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古代文学课件.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458887 上传时间:2023-03-01 格式:DOCX 页数:157 大小:187.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宋元古代文学课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7页
宋元古代文学课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7页
宋元古代文学课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7页
宋元古代文学课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7页
宋元古代文学课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宋元古代文学课件.docx

《宋元古代文学课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宋元古代文学课件.docx(15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宋元古代文学课件.docx

宋元古代文学课件

宋代文学概说

1、宋代政治文化及其对诗文的影响

2、宋代思想与宋人思想修养、精神风貌对文学的影响

3、城市的繁荣与词、话本的兴盛

4、宋代文学的独特成就及地位

教学目标

1.了解宋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理解其与文学发展之间的关系;

2.了解宋文人士大夫集体人格和心态,理解宋代文学创作者如何在作品中寄托自己的理想和发遣个性化情怀;

3.在梳理宋代文学发展线索的同时,明确宋代文学的学习重点。

1、宋代政治文化及其对诗文的影响

(一)科举考试门路的拓宽,文官政治的繁盛,政治、道德成为了文人作品中远胜前代的重要主题。

科举:

理论上人均可“学而优则仕”;弥封、糊名、誊录制度的实施;对进士的褒奖;仅北宋取士总数约为61000人,平均每年约360人。

“布衣草泽,皆得充举”(《宋史纪事本末》卷7),如《宋史》有传的1533人中,布衣入仕比55.12%,一至三品官中出身“孤寒”的约占53.67%,同样,宋代宰辅中布衣出身者亦达53.3%。

宋政治上的四大特点(09年浙大文史类文化基础之简述题)

一是冗官、冗兵、冗费为宋政治的最大弊端。

二是宋代的外患最多、最长、也最严重。

三是党争与派系倾轧始终不断。

北宋的党争焦点在革新与保守上,始庆历新政(范仲淹和吕夷简),后熙丰新旧党争。

南宋的党争主要围绕着和战展开,如绍兴和议(1141)、隆兴和议(1164)、嘉定和议(1208)。

在中国历代统一王朝中,论对外关系的软弱,无过于宋。

因而,反映民族矛盾,抵御外侮,渴望统一,成为宋代特别是南宋文学中的重要题材和内容,而在靖康之变后,在诗词文等领域里,爱国主题得到大大弘扬,涌现了许多爱国的诗人、词人。

四是高度重视文治、重用文人,即所谓文官政治。

原因:

宋太祖曾云,文人“纵皆贪浊”,其危害“亦未及武臣十之一也”(《宋史纪事本末》卷2)。

宋人对现实的关心有两个特点:

一是在广泛关切政治的基础上尤其关切朝政、吏事和兵机。

二是宋人喜谈政事,与汉、唐人不同。

他们受国力逐渐衰弱及对外战争屡败的影响,心理上产生很大压力,不像汉唐人畅议时政时那样气魄恢宏、充满自信,而变得收敛、保守,即使最出类拔萃的人物,如范仲淹、王安石、苏轼、陆游、辛弃疾也莫不如此。

苏轼所说的“尽人事而后知天命”(《墨妙亭记》),很能概括他们的深层心态。

宋代的政治特点和宋人的政治态度,对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直接导致了宋代文学的内容具有高度的现实性。

宋代文学能及时而广泛地反映政治斗争与政治事件,文学创作的高潮往往随着政治斗争高潮的出现而出现。

宋代文学还能及时而深刻地表现爱国斗争和爱国思想,形成了文学史上爱国文学的高潮。

宋代文学还能广泛而全面地反映社会生活、民间疾苦及民风民情,直接导致“宋调”的风格及表现手法的形成。

“宋调”多深沉悲慨之气,即以最应充满慷慨激情的爱国之作而言,也缺少壮浪恣肆的气势与风格。

无论范仲淹的“将军白发征夫泪”,还是陆游的“但悲不见九州同”,亦皆如此。

“宋调”又多议论之风,一方面要反映复杂的政治斗争,另一方面要体现舍我其谁的责任感,所以“开口揽时事,论议争煌煌”(欧阳修《镇阳读书》),就成为宋代各体文学的普遍特征。

