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454979 上传时间:2023-03-01 格式:DOCX 页数:97 大小:509.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7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7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7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7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docx

《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docx(9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docx

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教师用书新人教版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教师用书新人教版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主要经历了两大阶段:

夏商周时期早期政治制度的形成阶段和秦汉至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阶段。

阶段1:

夏商周时期是中华民族早期政治文明的形成阶段

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受宗族血缘关系的影响明显,尤其是西周时期,周王利用宗法制和分封制相结合的手段确定了一套严密的控制体系;春秋战国时期,随着诸侯割据混战,分封制逐渐走向崩溃。

阶段2:

秦汉至明清时期是中华民族政治文明的发展阶段

线索1:

君主专制:

秦始皇创立中央集权制度,摆脱了血缘政治模式,走向官僚政治集权统治。

秦汉至明清,中央由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再到中书省、枢密院并重,直至明初废除丞相,后来明清设立内阁、军机处,体现了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的趋势。

线索2:

中央集权:

中央与地方矛盾的发展,促使秦汉至明清统治者采取措施调整地方机构。

从郡县制、郡国并行制、权分三司再到行省制,体现了地方日益听命于中央,中央集权不断强化的趋势。

线索3:

选官制度:

从汉代察举制到魏晋九品中正制再到隋唐科举制,中国选官制度日趋完善,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但它本质上仍是巩固专制统治的一种手段。

第1讲

商周的政治制度和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实行,适应了西周时期统治的需要,维护了西周政治的稳定,在历史上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2)王位世袭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以及血缘关系所维系的宗法制,构成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特征。

(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4)秦朝中央官制和地方郡县制的实行,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便于皇帝对中央和地方、中央对地方进行有效控制。

(5)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对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大一统”政体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奠定了基本格局。

一、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准备—商周政治制度

一、商朝的政治制度

(一)王权承袭

1.沿用夏朝的王位世袭制。

2.王位传承方式有父子相传和兄终弟及。

(二)政治特点

通过占卜决定国家大事,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三)行政管理

1.中央:

设有相、卿士等,掌管政务。

2.地方:

封侯和伯,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

二、周朝的政治制度

(一)三大基本政治制度

1.分封制——权力分配制度

(1)概念:

分封制即古汉语“封建”(封邦建国)的原始含义。

商朝已有分封。

在周朝时期,周王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情况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口划分给诸侯的社会制度。

(2)目的:

面对商人遗族威胁,藩屏周室所需(即“封建亲戚,以藩屏周”),使权力分配由商向周转移,即天下归周。

(3)内容:

①对象:

主体是同姓王族,其次是功臣和先代贵族。

②纽带:

王畿以外的土地及其人民。

③关系

(4)作用:

①稳定了统治秩序,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

②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逐渐凝聚成华夏的国家意识)。

③打破了夏商的部落国家和方国联盟状态,国家政权由松散走向紧密,是一种制度创新。

(5)局限(瓦解的原因):

封国诸侯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周王无法对诸侯势力进行直接干涉和控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诸侯国势力增强,诸侯争霸战争不断,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局面被“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取代。

(6)瓦解表现:

①周王与诸侯国之间:

诸侯国挑战周王室的权威,如楚庄王问鼎等。

②诸侯国之间:

为争夺霸权,相互兼并、相互战争,“春秋无义战”是其最突出的表现。

③诸侯国内部:

卿大夫夺位,如三家分晋、田氏代齐。

2.宗法制——权力继承制度

(1)概念:

宗法制即宗族法规,是中国古代按照父系血统远近,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区别亲疏,分配政治权利,规定等级秩序,维护族长的统治地位和世袭特权的制度。

(2)目的:

协调家庭内部关系,加强统治秩序,解决周人贵族内部权力继承问题,即天下归宗。

(3)核心内容:

嫡长子(宗子)继承制。

嫡长子是土地、财产和权力的主要继承者,有主祭祖先的特权。

立嫡原则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春秋·公羊传》)。

嫡长子与众子的关系具有双重性,即具有血缘上的兄弟关系和政治上的君臣关系。

(4)特点:

主要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度。

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小宗必须服从大宗,大宗小宗具有相对性。

家族等级关系与政治隶属关系相结合。

(5)作用:

把“国”和“家”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使君统与宗统结合起来),王权较前代有所强化。

