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辨证法考试总结.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461591 上传时间:2023-03-01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0.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辨证法考试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自然辨证法考试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自然辨证法考试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自然辨证法考试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自然辨证法考试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然辨证法考试总结.docx

《自然辨证法考试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辨证法考试总结.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然辨证法考试总结.docx

自然辨证法考试总结

自然辩证法考试复习范围(仅供参考)

1科学技术含义及二者关系。

答:

科学技术含义:

科学与技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之间既有明确的区别又有紧密的联系通常合称为“科学技术”.科学与技术是辩证统一体,技术提出课题,科学完成课题,科学是发现,是技术的理论指导;技术是发明,是科学实际运用。

科学是一种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体系)及其相关的活动事业。

技术为某一目的共同协作组成的各种工具和规则体系。

二者关系:

☐科学的任务在于认识世界,侧重于回答“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

☐科学研究自由度大,出成果时间长,劳动个体性强。

☐科学的成果一般表现为论文、著作、报告,往往公开发表。

☐科学没有特别具体的社会目的,科学追求真理。

☐技术的任务在于改造世界,侧重于回答‘‘做什么”、‘‘怎样做”的问题。

☐技术活动计划性强,出成果时间比较短,劳动群体性较强。

☐技术的成果一般表现为产品、装置,往往有专利。

☐技术有具体的社会目,追求直接的经济利益。

☐1、根本目标一致

☐2、互为前提

现代科学的发展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依赖于先进、复杂的技术手段;现代技术的发展也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依赖于科学的进步。

☐3、相互渗透

2什么是系统自然观。

答:

系统自然观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它根植于相对论、量子力学、分子生物学和以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论、突变论、混沌理论等为代表的系统科学的基础之上,为人们描绘出一幅从基本粒子、原子、分子化合物直到人类,从微观领域直至宇观天体系统演化的自组织、自我运动、自我创造的辩证的演化发展的自然图景,深入揭示了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认为“系统”是总的自然界的模型。

系统自然观最深层、最基本的内涵,在于它揭示了自然系统不仅存在着,而且演化着;自然系统不仅是确定的,而且会自发地产生不可预测的随机性;自然系统不仅是简单的、线性的,而且是复杂的、非线性的,阐发了自然界是确定性与随机性、简单性与复杂性、线性与非线性的辩证统一的思想。

其他:

1)自然界是一个系统。

系统是由若干具有特定属性的组成元素经过特定联系而构成的、与周围环境相互联系的、具有特定的结构和功能的整体。

2)系统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系统的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

①整体与部分相互依赖。

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整体不能脱离部分而独立存在。

②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

其具体表现在: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即所谓“三个臭皮匠,赛过一个诸葛亮”);整体小于部分之和(即所谓“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

3什么是系统生态自然观,及其意义。

答:

1)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界。

2)自然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

人类的创造必须把改造自然与美化自然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才是合乎人性的行为。

3)人要与自然和谐相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相统一。

人要按自然规律办事,自然才会朝着有利于人类社会的方向发展否则,人类就会遭到自然的报复。

4)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主义、人道主义、共产主义”相统一的生态思想揭示了生态自然观的本质。

5)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它具有整体性、公平性和正义性等特点。

人类是一个整体,可持续发展要求超越不同国家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差异,并采取联合的共同行动。

生态文明所理解的公平是一种广义的公平,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公平、当代人之间的公平以及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公平。

其中,当代人之间的公平是公平原则的核心。

意义:

生态学中的整体的观念、循环的观念、平衡的观念和多样性的观念,以及它所揭示的生态规律,构成了生态自然观的重要理念和科学根据。

整体的观念,是说生物(包括人在内)与其环境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任何生物均不能脱离环境而单独存在;循环的观念,是指作为生产者的植物、消费者的动物、分解者的微生物,它们互相耦合,形成由生产、消费和分解三个环节构成的无废弃物的物质循环;平衡的观念,认为生物之间的食物链关系、金字塔结构和循环体系处在一个动态的平衡之中;多样性的观念,即“多样性导致稳定性”的生态原理,它强调保护生物物种的多样性,认为生物多样性的丧失,直接威胁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陈昌笃认为生态学的一般规律,可以概括为“物物相关”、“相生相克”、“能流物复”;“协调稳定”、“负载定额”、“时空有宜”等几条规律。

