优势丧失,同时日本海军的扩大被限制。

(对美国有利)3,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海军军备竞赛,但不能消除列强间的矛盾。

C、中国问题1、山东问题问题的由来①1897德国强占胶州湾②一战时日本占领山东租借地、“二十一条”③巴黎和会上把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交给日本

解决:

《解决山东问题悬案条约》及附约

解决原因①中国人民坚持斗争的结果(主要)②美英和日本的矛盾

2、《九国公约》实质:

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对美国:

打破了一战期间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

三、华盛顿会议上最大的赢家:

美国

表现:

1、拆散英日同盟;2、美国海军力量与英国并驾齐驱;3、遏制日本在亚太地区的扩张;4、在中国实现了“门户开放”政策。

四、利益受损

日本:

英日同盟被拆散;

海军力量受遏制;

独占中国局面被打破;

英国:

丧失海军优势

中国:

受到帝国主义的宰割(最大受害国)

五、华盛顿体系的实质

是以美国居主导地位、抑制日本、宰割中国的基础上形成的帝国主义国家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国际关系新秩序。

六、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评价

1.实质战后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国际关系的新秩序

2.积极作用构成战后资本主义国际新秩序,使资本主义20年代进入相对稳定时期。

改变了国际格局长期以欧洲为中心的局面。

3.不稳定性暂时缓和帝国主义列强矛盾,并没有消除各大国间矛盾,相反埋下更大的冲突的种子。

第三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1课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一、危机的爆发

1、1929年10月从美国开始

2、特点:

破坏力强、持续时间长、范围广

3、原因:

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即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具体原因:

A:

劳动者相对贫困,购买力不足,生产与消费矛盾突出

B:

分期付款,刺激了市场的虚假繁荣

C:

股票投机,增强了金融的不稳定性

4、经济危机的影响

2、从局部看

加深了资本主义各国严重的社会危机(表现:

A.政府信誉扫地;B.阶级矛盾空前尖锐;

C.法西斯分子也乘机兴风作浪。

(2)从整体看

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表现:

A.使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B.民族解放运动持续高涨。

C.国际关系日趋紧张,世界局势危机四伏。

(3)西方各国强化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4)加速了欧、亚世界大战策源地的形成

二、面对经济危机各国的对策

美国:

实施了罗斯福新政,实现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缓和社会矛盾,渡过了危机。

德、日:

建立了法西斯专政,成为欧亚战争策源地。

三、希特勒的上台和德国的扩军备战

1.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1)1932年,纳粹党成为国会第一大党

(2)1933年初,希特勒正式出任德国总理。

德国法西斯专政建立了,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了。

德国走上了对内实行恐怖统治、对外积极侵略扩张的道路。

2.德国法西斯专政建立的原因

①历史原因:

第一,缺乏民主传统,同时具有军国主义传统。

第二《凡尔赛和约》,激发了德国的民族复仇情绪。

②现实原因:

经济危机的打击

而魏玛政府软弱无能。

垄断资产阶级倾向于建立一个独裁的强权政府。

③直接原因:

纳粹党的兴风作浪

3、法西斯德国的对外扩张

(1)1935年,公开撕毁《凡尔赛和约》,大力扩充军备。

(具体:

重建了德国空军,扩充了海军。

并公布了实施普遍义务兵役制的法令,把德国陆军迅速扩充到100万人。

(2)1936年,德军开进莱茵非军事区。

(结果英法对以上行为没有采取任何有效措施,希特勒的军事冒险行动步步得逞,更助长了其嚣张气焰。

四、日本法西斯势力的膨胀和对外扩张

1.日本法西斯势力膨胀的原因

①历史原因:

缺乏民主传统。

②现实原因:

经济危机的打击。

③直接原因:

军部法西斯势力的推动。

2.日本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1)1931年,日本发动了侵略中国东北的“九一八”事变,并进一步霸占了中国东北。

日本一步步走上了对内独裁,对外扩张的道路。

(2)1936年法西斯分子广田弘毅上台组阁。

这样以广田弘毅上台组阁为标志,以天皇和军部为核心的法西斯专政在日本建立起来了。

(3)确立“南进”目标

(4)1937年近卫文麿组阁,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了。

五、面对经济危机的打击,德、日和美、英摆脱危机的方式不同的原因。

①历史原因:

德国有军国主义传统。

日本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和军事性.这成为法西斯势力迅速发展的基础。

而美国成立之初建立的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政体,使它具有民主传统。

②国际原因:

在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中。

德国受到严厉制裁,日本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扩张受到遏制。

因此.德国存在复仇情绪,日本急于打破这种遏制。

而美国是这一体系中的受益者.不想破坏现存秩序

③直接原因:

A.日德法西斯势力较强,美国法西斯势力较弱.B.德、日经济实力比美国弱.只有依赖国民经济军事化和对外扩张,才能使经济复苏。

而美国在大战后.由于其经济实力雄厚,可通过国家于预经济的方法来缓和危机。

④个人原因:

代表资产阶级民主势力的罗斯福,代表法西斯纳粹势力的希特勒在决策中起着不同的作用。

六、德国与日本建立法西斯政权的过程与发展的异同

原因相同:

都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国内阶级矛盾尖锐;

政策相同:

实行极权统治;都扩军备战,发展军事工业,积极对外扩张;

方式不同:

日本没有法西斯政党,通过法西斯组织军部,发动政变上台;德国建有一个法西斯政党——纳粹党,并通过欺骗性宣传获得选举胜利而上台。

 

第2课局部的反法西斯战争

一、亚非的局部反法西斯战争

1、背景:

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

2、中华民族全面抗战

(1)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著名战役:

淞沪会战、太原会战、武汉会战、徐州会战、平型关战役

(3)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

(4)作用:

粉碎日本的速决战计划,有力地配合了世界的反法西斯斗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3、埃塞俄比亚的抗意斗争

⑴意侵埃的原因:

战略位置重要、自然资源丰富

⑵过程1935年意大利不宣而战,埃军民粉碎意速胜企图(西方大国纵容)

1936年埃塞俄比亚抗意斗争暂时失利

1941年在盟军的帮助下,获得解放

⑶失利原因

埃塞俄比亚国小力弱

缺乏国际援助(绥靖政策)

意军强大残忍(施放毒气)

二、西班牙内战

1.内战的爆发:

1936年人民阵线组建共和国政府,佛朗哥叛乱

2.德、意的武装干涉

⑴原因:

1.支持佛朗哥法西斯势力

2.夺取西班牙重要的战略地位和战略资源

3.把西班牙变为检验自己军事实力的实验场

⑵表现:

西班牙内战头两年德意向叛军提供的武器装备

⑶性质的变化:

由西班牙人民反对国内保守势力的革命战争演变为一场有国际力量卷入的反对法西斯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

3.国际反应:

英、法、美“不干涉”政策、苏联、国际纵队的援助

4.结果:

失败(1939年3月叛军攻陷马德里,佛朗哥法西斯独裁政权建立)

三、法西斯轴心国集团的形成

1.原因:

出于共同的利益需要(共同对抗英法美,争夺世界霸权,抢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

2.过程1936年德意协定“柏林——罗马轴心”

1936年德日《反共产国际协定》

1937年意加入三国轴心形成

四、20世纪30年代亚、非、欧局部反法西斯战争的特点

1、对法西斯的扩张具有一定的抵制作用。

2、在反对法西斯的斗争中都受到英法美绥靖政策的抑制,基本上处于孤立无援的状态。

3、反法西斯国家和地区国小力弱且各自为战很难独立取得斗争的胜利,未能遏制二战的全面爆发。

第3课走向世界大战

一.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

1.含义:

20世纪30年代,英、法等国的统治阶级为了维护既得利益,牺牲弱小国家利益以满足法西斯侵略欲望的政策。

2.实质:

西方大国仇视社会主义,无视小国利益的极端自私的强权政治(目的-------避战

自保,祸水东引)

3.表现:

⑴纵容日本侵略中国(偏袒日本)

⑵纵容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名不副实“经济制裁”)

⑶纵容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不干涉”和“中立”)

⑷德国破坏《凡尔赛和约》,英法没有做出反映

⑸制造慕尼黑阴谋---绥靖政策达到顶峰

⑹“奇怪战争”、“静坐战”---绥靖政策在战时的延续

4.绥靖政策推行的原因

㈠英法

①英法经济军事地位的削弱,存在畏战情绪

②英法忙于应付国内经济危机,无暇顾及

③一战的残酷性使和平主义思潮占主导地位

④法西斯“反共产国际”的旗号,欺骗了英法

⑤对苏联社义的仇视和对弱小民族国家利益的蔑视

⑥一战后对德国的过分惩罚,使英法产生一定负罪感

⑦他们是“凡—华体系”的得利者,不想破坏现状

㈡美国(“中立政策”)

①忙于恢复经济,无暇顾及(同英法)

②孤立主义思潮,竭力避免卷入欧洲战事

③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利益的驱动

④外交需要:

阻止法西斯,压制英法,遏制苏联,利用三股力量互相牵制削弱。

其实质是一种绥靖政策。

5.绥靖政策的危害

⑴助长了法西斯的气焰,增强了法西斯的实力,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⑵英法忽视了战争的准备,导致战争初期受到严重损失

⑶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

⑷不利于反法西斯国家力量团结对敌

6.教训:

法西斯威胁人类时,世界人民应团结一致,共同对敌。

7.绥靖政策的破产

①《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

②1940年春,德国攻击法国,丘吉尔上台,张伯伦下台。

(彻底破产)

二.慕尼黑阴谋----绥靖政策的顶峰

1.背景:

⑴德国对外侵略扩张(吞并奥地利、矛头指向捷克斯洛伐克)

⑵英法继续推行绥靖政策

2、时间:

1938年9月

3、内容:

割苏台德区给德国

4、影响:

①对捷克:

没有当事国参加,牺牲了捷克的利益,严重违背了国际惯例,是大国强权政治的产物,为1939年3月捷克被德国完全吞并埋下了祸根。

②对英法:

公开与法西斯国家勾结,明目张胆地出卖他国利益。

标志着绥靖政策达到顶峰。

而英法在二战中首先遭到了德、意等国的进攻(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③对德意:

看透英法害怕战争的弱点,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增强了他们的侵略力量。

更加肆无忌惮地侵略扩张。

德国吞并了捷克,意大利吞并了阿尔巴尼亚。

④对苏联:

构筑集体安全努力失败,加深了苏联对英法的不信任,促使苏联与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推行祸水西指的中立自保政策。

⑤对世界:

不利于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三.集体安全的落空

1.背景

①法西斯加紧侵略扩张,欧洲战云密布

②英法推行绥靖政策,企图祸水东引

③国际联盟未起到制止侵略,维护和平的作用

2.目的:

为扭转不利处境,建立集体安全和共同防范侵略

3.概况

①第一阶段:

1939年4月起,英、法、苏三国就缔结同盟条约展开谈判,但由于英、法缺乏诚意最终没有取得实质性结果。

(失败原因:

英、法对社会主义的仇视根深蒂固)

②第二阶段:

1939年8月23日,构筑集体安全努力失败,苏联转而与纳粹德国签署《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四、《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定

1、原因:

①慕尼黑阴谋使苏联更加不信任英法;

②德国提议苏德和解(防止英法与苏联结盟,避免两线作战)

②苏联在不能与英法迅速结成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