再者文风多朴实平易,因要想为政治服务,就必须从“易道易晓”的功利观出发,重表达及接受的实际效果。

(2)四大书院及太学教育的发达,使得学术研讨交流、政治群体的声气相求与文学创作的学术化痕迹、政治取向的大张旗鼓成为趋势。

四大书院:

首者庐山白鹿洞书院。

朱熹知南康军时筹建,制定了“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等五条教规,即有名的《白鹿洞书院揭示》。

不但体现了朱熹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一套儒家经典为基础的教育思想,而且成为南宋以后中国封建社会七百年书院办学的样式,也是教育史上最早的教育规章制度之一.(2006年上海师大古文填空题)

另如岳麓书院(即石鼓,朱熹)、嵩阳书院(二程)、应天府书院(即睢阳,晏殊)。

太学:

宋代州县均有官学,而北宋太学生保持在3000人左右,南宋末仍有1700人,主要从八品以下官员子弟和平民的优秀子弟中招收,实行“三舍”法,庆历(1041~1048),内舍生由太学供给饮食。

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起,外舍生亦由太学给食。

南宋时,外舍生入学,须纳“斋用钱”,方能在官厨就餐;贫者减半纳;内舍生和各斋长、斋谕免纳。

尚节、干政是宋太学生的传统。

(3)印刷业特别是刻书业的繁盛,既使得文学作品便于广为传播和学习模仿,同时,也为宋代文学的复古思潮打开方便之门。

关于印刷业:

雕版与活版;

关于刻书:

宋刻本有官、家和坊刻三种,刻板的书籍几乎涵盖了当代及前人的各个领域。

此外,宋代文化的发达还体现在学术上,包括哲学、史学、文艺学、考据学的全面发达,产生了像《资治通鉴》、《沧浪诗话》、《梦溪笔谈》等一大批著名的史学、诗话及笔记著作。

宋代文化的发达还体现在除文学之外,其它艺术的全面繁荣,如书法、绘画、音乐等。

而且艺术家的品味大都很高,作品讲究意境、神韵之美。

宋代文化的发达及宋人的文化修养对文学的发展也起到一定作用:

学术的繁荣使文人更崇尚学问,“以学问为诗”的文学特点应运而生。

艺术修养的提高不但陶冶了作家本身的美学情趣,而且使文学作品融合了其它艺术的审美意象和价值,“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成为众多文人追求的创作方向,从而丰富了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

2、宋代思想状况与宋人思想修养、精神风貌对文学的影响。

(一)宋代思想界最可称述者有三:

一是新儒学和理学的兴起和繁荣。

宋儒在儒学体系上对汉学做出了根本性的突破,重义理的研究,逐渐发展为理学。

其代表人物有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邵雍、朱熹、陆九渊等人。

他们都有较强的哲学体系,在文道观上一律重道轻文,甚至弃文、废文,扼杀对真情美感的追求与表达,虽然遭到很多人的反对,但对文学还是起到了很大的压制作用。

二是佛教思想,特别是禅宗广为流传。

禅宗讲顿悟成佛,在生活态度上提倡随缘任运,这就和中国传统的老庄思想一拍即合,成为中国士大夫化了的佛学思想。

它从中唐后开始兴盛,至宋进入了全盛期。

三是传统的老庄思想仍很流行。

总之,儒释道三家在宋代都很发达,且比唐代更呈现出合流的趋势。

“以佛修身,以道养生,以儒治世”(宋孝宗《三教论》)等三教合一的思潮在文人中广为流传,并构成他们的思想基础。

影响:

理学与禅学的流行加重了议论之风;宋人超脱的人生态度又使很多作品呈现出一种旷达爽朗的格调。

(2005年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文史综合之解释或说明题“三教合一”)

就儒学而言,新经学的建立影响甚大:

“宋学”:

又称“新儒学”,其中尤以理学最为发达。

经学自汉代形成“汉学”以后,再未取得是实质性的进展,到宋代,方打破沉闷局面,形成具有新风貌的“宋学”。

宋学在内容上从重名物制度发展到重性命义理,在方法上从重章句训诂发展到重缘词生义,在指导思想上,从重笃守家法发展到重独抒胸臆;在治学目的上,从看重钩沉古义发展到看重为现实服务。