“物物相关”和“相生相克”的规律,揭示了自然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存共生的生态关系。

自然界任何生物物种的存在都有其合理性,这是生态系统维持其动态平衡的动力之网,因而保持物种多样性,使人与生物伙伴协同进化,才能确保生态系统的稳定发展。

而“能流物复”和“协调稳定”的规律是生态系统存在和发展的内在保证。

物质循环、能量流动把生态系统进而把生物圈联成一个整体,虽然各系统、系统的各部分有它们独特的运动形式,但都遵循整体性的原则。

“负载定额”规律揭示了任何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承载能力都是有限的。

它由生物物种(包括人类)自身的特点及可供它利用的资源和能量决定。

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实际上都是由于人类的活动接近或已超过生态系统的“负载定额”的限度而造成的?

“时空有宜”规律揭示了生态系统动态变化的特征,使人类在构建区域社会生态系统,规划人的生产二消费理念和行为时,能既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又因时因地制宜,与时俱进。

4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

答:

一、外在动力:

社会生产、政治、哲学、宗教、文化传统;

二、内在动力:

理论与实验的矛盾、理论内部的矛盾、理论之间的矛盾;

展开:

一、外在动力

⏹1、社会生产

(1)社会生产不断向科学提出新的研究课题

☐①理论上总结已有的技术经验;

☐②社会需要提出许多从未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2)生产实践为科学的发展提供丰富的认识材料,为科学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生产实践为科学研究提供强大的物质手段。

⏹2、政治对科学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1)社会制度层面上

⏹先进社会制度为科学发展提供更大的可能

⏹资本主义VS封建社会;旧中国与社会主义中国

(2)在政策和体制的层面上

⏹科技政策和体制决定了科学发展的方向、规模和速度,并完成着对科学系统与整个社会大系统的关系的调整。

⏹(3)在社会政治行为及其所造成的政治形势上

⏹战争及军事需要:

⏹不计成本的投入;紧迫性;大量科研人员参与

⏹3、哲学对科学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哲学影响科学家的思维。

每一时代的科学家,特别是理论自然科学家,他们的科学成就是同他们的哲学思想紧密交织在一起的。

⏹泰利斯、亚里士多德、笛卡尔、莱布尼茨、康德、马赫、泡利、石里克。

⏹玻恩:

“科学的哲学背景始终比科学的特殊成果更使我感兴趣”。

汉森伯格:

“从根本上说,玻尔是位哲学家而不是物理学家”。

爱因斯坦:

“认识论要是不同科学接触,就会成为一个空架子。

科学要是没有认识论——只要这真是可以设想的——就是原始和混乱的东西”。

(1)哲学能够为科学的发展提供新的生长点

⏹古希腊哲学的原子概念预示了科学向微观领域发展。

“一个人如果没有希腊自然哲学知识,就很难在现代原子物理学中作出进展。

”“哲学,不管自觉不自觉,总是支配着基本粒子物理学的方向”(海森伯)