稳定等级结构,保持贵族的政治特权、爵位和财产权不致分散或受到削弱。

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

影响深远,直到今天其内涵仍然体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观念中。

(6)宗法制度的瓦解:

①小宗上升发展,大宗沉沦下降。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王室内部,周幽王废储君嫡长子而改立庶子,导致西周灭亡;东周王室的继承之争,造成王室尊严扫地,天子地位低落;各国兼并激烈。

二是诸侯国内部,大夫专政,互相兼并;贵族没落,平民崛起。

②人才的流动方式。

春秋战国时期,为图强争霸的需要,各诸侯国尚贤思想流行,传统的世卿世禄制被打破,出现许多布衣卿相,如管仲、苏秦、吕不韦等。

各国盛行养士之风,用人唯才,打破了宗法血缘限制。

③中央集权政治体制流行,有计划打压奴隶贵族(如楚国吴起、秦国商鞅等)、以定额的俸禄代替土地分封,分封阶层向编户齐民转变等,都在客观上起到了瓦解宗法制的作用。

3.礼乐制度——权力认同制度

概念

“礼”是维护贵族等级秩序的曲章制度和礼仪规定。

“乐”是配合“礼”进行维护等级差别的乐舞

内容

礼乐制度要求不同等级都安于名分,遵守礼制,不得僭越

目的

巩固贵族的身份地位,协调统治阶级内部矛盾,解决权力认同问题,即天下归心

实质

维护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工具

影响

维护了西周政治稳定,保证了西周社会的和谐,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瓦解

春秋后期,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

(春秋时期的鲁国季孙氏“八佾舞于庭”,孔子斥责说: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

(二)两大基本政治理念

1.贵族政治

政治权力都掌握在世袭贵族手里,实行“世卿世禄制”,所有的官员都是贵族,有封地而无薪俸,将政权固定在贵族的家族范围内,用族权维护王权。

2.“家国同构”

“家国同构”即家庭、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有共同性,均以血亲—宗法关系来统领,存在着严格的家长制。

“家国同构”是古代宗法社会的显著特征。

家族是家庭的扩大,国家则是家族的扩大和延伸。

在家国同构的格局下,家是小国,国是大家。

在家庭、家族内,父家长地位至尊,权力至大;在国内,君王地位至尊,权力至大。

父家长因其血统上的宗主地位,理所当然地统率其族众家人,而且这一宗主地位并不因其生命的中止而停止,而是通过血脉遗传,代代相继。

简言之,父为“家君”,君为“国父”,君父同伦,家国同构,宗法制度因而渗透于社会整体,甚至掩盖了阶级和等级关系。

在农业社会衍生出的这种“家国同构”的政治文化、管理文化,在当代仍然“余音不绝”,在现实中这种文化传统仍然根深蒂固。

探究主题

(一)——分封制的特点和历史遗存

[史料一] 西周以同姓兄弟或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背景,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很像是“掺沙子”……分封出去的邦国……实行贵族世袭统治,地方拥有实权……西周政治体制明显是二元,而不是一元的。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教你读史] 史料一中第一句话体现了分封制下的诸侯国与原有邦国的不同;第二、三句话说明分封制下地方诸侯拥有较大的权力,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思考] 根据史料一,分析周王室在原有邦国内“掺沙子”的意图。

这一举措对西周政治体制产生了什么影响?

[提示] 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形成了二元体制。

[史料二] 

[教你读史] 根据史料二图片中康叔、召公奭、姜尚、微子启身份,总结分封的对象;根据图片中封国、主要同姓诸侯的地域分布,可得出诸侯分布特点。

[思考] 指出史料二图示中同姓与异姓封国在数量与地域分布上呈现出什么明显特点,分析这些特点体现出西周统治者怎样的统治策略。

[提示] 特点:

同姓亲族是分封主体;同姓亲族的封地或居于富庶之地,或居于战略要地。

统治策略:

以亲制疏,将血缘内聚力转化为政治向心力。

分封制的特点和历史遗存

1.特点

(1)分封对象:

分封对象多元化,但以同姓亲族为主体。

(2)分布地区:

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同姓亲族封地居于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

(3)纵向联系:

明确周王权利和诸侯义务,形成严格的等级序列,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纵向联系。

(4)横向联系: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国家政治权力,加强了诸侯国之间的横向联系。

2.历史遗存

(1)影响中国封建社会中皇族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皇族分封。

(2)中国姓氏的起源中,有很多是源于西周的封国,如宋、鲁、郑、陈等。

(3)中国的地名简称很多源于西周时期的诸侯国国名,如山东省简称鲁、山西省简称晋等。

探究主题

(二)——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史料一] 

[教你读史] 史料一中图片及“宗庙”“祖庙”等信息说明宗法制是以宗族为中心,按血缘关系远近区别亲疏的制度。

[思考] “宗”是一个会意字。

在甲骨文中,宗字作“

”,“

”像宫室屋宇之形,“

”可能表示什么?