随着经学的深入发展,对性命义理之学的研究越来越精微深入,这就形成了理学。

其代表人物有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邵雍、朱熹、陆九渊等人。

(2009年北京大学古代文化与文学专业试题解释题)

(二)宋代作家的性格和审美情趣

1、“内省而广大”(《荀子·修身》:

“内省而外物轻矣”“狭隘褊小,则廓之以广大”。

即苏轼所说的“尽人事而后知天命”(《墨妙亭记》),是宋代作家较具普遍的性格特征,其表现就是普遍的重理节情,思想更成熟,情感更含蓄内敛。

这使得文学作品中谈人生哲理和修养得失成为一种时尚内容,在诗文领域中,儒家重教化的文学观进一步强调和发扬。

2、“先天下之忧而忧”(《岳阳楼记》)

宋代士人人格类型多样,但将自身的命运与政权、天下紧紧联系在一起,崇尚气节,高扬人格力量,“先天下之忧而忧”是宋代文人士大夫精英们比较特出的一种集体意识,重国家而轻个人,这在各体文学中都有所反映。

3、信奉“立朝大节”(宋赵昚宗《经进东坡文集序》)

政治取向与生活态度分离是宋代文人士大夫较典型的一种行为模式,信奉“立朝大节”,倡公论而杜私情,把政治行为上升为一种伦理美学,这特别是在早期的党争中颇为突出。

因而许多作家即便是政治上交恶攻讦却私交甚笃,这使得文学创作的切磋交流更为普遍和广泛。

4、雅俗共赏的审美情趣

宋人在做人上崇尚雅趣,但在文学创作,特别是诗歌创作上雅俗共赏甚或以俗为雅,是宋代作家一种普遍的审美情趣。

这使得宋代文学作品中不避碎屑和世俗,以俗为美甚至以丑为美,从题材到风格呈现出一种世俗化、平淡化倾向。

三、城市的繁荣与词、话本的兴盛

(一)商业的发达。

(二)享乐的风尚

恣情享乐,是宋人超脱而“独善其身”,沉稳内向而更好地适应生活的同时,在生活态度上形成的另一个特点。

(三)书肆、瓦子的活跃和大众娱乐的普及。

宋代的城市经济尤为繁荣,城市中还出现了专供贸易和娱乐消遣的“瓦肆”和供表演用的“勾栏”、“棚”,如汴京仅街南就有勾栏五十余座。

宋代的白话小说“话本”,就是文人为艺人们在勾栏中表演“讲史”、“小说”而整理的脚本。

而那些“脆管清吭,新声交奏”(周密《武林旧事》)的演唱文艺,又直接促进了具有演唱功能的词的繁荣。

(烟台大学、青岛大学、山师大、苏州大学、南开大学、苏州大学、川师大、陕师大、厦门大学、首师大、北师大、复旦等20余所高校1998~2011年文学史、文化及戏曲、古文等专业解释或简述题分别出现:

话本、说话四种、勾栏、瓦肆或瓦子、勾栏瓦肆、讲史、银字儿、参军戏、戏文等)

四、宋代文学的独特成就及地位

宋代文学可分为六期,即北宋初期、中期、末期,南宋初期、中期、末期,其中以北宋中期和南宋中期成就最高。

(一)分体文学成就及地位

1.诗文这些传统的文学样式中,宋诗在唐诗的压力下另辟蹊径,成为诗歌发展史上的又一座丰碑,而散文中无论古文、文赋都在承继中得到了变创和开新。

①宋调的基本特色:

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以学问为诗,因而具有散文化、议论化、才学化的特点,与“唐音”相比显得筋骨强健、思想深邃:

“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

”(钱钟书《谈艺录》)

宋诗所反映的社会生活面比历代诗歌、包括唐诗都要宽广,艺术技巧在唐诗的基础上,更臻完备“浅意深一层说,直意曲一层,正意反一层、侧一层说。

”(陈衍《石遗室诗话》卷16)

②宋代散文特点:

强烈的政治色彩;平易自然的文风(“易道易晓”);浓厚的文学色彩;审美与实用的兼容。

2.词在宋人手里完成了词体建设,拓宽了题材领域,风格多样而婉约与豪放并存,影响所及直迄清代。

3.话本小说标志着中国古典小说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反映市民生活,张扬个性开始成为一种趋势。

4.政治、道德化与世俗化倾向是宋代文学两种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发展方向,在各体文学中都得到了反映。

这也为后世文学指引了方向,宋以后的历代文学,基本上未能脱离此方向。

值得注意的是,宋文人自觉进行创作评价活动,而诗话、词话是一种繁盛而特殊的宋代文学评价方式。

(二)总体成就

其一,各种文体,诸如诗、词、散文、话本小说等非常繁荣,词尤为最,堪称“一代之文学”,而话本等市民文学亦有划时代的意义;

其二,出现了欧、苏、陆、辛等一大批极优秀的作家,及王、黄、周、李、杨、姜和西昆派、江西诗派、江湖诗人等一大批极有特色的作家和作家群;创作了大量富有“宋调”特色的作品。

其三,作家、作品数量惊人;

其四,文学批评亦很发达,大部分作家都对文学理论有一些自觉的论述,还产生了很多诗话、词话专著,使文学创作进入了一个更理性化的时期。

[课后作业]

1、预习宋代文学部分,初步清理分体文学发展的线索,明确宋代文学的分期。

2、宋代文学不同于前代文学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参考文献:

1、姚瀛艇主编,《宋代文化史》,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2月版;

2、王水照主编,《宋代文学通论》,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6月版;

3、程千帆、吴新雷著,《两宋文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2月版。

第二章宋代诗歌的总体成就及分期

一、宋代诗歌总体成就

前人论唐宋诗之比较多从“优劣”的角度入手。

多数人认为宋诗劣于唐诗,甚至认为宋“一代无诗”(王夫之《薑斋诗话》)。

他们认为宋诗的毛病在过于追求理致,驰骋辨博,不如唐诗真率多情、生动活泼。

宋人严羽及刘克庄的批评最有代表性。

严羽说:

“近代诸公作奇特解会,遂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

以是为诗,夫岂不工?

终非古人之诗也,盖于一唱三叹之音有所欠焉。

且其作多务使事,不问兴致,用字必有来历,押韵必有出处,读之终篇,不知着到何在。

”(《沧浪诗话·诗辨》)刘克庄说:

“(本朝之诗)或尚理致,或负材力,或逞辨博。

少者千篇,多至万首,要皆经义策论之有韵者尔,非诗也。

”(《竹溪诗序》)其实,唐宋诗各有其时代背景和特色。

(2001~2010年北师大、山师大、武汉大学、安徽大学、西华大学、南京大学、山西师大、南京师大、华东师大等10余所大学文学史专业、唐宋文学专业综合论述题目:

你对唐宋诗之争的看法)

(一)从思想内容上看,宋诗所反映的社会生活面比历代诗歌、包括唐诗都要宽广。

(题材总体特征:

丰富性):

一是直接以诗歌议政。

很多宋诗都是针对某一政治事件而发的,堪称是政治诗、时事诗,所以伴随着政治斗争高潮的出现,也常常出现诗歌创作的高潮。

如庆历新政期间石介有《庆历圣德诗》、蔡襄有《四贤一不肖诗》、范仲淹、梅尧臣、欧阳修、苏舜钦有很多唱和诗。

熙丰变法时期,王安石和苏拭更是以诗歌为武器,直接表达政见。

又如绍兴间围绕胡铨上书乞斩秦桧而谪新州事件,王庭珪有诗云:

“囊封初上九重天,是日清都虎豹闲。

百辟动容观奏犊,几人回首愧朝班。

名高北斗垦辰上,身堕南州瘴海间。

不待他年公议出,汉庭行召贾生还。

”(《送胡邦衡赴新州贬所》)

二是广泛而深入地描写民生。

不但写一般的农民,而且写到纤夫、渔民、城市贫民、手工业者、小商贩、艺人等。

对一些本质性的问题,如土地兼并、囤积居奇等都有更深刻的揭露,如李泰伯《哀老妇》写到嫁母以避徭役租税,深刻揭露了社会的病态,实为历代所无:

“子岂不欲养?