(2)新兴学科的理论渊源发端于某些哲学

⏹如控制论创始人维纳认为他讨论的是地地道道的莱布尼茨问题,一般系统论创始人贝塔朗菲认为系统的概念也有漫长的历史,与莱布尼茨的自然哲学、马克思黑格尔的辩证法有关。

⏹(3)哲学问题的探讨促进科学问题的解决

⏹如现代哲学和科学关于“时间”问题的讨论。

牛顿可逆时间、柏格森时间(创造进化论)、普利高津讨论时间。

⏹再如彭加勒认识到绝对决定论是拉普拉斯造成的幻想。

⏹4、宗教对科学发展的影响

(1)宗教与科学的对立

⏹科学是宗教恭顺的婢女,不得超越宗教界限

⏹R·培根因对盲目信仰圣经的怀疑被囚14年

⏹维萨留斯《人体的解剖》死于耶路撒冷的忏悔路

⏹塞尔维特《基督教的复兴》血液循环,火刑。

⏹布鲁诺、伽利略

(2)宗教与科学的联系

⏹被认可的炼金、炼丹、占星术、测绘是某些科学的萌芽

⏹宗教文献的思辨、严谨。

对运动细致的描述,对宇宙体系的构造。

⏹许多卓越的科学家同时也是虔诚的宗教徒

⏹5、文化传统

⏹不同文化传统对科学的发展有不同的影响与作用。

如中国文化传统中“直觉知识趋向于综合的、整体论和非线性的”,它在古代曾把中国的医学推向高峰,但近代却阻碍人们对人体精细结构及病理的研究。

⏹而西方文化的理性思维是线性的、集中和分析的,其作用是辨别、测量和分类。

二、内在动力

⏹1、科学理论与科学实验的矛盾

⏹科学理论建立在科学实验之上

⏹不论在哪里,实验方面的研究总是理论认识的必要前提,而且理论方面的主要进展只是在实验结果的压力下而不是依靠思辨来取得的。

海森伯

⏹科学实验总在一定理论指导下

⏹康德:

“理性只是按照自己的计划而产生的东西里面才有其洞见,绝不可使自己让自然的引带牵着走,而必须自己依据固定的规律所形成的判断原理来指导前进的道路,迫使自然对理性自己所决定的各种问题作出答案来。

凡不是依据预先设计的计划而作出的偶然的观察是永远不能产生任何必然性的规律的,而发现必然性的规律就是理性的唯一任务。

⏹科学实验不仅能为科学理论提供新的证据而使科学理论获得检验,而且还能产生与已有科学理论不相容的更新的、更深刻的经验事实,构成科学理论与新的经验事实的矛盾。

⏹为解决这个矛盾,必须提出新的假说,经历新的一轮的检验。

如此循环,科学就向更新层次、新的领域前进。

2、科学理论内部的矛盾:

悖论

⏹科学理论是借助形式逻辑建立起来的严密的系统,这种无矛盾性要求的严格演绎结构只是一种理想状况。

随着科学认识的发展,理论体系内部的矛盾会显现出来。

这种逻辑矛盾是客观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矛盾运动在人们认识中的反映,也是科学认识本身所固有的矛盾的表现。

科学理论内部的逻辑矛盾也是推动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理论矛盾

(1)

⏹科学理论由概念、定律、推论三部分组成,由于我们语言的局限和客体的不可穷尽性,构成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假设往往与客观实际不符合,这种不符合为人们的感性直观经验或认识图式所掩盖,只有从旧的概念体系向新的概念体系过渡时,这些问题才会被揭示出来。

⏹如牛顿力学的绝对时间、绝对空间,同时性的绝对性等,在考虑高速运动物体时,便遇到无法克服的困难,这在逻辑上导致了相对论出现。

理论矛盾

(2)悖论

⏹悖论(paradox)指从某些公认正确的背景知识中逻辑在推导出的两个相互矛盾的命题等价式:

⏹构成悖论的条件:

☐表现为两个相互矛盾的等价式,P¬P

☐悖论与普通逻辑矛盾的区别在于

⏹任一悖论都相对某公认背景知识(共识)而言的;

⏹任一悖论都是从共识合乎逻辑地推导出来的。

⏹在各门学科中都出现过“悖论”,如数学中的毕达哥拉斯悖论(),无限小量悖论(贝克莱悖论),集合论悖论;物理学中的“可逆悖论”,光度佯谬,双生子悖论;系统科学的系统悖论。

3、科学理论间的矛盾及学派争论

⏹科学理论之间的矛盾,主要有:

☐一门学科内部不同理论间的矛盾

⏹物理学:

“微粒说”与“波动说”,“热素说”与“热之唯动说”,“原子论”与“反原子论”

⏹化学:

“燃素说”与“氧化说”,“价键理论”与“分子轨道理论”

⏹生物学:

“特创论”与“自生论”,“机械论”与“活力论”,“预成说”与“卵源论”,“摩尔根学说”与“米丘林学说”

⏹天文学:

日心说与地心说,太阳起源的“俘获说”与“旋涡说”,

⏹地理学:

“水成说”与“火成说”,“渐变论”与“灾变论”。

☐不同学科的不同理论之间的矛盾

⏹麦克斯韦电动力学本质上与牛顿力学相矛盾:

光速不变与相对性原理导致的光速无限

⏹克劳修斯热力学第二定律与达尔文进化论

5什么是复杂性方法论?