[提示] 祖先牌位。

[史料二] 《国语·鲁语上》曰:

“先王制诸侯,使五年四王、一相朝(规定每五年要派使臣觐见天子四次,诸侯亲自朝见天子一次)。

终则讲于会,以正班爵之义,帅长幼之序,训上下之则,制财用之节,其间无由荒怠。

[思考] 史料二“先王制诸侯”体现了先秦政治制度有何特点?

[提示] 具有森严的等级性。

[史料三] (武则天)欲以武三思为太子……二人(狄仁杰与王方庆)同辞对曰:

“……姑侄与母子孰亲?

陛下立庐陵王(武则天儿子李显),则千秋万岁后常享宗庙;三思立,庙不祔(新死者附祭于先祖)姑。

”后感悟,即日遣徐彦伯迎庐陵王于房州。

王至,后匿王帐中,召见仁杰语庐陵事。

仁杰敷请切至,涕下不能止。

后乃使王出,曰:

“还尔太子!

——《新唐书·狄仁杰传》

[教你读史] 史料三为历史文献史料,反映了宗法制对后世的影响。

其内容依据省略号分三层,从“欲以武三思为太子”到“同辞”再到“还尔太子”还原了整个历史事件。

[思考] 史料三涉及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为什么会出现“三思立,庙不祔姑”的现象?

依据史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史料中使武则天“感悟”的历史因素。

[提示] 问题:

最高统治权的继承问题。

原因:

中国古代宗法观念浓厚,武则天与武三思是姑侄关系,并非母子关系,因而按宗法制度,武三思即便成为皇帝也是“庙不祔姑”。

因素:

父系血缘关系或“家天下”政治等;礼乐制度等。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将国家权力和家族关系结合起来,形成“家国一体”的局面。

(2)等级森严:

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不同等级的权利和义务固定,很难逾越。

(3)地方权力较大:

分封制给予诸侯国较大的统治权力,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

(4)神权色彩浓厚:

王权和神权紧密结合。

(5)稳定延续:

夏商周政治制度前后沿袭,具有相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

1.(2016·邯郸模拟)先秦时期的社会管理者通过对节庆时间、场合、仪式的安排等有意或无意地对治下百姓进行管理和教化。

夏商周三代的岁时节庆一脉相承,在人们参与节庆活动的过程中,不同地区的人产生了共同的时间观念和时间体验。

由此可见,先秦节庆(  )

A.束缚了百姓的思想及其生活

B.提升了人们的族群认同

C.宣示了夏商周政权的合法性

D.娱乐性取代了教化功能

解析:

选B 商周时期,由于实行了宗法制,有利于民族团结,有利于加强民族的凝聚力,故B项正确。

2.(2017·晋冀豫高三联考)有观点指出,西周的分封制实质上是一种比较原始的部落殖民政策,即用本部落联盟的贵族去统治被征服的其他部落。

这一观点可表明分封制(  )

A.有利于扩大西周的统治范围

B.推动了行政管理模式的进步

C.形成了强大的家族凝聚力

D.淡化了世袭血缘贵族的统治

解析:

选A 材料“即用本部落联盟的贵族去统治被征服的其他部落”表明扩大了统治范围,故A项正确。

3.(2016·茂名模拟)有学者认为:

“西周的封建社会,从纵剖面看,是一个宝塔式结构,王室之下有几级的封建,从横切面来看,统治阶级中,也存在着以亲族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

”这说明西周社会在政治上(  )

A.“天下为家”开始取代“天下为公”

B.宗族组织与政治系统截然分开

C.建立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中央集权

D.形成了家国一体的社会架构

解析:

选D 根据材料,从横和纵这两个角度来看,形成了家国一体的社会架构,故D项正确。

4.(2017·全国名校联盟高三联考)“周代分封制的实质则是周天子作为国家元首委派诸侯去各地建立地方政府,推行天下一统的政治制度。

”这说明分封制(  )