母岂不怀居?

徭役及下户,财尽无所输。

异籍幸可免,嫁母乃良图。

三是一贯地表现爱国思想。

这是宋诗最富有时代特色的内容。

特别是南宋,这类作品已成为诗歌的主调。

四是广泛地描写经济生活、民风民俗等社会生活画面,如盐酒专卖、漕运、矿业、农具、医药、风俗、占卜、卖艺等。

如仅就“水轮”这种新式农具,北宋就有梅尧臣、王令、苏轼等加以歌咏。

五是品评艺术,凡较著名的作家,几乎都有评诗、评书、评画、评乐之作,如黄庭坚《题郑防画夹五首》之一写绘画之美:

“惠崇烟雨归雁,坐我潇湘洞庭。

欲唤扁舟归去,故人言是丹青。

宋诗在思想内容上也有缺欠,如缺少爱情诗、边塞诗,而太多咏物诗、酬唱诗。

(二)在艺术特色及表现手法上(艺术总体特征:

变革性):

成熟于北宋中期的宋代诗歌,具有有别于唐音的“宋调”特色:

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以学问为诗,因而具有散文化、议论化、才学化的特点,与“唐音”相比显得筋骨强健、思想深邃:

“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

”(钱钟书《谈艺录》)

值得注意的首先是议论化,即严羽所说的“以议论为诗”,刘克庄所说的“尚理致”。

“但议论须带情韵以行,勿近伧父面目耳。

”(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下)这种倾向在唐代杜甫、韩愈时已露端倪。

至宋,随着社会矛盾的加剧和人们参政意识的加强,更成为一种普遍倾向。

有的议论较为生硬,有的议论却相当深刻生动,“有理趣而无理障”(刘熙载《艺概·诗概》)。

其次是才学化,即严羽所说的“以才学为诗”。

刘克庄所说的“逞辨博”、“负材力”。

这主要表现在人们因文化修养、学术水平提高而在诗中广征博引、多用故实。

有些诗能“善用事,既显而易读,又切当”(《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38),但有些诗“除却书本子,则便无诗”(王夫之《薑斋诗话》卷下)。

再次是散文化。

“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

”(赵翼《瓯北诗话》卷5)一般说来这种倾向容易破坏诗歌语言的优美生动,弊大于利。

最后是某些具体写作手法的翻新与改进。

唐诗在各种方法技巧方面都臻于完备,宋诗却“浅意深一层说,直意曲一层,正意反一层、侧一层说。

”(陈衍《石遗室诗话》卷16)

(山东大学、四川大学、西南民族大学、首都师大、华东师大、中山大学等10余所大学1998~2010年文学史、古文或唐宋文学专业分别出现:

以才学为诗、宋调特色、宋诗特色等解释或简述题。

三、诗人众多、体派林立、作品数量惊人

仅据清人厉鹗的《宋诗纪事》一书所录诗人即达三千八百余家,较之清康熙年间敕编的《全唐诗》所录唐代诗人二千三百余家,多出一千五百余家。

傅璇宗《全宋诗》预收14万首.

宋代不仅诗人众多、创作丰盛,而且诗派空前繁富,形成诸多体格,严羽《沧浪诗话·诗体》举其大者,从时代特征着眼以“本朝体”、“元祐体”、“江西宗派体”为代表,从作家风格着眼以“东坡体”、“山谷体”、“后山体”、“王荆公体”、“邵康节体”、“陈简斋体”、“杨诚斋体”为代表。

每一种诗体实际上都聚集着一个趣味相投的诗人群,构成创作风格相似的诗歌流派。

除此而外,宋初的白体、西昆体、晚唐体,其后的诗歌复古运动、苏门诗人群、江西诗派、中兴四大家、理学诗派,直至宋末的永嘉四灵、江湖派、遗民诗人,各种诗派贯穿着整个宋代诗史,从这一角度看,一部宋诗史几乎就是各种诗派的发生、衍变、消亡史。