怎么样理解?

答:

1)复杂性科学却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可循:

(1)它只能通过研究方法来界定,其度量标尺和框架是非还原的研究方法论。

(2)它不是一门具体的学科,而是分散在许多学科中,是学科互涉的。

(3)它力图打破传统学科之间互不来往的界限,寻找各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合作的统一机制。

(4)它力图打破从牛顿力学以来一直统治和主宰世界的线性理论,抛弃还原论适用于所用学科的梦想。

(5)它要创立新的理论框架体系或范式,应用新的思维模式来理解自然界带给我们的问题。

  复杂性科学是指以复杂性系统为研究对象,以超越还原论为方法论特征,以揭示和解释复杂系统运行规律为主要任务,以提高人们认识世界、探究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为主要目的的一种“学科互涉”(inter—disciplinary)的新兴科学研究形态。

2)

(一)非线性

  “非线性”与“线性”是一对数学概念,用于区分数学中不同变量之间两种性质不同的关系。

苗东升教授认为,可以从本体论和方法论两个层面来认识和区分线性思维和非线性思维。

从本体论角度来看,线性思维认为,现实世界本质上是线性的,非线性不过是对线性的偏离或干扰。

非线性思维认为,现实世界本质上是非线性的,但非线性程度和表现形式千差万别,线性系统不过是在简单情况下对非线性系统的一种可以接受的近似描述。

从方法论角度来看,线性思维认为,非线性一般都可以简化为线性来认识和处理。

非线性思维认为,一般情况下都要把非线性当成非线性来处理,只有在某些简单情况下才允许把非线性简化为线性来处理。

因此有学者明确指出:

“非线性作用是系统无限多样性、不可预测性和差异性的根本原因,是复杂性的主要根源。

非线性思维是一种直面事物本身的复杂性以及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复杂性、运用超越直线式的思维去力争更清晰的理解和把握认识对象的思维方式。

不可否认,在认识简单的事物时,直线式的思维方式有利于提高认识的效率,但是在认识比较复杂的事物时,如果单单为了追求一种简单性、便捷性、效率性、因果性,而抛却事物的复杂性,我们得到的会是一种“假象式”的认识结果。

实际上“随着我们的思维范式由线性(原子论、还原论)向非线性(系统论)的转变,我们对自然和社会的本来面目的认识就更加深刻”。

  

(二)不确定性

  不确定性是针对确定性而言的,是对确定性的否定。

在近代科学发展史上,以牛顿力学为代表的经典自然科学向人们描绘了一幅确定性的世界愿景,并且宣称在这幅愿景图中的空白之处或者不清晰之处只是暂时的,是等待人类去逐渐填充的领域。

然而20世纪60年代以来,现代系统科学中关于混沌现象的研究,却打破了传统科学中把“确定性”与“不确定性”截然分割的思想禁锢,并用大量客观事实和实验表明,正是由于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才构成了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

著名科学家普里高津曾说:

“我坚信,我们正处在科学史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上。

我们走到了伽利略和牛顿所开辟的道路的尽头,他们给我们描绘了一个时间可逆的确定性宇宙的图景。

我们现在却看到了确定性的腐朽和物理学定义新表述的诞生。

”事实上,许多学科领域关于“不确定性”的研究成果已经揭示了微观和宏观世界中不确定性的必然存在。

如量子力学中的海森堡测不准原则、数理逻辑中的哥德尔定理、社会选择理论中的阿罗不可能定理以及模糊逻辑等方法的提出,都从不同的学科角度,为“不确定性”成为科学研究的对象提供了准备条件。

美国密歇根大学地质科学家亨利·N.波拉克(H.N.Pollack,1936一)说:

“科学会因为不确定性而衰弱吗?