A.加强了皇权专制统治

B.开创了地方分权体制

C.有利于边疆地区开发

D.强化了国家整体观念

解析:

选D 夏商周三代时期,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而皇权专制始于秦始皇时,故A项错误;地方分权体制不是周朝开创的,周朝借鉴和发展了前代体制,故B项错误;据材料“周代分封制的实质则是……天下一统的政治制度”可知,分封制是周王朝为加强对地方控制服务,与边疆地区开发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天下一统的政治制度”说明分封制强化了国家整体观念,故D项正确。

5.樊树志在《国史十六讲》中说:

“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

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

”材料表明(  )

A.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弊大于利

B.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

C.宗法制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

D.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

解析:

选D 根据材料“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可知,分封制在其设立之初就蕴含了“国”与“家”的对立因素,隐含着国家的分裂割据,故D项正确。

6.(2017·昆明摸底)据《左传》记载,春秋后期鲁国大夫季孙氏的家臣阳虎独掌权柄后,标榜要替鲁国国君整肃跋扈的大夫,此举不仅得不到知礼之士的赞成,反而受到批评。

因为此举(  )

A.挑战了宗法制度    B.损害了大夫利益

C.冲击了天子权威D.不符合周礼规定

解析:

选D 材料中大夫替国君整肃大夫,实际是僭越了大夫的职责和地位,不符合西周的礼乐制度的规定,故D项正确。

二、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确立—秦朝大一统与中央集权制度

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概念

专制主义与民主政体相对立,是一种决策方式,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

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控于中央。

简单地说,该制度就是:

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所有权力集中到皇帝手中(其核心是集一切权力于皇帝)。

二、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背景

(一)前提:

一项前无古人的功业。

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分封制瓦解。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全国,拥有了辽阔的疆域和众多的人口。

(二)原因:

具备三大历史根源。

经济

根源

小农经济的分散性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国家政权来维护社会安定,保障生产。

新兴的地主阶级需要建立中央集权来巩固其统治地位

社会

根源

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

秦始皇吸取诸侯割据的教训,以消除地方割据势力。

秦统一后,六国残余势力还很大,只有加强中央权力,才能维护统治

思想

根源

法家思想奠定理论基础。

秦自商鞅变法后,一直以法家思想为统治思想。

韩非子创立了一套完整的中央集权理论,为秦始皇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影响百代的三大制度

(一)国家最高权力中心——皇帝制度

1.创立:

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自称“始皇帝”。

“皇帝”的称谓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2.权力:

总揽全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大权。

3.特点:

皇帝至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

(二)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1.内容:

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史称“三公”。

左、右丞相为百官之首,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助手(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传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系统。

三方互不相属,互相牵制。

丞相之下设立“九卿”,分掌国家和皇家各项行政事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

三公九卿均由皇帝任免,概不世袭。

2.参政方式:

三公九卿以“朝议”的方式讨论国家军政要务,供皇帝裁决。

“朝议”可以集思广益,减少决策失误;但最终决定权仍掌握在皇帝手中。

(三)地方政治制度——郡县制

1.渊源:

战国时期出现以郡县制替代分封制的现象。

2.内容

(1)郡守:

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定期向丞相汇报工作。

(2)县令或县长:

县的长官,主要任务是治理民众。

郡守和县令均由皇帝直接任命。

3.特点(与分封制相比):

中央垂直管理地方,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命且不能世袭。

选官不问身份,实行俸禄制度,没有封地。

4.意义

(1)在国家制度中由地域关系取代了血缘关系,使早期的部族国家转化为疆域国家。

(2)国家管理人员由职业官僚取代了世袭领主,使贵族政治转化为官僚政治。

四、三大配套保障措施

这种中央集权体制,必须有高度统一的保障措施与之配套。

首先,全国必须在文化上高度统一。

这就是所谓“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简言之就是度量衡、文字、货币、车道,乃至意识形态,都趋于高度统一,使中央政令可以畅通于各地,地方与中央保持一致。

其次,全国必须在交通上高度统一。

修造驰道和直道,通向四面八方,同时加强开边与移民,加强对边远地区统治。

再次,控制意识形态,实现在舆论上的高度统一。

秦始皇把法家思想作为官方意识形态,把法令当做统治者意志,独立于传统道德和习俗之外。

因此强调“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对于以古非今的舆论,毫不留情地予以打击。

这就是导致后世无穷非议的“焚书坑儒”。

五、深远影响:

百代都行秦政法

1.积极影响

疆域

随着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秦朝国力日益增强,初步奠定了祖国的疆域

政治

有利于国家统一,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专制王朝所沿用,成为中国专制社会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经济

有利于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开展大规模的生产活动,有利于经济文化发展,使中国产生了高于同一时期其他国家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民族

有利于促进民族融合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文化

有利于集中力量抵御外来侵略,有利于推动中华民族文化的整体发展等

2.消极影响

政治上

君主个人品质的优劣直接影响国家政策,容易造成决策的随意和行政的专断,极易出现暴政、腐败现象

经济上

在明清时期,阻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妨碍了社会的进步

思想文化

加强思想文化控制,文化专制日趋严厉。

思想上独尊一家,禁锢了人们的头脑,压抑了人性及其创造力,阻碍了中国民主政治和科技文化的发展

长期的人

治传统 

派生出庞大的官僚队伍和特权阶层,容易助长官僚作风和贪污腐败之风,加强了统治人民的力量,使人民处境日益恶劣,阶级矛盾尖锐

探究主题

(一)——秦朝中央官制的基本特征

[史料一] 朕为始皇帝。

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史记·秦始皇本纪》

(皇帝)总揽威权,柄不借下。

——《太平御览》

[史料二] 九卿有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卫尉,掌宫门警卫;太仆,掌御用车马;廷尉,掌刑法……少府,掌山海池泽之税及皇帝的生活供应。

……大事总汇于丞相,或最后请皇帝裁决。

[史料三] 三公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丞相是“百官之长”,“掌丞天子,助理万机”。

秦朝设左、右丞相,以右为尊;太尉掌军事;御史大夫“掌副丞相”,主管监察。

[教你读史] 史料一中“传之无穷”体现了皇位世袭,“柄不借下”彰显了皇权独尊、皇权至上。

皇帝制度是秦朝中央集权制的核心,也是维护“家天下”的重要保证。

史料二中诸卿中奉常、宗正等官职就是为皇室专设的,是为皇帝私家服务的,体现了“国”与“家”同治。

史料三中丞相“助理万机”、太尉掌军事、御史大夫主管监察,可以得知秦朝中央官制的设置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

中央主要官职分工严密,各司其职,但都要围绕着皇权这一中心来设置和运转。

[思考] 

(1)依据史料一、二,归纳秦朝政权的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三公九卿制在处理国家政务上的特点。

(2)据史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秦朝三公九卿制的特点。

[提示] 

(1)“家天下”,家国同治。

分工严密,既相互配合又彼此牵制,分别向皇帝负责。

(2)官员由皇帝任免,职责明确,组织完备,是一种典型的官僚政治体制。

秦朝中央官制的基本特征

(1)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

中央主要官职分工严密,各司其职,但都围绕着皇权这一中心来设置和运转。

各个官职相互牵制,任何人都无法独揽大权,最终军政大权完全操纵于皇帝一人手中,保证专制君权不致旁落。

(2)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诸卿中奉常、郎中令、宗正、少府等官职就是为皇帝专设的,是为皇帝私家服务的。

国与家同治,这是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

探究主题

(二)——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比较

[史料一] (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浓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

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教你读史] 史料一说明分封制和郡县制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

[思考] 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和秦朝的主要政治制度。

分析说明周秦政治制度的主要差别。

[提示] 政治制度:

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差别:

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秦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制度,君主集权的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史料二] 寓封建(注:

即分封)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

……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

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有司之官……无肯为其民兴一日之利者,民乌得而不穷,国乌得而不弱?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

[教你读史] 根据史料二,顾炎武认为分封制下地方权力太大,而郡县制会导致君主权力过于强大,故其主张“寓封建(注:

即分封)之意于郡县之中”。

[思考]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史料二中“其专在下”“其专在上”各指什么。

史料中顾炎武提出了怎样的思想主张?

[提示] 地方权力过大;君主专制。

提出“寓封建(注:

即分封)之意于郡县之中”的分权思想,主张限制君主权力。

[史料三]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

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为天下计,则(郡县制)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王夫之《读通鉴论·秦始皇》

[教你读史] 史料三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