尽管在宋以前,诗坛已多有流派,如“建安体”、“太康体”、“大历体”之类,但自觉的宗派意识的形成可以说是肇端于宋初,因而宋诗史上不仅诗派空前繁密,而且诗人皆以自立门庭相号召,所谓“建立门庭,自建安始”,“沿及宋人,始争疆垒”(王夫之《姜斋诗话》),正是宗派意识自觉与强化的体现。

同时,宋代诗人创作个性的普遍的充分发挥,又构成诗派内部的多元性与复杂性。

这种由诗人创作个性的充分发挥与众多诗派的争相自立相融合的群体意识与创作个性的互为体现,包容、联结,也就进一步促使宋诗内容的不断丰富和宋诗疆域的不断推扩。

明人袁宏道《雪涛阁集序》云:

“有宋欧、苏辈出,大变晚习,于物无所不收,于法无所不有,于情无所不畅,于境无所不取,滔滔莽莽,有若江河。

”正见宋诗由诗人的自立精神而形成的广博容量。

清人袁枚于《随园诗话》卷七云:

“三唐之诗,金、银也,不搀合铜、锡……宋元以后之诗文,则金、银、铜、锡无所不搀。

”将唐、宋诗做比较,亦可见其以“无所不搀”而有别于唐诗处。

四、宋诗的发展亦可以按六期说为线索。

(上述大学相关专业1998~2009年曾出现过谈谈宋诗的分期之简述题或综述题)

北宋初期主要有诗务浅切,效白乐天体的“白体”,以及效法李商隐的“西昆体”(西昆派),和效法晚唐贾岛、姚合的“晚唐体”三派。

但总体成就都不甚高。

北宋中期随着欧阳修等人发起的诗文革新运动的到来,宋诗进入了成熟,繁荣期。

先是欧阳修、梅尧臣、苏舜钦发韧于前,奠定了宋调的主要风格,如言之有物,以议论、才学、散文入诗等。

继之是王安石、苏拭集大成于后,不但使宋调更趋于成熟,而且还增加了鲜明的个性。

北宋后期活跃在文坛上的主要代表是黄庭坚、陈师道等苏门或与苏门关系很密切的人物。

但他们过分强调以议论、才学、思力入诗,过多地从书本里讨出路,忽略了社会生活这个创作本源,因而诗歌创作成就不高。

南宋初期以继承黄、陈风格为主的江西诗派正式出现,主要作家有吕本中、曾几、陈与义等。

他们一方面像黄、陈一样重视诗法本身,一方面受“靖康之难”影响,也写了些忧时伤世的作品,为下一期作了必要的准备,因而可称这一期为过渡期。

南宋中期,随着陆游、范成大、杨万里等中兴诗人的出现,宋代诗歌进入中兴期。

这些诗人大多从江西派人而不从江西派出,思想内容又趋于广阔,特别是爱国诗达到了空前的繁荣。

就艺术风格而言,范成大温润精工,杨万里生动活泼。

陆游豪健俊逸。

南宋后期,随着北伐理想的破灭,南宋最有生命力的爱国诗作也逐渐衰微,代之而起的是一批江湖诗人(江湖派、四灵诗派)及其作品,宋诗进入了衰落期,只是在亡国之日,才又出现了文天祥、汪元量等一批爱国诗人(遗民诗人),“亦一时之异也”(胡应麟《诗薮·杂编》卷5)。

上述大学及专业1998~2011年分别出现名词解释或填空题:

白体、西昆体(派)、晚唐体、江湖诗人(派)、四灵派(永嘉四灵)、遗民诗人等题目。

唐风笼罩的宋代初期诗坛

1、王禹偁与“白体”诗人

2、宋初“晚唐体”诗人

3、“西昆体”

学习重点

1.了解宋代初期诗坛概况,理解宋代文学创作者们为继往开来所做的努力。

2.白体、晚唐体、西昆体的艺术特征

《蔡宽夫诗话》:

“国初沿袭五代之余,士大夫皆宗白乐天诗,故王黄州主盟一时。

祥符、天禧之间,杨文公、刘中山、钱思公专喜李义山,故昆体之作,翕然一变……景祐、庆历后,天下知尚古文,于是李太白、韦苏州诸人,始杂见于世。

杜子美最为晚出,三十年来学诗者,非子美不道,虽武夫、女子皆知尊异之,李太白而下,殆莫与抗。

衍生考研题目:

结合资料,谈谈对北宋诗歌发展的理解。

一、王禹偁与“白体”诗人

(一)“白体”诗人

宋初的诗人群体,以学习白居易清浅平易的诗风而得名。

主要作家有李昉、李至、徐铉、王禹偁等,而以王成就最高。

1、白体诗人中李昉(考研填空题、解释题北宋“四大部书”,亦称“四大类书”、“宋初四大书”,指宋初官纂的四大类书,即百科全书性质的类书。

包括李昉主撰的《太平御览》、史学类书杨亿等撰的《册府元龟》、文学类书李昉、徐铉等修撰的《文苑英华》和小说类书李昉、扈蒙等修撰的《太平广记》。

它们都是在北宋初期纂修而成的)、李至兄弟和徐铉,属于馆阁文臣,故其作品多酬唱之作,主要是模仿白居易与元稹、刘禹锡等人互相唱和的近体诗,多流连光景的闲适生活,风格浅切清雅。

二李兄弟有《二李唱和集》,李昉《序》直比拟为《刘白唱和集》,吴处厚《青箱杂记》谓该集诗歌均“诗务浅切,效白乐天体”。

徐铉诗歌多如其《晚归》说闲适,作宁静、恬淡的姿态:

“暑服道情出,烟街薄暮还。

风清飘短袂,马健弄连环。

水静闻归橹,霞明见远山。

过从本无事,从此涉旬间。

”但为南唐降臣,偶有愁绪夹杂其中:

“春愁尽付千杯酒,乡思遥闻一曲歌”(《和钟郎中送朱先辈还京垂寄》)、“黄花泛酒依流俗,白发满头思故人”(《九日落星山登高》)

2、王禹偁被宋人看作白体诗人,但其诗风与二李、徐铉等人却同中有异,一是表现在学习白诗并不囿于闲适诗,更重视其讽谕诗,因而自觉地学习并实践了关心民瘼、缘事而发;二是除有意重学白新乐府外,还开始注意向民歌学习,特别是学杜:

“元之……尝赋《春日杂兴》云:

两株桃杏映篱斜,装点商州副使家。

何事春风容不得,和莺吹折数枝花!

其子嘉祐云:

老杜尝有‘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之句……王元之忻然曰:

吾诗精诣,遂能暗合子美邪?

更为诗曰:

本与乐天为后进,敢期子美是前身。

”(《蔡宽夫诗话》)

①王禹偁的诗歌内容:

第一个特点是内容丰富深刻,关心民生疾苦,感情纯朴真切,有贾谊、晁错之风。

早期的代表作品《对雪》在关心民瘼上已触及社会弊端,诗意近白居易《村居苦寒》,而学杜之推己及人的痕迹也很明显;《感流亡》除仍重“惟歌生民病”(白居易《寄唐生》)外,已初露宋诗散文化、议论化的风格特征:

“……试问何许人?

答曰:

家长安。

去年关辅旱……。

我闻斯人语,倚户独长叹。

尔为流亡客,我为冗散官。

在官无俸禄,奉亲乏甘鲜。

因思筮仕来,倏忽过十年。

峨冠蠹黔首,旅进长素餐。

文翰皆徒尔,放逐固宜然。

家贫与亲老,睹翁聊自宽。

②王诗的艺术特征:

其创作上第二个特点是以浅切明畅著称。

具有平易流畅、简雅古淡的特点,并初步表现出对平淡美的追求。

除开古体长篇外,还有些即景抒情的小诗,如七绝《泛吴松江》、七律《村行》等,明净清丽,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感人的情趣。

《村行》首联和颈联,说闲适、写景自然亲切。

而颔联语带孤寂幽怨,又似用杜甫《秋兴》类律诗的顿挫法,至于以拟人手法写山峰,又借以表达自己的感情,则是在继承中有所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