恰恰相反,许多科学的成功正是由于科学家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学会了利用不确定性。

不确定性非但不是阻碍科学前行的障碍,而且是推动科学进步的动力。

科学是靠不确定性繁荣的。

”(叩"不确定性产生的根源是什么呢?

“从本质上,不确定性源自《复杂性科学的方法论研究》是黄欣荣在其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完成的,由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

社会系统本身所固有的、内在的层次性、开放性、动态性、相干性、非线性、临界性、自组织性、自强化性和突变性。

根据不确定性的特点,一般可以把不确定性分为五类:

客观不确定性、主观不确定性、过程不确定性、博弈不确定性和突变不确定性。

  (三)自组织性

  组织是指系统内的有序结构或这种有序结构的形成过程。

德国理论物理学家哈肯依据组织的进化形式把“组织”分为他组织和自组织两类。

自组织是相对于他组织而言的,我们一般把不能自行组织、自行创生、自行演化,不能够自主地从无序走向有序的组织称为他组织。

他组织只能依靠外界的特定指令来推动组织向有序演化,从而被动地从无序走向有序。

相反,自组织是指无需外界特定指令就能自行组织、自行创生、自行演化,能够自主地从无序走向有序,形成有结构的系统。

  自组织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末期开始建立并发展起来的一种系统理论。

它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复杂自组织系统(生命系统、社会系统)的形成和发展机制问题,即在一定条件下,系统是如何自发地由无序走向有序、由低级有序走向高级有序的。

吴彤教授认为自组织理论由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突变论、超循环理论、分形理论和混沌理论组成。

其中,耗散结构理论是解决自组织出现的条件环境问题的,协同学基本上是解决自组织的动力学问题的,突变论从数学抽象的角度研究了自组织的途径问题,超循环论解决了自组织的结合形式问题,分形理论和混沌理论则从时序和空间序的角度研究了自组织的复杂性和图景问题。

一般认为,系统开放、远离平衡、非线性相互作用、涨落是自组织形成的基本条件。

  自组织现象无论在自然界还是在人类社会中都普遍存在。

一个系统自组织功能愈强,其保持和产生新功能的能力也就愈强。

我们把这种无需外界控制和干扰、通过系统自身的调节和演化达到有序的特性称为自组织性,如达尔文提出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就可以看成是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生态系统的自身调节而达到的不同物种之间进化发展的自组织过程。

  (四)涌现性

  复杂性科学把系统整体具有而部分或者部分和所不具有的属性、特征、行为、功能等特性称为涌现性。

也就是说,当我们把整体还原为各个部分时,整体所具有的这些属性、特征、行为、功能等便不可能体现在单个的部分上。

我国古代思想家老子的“有生于无”的论断,便是对涌现性古老而又深刻的理解和表达。

贝塔朗菲借用亚里士多德的著名命题“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来表达涌现性;霍兰认为涌现的本质是“由小生大,由简入繁”。

复杂性科学家常借用“复杂来自简单”来表述涌现,认为复杂性是随着事物的演化从简单性中涌现出来的。

虽然涌现性是整体的一种现象和特性,但是整体的现象和特性不一定都是涌现。

贝塔朗菲区分了累加性与生成性(非加和性)两种整体特征,把整体分为非系统总和与系统总和两种。

要清楚地认识到单单只把各部分特性累加起来所形成的整体特性不是涌现性,只有依赖于部分之间特定关系的特征所构成的生成性(不是加和性)才称得上是“涌现性”。

由此可以得出,从部分本身的简单相加来推断、预测涌现现象是不可能的,涌现性是一个描述复杂系统层次所呈现的模式、结构或特征的科学概念。

研究旨趣:

(一)对还原论的批判和超越。

(二)对整体论的追求和超越。

(三)对“融贯论”的创建与追求。

6科研选题的原则。

答:

一、创新性原则

科研选题必须具有创新性,要选择前人没有解决或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不能只重复前人做过的工作。

坚持创新,就是要善于捕捉有价值的线索,勇于探索,不断深化。

创新可分为两种类型:

根本性创新和增量性创新。

主要是看选题的内容是否开拓新领域,提出新思想,新理论;是否采用了新设计、新工艺、新方法、新材料等。

二、需要性原则

要根据现有的工作基础和实验室的条件,以及实际需要有所赶有所不赶。

依据各类不同基金的选题意向或招标指南的具体要求选择课题。

三、科学性原则

科研选题的科学性原则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

㈠要求选题必须有依据,其中包括前人的经验总结和个人研究工作的实践,这是选题的理论基础。

㈡选题要符合客观规律,违背客观规律的课题就不是实事求是,就没有科学性。

㈢科研设计必须科学,符合逻辑性。

科研设计包括专业设计和统计学设计两个方面。

前者主要保证研究结果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后者主要保证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重复性。

四、可行性原则

可行性是指研究课题的主要技术指标实现的可能性。

选题的可行性原则除了要求科研设计方案和技术路线科学、可行外,还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如:

课题承担者的学术水平;课题组成员的专业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主要的仪器设备;合格的实验动物和试剂;一定的经费;与本课题有关的基础研究工作等。

五、效能性原则

效能性是指科研的投入与预期研究成果的综合效能是否相当。

这就需要把在研究过程中所消耗的人力、物力、财力,同预期成果的科学意义、学术水平、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使用价值等进行综合衡量。

六、目标集中原则。

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科技工作方针,将年度科技工作目标与中长期发展目标相衔接,兼顾当前和中长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集中科技资源,在可行目标上重点突破。

七、以人为本原则。

努力创造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发挥创新创业才能的环境与机制。

八、目的性要强,要有明确的应用前景,围绕学科发展的重点、难点及亟待解决的问题,鼓励学科的交叉渗透、教学、临床与基础实验相结合的创新性研究。

7怎么样理解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

答:

科学技术一体化的主要特征是:

科学技术化,技术科学化,并在科学和技术之间陆续诞生了许多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

科学的技术化是指科学理论的研究中渗透着大量的技术研究,技术理论研究和技术应用研究作为其辅助部分。

技术的科学化,一方面是指来自经验层面的技术总结升华到科学理论,形成系统的科学知识体系,反过来再指导和提升已有的技术;另一方面,也是指技术以科学进步为先导,科学理论指导技术的进步。

在学科方面,还突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科学数学化,科学系统化,科学交叉化。

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正趋向综合。

科学技术一体化的历史趋势

以电力应用为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之后,科学发挥其主导作用,逐渐超越了生产与技术,成为技术创新的主要源泉。

另一方面,科学更快地向技术转化,对技术创新起规范和指导作用。

第三次技术革命之后,从生产到科学的发展顺序完全被改变,科学技术一体化的趋势更加明显。

一方面,科学与技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成为一个共同的整体。

另一方面,科学研究已明显前瞻性,突出了理论研究和科学实验的前导作用。

8辨证思维方法都有哪些?

答:

1.归纳与演绎:

归纳是从个别上升到一般的方法。

演绎是从一般性原则推出个别性结论的方法。

  2.分析与综合:

分析是把事物分解为各个部分、方面、要素,然后逐个加以研究的思维方法。

综合是在把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方面、要素的基础上,再把它们组合成一个整体的思维方法。

分析与综合的关系是辩证的,分析是综合的基础,而综合是分析的完成,只有把二者结合在一起,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科学的认识。

  3.抽象与具体(常考点):

抽象作为一种思维方法,是指在思维中把对象的某种属性、因素抽取出来而暂时舍弃其他属性、因素的一种方法。

具体是多种规定性的综合。

有两种具体:

一是“感性具体”,它是感觉多样性的综合,是感官能直接感觉到的具体;二是“理性具体”即思维具体,它是在抽象的基础上形成的各种规定性的综合,是具体在思维中更深刻的再现。

人的认识在思维运动中走着两条方向相反的道路:

一条是从具体到抽象,另一条是从抽象到具体。

对于辩证思维来说,更重要的是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这是一个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